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课万人》学习有感
《千课万人》学习报告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此次非常珍贵的培训学习的机会,记得去年学校观看了教学视频后,我就对“千课万人”充满向往,今年很有幸能亲临杭州去领略大师的风采。四天的学习经历,让我从中领略到每位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底蕴,精湛的教学艺术,高位的教学理念。一节节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一位位大师的精彩讲座,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也深感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现将本次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和大家进行分享。由于我的教学经验疏浅,在总结学习心得时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还希望老师包涵。
我今天重点介绍的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两堂课:窦桂梅老师的《魅力》和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
窦老师的《魅力》一课中,窦老师的美妙都在细节之中——在老师高超的点拨技艺和纯熟的对话技巧中,无论学生偏多远,跑多远,还是原地不动,她能以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为跳板,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内涵,有的时候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学生就能读懂,从而找到方向,没有丝毫的说教。窦老师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结构:预学、共学、延学。预学时主要让学生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首先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并对文章进行划分,将课文分成了“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找出小说的人物,引导学生谈初读感受、质疑。在共学这一板块,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窦老师紧扣卡佳看戏时的心理变化,“为什么买?为什么卖?”抓住了小说最重要的矛盾冲突,展开讨论。孩子们提了好多问题,窦老师并没有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但让听课老师吃惊的是,无论哪个孩子提的什么问题,她都能在最短的时间记在了心中,并在后面的教学中,巧妙地抓住一个个极佳的契机不露痕迹地让这个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我想,这应该算是教学智慧中的最高层次的机智了。讨论交流完毕,对于课文中一些人物的语言和情感描写中,窦老师更关注于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去体会人物心理,通过朗读去学习课文内容,如:卡佳和爸爸来到剧场大厅后的一段对话,窦老师抓住“怯生生”,在理解这个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既紧张又兴奋地反复地读,自己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合作读,直到学生完全融入文本读出情、读出味为止。又如:对“二百„„二百块„„”和“„„买吧„„爸爸„„我的好爸爸„„”这一句的朗读,窦老师抓住一个“嚷”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先后有七八位学生的朗读都得到了窦老师的赞扬和肯定。在课堂的最后,窦老师抛出了一个深层的问题“成人的理性思维让沉迷于戏剧中的卡佳愿望破灭,这究竟是谁的错?”而引出人长大了,究竟是长大的儿童还是长大了就是长大了,给我们留下了深深地思考。
另外一堂则是王崧舟老师带来的《去年的树》。王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有着深厚的文学内涵、儒雅的风度和浑厚有磁性的男中音。走进王老师的课堂,一股浓浓的诗意油然而生,课堂上王老
师的声音娓娓动听,带着优美的音乐,去年的树,从最开始大树和小鸟在旭阳初升的早晨,你唱歌我聆听,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你唱歌我聆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你唱歌我聆听„„大树和小鸟,一对相依相偎的朋友,在深秋,小鸟南飞之前,相约明年还要在一起,为了这个约定小鸟飞越了千山万水来到了去年的树林,却只看到孤零零的树桩立在那里,大树却已经被切成细条做成了火柴,只剩了最后一根火柴点燃的灯火还在那里,于是小鸟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
王老师的课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场面?”“你想说些什么?”“你能写下来吗?请记住用‘树啊树„„’的句式”,他把小鸟与大树的约定变成了春天的约定,变成了心心相印的约定,超越时间,超越语言,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体会了生命的无常。王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环节,就是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受给课文的提示语加上修饰词,例如:树是如何对鸟儿说的,鸟儿又是如何说的。孩子们各抒己见,王老师也进行了板书,可是王老师又将这些修饰词统统擦去,提出:为什么作者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呢?这样的写法就是为了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语言的魅力就是用最平淡的文字来表达最深厚的感情。
这四天的学习,虽然每天都要熬到晚上10点多,毫不夸张的可以说是坐的腰酸背痛,四肢麻木,但大师们的精彩表现,会
让我们忘却疲劳。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追星族,因为他们的课堂就像一首好歌或一部好电影一样,给我带来震撼,同时又会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前进。
第二篇:千课万人学习有感
20.12.4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有感
2012.4.12早上3:30,天还蒙蒙亮,我已从睡梦中醒来,4点钟,热心的付老师和她的爱人已经在校门口等候,而此时,纪老师已经拉着行礼站在路边等候。虽时间尚早,但我们睡意全无,怀着无比激动和紧张的复杂心情,一行三人踏上了杭州“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的旅途。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四月北京还少了些绿意,但杭州却是风光旖旎,景色怡人,垂柳婀娜,绿草茵茵,为期四天的“‘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就在这迷人的西子湖畔精彩演绎。
逸夫体育馆中人头攒动,在这里,我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在心中充满了渴望、好奇和敬仰。这次观摩活动宏大的规模、名师的风采和现场老师们的热情给我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是震撼心灵。
这次授课的名师,有很所是我早有耳闻的,吴正宪、郑毓信、华应龙、刘延革、强震球、林良富、许卫兵、席争光等,但大多都是在网上看过他们的视频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这次能亲临现场一睹他们的风采,真是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一、关注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思维
所谓数学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主动建构相关的数学知识。这30节课,都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展开与数学思维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更好的获得对数学内容的认识,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例如:吴正宪老师在《重叠》一课中,使用学号摆语文、数学小组各有多少人,4、5号既报了数学小组,又报了语文小组,课堂上出现了“抢”学号的情景,这你争我抢的场面逗得老师们不禁笑了起来,吴老师一句:你们说怎么办?将问题顺理成章的抛给了学生,“那就放在中间吧!”“怎么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语文小组有5人,数学小组有9人?”学生很自然地向老师要了一根粉笔,画了一个大大圈,另一名学生也不忘把自己的4、5号圈在其中,一个交集的直观图呈现出来,使问题的解决和理解有了更加直观的基础。
除此之外,吴老师还把集合的直观与抽象的思考结合的十分贴切,注重让学生利用直观的集合图,分析解释,形成思考方法。对于集合三种情况,吴老师这样总结:一开始,你是你,我是我;后来,你中有点我,我中有点你,最后全都包容了。这充满童趣的话语将数学思维渗透其中。
我不禁赞叹吴老师的巧妙设计,一争、一抢、一圈,让集合图的出现水到渠成,直观且深刻的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你,我是我”,即使是“重叠”也会有不同的情况。知识的理解在愉悦的氛围中越见清晰!
二、关注数学情景,展现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名师的课真正让我体会到情景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如唐彩斌老师执教的《平行与垂直》一课中,以传统益智游戏“比眼力,挑小棒”为开始引出学习的内容,既充满童趣,让学生感受数学游戏的美妙,又直面数学本身。徐长青老师执教的《烙饼中的数学》一课中,师生谈论厨房中的烙饼问题引出本课内容。刘松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一课中,老师以“你会走路吗?”开始本课,并让一生亲自体验走到老师面前有很多不同的路,感悟解题可以有多种思路。许卫兵老师执教的《认识比》从生活中的小故事“如何配置蜂蜜水”引入课题。席争光老师执教的《可能性的大小》从摸球游戏引入可能、一定、不可能。情景的创设都非常有价值,目的性强,学生兴趣十足。
三、学会“仰望”才会成长
有人这样评价华老师的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意蕴。其实最初,我对他并没赞许。第一次听他的课是上学期参加市里的培训,听了华老师执教于五年级的《平均数练习》,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第一次听他的讲座是教老师如何偷懒,但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他要讲的是什么,只听他留下一句:预知结果如何,我还没思考好,且听下回分解。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他爽朗的笑声——哈哈哈。这次在杭州又相遇了,可能是身处异乡的原因,见到这个来自北京又有过一面之缘的同行会觉得格外亲切。同时,也给我了重新认识他的机会。这次,他带来的是《猜想之后》,以两份计算作业为例开始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事实首先是被猜想,然后是被证实。算理与直观图形的结合,故事的恰当引入,无一不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应学会应用算理。这是我曾见过的华老师吗?是!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反差如此之大?我想是我的“心”不同了!这件事进而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考模式和表达方式,只接受一成不变的,那你也会一成不变。无论他是专家名师,还是普通的一名教师,我都要学会仰望,关注他们的优点,长处,多思考他们课堂的环节设计和意图。我们教育孩子时不也如此吗?多赞美别人,多看看别人的优点,你身上的优点也会越来越多。这次真的深有感触!
左右望望,逸夫体育馆中人头攒动,我想他们和我一样,此时在心中充满了渴望、好奇和敬仰。成长需要内驱,成长需要活材,成长需要沉淀,更需要仰望!
四、感恩的人是幸福的,幸福的人会成功
这次出行,我们一行三人是如此的忙碌,但又是如此的快乐。在此,我要感谢两位同事对我如亲人般的照顾。出行前,付老师上网定好飞机上的座位,让我们不用拖着重重的行李排队;登机时,纪老师特意留出靠窗的位置给我,让我欣赏高空中的景色;安排住宿,她们怕我不敢自己出去,让我留了下来;晚上去听讲座,出门前,她们总不忘提醒我带杯子、椅垫儿、门票;坐在体育场中听课时,背后一阵阵凉风袭来,付老师见我不好意思穿那么厚的衣服,总问我要不要把她的马夹穿上;吃饭时,他们吃素,却从不忘了我这个想吃肉的姑娘,把肉都夹到了我的碗里;闲聊之余,我对付老师说:“一会儿一定好好听,我的偶像来了”“啊?真的?你的偶像是谁啊?”“吴正宪吴老师!”就是这么简单的对话,付老师记在了心里,拉着我到前面为我们拍了一张合影。我想,倘若没有付老师,以我的性格是怎么也不会站在那么多人面前找名师合影的„„这样的事真的有很多很多,她们用那颗善良、包容的心感染着我。谢谢你们!
除此之外,我还要感谢在家里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帮助的人,五年级的张老师、诵读李老师、科学陈老师、心理马老师、英语李老师,当我提出要和他们换课时,他们没有人抱怨跟我换了课后这一天就没有空节,爽快第答应了。体育申老师,临时被安排调换两节课,谁曾想,这一天,他竟为我们上了4节课。副班主任杨云涛,我不在的这四天,他早中晚到班里报道,虽然他年轻力壮,但谁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后还要一层到四层来回跑能不累啊,更何况,他还要上我实在调不开的课。其实,你们在家里也不轻松,谢谢你们!
这次外出,自己的收获真的很多,有些是有型的,有些却看不见也摸不着,它悄悄的产生于内心,影响着自己的人生观。所有的获得,都要感谢学校的校领导,感谢张校长,感谢黄校长,感谢张主任,是你们把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留给了我,让我走出校园,开阔自己的眼界,学习名师的风范,使我激励自己要更加努力!谢谢你们!
本次活动结束了,但余音绕梁,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时脑中、眼中、心中都塞得满满的,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语句,唯有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第三篇: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有感
杭州学习有感
张虹
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有幸走入杭州“千课万人”的大课堂,接受知识的洗礼,收获求知的喜悦。三天的活动,共计20节精彩课例,8位专家的经典点评,可谓异彩纷呈。
在此次学习中,我近距离的聆听课例、欣赏各位名师的经典点评。让我印象颇深的是黄慧老师所执教的译林版课程《Signs》,黄老师基于教材搭建支架,基于学情提供语言材料。在课前确定了一个明确而科学的目标;上课过程中鼓励学生为完成目标而树立信心,培养责任心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整堂课学生们经历了由“能学”到“想学”到“会学”到“坚持学”的过程。黄老师在其支架式的教学过程中犹如放风筝的人,在不断拓宽学生思路的同事,紧牵主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拓宽视野。
黄老师短暂的40分钟展示,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我们,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有人说,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演员。那么,作为“演员”就应该能够根据“剧本”的情节要求,能够扮演符合要求、观众喜欢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因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而不同,但其共性,教师的角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即研究者。应该由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教师通过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自觉地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剖析与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素养。
二、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善与其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实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到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方式上,而且还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教师应该是一个未来合格的社会人的启迪者。
三、教师也是管理者。教师是构成学校的主要部分,也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有对学生管理的职责,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教师管理的主要范围是校园、是班级,但也不排除对学生离校之后的管理。这里的管理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管理,而是一种科学、民主、切合实际的管理,这就要求作为管理者的教师也应该调整管理行为和角色。
四、教师还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构成学习的共同体,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正如《学记》所说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
从不同的角度看,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教学角度看,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辅导者;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伦理道德的教化者;从教养的角度看,教师也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因此,教师的多种职业角色既体现了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和重托,也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目前,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和学生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对等,使得教师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两种不同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正是由这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所带来的。如在课堂上,学生的话语权被教师控制着,呈现的方式是教师是语言的“警察”而不是语言的“导游”。
聪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学生独立思考后的个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让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善于创造性的发挥、富有发现美的眼睛,英语课堂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世界!
第四篇:千课万人有感
有幸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何谓生态课堂?生态课堂就是自然的和谐的课堂,是语文与生命结缘,绽放生命活力的课堂.给我印象最深最敬佩的是王崧舟老师,他的<<与象共舞>>创造了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课两上,他根据不同的课堂价值取向对同一篇课文进行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在不同的两个班分别进行教学实践,这种敢干实践,勇于超越的精神让人深深折服。名家身上所射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所折射出来的教学智慧,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令我敬佩和感慨,以下是几点感悟:
1。重视字词的检测和落实。在公开课上,在上第二课时,老师一般不会在字词复习上花很多的时间,害怕挤掉了后面精彩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但这些名师们却在全国级的公开课上显得从从容容,特别重视字词的检测和落实。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的张祖庆老师,一上课,首先就检查学生对本课词语的掌握情况,抽两个学生上台听写,其他的学生在下面听写,一共八个词语,写完后,让学生齐读,生评议,师评议,错了的词语马上让学生抄写两遍,这样让检查落到实处,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别字,巩固了字词,而学生上黑板听写的这八个词语被张老师巧用作了板书内容。还有王崧舟老师的同课异构的两节课中,在让学生读完课题后,就抽认五个词语,然后要求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王老师巧妙地用填空的方式检测了学生对本课词语的掌握情况,一方面避免了枯燥的解释词语意思,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环境中能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板书简洁利落,彰显了个性,体现师生互动。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张老师就是直接借用学生听写的八个四字词语作为板书的内容。在《与象共舞》中,学生感知内容后,王老师就在黑板的中间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上台在某个位置上写下“象”,并让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样写。有的学生把“象”字写在
“人”字的右边,原因是人与象很亲密,紧紧挨在一起;有的学生把“象”字写在“人”字的下边,原因是人骑在象上,象冲锋陷阵,与人生死与共;有的学生把“象”字写在“人”字的头上,原因是象在人身上按摩,与人没有距离;有的学生把“象”字写在“人”字身上,原因是人与象是平等的关系。整个板书就是一个老师写的大大的人字和学生写的不同位置的象字,这种个性化的板书就是他们对课文个性化的体会和感悟。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板书的内容就是故事中儿子和爸爸的两句话:“这是我爸爸,叫焦尼”“这是我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这是很平常朴素而简单的两句话,但窦老师以这两句话为线索引导学生明白了:简单的表达同样可以带给人丰富的感动。
3。重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体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做笔记的习惯。王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轻言细语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勾,画,写,画哪些句子,写在哪个位置,还作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像王老师这样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学习时事半功倍,终身受益。这句话说得好“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又如,在朗读指导中,名师们选择的是“感悟式”朗读,追求的是个性化朗读。他们要求学生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和感觉来朗读。让学生在对内容的理解感悟中朗读,走入文本中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不同情境中,在不断的角色置换中反反复复地朗读,真可谓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学生的朗读变得声情并茂,所有的人都在那一刻真正感悟到“与象共舞”的和谐与快乐,感受到了人象合一的天地奇观。在窦老师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中儿子在与爸爸短暂重逢的一天中,他对五个人说了同一句话:“这是我爸爸,叫焦尼”,这句简单的话,经教师要言不烦的点拨,学生竟然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挚爱,自信,坚定,激动,自豪,骄傲。从爸爸五个简单的动作“举 牵 拖 搂 盯”中,学生读出了深沉的父爱:我的眼里只有你。
4。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了作文教学。王老师将题目中的象字扣去,引导学生嵌入其它词,让学生学会让作文题目一语双关,让文题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5。课尾时名师总会留给学生更广阔,更自由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张老师最精彩的设计在后头。他出示了两份课外资料,一是五壮士中的两位幸存者,二是日军向五壮士致敬的资料。然后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假如将来重新编写教材,该不该把这些内容写进去?为什么?不要急着加答,思考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两个星期,也许是三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我想,张老师这种设计中“该不该把这些写进教材”不重要,“为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重要的是让学生不要停止思考的脚步。更难忘王老师结束时的一句话:“所有的人都想与别人共舞,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与别人和谐相处,你的心目中又想与谁共舞呢?下课。”这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是一个马上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需要学生用一生来思考的问题。我相信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会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生活天地和精神天地。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才是自然的和谐的课堂最有魅力的课堂。
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个认识上的提升,学习,不光去听几节好课,听几句精辟的课堂语言,还要善于学习课堂内外的其他东西,做到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暖风吹得众人醉 ——观2011“千课万人”有感
童心
五月的杭州,艳阳高照,暖风习习;五月的浙大,盛会空前,名师云集。五月的我们,尽享美景,沉醉不已。
五月十四至十七日,“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美丽的杭州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千多名小语教师济济一堂,共同学习了五十多位专家、名师的精品。
四天高密度的聆听,累着并幸福着。从没有在一个地方见到过那么多的名师;从没有在一次学习中享受到低中高各种课型的课例。
在这次的观摩活动中,教低年级的张文花、许嫣娜、叶秀萍、林乐珍等老师让我们分享了低年级活泼的课堂,欣赏了字理析字的美妙;教作文的于永正、贾志敏、管建刚、张祖庆等老师让我们感佩语文底蕴的魅力,感叹作文教学的精妙;教中高年级阅读的张康桥、薛法根、虞大明、孙双金、王崧舟等老师,让我们领略了阅读课的厚重,深悟到认真背课的重要;教绘本的窦桂梅、盛新风老师,教特例的周益民、蒋军晶等老师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课的丰富内涵,明白了放眼看世界的美好情趣;互动评课的吴琳、周一贯、谈永康等老师,作报告的黄亢美、王荣生、胡道明、李白坚、吴忠毫等专家,他们的观点振聋发聩,高屋建瓴,让我们禁不住认真地听之、记之、叹之、嚼之。
名师们的课各有千秋,给我印象最深,帮助最大,易学易用的是薛法根、于永正、贾志敏、孙双金(按照听课的先后顺序排列。)等老师的课。
薛老师是当今最朴实,最不像特级教师的教师。他的课就像茉莉,看起来素素的,嚼起来香香的。薛老师这次执教的是《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很不给力,不管薛老师问什么,学生不是沉默就是不会,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作为薛老师的铁杆粉丝,在下面真的为薛老师摊上这么不上路的学生捏一把汗。在这样的情况下,薛老师沉着冷静,巧妙地提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幽他一默,学生在薛老师的引领下茅塞顿开,畅所欲言,妙语如珠,令在座的我们叹为观止。
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小语常青树,听了于老师的作文课《学写对话》,深有感触。这两节作文课简简单单,大致有如下几个环节:师生问好,展示师生问好的对话(先是提示语在前,后是提示语在后,在中间。),谈谈分段写对话的好处,抄写对话,提供对话范例后读、表演,扩写对话,评改对话习作,让学生回家看作家写对话的文章。于老师的这节课,学生自始自终都开心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文很难,写好作文更难,于老师深谙其道,他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习到了方法。
贾老师以严谨的教风,敏捷的思维,鲜活的语言闻名小语教坛,被大家堪称小语泰斗,小语宗师。贾老师讲的是《扩写作文》,扩写的是一篇文言文。能够把一篇文言文在四十分钟内让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读懂,并且在15分钟内扩写成四百字的作文,恐怕只有教学严谨,惜时如金的贾老师了。贾老师的课看似平平淡淡,其实奇妙无比。37字的文言文让我们讲肯定是读完全文后再说意思,这样做算不上低效,但肯定费时。贾老师则是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通,读懂,读懂后连起来说意思。这样既便于及时指导,又节约了时间,一举两得。一篇文言文,15分钟内就能让学生读懂内容,不能不让人叹服。贾老师的指导也妙,他先给学生扩写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学生有这样的示范和引领,不愁写不好作文。15分钟后,贾老师先后当众改了两位学生的习作,两位同学都写得不错,尽管如此,仍然逃脱不了贾老师的聪耳法眼,他及时地引导着,点拨着,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就是在贾老师的斤斤计较下,进步着,收获着。请品赏下面的教学片断:
“房间里滴着雨。”
“房间里不会滴雨,雨是从房顶滴下来的。” “仔仔细细地构思。”
“不对。应改为认认真真地构思。仔仔细细地改作文可以。”
“……微微地摇了摇头 „„”
“摇头没有轻重,只有微微。点头可以有轻重。”
孙双金老师是四小名师之一,早已久闻大名,但零距离听孙老师的课,还是第一次。孙老师讲的是《幸福的衬衣》,不说这节课简约精当的设计,仅仅是孙老师让学生兴奋、幸福得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张就足以让我们沉醉了。学生在孙老师的课堂上简直就成了精灵,一个个口吐莲花。孙老师的课堂,分明是学生的乐园。让我们一同分享精彩的片段:
师生合作读与神父的对话后:
师:课堂上要有进步,有进步要给他掌声。
师:你读出了什么?不一样就叫独特,不一样就叫创造。
生:得寸进尺的人不幸福。
生:贪婪的人不幸福。
师:还想说的同学厉害,我都想不起来了。
生:见利忘义的嗯不幸福。
师:我恭恭敬敬地称你陈老师,小陈老师。
生:说自己幸福的人不一定幸福。
师:我真是太佩服你了!
生: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师:我真佩服采荷一小的学生。
生:追求钱财的人不幸福。
师:你小小年纪就懂这个,有多少大人都不懂呢。
生:幸福像水一样,不需要表达。
师:我备课时想了两天都没有想出来,你既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文学家。“千课万人”的课亮,报告亮,策划得也亮,每日的互动周刊算是一个特例。周刊上刊登的有每位作课教师的最佳照片,有资深教研员、高校教授、特级教师书面课堂评点(每个老师的课评都有,写得好极了,呵呵,只有到现场听课的老师才有幸得到免费的《每日互动专刊》。)有听课老师的互动短信,有听课学生的质朴课评。下面精选一些互动短信与大家分享:
第五篇:听千课万人有感
听“千课万人”有感
和县香泉镇中心小学
李俊
在县教研室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关心下,我和学校课题组的几位老师于2013年11月26日-29日,有幸来到美丽如画的西子湖畔杭州市,参加“千课万人”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特别对于我们农村基层的小学数学老师来说,倍感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能够亲自来到“千课万人”的会场聆听大师们精彩纷呈的表演,我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们一行满怀期待地走进了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的观摩现场。虽然那几天天气气温骤降,但是我仍然热情高涨;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每天都要听七八节课,坐得腰酸背痛,但是我累并快乐着。在这四天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大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高超而朴实的课堂演绎,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学习当中,我们时不时会有许多的惊叹与触动,对课堂出现的精彩片段仍记忆犹新,对数学教学的思考,也能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下面谈一谈对活动具体的感受。
1、会场的布置别具匠心,使枯燥的数学充满了生活气息
以数学术语为主题的竖幅对联彰显底蕴,以倒计时钟拉开大会的序幕,以经典音乐贯穿课间等等,使人一步入会场就会被浓浓的数学理性所包围,不禁感叹“千课万人”组织者的超尘脱俗的智慧。
2、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彰显大师们超人的智慧
大会交流的15节课使用的教材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不同版本,梳理成“数的认识”、“乘法计算”、“几何概念”、“面积教学”、“综合应用”五个板块。尽管课的领域不尽相同,但每节课的设计无不体现“以学定教”的核心理念——循学施教、因学设教、先学后教。
浙江省江萍老师的《千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大任务布置、分层次反馈的方式,利用0、1、4这三张卡片,把读数、写数、数数、数的组成等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实现了新知与经验的无痕对接,知识与观念的相互融合,学生从“有所知”变为“知所知”;山东省杨永丽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算理,创设了编织的教学情境,不仅仅直观上接近“网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转译部分为单位“1”如何转译为整体为单位“1”;江苏省陈敏老师的《体积与容积》则是根据石子取出后水面下降的观察,就把无形的东西通过有形的载体加以直观,感受到物体是占一定空间的。江西省的刘才军老师和福建省的阮宁宁老师选取了“金牌”等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福建省的郑汛老师选择了分别为面积有明显差距、差距不大、同形状差距不大的三组素材,来说明面积比较的不同方法,并顺势引出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上海市的张连珍老师为了组合图形计算方法的多样性,选取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主题素材贯穿整课。上海市陈华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让孩子们经历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初步了解两种统计图都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后对新知进行深入探索;江苏省陆丽老师把小蚂蚁抽象为“点”,从“点的平移”类推到“线与面”的平移,使学生对于从原有的物化理解上升为本质理解。
亲眼目睹大师们的精彩表演让我震惊,原来数学课可以上得如此精彩,他们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时时吸引学生,也时时吸引着我。一堂堂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如同灿烂的阳光温暖着我,如同清澈的甘泉滋润着我,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专家引领思课辩课,让会场散发出浓浓的学术味
本次活动的专家大会互动点评。针对课的类型每半天围绕一个主题设置五个问题,先由上课的教师选择并回答,同时为会场的听课代表也留了问题,于是,会场上上课教师、与会代表和引领专家之间的对话和碰撞,使问题的研讨更加深入,给了与会者的思维不断的激荡与澎湃。
4、特级教师现场同课异构,让复杂的课堂变得简洁明了
本次活动每天有一位特级教师从一天的观摩课中,选择一节课进行现场同课异构,特级教师袁晓萍根据学生的导学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年、月、日》一课气势磅礴;特级教师俞正强借“主角”的虚像,为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离散”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结”埋下伏笔,逼问着学生去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价值和意义;特级教师朱国荣则让孩子们干脆自己编学号,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使课渐进,思路明晰。由于课堂的开放和对孩子的信任,课堂上频频呈现孩子们精彩而真实的回答„„
四天的学习旅程结束了,我想在这里的许多收获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也深知自己的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地磨练与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单靠这四天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里面蕴含的知识内涵与理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名师们超棒的教学设计也深深震撼了我,值得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充实自己,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