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任务
贺海军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实现课程目标。笔者经过学习和思考,以为只要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就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忠实贯彻。下面就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浅见。
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现代物理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思维深刻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物理学习的效率、进度和灵活应用程度有着最大的影响,思维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例1]一焦距为而小于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轴重合,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
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像将()。若将此透镜沿轴向右平移
A.一直向右移动
B.一直向左移动
C.先后左移,接着向右移动
D.先向右移,接着向左移动
很多人认为,上述情况下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将一直向左移动。理由是当透镜向右移动、物距在化时像将一直向左移动。其实,这个结构只有在平移,但依题意效果上却是使M在范围内变
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本题中虽是透镜向右
范围内变化。
是像点向左或向右移动的转折点。所以在此过程中,像点应是先向左移,接着向右移动。这样,如果前面结论扩大到透镜移动的全过程,就会导致一系列错误。
必须强化学生关注物理规律和结论适用范围的意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通过典型实例讲解与练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规律和结论存在局限性,切勿随意扩大它们的适用范围。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真正掌握,关键在于解题过程中的反复琢磨和不断领悟,切忌停留在概念和规律本身的文字上下功夫。选择和设计典型例题和习题,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则学生物理思维深刻性自然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活化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
人所共知,中学物理问题的解决,通常是经过以下程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物理问题模型化);正确选择条件和规律;应用数学关系求解;验证所得结论。显而易见,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是迈出正确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从物理教学本质来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等,熟悉、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是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给信息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同时画出简化、清晰的示意图。正如钱学森所说的“模型就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利用我们考察的机理,吸取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次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完成物理模型的建立,这才是最重要的,做不到这一点,后续动作无从谈起。
[例2]据报道,1992年7月,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一项卫星悬绳发电实验,取得了部分成功。航天飞机在地球赤道上空离地面约3000向发射一颗卫星,携带一根长20
处由东向西飞行,相对地面速度大约,从航天飞机上向地心方,电阻为的金属悬绳,使这根悬绳与地磁场垂直,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假定,且认为悬绳上各点的切割速度和航天飞机的速度相同,根据的感应电流,求: 这一范围内的地磁场是均匀的,磁感应强度为理论设计,通过电离层(由等离子体组成)的作用,悬绳可产生约
(1)金属悬绳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2)悬绳两端的电压;
(3)航天飞机经地球运行一周悬绳输出的电能(已知地球半径为6400)
本题情景新颖,刚开始一看似乎非常陌生,通过联想可以转化为学生所熟知的“发电机模型”。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悬绳产生的电动势为:化和守恒定律,悬绳输出电能等于外电路电功:非常熟悉的,这是一道典型的“起点高、落点低”的好题。
注意:物理题目题型繁多,千变万化,究竟用哪一种方法去解题呢?处理“生题”的关键是如何突破新情景,并能通过联想、类比等思维途径建立与新情景对应的物理模型。也就是把具体的物理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同时,在旧知识与物理模型之间架设桥梁,才能快速有效地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法。由此可见,“建模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科技,有不少甚至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上更多的现实素材被编入各类题目中,形成“信息给予题”,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解题时注意滤掉多余和无谓信息的干扰,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搜索出有用信息,准确锁定开放性(不确定性)题目的合适目标,捕捉题目中描述的背景信息与物理知识原型的明确关系,从而实现快速解题。
[例3]图1为一测量灯泡发光强度的装置,计可在底座
是一个有刻度的底座,两端可装两个灯泡,中间带一标记线的光度;悬绳两端的电压即路端电压:
;根据能的转
。解答此题所需知识都是学生移动,通过观察可确定两边灯泡在光度计上的照度是否相同。已知照度与灯泡的发光强度成正比、与光度的灯泡和一个待测灯泡,分别置于底座两端。(1)怎样测定计到灯泡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有一发光强度为待测灯泡的发光强度?___________。(2)简单叙述一个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方_________________。
本题重要的是由题目提供的测量灯泡发光强度装置示意图,照度与灯泡发光强度成正比、与光度计到灯泡距离平方成反比等信息,得出照度。这个关系式。据此可知照度相等时就有,当然就可求得待测灯泡的发光强度
测定方法就出来了;接通
。至于减小实电源,移动光度计使两边照度相同,测出距离和验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就行了。
图1
注意:有的题目信息是间接的,甚至是巧妙无形地存在于题目中;有些题目精心设置一些颇具迷惑性的前提和容易上当的歧途;有的题目则有意提供较多的已知条件;不少题目布设某个或数个重要的潜在过程或保存着弹性较大的思维空间,造成漏答现象的发生等等。总之,命题者总是想方设法使题给信息呈现模糊状态,对解题方向起着某种误导作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筛选有用、正确的信息,才能迈上解题成功之路。
3.引导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空对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物理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学好物理、用好物理,真正成长为用丰富物理知识武装起来,有一定实践能力和辨证发展眼光的二十一世纪青年人才。
[例4]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运动,阳光普照大地,万物生长。若不考虑流星及外星球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论述一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地球公转周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以及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趋势。
地球公转周期可视为,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因此,主要是找出太阳与地球间平均距离和地球环绕太阳速度的变化趋势。因为太阳内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剧烈的热核反应,辐射出大量的光子,由此据质能方程,太阳质量将不断减小。从太阳质量变小作为切入点,一切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太阳对地球引力也将不断减小。因而由地球公转的向心力,可推断出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会不断增大,并导致地球克
服太阳引力做功,地球环绕太阳的速度变小的情况,这也可从轻易得出结论。显然这种情况下地球公转周期是增大了。正是由于太阳质量的不断减小,辐射光子的功率也随着逐渐减小,且由于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相应变大,所以辐射到地球表而的热功率就变小,地球表面温度当然也就逐渐降低。
注意: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整个空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一种思想,那就是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本来就根植于人类所处的环境中,是一门鲜活生动、多姿多样的科学。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现代科技的催化作用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以“物”明“理”,见“物”思“理”,不要简单理解为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用公式套公式。
4.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在立足牢固掌握物理学科内容、拥有坚实学科能力的基础上,物理教学要适当地以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部分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切入点,关注与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复合交叉和有机融合。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物理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诸如三角、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知识都可以成为物理解题的有效工具。所以,强化物理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绝对不能轻视。因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数学意识淡薄,数学归数学,物理足物理,泾渭分明,从而导致思维的僵化与思路的闭塞,这是学生解答相当一部分物理题失败的原因。
[例5]氡是一种放射性稀有气体,当它被吸入人体后,将继续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出射线形成“内放射”,严重损伤人体组织和器官,导致病变和癌症。而我们居室下面的土壤、房屋使用的建材、日常饮用水、煤以及天然气就会放出氡(),故氡被称为居家里的隐蔽杀手:
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氡稳定同位素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差为136
B.氡元素位于元素岗期表第六周期ⅧA
C.氡气分子式为,D.氡元素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元素化合
(2)研究表明,放射性元素铀、钍、锕在放射性衰变中都能形成质子数为86的三个不同原子,分别被称为“镭射气”“钍射气”“锕射气”,可分别表示为
A.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B.尽管它们结构不同,但它们化性相似
c.它们都具有放射性
D.它们原子最外层均为8电子
(3)建材中含量最多的钋(Po)发生
衰变生成氡,请写出该核反应方程_________?、R、,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4)放射性物质致痛的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互换
D.染色体变异
(5)降低居室中放射性污染的方法是()
A.勤开窗户通风透气
B.利用其他元素中和
C.加热使放射性物质分解
D.不用放射性超标材料
(6)采自地质深层的矿泉水常溶有岩石所含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的氡,下列关于该类矿泉水说法正确的是()
A.该矿泉水宜存放一段时间再用
B.该矿泉水越鲜越好
C.鲜用和存放一段使用对人体危害是一样的 D.越深层开采矿泉水污染程度越小
此题以居室环境污染,有害气体氡对环境污染为背景,设置了6个小问题,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对氡污染来源、人体危害以及如何防护等知识的了解情况,还有物质结构、核裂变反应、基因突变等重要化学、物理、生物知识点,是一道理、化、生跨学科综合题。
上题:(1)应选D;(2)应选D;(3)核反应方程为
;(4)选A;(5)选AD;(6)选A。
注意: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综合科命题的重要特色。引导学生立足于物理学科内核心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充分利用数学工具,注重与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有机结合,反复揣摩、用心领悟,顺利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应用,是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
1.了解科学源流,培养科学素养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把科学史上前人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适当地加以简要反映,使学生感受到前人的创新情景,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顽强的探索精神和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问题及由此开展的相关活动。这些内容的介绍,重要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了解,而是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责任、艰辛和使命,还有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以《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介绍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在当时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的情况。那时许多科学家以无私的科学献身精神,投入到了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广泛研究中,其中热情最高、最执著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他对电流磁效应作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后,得出了“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这一英明的科学论断。最后还可以特别强调,法拉第是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和无数次的失败后才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有意思的是法拉第正是因为实验操作时没有同时看电流表的这一失误,使他耗费了这十年的心血;可贵的是他信念坚定,毫不气馁,终于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在物理学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利用实验设备探索这一问题。
另外,研究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发研究性学习物理方面的资源。如“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驾驶员为什么不能超载和酒后开车”“军事上的隐形与反隐形”等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领略成功与挫折的甘苦。
2.开发人文资源,感受人文精神
一个人仅仅有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科学好比是一艘在雾海中夜航的巨轮,需要人文来导航”。人文提供的是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是用来解决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宽松、愉快、高效、人文与科学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贯通。
[例6]知识大道(位于淀山湖畔的“东方绿洲”,是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它由知识大道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组成)的雕塑群由162位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杰出人物的塑像组成。下列是其中的部分人物:李时珍、曹雪芹、法拉第、莎士比亚、伏尔泰、宋应星、黄宗羲、拉瓦锡、王夫之、汤显祖、瓦特、贝尔。请将他们按所作主要贡献的领域进行分类,填写出姓名。
科技领域__________,思想领域______________,文学领域________________。
这道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试题在上海高考能力测试卷中的出现,的确给中学物理教学注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要求,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导向作用。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应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始终,甚至是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然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巧妙严谨、润物无声,不能生硬和造作。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唯有此,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高中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周久磷.从素质教育的要求谈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世纪之交的物理教育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3]吴超男.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师的自我修养.当代教育论坛,2005.6
[4]韩叙红.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2005.2
[5]薛祝其.从人文视角探讨原子物理的复习教学.物理教学,2006.3
第二篇:八年级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任务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任务
贺海军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实现课程目标。笔者经过学习和思考,以为只要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就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忠实贯彻。下面就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浅见。
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现代物理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思维深刻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物理学习的效率、进度和灵活应用程度有着最大的影响,思维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例1]一焦距为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轴重合,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而小于
。若将此透镜沿轴向右平移
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像将()
A.一直向右移动
B.一直向左移动
C.先后左移,接着向右移动
D.先向右移,接着向左移动
很多人认为,上述情况下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将一直向左移动。理由是当透镜向右移动、物距在范围内变化时像将一直向左移动。其实,这个结构只有在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本题中虽是透镜向右平移在范围内变化。,但依题意效果上却是使M
是像点向左或向右移动的转折点。所以在此过程中,像点应是先向左移,接着向右移动。这样,如果前面结论扩大到透镜移动的全过程,就会导致一系列错误。
必须强化学生关注物理规律和结论适用范围的意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通过典型实例讲解与练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规律和结论存在局限性,切勿随意扩大它们的适用范围。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真正掌握,关键在于解题过程中的反复琢磨和不断领悟,切忌停留在概念和规律本身的文字上下功夫。选择和设计典型例题和习题,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则学生物理思维深刻性自然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活化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
人所共知,中学物理问题的解决,通常是经过以下程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物理问题模型化);正确选择条件和规律;应用数学关系求解;验证所得结论。显而易见,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是迈出正确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从物理教学本质来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等,熟悉、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是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给信息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同时画出简化、清晰的示意图。正如钱学森所说的“模型就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利用我们考察的机理,吸取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次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完成物理模型的建立,这才是最重要的,做不到这一点,后续动作无从谈起。
[例2]据报道,1992年7月,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一项卫星悬绳发电实验,取得了部分成功。航天飞机在地球赤道上空离地面约3000地面速度大约电阻为
处由东向西飞行,相对,从航天飞机上向地心方向发射一颗卫星,携带一根长20的金属悬绳,使这根悬绳与地磁场垂直,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假定这一范围内,且认为悬绳上各点的切割速度和航天飞机的的感的地磁场是均匀的,磁感应强度为速度相同,根据理论设计,通过电离层(由等离子体组成)的作用,悬绳可产生约应电流,求:
(1)金属悬绳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2)悬绳两端的电压;
(3)航天飞机经地球运行一周悬绳输出的电能(已知地球半径为6400)
本题情景新颖,刚开始一看似乎非常陌生,通过联想可以转化为学生所熟知的“发电机模型”。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悬绳产生的电动势为:电压即路端电压:电路电功:的,这是一道典型的“起点高、落点低”的好题。
注意:物理题目题型繁多,千变万化,究竟用哪一种方法去解题呢?处理“生题”的关键是如何突破新情景,并能通过联想、类比等思维途径建立与新情景对应的物理模型。也就是把具体的物理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同时,在旧知识与物理模型之间架设桥梁,才能快速有效地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法。由此可见,“建模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科技,有不少甚至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上更多的现实素材被编入各类题目中,形成“信息给予题”,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悬绳两端的;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悬绳输出电能等于外
。解答此题所需知识都是学生非常熟悉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解题时注意滤掉多余和无谓信息的干扰,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搜索出有用信息,准确锁定开放性(不确定性)题目的合适目标,捕捉题目中描述的背景信息与物理知识原型的明确关系,从而实现快速解题。
[例3]图1为一测量灯泡发光强度的装置,泡,中间带一标记线的光度计可在底座
是一个有刻度的底座,两端可装两个灯
移动,通过观察可确定两边灯泡在光度计上的照度是否相同。已知照度与灯泡的发光强度成正比、与光度计到灯泡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有一发光强度为泡的发光强度的灯泡和一个待测灯泡,分别置于底座两端。(1)怎样测定待测灯?___________。(2)简单叙述一个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方_________________。
本题重要的是由题目提供的测量灯泡发光强度装置示意图,照度与灯泡发光强度成正比、与光度计到灯泡距离平方成反比等信息,得出照度照度相等时就有同,测出距离和
。这个关系式。据此可知
测定方法就出来了;接通电源,移动光度计使两边照度相,当然就可求得待测灯泡的发光强度
。至于减小实验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就行了。
图1
注意:有的题目信息是间接的,甚至是巧妙无形地存在于题目中;有些题目精心设置一些颇具迷惑性的前提和容易上当的歧途;有的题目则有意提供较多的已知条件;不少题目布设某个或数个重要的潜在过程或保存着弹性较大的思维空间,造成漏答现象的发生等等。总之,命题者总是想方设法使题给信息呈现模糊状态,对解题方向起着某种误导作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筛选有用、正确的信息,才能迈上解题成功之路。
3.引导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空对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物理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学好物理、用好物理,真正成长为用丰富物理知识武装起来,有一定实践能力和辨证发展眼光的二十一世纪青年人才。
[例4]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运动,阳光普照大地,万物生长。若不考虑流星及外星球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论述一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地球公转周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以及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趋势。
地球公转周期可视为,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因此,主要是找出太阳与地球间平均距离和地球环绕太阳速度的变化趋势。因为太阳内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剧烈的热核反应,辐射出大量的光子,由此据质能方程,太阳质量将不断减小。从太阳质量变小作为切入点,一切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太阳对地球引力也将不断减小。因而由地球公转的向心力,可推断出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会不断增大,并导致地球克服太阳引力做功,地球环绕太阳的速度变小的情况,这也可从轻易得出结论。显然这种情况下地球公转周期是增大了。正是由于太阳质量的不断减小,辐射光子的功率也随着逐渐减小,且由于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相应变大,所以辐射到地球表而的热功率就变小,地球表面温度当然也就逐渐降低。
注意: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整个空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一种思想,那就是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本来就根植于人类所处的环境中,是一门鲜活生动、多姿多样的科学。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现代科技的催化作用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以“物”明“理”,见“物”思“理”,不要简单理解为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用公式套公式。
4.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在立足牢固掌握物理学科内容、拥有坚实学科能力的基础上,物理教学要适当地以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部分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切入点,关注与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复合交叉和有机融合。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物理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诸如三角、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知识都可以成为物理解题的有效工具。所以,强化物理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绝对不能轻视。因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数学意识淡薄,数学归数学,物理足物理,泾渭分明,从而导致思维的僵化与思路的闭塞,这是学生解答相当一部分物理题失败的原因。
[例5]氡是一种放射性稀有气体,当它被吸入人体后,将继续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出射线形成“内放射”,严重损伤人体组织和器官,导致病变和癌症。而我们居室下面的土壤、房屋使用的建材、日常饮用水、煤以及天然气就会放出氡(蔽杀手:
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氡稳定同位素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故氡被称为居家里的隐
A.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差为136
B.氡元素位于元素岗期表第六周期ⅧA
C.氡气分子式为,D.氡元素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元素化合
(2)研究表明,放射性元素铀、钍、锕在放射性衰变中都能形成质子数为86的三个不同原子,分别被称为“镭射气”“钍射气”“锕射气”,可分别表示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B.尽管它们结构不同,但它们化性相似
c.它们都具有放射性
D.它们原子最外层均为8电子
(3)建材中含量最多的钋(_________?
(4)放射性物质致痛的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互换
D.染色体变异
(5)降低居室中放射性污染的方法是()
A.勤开窗户通风透气
B.利用其他元素中和
C.加热使放射性物质分解
D.不用放射性超标材料
(6)采自地质深层的矿泉水常溶有岩石所含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的氡,下列关于该类矿泉水说法正确的是()
A.该矿泉水宜存放一段时间再用
B.该矿泉水越鲜越好
C.鲜用和存放一段使用对人体危害是一样的 D.越深层开采矿泉水污染程度越小
此题以居室环境污染,有害气体氡对环境污染为背景,设置了6个小问题,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对氡污染来源、人体危害以及如何防护等知识的了解情况,还有物质结构、核裂变反应、基因突变等重要化学、物理、生物知识点,是一道理、化、生跨学科综合题。
上题:(1)应选D;(2)应选D;(3)核反应方程为选A;(5)选AD;(6)选A。
注意: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综合科命题的重要特色。引导学生立足于物理学科内核心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充分利用数学工具,注重与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有机结合,反复揣摩、用心领悟,顺利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应用,是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
1.了解科学源流,培养科学素养
;(4)
Po)发生
衰变生成氡,请写出该核反应方程、R、物理课堂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把科学史上前人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适当地加以简要反映,使学生感受到前人的创新情景,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顽强的探索精神和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问题及由此开展的相关活动。这些内容的介绍,重要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了解,而是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责任、艰辛和使命,还有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以《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介绍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在当时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的情况。那时许多科学家以无私的科学献身精神,投入到了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广泛研究中,其中热情最高、最执著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他对电流磁效应作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后,得出了“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这一英明的科学论断。最后还可以特别强调,法拉第是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和无数次的失败后才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有意思的是法拉第正是因为实验操作时没有同时看电流表的这一失误,使他耗费了这十年的心血;可贵的是他信念坚定,毫不气馁,终于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在物理学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利用实验设备探索这一问题。
另外,研究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发研究性学习物理方面的资源。如“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驾驶员为什么不能超载和酒后开车”“军事上的隐形与反隐形”等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领略成功与挫折的甘苦。
2.开发人文资源,感受人文精神
一个人仅仅有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科学好比是一艘在雾海中夜航的巨轮,需要人文来导航”。人文提供的是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是用来解决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宽松、愉快、高效、人文与科学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贯通。
[例6]知识大道(位于淀山湖畔的“东方绿洲”,是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它由知识大道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组成)的雕塑群由162位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杰出人物的塑像组成。下列是其中的部分人物:李时珍、曹雪芹、法拉第、莎士比亚、伏尔泰、宋应星、黄宗羲、拉瓦锡、王夫之、汤显祖、瓦特、贝尔。请将他们按所作主要贡献的领域进行分类,填写出姓名。
科技领域__________,思想领域______________,文学领域________________。
这道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试题在上海高考能力测试卷中的出现,的确给中学物理教学注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要求,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导向作用。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应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始终,甚至是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然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巧妙严谨、润物无声,不能生硬和造作。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唯有此,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高中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周久磷.从素质教育的要求谈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世纪之交的物理教育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3]吴超男.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师的自我修养.当代教育论坛,2005.6
[4]韩叙红.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2005.2
[5]薛祝其.从人文视角探讨原子物理的复习教学.物理教学,2006.3
第三篇: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会泽县第二中学
董学江
[摘要]: 高中物理新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体现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总之,新教材为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物理、新教材、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枯燥的,这也是许多高中物理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高中物理教学任务重,尽管新教材已将高中物理许多内容做了删减和降低难度,但任何物理老师都不敢妄言轻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物理教师不得不将高中课堂当做自己独唱的舞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物理知识。二是高中物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要求提高,知识稍微复杂一点,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能理解和接受,时间长了便对物理学科失去兴趣,新课改的实施,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这是诸多物理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此问题的解决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提高意义重大,本人在现行高中物理教学中,一直不断的控索,总结得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深刻理解新大纲、新教材,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从新旧大纲的对照中,我们可以发现:1.新大纲对教学目的作了调整,强调使学生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对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科学志趣的培养。2.课程安排有较大变化:分必修物理课(I类物理课)和必修加选修物理课(II类物理课)。前者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后者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3.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里,谈到加强能力的培养时,特别指出“要破除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还要求落实课题研究,并着眼于能力与意识的培养。4.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减少了说明,减少了限制,利于因材施教。
新教材更具有其新的特色:16开彩页印刷,图文并茂,强调了基础知识,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增设了不少新栏目,例如“为什么?”、“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等。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有所加强。教材还十分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贴近了生活。由于高一年级两类物理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因此高一年级新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这样既能弥补知识面偏窄不足,又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而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
这些变化都是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角度去考虑。因此教师教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改变以往只重传授知识的做法,密切联系实际,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新大纲
新教材、新大纲的实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为达到新教学目标,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偏重记忆、理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以“活动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了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1)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改变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变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为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充足的课堂时间里自主学习、讨论辩析。例如在学习“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个内容时候,恰好是我国发射“神舟三号”卫星之际。抓住这个扩展知识面的大好机会,教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报刊、杂志、网上的有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开设一节由同学主持、演讲、讨论,教师客串发言的活动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使他们学会收集信息、拓宽知识面,同时还使他们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习科学的志趣。
(2)创设趣味性学习过程。新大纲在能力要求中包括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其中要求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会用图象表达和处理问题。这样跨 2 学科、用图象来反映物理规律学生历来感到很困难、很乏味。为此教学中我们利用我国民间故事“龟兔赛跑”设置了趣味性学习过程。要求同学们把自己记忆中“龟兔赛跑”的故事反映到位移一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中去,而且故事不限版本,只要求能根据自己所作的图象叙述出故事。同学们一听,情绪高涨,人人动手在图象中描绘故事。我们还从中选择六、七个不同的图象到实物投影机上显示,并由作者讲述故事。这样的动脑、动手、动口的趣味性学习活动,既联系了实际,提高兴趣,又化难为易。
(3)针对学生对概念的糊涂认识有意设计概念的冲突情景。如学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后,常常把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混淆。为此设计了一些矛盾冲突若是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为什么是车被马拉走,而不是马被车拉走?把这些司空见惯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开,激起惊奇感,促使学生主动思索、探究,2.增加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重新发现”,在探索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一般课本上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早就发现的知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习惯依赖教师、迷信课本,只照章记忆,忽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教学中应增加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探索,使他们认清概念、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简谐运动中的固有频率与振幅关系这一问题时,我们不是直截了当给出书中结论,让学生记忆,而是补充设置几个探索性小实验,一是测定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以不同的振幅振动的周期,由同学们用实验秒表或者是自己的手表来记时测定周期大小。二是模仿伽利略号脉观察教堂吊灯摆动,发现“摆的等时性”的过程。以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参与得出知识的结论,而且亲身体验了科学家发现问题的过程。发现者的自豪之感洋溢在他们的脸上,久久没有消失,同时科学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萌芽了。
教学中我们还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例如把学生分组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定量探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动能、势能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还利用测量的数据讨论了守恒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3.把科技制作引入课堂,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自信心
对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全年级开展。每个小组2—8人不等,学生自由组合。我们经历了发动学生、自由编组、确定项目、设计、寻找材料、精心制作、展示作品等环节。活动都由各小组自行确定,所以制作的作品形式多样,有水火箭、钉子椅、水棱镜……等五十多样。我们目的是发挥物理学科的实验优势,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简便材料,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这次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把作品展示引进课堂:各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展示,介绍作品名称、原理、构造、材料、作用,还操作演示,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把学生的作品陈列在校科技活动室,向全校师生展出,还推荐优秀作品到区、市参赛,有两项作品《凹凸桥》、《离心运动》荣获“广州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活动汇演”二等奖。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学生作品来做演示实验,如双线摆、反击式水轮机、水火箭等等。这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使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的重大改革是首次设立了“课题研究”项目。我们原来认为,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在高中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指导,把学生蕴藏着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同时自己也从中汲取营养。
实践中我们开展了“灶具的演变”和“拔河中的力学问题探讨”等课题研究。研究中我们注意着眼于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以“拔河中的力学问题探讨”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学生由观看教师拔河比赛后,提出了研究课题,深入探讨,主要从力学角度研究了队员的力量、绳子的质量、队形、个人姿势、啦啦队、队员体重、鞋子等与拔河的关系,测量了几种常见鞋子与不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还把得出的初步结果用在班际拔河比赛中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完成研究报告。
三、实施新大纲、新教材过程中的几点存在问题
新大纲的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新教材的编写比较灵活,给教与学都留有发展的空间,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思考:
1.新大纲、新教材的实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中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
2.对学生能力培养怎样避免低层次的重复训练,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由于教材中高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完全相同,所以新教材第一册的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的。如何使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以达到要求,有待我们探索。
4.新教材的内容比原教材增加了,对能力的要求也增大,但新大纲安排的时减少了。实际教学中常常觉得时间比较紧张,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研讨没有充足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冲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
5.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持久,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3.3
[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3]廖伯琴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 [4]张大昌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四篇: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罗春雷2009年11月
去年我省高中全面实行新课程,新课程重视三维目标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改革。学校和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对我们提出了考验,课不好上,复习课比新课难上。自从任教高一物理以来,每每上完复习课,我总会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堂自我感觉很满意的复习课,却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当老师上新课时总是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学生能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灵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就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摩擦力时,可以针对摩擦力的概念,设计一组容易混淆的概念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醒学生尤其要注意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的区别,学生掌握了概念,做题就能把两者区分开。接下来再出几个有关摩擦力的计算问题。如: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素u=()。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我首先给出几个常见的错解,让学生去讨论和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和解题过程。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进行归纳的总结。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过教师在课前要多做一些工作,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选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要结合学生实际不能选难题和怪题。
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拉成线,织成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无定法,能引起学生共鸣便是好方法。要博得学生的欢迎,便要不断反思,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教法,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长青树。这次反思,让我获益匪浅。
第五篇: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试题
物理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30分,每题3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_相互作用_、最一般的_运动规律_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_科学探究_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_创新意识_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_科学素养_,从知识与技能、_过程与方法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4、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评价上强调_更新观念_,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_过程性_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_教学实践_的改进。
5、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_4_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_6_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
6、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包括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_自主学习_能力,养成良好的_思维习惯_,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7、物理学是一门以_实验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_猜想与假设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8、选修课程是在_共同必修_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_相互联系_和共同要求。
9、_观察实验_、抽象思维与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0、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_课程资源_。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_处理信息_、传递信息的能力。
二、判断题(10分,每题2分)
1、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考虑到必修学分中尽量让学生学习物理主干知识,因此后来的这个必选模块只能在选修1-1,选修2-1,选修3-1中选择,因为这三个选修模块都与电磁学内容有关。(√)
2、高中阶段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标准中的“认识”“了解” “阐述”“解释”等行为动词属于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这表明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5、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
三、简述题
1、简述高中物理课程选修系列
1、选修系列2和选修系列3各自的侧重方向
答:选修系列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系列3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简述共同必修模块中物理2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地位作用
答:在本模块中,学生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3、简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答:
(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简述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答:相似之处在于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都是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方法论上的相似性。
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其目标侧重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探究是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水平上展开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数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全过程。
中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是侧重于将前人经验有效地转化为自我经验,其探究过程指的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由于受其知识和经验、技能的制约,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可能进行“全过程”探究,而更多的是“片段式”探究,有的探究侧重于设计,有的探究侧重于数据的分析处理等。
四、论述题
1、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提出问题。然而,怎样才能发现问题?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对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加以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例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895年11月8日,伦琴用克鲁克斯管做实验,克鲁克斯管用黑纸板包着,离管子不远的凳子上放有一张亚铂氰化钡纸。伦琴给管子通电时,偶然发现亚铂氰化钡纸上出现了一条特殊的荧光。伦琴认为,荧光要靠光线照射才能激发,荧光是在克鲁克斯管通电时才发生的,而克鲁克斯管被黑纸板包着,不可能有光照射在亚铂氰化钡纸上,因此引起了伦琴的疑问:荧光效应究竟是不是来自于克鲁克斯管?如果是,它到底是什么?伦琴的进一步研究导致发现了X射线。
答:我们来看伦琴发现问题的过程:第一,伦琴发现了亚铂氰化钡纸发出荧光的现象(此时,只存在着一个现象,还没有形成问题);第二,亚铂氰化钡纸的荧光效应的产生不符合原有的认知,被黑纸板包着的克鲁克斯管不可能有有光线射到亚铂氰化钡纸上,事实和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伦琴在分析了这一矛盾后提出了问题。伦琴提出问题的过程包括了两个环节:发现现象和对现象的质疑。在科学探究中,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都应该由这两个环节构成的,或者说具有这两个特征。上述分析提示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二是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的意识。
2、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认识和理解。
(回答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突出学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卷 高 中 物 理
一、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 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 ;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 ;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所有学生要达到高中毕业水平,都必须完成物理
1、物理2的学习,必须
从 中选学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完成 学分的物理课程学习。4.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为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必须要把 评价与 评价结合起来。
5.课程资源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和。6.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
成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7.“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高中课标对此能力的基本要求是
(1)能 的问题。
(2)从 表述这些问题。(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8.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9.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 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 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10.“STS”是、和。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 √ 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1.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代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经典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2.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
3.教科书编写要为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4.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学生 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问题。()
5.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6.学生学习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注意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7.物理教材的编写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8.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9.物理必修1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
10.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三维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解释是不同的,你从物理学科的角度,从以上三个方面中任选一方面,谈谈对学生要求所达到的目标。
2.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你是怎样做的 ?
3.《课程标准》提出的本学科的课程理念有哪些?
4.评估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你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评估和交流的?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基本结构、运动规律
2.科学研究方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3.选修1-
1、选修2-
1、选修3-1系列、6个必修 4.形成性、终结性
5.多媒体教学资源、社会教育资源
6.自主学习、良好的思维
7.发现与物理学有关、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 8.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9.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被动接受知识 10.科学、社会、技术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 √ 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答:(1)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知识。(3)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5)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6)使学生发展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7)在学习的一定阶段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编写自问、自答、自解题。3.答: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共同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与基础性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五)在评价上强调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