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名师课堂悟教学真谛(精选)
品名师课堂悟教学真谛
——读《学学名师那些事》所思
麻城市英才小学张亚琴
开场语:
你是一个有品位的人吗?品位,是生活的本质和内涵。一个有品位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高雅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人要做有品位的人,做教师要做有品位的教师,没有品位的教师,只能沦为“教书匠”,不可能成为“教育家”。要走名师之路的老师,就首先做一个有品位的老师开始。——著名教育家邱学华
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智者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一个有学识、善于思考的、有经验的老师,他并不花很长的时间去准备明天的课,他直接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是很少的„„而是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精心钻研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思考中用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让教学成为艺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勇于思考、善于思考。他们思考自身的专业成长,思考学生的未来朝向,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
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吗?教育,首先是人学。教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相信学生,用真诚、无私的爱去关怀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寒假中借阅了教师成长读本中的《学学名师那些事》,读后感受颇深。
名师之所以是名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课上得好,还因为他们高超的教育艺术以及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本书以全国名师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教育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对名师的范例观摩,进行延伸与思考,最后总结出名师优秀的教育观念、教育智慧与方法等。这些教育观念、教育智慧与方法对于我们每个一线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掩卷所思,沉浸其中,一串串亮点让人久久回味——
(一)窦桂梅:激情教学,灵动课堂
《窦桂梅:情感体验课堂来自激情教育》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文中引用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这句话也让我深受启发。文中分析了课堂上学生听课毫无兴致、开小差,甚至睡觉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自己没有激情,没有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而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堂就总能激发情绪,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被吸引着走入教学内容中,而且很多时候连听课的教师都会被感染。窦桂梅的课堂激情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师应认真学习、仔细体会的。
窦桂梅老师是一个“煽情”的高手。虽然说现在讲究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是来学习知识的,是接受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以饱满的情绪,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工作,这样才能以情传情,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窦桂梅老师在教《难忘的一课》时通过在音乐中深情朗诵思乡之情的诗、情绪激昂的语言、动情地读、让学生动容地一遍又一遍地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心灵深处烙上鲜红的“中国印”。窦老师在教《小池》、《再见了,亲人》等课文都通过调动学生情绪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窦老师认为激情应该成为教师品格的重要追求,因为教师的激情能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并从外在的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窦老师总能够激活课堂,激起学生的高涨情绪。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窦老师通过满怀深情地引读,引导学生体会圆明园的损失不可估量;通过展示圆明园被烧抢的资料激发学
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恨;通过深情并茂地讲解让学生深感圆明园的被毁是多么的可惜和无奈。窦老师激情讲情,以情激情。每当学生们难以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时,窦老师总是能起到一名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窦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利用不同的引导语言,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书,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表达自己此时的心声,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引起学生的共鸣。
窦老师的成功,在于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老师要怎样做呢?对此,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激情。激情就是指强烈冲动的情感。一个有激情地教师还必定是热爱学生的人,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爱。学生之所以喜欢窦老师,是因为她的眼睛里有光、有韵、有神,因为她的眼光能抓“人”。这样的老师才会感染学生,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仲。学习窦老师的情绪感染教学法,不能简单地模仿,而应该像她一样都是真情实感,不能伪装。
课堂上,浓浓情感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唯有情感撞击,方有心灵对话。语文课堂是如此,我们每个学科老师的课堂都应以此为核心,这样你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才是灵动的,你所教出来的学生也才是活灵活现的!你的内心也才会永远充盈着幸福感!
(二)吴正宪:圈套教学,精彩课堂
其中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学课本来是枯燥的,但吴老师却能让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学生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名抒己见、热烈争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上至老师,下至学生,大家都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作为一名教师,追求的就是这种其乐融融、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但有多少人又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静下心来认真读了吴老师的几个课堂范例:以“演”为圈套,演绎乐趣课堂、用“辩”布局,辩出课堂精彩、以竞赛为“陷阱”,赛出真知,让我深有感触。第一个案例是有关“平移与旋转”,新课伊始,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漂亮的游乐园,里面有各种游乐项目,看到好玩的项目,学生们兴趣大增,吴老师趁机让学生随着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通过这个表演活动,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什么是旋转和平移。在这堂课上,吴老师主要是通过表演让学生了解平移和旋转内容的。表演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亲自参与,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更突出,演出了乐趣,也演出了效果。第二个案例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当学生认识了分数的概念之后,为了巩固概念,强调平均分,吴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全班学生自主分成了两个大阵营,有认为对的,有认为错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裁决,将认为正确的为正方,认为错误的为反方,每方推举出自己的代言人,按先正方后反方的顺序发表意见。接着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因为学生的好胜心都比较强,吴老师就提供给学生一争高下的机会,营造出了精彩的课堂。第三个案例是“求平均数”,吴老师从学生喜欢的拍球游戏入手,让学生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赛创设问题情境很自然地引出了学习内容。当每队人数不相等时,学生发现比拍球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吗?吴老师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了冲突,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请出了“平均数”这个概念。再引导学生提出和探究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学习的高潮。
再回过头来看吴老师的课堂,她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充满魅力,与她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比如表演、辩论、比赛、故事、矛盾等是分不开的,当然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吴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只要学生有了好的发现或表现,她都会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她的课堂上的与学生的一次握手、一声感谢,不但让成功的学生体会到了成功者的快乐,也让暂时失败的学生找回了面子,无不表现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无不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这也是吴老师成功的一个方面吧。我们应该学着放手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再创造;也应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判断,不强迫学生与老师的想法相同,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
(三)唐爱华:善待错误,亮点课堂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进修校的数学教师唐爱华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很注意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亮点,让错误变得有价值起来。唐老师不会用过激的方法教育学生,而是想方设法打消学生因答错题而引起的紧张、自卑心理,以避免教学陷入尴尬局面。我觉得应该从唐老师那里学三点:第一:当学生出现了不该犯的错误时,即便很气很急,也不要武断地说“你错了”,可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寻找这个错误中的正确因子,然后将错就错地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第二:将错就错,举一反三,当学生学完新知,出现知识与经验的偏差,我们要做的不是使劲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举一反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路,而且还不会因过度纠错引起学生不不要的心理问题。第三:有原则地放弃。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甚至与该堂课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否认学生,也不能以所谓的预设目标换取学生对真理的追求,而应该学着挖掘、利用他们的错误,充分去利用这些宝贵的生成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更真实、更精彩!让我们的学生更大胆、更自主!让我们为师者更民主、更机智!
很荣幸拜读了这本书,让我们能走近名师,学习名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未来教学的道路还漫长,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学学名师那些事”,追求“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精彩课堂!我将沿着“名师的那些事”,去追求“教师乐教、爱教、善教、会教;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 这一教师教育教学的最大成功和快乐!
第二篇:名师的智慧 教学的真谛
名师的智慧 教学的真谛
——听薛法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感
3月2日和3日,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成都空军礼堂举行,一路的疲劳和寒冷的天气在几位名师的课堂中渐渐烟消云散。名师的风采令我折服。名师是怎样成为名师的?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又怎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什么?只教大纲的知识点吗?这些疑惑有了明确的答案,我特别感激学校能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
这次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课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关注学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来回品读,深入思考,孩子自己提出议论文论据的选用特点,题目和选材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孩子们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他的课是一种深度语文,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他没有课件,没有花言巧语,没有激情的场面,一根粉笔,一张嘴。清晰的教学模式,精致的板书和作业设计,简单就是他的教学特色。他就像是一本书,一本韵味无穷的书,一本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活书。他的句句名言值得我去细细品味,品成自己的东西。
一、追根溯源,渗透文化
他说:‚教什么?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
课前,薛老师通过调查,知道全班只有一个同学没有依赖于参考书完成预习任务,他表扬了这位同学,提出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
他在讲授‚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时,给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他问:‚哪些现象司空见惯?‛接着问:‚什么叫司空见惯?‛一生读参考书中的注解。‚注解写得太多,我们还要用自己的见解。‛有几个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谈这个成语。‚司空见惯这个词从哪儿来的?我们要有发问精神。‛然后薛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司空和刘禹锡的故事,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台下的我们也恍然大悟,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尝过别人咀嚼过的知识之果就算是掌握了知识,学习就只能浅尝辄止。原来学习不能‚司空见惯‛,要学会质疑,追根溯源。
在这堂课上,薛老师教得轻松,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老师一次次因势利导中不停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用课文中的‚无独有偶‛来解释为什么不单用一个事例。那为什么用三个事例?薛老师的见解也是标新立异:‚古
人有云事不过三。‛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几个环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给我们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几次读题,匠心独运
薛老师说:‚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是可怕的,这样的学生将来不是人才而是奴才!‛在薛老师的课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整节课中,出现了几次读题,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很少这样做,而薛老师的这几次读题并不会给人‚腻‛的感觉,每一次读题都是把学生带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去读。
薛老师在课的开头问:‚你认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说得对吗?‛生一致认同。师再追问‚可是书上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真理,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怎么能说这句话就是真理呢?‛‚你相信这个观点吗?‛他向学生提出,学习要会质疑,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包括课文的题目,我们也可以质疑。
第二次读题是在解决根据课题选材时侧重点不同这个环节。薛老师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后,让学生看题目,‚要证明自己的观点,问号从哪里来?有一百个问号这么多,所以他要把疑问的产生过程写具体,真理又是什么号?真理肯定要写清楚,不然真理就成了谬论。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所以要把问号写具体,要把真理写具体。‛请生齐读课题,强调把‚问号‛和‚真理‛两个词读重音,从而得出结论,根据这个题目要把起因和结果写具体。
在学完课文后,薛老师让学生再次读题,进一步体会科学的辩证过程。
这几次读题,层层深入,他带领学生从一开始的‚完全相信‛到‚质疑‛再到‚相信‛,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印证了这个课题,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课堂,并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薛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写作指导,轻松扎实
薛老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学到不止40分钟的语文。对于议论文的指导,薛老师说:‚作者写作的思路就是教学的思路。‛
课文有三个事例是论据,薛老师在学生读懂的前提下,问:‚这三个事
例有什么相同点?‛‚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学生在他的点拨下,找到了相同点:几个事例的结构都是‚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请一生板书)‚他们都是从小事中发现伟大的问题。‛‚他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等,台下的我们不禁竖起大拇指,薛老师的‚启发式‛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我们把这些当一件事情来写,发现问题是事情的——起因,反复实验是事情的——经过,得出结论是事情的——结果。‛(板书)‚一般我们写文章,都是把经过写得最具体,哪一部分是写经过的,读给我听听。‛生从几个事例中找到写经过的句子,反复读。‚为什么经过只用一句话?‛生通过研读课题,得出要把‚问号‛和‚真理‛写清楚。所以根据此题目,就要把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写具体。最后薛老师举了例子进行对比,‚如果要写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哪部分要写具体?‛学生能很清晰地判断,根据这个题目要把经过写具体。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剖析文本的结构,最后总结不同的事例证明不同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它的侧重点不同。
薛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教得轻松,学得扎实。这样的写作指导,真令我们叹服。
四、文本解读,尽显智慧
薛老师对文本解读时的独到的发现,给在场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文本的第七自然段已经总结全文,第八自然段看似多余,和薛老师同题异构的陈灌榕老师她把这段舍弃了,认为重复。但是薛老师对这两个自然段却有精辟的解读。
第七自然段,薛老师提出了:‚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些词语看出?‛带领学生找出词语,圈画词语,得出结论——发现真理并不难。(板书:不难)
第八自然段,薛老师提出了:‚读了这段你觉得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些词语看出?‛也从词语入手,得出结论——发现真理并不易。(板书:不易)
接着,把两个自然段连接起来,‚发现真理并不难,并不易。这不是矛盾吗?‛引发学生质疑,思考,表达,课堂上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教师点拨,‚难和易是相对的,两者是辨证的。‛让学生领悟到两者的辩证统一,从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板书中的‚真理探索并不难,也不易‛可为点睛之笔。薛老师对文本解读时的独到的发现,正如真理的发现一样,要有‚敏锐的发现和敏感的意识,见微知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如果没有对文本充分的研读,怎能有如此的潇洒,这一处文本的解读是一种极高的教学境界。
课后,薛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他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他说:‚目标有了,方法就有了。‛薛老师最后用一句话提醒我们:‚至少要用50种方法教一篇课文,而不要用一种方法教50篇课文。‛我想此次研讨会要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要针对学情选择合适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科学的精神,这就是教学的真谛。
课听完了,可是让我久久回味的东西还有很多。薛老师的几句经典名言还萦绕在我的耳畔。感谢有这个机会能倾听名师的讲堂。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努力钻研,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教给学生带得走的学习方法。正如薛老师所说,名师的课我们学不来,但是我想名师对于教学的钻研态度,对于教学的那份执着只要我们愿意还是可以学得来的。
诗意的语文
---听王崧舟老师《望月》有感
亲眼领略了‚诗意语文‛创始人王崧舟老师的风采,亲身体验了‚精致,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整节课在唯美清雅中流淌,大到教学构思:‚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足见对教材解读之犀利明快,初是长文读短,后又由短入深,迂回延绵,让人回味后拍案叫绝。小到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教学环节的每一处设计及板书:‚望月只是月,望月不是月‛,无不包含着智慧的引领,在悠扬舒缓的曲调中让学生的心灵浸润于课堂。两节课下来,意犹未尽,我的手和眼几乎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生怕漏过某字某句。赞叹之余,深深折服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底蕴‛。底蕴从何处来?用王崧舟老师的话就是‚‘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语文老师不读书,就像砍柴不磨刀一个样。就如这篇《望月》散文的解读,如果平时不读书,怎么能了解这些文化内涵,由读者的解读,到对作者的解读,直至到对人生的解读?很多课堂看似活跃,但活跃之后却是无所思。而小小的一字一词,在王老师眼里,似乎都蕴藏着深厚的内蕴,都可以挖掘出一
个故事,一段历史。
回想从参加工作以来,书离我似乎已越来越远。被逼着读的,是那些枯燥乏味、令人头痛的混文凭的书。乐意捧起的,是那些消遣类的报纸杂志。时常在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后,有一种浮躁中难以沉静的漂浮,找不到踏实的感觉。工作的需要,接触的都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如《小学语文教师》,因为带着点目的,看起来的时候显得略微沉重了点,想起来稍显灰淡了点……渐渐的,不知何时起,我把时间随手丢给了消耗,看书的闲情已然久违了几个世纪般淡然。
听了王崧舟老师及其它几位名师的课后,心底不由地泛起一股思绪:不读书不行,不读书就不会写,就不会说,就不会教。工作着的读书,边工作边读书,乃为真正的读书。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要想做一个称职的教师,我想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吐真言 表真情
---听闫学老师作文教学《我的理想》感悟
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课堂上,闫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理想。了解了著名作家三毛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小时候的理想,猜测了闫老师小时候的理想,也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师生之间的互动是真实的、亲切的、自然的。
课是从《橄榄树》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导入的,引出台湾著名作家三毛。简介三毛后让学生凭着画像猜猜三毛小时候的理想。交流中适时出示三毛作品《拾荒记》片段:拾破烂,卖冰棍。就在所有学生为小三毛的理想大跌眼镜时,闫老师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然后引出三毛从小对幸福、自由生活的渴望。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理想并不都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也有可能很平凡。
第二位引出的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用相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知道原来这位著名的大文豪小时候的理想居然也是捡破烂,当小摊小贩,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学生再次感受到了:理想并不是都是那么了不起,那么神圣,有时候它只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接着采取游戏的形式猜猜 阎 老师的理想,极大激发学生猜想的热情。先把理想耳语告诉一学生,再由她判断其他同学猜测是否正确。最后由知情学生透露老师的理想是当小卖部的售货员,只卖两样东西:点心和糖果。接着让学生猜闫老师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理想,原来小时候的闫老师就是一个馋丫头呀。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的理想境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理想原来也可以这么简单。
‚闫老师把自己心里的小秘密都告诉你们了,那我们就是好朋友了。能不能把你的小秘密也告诉我呢?你的理想是什么?‛在老师如此亲切地引导之下,孩子们畅所欲言。学生们的表达已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虽然这一段的教学用时较长,但在师生间真实、自然地交流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为学生表真意、吐真情作了铺垫,避免了文章中惯见的大话、空话和套话。
重视孩子的真情流露,鼓励孩子们流露真情。我想这也是今后我在作文教学中要去努力追求的方向。
吟诵中学文 品味中学言
听鱼利明老师《伯牙绝弦》心得
一篇77个字的短小古文,虽然只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的一段历史碎片,但它承载着极其丰盈的民族文化,以其历史的厚重,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鱼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之精妙,领略士为知己者死之情怀,高山流水之境界,文化品格之魅力,可谓琅琅读书之声不绝于耳,高山流水之隋不绝于心,令人荡气回肠。
一、读为主线,吟诵中学文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节课,鱼老师依托古文的特点,以‚读‛为主线展开教学,引领学生反复吟诵,浸润着浓浓的语文味。1.第一阶段:通读。鱼老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对读通文言文作了两个环节的安排:一是请同学们说说在家读了几遍课文,并分别听读了一遍和读了五遍的同学的读文情况,并请同学们分别注意两位同学的读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读通,是否注意了停顿和节奏等,说说他
们的朗读有什么不同。交流后,鱼老师点拨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二是齐读,要求学刚才读得好的同学的样子来齐读,注意节奏和速度,同时提出问题:这篇古文主要讲什么?在这个阶段,鱼老师把握住朗读的三个重点:一是读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正音。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正确停顿。本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即‚哉‛‚兮‛两个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鱼老师相机点拨: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而‚日‛是说的意思,学生知道文言文大多数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明白了‚日‛后停顿的道理。三是节奏和轻重,这样的练读要结合文言文内在的情感,不能一步到位,要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第二阶段:研读。鱼老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采用故事串文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了注释的作用,帮助学生梳理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意思,把握了全文的概要。例如在理解‚善‛字时,鱼老 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善‛? 生:四个。(善鼓琴、善听、两个‚善 哉‛。)师:前两个‚善‛和后两个‚善‛意思 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前两个‚善‛字的意思我们理解 了,是擅长、善于;后两个‚善‛字意思是 什么?这时候,你就可以借助课本的注解 了。‚善哉—— ‛
生1:表示的意思是语气词。生2:是感叹。
师:是感叹、是赞叹,‚哉‛是语气词,‚善哉‛在一起是表示感叹的意思。同学 们,我们赞叹一个人时可以怎么说? 生:太棒了!
师:‚太棒了‛,这是赞叹。我想表示 赞叹的词语不仅仅只有一个‚太棒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太好了!生:真好啊!他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的是高山,再 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流 水,再也没有人像子期那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知音已死,此曲为谁而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认为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启发:以正面解析的方法去理解古文,无论是从学习策略层面,还是从领悟古文内蕴本身而言,都是不够的。而理解‚知音‛的真意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鱼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的空间,去感悟伯牙、子期的知音情,使课堂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使学生的感情
体悟得到了升华。其实,鱼老师教学《伯牙绝琴》一课,利用想象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体悟文本真意,是随处可见的,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几 个片段,如‚次日清早,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听着这背景音乐,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一想,知音偶遇,知音相识,知音相赞,知音相送时的情景等.‛。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思考,进而理解文中主人公是怎样的心境、怎样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有思想穿透力,可以加深学生对其中情感的深度感悟。古文言简意赅,往往寥寥数语却意象万千。这无限的想象空白,就是古文精灵舞蹈的天堂,教师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思考,在思考中品味个中情思,古文独特的情感殿堂之门便轰然洞开了。
第三篇:领略名师风采 体会教学真谛
踏着名师肩膀,在管理征途远航 参加“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学习体会
凤庆县习谦中心校教师 赵洪州
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学习,认真学习聆听了12位专家、名师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培训,思想得到了解放,理念得到了更新,开拓了教育视野,感受到了名师的风采,体会到了教学的真谛,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使自己受益匪浅,自身素质又一次得到了充电。培训虽然时间只是一个多月,但对我自身发展,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培训是一个新起点,通过培训我可以 踏着名师肩膀,在管理征途远航。
一、观念得到更新
当前,面对新课程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有观念更新是难以实现的。只有理念的转变才能有行动的转变,首先,应该将“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在备课、上课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核心。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其次,为了让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网络的优质资源,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动与实际,明白学习知识的必要性,真正体会知识的巨大力量。为培养出未来社会的栋梁,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思想意识。
二、领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次培训聆听了12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可谓:“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学了之后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有效课堂哪儿来?——兼论怎样上好一节课》专题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有效课堂的概念——科学地理解;二是有效课堂的前提——专业的教师;三是有效课堂的条件——精心的备课;四是有效课堂的实施——有效地讲课;五是有效课堂的评价——全面地评课等。钱志亮教授授课方式很独特,言语风趣幽默,形式活泼开放,思想睿智深邃,态度真诚动人。他的报告主题内容清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体系完整,他擅长把晦涩的东西讲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特别是与学员具体有效课堂教学行为途径与方法的思考交流等专题,永远是教育最关注的内容,也是教师最值得寻觅探求的地方,更是教师一生追求的所在。这个专题我非常感兴趣,反复学习了几遍。专家指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怎样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几个有效: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激励”、有效的“作业设计”等。
1、有效“备课” 首先,要精选教学内容:吃透教材,感悟文本;合理舍弃,突出重点;创造性使用教材。其次,要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进行难度适宜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会更高效。最后,要研究实施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是动态的、发展的。要学会根据“学情”不断丰富、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预设性设计,为教学中的互动生成做好充分准备。备课时注意体现“三个痕迹”:书上有备课的痕迹; 教案上有修改的痕迹; 教完后有反思的痕迹。
2、有效“指导” 包括有效“讲授”;有效“提问与倾听”;有效“练习与反馈”;有效“预设与生成”。
3、有效“激励” 指教师在教学中的热情和教师的期望、可信任感。新课程改革倡导“做教学”,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体验感悟教学的思想方法,并学会运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感受到教学的神奇魅力与应用价值,即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整体落实,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4、有效的“作业设计”。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一般都承担两个班的教学,而且班级人数众多,工作量大,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基本的教学任务,用于研究的时间少,再加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大多数教师都处在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此,依靠现成的试卷和各种各样的辅导材料基本上是不加取舍的搬来就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承受能力考虑较少,师生共同浸泡在题海中难以自拔,导致学生累、家长累、老师累,可教学效果却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是最理想的。墨江通过去年教育综合改革,提倡学校“轻负担、高质量”的有效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的备课、上课,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在相对少的时间内得到更有效的训练。我校提出了有效作业设计“三度”:即精度、坡度、自由度。(1)精度。对作业“质与量”统一要求,给予学生练习的必要性,在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练要练在点子上,要到位但不要越位。教师精选习题,使设计的作业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首要是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因为教学材料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2)坡度。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合适坡度、递进式的练习。教师首先要关注教学材料,必要时进行加工,如:对高难度教材作铺垫性加工,对抽象性教材作形象性加工等,才能使其成为符合教学对象实际状况的,才能在教学中被学生顺利掌握、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内在学习能量的学习材料。同时,教师在作业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从已知到未知,从形象到抽象等,都是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劳动,都是教师有意无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造成的。(3)自由度。对作业“共同要求”与“因人而异”统一要求。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达到,既体现在思维的灵活度上,也体现在知识的掌握上。因此,教师既要照顾“吃不饱”的学生,又要顾及“吃不了”的学生,对练习进行弹性处理,在练习要求、完成速度和练习数量等方面不要一刀切,齐步走,而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完成作业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三、收获
1、通过学习,了解了中小学教育发展趋势及今后所面临的教育问题;
2、通过学习,明确了校长及中层干部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发展性;
3、使自己感受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开阔视野,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而努力;
4、通过培训,让我懂得了远教资源的应用不仅服务于教学,而且服务于自身,有利于自身进步,学校发展。
四、今后思考
1、如何带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发展学校,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
2、通过培训学习,我有了思考:想解决我校实际问题,关键是师资培训。我将加强教师培训制度建设,以管理促应用。带领教师们用好现代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学校加强领导,把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让专人管理、专人负责;
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在全校范围内认真开展校本培训,不等不靠,不观望,引导教师们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同伴互助,培养良好的校园教研氛围; 三是争取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完善远程教育设备及校园信息网络建设,把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是处理好不敢用、舍不得用、不会用的问题,激励教师用好设备,接收优质资源、制作课件,建立资源库,供教师使用服务教学。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教好学生,必须研究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到: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接纳孩子优劣的全部;宽容孩子成长的缺陷。爱是教育的别名,学会爱学生的艺术。给学生创设自由发展平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突显其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作好铺垫,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这也是培训学习给我的启示。这次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雨,使我明白了许多:学生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有动力的、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会学、会用的学习,总体来讲应该是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素养,人格的魅力,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离不开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离不开民主、开放的管理能力,离不开探索、研究的精神;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自身成长就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爱为动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然就会走偏,难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我认真聆听着专家在讲座中的每一句话,思考着每一个观点。从学习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此次的培训学习中,我还感受到与班级同仁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我们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说得很直接、朴素、真实。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我的意志品质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历练,使我在人生的学习中获得了一笔精神财富!不仅如此,通过培训学习,让我转变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对以后工作有了更新的思考,不断追求、探索自己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子而努力。
近日,我有幸参加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坐在办公桌前接受远程教育教育校长培训,感到十分荣幸,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节约不少经费。原教育部长周济、教育专家魏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钱志亮教授等讲座我观看后,受益颇丰。使我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理清了思路,思想认识也有了很大提高,进一步坚定了今后改革的决心。下面就我的近期培训和认识谈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1、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
作为一名校长,认真学习新课程有关理论的学习,正确把握课改的基本目标、基本方向,正确领悟新课程体现的新理念、新思想。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新教法。要认真学习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的有关文件和文章,积极吸取外地的先进经验。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正确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教育观、评价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打造高效课堂,一是有效课堂的概念——科学地理解;二是有效课堂的前提——专业的教师;三是有效课堂的条件——精心的备课;四是有效课堂的实施——有效地讲课;五是有效课堂的评价——全面地评课等。
3、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方式和途径。
要认真组织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努力更新教学观念。认真研究新课程与原有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对新课程、新教材的驾驭能力,把握好新课程与原有课程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把握好传统经验与有效做法的承接和贯穿关系。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积极组织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省课题研究项目。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改革校内评价方法,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对新课程实验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4、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在国家、省新课程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焦作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要大胆地尝试,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积累新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引路人、带头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积极推进课程创新和发展。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作为一校之长,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探索、总结和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干别人不想干的事,吃别人不想吃的苦,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乐在其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当好未来人才的奠基石,让我的工作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在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展示、校本课程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改革,要求师生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原有学校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创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特色学校。
学校内涵发展与校长领导力 郑金洲 上海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博导、教授
主为什么要将内涵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式?郑金洲教授认为原因有四点:
一、基础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极大改善,需要将发展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学校内部;
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将注意的焦点转向学校内部;
三、学校规模发展已基本告一段落,需要将质量发展作为当今学校改革的重要取向;
四、改进学校管理方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需要将内涵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什么是学校的内涵发展?郑金洲教授提出四个“相对于”,即“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具体而言,“追求质量发展”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精细型发展”是秉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师生互动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特色发展”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创新发展”要求学校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郑金洲教授强调重视学校内涵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反映方式,只有软硬兼备、外力与内源并重、传统与变革并举、做大与做强并行,学校才能真正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要素中,学校发展愿景是内涵发展的方向和核心价值,课堂、课程、教师、学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良性运行机制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和谐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人际生态环境。
领导力是领导者在领导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经历与经验,是支配力与影响力的统一,职务权威与自然权威的统一,知识、态度与能力的统一,主要由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执行能力构成。因此校长领导力的开发就包括校长决策能力的开发、沟通能力的开发、团队建设能力的开发和执行能力的开发。在讲座中郑金洲教授非常详细地阐述了这四种能力开发的具体内容。
郑金洲教授讲课的风格,可以用“大道相通”这个词来评价。在本讲座中,郑金洲多次以非教育的视角和例子来解析学校内涵发展和校长领导力开发问题,来自历史、政治、经济、科技、企业等方面的实例能随手拈来力证他的观点和看法,很有新意。
构造学习型组织 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主讲人: 李烈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主讲人简介
李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首都楷模、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中“杰出奖”等荣誉称号。
在1997年,担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提出了“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思路,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四个实施途径:“以爱育爱”、“以学论教”、“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达到“成为最好的自我”的理念。她带领全体师生打造“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党员文化”、“校园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等九个学校文化;构建了一个超越制度的管理模式,为教师成长搭建了“美丽、智慧、快乐”的良好环境氛围,这样先进的办学理念为中国教育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
2005年,出版教育部“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教育部“中国特级教师文库”《我教小学数学》等三本个人专著,并有“双主体育人思路探索与实践”等多篇论文发表与获奖。课程简介
学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教师质量,没有教师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他/她的精力应该主要放在教师队伍的成长上。李烈校长阐述自己的思想定位是“不要‘管’教师,而是要为教师成长服务,要帮助每一位教师找到工作的快乐”。
总结自己的办学思想,李烈校长提出“双主体育人”,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题”,两个主体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发展。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2000年李烈校长开始提出建设学习型组织,并在实验二小推广实施。学习型组织最核心理念,她认为是强调“学习加激励”,培养教师“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学习型组织建设有七点内容:
一、建立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氛围,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本前提;
二、将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要条件 ;
三、指导团队学习,构建学习网络,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
四、构建发展性学习机制,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目标;
五、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追求;
六、转变管理者的角色与行为,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
七、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然结果。
李烈校长的“双主体育人”、“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等办学思想与当代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学生第二”教育思想遥相呼应,都是强调把教师放在重要的位置,依靠教师,发动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在成就教师的同时也就成就了学生,成就了学校,成就了校长,这就是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意义所在。
整个报告,李烈校长把自己十年成功的校长管理经验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爱传递给大家,非常值得聆听。录制时间
2009年04月07日 课程时长 178分钟 提纲 视频一
个人成长经历介绍(0'5'')学校管理思想定位(09'34'')办学思想“双主体育人”(21'40'')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28'50'')
一、建立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氛围,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本前提(40'09'')1.与管理者之间:鼓励平等对话,强调积极参与(41'28'')视频二
2.与同事之间:强调团队意识,在合作与互助中倡导教师的自主发展(0'44'')
二、将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要条件(07'01'')1.通过各种学习、研讨,鼓励教师尽可能把校长提出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认识(08'25'')2.以行动研究的方法,引导教师将学校的各种理念转化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实践中(11'55'')3.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校办学理念提出修改意见,并转化成为行动计划, 在创造性的实践和共同参与的智慧中获得生长发展(13'25'')
三、指导团队学习,构建学习网络,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36'40'')1.结合实际问题,指导团队学习(40'10'')2.构建学习网络,发挥“核心”作用(43'05'')视频三
四、构建发展性学习机制,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目标(0'33'')
1.校本理念(01'18'')2.校本科研(02'07'')3.校本管理(03'14'')4.校本教材(12'54'')5.校本活动(24'09'')
五、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追求(26'54'')1.快乐生命学说(31'09'')2.适合学说(34'35'')视频四
六、转变管理者的角色与行为,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06'44 '')1.管理者转变为领导者(07'26'')
2.单一的管理者角色为多重角色(13'01'')3.校长的个人修炼(21'21'')
七、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然结果(38'30)
同类课程与参考资料
学习型组织建设与校本研究
[田荣俊]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福利投入” 2010-10-25 [诸平]
视频课件 参考资料
更多>>
第四篇:看《老子传奇》,悟国学真谛
看《老子传奇》,悟国学真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合抱之树,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万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电视剧《老子传奇》,以其史诗般的语言,气势恢宏的画面,把一部朴实、深刻的历史文化正剧呈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深深被吸引也被震撼了,一口气把33集全部看完,让身心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让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涤。剧中最后的画面和画外间不停地萦绕在我的眼前我的脑海。情不自禁地反反复复地去回味去体悟剧中老子讲道的场景,不明之处打开电视反复播放,甚至
录下来,以求领悟更多。
《老子传奇》以圣人老子一生的传奇经历和周末时期乱世之纷争的百年历史作为两条并行线索贯穿,将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德思想简易化,使人们能从中感悟大道之真谛,体会为人之根本,行事之准则。从而教育世人尊道贵德,去欲还本,回归自性,顺应自然,和谐永存。
老子曾以十多年的时间将自已一生的感悟和思想写在竹简上,不想被一场大火毁灭,后来是尹喜的多次请求下,老子将其思想之精华部分记录下来,形成了《道德经》.老子对道德二字的解读,说明尊道贵德的重要性。
老子对“道德”二次的解读是:
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天地因之而生,日月因之而行,人因之而成,不因人之好恶而改之,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德者,道是用也,二者一也,人合于道者则德,物合于道者则序,反之则为悖为逆,人德物序则天下正,人悖物逆,则天下乱。
道德学说内容涵盖了治国、治家、治身的准则和道理.“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固;
国政和谐,上下同心,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姓乐业;
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妻和顺,家道昌盛,乐享不天伦;
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康体健,心顺神怡、颐养天年。
也就是老子在2500年前,就已各告诫我们,若要国泰民安、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创建和谐的内外环境,应为首要目标。
道德学说,叫人去欲还本,也就是去除后天的妄欲,寻回先 天的本性: 治心,清静寡欲; 治身,昄原真柔;治世,自然无为; 治家,合和恒一; 治神,抱一还元;
人应持清静心,平常心;若整天为名利,取之无度,整日奔波于名利之中,以致心中不静,而生烦恼,身心皆疲;人生在世,穿衣吃饭,此为本性,不可为求衣食而过于奔波,衣食本为保命、养命,若有为为衣食终日奔波拼命,则衣食得来,而疾病却至,乃至早亡,却又何苦呢?衣求保暖,食求保腹,山珍堆山,一腹难食;房屋再多,只睡一床,多余之物因舍于穷苦之人。
为人行事要柔和,不要太刚,不要太过于锋芒,太刚太硬最容易受伤,是不会太长久的.要象水一样,虽利万物却不彰不争,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善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仍效水之德也.治家,应有恒久之心,一家人应和和睦睦在一起,永久相爱相亲,没有私心没有私利,不因争利而六亲不认.做人要抱住原始的根本,即尊道贵德,不为外物所扰,顺应自然而为之,保持 一颗平常心、清静心,如此与道合真,与德合体。人若失“一”这个根本的东西,则神形分离,只剩躯壳,浑浑沌沌,生不如死.治世者应涤除妄欲,削除妄为,积蓄精力,上下合一,不生争端,天下安泰君民同心,尊道贵德,这样则无所不治,无所不化,以此为治则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对待功业,我们同样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妄想一蹴而就,老子如是说:
合抱之树,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事自有定数,万难自有解数.看一部《老子传奇》,既温习了历史又深悟了国学,当政者、治家者、求学者、创业者、养生者皆可各取所需,谨遵老子所创国学真谛,一定受益匪浅!
《老子传奇》让我们学习、体悟了国学的起源、发展与其真义,值得我们多看几遍,让国学深入人心,让我们一起为传承中华文化之瑰宝。
第五篇:读教育经典悟做师真谛
读教育经典悟做师真谛
2011年11月28下午,沙岭小学“读教育经典悟做师真谛”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交流会成功举行。
这次读书交流会是根据中心校制定的高效课堂年而采取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读的主要书目为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教师最需要什么》,老师们在下面认真阅读,并做了读后感。大家纷纷表示,通过细细品读这一条条教育经典,更好地看到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了让老师更深入地学习感悟教育真谛,学校特安排本月的最后一周举行读书交流活动。
这次交流活动,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校长简短的开场白后,老师们根据书中感悟较深的某条建议,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薛老师说:“阅读《教师最需要什么》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抱怨,苏霍姆林斯基对认识自己的看法让她受益匪浅,做一个阳光教师,绽放生命中美丽的花朵。”叶老师明白了为什么阅读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阅读如一扇窗,打开了学生的视野。齐老师的发言难能可贵,她从《给教师的建议》中反思了自己以前对待困难学生的错误行为,知道公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换个思路激励学生,顺乎人性的教育最美。读了这些建议,自己教学方向更明确了,信心更足了。杜老师说:“读了这本书,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认识,课堂要追求简约,锻炼自己的课堂语言,精彩教学源于细节!做一个有品位的教师!”„ „发言者积极踊跃,倾听者专注用心,从发言中不难看出大家在阅读中都汲取到了前行的力量。
这是一次读书的交流,这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这次读书交流活动,让老师感悟到做教师的真谛。相信我们会把这次读书活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把读书和学习作为我们终生的必修课,因为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