第一篇:怎样教育子女
怎样教育子女,尤其是怎样做好幼儿教育便成为摆在每位父母、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下面是我总结的几点教育心得:
一、要重视父母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
虽然一代有一代的难处,现代父母的角色可一点也不比上一代轻松,以小家庭为主的家庭形态与职业妇女的增加,令现代家庭在照顾子女上,极易陷入左支右绌的情况,导致无法从容地教养子女。以主要照顾孩子的女性而言,她们在生活、经济上较上一代虽然拥有更多的主导权和选择权,但扛在肩上的责任与压力也相对加重了。所以你再忙,也不要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放松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重视“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完成父母除了生养孩子之外,对孩子的教育功能。
二、家庭和睦,互敬互爱,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的确,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成长历程,就会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记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些父母由于年轻气盛,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闹别扭。经过多次观察,父母吵架时,孩子不是眨巴小眼睛恐惧地张望,就是吓得嚎啕大哭,而且原本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慢慢变得沉默忧郁了。
这可如何是好?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总不能让这朵爱的花蕾枯萎在父母无谓的争吵中吧?
除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习氛围,还要积极的和孩子交朋友,努力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给她说话的权利,让她感到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份子。这样不但及时掌握了孩子的思想动态,还培养了他乐观自信的良好品格,为他今后的成长与学习夯实了应有的心理基础。
三,注意形象,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鲜活的榜样。
《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而我们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由此可见,做父母的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地巨大。我以前有个学生家长,两人都是所谓的粗人,不但与书无缘,还天天出口成“脏”,满口脏话,结果他们的女儿也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了许多恶习,不但不爱学习,而且还经常出言不逊,成了令人厌恶的坏孩子。由此可见,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真的很大。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鲜活的榜样,让父母的优点在孩子身上得以体现并发扬。
四、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育专家指出,兴趣是成功的第一动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学习中,那就是说,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去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取得优异成绩。
幼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孩子都是充满希望的朝阳,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相信,只要父母们能够注意方法,因材施教,孩子们一定都能取得成功,走向辉煌。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幼儿教育的心得体会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轻一代最初的启蒙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教育形式是以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之中,是幼儿共同的活动形式。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到安全,放松,让他益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们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变利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第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动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规程“所要求的“以游戏为基础的活动,寓教育于硌项活动之中。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本班有个小朋友发音不准,我益不断纠正,只要他有点进步,我们就给予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现在,发音有很大进步,这些赞美的高速就像一个个小光环一新,老师亲手替他们带上。
所以,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
第二篇:怎样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
怎样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越来越能不过分依赖别人生存了,自我越来越能脱离社会规范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离异家庭的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问题行为远远高出正常家庭的孩子,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压抑、孤独、烦躁、冷漠,而且他们往往学习不好、人际关系差、不守纪律、离家出走,另外,越轨和犯罪行为及心理障碍也较正常为高。可见,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重大的影响。
【摘要】: 长期以来,我们对离异家庭比较陌生,对其状况知之甚少,其原因是我国离婚率低,离异家庭比较少,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从而遭到社会的歧视甚至抛弃,处于弱势状态、社会边缘,处境不容乐观。到了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对陈旧的传统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发展对妇女经济自立能力的增强;新婚姻法对离婚限制的放宽以及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等主要原因,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今离婚已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在离异家庭子女总人数中小学离异家庭儿童所占比例是最高的,父母离婚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是最明显的,心理伤害是最深的,行为变化是最突出的,由此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严重的、复杂的、深远的。所以对小学离异家庭子女的研究,对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发展而言,将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对人类自己、教育本身的探索来说,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思想价值。笔者首先简要阐述中西方国家离异家庭及其子女的现状和小学生在父母离婚后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情绪情感出现障碍、适应性差、性格严重缺陷、学习困难、社会性发展不良等,并把这些问题与完整家庭子女做比较,找出问题差异。其次,针对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试图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最后,针对我国目前对离异家庭及其子女采取的保障措施存在的不足,借鉴西方各国对离异家庭及其子女采取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对策。
【摘要】:正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诸多的不适应,使离异家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面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走上成功之路。我校对两千多
【关键词】: 离异家庭子女 心理素质 健康教育 单亲家庭 心理障碍 学会学习家庭教育 性格表现 负起自己的责任 学会做人 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技巧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无数家庭观念意识,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之中,由离婚而产生的单亲家庭,以及再婚重组家庭正不断增长,由此产生的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课题组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在教育过程中反复实践,总结形成了一些解决这一教育问题的技巧。
一、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是施行教育技巧的必要前提。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情况,对你的教育对象及其家庭背景要十分清楚。对教育对象本人(即离异家庭的子女)十分了解,通过观察他的学习、行为,与他交心就可以了解到。然而了解家庭背景就不那么容易,首先要取得家长对你的信任,愿意和你谈,愿意与你配合,那么我们老师就要理解他们,体谅他们的苦处,解决他们的难处,原谅他们的一些不得以的苦衷,取得他们的信任,给他们以希望。
二、让孩子正确对待不同的爱,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离异家庭的孩子并非都缺乏爱,相反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却拥有过多的、复杂的爱。有母爱、父爱、外公外婆的爱、爷爷奶奶的爱、继父或继母的爱,而这些爱他的家庭,离异、重组后却有了质的变化;具有监护权的母爱或父爱变得更严厉了,爱的压力更大了;失去监护权的另一半母爱或父爱变成了溺爱;继父或继母的爱成了讨好的爱。而这些复杂的爱让孩子变得迷茫、惶恐,有的甚至娇宠、蛮横、无理。
我班有个男孩刚上小学一年级,那时他父母正在闹离婚,那段时间他很胆小,爱哭,一年后二年级时,变得暴躁,蛮横、无理。具有监护权的母亲常对我说:她每次到他父亲那边,爷爷奶奶和父亲就给他买吃的、买穿的,给他钱花,并教他与母亲作对,而孩子认为这些才是爱他,母亲的严厉就使他反感,从而处处与母亲作对,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后来母亲再婚,继父为了和孩子相处好,处处顺着他,买这买那,有求必应,他更是有恃无恐。为了得到更多爱,他在继父,母亲那边说父亲和爷爷奶奶的不是,到了那边又说母亲和继父的不是,双方大人更是追问打听、恶意攻击对方,使孩子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教会他们正确认识、对待不同的爱。例如让他们知道,有的爱为什么更严厉了(因为父母的艰辛希望在你身上得到收获);有的爱为什么成了溺爱(因为你很少去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只能用物质上来满足你、补偿你);为什么有的爱成了讨好的爱(那时想和你好好相处,让这个父亲或母亲得到你的好感和承认)。其次,做好家长的工作,让离异的双方体谅孩子处在中间那两难尴尬的处境,认识到不正确对待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从而相互配合,让孩子健康成长,从这一两难尴尬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三、给离异家庭的孩子找回那份失去的爱。
有的孩子在父母离异后,失去监护权的一方远走他乡或不理不问,得到监护权的一方又故意不让孩子与对方见面或探视,离异双方弄得像仇人似的,孩子由于恐惧只好躲避对方的探视,甚至连他或她买的东西都不敢要,电话不敢找,时间一长使他们感到失去了另一半爱,觉得被遗弃或感到了爱的残缺,产生了自卑、孤独、胆怯等不良心态。对这样的孩子,老师要做好监护人家长的工作,站到孩子立场上,放弃个人自私的想法,让孩子得到另一半关心和爱护。其次,做好失去监护权家长的工作,使他们不灰心,通过打电话、看望、写信让孩子感受到另一半失去的爱,让孩子觉得父母虽然分开了,那是大人们的问题,但对自己的爱和关心没有分开、没有改变,同样在关心着自己。
四、促进离异重组家庭的和谐
对离异后又重组的家庭,老师要协调好继父或继母与孩子的关系,促进重组家庭的和谐。首先让继父或继母要认识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不如满足他们生活、学习、精神上的需求。例如:生活起居、一日三餐、检查作业,讨论问题,一起游戏郊游,投其爱好主动来开家长会,而且告诉他们,孩子在老师面前常说新妈妈或新爸爸这样那样的好,然后要让新妈妈或新爸爸对孩子产生好感,老师应对孩子说,你的新妈妈或新爸爸在老师面前夸你在家勤快懂事,常帮他做这做那,很尊重他,他很喜欢你,这样使他们双方彼此产生好感和信任,这样新家庭也会和谐的。
总之,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去研究、探索,掌握更多、更新的教育技巧。<四>要当好孩子、家长的桥梁
班主任要向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公布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联系方式,让单亲家庭的父母能经常与班主任、课任老师保持联系。班主任要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或电话沟通等方式,经常汇报孩子的学习状况与在校表现,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共同提高的桥梁。例如我班单亲孩子陈佳佳,我在家访时,从她父亲口中了解到这么一件事:一次,爸爸问她把抽屉中的钱花得到哪里了,她称自己把钱借给班上的同学了。之后我到班上了解证实到并没有哪个同学借了他的钱,实际是她挥霍掉了。了解到这一情况我深感痛心,于是我私下与她谈心,让她认识到说谎的坏处,认识到父亲对她的爱,老师对她的关心。事后她在日记里表示要做个诚实的人。平常我也经常通过电话与其父亲对他的行为进行核实汇报,使学校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五 >以集体的力量感染单亲孩子
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性格孤僻,在集体中也少有自己的朋友,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自卑感,常常沉默不语。这时,我们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感染单亲家庭的孩子,除了要鼓励全班同学与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接触,特别是班干部关心、团结、帮助他们之外,还可以用“结对子”的方法,采用一帮一结对子。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组织一些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同学帮助单亲孩子,使班内同学都能意识到自己帮助他们的责任,向他们伸出友谊之手。
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老师交往,为他们的交往提供条件和方便,使他们得到大家给予的帮助,获得来自父母以外的爱的补偿。单亲孩子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从而逐渐产生对集体的爱,对同学、老师的爱,对父母的爱。小学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究
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在自卑忧郁、心理封闭、憎恨攻击、自私冷漠这四方面的心理问题比例要明显高于完整家庭子女。同时诸多文献也表明,小学离异家庭子女主要开始凸显为这几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开始凸显为这四方面特征:自卑忧郁、心理封闭、憎恨攻击、自私冷漠等。
1、自卑忧郁。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与人交往谨慎,或不愿与人交往。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怕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在学校不接受班级任何工作,在家里不愿做家务劳动,总怕自己完不成任务,怕别人讥笑,缺乏自信心,逐渐形成胆小、孤僻、自卑等的个性。例如:心情开朗,对任何事都充满着自信的小刚,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因“感情”问题而离异了。在法庭上,他被判给了父亲。很快,年轻的继母进了家门,父亲不许他与生母见面„„小小年纪的他,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显得非常自卑,不愿与人交往,渐渐显得孤僻,让人难以接近。久而久之,形成了较严重的自我心理封闭。
2、心理封闭。在离异家庭里,孩子的自我心理封闭主要表现为抑郁、猜疑、嫉妒等。无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便故意作弄自己,看到别的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讽刺和威胁,产生嫉妒心理。不愿与他人感情交流,不愿别人知道自己家的处境,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孤守自己的一小角天地,把自己封闭在“真空”中。例如:开朗活泼、喜欢交往的小芳,由于父母的离异,就变的不愿与人交往,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家的情况。接触最多的是母亲,而母亲因婚姻的变故,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长久之后,便形成心理封闭,由于心理封闭,又往往容易形成对周围人和事的不正常心理。
3、憎恨攻击。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对家庭现状的不满,就表现为憎恨周围的人和事物,报复心理强烈,对周围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例如:临近新学期注册交费的日子,强仔又成了离婚父母相互攻击的“武器”,父亲责令他到母亲那边讨钱交费,母亲却在门口堵住他说:“我下岗在家哪有闲钱给你?”强仔只好向父亲复命。谁知父亲气愤愤的说:“放屁!他没钱?”难怪跑得满头大汗的强仔咬牙切齿的说:“他们不和,却拿我来出气,都不是人,我恨不得一刀砍了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又表现为强烈的冷漠心理。
4、自私冷漠。在与离异家庭子女的交往中,他们很多表现出自私,对周围人冷漠,行为不受约束,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小红由于父母离异,周围的亲戚朋友对她照顾有佳。在家里,只要是她想要的,想做的,不管是好是坏,都会无条件的满足她,渐渐的形成什么都只考虑到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在学校里,从来不会考虑班级利益,而只会强调“我想怎么样”,“我想干什么”。
由此可见,家庭的离异已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很有必要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二、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心理健康障碍通常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如工作和学习上不适当的长期紧张,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生活中的重大不幸事件等。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障碍同样也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其中显而易见的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家庭破碎,使家庭教育力量的“失常”,最后不可避免的会在子女的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种类型。
1、忽视型。即离异后,有些父母自身难以走出家庭破裂的阴影,对孩子无法给予关爱,缺乏起码的责任感,数年不去探望孩子,拒绝支付抚养费;还有的父(母)索性将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们便感觉不到正常家庭的亲情,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往往容易形成心理封闭、憎恨、攻击等问题。
2、溺爱型。离异父(母)为了弥补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巨大伤害,父(母)让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视如掌上明珠,造成“亲情过剩”。久而久之,则养成了子女的骄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这些也容易形成自私、憎恨、攻击等心理问题。
3、恶劣情绪型。婚姻的失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离异家庭父母向周围的朋友、心理医生求助的很少,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恶劣情绪感染给孩子,甚至在孩子的身上发泄。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往往情绪低落,在家里感觉不到家的温馨,就极易形成抑郁和孤僻,充满仇恨、攻击等心理问题。
4、仇视对方型。有些离异家庭父母在分手之后,不但彼此仇视,还试图将这种敌对思想灌输给孩子,采取粗暴的方式不允许对方来探视孩子,不允许孩子与对方接触,交流,在夹缝中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偏差。这也容易形成攻击、自私、冷漠、逆反心理等心理问题。
家庭的破裂给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许多问题,假如让这些心理问题继续漫延开来,长期以往,便会产生危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还会走上犯罪道路。
三、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来说,家庭的破裂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上的创伤是可以弥补的。这使我想到了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影响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从原先的家庭环境逐渐过渡到学校环境,正是学校环境中塑造、陶冶、培养了儿童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为了解决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对策,弥补心理上的创伤,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满足孩子尊重的需要,变自卑忧郁为自信开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一个人的自尊心。”
离异家庭子女也一样,他们也有自尊的需要。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常常更加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自信。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特别安排一些班级活动让他们参与,当他们取得了成绩后,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参加讨论、回答问题,犯错误时则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以理晓之。凡事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让他们体验到成就。这样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要教育全班同学不要嘲笑和歧视离异家庭子女,要以友好、和善的态度对待他们。
2、用爱心弥和孩子心灵创伤,变心理封闭为开朗友善。
离异家庭子女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但是教师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爱,用教师对他们的爱来填补父母的爱。爱心,是建立在责任心之上的。孔子言:“仁者爱人”。教师最无私,可称“大仁”,“爱心”自是最不能少。更何况教育是一种心灵、情感人格的交流活动,严肃有余,慈爱不够,难以交流,教育的效果自然好不了。因此教师要热情关心他们,主动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在教师心中是有地位的。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和出现行为偏差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班上有一男生,跟年过半百的奶奶一起生活,他把什么烦恼、心理话都藏在心里,不跟别人讲。我写了一张小纸条给他:“老师是你朋友,你有什么烦恼和心里话可以跟老师讲”。接着,我主动找他谈心,了解他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帮助他补习功课,在学习上取得的一点成绩就给予鼓励、表扬。在课上,多给他发言的机会。在一堂《我的理想》班会课上,他的演讲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鼓掌,在取得成功体验的喜悦和赞赏的同时,激发了她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她感到没有被教师和同学们抛弃和遗忘,有很多人在关心她、爱护她。渐渐地,她的学习成绩一天天好了起来,人也活泼开朗了很多。
3、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变憎恨攻击为亲社会行为。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帮助离异家庭子女正确对待家庭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不仅要开心理课,而且要对离异家庭子女“开小灶”,进行专题辅导。应充分利用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因为它是一种无私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具体的行为和情感。谦让、助人、合作、共享、同情、救援、见义勇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授课、聊天和倾听等,让孩子尽情发泄心中的忧虑和不满,同时对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解决,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技能。父母离婚,那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苦衷,做儿女的有时无法理解,要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教师要设法多方疏导,譬如与孩子谈心时说:“当前社会不同家庭结构是客观存在的,父母离婚、再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做儿女的不应该太让父母难堪。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要记住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还要尽最大努力去孝敬他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子女都应该尽到对家庭的责任,长大了还应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孩子如果学会了正确对待家庭,那么他们看社会和周围人的眼光就会柔和一些,憎恨、攻击心理也会逐渐消除。
4、开展好集体活动,变自私冷漠为宽容友善。
离异家庭子女形成自私冷漠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儿童的天性都喜爱活动,在活动中儿童的情绪高涨。但是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在活动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被遗忘,没有体验到集体的凝聚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重视营造良好的班级集体氛围,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根据他们的兴趣、能力特点等活动中担当重要角色,让他们真正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教师还应进一步采取积极的措施,如教师与离异家庭子女“结对子”,优秀学生与离异家庭子女编成一组或同座,通过各个方面关心他们,体验到周围教师、同学的对他们的关心。还要让他们有一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全面了解他们的优点、兴趣特长和自己的缺点和薄弱地方,既可以是其他同学帮助他们,也可以是他们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如“手拉手”、“课外兴趣小组”、“小组合作竞赛”等。让离异家庭子女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变自私冷漠为宽容友善。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来说,家庭的破裂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历史性的责任。小学是个人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当今社会,老师除了要担当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障碍的辅导工作。离异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航行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能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让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来做离异家庭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使他们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三篇:毛泽东是怎样教育子女的
毛泽东是怎样教育子女的
建国初的某一天,毛泽东有一次散步时与卫士长李银桥有过一段对话:
毛泽东问李银桥;你的感觉是李敏好还是李讷好呢?李银桥说:都很好,她们没有某些高干子女那种容易表现出的优越感,她们要求自己严格,有上进心。毛泽东摇了摇头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能有出息。李银桥说;主席,你还想叫孩子们怎么吃苦?她们可是比普通人家的子女吃苦多多了!毛泽东又摇头:你说得不对。你讲吃苦的时候思想不对头,因为你首先想到她们是我的女儿,所以你给她们定了一个不同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她们不就是吃大食堂吗?大食堂的伙食要比多数农民家的伙食好,难道不是这样吗?李银桥说:主席,你总找低的比,这不公平。城里人家大多数未必比学校食堂伙食差,我家里就比大食堂的伙食好。毛泽东笑着说:你为革命作了贡献嘛,吃好点人民没意见。她们还没有作贡献呢。人哪,生活上还是跟低的比有好处。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是没出息了。
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和和李讷都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她们之所以姓李,是因为在转战时期毛泽东曾化名李德胜,为了纪念这一段艰苦岁月才让她们姓李的。敏与钠则出于《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从给女儿起的名字中,可以体会出毛泽东是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要做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人。
就是对这两个爱女,毛泽东丝毫不溺爱总是让她们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过普通人的生活,从不允许搞特殊化。
1947年冬天,毛泽东转战陕北来到杨家沟时,吃粮非常困难,基本上是吃晋绥军区老根据地支援陕北的黑豆。小李讷看到大家的嘴都是黑的,好奇地笑了。对毛泽东说:爸爸你看,阿姨、叔叔们的嘴都是黑的。毛泽东对她说:你不要笑,前方解放军叔叔就是靠吃黑豆打胜仗呀。黑豆好吃.吃了黑豆也能长胖长高。你也应该带上碗筷和阿姨一块去吃黑豆饭。听爸爸的话,你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从此以后,刚刚7岁的小李讷便和大家一起去大食堂,吃盐水煮黑豆会胀肚,小李讷却从没有叫过苦。行军打仗的时候,她和大家一样风餐露宿,一样地经受飞机轰炸,小小年纪便经受了战争的考验。解放以后,条件好了,但李敏和李讷一直与警卫战士吃大食堂,没有随父亲一同享受共产党主席的小灶。
李敏和李讷进北师大附中学习,毛泽东让保健医生王鹤滨带她们去报名。学生注册表上有一项要填写家长的姓名。当王鹤滨请示毛泽东时,毛泽东看都没看,就说:你带去,就填你的名字嘛。、毛泽东是担心填上自己的名字后,会给学校增加精神负担,或搞特殊待遇。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她们考上大学后,吃住都在学校里,与大家一样睡上下铺,吃清淡的菜,一样挤公共汽车,只有周末才回一趟家。由于学校离家远,卫士们担心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了毛泽东派车去接。先将车子停到僻静处,然后进校找人,出了学校悄悄坐车回家。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严厉批评了卫士。卫士争辩:天太黑,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毛泽东便厉声说道: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不管卫士如何争辩。毛泽东不容置疑地命令: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
1960年,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李讷很少回家。一次卫士尹荆山去看望李讷,小尹看李讷脸色不好,便关切地问是否病了?李纳不好意思地小声说:尹叔叔、我确实很饿卫士长听了小尹的汇报后,心中很难过,他搞了一包饼干送给李讷。李讷怕让别人看见,匆匆填了两块在嘴里,把其余的包好,准备慢慢享用。卫士长看着不忍,说:吃吧,我还给你送。毛泽东知道后,又声色俱厉: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别的家长也给孩子送东西卫士长小声解释。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毛泽东拍着桌子,大声说道: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事后,毛泽东语意深长地说:我心里也不好受。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还是各守本分的好,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第四篇:谈谈家长怎样教育子女的心得
谈谈家长怎样教育子女的心得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现在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人都宠得爱不释手,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命运,都关系到家庭将来的喜怒哀乐,古往今来的有关儿童成长教育篇中都告诉我们家长,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人成才,很大程度上要受家长的影响。因此,做家长的平时必须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同时我们这些当家长的也都有同一体会,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用软的不行,用硬的也不行,我们对家庭教育都非常重视,谁都不敢忽视,不敢怠慢,就是使不上劲。我女儿现在是二年级学生,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有所作为。学校这次组织我们家长写这样的文章,进行家庭教育的心得交流,给我们家长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现在就来谈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1、我没有刻意要把孩子培养得如何如何,按照自己的意图给孩子定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但必要的关爱和教育并没有省略。我们首先是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如何培养父女之间的感情,学会如何跟她谈心。孩子生下来天真无邪,高兴的事就爱听,不高兴的事就会引起反感。对孩子不要谈什么大道理,光讲大道理给孩子听未必有好的收效,甚至多讲还会对你产生隔阂,以致无法沟通。这一点非常重要。做家长我认为能让孩子喜欢你、贴近你,这就获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把实际例子中的得失列举给孩子听,适身处地为她着想,平等地谈话,偶尔讲点道理,孩子是会接受的。道理要讲得通俗易懂,只要她懂了就立即停止,若喋喋不休,再重要的理孩子也会置之不理。另外,孩子和父母关系融洽后,自然要提出许多问题让家长解答。凡是能解答的,家长一定要认真解答;凡是不能解答的,也要给个较充分回音,和孩子一起探讨。如果让孩子失望了,她将不再提问,隔阂也就开始产生了。
2、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哪怕对她没有明显帮助作用的事情,也千万不能轻易反对,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如何“顺风扯旗”。当然,大道理谁都会说,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忙起来时,就只顾大人的威严了,我自己烦躁时也常犯这样的错误。教育与培养是彼此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孩子的思考是在好奇和兴趣中产生,家长千万针对孩子的好奇心或各种千奇古怪的问题,每次我们都做到耐心回答,并和孩子一道观察等,使他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启迪智慧,开动脑筋。孩子的各种兴趣如书法、骑自行车、打球、等,我们都让她去尝试、去锻炼。每个孩子都有特长,家长应扬长避短,善于挖掘孩子的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我认为家长要熟悉或擅长孩子特长的相关内容,引领并鼓励孩子一道坚持学习下去,我相信收获一定不菲。
3、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人的品质是第一要素,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道路的关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社会周围环境的一些消极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做到凡事从正面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辨别是非、真善,培养孩子的善良、宽容、积极乐观、富有同情心、客观公正等良好品质,以及热爱集体,尊敬师长,遵守一切规章制度等行为规范。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是形成人品的重要部分,好行为习惯一经养成,孩子将终身受益。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让她自己去做,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我们要有意识引导孩子自己做学习计划,针对自己存在的毛病去改正,去争取进步。教育孩子,就要着眼于小处,发现不良端倪,及时纠正,扼杀其于萌芽状态,切忌纵容。那种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自然习惯就好了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这好比农民种豇豆,从小就要给它立杆子,引导它顺着杆子向上长,这样才能吸收足够的阳光和空气,才能结出丰硕美观的豇豆。如果等豆苗长大了,见其漫天蔓长,不能开花结果,或是只能结出干瘪瘦小的豇豆,到那时才立杆、引导,恐怕即使折断一些枝条,也不易再结出好豆子了,教育子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做孩子的引路人,家长应从自己做起,家长是孩子的模仿人,言传身教都在影响着孩子。家长应该从自己做起,不利于孩子的言行决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露;在教育批评孩子时,父母意见应统一,不能相左或相右,每天抽1个小时以上时间和孩子相处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以及学校里的状况;每天询问她在学校里高兴的事情和不愉快的事情,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以便及时掌握意外情况发展的苗头;在学习上,家长应做到和孩于同步学习,针对孩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查阅相关信息资料,和孩子一同成长。要从精神上多给孩子们一些激励,在孩子人生道路上不停的为她们加油,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而且很不平坦道路上,家长应给于加倍的温暖和关爱,使她们有战胜失败的信心和勇气。
5、多于孩子交流、沟通。孩子们现在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因素可能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康。作为父母,应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多尽可能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陪他聊天,陪他玩,在玩中他会和你交流,把许多想法、心思甚至小秘密都会告诉你。在休息同时,我们还可引导他们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多与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孩子绝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学校,他们在校的表现各门课老师最清楚,我们平时可以打电话或直接来学校,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对孩子取得的一点成绩都要及时加以表扬,对孩子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加以引导。
6、孩子需要爱。这里的爱不是溺爱,不是宠爱,而是真爱。人们常说,爱也要讲究方法。科学的爱,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大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平等的,但家长往往会忽视这点,对孩子给予自己的爱视而不见。在我家的生活中,我非常注意这方面的培养。有一次,我生病了,吃饭时大家就没有叫我,女儿注意到了,她不声不响地将饭和菜盛好放在我的床前,还叫我快吃,饭菜凉了就不好吃了。当时我特别感动,这就是女儿对爸爸的爱。孩子们的爱,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她不象大人们的爱那么具体,但孩子们的爱却实实在在。
接下来我将与大家分享10种“爱的方法”。
一、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
二、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三、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
四、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
五、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
六、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七、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
八、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
九、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
十、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以上是我本人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当然这一点是不全面的,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还要多想办法和多总结,争取做得更好更全面。其实,家长平时的教育不仅要自己总结经验,还要会与其他的家长进行交流,可以吸取他人的教训,还可以吮吸他人的经验,这也是一种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作为家长,教育好孩子是责任,好的教育方法是不断探索出来的,让我们共同努力!
第五篇: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演讲稿
做一个怎样的子女
80后,顾名思义就是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
但是在中国,80后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我们一出生,就得了一个国家级证书——独生子女证。这个证能保证我们独享父母的全部宠爱,但这个证,也要求我们承担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
一开始我想,作一个好女儿,我得挣很多的钱,让父母过上很好的生活。所以我从上大学开始就经济独立,我所有的假期都在工作,所以我的父母几乎一整年都见不到我两次。
对于很多像我这样求学、工作在外打拼的独生子女来说,咱们的父母都变成了“空巢老人”。
有一天我妈在电话里跟我说:“早上你爸坐在床边在那掉眼泪,说想女儿了。”而我的第一反应是:哟,大老爷们还玻璃心呢。
但有一个下午我回家见到的场景令我再也无法忘记:老爸侧坐在窗前,虽然还是虎背熊腰,但腰板没有以前直了。他摆弄着窗台上的花说出了一句话:“爸爸没有妈妈了。”
“爸爸没有妈妈了。”这句话在表达什么?悲伤?软弱?求呵护?我只记得小时候如果梦到我妈不要我了就会哭醒,但我从来没有想过爸爸没有妈妈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突然我感觉在我心目中这个无比坚不可摧的男人突然间老了。爸爸没有妈妈了,表达的不是悲伤也不是软弱,而是——依赖。
父母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依赖,而当我们的父母失去了他们的父母,他们还能依赖谁呢?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父母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而且他们后半辈子能依赖的只有我了!
我得养他陪他,把我所有的爱都给他,就像他一直对我那样。我要让他知道:即使你没有妈妈了,你还有我!
所以从那以后,我愿意适当推掉一些工作、聚会,我挤时间多回家。我陪他们去旅行,而不是把钱交给旅行社让别人带他们去吧。因为我明白了一点:赡养父母,绝对不是把钱给父母让他们去独自面对生活,而是我们参与他们的生活,陪伴他们享受生活。
我每次回家都会带我妈去洗浴中心享受一番,有一次在帮我妈吹头发的时候,遇到一阿姨,那阿姨说:你女儿真孝顺。我妈说:大家都说女儿都是小棉袄,我女儿,羽绒服!
阿姨又说:我儿子也很孝顺,在美国,每年带我们出去旅游。还掏出一张照片给我妈看:看我儿子多帅,1米85,年薪好几十万。
我当时觉得话锋有点不对啊,当一位阿姨向你的妈妈展示她儿子的照片,并且报上了身高体重年薪的时候……(现场笑的都是相过亲的,你懂得……)
可接下来阿姨说了一句让我们全场人都傻了的话,她说:“可惜不在了!”原来就在去年,阿姨唯一的儿子在拉着他们老两口去旅行的高速公路上,车祸身亡。在那一刻真不知如何安慰那位阿姨,我就想伸出手去抱抱她。但就在拥抱的时候,我感觉到阿姨身体的颤抖,原来阿姨多么希望有个孩子能抱抱她。在那一刻我特别害怕,我不再是害怕父母离开我,我怕我会离开他们。
自那以后我对一句古话有了新的理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原来我一直以为那句话的理解就是,我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生命,别让爸妈担心。但现在我发现,不仅如此,我们对待别人也要这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意味着一个家。所以我现在每一次跟父母分别的时候,我都会紧紧地抱抱他们,在他们脸上亲一下。可能像拥抱、亲吻这种事,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讲,一开始都是拒绝的,但请大家相信我,只要你坚持去做,你用力地把她搂过来,你狠狠地在她脸上亲一下,慢慢地她就会习惯,像我现在走的时候,我妈就会自然地把脸送过来,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你在表达爱。我想作为独生子女,我们确实承担着赡养父母的全部压力,但我们的父母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风险,可是他们从不言说,也从不展现自己的脆弱。你打电话他们说家里一切都好的时候,他们真的都好吗?
作为子女,我们要善于看穿父母的坚强,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来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没有机会了。
就像所有父母都不愿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龙应台有一篇《目送》,她在结尾告诉我们:“不必追”。
可我今天想告诉大家:我们就得追,而且我们要从今天开始追、提早追、大步去追!
至亲之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Ps: 以上演讲稿由励志秀网整理;更多王帆演讲稿请访问励志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