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悟阅读教学 落实核心素养
品悟阅读教学 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也要促进学生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聚焦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优化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修养、实践能力、情感品质等,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导读品悟,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 导读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循导学读,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去“读”,如何的掌握阅读技巧,在粗读中快速的理解文章意思,然后对重点段落进行精读,细细的品味文章,逐字逐句的进行理解,通过反复的阅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在进行《端午的鸭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内容。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习“我们读鸭蛋,只有一种读法,但是将鸭蛋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就会出现很多中的读法。”比如“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句,让学进行多种方法的品读,通过“北京”“蛋黄”“咸鸭蛋”等字眼,让学生感悟不同读法有不同理解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将整个句子放到文章中去进行品读,又能感受到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怎么读”,多想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多进行尝试。教师在学生朗读后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不断的进行品词析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不断的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课堂类型、学情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导读方法,导读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有程序导读、赏析导读等。1.循序渐进的程序导读 所谓程序导读就是按照信息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其主要思路是先整体分析,再细节分析,最后进行整体总结,或是先从语言修辞开始,再到情感思想,最后在分析语言形式。程序导读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将学生的阅读分为几个部分,逐步的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总结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2.品味体悟的赏析导读 所谓赏析导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体验、欣赏、品味等为主的导读方法。赏析导读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体验到文章中的优美意境、美的情感以及思想,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真情投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情感交流已经成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情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相对来说,学生的情感可以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周围的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投入,也是促进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情投入,做到言语传情,运用亲切真挚的语言,犹如春风润苗,叩击学生的心扉,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将枯燥的文字描绘出绘声绘色的场景,为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辅助以肢体语言,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的互动,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真情打动学生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需要掌握真情投入的主要技巧。1.言语传情,叩击心扉 教学的语言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作用,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可以感染学生的感情,升华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深情的言语,让学生感到亲切、和蔼、民主,深情的语言就如春风润物一样,叩击学生的心扉,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将语文枯燥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具体的教学场景,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2.教态表情,引发互动 语文教学中除了语言,教师应该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通过表情、手势、动作、眼神等传达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和学生进行语言和心灵上的交流。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姿态,都是教师真情的表达,丰富的教态表情,会让学生精神更加集中,积极的随着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和思考,一同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总之,核心素养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定位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品悟,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第二篇:核心素养的落实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如何落实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核心素养的落实要从学习本质解决问题出发。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范文)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最终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了“日有所诵”的内容。每天放学,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校园里,一首首清丽的小诗,被稚嫩的童声熟读成诵,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我想问”和“我知道”两个板块,主要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同时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到了二年级,又增加了“我会查字典”“我会编故事”等板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我会编故事”后我加了“选作”的标注,为的是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对预习内容做了分层处理。
如今,我的孩子们接触预习已经将近两年的时间了,灵活多变的预习作业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习惯甚至是盼望,他们喜欢这种能够展示自己个性的预习,喜欢这种能看得见的预习,喜欢这种能让学习更加高效的预习。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在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方面提到了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利用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清晰、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做出选择和决定。
下面说一说我是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的几个例子。
三、创建班级课程,积淀学生人文底蕴 核心素养中提到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基于此理论基础,我班从一年级就开设了古诗新唱这一班级课程,每周的早读我都会抽出十分钟时间进行古诗新唱的学习与复习。孩子们对古诗的认识不仅停留在背诵上,而且在理解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之上,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通过跌沓起伏的音符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也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让学生们易于接受我们的古典文化。在发现文化艺术之美、感知文化艺术之美后,能够欣赏美、评价美,培养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四、策划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学生在校处理好自我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能够做到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互帮互助等,才能为他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验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比如在讲授《神奇的耳朵》这一课时我们的授课地点转移到了操场,让孩子们闭目静心侧耳倾听,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耳朵的神奇之处。
在组织教授如何写观察日记时,我们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学生们自己带种子,自己负责松土、浇水等活动,一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二可以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三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这种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在学习安徒生童话那一单元,我们安排了童话剧的展演活动,学生们自己编写剧本,里面有好多的网络用语,经过创新的剧本精彩不断,在安排角色的时候学生们能够团结一致,根据个人能力能够做到取舍,而不是争着演主角。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五、开展综合测评,促进学生健康生活
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评价,如何评价学生才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评价标准不是只有分数。所以我在期末评价时采用过两种形式,一是为每一位学生写一封信,里面包括他这一学期的整体表现,不管是学习还是和同学之间的相处,还包括对她的期待和鼓励。孩子们收到信之后特别激动,我的第一波学生现在已经上六年级了,可是他们还依然保留着我写给他们的那封信,有一个男孩儿曾调皮地跟我说:“老师,我要把这封信好好留着,以后当传家宝传给我的孩子。”当然家长也会看到这封信,在之后也看到了他们的回信,满满的感激和真心的誓言。另一种形式是综合测评表,用照片纸印的,一面是我们那一年的全班合影,另一面是综合测评的各项指标与闪光点的记录。当然这也是利用了我们班的便利条件,因为有家长专门做广告设计。
教师的这些综合测评有利于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六、总结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实施,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它需要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理念上和方法上实现新的探索。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素养的提升。
第四篇: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结合“数列”浅谈如何落实与提升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解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高中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数学素养,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数学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主要由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组成,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数学课堂是学习数学的主阵地,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考试中心对高考核心素养的高考导向
素养导向的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理解,注重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科学态度的形成,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素养导向的高考命题引导中学教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国家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结合“数列”一章课本内容分析,建立以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实践创新为核心素养,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为学科素养的体系。
1、选取内容要点
“数列”一章内容要点如下: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的表示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 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 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③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 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
2、明确学习要求
可以将“数列”一章的学习要求确定为以下几点:
一是感受数学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概念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抽象过程及作用。
二是建构严谨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亲自参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掌握和运用,体会推导过程的严谨性。
三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比较简单的问题和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四是领悟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数列与函数、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
3、确定主要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教师创设并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需要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来进行。因此,教师必须基于数学课程内容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通过分析“数列”一章,第2节等差数列和第3节等比数列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都有三个教学重点,即概念构建、通项公式推导及求和公式推导。对于等差数列而言,其核心是:如何以数学抽象的方式建构概念?如何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导公式(包括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而事实上,对于等比数列而言,其核心也一样,但是,由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属于同类知识,其学习的思维过程完全一样,因此,从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等比数列有关知识的学习的核心确定为:如何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学习等比数列?
因此,从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确定本章的主要问题为:如何以数学抽象的方式构建概念?如何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导公式?如何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学习等比数列?
4、构建学习目标
“数列”一章,以“感受数学抽象的过程;建构严谨的知识体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领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宏观方向,“数列的概念建构、公式推导及其应用”的学习要求,以“如何以数学抽象的方式构建概念?如何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导公式?如何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学习等比数列?”做为主要问题,结合学情分析,可以确定以下学习目标体系:
(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2)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
(3)能够以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式推导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能熟记和运用这些公式;
(4)能够推导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熟记和运用这些公式;(5)能够熟练开展基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数学运算;
(6)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通过关联不同知识,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之间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5、设计学习问题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接受学习之外,更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建构和理解知识。
如何引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当然是通过问题来驱动。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设计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列”,在主要问题“如何以数学抽象的方式构建概念?如何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导公式?如何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学习等比数列?”的引领下设计了以下的学习问题: 问题1-1:你能理解数列的概念吗? 问题1-2: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表示数列? 问题1-3:你能体会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吗? 问题2-1:你能抽象等差数列的概念吗? 问题2-2:你能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问题2-3:你能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吗? 问题3-1:你能抽象等比数列的概念吗?
问题3-2:你能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问题3-3:你能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吗?
问题4-1:你能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吗? 问题4-2:你能体会数列知识的应用价值吗?
6、设计学习活动
有了学习问题,并不是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教师要为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启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紧紧围绕学习问题设计学习活动。如在“数列”的概念学习中,设计如下学习活动:基于若干实例,抽象出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对于“数列”,在主要问题的引领下设计了若干学习问题,并用这些问题来组织相关的具体活动,这些具体活动就构成了本章的学习活动。活动1-1:基于若干实例额,抽象出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 活动1-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数列的三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 活动1-3:通过分析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活动2-1:基于现实情景,发现规律,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活动2-2:基于具体数列或一般数列,以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式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活动2-3:基于已有经验以倒序相加法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活动3-1:基于现实情景,发现规律,抽象出等比数列的概念;
活动3-2:基于具体数列或一般数列,以归纳推理后演绎推理的方式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活动3-3:基于已有经验,以错位相减法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活动4-1:通过零存整取模型、定期自动转存模型、分期付款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4-2:引导学生系统回顾在本章中解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列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其价值。
至此,在核心素养的分析路径基础上,已经确立了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路径。通过“数列”一章的教学设计,有目的方向的落实及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逻辑推理素养、数学建模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也因此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能力发展是潜移默化的。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如果教师坚持数学育人理念,认真思考数学的本质,重视情景和问题的设计,用心教好每一节,日积月累,定能实现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目标。
第五篇: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
余文森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一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已经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也从双基能力走向三维目标到目前的素养教育。
知识、能力、素养三者都是人所具有的,也是可以转化的,知识、能力可以转化为素养,素养也可以生发出知识和能力,这就是三者相互联系的一面。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管“脑”的)。它是由思维方向、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构成的综合体。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只在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和能力的细节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广义)表现和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那么品格则是外显的。一个人言行粗俗、举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涵养、教养,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这三大核心素养是学生整体素养的三根支柱,缺失会造成人的素养大厦的坍塌。
学校教育教学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