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深化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深化乡镇党政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新形势下,乡镇党政领导班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切实做到四个结合:即乡镇党政领导班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党政领导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与财政财务收支改革管理及其财经法规制度执行相结合、与贯彻落实新廉政准则相结合、与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完善相结合,以不断深化乡镇党政领导班干部任期经济审计工作。在此基础上,应着力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审计重点:
一、任期主要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近年来,不少县级审计机关,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一般仅局限于对乡镇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就收支论收支,对与财政收支有密切相关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检查较少,审计面较为狭窄。因此,在新形势下,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拓展审计内容,扩大审计的覆盖面,加大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总体目标完成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不断提升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审计调查了解的主要经济指标应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定报企业销售收入、利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指标。审计人员要对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实绩进行审计统计分析和抽样审核,重点掌握了解完成或未完成这些指标任务所采取的决策措施、具体做法以及存在问题,检查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是否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发展统筹兼顾,是否真正体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任期财政收支预算执行及其管理情况。
重点审计:
1、财政预算内收支执行情况。审计财政预算收支是否圆满实现,财政决算是否真实、合法以及资金效益是否充分发挥,是否真正体现正确的政绩观。
(1)财政收入是否真实、准确,检查实现财政收入中有无弄虚作假和违规操作收入的行为,如:有无存在用各种资金垫交“空转”财政收入;有无存在“寅吃卯粮”,超税负向企业征收过头税;有无存在“挖取”上级财政收入或其他地区财政收入;有无存在化预算内收入为预算外收入;有无存在擅自违规减缓免税收行为等。审计分析财政收入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化原因,了解领导干部任期内乡镇税源培植
情况,掌握分析这些税源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
(2)财政支出是否真实、合法以及效益高低情况。检查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政策法规要求,保证农业、科技、教育等重点支出的增长和到位;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预算执行,是否符合有关财经纪律规定,各项专款是否坚持专款专用,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救灾救济款、专项补助款是否被挤占挪用,行政业务招待费支出是否控制在核定的数额之内。年终有无突击花钱,乱支滥用以及虚列支出等违纪违规行为,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使用的效益是否充分发挥,各项社会事业是否得到协调的发展,财政供给人员工资是否得以及时足额发放等。
(3)财政收支平衡是否真实,检查财政采取了哪些平衡措施,动用了哪些财力进行弥补赤字缺口的,有没有采取空转财政收入,虚增财力、虚假调入预算外资金,财政支出转挂暂付往来款项等手段,达到实现虚假平衡的。
2、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基金)的收入、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审计这些资金(基金)收入的形成依据是否合规,检查是否存在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增加企业和农民负担的行为,是否存在乱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或擅自减缓免行为。资金使用是否坚持专款专用,有否乱支滥用行为。管理方面:重点检查这些资金(基金)有否纳入财政管理,有否建立收支两条线制度和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核算统管制度等。
3、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点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乡镇财政及乡镇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情况及其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摸清财政及其有关部门、村组家底状况,查明领导干部个人有无侵占国有资产问题,查明困扰乡镇财政运行的债务形成情况及其原因,检查有否采取措施,压缩削减乡镇财政以及部门债务,促进乡镇财政正常运转的。
4、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审计乡镇财政有否建立比较规范、严格地增收节支管理办法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是否建立较为健全合理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各部门、各单位是否按制度要求相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等。检查财政在收入、支出、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改革创新举措,正确评价财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揭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检查各项制度是否做到严格执行,效果到底如何,是否切实可行。
三、任期“一把手”权力运行情况。
重点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有否积极推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物资采购、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定,是否建立健全这一权
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1)、审查任期内是否规范选人用人权。检查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的各项舞弊行为,加强对乡镇党政正职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核、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三责联审”工作。
(2)、审查任期内是否规范财务管理权。检查领导干部重大支出集体研究制度建立及其执行情况,审查任期内 举办了哪些重大项目,作出了哪些重大投资决策,检查其中是否存在由于个人专断,违反民主程序,导致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学浪费问题;有无存在个人指令财政为有关经济事项担保,结果造成财政资金损失的行为,有无存在不量力而行,大额举债搞建设或行政性消费,最终影响财政正常运转等负面影响行为等。
(3)、审查任期内是否规范物资采购处置权。检查任期内大宗物资采购是否纳入政府采购部门统一招标采购,国有资产处置有否通过产权交易市场以拍卖、竞价等方式公开处置,检查有否存在高价物资采购以及资产低价处置而造成国有资产资金流失问题。
(4)、审查任期内是否规范工程项目管理权。检查任期内工程建设项目是否集体研究决定,是否全部实行招投标,检查领导干部有否存在利用职权干预和插手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市场经济活动的问题。
四、任期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重点审计:(1)领导干部在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形成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控减农民负担规定以及其他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有关廉政规定,查明是否存在因领导干部未能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导致乡镇财政收支失衡,部门财经秩序混乱、农民负担加重等问题,(2)领导干部带头贯彻落实新廉政准则执行情况。审查领导干部是否严格把握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明确“八禁止”、52个不准行为和内容,重点检查领导干部是否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是否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是否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是否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是否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等。查清领导干部个人从中是否存在捞取好处,挥霍浪费,虚报冒领或骗取奖金、补贴,借外出学习或考察之名游山玩水,用公款送礼、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长期(6个月以上)占(借)用公款数额达5000元以上不还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
第二篇:深化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深化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岱山县审计局 陆燕华
乡镇人民政府是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关,由于组织结构设置单一的特性,导致乡镇的领导体制较为特殊,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相对过于集中,权力显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加大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引导乡镇党政干部依法用权、依法行政,有效遏制腐败现象,从而促进乡镇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从我县乡镇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中,对当前困扰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突出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行了一些浅薄的探讨与思考。
一、当前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审计项目安排缺乏时效性,成果转化成效差。
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有离任前实施和离任后实施两种。按照有关规定,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但是,现在乡镇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安排一般是受组织部门委托,往往是领导干部工作变动后着手进行审计。由于离任审计是对乡镇前任领导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属事后监督审计,因此,对单位违纪行为的处理处罚使现任领导很难接受,问题难以纠正,决定难以执行,造成审计成果难利用(除严重违纪外),形成审归审、用归用,出现审用“两张皮”,审计结果 “束之高阁”,失去了审计的实际意义。特别是对前任遗留的问题,现任者往往不愿去处理,对一些老大难问题
更是不愿负责,常常是久拖不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考核、监督的效果。我县共有6个乡镇1个乡,自1999年开展乡镇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已经开展此审计工作30余次,其中任期审计13次,占比约40%,离任审计27次,占比约60%。从近三年的乡镇经济责任审计看,共提出审计建议 36余条,整改落实15余条,整改落实率仅约42%。
另外,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问效环境还不是十分健全,如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工作机制还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使审计结果较难有效利用。
(二)部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者思想认识不到位。
目前部分人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审计制度认识不够端正,具体表现在:一是有的被审计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为:审计就是挑毛病、罚款,审计人员来实施审计,影响本乡镇工作正常开展。有的被审计领导干部知道现场审计有时限,采用拖拉推延方式,不及时提供完整的、全面的审计需要资料。尤其是有的被审计领导已离开了原单位,吩咐不了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此配合审计工作力度不足,存在应付心态。而新接任的领导干部存在着“新官不理旧账”,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对待审计,有的就以不清楚前任作为为由搪塞审计。因此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收集证据、征求意见、处理问题、落实结论等都带来诸多不便。“新面孔老问题”现象也比较普遍,任任审,任任在。如债权挂帐、集体企业改制股权零
收益等。二是部分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审计对象都是领导干部,审计结果也影响不了他的调升(除非严重违法违纪),过于认真会得罪人,不如做好好人。因此,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愿深入审计,敷衍了事,草草收尾,未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三)定责缺乏较为明确的问责界定标准。
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四个责任难以划分:一是书记与乡镇长的责任难以区分。目前,虽然部分乡镇开始实施“书记、乡镇长”捆绑审计,但是尚未全面推开。如我县只对一个乡镇实施过一次捆绑审。党委书记、乡镇长分别是党委、政府的“一把手”,但实际党委书记的权利相当集中,容易出现“党委书记决策、乡镇长担责”的不公正现象。另外,所有重大经济决策、活动在决策与执行、管理环节中,并不是完全的相对独立。如在某一重大经济事项中,书记和镇长有可能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相应的权与责有分也有合,多数情况下责权划分不清,责权划分形式与实际脱离。因此,根据提供审计的党委班子会议记录、财务信息等资料中,影响书记、镇长责任认定的直接有效证明材料取证也相对较难。二是前任与现任的责任难以区分。目前,乡镇一级党政主要领导更替比较频繁,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效果往往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反映和体现,以致定责评价滞后。另外,尚未建立乡镇“一把手”经济事项及资产的移交相关制度,更未进行全面彻底的清产核资,仅局限于会计数据反映,从而也就对前任与现任的部分事项难以准确定责。如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发现,某乡镇往来款结
余数大,但是通过审计分析,大多数是上任甚至前任遗留下来的账务,如处理部分坏账债权势必转为支出结余。对于收支刚平衡的乡镇来说当然不愿意转支出结余,造成财政收支不平衡,影响乡镇考核。但是如果不处理,就会造成坏账处理不及时,乡镇资产不实的问题。因此,很难作出准确定责判断。三是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难以界定。有的重大经济事项是党委书记或镇长决策的,但没有本人直接签字或会议记录等书面依据。这些理论和现实的矛盾给准确界定二人的经济责任带来很大困难。被审计单位违反了财经纪律,既有离任者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集体行为,遇到这种行为,往往会相互推诿扯皮、责任不清,所形成的会议纪要,也不能体现真实的会议情况,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往往不好界定。四是本级与下属单位责任不能及时划分。一些地方在对乡镇进行责任审计时,只审计他们政府本级的财务状况,对其下属单位及账户未能全面审计和核查,从而造成经济责任认定范围不全,导致有些被审单位出现对下属单位监管不力,甚至将经济责任向下属单位转嫁,逃避责任追究。笔者审计实践工作中发现,目前乡镇普遍存在下属企事业单位多的现状,从近年乡镇经济责任审计来看,少者7、8家,多者10多家,经常是乡镇财政所“大账”清清白白,下属单位“小账”浑浑浊浊。如个别乡镇本级经费有限,部分固定资产采购均通过下属企业等资金充实的单位出面购买用于本级使用,或者以项目资金形式拨付下属单位用于列支本级经费。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本级行政经费也能一定程度规避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造成经济责任及经费下沉问题。时候因人力
和时限原因,我们未实行全面审计容易漏看哪个单位,或对某项专项资金未进行延伸审计,有可能不能客观正确的反映乡镇领导干部的定责问题。
(四)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乡镇经济责任审计成效。随着近几年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审计内容也错综复杂,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是典型的综合性审计。审计内容不仅涉及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而且涉及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分管或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管理和监督情况、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等。但是县区的审计人员往往专业知识结构较单一,会计、审计人才多,而其他方面的人才紧缺。主要原因一是一线审计人员少,但是审计任务繁重,难以向省市审计局一样分工明确进行审计。虽然县局按照编委要求设置了多个科室,但实际过程中都是根据项目数量打乱科室人员统筹安排。比如我局近几年一线审计人员维持在8-9人左右,但是一年的审计项目必须在30个以上,还不包括一些省市直接组织由县局抽调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参与的项目,审计人员难以有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其他专项审计知识。如今年的债务审计本县局就抽调了6人和土地出让金审计抽调了5人,但是每年本局30只左右项目的硬性任务还要完成,因此出现县区审计人员“全而不精”业务水平现状,因此在进行乡镇经济责任审计这种综合性审计项目时往往有点力不从心,审计报告出现千篇一律、质量不高的现状。二是由于县区审计局由于编
制有限,审计人员业务性强,流动性比较慢,县区审计系统人员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年纪大的审计人员计算机基础能力普遍较差,不能适应目前乡镇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如我局现有15名人员,其中40岁以上的就有9个,占比60%,其中一线审计人员6个,占一线审计人员67%。
(五)乡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不完善。
当前,关于评价成绩存在着“超职权范围”评价以及“空洞”评价问题。审计内容与审计评价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审计评价取证不严密。很多乡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基本没有实质性的评价内容,有些大量引用被审计人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中的文字数据内容,几乎是个人总结的翻版。有些虽然有一些具体的评价内容,但大多过于宽泛和不确定,要么将一些影响不大的小问题和个别现象放大化、普遍化;要么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比如对现任领导接手后的单位额资产增值审计存在着就审计论审计的情况,不问数据成因,机械、简单看到资产数字增加,就评价为“某某领导在任期内资产大幅度增值”,不能历史地、客观地、从合法性角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主要原因:一是现行的财经法规标准有些不完善,有些明显滞后和不合实际,有些相互之间矛盾,存在漏洞较大。又例如大喝大吃是不是廉政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一个单位的招待费控制到多少才算适度?现行财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为公务费的一定比例。但是,部分乡镇由于接待任务繁重,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其变相处理的主要方式是转嫁到下属单位报销或者虚开办公费用发票报销等。在审计中,我们发现某乡镇
账面列支招待费用为20余万元,但是通过延伸审计,发现在各下属单位列支本级招待费15余万元,占比43%。二是指标以合法性为主,效益性指标欠缺。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环境的变化,以前大量存在的违规违法问题会因为制度的健全、执法的严厉相对减少,而乡镇使用财政资金逐渐增多,对效益性评价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发现,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只注重完成“目标”,不关注财政资金是节约还是损失浪费,不经济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大量存在。“合法”却不合理的资金使用黑洞让人触目惊心,有些损失浪费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比违法违规还严重。笔者在对某乡镇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该乡镇于某年开展河道整治工程,原计划河道整治约1000米,预算造价106万元,实际施工约400米,工程结算价34万元。经审计调查,原来因立项研究勘察工作不严密,在施工过程中涉及相关农户赔偿问题未能妥善处理等因素,导致未按原计划施工,致使该河道未能按原计划设想发挥防汛排涝、改善水质的功能。这种看似35万元的资金使用合规性没什么问题,但是从资金使用的效益上来讲却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六)制度规定不硬性,审计成果和运用过程不够充分和透明。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关于党政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经审办【2003】6号)第九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上述法规中“可
以”一词说明审计机关是否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取决于审计机关,使得是否公告审计结果成为具有任意性的“自由裁量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等结论性文书报送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必要时报送本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抄送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一级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但干部管理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审计结果运用上的程序不完整和不透明,使审计监督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同时,组织、纪检、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完善的机制,大都放在了审计实施和听取情况上,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致使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二、推进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创新审计模式,坚持任中审计为主原则,同时深化捆绑经责任审计。
一是要注重审计目标运行和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做到“关口”前移,改变“秋后算账”审计模式。审计部门要加强与组织、纪检监督等部门的横向联系,联合组织部门对如何确定被审计对象整体情况进行规划,建立近远期乡镇审计项目库,促进项目计划安排的合理性,提高“任前”和“任中”审计的比例,以实现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远期监督与近期监督的统一,切实将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改
变现在乡镇离任审计“只开花不结果”的审计结果运用现状,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监督功能。尤其要盯紧对纪检监督、组织部门收到群众来信来访反映乡镇领导干部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提拨任用干部的审计工作,有效地防止了干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拔。二是全面开展乡镇干部捆绑经责审计,以权力运行轨迹为主线,明确审计对象,拓展了审计覆盖面。深入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浙江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试行)》等规定,以《浙江省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为审计工作指南,根据当前乡镇经济管理和运行方式,在党委书记审计的重点应以党委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订和执行为主线,以经济决策权为重点,侧重于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及国家方针政策,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效果,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应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围绕乡镇长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以经济政策执行为重点,从财政财务管理、重点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机制、财政性资金支出的监管机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等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入手,通过审计综合反映其经济工作方面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逐步改变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定责”向“决策审计”的转变,提高了乡镇党政领导经济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规范了经济行为。
(二)提高审计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建设善打硬仗审计队伍。
乡镇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审计项目,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努力提高综合素质,适应当前乡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一是建立建立机制,引导审计人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仰和审计理念。审计部门通过培训、定期学习等手段加强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坚持德才兼备,选人用人,完善业绩考核机制,健全有利于审计干部成长进步的激励机制,改变部分审计人员消极怠慢的思想状态,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多渠道选拔审计人才,充实审计力量。根据审计工作实际,努力争取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人员编制,严把进人关,严格进人渠道,通过公开招考或者优先从基层机关所学专业对口、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发展后势强劲的骨干人员中选拔,逐步形成审计干部逐级遴选机制,确保审计队伍有合理的结构和良好的素质。进一步缓解年轻干部、专业干部严重短缺与审计队伍新陈代谢缓慢的矛盾,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同时,畅通交流渠道,加大审计人员交流力度。积极争取选拔审计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党委政府任职或挂职,在加强锻炼的同时,发挥专业特长,增加基层阅历,拓宽宏观视野,取得更大实绩。三是采取措施促使审计人员保持高度的审计风险意识和不断提高业务综合素质。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定期(比如一年二次)召开乡镇审计情况汇报会议,不断总结、提炼审计过程中出现新情况和“老面
孔”,研究探讨解决问题方式,提出整改可行建议,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乡镇屡查屡行为。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恪守审计权限,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审计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必须有足够的数据和事例作支撑,明确经济责任,使审计报告真实可靠,切实提升审计报告的可参考性。四是不断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力度,将计算机辅助审计作为解决当前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完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和构建科学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加快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出台《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乡镇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化的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是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任用的应该有重要参考意义,具有严肃性。由于目前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审计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已经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的评判,也使得审计总体评价和专门评价缺乏应有的规范。为了使审计评价有理有据,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性较强的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有利于县级审计机关将相对集中的工作任务与日常审计工作有机结合,在开展乡镇财政决算、专项资金审计(或审计调查)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相关的评价指标,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前做好准备。二是审计评价应充分体现同步审计的特色。通过对履职情况审计,实施对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的评价,通过从微观问题总结,提炼到宏观层面评价。同时,界定责任应坚持客观与谨慎,坚持“以权定责、权责对等”原则,充分考虑书记与镇长的介入程度和所起的作用,注意时间、权限、层面的关联程度。当然在评价时我们不能仅用静态的方法以某的财政财务数据去衡量某位领导任期内的工作得失,而要综合其历史背景和客观环境,以动态的方法评价乡镇党政领导在任期内所做的主要经济工作。
(四)加强联合督查,强化问题整改。
一是横向协调,建立各方沟通协调机制。我们要坚持开门搞审计,不唱独角戏,保持与组织、监察等部门的良好沟通和顺畅的工作联系机制,争取多部门良性联动和互动。如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情况通报制度、问题整改的追踪问效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工作交接制度、实行审前公告制和审后公示等制度。二是进一步强化决策层的领导作用,参与层的协调配合作用。要把握关键因素,取得县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全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成员,并在成员部门之间建立一套密切联系的运行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门整体联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和氛围。三是畅通民意,建立健全审前信息交流机制,转变收集、发现审计线索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建立经常化、便民化的审计信访渠道。要通过网络媒体和各种信息宣传平台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了解,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
(五)贯彻落实《规定》内容,建立成果转化长效机制。
一是坚决坚持“先审后任、凭审任用”,未经审计或者审计发现其存在经济问题的乡镇干部不予任用。二是建立审计结果等级制,即按审计成果将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纳入乡镇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程序。三是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机制,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四是建立乡镇领导干部廉政档案,《规定》第三十九要求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相关要求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以适当方式将审计运用情况反馈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参考文献:
1、《中国审计 》2011年2月第418期,66-67页 张志忠 深圳市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中国审计》 2011年2月第418期,68-70页 王妙妙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的完善。
第三篇:关于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关于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摘要: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和政府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惩治腐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2010年中办、国办颁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的出台,经济责任审计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审计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联系笔者工作实际,归纳分析了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4-0138-02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是党和政府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提高和发展阶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修订后的审计法、2010年中办、国办颁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的出台,经济责任审计面临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实践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日臻完善,审计方法逐步改进,有效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但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亟待我们加以研究解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缺乏科学性
审计部门每年接受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多,而且任务过于集中,随意性大;项目计划中离任审计多,任中审计所占比例小,达不到规定的比例要求;审计计划安排时间比较迟,一般都在正常项目安排好之后,审计部门比较被动。尤其是对离任审计项目的安排,先离后审,有的离任半年或1年以后才安排审计,使审计变成了形式。
(二)审计内容不够全面
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或者绩效审计,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进行的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由于审计人员的惯性思维,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把握不到位,仍然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缺乏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全面审计。
(三)审计成果运用体现不充分
经济责任审计委托部门虽重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安排,但对审计成果的运用体现不充分,很难用在干部的任免和管理监督上;而且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必须运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四)审计评价过于宽泛
目前,在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经济责任的主体界定不准、界定不清或界定模糊,影响到影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客观评价。如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的部门或单位出了问题,都笼统定性为主管责任,过于模糊,造成主管责任等同于没有责任。有的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不相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有的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廉政情况的评价很难,难在审计不作出评价不行,因为领导干部关注这样一个评价结果。如果要审计部门作出评价,因目前审计手段有限,领导干部廉政情况仅靠审计部门难以发现,加大了审计评价风险。
(五)审计责任难以界定
2010年中办国办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将领导干部责任划分为三种,即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并明确了责任划分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复杂性,没有统一模式,界定三个责任往往是统而概之,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同步审计,有关市县长书记经济责任中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直接责任具体怎么界定及如何取证难度大。
(六)审计方法还有待改进
长期以来,经济责任审计采用的技术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层面。特别是大多数审计人员往往还是习惯于审查财务账册、凭证,不善于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不善于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不善于运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广泛。
二、对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认真思考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一)增强审计计划科学性
做好计划工作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面对众多的审计对象需要审计,而审计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应该审计的领导干部都审计了。在当前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做到审计突出重点,加大任中审计的比例,这确实是我们需要很好的考虑和研究解决的问题。《审计法》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组织部委托进行。因此,针对目前计划中出现的问题,每年年底,审计部门要在充分做好调查的基础上,提前走访组织部、纪委及其他相关部门,及时沟通情况,为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做好基础工作。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工作协调,使审计计划安排能考虑到审计部门力量和审计情况,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审计部门在项目安排上坚持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把组织部委托的项目与本部门的项目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审计。
(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扩大和深化审计内容是提高面效的关健。开展审计,要在深化内容上下功夫。一般审计多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关注单位财政经费使用中有没有问题。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单纯地审计财政财务收支上的问题,作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它所关注的问题更广泛、更深刻。依据新《规定》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审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来评价和鉴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为此,为了更加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具体事项,要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要实现由真实合规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努力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路子。把绩效审计作为深化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途径,是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注意防范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对审计内容查深查透,不留死角,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审计内容不能什么都管,否则超出审计法所规定的职责范围,会带来审计机关无法承担的审计风险。
(三)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充分运用审计成果,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为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2010年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为此,审计部门要提高审计质量,使审计成果有说服力,与党委政府、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相符。党委、政府可以通过参阅审计结果尤其是任中审计结果报告,能够及时掌握家底和整个经济工作的真实和运行情况,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通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时发现和查处有严重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案情以及潜在严重的经济问题,能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案情侦破线索。在查办案件中,还可以根据审计机关提供的情况,直接运用审计结果查处。组织人事部门应把审计结果归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与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结合起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加强监督的参考依据,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及时书面反馈给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审计结果要进行全面分析,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认真从管理、机制、体制和制度等方面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审计结果公开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不仅把审计结果送给被审计人所在的单位以及相关的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甚至应该向社会公开。通过各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使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充分体现。
(四)把握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关系到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关注的主要有: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被审计部门和责任人、社会公众。为此,要提高评价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新《规定》强调审计评价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为了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按照中办国办新《规定》,坚持三个原则,即:依法依规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建立统一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应加强合作,构建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评价体系,确保审计评价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三是形成一整体操作性强、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既有利于形成口径一致、可比的审计结果,又有利于具体审计实践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审计评价准确与否,还要能经得起历史的验证,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五)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界定是在审计的基础上,就审计事项决定被审计对象应负的责任及其性质。新《规定》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审计机关区别不同情况,依法依规对其作出责任界定。为此,对经济责任界定,必须做到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坚持实事求是、权责相符的原则。对书记和政府主要领导必须同步审计,这是新规定的要求,审计中要更加关注书记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从而科学划分双方责任。比如:对经过党委会讨论的事情,归为书记的责任;对经过政府常务会讨论的事情归为省长、市长的责任,根据领导干部拥有的权力与实际的责任是否相对应,客观地界定党政领导的责任。二是注重调查分析,根据相关责任人的参与情况和所起的作用,分清党委政府、政府与部门、集体与个人的责任。三是注重责任取证,准确界定责任。不能仅从会计报表、账册和凭证中取证,还要探索从谈话记录、多方查询、查阅文件、报告、会议纪要等获取证据,确保责任证据真实、充分。四是注重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在审计的全过程都要保持与被审计单位各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发现问题要及时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为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和责任界定打好基础。五是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是党政领导干部,审计人员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对审计干部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计干部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知识,而且要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审计机关要重视加强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
作为审计工作重中之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当将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要提高工作效率,关键就是要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必须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和特点,综合运用内控测评、审计调查、统计抽样、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座谈访谈等方法,还要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更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充分利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的职能,促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开展,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从近几年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新时期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实中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的矛盾还较为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利用还未形成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审计质量和效率还有待提高等问题。如何搞好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我结合个人审计实践,谈一下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1、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完善组织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领导小组应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通报重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要加大对财政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对财政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处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顺利健康发展。
2、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逐步形成制度。尽 1
快研究出台《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办法》,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范围、利用程序、利用形式(提拔奖励、打招呼、谈话教育、诫勉、调整职务以及免职等)等纳入办法范围,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的任免以及问责挂钩,增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意识。避免使有些领导干部产生经济责任审计不就是“走走过成”的意识。不断的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办法,逐步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审计质量市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加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组织人事部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关系到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政治前途,所以其审计质量高低至关重要。一是要严格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十六字指导方针,在“把握规律、规范行为、突出重点、保证质量”上下功夫,在每一审计项目实施上,要树立“精品”意识,把问题审深审透。二是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多组织经济责任审计业务骨干外出培训、学习,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严格贯彻审计署6号令,在坚持现有的审计项目“三级复核,两级审定”的审计质量管理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审计组长资格认定、审计组长一定范围招聘和竞争上岗等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四
是要加强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提高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要对各单位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共性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在提炼、汇总后,要将其升华为审计专题报告或理论调研文章,为党委、政府领导的宏观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4、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一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常规审计结合起来,整合审计资源,使审计一审多用,一审多果,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减少重复监督;二是把查账与查实群众举报线索结合起来,多与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沟通,了解掌握主要信息和线索,认真分析,对重大的经济问题举报进行认真核实,这样就使审计少走了一些歪路;三是逐步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库,信息库主要内容包括市级机关各单位名称、单位性质、领导姓名、任职时间、任期内是否审计过、审计时间以及实施审计后查处的主要违纪违规情况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库建立后,审计人员以后在进行各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借鉴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库反映各单位以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迅速掌握该单位违纪违规特点,从而在现有的审计实施中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5、客观公正的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实中由于经济责
任审计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使经济责任评价往往带有审计人员主观色彩,五花八门。审计风险较大。建议尽快出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明确规定评价范围、内容、界限、原则、形式等,这样在审计评价中,才能认真把握违纪违规问题及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才能切合实际、恰如其分地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实绩和认定经济责任,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实事求是的参考意见,有效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单位:陕西省铜川市审计局
作者:王涛
地址: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正阳路9号市审计局
邮编:727031
电话:0919-3185004(办公室),***(手机)
第五篇:深化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深化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关子经济责任审计对象
目前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说法不一,做法也不尽相同。其类型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企业董事长,即法定代表人,具有完全法定代表人资格或委托法定代表人资格的企业负责人,能够依法代表法人单位行使职权,对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项拥有决策权;二是企业行政一把手,即经理(厂长)以及所属单位(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的行政“一把手”,是企业经营的高级管理层,企业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三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正职,即主要经济职能部门或单位负责人,并已纳入企业经济责任考核范畴的主要工作人员。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与审计的主体和目的是相对应的,与受托责任密切相关。如果审计部门代表国家政府,目的是检查企业对国有资产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关心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那么审计的对象应为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第一责任人——国企法定代表人。如果审计部门代表企业,目的是加强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管,促进改善经营管理,则审计的对象应为企业的总经理及其经营班子。如果审计部门代表企业,目的是加强内部管理,完成经营目标,则审计的对象可以是所属单位或部门的行政“一把手”。也就是说,审计对象的确定要区别不同情况加以对待,不能“一刀切”。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的组建标准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所以在组建审计队伍时必须把好审计人员入口关,并合理搭配审计力量。一是选好审计组长。在组建审计组时,首先应选配具有较高的宏观思维、分析、判定能力以及能够把握国家和企业宏观经济政策、综合生产经营治理知识、财会税收法规、决策科学知识的审计专家担任审计组长。如果审计组长缺乏宏观意识、综合协调能力和扎实的审计功底,就难以处理、驾驭复杂的审计局面;二是选拔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具体审计事项必须依靠审计人员查证核实,因此要充分考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专业特点,配备精通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治理、财务会计、税收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到审计组中,才能保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才能对具体问题有的放矢。三是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的定性上,要坚持集体决策与重要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现场审计时,审计组要对重大的、敏感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对需要上报派出机构作出判断决策的事项,必须按照组织原则,在第一时间内向上一级组织请示汇报。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和评价尺度
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还不够明确、完整,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思维模式上,对审计评价尺度把握也不够统一、规范。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把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标。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实事求是。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审计评价,要把职工薪酬、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科技创新、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和指标纳入评价范围。二是审计评价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既要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律和行业特征来选择评价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定性指标,又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技术指标、工作业务标准和数据评价经济效益高低的定量指标相结合。三是对于一些扶持性或服务型的特殊企业,则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标准、指标,如减亏力度、创收能力、服务能力等。四是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评价企业如何兼顾和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如何采取措施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系统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一般可以分为八大部分。一是开头部分,包括标题和主送机关;二是简序部分,简要说明审计依据、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及审计实施情况;三是基本情况介绍,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组织机构、员工人数及核算管理体制等;四是主要工作及业绩部分,包括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单位经营管理情况、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经营效益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情况和领导者任职期间的主要业绩;五是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部分,描述审计查证发现的主要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事实,并简要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六是审计综合评价部分,对审计范围的经济责任情况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七是对存在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建议,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被审计单位严肃财经法纪,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对于因玩忽职守、不作为或乱作为等原因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违法问题,应建议移交其他部门处理;八是结尾部分,包括落款、日期、抄报抄送单位等。
实践中,我们往往对三个细节问题处理不当:一是报告缺少主送机关,主送对象不够明确,不符合报告的行文风格和文书要求;二是对需要移交其他部门处理的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致使审计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三是对于不属于任期内的突出问题,未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披露,而是混同于任期内问题一并在报告中进行反映。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主送机关,笔者认为应该是谁委托就向谁主送。如果是组织人事部门下达委托书,审计报告的主送机关就应该是组织人事部门。当然,审计部门也可以采用发表独立审计意见的“审计意见书”形式,主送组织人事部门。对于需要移交其他部门处理的问题,一是审计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程序办事;二是要注意移交问题处理结果的收集,要求对方反馈信息。至于不属于任期内的突出问题,可视情况采用“审计情况反映”、“管理建议书”等载体进行披露。
五、关于经济责任界定
对于企业领导人员,其经济责任表现为任职期间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所负有的责任,可以通过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重大经营决策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以及国家财经法规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反映。也就是说,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在特定的岗位上应履行其职务所规定的职责、义务而应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指财务收支活动和与之有关的活动,而是包括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与全部经济活动有关的责任。
为了对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业绩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划分时,关键是要界定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是否属于其任职期间的,要分析是领导责任、主管责任还是直接责任,可以细化到财务责任、会计责任、管理责任、社会责任、财经法纪责任等。实践中,我们首先要确定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挤掉水分和虚假成分。其次是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将主要经济指标横向与同行业水平相比,纵向与历史先进水平相比,初步反映资本保值增值状况。三是对比较的结果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判断是主观不努力还是客观原因所致。在责任的界定方面,特别要注意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任期内责任与非任期内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界定等。
六、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趋势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独立的、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审计对象的审计业务类型,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度的深化,一些观点、方法、作用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一是体制上将更加独立;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本质上是权力制约,而非单纯意义上的经济监督,目前一些国家审计机关相应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局,一些国企的内部审计部门也相应设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处(科),积极承担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二是内容上将更加丰富;通过“对人”的审计促进“对事”的目的,审计内容将延伸至社会公众和领导的满意度、社会分工和资源分配的公平度、社会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持度;三是标准上将更加规范;随着《审计法》修正案的发布,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并且中央六部委正抓紧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中国内审协会启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制定等工作,都将大大地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四是审计结果将更加公开;目前上至国家,下到企业正在逐步扩大审计结果的公开范围,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透明度,扩大社会公众知情权,让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更好地配合经济责任审计。五是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作用更加明显;从项目的确定、信息的沟通、成果的转化到审计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突出联席会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