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71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
“271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素质教育的“牛鼻子”,没有课堂的彻底革命,任何改革都是蜻蜓点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和妨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我们有了挑战和探讨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使新的教学模式高效应用与课堂教学,而“271教学模式”使教学气氛活跃,学生个体得到尊重与关怀,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容易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任何学科的教学,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一定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探索课堂模式与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通过借鉴国内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的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新课程理念实践中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无论多么好的教学模式,都要看它的效果,而这个效果就是学生融入的效果,所以,在改变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只有外因(教学模式)与内因(观念)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1、“271课堂模式”的内涵
学习内容方面:20%的知识―自学能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学生组成方面:20%学生―体育特长生,70%学生―优秀生,10%学生―待优生;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20%的因素―智商,70%的因素―情商,10%的因素―行商;“271课堂模式”的时间分配:20%(热身激趣阶段约10分钟)―(老师)诠释学习目标、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课堂引领、激励、点拨。70%(探索、实践、体会阶段约3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合作,个人展示,技能拓展。10%(调节与评价阶段约5分钟)―(教师、学生)总结反馈,当堂评价。
2、“271课堂模式”五个基本步骤的实施
2.1课前自学、自主探究: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内容,自我设计学习技术技能路线图。
2.2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学生在根据导学案完成自学任务后,完成当堂教学内容,检验自学效果,找不足。
2.3分组合作、解决重难点: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教学内容实践、体会,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解决重难点,组织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探究将要展示的技术技能。
2.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教师展示、点评、技能拓展,学生小组多人展示,便于提高技术技能。
2.5总结反馈,当堂评价:对所学技术技能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所学技术技能进一步巩固,当堂评价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热情,把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都变成对学习小组打造的过程。
在五个步骤实施的过程中严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使课堂变为安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自主的课堂、情感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应用“271课堂模式”立足于三个改变
3.1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教师要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与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整改方案,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理论层次,并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3.2学生角色的改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首先,学生应由聆听者转变为执行者,不在成为教师的支配者;其次,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获取者;再次,学生由获得者转变为发现者和设计者,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创造意识显得更为重要。
3.3场地、器材匮乏的改变:“场地”变“学室”;“讲堂”变“学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方位、多视角、创造性地开发现有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确确实实地解决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匮乏地问题。
4、“271课堂模式”课堂教学实施基本结构
4.1导入新课──教师全面进行与本课知识技能相关的一些铺垫,创设体验情境,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4.2自主探索──满足学生的要求,可给他们创设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解疑,让学生去观察、实践、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认识事物的发展。
4.3验证探究──让学生将探究所学知识与技能予以巩固,综合运用、强化训练、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找出错误,进行提示,帮助学生提高技术技能。
4.4评价体验──教师、学生高度评价个人本堂课的成果,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学困生。
4.5布置作业──布置精心设计的运动量,培养学生课后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何,直接关系到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是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魅力,建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建立完善、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愉快地去活动。教师还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学校开展体育课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认识,使学生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
第二篇: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富源中心学校
于海洋
一、体育课的结构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顺序、组织教法以及时间分配等。它主要是以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为依据,受体育教学特点所制约。
体育课一般采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段式教学结构。至于每部分的内容和组织共安排等,则因课的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作业条件(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为加强组织教学,也可把准备部分分为“开始”和“准备”两个部分,课的三个部分的内容分述如下。
1、准备部分(8分钟左右)
准备部分的内容,按照其性质和目标可分为组织教学所必需的课堂常规、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般在准备活动后还要有“课课练”的内容(如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等)。
2、基本部分(28分钟左右)
基本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衡量体育课教学目标完成与否的主要部分。基本部分一般安排一个主教材、一个副教材,主副教材的选择要注意上下肢的合理搭配。在基本部分教学中,应根据课的目标和主要教材的性质与学生的特点,安排一些必要的辅助练习、诱导性练习或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内容和提高身体训练水平。
3、结束部分(4分钟左右)
结束部分一般由放松性的舞蹈、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结、回收器材这几部分组成。放松性的舞蹈一般采用全班集体形式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自评、教师的评价小结一般采用集体的形式。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结束部分,不能挤掉这部分内容而仓促下课,否则不仅会影响课的效果,也会影响下一节课的进行,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体育课的课型
课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换个角度来说,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实践中,体育课一般分为理论课、实践课和考核课三大类。其中理论课分为基础知识课、欣赏课两种;实践课分为复习课、新授课、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的综合课三种;考核课分为基础知识和术科考核两种。
(一)理论课:学生通过视、听、讨论的形式获得知识。
课型简介:一般分为基础知识课和体育运动欣赏课两种。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任务:
体育理论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及体育对于生命的意义,它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以及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通过学习体育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欣赏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了解体育,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课: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完成学习任务。
1、新授课
课型简介:以学习新内容为主的课。运用大量的辅助练习,帮助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体现由易到难。
主要任务:体育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动作,减少学习中的困难。突出教学内容重难点的解决,以便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
操作程序:(1)教师示范
教师通过示范将本节所要学习的动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知觉清晰、印象深刻,明确“这就是我要学的动作”。
(2)教师讲解
讲解动作要领,突出重点与难点,有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以便使学生在练习中做到边思考、边观摩、边练习。
(3)学生分组练习
通常先练习分解动作和辅助动作,再做完整动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4)教师再示范或学生示范
教师再次示范前提醒学生在观摩完整动作的同时,注意某个重点、难点环节,使印象更加深刻;学生示范,教师要指出其示范的优点所在和存在的缺点、错误,以及纠正的方法。同时讲解“帮助与保护”(指体操项目)的方法、措施。
(5)学生再分组练习
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去体会动作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并在练习中去合作、去帮助别人。
(6)集体纠正
教师根据巡回指导获得的信息,针对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再次讲解、示范,并组织继续集体练习。
(7)师生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的动作,以教师为主导,共同分析练习中的优缺点,使学生认识到哪些是错误的动作,今后应该怎样改进,以达到动作准确而完美。
2、复习课
课型简介:以复习已学过内容为主的课。通常安排在开学初、学期末、考核前以及学完某一单项教材之后。
主要任务: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已学过内容,而是要逐步提高动作的质量和规范程度。教师要结合学生以往掌握动作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在集体指导的基础上,加强个别指导,并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改进动作。合理加大课的运动负荷。
操作程序:
(1)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宣布课题内容、任务,提出教学要求,然后展示教学目标,明确该课教什么、练什么及怎样练习。
(2)出示练习内容的重点,纠正易犯的错误
教师向学生出示拟定的练习内容,对易犯的错误提出纠正的方法步骤,复习内容采用重点示范和揭示启发相结合进行练习,突出重点和难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一定顺序,尽量体现出技术的层次和结构;学生练习时,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稳步提高。
(3)训练与辅导
这是本模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定要使学生认真操练,积极动脑思考,将所接受的知识内容用行为表现出来,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层次。
①自练解难题。教学中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进行个人练习,掌握动作要领,提高运动能力,并根据教师展示出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进行反复练习、体会,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②互相帮助。教学中,对个别完成动作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帮助与保护,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掌握运动要领。
③巩固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巡回辅导,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正确地解答和示范,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要领,提高质量。
(4)检查与矫正
教师在巡回指导中,通过获得信息,可以采取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动作,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5)总结与提高
以教师为主导,全面总结教学效果,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动作示例,使学生对正确的技术动作有一个较完整的、正确的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3、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的综合课
课型简介:综合课包涵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一节课中既有新教材,又有复习教材的课。这种类型的课在小学阶段很普遍。另一层是指身体素质练习课,将多种身体练习形式组合在一起,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在参与中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这里侧重于第二层含义。
主要任务: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通过大密度的练习来增强体质。
4、考核课:以检验学生学习程度为主。
课型简介:一般分为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实践两种。
主要任务:通过笔试、问答、实践操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为学生提供改进的依据和努力的目标。
第三篇: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1.模式的内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针对学生健康标准的界定众说纷纭,尤其是各阶段教材自量大小的错杂、学生运动能力不一和课堂上若干因素的制约,导致衡量完成教学目标与否和学生健康锻炼的评价标准更加迷茫。《学校体育学》则是依照体育课学生心率变化曲线图的绘制与分析的方法来评价学生健康结果的,而运动量化、监控、调整三段式是体育教学中控制学生运动生成脉搏的主要教学模式,它是由备课时对学生运动生成心率的假想、课堂时对学生实际生成心率的扑捉和影响学生心率若干因素的调整几部分构成,其宗旨就是让学生运动生成心率曲线无限度的接近预设的科学心率曲线,使学生在运动中真正的得到锻炼、获得健康。本模式在课堂实施中是对学生运动脉搏取向进行时时监测及调整,本身就是对学生运动效果的一个评价过程。
2.理论依据
(1)课标的要求: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体育学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规律来逐步提高学生体质,增强训练水平,有节奏地逐渐加大或减小运动负荷。
(3)人体生理学:适当的运动量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过程。也就是说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
(4)学校体育学:从实际情况出发原则,是指体育课教学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都要力求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知识的基础和身体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接受,便于教学工作的组织进行。
3.教学目标
(1)激发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初步掌握体育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运动生成心率的深入认识和运动调整能力。
(3)建构符合学生身体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模式流程
量化假想-----运动监控-----运动调整
5.操作程序
(1)量化假想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科学心率,例如学生10岁,那么科学心率就是靶心率220—10=210,210*60%100---80%100=126---168次每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练习时间、练习次数和合理心率的持续时间。例如,一分钟跳短绳心率就可能达到160次每分钟,走步一个小时心率也不肯能达到160次每分钟,这就说明每个教材都有自量,根据教材自量的大小来确定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如果自量较大,我们在科学心率上持续时间在3分钟左右即可,但是练习的次数要增加,练习时间要短;如果自量较小,在科学心率上持续的时间一般保持在6分钟左右,那么练习时间要长,练习次数要增多。同时自量的大小也决定着运动场地的大小,自量较大,场地设计要小,反之场地要大些;根据前后课节的衔接,决定了心率曲线的走向,如果是上午第四课时,我们就要把波峰设计为后高型,这样便于午间休息来降低心率。如果体育课后还有其他课时,我们就要把波峰设计为前高型,以免影响下节课的学习;根据课程结构来设计双峰型,但要考虑到准备部分中热身教材的自量和主教材自量的搭配问题,如果主教材自量较低,那么热身教材自量就要高些,第一波峰出现的就要晚些,一般出现在10分钟左右,峰值126次左右,最高峰值出现在28分钟左右,峰值168次左右,反之,第一波峰出现要早,在7分钟左右,峰值126次左右。最高峰值在20---25分钟左右,峰值168次左右。这样可以使量化互补,控制波幅过大的问题。综合以上诸多因素,描绘出本节体育教学合理的、科学的心率假想曲线。
(2)运动监控
由于与运动量制约的因素较多,课堂上扑捉运动量变化是课堂的关键,如何将隐性的心率变为显性心率,需要具有大量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测量方法,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法。首先观察学生的脸色,微红时心率一般在110次/分钟左右;通红一般在130—140次/分钟左右;苍白一般在160次/分钟以上。其次观察汗量,微微出汗一般在110—120次/分钟左右;大汗淋漓一般在150----160次/分钟左右。最后观察气喘,微喘在120次/分钟左右,气喘吁吁一般在150次/分钟左右。
2)询问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说“还行”时心率一般在110次/分钟左右;学生说“累”时,心率一般在120----130次/左右;学生说“累极了”或“累死了”,心率一般在150——160次/分钟左右。
3)测量法。作为没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或想求得准确的教师可以采取脉搏测量法。脉搏测量法通常采取五步或三步测量。五步测量的点是:课前选出3或5名奇数同学,课前五分钟一次,课中7-8分钟一次,课中15分钟左右一次,课中28—30分钟一次,课后5分钟一次。但现在我们经常采取三步测量法,就是课中测三次。测量方法采取半分钟全体测量,集体报数,教师能随时掌握学生心率变化情况。(3)运动调整
根据运动假想的科学心率曲线,结合各种监控方法,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心率偏高,如果差距较小,可以减小练习时间,例如:个体练习5分钟,就减小到3分钟。调整次数,例如:由练习5次降低到3次等。减小练习密度,降低心率幅度;如果心率差距较大,一般采用等时轮换的方法,就是将学生分的组别增加,按主教材设计与其相关联的几个副教材,副教材的自量要小,学生按组试做,在一定的时间内轮流交换场地,这样做可以直接降低主教材的量化转移,降低运动量;如果量化差距太大,而且是全员性的,可以单独设计间歇调控环节。可以采取自量小的舞蹈放松、打气放松、意念放松等,调整呼吸,降低运动量,当然后两种方法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做好准备。另一种就是就是生成心率与预设心率偏低。如果差距较小,我们可以提高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如果偏离很大,要采取自量较大的专项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生成心率的幅度。
6.使用该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运动量化应注意的问题
A.不同阶段学生的基础心率标准
B.不同阶段学生的运动心率标准
C.教材自量的大小与练习密度的关系
(2)运动监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A.使用观察法时要注意不同阶段的量化数据与预计量化数据之间的关系
B.运动监测一定要体现随机性,不要格式化监测
C.针对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采取分层监测,切不可千篇一律、同等待之
(3)运动调整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A.调整若干因素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心率生成实际而定
B.运动间歇调控时要分析好其自量的大小,才能达到良好的调整效果
该模式的局限:该模式应用于心率起伏较大的教材,例如:走跑交替教材等;反之禁止使用,例如:队列教材等。
7.小学体育课堂“运动量化、监控、调整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范例
【课题名称】
《蹲撑前滚翻 》(人民教育出版社 水平二 第六章第3课)【教材分析】
《蹲撑前滚翻》是小学体育水平二中滚翻与游戏部分的内容,是在发展滚动能力练习的基础上演化成的动作,难度比前者增加了许多。该课是滚动部分标志性教材,是为做好俯撑前滚翻、手撑远端前滚翻等高难度动作的基础。重点部分是团身前滚,难点部分是支撑有力、团身要紧。
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重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科学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学情分析】
经过低年级的简单学习和发展前滚翻能力的练习,学生以掌握了一些关于滚翻的动作要领和相关知识,但水平二的学生在心理上还是有恐惧心理,唯恐翻不过去和一些运动伤害等,所以我们在知识传授伊始,就要传授保护方法,让学生有安全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85%的学生能掌握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和独立完成前滚翻动作。
2.过程与方法:采用三段式结构和运动量化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在传授前滚翻技能的同时,时刻监测学生运动生成心率发展取向,并做好调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团结意识,体会成功后的喜悦感。
【设计理念】
体育是发展学生生长发育的主体,科学锻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核心。
【教学准备】
秒表一块、录音机一台、小体操垫40块、稿纸40张、半径10米圆环形场地。
【教学过程】
1.量化假象:在《蹲撑前滚翻》教学设计时,我首先考虑了教材的自量,在小学体育教材里,它区别于跑跳类剧烈运动强度的教材,又有别于队列、队形等小强度的教材,它属于自量偏中下强度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量化升高法的应用;第二我考虑的是水平二学生的年龄,大约在9岁到10岁,以10岁为基准,利用量化公式得出合理运动心率值区域是126次每分钟到168次每分钟;根据教材自量偏低的原因,我在练习密度上有所增加,主教材练习次数达到15次之多,同时选择了自量较大的教材连续前滚翻和障碍跑的游戏教材,进而扩大了游戏场地,目的是为了达到学生合理的运动心率区域值,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因为我上的课时是上午第三节课,所以我采用前波峰的心率走向,126次每分钟大约出现在课上7分钟左右,168次每分种大约出现在30课上30分钟左右。综上所述,我描绘出了此节课的运动心率曲线图,是以126次每分钟和168次每分钟为基准的逐步升高的前高型曲线。
2.运动监测与运动调整:由于教材自量较低,我在准备部分时选取了舞蹈热身的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心率尽快的升起来,达到126次每分钟,真正的达到热身的目的。基本部分采用了运动升高法,结束部分采用了意念放松法,也就是间歇调控法。整课采取监测的方法是询问法和观察法。调整方法采取的是运动升高法和间歇调控法。由于监测与调整都要体现随机性,所以我将二者融为一体来谈本节课的操作过程。
教师:观察学生的呼吸情况及面部表情
学生:学生的呼吸慢慢加快,面部表情自然微红,在上课七分钟时,学生有微汗呈现,此时心率大约120次每分钟左右。
教师:在动作要领讲解和单人练习时,由于教材自量较低的缘故,学生运动心率下滑较快,大约100次每分钟,此时大约上课11分钟左右,为此我采取了连续前滚翻游戏,增加了练习密度。
学生:此时学生显得不那么轻松,一套动作下来,呼吸急促,面漏潮红,心率有所上升,大约达到140次每分钟左右。
教师:在上课28分钟时,我采取了障碍跑游戏,目的是达到学生最合理的心率168次每分种。
学生:两组游戏下来,学生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教师:我问他们感觉怎么样?
学生:学生说再练就很累了。
教师:根据上述方法,我感觉学生正是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交换时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标准,所以我在结束部分采用了意念放松的方法,尽量使学生的运动心率下降,达到运动前的基础心率,上下浮动不超过5次。
学生:经过放松调整,学生又有说有笑的,显得很轻松愉悦。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优点在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科学的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学生运动心率的走向与预设心率很接近。不足在于没有应用测量法,心率测量还不为准确,调控时机扑捉不及时,有待提高。
岱岳区新城实验学校孙新涛
第四篇: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让体育教学绽放新的精彩
王清华
摘 要 教育现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又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上,在体育教学上也是如此。不论是体育理论教学还是体育技术教学,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让体育教学绽放出新的精彩。分析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并就实施的要点进行研究。关键词 信息技术;体育教学;实践教学
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也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多媒体教学则常见于体育理论教学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知识,也为体育的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多媒体进行体育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将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有助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和教师对体育的教学模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传统的讲解——示范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需求,而枯燥单一的场地和室外训练,经常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教师不稳定的自身条件会严重影响体育的教学效果,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不清晰、动作示范又不准确,那么学生就无法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
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助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还能避免教师自身所产生的不利因素,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1.2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健康运动理论的传授
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了体育技能。然而,由于许多体育理论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学生往往只知道机械地做动作,却不知为何这样做。另外,对于很多与健康运动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学生也没有系统全面的认识,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运动误区,不仅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也有悖于体育的教学宗旨。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会使枯燥的健康运动理论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效填补现代体育教学的缺口,学生既形成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又
掌握了熟练的运动技能。
1.3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紧抓这一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制作有关体育活动的多媒体课件,并科学规划课件内容,如体育基础篇、健康知识篇、运动技巧篇、运动影响篇等,构建完整的体育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体育教学素材。教师可以运用可操作的虚拟现实模型和3D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看体育项目的动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每个动作要领。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有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要点
鉴于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广大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体育教学。
2.1 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虑,要依据学生的体育现状,逐层推进,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提高运动技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板书和口述等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不形象的教学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形兼备、图文并茂的特点,学生能够通过图像、画面、声音等综合信息对体育技能产生较为直观的印象,便于学生学习。
让学生从单纯的模仿上升到直观的体会。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体育技能课的授课质量。
2.2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媒体可以满足学生对图像、声音、文字、影片等多方面的需求,打破传统理论课堂的沉闷和枯燥。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提高学习效率。2.3 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课件的制作是至关重要的。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切不可一味地追求信息的大而全。另外,体育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也提升了教学质量。
2.4 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拥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多媒体只是用于辅助体育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并非体育教学的全部,也绝对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忽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应该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组合优化,使其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使体育的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小结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并且通过现代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大大减轻体育教师的负担。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参考文献
[1]何春彪.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现状[J].中国教师,2009(S2).[2]焦建军.让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170.[3]吴柏池.多媒体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7).[4]李晖.多媒体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09(6).[5]何平,周信德.中学体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二中学)
第五篇:互联网应用于体育篮球课堂教学案例
“互联网在体育篮球课上”案例
1、互联网资源从媒体导入,激发情绪。师:同学们知道大屏幕上是什么比赛吗? 生:nba。
师:同学们能例举几个你喜欢的篮球明星吗? 生:姚明、巴特尔、刘国栋、乔丹„„(七嘴八舌)
师:好!同学们讲得很好!本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篮球的《行进间直线运球》,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积极练习,将来一定成为球明星。【有的学生还在为自己所喜欢的明星而争论,有的学生若有所思,憧憬着美好的蓝图,有的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达到了激发情绪目的】
2、自主游戏,愉悦身心。
师:在上篮球之前,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自主游戏”游戏,好不好? 生:齐声回答—好!
(老师讲解游戏的方法、规则、要求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安全。学生分四大组分别在预定的场地器材间进行;媒体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烘托气氛。)
【学生分组散点、快速反应、灵活机智,在组长的带领下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游戏。激发了兴趣,为有球练习做好了身心准备】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大屏幕上的篮球明星们熟悉球性,好吗? 生:好!(齐声回答),迫不及待的拿球模仿。
【学生大屏幕的引导下跟着篮球明星们做熟悉球性练习,三种主要的球性练习后,屏幕上打出“自由创想、自编动作”,启发学生自创球性动作练习,并用实物投影将做得好的学生投到大屏幕上带领学生们集体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练习情绪】。
3、循循善诱,掌握技能。
师:同学们能不能看着大屏幕跟着篮球明星们做原地高低姿运球呢? 生:能!(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
师:同学们原地运球,手按拍球的正上方,那么行进间运球呢? 生:后上方、后面(踊跃回答)
师:既然这样你们能尝试一下在行进过程中完成行进间直线运球吗? 生:好!(学生跃跃欲试,大胆尝试着由运球走到跑动中完成行进间直线运球的动作。)
【学生刚开始练习很认真,但练习了一段时间后热情有所逐渐下降】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从互联网搜索行进间直线运球,在大屏幕出示行进间直线运球的动作示范,引导生观察并组织生小组讨论;师听取生讨论意见后结合动作示范,诱导学生总结出动作要领:按球后上方用力,落点脚外侧前方,人球速度要一致,球弹腰高看前方。同时指出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生:明确要领后,进一步在实践中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行进间直线运球的技术。】
4、情景游戏,激发爱国热情。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怎么来的吗?是革命老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党的领导人带领部队进行了万里长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老师今天就带领你们沿着革命的足迹进行一次长征,有没有信心战胜困难?
生:能!(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俨然成了一名小革命战士)师:播放媒体,出现毛泽东词《长征》,领学生集体朗读,创设情景;出现游戏图示,演示方法,讲解规则,一目了然。生:迅速分组,积极参与,摆放器材,共同创造。
【从网络搜索,在游戏过程中播放《红旗飘飘》等mvp,创设红军长征的情景;学生在游戏中磨练了顽强拼搏意志品质,培养了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操。教师适时表扬与评价】。
5、幽默动画,恢复身心。
师:同学们,惊心动魄的长征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幽默动画吧。(网络搜索)
生:同学们围在屏幕前看得津津有味,笑的前伏后呵,身心愉悦,完全放松。
师:小结,本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完成技术怎么样?情景游戏你参与的怎样?今后练习篮球应该注意什么?(教师点评)生:学生自评、互评,听教师点评。(学生共同参与)师:布置下课内容及家庭作业,安排器材回收。生:学生聆听任务,有序归还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