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销中关于如何提高个人金融意识
针对第四个问题个“人消费信用体制尚未建立,全民的金融意识、法律意识有待提高”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如下:
一、增强理财意识,使公众真正地从金融行业受益
近年来,“个人理财”或“个人财务策划”等逐渐成为我国银行业流行的概念。优秀的理财服务能使公众增强理财意识,加强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老百姓可以利用个人理财服务,增加收入来源,充分利用自有资金,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宽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制定不同的理财方案,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二、增强投资意识,使公众了解金融意识的核心基础。
在金融意识中,投资意识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公众踊跃投资,使其资本社会化,市场经济才可能发达。通过公众的直接融资是市场经济发展。
三、增强风险意识,使公众确定金融意识的前进方向
风险意识在整个金融意识体系中既有挑战的特征,又有防御的特征。预期收益越高,其风险就越大。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投资者从稳健性出发,对经济走向、市场走势做出明晰的洞察,进而形成比较合理的投资决策、投资组合和投资结构,以避免其投资被风险吞没。
四、增强信用意识,使公众在良好的金融环境中受益
金融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以良好的社会信用为基础。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文化建设刻不容缓。要发挥好金融文化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查询功能防范金融风险,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和个人诚信制度。
五、强化金融意识,使中国金融平稳发展
发挥政府在培育居民金融意识方面的职能作用,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居民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电台、电视台及各种报刊均可以开设金融知识讲座,也可以通过因特网,提高民众的金融意识。扩大民间投资范围,为民间资本提供足够的行业信息,以便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人,都要接触金融及金融工具,因此,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学习,培养自己的金融意识。
第二篇:金融营销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金融营销》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撰写课程论文,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一. 论文撰写要求
1.论文排版顺序为题目、姓名和学号、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字数要求5000字左右。
2.具体排版:论文题目为小三号黑体、姓名和学号采用四号楷体、摘要两个字用小四号宋体加粗,摘要内容为小四号宋体,论文有3个关键词,关键词这三个字要求宋体加粗,具体关键词为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正文一级标题采用“一”等,字号为四号黑体,二级标题采用“
(一)”等,采用小四号黑体,三级标题采用“1.”等,小四号字体;章节之间空一行,正文部分采用小四号字体,1.5倍行距;“参考文献”四个字采用四号黑体,居中排版,具体文献为五号字体。
3.文中英文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参考文献示例:
[1] 吴华斌、许志伟、胡永刚等.消息冲击下的财政政策及其宏观影响[J].管理世界, 2011, 9: 26-39.[2] Blanchard O J, Simon J.The long and large decline in U.S.output volatility[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01, 1: 87-207.二. 参考题目
1.浅谈**银行信用卡营销环境 2.微信银行的营销策略分析
3.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策略浅析 4.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营销分析 5.基于市场营销4P 理论的保险营销策略 6.保险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7.**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8.网络营销方式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研究 9.**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分析
10.美国保险业营销渠道的新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保险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姓名:郭媛 学号:14205520006 摘要
保险营销作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对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保险营销是保险公司为了满足保险市场需求所进行的总体性活动,其目的是为顾客提供满意的相关服务并实现企业营销目的的过程。我国保险公司对营销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包括保险营销观念落后、保险产品缺乏创新、营销渠道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地约束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随着我国保险业也国际保险业的接轨,以及我国保险法律、监管体系不断健全,保险市场逐步规范化。这就要求我国保险营销方式必须进一步转变和完善,以便更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已从垄断市场变为竞争性市场。这些变化带来了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较大变化,消费动机与行为更趋理性和实效。传统保险营销模式面临着许多挑战,无疑对当前的保险营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调整营销策略,对激发潜在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目前保险业营销的现状,将探讨未来我国保险营销的发展之路。关键词:保险业
营销模式
创新
保险市场
第一章
概念综述
(一)保险及保险营销
1.保险的概念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 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保险营销的概念
保险营销是以保险这一特殊商品为客体,以消费者对这一特殊商品的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转嫁风险的需求为中心,运用整体营销或协同营销的手段,将保险商品转移给消费者,以实现保险公司长远经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3.保险营销的基本特征
⑴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价值链
传统的价值链是从资产与品牌优势开始,然后各个环节依次为投入原材料、设计产品、服务与出售物、建立销售渠道,最后才是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现代价值链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链,客户是这一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后面的各个环节均以客户需求来驱使。
⑵通过产品、服务和创意,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商业保险公司市场营销的载体,不仅包括实体的保险公司产品,还包括各种服务手段和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之中的创意。客户在考虑具体的保险公司产品时,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拥有它们,更在于它们所提供的服务,而优秀的创意如产品包装创意、广告创意等,则更能带来客户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
⑶以关系和网络为依托
商业保险公司市场营销的目的是保持长期的业务和业绩,因此,需要努力同有价值的客户建立长期的、互相信任的“双赢”关系。这些关系是靠不断承诺和给予客户高质量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与客户形成纽带关系的最终结果,是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保险公司产品营销网。
⑷通过分析、计划和控制等管理过程,实现盈利目标。
商业保险公司市场营销的过程是寻求客户需求与自身利润均衡的过程。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分析目标市场、实施营销计划和控制营销过程等一系列环节,最终实现保险公司的盈利目标。
1.2保险的功能与意义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经济补偿功能是基本的功能,也是保险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鲜明的特征。资金融通功能是在经济补偿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管理功能是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深入到社会生活诸多层面之后产生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只有在经济补偿功能和资金融通功能实现以后才能发挥作用。
(二)保险的功能
1.经济补偿功能
经济补偿功能是保险的立业之基,最能体现保险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1.财产保险的补偿:保险是在特定灾害事故发生时,在保险的有效期和保险合同约定的责任范围以及保险金额内,按其实际损失金额给予补偿。通过补偿使得已经存在的社会财富因灾害事故所致的实际损失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以恢复,从而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连续进行。这种补偿既包括对被保险人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补偿,也包括对被保险人依法应对第三者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的经济补偿,还包括对商业信用中违约行为造成经济损失的补偿。2.人身保险的给付:人身保险的保险数额是由投保人根据被保险人对人身保险的需要程度和投保人的缴费能力,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与被保险人双方协商后确定的。
2.资金融通的功能
资金融通的功能是指将形成的保险资金中的闲置的部分重新投入到社会再生 产过程中。保险人为了使保险经营稳定,必须保证保险资金的增值与保值,这就要求保险人对保险资金进行运用。保险资金的运用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也是可能的。一方面,由于保险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之间存在时间差;另一方面,保险事故的发生不都是同时的,保险人收取的保险费不可能一次全部赔付出去,也就是保险人收取的保险费与赔付支出之间存在数量差。这些都为保险资金的融通提供了可能。保险资金融通要坚持:合法性、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原则。
3.社会管理的功能 社会管理是指对整个社会及其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正常发挥各系统、各部门、各环节的功能,从而实现社会关系和谐、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有效管理。1.社会保障管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 方面,保险通过为没有参与社会保险的人群提供保险保障,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保险通过灵活多样的产品,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保障服务。2.社会风险管理:保险公司具有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大量的风险损失资料,为社会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保险公司大力宣传培养投保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帮助投保人识别和控制风险,指导其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安全检查,督促投保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提取防灾资金,资助防灾设施的添置和灾害防治的研究。3.社会关系管理:通过保险应对灾害损失,不仅可以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对损失进行合理补充,而且可以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减少当事人可能出现的事故纠纷。由于保险介入灾害处理的全过程,参与当社会关系的管理中,改变了社会主体的行为模式,为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4.社会信用管理:保险以最大诚信原则为其经营的基本原则之一,而保险产品实质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承诺,对保险双方当事人而言,信用至关重要。保险合同履行的过程实际上就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信息来源,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二章 当前我国保险营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销售渠道单一,中介不发达。个人代理与团险业务员和行业代理占据主导,而经纪、直销等渠道所占份额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中介不发达较严重的影响了保险业的营销市场的开发。
(二)适应新形势的营销手段不足。传统的“上门拜访”和“转介绍”等营销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立体式、多层次的营销方式来填补空白,使市场营销取得新的突破。在开发新市场,创新需求方面没有注意地区、险种和服务的差异,保险营销没有因地、因人、因险种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保险企业实行人海战术,通过大比例提成的方法来刺激营销员的工作积极性,短期内似乎见效很快,能迅速带来保费的增长,但却是以付出客户和企业自身利益为代价,长期执行将恶化保险企业经营业绩,导致客户对保险业失去信心,逐渐陷入越重视推销,推销的难度越大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近年来,保险公司在了解客户的保险需求方面所做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不足,所设计开发的险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为在业务竞争中取得优势,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险种,以求吸引更多的客户。但从市场需求来看,这些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形式单一,同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不仅不能在功能上满足市场的需要,反而会加大民众对保险实质的歪曲理解,不利于保险业的长足发展。
(四)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许多保险企业在招收没有任何风险及其保险知识营销人员后,经过短期的培训,即上岗推销保险。一部分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以及保险业的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各种违规、违法现象,极大地破坏了保险公司的形象。
(五)营销服务意识差。目前大多数市场营销的目标只局限于推销商品,在售后服务、跟踪服务方面重视不够。个别业务员素质低下,严重影响了公司品牌的树立和新市场的开发,柜面人员对待客户和业务员态度冷淡,理赔人员办理速度迟缓,影响了业务员的展业积极性,也损坏了保险公司形象。
第三章 关于保险营销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市场调研机制。市场调研就是对公司所面临的某一特定情况有关的数据和发现进行系统的统计、收集、分析和报告,市场调研有助于了解保险公司的计划的可行性,也有助于完善销售、寻找能拓展的领域以及探测来自竞争者的威胁。保险公司可以对产品供需关系及变动过程和趋势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制定出更优的营销计划,对客户的需求及影响客户的需求的如文化程度、心理偏好、购买习惯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客户的营销计划,吸引更多客户来购买自己的产品,研究自己的竞争者,找出竞争者失败的原因,以避免自己以后犯类似的错误,对自己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
(二)进行市场细分,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保险公司首先应该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不同客户的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购买力、偏好等方面,将这个巨大不同质的市场划分为小的、具有相似需求、购买行为及偏好也相似的子市场。针对不同子市场的特点,推出不同的适应各个子市场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还可以根据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偏好等细分保险市场,应该针对不同客户的消费口味的差异开发不同的险种。
(三)进行保险产品的创新。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虽然不断开发新险种,但是他们具有很大的重复性,具有鲜明个性的险种很少,使得各保险公司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无法构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导致过度竞争和内耗较大,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保险公司要开展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从而扩大了保险公司的发展空间。
(四)提高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保险营销员管理是治本之策。新保险法规定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品行良好,熟悉保险法律、行政法规,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保险经纪人因过错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不得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7月1日起中国保监会新颁布的《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将正式施行。该规定将保险营销员从资格准人、从业行为管理直至市场退出纳人全程动态的监管,并强化了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以及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保险中介监管制度体系。该规定第条还明确指出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保险营销员人手强化保险业的监管,抓住了保险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意味着在国内沿用了多年的保险营销模式开始出现转型与变革。《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的颁布施行,有利于规范保险服务营销行为,提高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利于维护保险营销员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有利于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并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了明令禁止。
(五)树立大营销服务意识。保险公司要重视售后服务和跟踪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售后服务,柜面人员对待客户和业务员态度热情,理赔人员应该加快办理速度,提高保险公司在投保人心目中的形象。在各保险公司现有客户信息服务网站的基础上,组建一个面对全社会的“保险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一方面可对客户开辟统一受理服务需求的窗口,另一方面也为各成员间交流信息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渠道。各成员在对承保的保额、客户健康状况、风险事故报告等资料有疑问的时候,可以通过此信息平台向其他成员发出查询信息,以互通有无,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客户则可以向该信息平台发送投诉、理赔等服务需求信息,真正享受快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
(六)品牌营销战略。保险公司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树立起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保险公司要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和巩固顾客对品牌的忠诚,让公司成为客户购买保险的优先选择。同时保险公司应加强与市场调查公司的合作,对客户的保险需求、服务反馈、品牌形象等进行定期调查,实行针对性的产品、服务创新和品牌战略的调整。保险公司要实行全员服务,提高员工对公司品牌的热爱。公司应在创新上投人大量资源,包括管理、产品、渠道等的创新,严格自身的市场行为,赢得同业尊重。
(七)对现行的营销方式进行创新,推行保险网络营销。保险网络营销就是保险公司利用网络技术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内部管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是直接营销的最新方式,它是一种以互联网作为传播手段,通过对市场的循环营销,满足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需求的过程。
结束语
面对国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保险市场,在维护好原有营销渠道的同时,保险公司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提高保险营销水平,建立市场调研机制,对现行的营销方式进行创新,推行保险网络营销品牌营销战略。另外保险公司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树立起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保险营销员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保险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霞.保险营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非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李飞.保险服务三重特征的营销价值.保险研究,2004
[4]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郭颂平、赵春梅.保险营销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6]姚海明.保险营销理论与案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金融营销
1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企业向市场上顾客提供的一切服务,包括存折、贷款、转账结算等
(狭义)亦称为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即金融机构向金融市场提供的能满足市场某种需要的与货币资金融通连接在一起的一切服务项目以及与资金融通的具体形式相联系的服务载体。2金融产品特征:一般的服务为①无形性②不可分给性③累加性④产异性⑤易模仿性⑥季节性⑦增值性特殊的服务①同质性②金融产品的使用价值归结于价值③金融产品服务与客户关系的持续性
3金融产品营销:金融企业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对用户进行细分,选择对自身最有利可图的目标市场,设计出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传递并提供目标客户,以获得保持增加顾客,在满足客户的需要和欲望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目标的过程。
4营销的基本内容:①营销战略的4ps(探查、划分、优先、定位)②营销战术以及扩展的6ps(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公共关系和权力营销策略)5微观环境:(个体环境)指对组织的经营者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6金融产品营销环境的特点:客观性 相关性 差异性多复性.。以及分析方法:(SOWT分析法)企业的劣势 优势和环境机会、威胁需要、欲望与需求的区别:需要是个体缺乏或期望或得某种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的反应;欲望是个体对满足需要的目标事物的心理渴求状态;需求是个体有能力满足的欲望。欲望是其前提,但仅有欲望还不能形成,还需具备满足这种欲望的相应能力。
8需求的层次性: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求。
9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①经济因素(可支配收入储蓄、资产负债能力消费态度储蓄态度)②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③社会因素(参考团体、家庭、角色地位)④个人因素(年龄、性别等)⑤心理因素(购买动机、认知、学习方式、态度与信念)⑥购买者
10亚文化-指存在于一个较大社会群体中的一些较小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特色文化。
11家庭生命周期:单身—备婚—新婚—育婴—育儿—未分—空巢—鳏寡阶段
12购买角色的过程:确认问题—收集信息—评价方
案—作出决策—买后感觉和行为
13购买行为类型:复杂性、选择性、简单性、习惯性
14金融产品调研:系统地设计、收集、分析和提供关于金融服务领域的相关信息流,掌握和理解金融企业所面临的特色营销状况,为经营管理和市场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意义:①了解金融营销环境②发现金融市场需求③评估营销计划成果④供经营决策指导。
程序:①确定目标②制定计划③收集信息④整理分析信息⑤撰写调研报告
15金融产品的网络营销:金融企业以网络为途径,运用整体营销手段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在满足客户需要和欲望的过程中实现金融企业利益目标的社会行为过程。
特点:无形化个性化低成本化标准化 16金融市场细分:是金融企业采用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在金融整体市场中识别不同金融需求的客户,将需求大致相同的金融客户予以归类,组成若干个金融次级市场的活动。
标准:①个人客户市场细分标准(人口、地理、心里、行为)②机构客户是藏(机构客户规模、机构客户性质、机构客户产业类别)
17金融市场定位:指金融企业根据客户的需要以及客户对金融产品某种属性的重视程度设计出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金融产品,从而使金融产品能在客户的心目中占据一个适当的位置。18寻找准客户的步骤:收集名单—筛选名单—记录信息—罗列约访名单—维护更新准主顾卡 19顾问式的销售流程:计划与活动—寻找准主顾—约访—销售面谈—成交面谈—售后服务与转介绍 20接触步骤:称呼对方名字及取称—自我介绍—感谢对方接见—寒暄—表达拜访理由—讲赞美及询问
21客户异议的种类:①真实的②假的③隐藏的 22主顾开拓的基本方法:①缘故法②转介绍法③陌生拜访法④销售信函⑤电话⑥展示柜
判断签约的具体时间:①评估资料始终摆在最上面②谈起同业使用情形时③谈到价格及付款条件时④请你稍候,与第三者讨论时⑤要求看样品或实品时。
第四篇:在推进目标管理中提高行政效率
在推进目标管理中提高行政效率
●推行目标管理,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以目标管理统领政府工作全局,有助于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和“四个优先”的工作方针。
●推行目标管理,可以培育机关工作的执行文化,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形成以制度推动工作的运行机制,从而丰富政府管理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实践中,武汉市委、市政府把目标管理作为统领全局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政府和党群机关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初步建立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机关工作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三个文明”建设。
以目标管理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必须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践证明,全面推行目标管理,把转变政府职能与创新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推行目标管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许多发达国家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领域开始推行以顾客服务、竞争理念、契约理念、绩效评估等为核心的目标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从注重过程控制转向注重结果管理,从重视公共行政的投入转向注重政府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重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我国一些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南京、苏州、无锡、宁波、青岛等,较早地实行了目标管理。实践证明,推进目标管理,有助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转向“绩效管理”,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新要求。
推行目标管理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要顺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并有效履行这些职能,推行目标管理是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它可以明晰政府和党群各部门的职能,定量分解其职责,使部门职能制度化、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有利于避免部门之间工作的交叉与错位,优化行政资源;有利于避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被动局面,增强部门日常工作的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充分调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推行目标管理是创新城市管理方式的需要。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特大型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实践证明,城市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取决于政府整合资源的能力。要发挥武汉的各种资源优势,把资源秉赋变成现实生产力,创新城市的管理方式至关重要。由于现代城市管理体系越来越复杂,自上而下的决策传导效应递减越来越严重,致使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容易走样。目标管理作为现代政府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解决决策层与执行层脱节的问题,保证决策执行的通畅。目标是纲,岗位是节点,通过目标的细化分解,形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实施机关科层的扁平式管理,有利于发掘在岗人员的工作潜力,确保城市管理理念的实现。
以目标管理统领政府工作全局
武汉市是全国较早实行政府目标管理的城市之一。2003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目标管理工作,在政府和党群部门全面推行目标管理,把目标管理作为统领全局工作的中心环节,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目标管理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体现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要求。加快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各级政府最紧迫的任务。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武汉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强调落实重大发展战略和解决关键性难点,将加快经济增长、科教兴市、扩大就业、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等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相应的目标详细分解到有关部门,使加快发展成为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每个干部的责任。全市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决不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武汉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城乡差距较大。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市委在目标的制订上注意做好“减”和“加”两篇文章。“减”就是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2004年全市六个远城区全部取消了农业税。“加”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帮助农民增收,103个目标责任单位为驻点村办实事470件。为使城市建设与管理同步,全面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市委、市政府坚持创建为民、为民创建的原则,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市容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市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必须坚持以“强市富民”为核心,将目标管理的着力点放在推进改革发展上,落脚点放在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上。就业是民生之本。武汉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的任务很重。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对于保持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在推进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武汉把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作为有关责任单位的必达目标。经过努力,2003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0.5万个,安置再就业职工8万人。为了确保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市级财政投入社会保障资金12.6亿元,确保了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安居才能乐业。为了确保一方平安,武汉把稳定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目前,全市共建成综合治理工作达标社区337个,创建星级安全小区208个,安全社区139个,安全小区达到3300个。
体现了“四个优先”的工作方针。武汉市在实施目标管理中,没有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而是体现“四个优先”的工作方针,促进机关作风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努力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各项管理目标的设定中,充分体现了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原则。企业兴,则城市兴。按照“企业优先”的原则,市直各单位加大为企业服务的力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了减少文山会海对基层工作的影响,市委带头大力精简全市性会议和文件。市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广泛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活动,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3年,全市共废止与贸易有关的文件5775件、修订1163件,修改地方性法规11件,废止地方规章和其它政策性文件604件。
以目标管理丰富政府管理内涵
目前,目标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形式,全国有20多个省市实行了省级目标管理,包括20多个省会城市在内的200多个城市实行了城市政府工作目标管理或党政群机关工作目标管理。在全面推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武汉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在管理创新中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管理内涵。
培育了机关工作的执行文化。推行目标管理,核心是“落实”两个字。我们的地方文化中缺乏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文化要件,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不少好的决策理念难以落实,落实了也难以做到一以贯之。在目标管理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倡导说了就办、立了不改的管理理念。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一改较为通行的百分制管理方法,实行达标管理,年终“结硬账”。一个单项目标构成一个确定值,单项工作不合格就意味着对整个目标的否定。这就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注意每一个工作环节和其中的每一个细节,真正把工作做实、做细。一种雷厉风行的执行文化在机关生活中初步形成。
建立了科学评价干部的考评机制。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要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以往我们对干部的评价较多地看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工作表现。这种偏向容易造成干部注重工作的过程而不关心工作的质量和结果。目标管理强调的是结果管理,把工作成果作为评价干部的客观性标准,摆在突出的位置,引入末位淘汰制,严格奖惩。这就重新定位了干部评价的价值导向:一个干部的政德政绩怎么样,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目标管理为干部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也为其衡量自身价值提供了尺度。评价标准的客观和透明,避免了干部评价中领导者的个人偏好,有利于加强干部工作的群众监督,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
形成了以机制推动工作的运转格局。在以往的机关工作中,往往是年初各部门提出全年的工作计划,并向上级领导汇报,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另搞一套,致使计划形同虚设。如果计划缺乏刚性约束,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日常管理的较大随意性,致使机关工作主要靠领导的意图推动,而不是建之于机制平台,机关工作人员也容易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实行目标管理以后,目标一经确定,就是立下了军令状;完成目标的时限,就是日常工作的日程表。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完成时间清晰明了,目标管理成为改进机关工作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既有利于培养机关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激发他们内在的活力和创造性,又有利于领导干部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谋大局、抓大事。
第五篇: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改革初体验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一中 江建繁
摘要:生活化教学和教学有效性两大问题已经为很多专家研究讨论了不少时日,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本文主要是依据笔者自己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体会、感悟,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再加上自己对于思想品德教学理论的理解,阐述自己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工程中,通过哪些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手段、途径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楔子:
2008年4月的一天,我办公桌上摆了一张小纸条,纸条的内容里有那么一段话:“老师,其实我觉得平时跟你讨论问题时都感觉能你很平易近人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一到课堂就感觉你高高在上。你的讲解其实很详细,但是我总也没办法完全融入你营造的氛围中,感觉太严肃、太枯燥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也像平时私底下跟我们解释习题时那么幽默、轻松、自在的话,我想我会更喜欢你的思想品德课„„”。
这是我的一位学生的留言,看完留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联想到自己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再联想到我们学校近段时间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有效课堂的改革,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纠结的“课堂不高效”问题的症结在于自己的课堂离学生太远、自己站得太高„„此后,自己在有效课堂的实践中大量地运用生活化课堂的一些方法,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体会,乃总结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
正文:
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不应该太强调这一点或者以此沾沾自喜、高高在上,而应该走进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走进你,才能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使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学科,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教学必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思想品德教学走进生活。因此我尝试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让思想品德的教学生活化,注重实践、体验、锻炼,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感悟生活,加强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性。为此,我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通过生活化的备课提高教学有效性
我所谓的生活化的备课,其实就是先走进学生的生活、内心,了解他们的看法与观点,让备课也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不再只是老师独自一边备课,再独自再现教材,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再决定自己的课堂策略。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有个特色,就是学生分小组编排成圆桌式座位,每个小组约6-8人,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进行管理,为的是提供条件调动学生的讨论、探究积极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更加深入。另外在我们学校“先练后教,层级递进”高效课堂模式下,我们的第一节课往往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的环节,这同时也就为生活化的备课提供了条件。在第一节课中,我就会给每位小组长安排不同的任务,让小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对课文进行预习,完成相关的预习作业,我在一旁巡查指导,组长负责把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的一些联想、感悟、疑问等等记录下来,然后集中向我汇报。通过这一节课,我让备课成为了我与学生教学生活的共同任务,而且我对接下来这节课要讲什么、要突破什么难点、要引用哪些实例,乃至要提问哪位学生等等,都有了一个详细的计划,真正让我的课堂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
其实,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生活化的备课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通过生活化的备课,等于让我把学生的生活和我自己的生活搬进了课堂,让我可以用我们的共同的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进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第一节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减排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按小组分头走出了课堂,在校道、操场边、校园角落、宿舍周边、校园周边巡逻了一遍。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在巡逻的过程中把自己发现的一些与我们课文相关的现象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于是,回到教室后,我要的一些诸如“水污染”、“白色污染”、“”空气污染、“浪费”等等一些素材毫不费力地被学生带回来了。接下来,就是结合教材的知识,渗透进人口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现象说明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由于是学生亲自收集、亲眼目睹,而且很多问题还是学生自身导致,所以收到的效果非常的好。
通过我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我们孜孜以求的有效性不就是体现在这里吗?
三、通过生活化的课堂组织提高教学有效性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但是,在我们学校的“先练后教,层级递进”高效课堂的模式下,这些 2 框框全部被打破,我们要营造的就是学生能热烈地参与,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的一种课堂氛围。因此,在这种模式的支持下,生活化的课堂组织成为我们每个老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复习“消费者权益”一章节的知识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分享了时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时讯,作为消费者哪些权益容易收到侵犯,我们中学生该如何看待市场上的山寨产品,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学会维权,以及你能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提供哪些建议等等。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导入的时候,可以先让一位位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然后把他的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当然这里要事先与该学生及家长沟通好),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我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原先搁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那堵墙被推翻,慢慢地弥漫出让每个人都感动亲情,学生此时已经不仅仅在学习,而是一次真实的人生体验,教学效果有效与否显而易见!
四、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纯粹追求提高学生机械答题的能力,可以说是与思想品德课的课标目的完全违背的。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了解社会、看待社会乃至参与解决社会问题。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课的生活化教学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后续环节。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如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后,我在学生在调查巡逻了学校与学校周边的 3 基础上,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化工厂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走出校园、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的学习本就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在这样的体验中,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并满足他们对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各种需求,以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体验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这,就是我们所在意的有效所在!
五、通过生活化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有效性
其实,前文提高的四个途径,都要求教师摆脱“师道尊严”的高帽子,弯下腰、蹲下身与学生交流、沟通,让自己在学生面前是生活中真实的样子,让学生在你面前展露他们真实的内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再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学习思想品德课目的就在于中考的时候必须考这么一门(思想品德课如果仅仅成为教师提高升学率的科目之一,那就真正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悲哀了)。所以,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就会得到加强,而让学生乐学、好学、爱学,成为达到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你会发现,无论是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在教学“消费者权益”,抑或是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当时教师的角色似乎都成了一个“导演”,或是一个“监制”,又或是一个必须会与观众亲密交流的“秀场”主持人!不再是高高在上、严肃认真、只会纯粹教学生答题技巧并偶尔讲讲大道理的道貌岸然的说教者。
收到那张小纸条的启示之后的我,开始慢慢地学会与学生亲近,不再害怕学生打扰自己的生活,而是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怀。比如2008年我儿子出生之后,自己初为人父的大量的感受、体验,都会时不时地与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分享,让他们看自己儿子可爱的照片,让他们去自己QQ空间上“踩一踩”„„学生对我慢慢形成“虽然很有原则、很严格,但是很可亲、很可信”的印象。而我自己也感觉到学生的思想在自己的教学中慢慢地发展、慢慢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我教学成绩也就逐渐得到了提高。此时我忽然发现,我之所以能慢慢成长,是因为我与学生走的越来越近、是因为我的课堂离他们很近„„我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提高了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思想》 2.《陶行知文集》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