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郑区农业局2017年工作自查报告(最终版)
南郑区农业局
2017年度工作完成情况自查报告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2017年度综合考核的有关工作要求,我局迅速安排部署,统一思想认识,严格按照要求,逐项逐条梳理,认真自查落实,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总结分析,现将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年来,我局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对标作战图,以追赶超越为总目标,以产业脱贫为主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导向,以农业倍增工程和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三产融合为突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各项重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推进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6.83亿元,同比增长5.5%。预计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0元,同比增长12%。
一、产业扶贫及部门包村工作
(一)产业扶贫工作 开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中省市区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把产业脱贫工作紧紧抓在手上,着力在精准施策、技术服务、项目帮扶、合力攻坚、问题整改等方面下功夫,产业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指导各镇办
切实做好整合资金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确保产业扶贫资金精准投放。2017年我局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398万元,已拨付项目资金3192.2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有力的推动了脱贫产业发展。二是建立产业脱贫工作季度点评机制,于4月中旬、7月上旬、9月中旬和12月中旬对各镇办四个季度产业脱贫工作开展了点评和考核并通报。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会、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等措施,强力推进产业扶贫任务落实,全区脱贫产业发展总体情况良好,111个贫困村全年种植粮油19.99万亩,种植蔬菜2.61万亩,饲养生猪24.3万头,饲养牛1.275万头,饲养羊2.2万只,饲养家禽53.6万只;茶叶、果品、中药材、核桃、苗木花卉、木本油料种植累计总面积分别达到6.9万亩、1.73万亩、2.75万亩、1.6万亩、0.5万亩、2.2万亩,实现了中长期产业全面覆盖到村。三是提炼全区产业扶贫新模式,梳理、总结、提炼全区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扶贫典型模式和2个镇产业扶贫工作做法经验,挖掘3个典型模式在全区推广,印编《南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扶贫范例汇编》1500本,供各镇办、村和驻村工作队学习借鉴。四是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着力建设扶贫产业园、扶贫工厂、扶贫基地,全力推进脱贫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着力打造7个扶贫特色产业示范园,目前万亩烤烟产业示范园已建成,扶贫工厂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五是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订单生产、代耕代种、托管代管、股份2
合作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全区已有各类经营主体855个参与脱贫产业发展,其中228个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托产业,实现每个贫困村均有1-2个经营主体带动的脱贫产业。六是成功举办了2017年赛茶大会,建成汉山广场产业脱贫茶叶展销中心,总面积400平方米,11家重点带贫茶叶企业入驻常年展销。七是在全市十县一区产业脱贫前三季度考核中,我局排名均位居第二名;在脱贫攻坚半年目标任务考核工作中,被区脱贫攻坚指挥部评为先进行业扶贫单位。
(二)部门包村工作
我局系统承担了8个村55个村民小组的包村帮扶工作,共有2316户7149人。按照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体安排部署,完成建档立卡735户1892人,建档立卡率100%。同时紧密结合局系统包村工作职能,突出“产业覆盖、政策支持、利益联结”三个关键,以发展茶叶、生猪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为主,中药材、特色养殖及劳务输出等二三产业为辅助,积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对今年计划脱贫的75户226人落实精准扶贫措施。全年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407万元,共计硬化拓宽村级道路44.6公里、安装路灯52盏,建水泥平板桥3座、钢轨桥1座,修建蓄水池5座、泉室5座、开挖管道300余米,修复自来水管道2500余米,免费发放太阳能热水器450台套,建成8座垃圾处理站,村级文化广场2个。同时利用技术优势举办各类培训280余场次,培训指导2240人次,8个贫
困村共计发展魔芋1040.8亩、木耳1000余架、山野菜1000亩、新建茶园406亩、中药材139亩、经济林342亩,种植烤烟48亩,养殖家畜1100头、家禽5958只,养殖中蜂1215箱,落实扶贫互助贷款168万元,兑付奖补资金85.1万元。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村民生活质量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为包扶村经济发展和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局机关包联的福成镇中营村,山野菜基地建设由最初的包扶村扩大辐射至整个福成镇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农业重点工作成效明显
(一)主导产业稳健发展。以实施农业倍增、打造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为抓手,以高产创建为平台、集成技术推广为支撑,稳步推进粮油生产,强力推进优势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全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52.5万亩,其中:水稻25.2万亩、玉米12.6万亩、小麦6.5万亩,实现粮食总产16.23万吨,完成任务111%。二是油菜收获面积23.5万亩,实现总产3.5万吨,完成任务106%。三是全年完成茶园低改1.7万亩,新建茶园1.1万亩,分别完成任务的106%、110%。茶园总面积达到20.84万亩,投产茶园14.5万亩,年生产干茶1.1万吨,实现产值14.5亿元。四是全年饲养生猪105.36万头,出栏64.1万头,完成年度任务105.7 %。全年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25万头、5.7万只、231万羽,出栏1.42万头、2.5万只、133万羽,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6.9%、102.0%、104.6%;肉、蛋、奶产量分4
别达到5.21万吨、0.69万吨、1064吨,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1.2%、105.4%、100.4%。五是全年蔬菜复种面积8.94万亩,实现产量18.8万吨,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2%、104%;其中种植食用菌300万袋,实现产量0.36吨,完成年度任务100%。种植魔芋3.45万亩,实现产量4.1万吨。六是抢抓猕猴桃“东扩南移”机遇,加强新建猕猴桃基地管理,实施搭架1200亩,新发展猕猴桃3000亩。全年实现水果产量1.79万吨,完成年度任务的144%,实现产值5366万元。七是在14个镇43个村种植烤烟20283亩,涉及种烟农户838户,完成烟叶4.93万担,产值5841.89万元,实现税收1285.21万元,户均含补贴收入7.58万元。
(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有序推进。以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创新为重点,全年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4个,全区53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累计建成面积8.6万亩,实现产值9.21亿元,同比增长14.39%;全年新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个,新认定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完成年度任务的175%;新备案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完成年度任务的110%;新认定家庭农场47家,完成年度任务的313%。
(三)农村土地确权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进入收尾阶段,全区确权登记63.82万亩,确权总农户12.77万户,已颁发经营权证书12.71万户,颁证率99.5%;二是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有序推进,以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南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农工部、区农业局等1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安排了全区21个镇办41个村试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从中选定了圣水、协税、两河、胡家营、牟家坝等5个镇的9个村作为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进村,列入省考的8个村现已全面完成成员身份界定、股权量化和组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任务。区上确定推进的33个村中,有25个村完成了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界定,成立经济组织正在有序进行。三是先后召开了工作安排部署会、工作推进会、现场业务推进会和视频会,专门解决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强化业务指导,制定印发了5个业务指导性文件,建立跟踪指导和工作进度督查机制,确保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全年累计到各镇办开展业务培训12次,巡回镇村指导清产核资和“三变”业务及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业务52村次。四是积极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设立了南郑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4笔,贷款金额210万元。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制定农业生产6
计划,将全年粮油生产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镇办,同时持续加强农业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建立水稻新品种示范筛选基地4个,示范展示水稻新品种31个,示范展示新品种22个面积328.6亩,对比试验区 6个,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年可增产粮食600万斤。二是优化养殖结构,坚持稳生猪、扩牛羊、促蛋禽和发展特色养殖并重的思路,强化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保持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3.6万头以上。三是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以茶叶、烟草、粮油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行正常,全区249个规模加工企业累计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32.9亿元,预计加工增值率可达到2.8:1。四是培育农业农村人才。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全年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80余场次,培训农民5100余人次,现场指导4300余人次,接受农技咨询36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2万余份。累计培训职业农民206人,171人通过考核评审。五是搭建农业服务平台。认真做好“汉农阁”休闲农业APP软件应用推广工作,全年类计入驻商户49家。以鹏辉、汉祥、瑞虅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示范点休闲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大幅提升。休闲农业经营收入有所提升,预计经营主体从业人员收入增幅较上年增长10%以上。六是农机化推广工作。成功争取农机购机补贴381.9万元,引进推广新机具3000台套,办理补贴机具370台套,受益农户275户,补贴资金 291.2万元;全年培训农机操作手2000人次,培植农机大户110户,新发展农机新型经营服
务组织4家。完成机播5.7万亩,机收37.6万亩,机耕整地53.8万亩,全年农机化作业97.1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保持在66%以上。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1.6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23.5万千瓦,分别较上年增长3%和2%。七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源调查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1万亩,应用配方肥面积 15万亩,成功研制生产生物有机肥品种2个、育秧基质土产品1个,消化利用小麦、水稻、油菜、玉米各类农作物秸秆5万亩,批量生产有机肥1.5万吨。2017年化肥、农药用量分别为7.7万吨、388.75吨,分别较上年减少0.22万吨、7.3吨,同比减少2.86%、1.84%。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型养殖模式,督导养殖企业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建成120立方米沼气工程1个,年处理养殖粪污70多吨;全年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38.1万亩,秸秆综合利用总面积达6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核心示范区秸秆利用率达到100%;扶持发展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10余家,年消耗秸秆10余万吨。认真贯彻落实秸秆禁烧巡查制度,全力配合环保局完成辖区内秸秆禁烧工作和综合利用,辖区内秸秆禁烧达到100%。
(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提高农业效益。一是水稻转型升级。以建设一个水稻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四个特色示范点和开展绿色水稻高产高效创建为核心,把发展现代水稻产8
业经营体系做为重点,广泛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研发推广示范,建成水稻示范基地5个,培育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8家、种粮大户2户。在水稻机械插秧落实在28个村26个示范点,示范推广水稻机械育秧1500余亩,完成机械插秧面积15000亩。在平坝、丘陵七个片区落实七个百亩高产示范点,示范面积7200亩;3个万亩示范面积31200亩,在8个镇的水稻生产上统一实施绿色水稻高产高效创建项目,辐射带动15.5万亩。二是提升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建设福成万亩魔芋、香椿,与宏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万亩山野菜基地。三是积极发展农业园区。加大对云峰寺、罗帐岭四个观光茶园支持的力度,云峰寺、罗帐岭、新美新三个茶园光观道路和通往园区主干道任务基本完成。汉祥现代农业园区立足三产融合将茶产业与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园区投资160万元的茶文化展示楼全面建成并对外营业。四是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持续推动一村一品和休闲农业发展,积极巩固1个国家级、35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稳步发展4个“一乡一业”示范镇。全区已认定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区5家,休闲农庄13家,休闲明星村5个,成功申报华荣魏家生态产业园等10个休闲农家为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年举办一村一品和休闲农业培训班106场次,参训人员6113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1%。我局推荐的黎坪镇瓦石溪村被农业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现代新村。五是积极打造农业品牌。全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
家(企业)5个品种,全区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26个。组织南郑区金正米业等4家企业4个农产品申报2017年陕西省名牌产品,组织南郑区同利源茧丝绸有限公司等2个企业的2个产品开展省级名牌产品复评工作。黎坪镇惠民农特产开发有限公司携“汉黎”系列土蜂蜜产品,斩获“首届陕西中蜂蜂蜜品质大赛”金奖。六是重点项目投资。包抓的南郑区水稻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和南郑区天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两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481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3.4%。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一是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7年我区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全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我局积极行动、迅速调研、明晰思路,制定印发了《南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同时强化业务指导,先后制定出台了5个业务指导性文件,做到改革工作有章可循。二是组织外出学习,开阔工作思路。由区委副书记带队,组织相关人员赴贵州多地学习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经验;产改办组织9个镇分管领导和12个村支书及业务人员学习汉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三变”工作中,汉山街道办总结提炼了“11234”的“组合拳”推进模式,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形成股权,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形成入股农民每年取得不低于6% 10 的分红,3年后还本的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三个贫困村已有75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其中贫困户454户,该办“三变”工作经验被陕西传媒网登载宣传。三是加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指导各镇认真开展村级财务清理审计和财务公开工作,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组织对全区15个镇66个村申报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进行了审核,共审核筹资123.4万元,筹劳3404个工日,配合区纪委对协税镇11个村2015-2017年财务做了清理审计;广泛开展减负政策的宣传学习,及时掌握动态,对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解决。四是土地流转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13.29万亩,流转土地农户24846户,其中:流转面积在百亩以上的886宗,其中经营主体办理土地流转登记备案122家,流转土地143宗、6137户,流转27557亩,年土地流转收益635.29万元,户均年土地流转收入1035元。
(四)完善农业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一是扎实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完成小麦一喷三防6.36万亩次,防控稻水象甲47万亩次,综合防效达到90.4%;动物防疫采取春秋集中免疫平时补针的模式,强化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免疫密度均达到要求,全年无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发生。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坚持业务部门抽检与生产经营主体自检相结合的方
式,全年累计检测果蔬农产品样品4582个,占年度任务的104.1%,检测合格率99.9%;配合省市业务检测机构例行抽检样品67个,合格率均达100%;开展茶叶农残专项抽检一次,抽检23个鲜茶叶样品,检测结果全部合格。严把动物检疫和肉品上市关口,全年完成生猪产地检疫65479头,生猪定点屠宰检疫32087头,检疫肉品2407吨,无害化处理非病害肉41.71吨;开展猪、牛、羊“瘦肉精”检测1857头(份),全部为阴性;开展屠宰环节兽药残留抽检641头(份),兽药残留检测指标全部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保障了全区肉品质量安全。三是农业综合执法不断强化。全面贯彻中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行兽药经营GSP认证和高毒、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全年出动执法人员532人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524个次。对250余个生猪规模养殖场(户)、19个奶牛养殖场(点)的兽药、饲料存放点进行了排查,对兽药经营门店和养殖场存贮、销售和使用过期、假劣、禁用、限用兽药及添加物行为进行了全面检查。共立案查处农资案件4起(种子2起、农药2起),当场处罚9起,查获问题农资114公斤;查处违规屠宰生猪案2件,违规跨省引进非种用羊案1件。四是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和监管信息化稳步推进。在全区范围内全面 12
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统一了合格证样式,组织各镇办监管机构开展了辖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摸底调查,建立了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名录库。同时大力开展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试点,选择新美新公司等13家生产企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可追溯试点企业,加入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平台,逐步实现我区“三品一标”基本包装标识规范使用和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
四、党建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对党建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主线,扎实开展“激情、干净、超越”主题作风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夯实党建工作责任,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持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局班子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力抓好各项农业目标任务落实推进。结合主题作风建设、主题党日+、一聚焦三对标工作的开展,找差距、抓整改、促落实,真正推动学习教育深入有效开展,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信念、强化政治意识,严格贯彻落实三项机制,进一步树立能者上、干者容、庸者下的鲜明导向,我局形成了干事创业、追赶超越的良好风气,干部队伍政风行风持续向好、综合能力持续增强。
二是严格党内生活制度,健全完善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的组织生活,抓好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今年局系统9个支部共组织各类学习500余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30次。党组书记讲党课2次,党支部书记上党课52次,召开组织生活会15次。
三是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全年局系统有1个支部按期进行了换届选举,3个支部进行了改选,1个新成立联合支部按程序进行了选举,明确了各支委分工,确保党建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严格程序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提高新发展党员质量,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全年按期转正2名,接收预备党员3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4名,培养对象2名,为党组织输入了新鲜血液。
四是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年初局党组、纪检组分别与13个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纪律监督员签订责任清单,确保“两个责任”的层层落实;在区农业信息网站公开征集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确保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局纪检组成立2个作风督导组对系统内部的对作风建设开展情况和整改落实情况、追赶超越目标完成进度进行督查和点评,严格按照“一季一督一点评”的要求,全年对局机关和13个局属单位开展了7轮次督导检查,发出作风建设、一聚焦三对标整改书39份,对违反日常作风纪律 14
规定的6名干部进行了警示提醒谈话,立案1起查处1人,强化干部职工的日常管理,力戒违反干部作风纪律和机关效能建设的各种行为发生。
五是认真贯彻落实三项机制。以激励为前提、以容错为保障、以能上能下机制为根本,向系统干部传递务实重干的强大正能量,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及决胜脱贫攻坚战。选派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优秀同志到脱贫攻坚一线,所包联的8个村派驻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严格落实了脱贫攻坚精准识别、问题整改、政策落实等任务。去年以来,调整充实5名作风过硬、担当负责的同志到扶贫驻村工作队;考察推荐1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6月底已被区委组织部选派到小南海镇康家坝村任职;考察抽调3名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局机关科室锻炼。“七一”前夕,局系统推荐16名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共产党员受农业系统工委表彰,营造了褒扬先进的浓厚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我局脱贫攻坚工作。
五、工作亮点
1、为扎实开展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工作,我局成立了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组建了11个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工作指导组,对全区14个扶贫战区、21个镇办的111个贫困村技术服务分片包抓,做到了技术培训向技术服务转变、课堂培训向实训转变、专家指导向综合服务转变,确保了产业脱贫户技术服务全覆盖。同时挑选39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建立
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专家团,组织45名中高级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组建产业脱贫技术服务乡土专家团,两个专家团队面向全区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为全区产业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在全市率先开展产业扶贫“百日会战”行动,11月15日全市产业扶贫秋季攻势现场推进会在我区召开,市政协副主席、市农业局局长李应德对我区产业扶贫好的做法进行了充分肯定。2、8月底,经省农业厅调查选定,由我局承办的全省种植业转型升级示范和全省农药管理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全省11个市区120多人参会,我局做了先进经验发言,并在全省推广南郑模式。9月中旬,新浪网、凤凰网等20余家新闻媒体走进南郑,聚焦我区水稻转型升级示范工作并进行宣传报道,提升了南郑大米产区的知名度。
3、我局根据区上农业耕地实际,结合我区农业发展规划,高标准的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顺利通过省市两级验收,12月被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评为先进单位。
4、我系统驻法镇沙坝村第一书记张可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先进个人,并代表汉中市参加全省产业脱贫先进事迹报告会;驻法镇沙坝村第一书记张可、湘水镇海明村第一书记王小红等两名同志被区委组织部评为优秀第一书记。
六、存在问题
(一)产业脱贫工作方面:一是部分贫困户中长短产业配臵不到位,部分贫困户发展产业内生动力不足。二是部分镇村和贫困户产业扶贫档案资料还不够规范。三是全区丘陵、山区、平川耕地面积各占1/3,农户耕地面积零星分散,人均耕地1亩左右,脱贫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
(二)农业发展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走低,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依然存在,持续影响着农民群众种地积极性,有撂荒现象。二是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建设滞后,品牌、优质意识不强,没有真正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动植物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疫情防治经费不足,防控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给粮食、畜牧业生产安全带来了隐患。四是项目建设难度加大。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审批困难,一些规划难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建设。
七、工作思路
201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一号文件,落实省委“五新”战略及中省市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建设“四个南郑”新篇章。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主导产业发展、产业脱贫工作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全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助力群众增收。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以加快全区贫困村脱贫特色产业发展为主线,扭住“产业覆盖、精准帮扶、联结机制”三个关键,抓好产业基地建设,优化结构布局,精准覆盖、规模发展;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完善带动机制,精准对接、互促双赢;抓好产销链接体系建设,对接市场、连接农户,走以销促产、三产融合之路;抓好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用活用好项目资金,精准支持、全面覆盖;抓好“三变”改革,稳步扩大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四个一”发展、确立长效机制;抓好技术支撑,聚力跟踪服务,扶能力增志气、激发内生动力;抓好组织领导,合力补齐短板、破解弱项,全力以赴夯实脱贫产业基础,有效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实现全区所有贫困村的扶贫特色产业全覆盖,每村至少有1至2个特色主导产业,至少有1家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每位产业脱贫户至少有1个长、短期结合的产业增收项目。
(二)培育主导产业增长点,促进提质增效。坚持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围绕优势产业,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茶产业在稳步壮大茶叶基地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茶园管理、品种改良、名优茶标准化生产、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全年新发展良种茶园0.8万亩;畜牧产业以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户培育为重点,引导养殖场(户)强化市场风险防范能力,着力优化 18
养殖结构,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创建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2家以上,培育饲养量2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家,预计年出栏生猪63万头;以设施蔬菜发展为重点,着力新品种引进、特色培育、规模扩张,全年种植蔬菜8.7万亩、实现产量18万吨;优化烤烟区域种植结构,提高基地建设水平,抓好种植面积2万亩的任务落实,努力实现产量5万担。
(三)狠抓十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转型升级。以实施农业倍增、打造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为抓手,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高产创建为平台、集成技术推广为支撑,稳定粮油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强力推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广油菜免耕直播等关键技术,加强观花海精品路线油菜种植指导,确保粮食种植面积51万亩,油料23.2万亩,产量分别达到14.6万吨和3.32万吨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探索农业综合种养模式,构建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
(四)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在持续抓好已认定53个县级以上园区建设的同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以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重点,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支撑农业、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现代组织方式经营农业的发展思路,抓好农业产业提升、科技应用推广、发展模式创新、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功能拓展等工作,推动园区与农户结合、种养与加工结合、农业与旅游结合,支持云
山、新美新、天一等园区发展壮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积极申报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县级园区5个。
(五)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发展。整合、优化农业投资政策,强化农业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茶业、生猪、休闲旅游等潜力大、前景好、区位优的大项目、好项目,真正引进“能投资、愿投资、敢投资”的企业落户南郑,着力项目建设日常管理的规范化、经常化和精细化,严格按照农业财政专项项目管理办法进行项目管理。
(六)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将政策扶持重点从农产品基地建设向品牌建设、技术改造、市场开发和电子商务等方向转移,支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着力培育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年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3个、县级龙头企业5个,县级家庭农场20个以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以上。
(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全面查漏补缺,完善数据库建设平台。协助区档案局督促各镇办完成收归建档移交工作;二是在2017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基础上,在剩余村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指导拟退出贫 20
困村推进“三变”改革,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指导管理,继续落实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落实规模流转土地财政奖补措施。
(八)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力。认真抓好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全年新培育职业农民不少于200人;充分发挥农技体系支撑作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引导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成果转化在主导产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认真落实农机购臵补贴政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充分发挥农机具节本增效作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九)加强监管认证,打造农业强势品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扩大果菜茶标准园创建规模,加快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创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以“三品一标”认证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为抓手,着力提升农产品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全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以上。推进我区农产品品牌提档晋级,打造南郑农业强势品牌,大力提升质量和品牌效益,不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十)全面从严治党,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核心要义,扎实开展“大学习大宣讲、大调研大梳理、大落实大推
进”活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认真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工程,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提高政治站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打造一支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推动追赶超越、建设“四个南郑”迈上新台阶。
南郑区农业局 2017年12月25日
第二篇:区农业局2007年工作要点
文章标题:区农业局2007年工作要点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实现小康社会,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年,[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更是落实新一届区委、政府工作目标的开局年。2007年农业工作必须坚持克难攻坚,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继续保持和发扬良好作风,着力提高农业依法行政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业管理创新水平、农业系统和谐创建和廉政建设水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完成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把我区建成川北大门的经济强区而不懈努力。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社会主义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的,以“一村一品”产业强村、构建现代农业为抓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服务“三农”和部门自身建设能力,强化行政管理、农村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三大职能,稳定粮食生产基础,突出抓好蔬菜、食用菌、沼气能源和项目四项重点工作,发挥优势,重抓特色,转变作风,勇争一流。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实现8万吨;新建沼气池3000口,完成市下达的改土任务;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产量28万吨,产值1个亿。食用菌袋料栽培实现600万袋,力争完成700万袋,产值达到2000万元;引进培育产销龙头企业1个;积极筹备并力争启动曾家山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工作,完成曾家山绿色蔬菜基地及主导品种绿色产品认证工作,积极申报创建“全国标准化绿色食品原料供应基地”;争取项目资金600万元,力争700万元。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进一步重视粮食生产,稳定好粮油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
进一步贯彻落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坚持走“立足抗灾夺丰收,依靠科技增效益”的粮食生产路子,统筹全区农业资源,突出优势,搞好资源整合,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地位。重点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运用,粮食产量稳定在8万吨,油料产量实现3000吨,确保全区粮食生产安全。一是继续实施基本农田耕作保护制度,防止乱占、滥占耕地,实施间套耕作制度,努力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粮食面积稳定在42万亩,其中小春19万亩,大春23亩。二是加大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优良新品种的试验、耕作制度改革、地膜覆盖、规范化栽培、病虫综防、配方施肥、旱育免耕抛秧、沃土工程等农业新技术。三是优化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做好品种内部结构调整以及区域间品种的合理搭配,重点做好玉米、小麦、洋芋等品种间的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四是加大特色专用作物品种的推广应用,推广饲用玉米、专用小麦、优质水稻等专用粮食品种,努力提质增效,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二)进一步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强力推进蔬菜产业、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重点是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优化品种结构,打造品牌,培育龙头,开拓市场,推进蔬菜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由粗放经营型向标准化生产型转变,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努力把我区建成全省最具影响力的绿色秋淡蔬菜基地。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蔬菜种植10万亩,商品蔬菜面积达到7万亩,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片1.5万亩,产量突破28万吨,实现蔬菜产值1个亿,完成绿色食品和绿色基地双认证工作,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绿色食品原料供应基地,力争启动***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工作,完善市场体系。二是加强食用菌产业发展力度,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业主带动,扶持龙头,创优品牌,加快发展,助农增收的总体思路,建立“市场 公司 协会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走小个体大群体、小产品大市场之路,年内力争培育招引一家具有相应投资规模的生产、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完成香菇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注册食用菌商标,努力把我区建成川内最大的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年食用菌规模达到600万袋,力争达到700万袋,其中夏菇(香菇)栽培达到200万袋以上,实现食用菌产值2000万元。三是认真落实“一村一品”产业强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几村一品,一乡一业,几乡一业”产业强村工作,夯实新农村
建设的经济基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进一步加强以沼气和改土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认真抓好以2006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和生态小康新村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全年完成沼气配套建设3000口,其中国债沼气1064口,配套“三改”(改厨、改厕、改圈)1064户。2006年农
村沼气国债项目要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成片,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重点建设好中子镇尧坪村——李家永乐村,全长30公里,共10个村,1000户的沼气新村示范走廊建设工作。坚持“一池三改”,把建设沼气池同改厨、改厕、改圈紧密结合起来,建池成功率达到100,“三改”达到100;必须坚持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猪—沼—菜(粮、果)”等循环模式;必须坚持与种养相结合,发挥沼气池的连带作用,大力拓展综合利用领域,引导农民不断地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项目建设中要强化计划、物质、质量、进度、安全以及后期管理,加强项目工作的督查指导力度,做好对项目建设的领导、管理和指导工作。二是切实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点抓好以以工代赈为主的项目改土以及市下改土任务,努力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工程,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四)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继续坚持“一切凭项目说话”的理念不动摇,切实做好项目工作,向上争取项目资金600万元,力争突破700万元。要认真了解国家农业项目投向,积极捕捉中央、省、市项目工作信息,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二要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要积极加强与省、市农业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项目信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要做好已有初步意向项目的跟踪落实。重点做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金农”工程项目、国债沼气项目、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良种补贴等项目的争取与落实。三要切实加强项目监管,认真实施好农业项目。全面推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报账制和公示制,确保农业项目规范运作和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建设要抓好2006年沼气国债项目、以工代赈项目、新型农民培训、洋芋“三百”工程等在建项目,发挥项目投资的最大效益,充分利用项目的输血功能,努力促进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继续扶持已引进培育的食用菌业主、鸿琰蔬菜开发公司、广元金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企业搞好指导和服务,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要进一步搞好对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力争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上有新的突破,为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进一步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和农业行政执法,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继续深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落实好各项惠农惠民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切实加强农村“一事一议”管理,巩固减负成果,切实加强农村财务、集体资产管理,切实做好农业统计工作,提升农业统计质量。继续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有效推进农业“五五”普法,努力强化农业行政执法。继续开展以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市场和鼠药市场为重点的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打击各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保架护航。
(六)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进一步抓好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创新工作。认真搞好农业高产高效示范片(带、点)建设,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实用技术,加快农业技术的创新,努力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种植水平。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民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标准化生产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效益,要搞好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三是切实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水平。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农民观念更新培训、种养技能培训、就业能力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四是切实转变服务“三农”的理念,积极探索农业部门在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鼓励各级农业系统和农业科技干部开展各种形式的技物配套服务工作,增强服务“三农”的本领和自身建设实力。
(七)进一步加强班子队伍和作风建设,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强化干部队伍的纪律作风建设,在干部队伍建设中要强化“五大建设”,即强化班子和队伍建设,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强化工作效率建设,强化制度建设。二是积极开展“六型”机关创建活动,采取措施,有效推进学习型机关、创新型机关、服务型机关、节约型机关、调研型机关和务实高效型机关的创建活动。三是积极开展各类争先创优活动,继续抓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平安单位、无邪单位、计生“三结合”、档案达标以及妇女儿童、保密等各项工作。
《区农业局2007年工作要点》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区农业局2007年工作要点。
第三篇:农业局自查报告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在接到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农业执法检查和对农业局进行工作评议的通知后,我局马上召开了局长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按照市人大的要求,认真部署落实每项工作,制定了《台州市农业局迎接省人大执法检查和市人大工作评议方案》,以台农〔2009〕61号文件下发,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农业局开展人大农业执法检查和农业工作评议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全体处站长会议,统一思想认识。4月底制定了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做好执法检查和评议的各项准备工作,5、6月份针对本次检查评议的重点,进行自查,并配合做好省人大和市人大检查组对台州各县市区的执法检查,组织召开座谈会,做好工作情况汇报,同时结合实际,进行总结分析,完成了我局的工作自查报告。现在我代表市农业局,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局2005年以来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2005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业农村工作方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努力开拓进取、创业创新,不断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95亿元,年均增长7.72%,其中农业产值80.37亿元,比2005年的65.87亿元增加14.5亿元,年均增长6.86%,牧业产值24.58亿元,年均增长10.39%。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3.54亿元,年均增长9.17 %。农民人均纯收入9180元,比2005年的6689元增加2491元,年均增长11.13%。其中人均一产收入为1443元,年均增长8.91%。2005-2009年的4年里,我局共获得三次人民满意机关示范单位、一次满意单位的称号。在省农业厅对全省各地市农业局的考核中,三次获第一名,一次第二名;在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4年均获优秀。台州农业工作已经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农业法制建设不断深化
我市农业法制工作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局被市普法领导小组列为市级“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
(一)深入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传
认真总结“四五”普法经验,周密部署“五五”普法工作,建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机构,印发了《台州市农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制定了台州市实施“百万农民学法维权工程”工作规划,省普法办对我局创新普法新方法给予高度肯定,省农业厅向全省农业系统推广。重点抓好《畜牧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四部新出台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开展了“十镇百村”农民学法培训试点和“百镇千村”学法维权活动。我局固定在每年3、4、5月份分别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月、综治宣传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等学法维权活动。据统计,2006年以来,我市农业系统组织送法下乡123次,接受咨询5.6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32万份,组织培训62班次,通过农民信箱向用户发送法律知识30.52万条次。
(二)大力推进农业依法行政
每年局主要领导都与有关处站签订依法行政和执法责任制工作目标责任书,年中抓督查,年底作总结。几年来陆续出台了《台州市农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意见》、《台州市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台州市农业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规定,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依法行政工作制度。2005年以来,我局在市政府依法行政工作考核中均被评为示范单位,在省厅依法行政考核中被定为优秀单位。2009年4月我局被市政府评为贯彻《台州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4-2008)》优胜单位。
(三)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
2005年以来,我局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全市9个农业执法机构通过省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考核,有7个通过省农业执法绩效考核,市农业执法支队连续多次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集体和执法示范单位,自2006年全省实行减轻农民负担专项考核以来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主要工作措施是:
1、初步建成了农业执法体系。建立了以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为主干、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执法相结合的农业执法体系,落实了编制人员和工作经费,形成了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的工作机制。
2、不断加大查处违规违法力度。我市共有农资生产经营企业1945家,面广量大,我们每年都要组织6-8次农业执法行动,开展饲料和食用农产品中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有害有毒物质以及经营毒鼠强、高毒农药的专项整治;开展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检。近5年来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7119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18839家次,查获违规单位814家次,查获伪劣产品611.44吨;查处案件745件,结案率100%,罚没款200多万元;共受理农业投诉举报事件1459件,办结率95%以上;受理调处农业生产事故209起,挽回经济损失207.06万元。全市农业执法没有发生行政复议和诉讼败诉案,农业执法能力不断提高。
3、不断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了以源头防范、监测预警、监督检查、重点控制、责任追究、目标考核、维权援助、组织领导等八大机制为内容的农民负担预防和控制体系。全市共落实清理涉农收费项目150多项,查处涉农案(事)件120多件,清退违规收费2000多万元,追究党政纪责任8人。全市没有因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件。我局还承担了由工商、质监、公安等11个部门组成的市农资打假领导小组牵头单位的责任,深化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了一批守法、诚信、安全的农资示范企业和“放心店”。
(四)代表建议案办理形成制度规范
2005-2008年我局共承办市人大代表建议23件,均按时保质完成了办理任务,人大代表全部表示满意。一是领导重视,认真细致做好建议办理工作。每次都专题召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办理方案,由各分管局长对分管部门的办理工作进行审核把关,抓好落实,最后由局长签发答复函,负总责。二是措施有力,千方百计提高议案办理质量。根据议案内容,由局长办公会议明确办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分管局长分头把关审核。有关责任处站在提出初步的办理答复意见后,先电话或书面、再上门征询领衔代表意见,直至代表满意为止。我们还将议案办理工作情况,列入局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业绩管理考核范围,办公室、人事监察处和局分管领导对办理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有问题及时通报。三是注重落实,把代表建议转化为成果。在每年的办理过程中分专题召开代表征询意见座谈会,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和相关部门领导就他们关心的农业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要求,我们对这些意见、建议和要求进行认真梳理、提炼,力争形成政策意见,例如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政策、促进农产品营销售等。
二、农业重点工作全面推进
(一)四大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构建生态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制定并发布了《台州市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台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台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6-2010)等,在全省第一个以地市级单位出台了《台州市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的各项目标,并逐年组织实施。开展了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启动实施“万元田”工程以及种子种苗种畜禽工程建设,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通过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初步形成了专业化、优质化、区域化的农业发展格局。全市上百亩的规模基地达到457个,其中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基地15个,面积达到26.87万亩,畜禽养殖规模上万头的基地23个。有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1个、单项强县9个、强镇21个,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以县为单位)。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83家,2008年共加工农产品原料67.83万吨,产值71.76亿元。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渐趋完善。全市农产品配送从零起步,已发展到18家,组织开展优质农产品进社区、进食堂、进学校、进餐馆、进超市等系列活动,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台州农产品配送点,与本市321家农业龙头企业和390多家合作社建立了产销联动关系,全年农产品配送总量达19571吨。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80个,农产品年交易量达1157.2万吨,年交易额达104.23亿元,其中交易额超5000万元的有23家。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全市已有7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4万农户“走出去”实行跨区域经营,2008年新增市外农产品生产基地11.12万亩,总面积达65万亩,产值达到42亿元。
——构建完善的农业组织体系。不断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到“工业立市”大战略之中,出台了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先后组织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业“再创百亿工程”和“631”工程;启动实施“强社富民工程”,着力培育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开展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农业;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培育职业农民。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2041家,联结各类生产基地93.19万亩,带动农户数54.46万户。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6家,2008年销售收入197.77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28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223家。全市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43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有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492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全市已建立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7个,建立乡镇科技服务站133个。全市拥有农业技术人员969人,其中高级职称126人,中级职称357人。全市配有农技人员的村达3329个,村农民技术员3.05万人。全市拥有科技示范户7579户。大力发展各类服务组织,已建立服务组织104家,其中植保合作社43家、粮食合作社42家,全市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3.51万亩。
——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组织开展“358绿色行动”,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全市累计制修订农业标准463项、86张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建有9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标准化推广和辐射面积176万亩。全市累计认证有机食品65个、中国绿色食品173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320个、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355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0件、浙江省名牌产品27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件,农产品品牌规模和影响力居全省前列。
——进一步健全科技与物质保障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减量控害增效等技术;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深化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组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展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和动物防疫智能化管理建设试点,基本实现全市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通过搭建农资交易信息平台和农民信箱拓展为农服务渠道。全市共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500多项,有29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6项获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奖,18项获浙江省农业丰收奖,52项获台州市科技进步奖。全市共引进各类新品种375个,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43个。农业物质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全市有各类大棚46.48万只,设施栽培面积25.40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3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27.5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347.37万千瓦,建立蔬菜瓜果、节水灌溉、农产品冷藏保鲜、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农机化示范基地近20个,已建立各类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13个,农机专业服务队500多个。农业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农民信箱注册用户32万户,启用率达96%,注册总人数和启用率居全省第一,全市133个乡镇街道、503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农民信箱联络站。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台州是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祥地,先后有四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到我市检查指导合作社发展。去年9月,乌云其木格副委员长到我市检查指导工作,对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近年来我市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考察团共1200多批、3万多人次,影响力不断扩大。2005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不断规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5年初的379家发展到目前的2043家,成员人数8.68万户,辐射农户达到全市农户总数的80%以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依法规范,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二是注重引导,整体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从“围绕产业发展合作社”向“依靠合作社促进产业发展”转变,下发了《关于开展骨干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通知》,2008年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达140家,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三是创新制度,全面组建合作社联合会。组建了市本级和9个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员单位有500多家合作社。四是开辟新领域,发展多类型合作社。随着合作机制在台州生根发芽,我们把合作制从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引入土地资源、技术服务、农业休闲观光等领域,合作内涵不断丰富。五是贯彻法律法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健康有序流转是中央提出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至2008年底,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60.12万亩,流转率为31.8%;涉及流出农户数33.84万户,农户流出率为26.9%。我局于2006年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依法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全市家庭承包耕地到户率达到99.5%,合同签订率99.24%,权证发放率99.13%,进一步夯实了土地流转的基础。2007年我们印发了《台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操作指南》和《台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明确了土地流转的程序,有效地规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至2008年底,全市已签订流转合同的面积17.13万亩,签订流转合同6.78万份,涉及农户8.2万户。2008年我们起草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以台市委办文件下发,进一步推进了我市农村土地流转。从2005年开始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逐步形成镇、管理区、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目前全市有9个乡镇(街道)、435个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有农户3.96万户委托土地流转组织开展流转,委托流转的面积8.26万亩。全市已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工作,在椒江、温岭、三门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试点。
(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近几年来,我市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目标,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规模养殖场治理等工程,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有: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我局成立了台州市农业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台州市区水环境整治农业指挥部和办公室,制定了《台州市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层层签定了责任状,建立了治理项目联系卡,落实了责任制。二是大力开展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发展循环农业。2005年完成了存栏生猪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治理,2006年完成了存栏生猪1000头、奶牛100头以上的规模场治理,2007年完成了存栏生猪500头、奶牛50头以上的规模场治理,2008年完成了存栏生猪300头、奶牛30头以上的规模场治理,共已治理规模场151个,建设粪便收集处理中心3个,总投资达2576万元。我局根据市政府要求编制了《市区农业面源防治规划》,明确了治理任务。2007、2008两年合计完成了市区141家规模养殖场治理,投入经费876万元,建成沼气池7862立方米,取得较好治理效果。三是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每个乡镇、街道建立1个以上100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每个村建立1-2个示范户。全市共取土样3189个,测试项目17349项次,向农户发放施肥建议卡241940张,应用农户达481825户,覆盖全市3103个村;提供农户肥料配方35个,推广配方肥10348吨。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落实专人负责,创建适合当前农业生产的植保服务组织,提高了防效、降低了成本,全市共推广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170.32万亩,建设示范区面积27.22万亩(其中万亩示范区14个,千亩以上示范方47个)。四是加强督查,确保质量。加大督查力度,要求各县(市、区)农业局将本行政区域内每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汇总,于每月23日前报市农业生态办。联合环保等部门,加强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畜禽养殖场的管理。开展农药市场检查,禁止销售国家明令禁用农药、高毒高残留农药。五是总结推广我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十大模式。六是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市畜禽规模养殖畜禽污染情况。2007全市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达42.6%,畜禽粪便利用率已达90%。
(五)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技推广网络不断完善
一是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1993年“三定”改革后,已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现象。2005年开始我们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积极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市、县两级畜牧兽医机构都已升格为畜牧兽医局,扩充了编制,并都明确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二是全力推进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2006年在仙居县率先开展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试点,取得了成功。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全面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的通知》,各县(市、区)已基本完成责任农技制度建设工作,明确了各类责任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了规范的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农技人员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与奖金发放、职称评聘、项目支持等相挂钩,农技人员离岗现象明显改观,农技推广服务明显加强。三是强化服务功能,积极筹建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心下设种植业、畜牧兽医、农业机械、渔业、林业、水利等若干分中心,各分中心以下按主导产业或专业设立粮油、蔬菜、水果、畜牧兽医、水产、林业、水利等若干专家组。
(六)市本级财政对农业项目投入不断增加
2005至2008年,市本级财政对发展农业生产专项投入分别为706.9万元、708.79万元、631.4万元和1381.3万元,总投入达到3428.39万元。其中2008年增长幅度较大。扶持项目每年都有所增加,从2005年的10类(项),增加到2008年的17类(项)。其中由农业局牵头的项目资金2907.43万元,四年分别为466.9万元、563.79万元、555.4万元和1321.34万元,保持了逐年增长的态势,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项目是:
1、发展粮食生产扶持资金,四年共安排了财政资金433.14万元、176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粮油种植大户直接补贴、早稻最低收购价和订单早稻谷激励、对规范化运作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补贴、粮食作物高产示范方和示范田激励、粮食生产优秀种粮大户奖励等。
2、发展畜牧业扶持资金共400万元、26个项目,包括发展家禽产业项目、发展生猪产业项目、动物防疫及卫生监督项目等。
3、发展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638万元、103个项目,包括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项目、扶持农业走出去项目、发展外向型农业项目。
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共414万元、52个项目,包括合作社建设项目、产业协会建设项目、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设项目、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项目。
5、发展绿色农产品专项306.8万元、水环境整治养殖场治理400万元、农产品推介300万元等,另有新设立的灾后恢复生产资金项目(200万元)、重大动物疫情预警与指挥体系建设项目(50万元)、农技推广基金项目(65万元)、养猪协会互保体系建设(50万元)、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47万元)等。这些项目全部针对我市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施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三、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
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风气。我局把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和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先进性教育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指导协调组和市委副书记肖培生来我局检查指导时给予了充分肯定。重视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工作透明度,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明确党政一把手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建立党组集体领导、党组书记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纪检组负责日常协调工作的领导体制。我局在全省农业系统率先出台了《台州市农业局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细则》,订有《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财务管理制度》等二十多项制度,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干部素质,队伍更具活力。抓好理论学习,开展从政道德讨论和形势教育,激发广大干部职工服务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开设服务“三农”论坛,至今已举办了33期。十分注重干部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2005年以来,共有13人参加在职各类大专、本科、研究生函授学习,使所有干部的学历达到大专以上。开展基层实践培养,2005年以来我局先后选派了5个批次17名干部到乡镇村挂职锻炼。局内实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环境。近三年共引进了13名重点大学毕业生,其中博士生1名,硕士研究生6人,双学士1名。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存在资源短缺、劳动生产率不高、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我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短缺,农业规模经营步履维艰。近几年来,以粮、油、肉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为主要标志,农产品供求关系有失衡的趋势,结构性矛盾突出,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敏感。现有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二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虽然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城市化推进速度不断加快,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排灌体系,工程建设没有跟上,加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业生产条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农业成灾率大幅上升。
三是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尚不够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和产业配套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有效规避大宗农产品市场波动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制度创新既缺乏动力又缺乏强有力的引导。
四是农业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服务水平不高。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还遗存一些问题,乡镇农技人员移岗和兼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素质与任务、责任不匹配,服务手段比较落后,农业农村公共产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抓住农业部门的三大主要目标,着力构建四大体系,全面提升四大竞争力,大力推进三大平台建设,加快发展以高效生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提升全系统的服务能力。
1、把保供、增收、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部门的三大基本任务,确保农业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保证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争取经过一至二年努力,使我市粮、猪自给率比2008年提高5个百分点。二是全力提升农业效益,确保农民收入增加。今年我们将实施一系列举措,力争全市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加8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把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产业、空间、主体、制度四个竞争力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攻目标。以产业化理念抓农业,抓住信息服务、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品牌整合和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大力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以“走出去”为途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配置农业资源,倾力打造国字号农业品牌。积极探索种养结合、产加销一体、组团式出击的有效途径。开发农业新功能、充实新内涵,拓展农业内在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各类农业组织,把各环节的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进一步组织起来,提升他们在经济生活和市场交易中的发言权。继续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不断提升制度竞争力。把农地制度、农村金融、农业风险控制、农民合法权益保护、政经资源整合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重点。
3、把构建、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质量安全、科技与物质保障四大体系,作为现阶段农业工作的重点。在主导产业中建立起完整配套的产、加、销、研发和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综合发展能力。继续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结、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复合型组织模式。在农产品经销环节,探索实施田头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优质农产品专卖市场或专门交易区(专卖区),以优质优价解决广大农民标准化生产的内在动力。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深入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拓展涉农服务,大力提升装备与设施水平。
4、现代农业“三大平台”建设要有实质性突破。“三大平台”建设已经写进市党代会和人代会的报告,必须有实质性突破。特殊区域平台建设,即市区西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要围绕核心区块,抓好项目编制、实施、推进工作。县域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仙居县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仙居为样板推动其他县(市、区)发展。普适平台即“万元田”建设,要抓紧做好规划,出台政策意见,组建领导机构,确定项目实施计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现代农业的目标和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根据这次审议的意见,认真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切实整改,确保我市农业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最后,衷心感谢市人大常委会一直以来对我市农业工作、我局工作及我本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第四篇:农业局行政执法工作自查报告
农业局行政执法工作自查报告
按照市农业局宛农[2004]94号文件关于开展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检查通知精神,结合内乡实际,现将内乡县2004年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
今年以来,我局始终把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一是年初就制订了全年行政执法实施方案,局成立农业行政执法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主抓副职为副组长,各农业行政执法单位领导为成员,办公室抽调人员为专干,全面督导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落到实处。局领导班子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主抓领导和各行政执法单位阶段性工作汇报,总结成绩,查找不足,确定解决问题办法,部署下步工作。二是实行“绩效挂钩,一岗双责制”。即:主抓领导、执法单位领导工作成绩实行百分考评制,年底考核,60分以下不合格,发放工作60%,70——85分为合格,发放工资80%,90——100分为优秀,发放全额工资并进行适当奖励。三是经常向县人大、县政府领导汇报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情况,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如六月份,我们就农资广告不规范,有误导群众问题,建议县人大常委会印发了《关于加强广告管理的决定》的通告,九月份配合县人大组织开展了《种子法》执法检查,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得到县领导充分肯定。
二、强化宣传培训,营造农业行政执法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栏、标语、公告、挂图、横幅等宣传媒介,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朋友识别假冒伪劣农资的能力。结合普法工作,加大农资法律法规宣传,在农资产品集散地、经营场所以及集中居住区设立宣传栏,普及识假辨假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农资打假的工作中。今年以来,共出动宣传车42辆次,印发各类法制宣传资料1.5万余份,受教人员达2万多人次,同时,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办了“农业行政法律法规宣传栏目”,通过以案释法等形式,使农民对农业法律法规有了明确的认识,受到社会的广泛称赞。种子管理站、植保植检站、土肥检测站,在加强自身人员农业行政执法素质的同时,还为各生产厂家、经营商户开办了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其中种子管理培训136人,植保植检、农药等培训人员200余人,土肥培训60余人,使全县农业行政执法水平和遵纪守法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
三、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农业行政执法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年以来,我们结合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县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把完善制度、严格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规范执法机构队伍。协调县编委健全了局法规股、种子管理站、植保植检站和农药监督检验所、肥料监测管理站等农业行政执法单位,调整充实持部、省、县执法证专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24人,各单位都配备了基本的交通、通讯、检验、取证设备,能依法正常开展农作物种子、肥料、农药、植物检疫、食用菌种、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等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二是规范执法行为。局对各执法单位分别下达委托执法文件,签订了实施行政处罚委托书;对构成行政处罚案件的立案审批、询问及调查取证、违法行为处理通知、行政处罚决定书下达、结案报告等执法程序及文书严格按照农业部规定的规范程序和文本格式执行;向社会公示执法依据、程序、举报电话等。同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所有收费、罚款一律上缴财政专户,严禁对单位、个人下达罚款任务。三是加强对执法单位、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执法人员除积极参加上极组织的培训外,局组织为期一周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开展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要求执法人员必须树立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做到恪尽职守、文明执法、程序合法、廉洁奉公,不得利用特权谋取不正当利益;各执法单位定期向局汇报执法工作开展情况,实行错案追究制,全年局系统执法人员没有出现违纪违规现象。
四、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农资市场打假整治和管理工作
在年初全国农资打假电视电话会议和市局召开的全市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会议后,我们迅速向县政府主管农业副县长作了专题汇报,制订了《内乡县2004年农资打假工作方案》,承担起农资市场管理牵头单位的职责,组织各执法单位采取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整治相结合,部门执法与联合打假相结合,明查暗访与奖励举报相结合等方法,认真开展农资市场打假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种子市场整治工作。首先对全县种子市场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共检查种子企业2家,种子经销户140家,其中,瓜菜种子案件14起,品种侵权案4起,标签不合格案19起,质量不达标案件15起,查封违法种子案件5600公斤。其次是加强了对种子广告发布工作的管理。对发布种子广告的单位及个人把好“三关”,即:品种审定关、种子质量关、广告语关,严禁任意夸大种子产量和质量,误导农户消费。并与工商局结合,实行种子广告由农业、工商两乡审查制。取缔违法和虚假广告12个。其三严格品种管理。对新品种引进示范实行申报登记制度,种植面积严格限制在本作物种植面积的5%以内,查处销售未审定品种案件2起,涉及种子1930公斤。其四加强种子质量监控,对重点作物,特别是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和种植面积较大的其他播作物,共抽检样品112份,代表数量17万公斤,其中棉花合格样品占60%,玉米合格样品占91%,水稻合格样品占93%。如在对种子公司玉米样品抽检中,检测出鲁单981和单科2123两个品种不合格,及时向公司出具了检验报告和处理意见,责令停止经营该品种,2万公斤种子已退货。
农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先后对全县16个乡镇的农药经营门店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甲胺磷类农药及其高毒农药混配制剂、杀鼠剂等。共检查经营门店189个,抽样品25个,查处假劣农药产品8个,立案5起,查处5起,结案5起。认真落实省植物检疫备案办法,对全县调运、销售的小麦种子全部粘贴植物检疫证明标示。
肥料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共检查县内两个生产企业及经营门店200个,重点检查复混肥料、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生物钾肥料、硫酸钾、氯化钾、磷酸二氢钾等肥料品种30个,代表肥料2500吨,违法肥料品种4个,代表肥料300余吨。立案4期、查处4起、结案4期,挽回经济损失20万余元。全年全县没发生重大农资质量事件,切实维护了我县农业生产的安全。
五、搞好部门配合,加大执法力度
在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中,我们注意主动与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协调与配合,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和案件查处工作。如与工商局协调规范了种子、农药、肥料广告的审验管理工作;与公安局配合依法查处了师岗镇一农民非法经营杀鼠剂案件;与质量技术监督局结合查处湍东植检一门市经营劣质硫酸钾案件。
总之,全年我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着执法力度不够大、个别经营户经营劣质农资、综合执法没有开展等不足,今后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使领导和群众满意。
内乡县农业局
二00四年九月二十日
第五篇:区农业局工作汇报
区农业局工作汇报
20xx年是我区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启动之年,也是宏观形势更加严峻、发展困难明显增多的一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农口条线广大干部职工坚持科学发展主题,紧扣农业现代化主线,立志争先领先率先,强化创业创新创优,以超前的理念谋划工作,以务实的举措破解难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3亿元,同比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4.6%,各项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坚持群策群力,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全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部署,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下发文件,将全区农业现代化指标逐项、逐年分解落实到各镇、各职能部门,并成立区、镇两级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推进;通过全面对标,摸清实情、分出难易,对于按时序进度能顺利完成的指标科学制定工作计划予以有力推进,对于完成有难度的指标制定专项工作计划予以重点突破;通过加强与统计、工商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加大对指标监测的跟踪督查和指导力度,将我区被低估的实际数据全面客观反映到农业现代化指标的监测体系中去,有效扭转了上级认定数据滞后于实际情况的不利局面。
预计至2012年底,我区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能达到75分以上,在全省耕地面积20万亩以上的涉农县市区中的排位可前移15位以上,21项指标中有4项能提前实现目标值,分别是:第7项(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97%)、第9项(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第14项(高标准农田比重60%)、第16项(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90%)。
(二)狠抓推进落实,五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1、万顷良田工程基本建成。全面完成沟渠路林桥涵闸等基础设施工程,孟河镇、西夏墅镇建成安置房51.7万平方米,工程区拆迁农户安置基本结束,目前已做好了迎接省国土厅对万顷良田工程全面验收准备工作。2、2011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初步发挥效益。通过组织开展“百日大会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顺利完成小型泵站更新改造21座,新建防渗渠道126公里,渠系配套建筑物1895座,高效节水低压管道17.25公里,排水沟整治48.3公里,平整土地2300亩,共涉及薛家、罗溪、西夏墅、春江等4个镇16个村委共3.6万亩灌溉面积,并在当年的夏收夏种中初步发挥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成果丰硕。着力提高园区管理水平,积极开发、建设、完善园区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对入园企业种植布局、产品产量及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实行数字化监管。依托我区优质农业资源开展农业企业招商引资,全年共组织16家次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同时帮助农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拓宽销售渠道。扎实推进镇、村创建市、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年新建XX区西夏墅现代草坪产业园、XX区罗溪彩叶树农业产业园等2家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和孟河现代园艺产业园区、春江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区、罗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等3家区级农业产业园区。
4、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惠民效益凸显。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新一轮村庄环境整治,全年共完成968个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其中二星级“康居乡村”257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8个,春江镇长江村被评为省级先进村。不断建立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2012年全区共有52个项目通过市级立项,投资总额2187万元。
5、农村改革富民工程推向纵深。一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量质并举。全年农户工商登记入社率达80%以上,新增农地股份合作社10家,完成人均耕地0.1亩以下的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95个,股权证发放、股东静态管理机制、内部管理制度等股改工作基本到位。二是适度规模经营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发挥区镇两级农地流转有形市场功能,对农业产业化流转面积进行政策倾斜,全年新增规模经营面积近3.5万亩。稳步推进新龙生态林农户承包地、农村住宅“双退出”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三是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快速推进。高效农业保险项目范围拓展到果林、大棚、畜禽等产业,通过建立健全以村会计为骨干的农险队伍推广体系,全区农业企业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高效设施农业投保覆盖率达21%,保费收入865万元。
(三)强化开拓进取,十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1、粮食单产再创新高。据统计部门数据: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1.6万亩、单产465公斤/亩,分别比去年减1.26万亩、增24公斤/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6万亩、单产642.5公斤/亩,分别比去年减0.1万亩、增23.5公斤/亩;小麦面积14.88万亩、单产323.73公斤/亩,分别比去年减0.4万亩、增22.53公斤/亩。区农业局被评为全市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年共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2399.81万元,做到“一喷三防”中央补助物资全区全覆盖。建立小麦万亩丰产片1个,百亩丰产方2个;建立水稻整建制推进镇2个(薛家、孟河),万亩丰产片4个,百亩丰产方4个。建立5亩以上商品化育供秧基地15个,全区实现机插面积8.64万亩,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2、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7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2.2万亩,有力地推动了设施蔬菜、草坪、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全年共组织申报了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92个,成功获得项目补助资金2484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12年我区有4家农业企业被市政府认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常州新区怡泰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全年三资投入农业7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发展后劲。
3、农产品质量迈上新台阶。完善“区有监管处、镇有监管站、村有协管员”的三级网络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在全区8家规模种植基地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组织各镇积极做好农业快速检测站建设和完善,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全年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24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4个,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21个,新增“三品”基地面积16.493万亩,占耕地面积66.6%,新增“三品”养殖面积1.16万亩,占水面面积66.3%。“瘦肉精”检测合格率达100%。
4、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推进乡镇“五有”农技站建设,全区共修缮业务用房2789平方米,购买仪器设备和办公设备238套(台),各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明显提升。抓好职业农民培训,通过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全年共培训职业农民6673人次。持续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对全区50个村1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大大提高了关键技术到位率。
5、农业生态环境大幅改善。以常泰通道绿化、录安洲湿地建设、万顷良田农田林网绿化等项目为载体,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万亩,超额完成目标计划。通过推广秸秆固化、工业原料化、基料化、秸秆气化等多种利用模式,2012年全区秸秆多种形式利用4.75万吨、占29%,顺利完成现代化指标任务。全年申报并建设规模禽畜场沼气治理工程6处,申报并建设太湖水五期循环农业项目5个,争取省级财政补助资金410万元,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在春江、罗溪、西夏墅、孟河等四镇种植绿肥5000亩,发放以奖代补资金30万元,并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3000吨,抓好耕地质量建设。
6、农田水利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立足顶层设计引导,对照省水利现代化指标,结合我区水利发展现状,科学编制了XX区水利现代化规划,对全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作了专项谋划。全年投入4242.42万元,顺利完成2011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和薛家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共计改善项目区灌溉面积约3.73万亩,预计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提高至0.63,每年的节水、节电效益为120万元,每年可减少清淤及整修土方约3万立方米,增加粮食产量56万公斤,产生经济效益350万元,为项目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物质保障,开辟了农田水利现代化工作的新局面。
7、防汛能力进一步提升。认真组织全区各防汛单位集中力量进行汛前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坚决整改,同时出资100多万元,新购多批防汛物资和器材。录安洲洲头左侧治理工程、新北工业园区沿江防洪除涝工程、三井大湾河拓浚工程、农村河道疏浚等防汛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2012年汛期我区连续克服包括台风“苏拉”、“达维”、“海葵”等三次大的强风暴雨袭击,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实现安全度汛。
8、水环境面貌根本改观。我区成立河道长效管理区级专门督查组,加大全天候巡查力度,做到河道管理分段、定人、定责、定标、定奖惩,从3月份开始,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连续10个月在市级考评中未扣一分、位居第一,为实现全区城市长效管理“保二争一”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9、节水型城市创建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卓有成效。全面开展节水型企业、医院、学校、宾馆、社区等创建活动,目前,新日化学、新东化工、新港热电等三家百万吨以上用水企业通过了市节水办进行的水量平衡测试验收,7家节水技改企业已通过市节水办验收。加强水政执法力度,继续开展水资源专项执法活动,全年共查处8起水事违法案件,进一步巩固了专项整治的成果。历时近2年的全区水利普查工作圆满结束,普查成果顺利通过国家、省、市水普办的审核验收,取得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数据,为科学开展水利工作提供了实质性资料依据。
10、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为保障,努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走上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全区17个列入市级扶持的经济薄弱村共投资2.2亿元,发展物业及村级农业增收项目,实现村集体收入稳定回报。37个村级经济年收入在50万以下的村与政府机关开展结对挂钩帮扶工作,村均增收15万元,并且每村落实稳定收入来源项目。市、区两级增设400万专项扶持资金,开展帮扶脱贫工作,帮助建立镇级物业扶持项目,所得收益归经济薄弱村支配,进一步增强了村级经济造血功能。
(四)立足为农服务,作风效能建设扎实有效。一是认真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村工作。以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三解三促”活动为载体,深入一线帮助贫困村查找“病根”,开出“药方”,做到有详尽可行的实施方案,有明确具体的扶持对象,有切实有效的帮扶举措,真正把强村富农的实效摆在帮扶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持续推进基层站所创建省市级文明先进单位活动。结合“争做农民满意的优秀农业干部、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切实加强基层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搞好思想教育,大力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新风正气,着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勤政为民、业绩突出的基层农口干部队伍。孟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被评为2012江苏省农技推广服务先进集体,罗溪镇水利农机站被评为2012XX市农机化技术推广先进集体。三是积极开展“勤廉双优”岗位教育活动。在区纪委指导下,全区农口系统各级各部门认真组织推进“勤廉双优”岗位教育活动,强化宣传引导,注重高效整改,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形成了具有农口特色的岗位勤廉标准,为广大农口干部职工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行为准则,有力地提升了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