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教学中应该提高哪些语法意识
英语教学中应该提高哪些语法
意识?
语法没掌握,英语没入门。要学好语法,先提升意识。语法不教会,教学不成功。前几年外语教学热点是培养意识、关注形式。
实习、论文中语法问题很多,跟着感觉走。
很多学生语法不过关。语法、词汇在英语学习不同阶段中的作用。
英语语法学习、语法教学的意义:
(1)英语是语法型的语言(形合语);(2)汉语是语意型的语言(意合语);(3)中国学生缺乏习得英语的良好环境和时间保证。英语作为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来学习,英语环境不比欧美及英联邦国家。
(4)中小学英语教学实施交际法,忽视语法;
(5)学生缺少汉语语法知识,造成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语法的学习能让学习者认识到一种外语的基本框架,了解这门语言大厦的平面图和立体结构,便于找到门路,登堂入室。
语音、语法、词汇的比喻。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表现为两个阶段:其一是规范阶段,其二是审美阶段。
第一阶段要求选词择句符合规范,这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应该培养对语言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这是语言能力的精致化阶段。
在写作、翻译中,只有在保证语法正确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表达得体,有主题、有文采、有感情、有风格。
著名学者杨自俭教授曾经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三艺教育。他指出:“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不重视逻辑、语法与 修辞这三艺(trivium)的教育,这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陷,严重地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三个学科是培养人的思维、认知、表达能力的学科,这三种能力是人的其他各种能力的核心,是理论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根基。”这里杨教授从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阐明“三艺”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他所说的语法当然包括英语或其他外语语法。就英语而言,学习语法,透过英语句子和句群的结构和排列顺序,不但能够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比较英汉语言差异和东西方思维差异,而且有助于增强认知能力,提高推理能力和逻辑思 维能力,培养精细的学习态度。由此而论,学习英语语法功莫大焉。
英语学习者的语法能力应包括:(1)发现语法的能力;(2)学习语法的能力;(3)运用语法的能力。
语言形式的习得与掌握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学习者注意并持久地意识到目标语语言形式;
(2)学习者反复地接触包含目标语形式的语言输入;
(3)学习者有输入和使用目标语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交际法开始传入我国,本世纪初,教育部制订颁布的《新课标》提倡交际教学法。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语言意义而不是形式,忽视语法规则教学,漠视交际中的语法错误,结果学生在英语口头、书面表达中没有语法概念,语法错误普遍。事实上,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已经意识到削弱语法教学的弊端,并重新认识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外,20世纪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人对交际法片面强调交际活动,忽视语言形式的做法提出质疑。卡纳莱和斯温(Canale & Swain,1980)一致认为:如果没有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要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是根本不可能的。语法能力其实也是交际能力,只不过它被认作是其中的一部分。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系统和组织规律,能指导学习者交流信息和表达思想,是学习者进行创造性交际必须遵守的规则和依据。语法教学必须回到课堂,语法可以在课堂上教会。掌握语法意味着掌握语言规律,能有助于学生使用适当语言形式进行听、说、读、写实践,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知识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交际能 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忽视语法学习,语法学习恰恰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语法知识会严重影响交际能力。语法教学应该为培养交际能力服务。Larsen-Freeman教授提出语法能力(grammaring)概念,认为它是继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项技能,是准确(accurately)、有意义(meaningfully)、得体地(appropriately)使用语法结构的能力。
其实,语法教学的回归并不是要倒退到传统语法教学模式中去,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强调首先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和语法敏感性。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Rod Ellis认为,向学习者教授语法的最佳途径并不是语法实践,而是对学习者语法意识的培养。第二外语习得如此,中国中学生学习外语更是如此。
提升语法意识的意义及注意语法形式的意义
语法意识提升(grammar consciousness
raising)最早由
Rutherford和Sharwood Smith在1985年提出,它是指“有意识地使学习者具体注意目的语的形式特征”。
认知心理学认为,要使语言习得发 生,学习者必须自觉地注意所学外语的语言形式及其体现的意义。注意不能保证习得,但是注意是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Nunan(1991)的意识提升理论指出:有意注意是二语习得的关键。(意识提升与语法能力的发展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Schmidt(1990, 1993)的“注意”理论(Noticing Hypothesis)指出,语言学习中,有意识地去注意(Noticing)语言形式,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Bardovi-Harlig,K.& Z.Dornyei(1998)也证明意识程度的高低对语言习得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Rod Ellis总结了自己语法教学遵循的原则: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意义和形式都应该注意。
邹为诚(2000)的研究发现学习者经常在完成语义理解以后,不会自动对语言形式加以注意,大部分语言学习者都会在语言理解任务完成后抛弃语言形式,或者只吸收极少的语言形式。(邹为诚·语言输入的机会和条件[J]·《外语界》,2000(1).)
Hossein & Fotos(2004)发现,语言学习者不能对目标语的输入同时做意思和形式的加工。学生在课下学习的时候,除了写作、翻译以外,其他的学习活动都是只注意意义,不注意形式,因此教师有必要唤起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
Lapkin, Hart & Swain(1991)就法语作为外语的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program)做了大量研究,其结果显示,尽管学习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接触了大量的外语输入,但在某些语法形式方面就是达不到理想的准确性。
虽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意识程度和语用能力都获得了发展,但他们的语法意识程度却降低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再认为语法错误非常严重,对语法错误越来越容忍。这导致其语法能力进步缓慢,影响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李民、陈新仁,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语法/语用意识程度及其能力调查,《中国外语》2007年第6期)
Ellis认为(1993b),增强语法意识有助于学习者注意到语言输入的特征,并且同自己的语言产出结果相比较,否则学生很易忽略它们。学习者把接触到的语言输入与他平时的中介语产出形式进行比较,即形成所谓的“注意差距”。这有助于阻止和减少中介语的石化,是个有意识进行的自觉过程。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时有必要去“注意”目标语的形式,否则他们就只能对输入语言的意思进行加工,而不能注意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得意忘形),因而也就不能保证他们所习得的语言形式的准确性。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外语学习者语法意识提升研究的文章偶有所见,但研究对象基本上都是大学生,且多为理论上泛泛而谈。《新课标》提倡语法教学,是从语用角度出发,要求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法意识和语法能 力。处于学习外语最佳时期的我国中学生,要学好语法,务必首先提升语法意识。那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究竟需要提升学习者哪些语法意识,这个问题值得专家学者和中学教师高度重视。本人不妨在此抛砖引玉,不当之处盼方家指正。
1.综合—分析语意识
综合型语言是指语法关系要靠词本身形态变化(屈折变化)来表现,分析型语言是指语法关系通过词序和功能词等手段来表示。古英语是典型的综合型语言,汉语是分析性语言。现代英语则属于综合—分析性语 言,它仍然保留着综合语某些特征,但也吸收了分析语的特点:①屈折变化出现蜕化萎缩,不像古英语或其他典型综合语那么复杂;②词序既灵活又固定;③功能词数量较多,且运用起来复杂多变。
英语单词通过形态变化表达词性、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人称、比较级、非限定性动词等语法意义,单词的形态变化虽不复杂,但规则严明,且频繁出现。由于汉语中没有形态变化,初中学生开始学习英语,往往态度粗忽随意,常对单词细微形态变化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因而口、笔头表达会出现这方面错误。中学英语教师要自始至终强化形态变化的普遍性和强制性意识,这是学习英语这门精微语言的前提条件(要求具有英语学习精细化的理念)。
像汉语一样,英语句子基本排列顺序是主—谓—宾(表),词序相对比较稳定。但英语充分运用形态变化和功能词表达时间和逻辑顺序,这样词序又相对灵活。英语主谓倒装现象比较明显,分为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可归纳为20种以上句法倒装和修辞倒装句式。句法倒装是强制性 的,包括疑问句、虚拟条件句、让步句、附和句(反义疑问句)和存现句句式,目的是用特定句式表达特定语义;修辞倒装是非强制性的,包括强调句、描写句、平衡句、衔接句和对比句等句式,目的是通过调整语序表达不同修辞效果。
(1)疑问倒装(Interrogative Inversion)
What in the world do you mean?
你究竟是什么意思?
(2)虚拟倒装(Conjunctive Inversion)Home is home, be it ever so homely.千好万好,不如自己家好。(3)命令倒装(Imperative Inversion)
Come you, everybody!大家都来吧!
(4)否定倒装(Negative Inversion)
Not a finger did I lay on him.我从没有指责过他。
(5)“so +adj”, “so+adv” 前置倒装
So small was the mark that I could hardly see it.那标记小得可怜,我几乎没看出。
(6)方式状语前置倒装 Gladly would I pay more if I could get better service by doing so.要是这样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我多付钱又何乐而不为?
(7)表语前置倒装(平衡倒装)Happy indeed are those who receive marvelous news after a long silence.在长时间静候后才得到令人振奋的消息,那些人真是欣喜万分。
(8)衔接倒装(Link Inversion)
Such are the rewards that always crown virtue.(W.Shakespeare)
这样的报酬常常是美德所应的得到的。
(9)点题倒装(Signpost Inversion)By negation is meant the denial or absence of facts.否定是指否认事实或不存在事实。
汉语也有句法倒装和修辞倒装。(1)“台上坐着什么人?”
“台上坐着主席团。”(存现倒装)
(2)滚蛋吧,家武!(强调的修辞倒装)
(3)怎么了,你?(强调的修辞倒装)
但汉语倒装远不如英语普遍,所以中国学生英语倒装句意识不强,表达频率较低。
再说英语中定语位置也灵活多变,定语可以置于中心词前后,后置短语或从句作定语可以很长,有时定语远离中心词,成为分隔式定语。汉语定语位置前置,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何时定语后置的意识。
英语功能词包括介词、冠词、助动词、连词,功能词数量大,运用广,功能强,给学习者带来一定困难。介词、冠词、连词常常称为虚词,但英语中虚词不虚。许孟雄认为“英语是介词的语言”,就是说,不学会使用介词就学不通英语。英语介词有300
个左右,是汉语的10倍,包括简单介词、复合介词、短语介词,他们十分活跃,几乎出现在每个句子中,介词可以和其它词构成各式各样短语和成语,其用法有时不可捉摸,意义变化大,它们的使用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的运用。
Change of information, if any, concerning the contents of this section, will be found in the appendix at the end of this book..本书内容如有更改,均见本书附录。
冠词也是难治词类,两个冠词用法似乎变化多端,被称为英语中的魔 鬼。
请看《红楼梦》书名的有英译:(1)Dreams in the Red Chamber(Tr.Karl A.Gutzloff, 1842)(2)The Dreams of the Red Chamber(Tr.R.Thom,1842)(3)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 Chinese Novel(Tr.H.B.Joly,1892)(4)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r.C.C.Wang,1929, 1958)(5)A Dream of Red Mansions(Tr.Yang Xianyi & Gladys Yang,1978)
再看冠词在下列例子中的“微言大义”:(1)He is master of modern language.(2)He is the master of modern language.(3)He is a master of modern language.由于汉语中没有冠词,英语名词前面何时使用冠词,运用定冠词还是不定冠词,甚至连学习英语多年的人有时也难以断定。初学者常常疏忽介词和冠词作用和意义,造成介词和冠词错误频出。所以说,对介词、冠词深度关注应贯穿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始终。
2.形合法意识 英语注重语言结构形式及其内部关系,句子是通过连接词、关系词、介词等显性衔接手段来表示词、词组、分句之间关系,这种构句方式称为形合法。汉语注重语言结构功能、意义,句子时空及逻辑关系、词语及小句之间语法关系通常不是通过连接词,而是凭借隐性连贯及上下文等非语言形式手段来表示,汉语构句方式称为意合法。
连淑能指出:“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注重结构形式规范,句子尽管繁简交替、长短交错,但形式仍不致流散,其主要原因是英语有许多聚 集句子的手段”。英语依靠显性衔接,以形显义,句中的连接手段丰富多彩,频繁出现。连接词数量和种类繁多,连接词和关系词、介词使用频率极高,造句几乎离不开它们。此外,英语还可利用协调一致(语法一致、意义一致、临近一致)原则和词的形态变化等连接手段,表达一定语法和逻辑关系。“英语句子成分之间这种协调一致的原则,使句子结构受到形态的约束,因而句式严谨、规范、刻板,缺乏弹性”。通过种种连接手段,英语句子成分有长短不一的短语和从句,短语和从句还可以包孕短语和从句,再添加各种不同修饰成分、并
列成分和附加成分,形成树状结构。聚集式从属结构是英语主要特点,句子平均长度是20个单词,而汉语句子平均长度是10个字,可见英语句子比汉语句子长得多。但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多出现“儿化”简短句,难寻“繁简交替、长短交错”句式,这说明他们对英语形合法缺少一定的理性认识。
英语源于演绎思维,依据分析原则造句,主谓语协调控制全句结构,谓语动词是句子核心(焦点),并控制句内各种其它主要成分,由主到次,递相跌加,形成“由一到多”空 间架构,这种句法被称为“空间型造句法”。汉语源于归纳式思维,注重内在意念,而不求外在形式,句子以时间、逻辑事理为顺序,横向铺叙,呈流水式,形成“由多归一”的“时间型造句法”。故汉语句子理解需依靠个人感知、推理、判断。
王力说:“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像天衣无缝,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的”。他又说:“就句子的结构
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即句子形式严格受到语法制约,一些成分“不管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所谓“人治”,即句子不受到语法形式的制约,词语“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
汉语很少使用连接词,构句自由灵活,句子结构关系隐蔽难辨。受母语副迁移的影响,中学生英语表达往往缺少理性的“法治”意识,而多了感性的“人治”意识,常常“跟着感觉走”,这是学习英语的致命弱点。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体认英语形合
法的阳刚之美:逻辑性、组织性、理性,牢固树立英语表达“法治”意识,减少表达的“违法”、“非法”现象,克服随意性,增强形式的准确性、逻辑严密性。
3.句型意识
句子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选用准确句式,是学习者输出语言信息、实现交际活动的重要前提。毫无疑问,英语学习中利用课堂活动习得句式至关重要。《新课标》注重语法知识结构系统性和连贯性特点,要求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分别掌握3-5级和6-8级所有语法项目。句子结构
和动词用法是中学生语法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标》达标要求,学生应该重点学习英语结构语法,牢固掌握句子结构,才能做到准确造句。
英语句子无穷无尽,但可以归结为5个结构固定的句型:SV、SVC、SVO、SVoO、SVOC,他们是句子结构的基本“格局”,具有强制性,即每个句型的每个成分都是必需的,缺少任何一个成分,句子语义和结构就不完整。正是这有限的句子结构雏形,构成了句子转换与扩大的基础,他们的变式(疑问、否定、被动等)、扩
展(增加修饰语、运用从句及词组而不是单词充当句子成分)、组合(单句组合成复合句)、倒装和省略,构筑着千变万化的句子世界。英语句子的不二法则是包含主谓语,而且主语和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上须保持一致,硬性的主谓协调一致、结构完整及形式衔接是句子核心所在。在英语学习中,许多学生习惯于背单词、记词组,却很少把重点放到句型上,缺乏应有的句型意识,结果说出的话支离破碎,写的句子生搬硬套。因此,教师在初一就应强化句型意识,对基本句型进行分析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句子基本结构特点和造句规律,33 明白任何分句都应符合这5 种基本句型之一。
根据人类思维活动特点,在任何语言中,中心词往往都是名词和动词,两类词中动词在句中作用相对更为重要,它不仅是句子信息中心,而且还决定着句型类别和变化。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的编者A.S.Hornby在该词典中列出了动词25种句型,他在每个动词每条义项下标注了使用该动词应遵守的具体句型。实际上,一个动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义不同,也可能使用的句型不同。因此,中学生在学习每一个动
词不同意义时都要注意它的句型,同时也要比较同义、近义动词句型的异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强调不同的动词句型,强化学生的动词句型意识。
另外,教师还要重视那些常用的其它典型句型,学生掌握would sooner(rather)…than和So far as… is concerned这类句型越多,他们的表达就越富有变化。
4.搭配意识
词的搭配(collocation)是指词的横组合关系,即个别词项和其它词
项组成更大语言单位,习惯上连在一起使用。广义上说,语言中每个词都有其搭配范围,这些搭配范围限制它的意义和用法。英语中主要搭配是名词搭配、动词搭配、形容词搭配和介词搭配,在所有的搭配中,动词搭配和介词搭配尤其重要。动词属何种类型,后接何种宾语或补足成分等都决定着动词使用是否得当。介词搭配范围较广,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中学生学习英语尤其要注意词语搭配,因为英语很多搭配和汉语不同,而搭配失当可导致理解困难甚至
歪曲原意。一方面,搭配受语法规则支配,如Yao Ming rises our interest in America’s NBA.中,rise和 interest搭配不当,rise 是不及物动词,此时应该使用arouse/stimulate/awake这样的及物动词,句子才能成立。另一方面,搭配也受到词的语义条件限制。He struck a fresh idea.这个句子也不正确,strike 的主语要用抽象名词 idea,而人物名词或代词须作为strike的宾语才是。由此可见,中学生学习动词不仅需记住其汉语释义,而且还要注意该词的语法意义及其前后词的搭配关系,否则一用就错。
英语词汇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是小词,即那些单音节和部分双音节词。这些小词使用广泛,主要是因为一词多义,搭配能力强,可以用于各种不同语境,取代其它同义词或近义词。如动词get在小型辞典ALD中就有19个词义,有人用该动词描述一天的活动。据说使用16个最常用小动词可以周游世界,而无衣食住行之不便。能灵活运用do, have, give, make, take等高频小动词的丰富搭配,对英语表达大有裨益,这应是学习者追求的目标。
词语搭配还要考虑语言使用习
惯,不能依据汉语思维方式来臆想英语搭配。如汉语可以说“牢牢记住”,但英语中firmly却不能和remember搭配,常和remember搭配的副词是clearly/perfectly/ thoroughly /vividly等。
再看汉语“笑”在英语中的常见搭配:
smile charmingly/frankly/faintly/sweetly a slight/mechanical smile excessively /hysterically/rudely laugh
再看表示“腐坏变质”的三个同义词:
rancid fats/oils
sour milk/smell rotten eggs/fruits/cream 可见,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收集整理这方面搭配,总结其中规律。
5.惯用法意识
英语初学者在学习中尽管掌握了基本语法规则和一定词汇量,但开口下笔仍似通非通,很不地道。由于接触的语言现象有限,他们往往把正确的习惯用法看成错误的,而把不符合习惯用法的英语看作是正确的;或者受母语思维方式影响,在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时,不管语法及习惯用法,硬是按汉语词序把英语对等词简
单叠加。其实学英语不仅要关心表达中语法是否正确,而且也应该关心表达法是否合乎习惯。英语中有大量惯用法,对初学者来说,忽视惯用法,则会在学习中遇到许多麻烦。
惯用法是语言群体普遍接受并有牢固基础的行文说话习惯,是沿用已久、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方法,是如何使用语言的惯例、常规。我们发现有些惯用法自有其道理,而有些和语法规则不一致。通常,人们用语法作为标准来判断惯用法是否正确,然而惯用法是语言“特殊性”的反映,也是民族思维“随意性”的表现,一
般不受语法和逻辑的约束。例如,一般过去时多表示过去发生的行为,但它表示现在和将来情况也屡见不鲜,现略举几例:
(1)It’s high time that we started.(that从句的过去时表示现在情况);
(2)I hoped you would do me a favour.(动词hope, wonder, think等的过去时可以表示现在时间,目的是使语气婉转客气);
(3)Would you come this way, please?
I think it might rain soon.(情态动词的过去时表示现在或将来行为,以示礼貌和委婉。)
一些表达法不符合语法规则,但却符合惯用法。因为首先生活中语言包罗万象,语法书无论写得怎样详细,也不可能把所有习惯用法囊括殆尽。如:
(1)He was fool enough to do so.(fool等同foolish,名词当作形容词使用。)
(2)He sure can play football.Speak clear.(sure 和
clear两个形容词充当副词使用。)
另外,语言不断发展变化,新的惯用法也可能与原有语法规则发生
矛盾。
(1)She can’t walk like she used to.(2)He treats me like I was his brother.两例中,like又用作连词,相当于as 和as if。
总之,惯用法不断发展、变化,是语法的基础,而语法在某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有时我们必须遵守英语惯用法,而忽视那些不符合语言实际的语法规则,这时惯用法有很大权威,甚至超过语法约束,是第一性的。这要求中学生学习英语时既要遵从语法规则,又要更多地掌握习惯用
法,使用习惯用法,这样“习惯成自然”就为期不远。
6.词性意识
词是句子基本结构单位,“词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统一的整体”。汉语词类划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使在学者眼里也是个难题,因此,我们学习汉语不强调词性意识。相对而言,英语词类划分比较明确,英语教材词汇表和词典词条都提供词类信息。受母语副迁移影响,有些中学教师教授单词只顾及读音和词汇意义,却忽视词类等语法信息。虽说英语根据词形变化判断词性比
较方便,但它只能解决一部分词类划分,而不是词类划分的主要手段。语言学家们认为,在许多语言甚至一切语言中,词的句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对词类划分具有主导、决定作用,句法功能是词性本质。反过来说,在英语中可以根据词性判断词的句法功能。
英语中一个词语可兼作几个词类,词类之间转换时词形常常不变。一些动词和名词可以互相转换,某些形容词和副词能充当名词和动词。中学生学习单词注意词性,能有助于理解该词或该词构成的词组在特定句
子中发挥什么语法功能,从而正确表达自己的句子。如back可作副词、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充当副词时有一释义是“返回原处或原先状态”,学生学习该词时如只记住了该词义,可能就把该词当作动词使用,因而这样造句I don’t know when she back from France.,这里从句缺少谓语动词,结构不完整,语法不正确。
一般教材词汇表和词典词条对常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均加注语法标记,表示该词语法特性、形态变化等信息。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一般不可数,但如果物质名词表示种类、制
成品、事件时,抽象名词表达一种、部分、结果、实例时,则失去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特性,变成可数的普通名词,那么名词前面就能加上冠词,或变成复数形式。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名词可数和不可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要留意他们的词义变化和可数[C]与不可数[U]标记,以便减少名词单复数和冠词使用方面错误。
按照动词是否后接补足成分和何种补足成分的标准,动词划分为连系动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连系动词具有自己的使用句型,后面可
接名词(词组)、形容词(词组)、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that从句等。教师要随时提醒并适时总结连系动词用法。对于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用法也要区分清楚,不及物动词不能用作被动语态,而且使用的句型有限,及物动词在主动和被动语态中使用的句型则更加丰富和复杂。
7.语用意识(交际意识)
应该说,语法能力是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能力最终是语用能力。但是,事实上,中学语法教学常常从形式/结构入手,以语意为中
心,却往往忽视其语用功能。语法教学内容理应包括这三个方面,语意指语言形式结构的内容意义和语法意义,语用功能则指语言在特定语篇中的表意功能。语法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形式和意义,更要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形式,赋予语法形式交际意义,如果只重视形式而离开其表意功能,就不能真正达到交际目的。
一般说来,某种言语行为或功能意念与一定句型相关联,例如叙述、说明情况时常使用陈述句,然而,有时表达某种言语行为,却使用与此行
第二篇: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发布者: 刘娟娟(发布时间: 2012-10-26 12:31:24)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要遵循面向全体,意味着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组织中要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水平,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要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关注尖子生的发展和提高,提倡多作个别辅导,多作学习方法上的辅导.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发展各自不同的观点。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而不是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对错误进行自我纠正,从而构建全新的认知体系。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发散和开放性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每个学生都能体现成功的喜悦。具体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将指导预习分层; 将问题设计和课堂任务分层;将练习作业分层。
第三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
桂林市榕湖小学 邹琳
内容摘要: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树立文化意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他们充分运用语言技能,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活用教材内容,渗透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跨国文化、风土人情,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当中。
(三)融入节日文化,体验文化差异
教师可以巧借节日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交叉渗透。人们在用语言交流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时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交际中一定会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这便是语言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告诉我们不能单纯的进行语言教学,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树立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实践证明,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加强文
化意识的渗透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途径。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他们充分运用语言技能,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黑板报可以开辟英语学习园地,介绍日常英语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通过饱含着智慧的名人名言,弘扬校园文化,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利用校园英语广播营造浓厚的英语环境。班级还可以创设双语班风,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和感染,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营造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使学生感悟多元文化。在教室的四周贴上富有英美文化气息的招贴画,如麦当劳的快餐广告画,动画人物Micky Mouse,《Daily life》的海报„„时常更换这些图片,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播放孩子们喜爱的英语歌曲,创造模拟英语真实情景的口语活动,充分利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创编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结合教材,渗透文化
有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这么一句话:“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跨国文化、风土人情,最为小学生所接受。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这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得体的传递和接受信息,从浓烈的文化氛围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文化渗透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以追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相关背景知识,以便真正了解其内涵。如在教授颜色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解中英方文化对“颜色”的不同运用。如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虽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却存有差异,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ou have got a black eye.”来表示,“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green”在英文里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经验、不成
熟;“blue”一词则表示“伤心、难过”的意思。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中文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
2)在课文教学中渗透
小学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
在教学“How old are you?”时,我告诉学生,在中国询问年龄很平常,但在国外问女士年龄时,她们会婉转地回答道:“Sorry, it’s a secrect.”因为在西方,人们很注重隐私。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去向等属于个人隐私,他们是不愿意以这些内容为话题的。在学习了“food”后,我让学生表演Go to the KFC,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西方食品展与“品尝“。让学生理解由于西方人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快餐盛行,和中国人观念中的‘民以食为天’截然不同。又如我在教学Happy Birthday时,让学生担任售货员和顾客,模拟购买生日礼物:“Can I help you?Yes, I want a toy car for my friends.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 Good.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之后一起到小寿星“家”过生日,大家齐唱“Happy Birthday”,欢度生日派对!
“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去参与、体验西方文化,如祝贺、写信、去医院、讲故事、旅游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观看录影碟,让他们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咀嚼其中的文化知识。迪斯尼英语动画碟“Magic English”深受学生欢迎,孩子们乐于模仿,个个跃跃欲试!学生还可以自编短剧进行表演,表演时,学生可以从细节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打电话、日常交流(谈论天气)、西餐用餐礼仪(刀叉用法,食品种类,上菜顺序等)等等。通过“角色扮演”,小学生可以初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3)在歌声中渗透
英语中有许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挑选有趣的儿歌,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唱歌、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例如教授童谣“I’ve got a dog.You’ve got a cat.He’s got a duck.There in the lake.”,我让学生分组轮唱,并改编歌词,节奏逐渐加快,同学们唱得开心,玩得愉快。还有些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如在学习关于London一课时,我让学生演唱歌曲“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描写伦敦大桥正在倒下,人们奔走相告的情景,将他们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语言,并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何乐而不为?
(三)对比中西节日,体验文化差异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Day,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Mother's Day,Thanks Giving Day和Christmas Day等。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巧借节日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我在教学一些西方节日如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 Easter时,事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来历、节日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活动等。最后由我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寻找、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在西方国家,孩子最喜欢的节日就是万圣节Halloween(即西方的鬼节)。谈到鬼,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提到西方国家的鬼节,孩子们却精神大增!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意思是:“款待还是恶作剧?”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鬼节是如此的有趣、令人不可思议,孩子们盼望着下一个Halloween的到来。
每年12月,我校都开展以“Happy English!Happy Christmas!”为主题的口语交流活动,使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中西方不同的节日文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编短剧来反映中西方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重大节日的。如选择Christmas的同学,编排了装饰圣诞树,圣诞老人送圣诞卡片和圣诞礼物,吃火鸡、唱圣诞歌的场景;选择spring Festival的同学编排了全家包饺子,放烟花,收压岁钱的场景。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精心编排设计,惟妙惟肖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孩子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西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激活了他们的创新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和运用,只有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才能使学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第四篇: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这一点在目前已成为共识。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学习第二语言也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学。但是长期以来,在外语教育教学领域中,尤其是在偏远的教学岗位上,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意识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致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生写不成一篇像样的英语,说不成一口地道的英语。究其原因,发现主要还是缺乏语言环境,对英语这个陌生的语言缺乏必备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素养。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硕果,不同民族的语言有其各自的文化背景,文化特色,但是它们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1.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如: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
2.教材改革推动了英语文化意识的学习
2003年高一英语教学开始启用新版的人教版教材。它以单元为单位,以话题为主线,所涉及的话题贴近生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如旅游,体育,高科技,环境保护,交友,文学艺术,影视等。这些话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文学类题材占了很大的篇幅,有涉及西方餐桌礼仪的,有关于女权运动的,有对西方人权意识宣传的,更为经典的是在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人教版英语教科书中收录了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莎士比亚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就像鲁迅在中国那样家喻户晓,可悲的是有的高中生竟然不知莎士比亚为何许人也,这不可不说是英语教学的悲哀。因为教英语不应只教语法,而应更多的介绍英语文化文学。可喜的是,从教材改革中就可看出英语教学的一大意识突破。教师可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斯》、《奥赛罗》,可作为课外补充阅读材料,引导在话剧这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去欣赏,从而真正做到从课内到课外。而课本选择《威尼斯商人》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接触了中文翻译版的《威尼斯商人》,故而看到原版原著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心理上不会产生畏惧感,可见语文和英语教学是有相互推动作用的。这也就体现了英语文化教学的一个技巧,从易入难,从熟悉到陌生,逐渐培养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地去比较英国戏剧和中国戏剧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甚至部分学生会因此对英国文学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才是英语教学的真正归宿。?
3.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 代表religion,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从而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
4.结束语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成为语言界和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围绕外语教学与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素质的培养。?
学英语要学活的英语,然而,活的英语并非都是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它更应该是在人的心灵上活跃的语言。同时,我们培养的人才的每一种方式都应该是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如果把英语学习仅仅理解为学习用语言去交际,则是一种狭隘的实用主义哲学。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提高,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文学意识这个问题。
?收稿日期:2011-06-03
第五篇: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
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 人名名词词汇化问题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的幽默翻译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浅析中文菜单的英译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论《道林.格蕾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关联理论在《老友记》幽默言语翻译中的运用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The Influences of Religion On the American Society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 《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分析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 西方文化视域中《简爱》刍议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英文中“and”的用法及译法探析
On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Chinese and British Culture 论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新与旧的世界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46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 47 简爱与嘉莉妹妹女性形象比较 48 互联网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50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On Women’s Status in the Early th Century See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52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英译汉语菜名中的应用 54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嘉莉妹妹》主人公命运评析 56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58 零售创新典范及其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 59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 60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61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62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 64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66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67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 69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Jekyll and Mr.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71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72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The Reflec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y in Orlando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75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 76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 78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80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82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83 中西方礼仪差异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85 从生态批评视域解读《热爱生命》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88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89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 91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92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 93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 95 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 96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 97 中国菜名翻译的技巧与准则 98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 101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03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
从精神分析法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 106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 10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109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111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
Supersti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13 《屋顶上的女人》和A & P 中的人物比较及分析 114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115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116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 118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20 《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122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24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 127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28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跨文化交际中旅游英语菜式的翻译 130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131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133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135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137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习语学习的影响 138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140 论英语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 142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43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145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 147 语言变体的翻译——《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的两汉译本的比较 148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149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150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 151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2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15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54 中美幽默的比较
155 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 156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57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158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自然意象 159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160 奥斯卡.王尔德的美学观点及其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体现
161 用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品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房间》和《看管人》为例 162
163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
164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165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166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167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168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 16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70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171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17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74 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卖花女》 175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 176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177 生存危机和渴求改变——黑色幽默小说的主体研究 178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179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
180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181 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 182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183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比较
184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委婉语 185 海明威战争小说人物悲剧色彩研究 186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187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 188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189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190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191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92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193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194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95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 196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
197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98 麦当劳法则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
199 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Slogans from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heory 200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