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40环县残疾人“十一五”规划自查报告
环残联发[2010]40号 签发人:李步臻
环县残疾人联合会
环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
自查评估报告
市残联:
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系毛乌苏沙漠流域,条件艰苦,气候恶劣,是国扶贫困县和省扶干旱县之一。总面积9236平方米,辖21个乡镇(办),251个村民小组,35.5万人。共有各类残疾人2.52万人,占总人口7.2%。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省、市残联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我县残疾人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努力把残疾人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体现党的关怀和温暖。通过“十一五”期间的不断努力,我县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残疾人的生活生存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将我县实施残疾人“十一五”规划作自查评估如下:
一、成立自查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认真、全面、系统的检查评估,高质量的完成检查评估任务,县上成立了自查评估领导小组。组长李步臻(县残联理事长),副组长饶天忠(县扶贫办副主任);成员为崔浩(县财政局社保股股长)、姚志明(县残联副理事长)、胡生辉(县残联副理事长)。办公地点设在县残联。
二、基本情况
2006年以前,环县残联仅有3间办公用房,工作人员6名,只能开展基本的日常业务,全县21个乡镇残联均没有办公场所和专职业务人员,严重制约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全县2.45万残疾人中有贫困残疾人1.96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80%,未解决温饱残疾人1.58万人,占残疾人总数62.6%,低收入残疾人2.2人,占残疾人总数的90%,急需改善居住条件的残疾人3940人,占残疾人总数7.76%。5年来,通过国家项目扶持,县残联领导的不断努力,残联面貌有了显著变化。农村残疾人“三保一救”及“三农”政策扶持等民生政策的落实,残疾人的居住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形成了残疾人种草养牛、暖棚养羊、修路修桥、危房改造、马铃薯种植示范点、地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等一批项目,建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培训了杨国荣、雷震等一批残疾人致富带头人。截止2009年底,全县2.52万残疾人中,累计脱贫8100多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2%,累计解决温饱残疾人8750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4.7%,累计改善居住条件残疾人 1860人(户),占需改善居住环境残疾人47.2%。
2006年以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环县残疾人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残疾人扶贫、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维权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共争取项目和扶贫帮扶资金达315万元,受益残疾人达8300多人,占残疾人总数32.9%。2006年、2007年、2009年三年被省残联评为“全省先进残联组织”; 2006年、2007年分别被县委、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评为二等奖、三等奖。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带动,提升服务水平
环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是环县残联2003年报省残联审批立项的,项目投资20万元,2004年11月份投资款全部到位,入县财政帐户。
为了使项目建设尽快实施,县委、县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多次听取汇报,现场勘查选址,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实施方案,并在财政十分困难情况下,于2006年2月25日县长办公会议批准建设。县政府决定:以优惠划拨价6.07万在县城西滩新区划拨建设用地2.916亩,优惠征地款24.3万元,建设环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一处。该中心设计新建三层单面砖混结构楼一幢,建筑面积814m,总建筑面积(包括门房、车库,库房,厕所,围墙,大门,排污系统,供水、供电、供暖管线,光缆网络,院落硬化等)1200 m,总投资约120万元。在完成图纸设计、公开招标、用地规划、开工
2许可等一系列相关手续后,工程于2006年6月20日破土动工,2007年10月30日主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后续附属工程2008年5月份全部完成,现已投入使用。
环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其次是解决残联办公问题。即在临街和门厅设有坡道的一层安排了康复训练室、盲人按摩室、文化娱乐室、用品用具门店;二层安排残联办公室、网络信息室、五大协会办公室;三层安排职业培训室、聋儿语训室、就业服务办公室、扶贫服务与指导办公室。院内附属工程有车库、库房、门房水冲厕所共计135平方米,并设有无障碍厕所一间。整个设施供水、电、暖、网线配套齐全。挂“环县残疾人联合会”和“环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两块牌子。
环县综合服务中心的建成,标志着环县残疾人工作硬件建设按照“综合利用的场所、一体化的机构、一专多能的队伍、有机结合的业务、统筹安排的经费”的要求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将大大提升为残疾人康复、扶贫、教育、就业、维权、文化娱乐等各项服务工作的能力,必将加快环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速度,我们将朝着既定的美好目标努力奋斗。
(二)、扶贫项目带动,加快残疾人脱贫步伐
1、危房改造项目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长期居住有安全隐患的破窑、茅草房的问题,县残联积极争取,组织实施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累计投入280多万元分别于2008,2009,2010年对我县木钵镇、环城镇、洪德乡、山城乡、秦团庄乡、耿湾乡170户居住 条件极差的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房屋、窑洞的新建及维修工作。
其中2008年投入96万元(中残联彩票公益金15万元,省上配套3万元,市上配套9万元,县上配套9万元,群众自筹60万元)改造60户(秦团庄40户,木钵20户)。2009年投入资金126万元(中残联彩票公益金12万元,省上配套36万元,市上配套42万元,县上配套9万元,群众自筹27万元)改造残疾人60户(木钵30户,环城10户,甜水10户,耿湾10户)。2010年投入资金135.5万元(中残联彩票公益金7万元,省上配套28万元,市上配套10.5万元,县上配套63万元,群众自筹27万元)改造残疾人70户(环城19户,车道乡15户,小南沟乡12户,曲子镇、山城乡各实施10户,其他零散户实施4户)。
2、马铃薯种植项目 2009年争取省上财政扶贫资金和“三西”专项资金共计10万元在秦团庄乡对80户残疾人实施马铃薯种植补贴,共种植马铃薯400多亩,户均增收2000多元。
3、暖棚养牛项目 2007年投入资金19万元(省上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4万元)在秦团庄乡扶持60户残疾人建暖棚60座,养牛180多头,直接经济效益达30多万元。
4、种草养牛项目 2006年在合道乡投入10万元,帮助50户残疾人种植紫花苜蓿300多亩,养牛150多头,户均增收1500多元。
5、以工代赈项目 2006年争取国家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0万元,地县投资9万元在吴城子新修县乡公路19公路,砼圆管涵3道27米,解决了沿途三乡镇438名残疾人行路难的问题。
6、整村推进项目 从2006年开始,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87个村,投入残疾人扶贫资金340多万元,惠及残疾人8000多人,其中对3000多人(次)残疾人进行科技培训,对养殖良种绒山羊的900多户残疾人补贴,向600多户残疾人免费发放了铡草机,为1800多户修建养羊暖棚的残疾人户均补贴1500元。
7、各项优惠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十一五”期间我县累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1.6万人(次),使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中,为2400名特困残疾人累计代缴保险基金4.8万元,有效的解决了他们看病困难的问题。为2476名一、二级残疾人代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24.76万元。5年来民政、乡镇、残联共对1.3万人(次)农村残疾人进行了不定期的救济和临时救助,向他们提供了救济金、粮食、衣服、棉被等物资,折款140多万元。
(三)、康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6年以来,县残联通过组织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低视力康复、白内障复明手术、唇腭裂修复手术、聋儿康复、假肢装配、轮椅捐赠、精神病防治等等康复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身体功能和参与能力,实现了平等、参与、共享的目的。其中,免费为267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使他们走出黑暗,重见光明。同时,为肢体残疾人捐赠轮椅241辆,捐赠助听器11台,助视器48个,盲杖36个,腋杖45付,坐便式轮椅2辆,手指分离板22个,生活自助具6套。免费安装假肢23例,检查、治疗智障脑瘫残疾人105例,做 肢体矫正手术8例。
(四)、残疾人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社会帮扶,采取随班就读和特教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十一五”期间在校残疾儿童教育入学率达78%,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残疾考生21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残疾人累计2576人(次)。
“十一五”期间,我县组织残疾人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共参加省市文化、体育、职业技能比赛6次,获电脑组装和程序设计省级一等奖一个,市级一、二等奖一个,毛线手工编织省、市一等奖各一个,获盲人按摩市级二、三等奖各一个,收集参加省市残疾人书法、绘画作品12件,毛线手工编织工艺品40多件。2005 年县残联组织残疾人编排的道情节目《歌唱残疾人事业大发展》,代表庆阳市赴省参加第四届全省文艺汇演,荣荻集体三等奖、编创奖和辅导奖三个奖顼。2009年5月,在全省青少年残疾人田径返动会上,我县7名残疾青少年运动员夺得6金6银3铜奖牌的好成绩。今年,在全省第八次残疾人运动会上再次取得6金4银、破两项省纪录的好成绩,实现了我县残疾人节目和残疾人运动会奖牌的历史性突破:其中杨宁和郭燕2名女运动员被省残联、体育局选拔参加省上集训。参加第五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1人取得个人三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西北片区汇演,获得个人三等奖。
(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全面铺开
通过5年的努力,全县21个乡镇(办)和5个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已全部配齐,根据环政办发[2008]16号文件精神,专职 委员的工作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330元的标准,并全部纳入城乡低保。各乡镇残联、社区残协目前正在落实全省临泽会议精神和市残联《“三抓三建〃活跃万村”活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逐步为乡镇残联理事长和残疾人专职委员落实办公场所,改善办公条件,让他们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在贯彻全市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三抓三建〃活跃万村”活动中,我们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办法,年内在木钵镇、山城乡共28个行政村、1个社区首先抓点,为村(社区)残协组织落实办公场所,统一制作工作流程图、制度牌上墙,残协专职委员通过低保落实误工补助。随后在全县普遍推开,全县251个村都建立起了残协组织,专委误工补贴以低保落实率达80%。
四、今后工作方向
1、突出重点,有序推进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工作,落实《扶助残疾人规定》,抓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县综合福利院集中入住托(安)养、居家安养工作。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残疾人保障体系。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分类施保”的原则,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保障水平较低的残疾人,实施扶助措施,提高他们的保障水平;对特殊的、多重残疾人家庭采取特殊政策,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扩大城镇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探索提高 农村残疾人保障水平的途径,进一步加大重残人员的保障力度,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2、继续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核发工作 第二代残疾人证能否顺利按时核发,即关系到广大残疾人的切身利益,对能否顺利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要严格按照核发程序、时间、评定标准规范进行,并及时将残疾人信息输入基本信息库,及时完成我县2.52万残疾人二代证的核发工作。
3、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学习新颁布的《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央7号文件,努力提高残疾人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继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要求,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4、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全面贯彻“城区抓社区、农村抓镇乡”和“使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更加活跃,使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活跃,使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社会更加活跃”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提高基层残疾人组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培训,提高乡镇、村委会残疾人专(兼)职委员业务水平,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专职委员工作网络化管理的方法。
5、抓专门协会 继续推进协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各专门协会要密切联系本类残疾人,反映残疾人特殊需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开展适合本类残疾特点的活动,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激励残疾人自强不息,成为生活的强者,真正使专门协会起到联系残联和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6、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报刊、电视,悬挂横幅、刷写标语,发放宣传品等措施,提高人们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度,使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思想深入人心。
二O一0年十一月二日
主题词:残疾人
十一五
自查
评估
报告
环县残疾人联合会
2010年11月2日印发
共印3份
第二篇:县残联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自查报告
普安县2011年残疾人工作自查总结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州残联的业务指导下,在县残工委各成员单位和全县社会各界及广大残疾人朋友的支持配合下,经过我县全体残疾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县残疾人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县残联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州残联下达的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履行“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着力于“抓重点、带全面;抓基础、强根本;抓创新、上水平;抓作风、促廉政;抓制度、建长效”,2011年残疾人事业各项任务目标顺利推进。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县委、县政府重视残疾人工作
历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残疾人工作,始终把残疾人事业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有分管残联的副书记(常委)和副县长,县人大、县政协有联系残联工作的副主任和副主席,定期或不定期听取残联工作汇报,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我县残疾人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发展,具体表现是:
1、转发了上级残联《关于加强残疾人工作的意见》和《普安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2、利用召开第三届残疾人代表大会的机会,表彰了30个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57名助残先进个人,37名残疾人自强模范。
(二)乡、镇(街道)残联组织成立,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残联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组织建设为突破口,“十一五”期间,成立了14个乡(镇)残联及89个村委会(社区)残协,努力实现了“三个活跃”,把各级残疾人组织建设成真正“代表、服务、管理”于残疾人的组织,使全县残疾人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按照上级残联的要求,按时完成了县、乡镇(村、社区)残联自上而下的换届选举工作,配备了残疾人干部充实残联队伍。14个乡(镇)残联有14名兼职理事长,89个村(社区)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并落实了相应的工作报酬。
(三)康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认真组织开展“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在上级残联的安排下,加强与州、市医院沟通,让州市医疗队实施白内障复明工作,五年来,共筛查出白内障患者756例,实施复明手术405例,脱盲率达100%,脱残率达98%;免费为17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免费为12名聋儿进行语言训练及16名聋儿家长培训;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18名、智力残疾儿童家长训练15名,免费为32名残疾人安装假肢;免费为残疾人赠送轮椅和提供辅助用品用具610件。帮助残疾人补偿和改善功能,提高了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组织“助残日”、“爱耳日”宣传活动,开展残疾预防宣传,提高了市民防残意识。
(四)教育就业培训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将残疾少年儿童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确保残疾少年儿童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五年来,全县有适龄残疾儿童(残疾人子女)350人,现已入学301人,入学率达86%。
二是我会借助《残疾人就业条例》的颁布实施和《贵州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及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机会,向各用人单位大力宣传,并不断强化残疾人就业手段。抓就业工作,要求各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现在已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60人。
三是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开展残疾人集中就业和个体就业培训,使230名残疾人实现自主就业,并为他们争取了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四是投入培训资金5.1万元,培训各类残疾人1201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35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00人。
(五)残疾人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普安的要求,把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列入政府扶贫计划,同步部署,同等实施。
一是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通过帮扶,使5850名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二是全面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共有12195名贫困残疾人纳入农村低保。
三是医疗卫生体系范围,全县有217名残疾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15099名残疾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六)残疾人维权工作富有成效
一是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知识宣传,将残疾人法律知识宣传纳入普法教育内容。印制《残疾人保障法》小册子、挂历和残疾人工作手册等宣传资料8001余份,组织残疾人工作者或残疾人广泛开展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成立普安县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地址在县司法局),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三是认真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五年共接待(到)残疾人信件81人次,变残疾人上访为残疾人工作者下访。认真办理,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七)残疾人文体工作形式多样
我会紧跟时代脉搏,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残疾人宣传文体工作,促进了残疾人宣传文体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利用双休日、“助残日”、“国际残疾人纪念日”等重大节假日,开展活动,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五年来,累计发表各类新闻稿件54篇,出刊《贵州残联》5期、《工作简报》20期;订阅《中国残疾人》和《三月风》等残疾人刊物110本。二是积 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组织我县2名残疾人参加全省特奥运动员选拔。三是积极组织城区100余名残疾人观看(收听)残奥会开幕及比赛实况。
(八)残疾人危房改造进程顺利
几年来我会把改善残疾人住房条件当做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行动。一是加强领导,切实抓好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的调查、审批、施工、验收各个环节,由专人负责,理事长负总责,确保将残疾人安居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让残疾人住有所居;二是将残疾人安居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国家西部开发项目和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中,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07年—2010年共争取资金25.5万元,为110户(人)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
(九)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开展完好 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残联的关心支持下,自2006年以来,我县在城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中,都按照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有关规定,将电梯、盲道、缘石坡道等纳入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到2010年止,全县已修建盲道4500米,缘石坡道12处,电梯3座,极大地方便了残疾人、老龄(年)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出行。
(十)残疾人保障金征收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县政府多次组织残联、财政、地税等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安排部署保障金征收工作。五年共征收保障金302.82万元,超额完成97.82 万元。
(十一)完成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残联交办的其它工作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按照“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我县积极开展残联的日常工作,努力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学习制度,特别是财务制度,对各项专项资 金,做到专款专用;对上级残联和县委、县政府交办的残疾人营运、办证、扶贫、信访等临时工作,我会马上派人办理,对残疾人进行解释、说服、教育等,让其满意而归,分解了上级残联和县委、县政府的负担。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县残疾人工作离州残联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与广大残疾人及家属和全市社会各界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和困难:
(一)县残联无综合服务设施用房,这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换发残疾人证件等服务方面带来不便。
(二)保障金征收工作还有一定难度,部分企业和单位不够理解和配合。
(三)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保障依然严峻,管理难度加大。
(四)残疾人各项业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五)残疾人的维权工作和社会地位有待提高,需要社会各界的更多理解与关爱。
普安县残疾人联合会 2010年7月20日
第三篇: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百科名片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006~2010年。
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目 录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 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 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 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 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编辑本段]
规划相关
“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规划。它为我国2006年-2010年这五年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虽然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但严格来说,从“规划”的意义方面,它应该是“第一个”。因为此前的十个,都是“五年计划”。
[编辑本段]
发展与演变
1953年开始,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到2005年,共编制了十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
第四篇:“十一五”规划
第二讲 辉煌的“十一五”规划
今天我们这个讲座的题目是:辉煌的“十一五”规划。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我们要讲的是“十一五”,所以,这一讲的关键词就是——回顾。(PPT)我们要回顾过去五年当中,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回顾过去的五年当中,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回顾过去五年当中,我们的计划完成情况。
翻开教材,P8第一段: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这里的“不平凡”涵义是很丰富的。大家可以好好地品味一下。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惊涛骇浪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淬不及防地重大)自然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泥石流)、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最突出表现在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行动力,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指挥,还有媒体的透明度等等)大幅度提升,(换句话说,中国应对这一系列地事件当中,是沉着从容,同时中国前进的脚步并未受到阻挡。)
同时,在这五年当中,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北京奥会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回想一下,仿佛就在昨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当时是在天津读研究生,所以地理上的优势,我是凑了北京奥运会的热闹,当时亲自去鸟巢里看了比赛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当时的阅兵典礼,别说男孩子们群情激昂,就连女生们都看得是心潮澎湃。)、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惠民工程系列)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十一五”规划成绩斐然。“十一五”规划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再开始讲之前,大家能告诉我“什么是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我们开始第一个“回顾”,回顾从1953年开始的前十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
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1973年7月国家计委修订“四五”计划。《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0年)
“五五”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1990年)
“七五”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1995年)
“八五”成就: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
“九五”目标: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
“十五”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以上简单地回顾了一下前十个“五年计划”(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和讯新闻网” 专栏:国家脚印)。接下来,我们认真地回顾“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
我们在前面已经明确了,“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所以,我们重点看经济增长和提高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上,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实现得较好,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社会保障水平也是明显提高。最突出的表现是:
一、人均GDP增幅高于预期。(PPT)
第五篇:十一五规划
图书馆“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前言
图书馆是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全院师生提供教学、训练、科研和竞赛所需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资源的任务。本馆紧密配合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以读者为中心,以创办体育大学和创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一流的体育特色图书馆为目标,从长远的、宏观战略上考虑,制定本馆“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绩
1、馆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图书馆对内、外墙进行了翻修,正面外墙贴上了色彩明快的釉面砖,内墙也用白色乳漆重新粉刷,显得宽敞明亮;同时更换了破旧的门墙,换上了崭新的窗帘。图书馆老化的电线也全部更换,照明系统重新布设。经过一系列的翻新改造,图书馆的面貌大大改观,为读者创造了良好的借阅环境。
2、硬件设施大大改善
近年来,学院加大了对图书馆现代化方面的投入。2002年底,总投资达到80万元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正式动工,2003年初建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拥有60台高性能的多媒体电脑,以及投影机、视频展台、DVD机、控制中心等设备,可以为读者提供上网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服务。电子阅览室开放2年多以来,深受读者们欢迎。与此同时,图书馆升级了服务器,添置了新复印机和多台工作电脑,大大改善了图书馆的设备状况。
3、藏书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为了迎接教育部2008年对我院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近年来,图书馆狠抓藏书建设。据统计,2001年至今,图书馆共采购图书13万多册。其中体育类中外文图书、报刊的收藏量华南地区最多、最全,省内高校、国内体育馆校以及港澳台甚至东南亚地区都有读者前来我院查找、利用文献资源。
4、开拓文献资源采购业务
本馆执行国家政策和学院规定,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文献资源的招标工作,使文献资源的采购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使本馆文献采购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5、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图书馆在管理上下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坚持考勤制度,使图书馆成为全学院考勤工作做得最好的单位之一;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党务、行政、业务、科研方面的管理制度,编制了《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有章遁。
6、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多年来,图书馆坚持“读者至上”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从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首先,图书馆延长了开放时间,周开放时间达到81小时,中午、周六、周日部分室(部)正常开放;其次,图书馆建立了图书馆网站,通过访问网站,在家中也可以检索图书馆的藏书资料,进行借书查询和图书预约、续借操作,可以向图书馆荐购图书,对图书馆的工作提交意见或建议。此外,图书馆还调整了借书权限,使读者的借书范围更广,借阅权限更大。通过购买数据库和加入广东高校网络图书馆,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10多种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和下载服务,深受读者欢迎。
7、科研成果丰富
贯彻“以工作带科研,以科研促工作”的方针,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图书馆员工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据统计,“十五”期间,图书馆共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四项,院级科研课题30多项,编撰出版书籍数册,在各类型专业刊物发表文章120多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获奖和交流的论文达30余篇。
(二)不足与问题
1、“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的观念未完全落实。个别工作人员对读者的服务态度有时不够友好,未能切身处地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2、爱岗敬业思想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串岗、离岗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不足,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
3、服务方式和范围未能完全满足读者要求。服务方式和范围还主要停留在阅览和借还书阶段,参考咨询工作虽已开展起来,深层次的服务还需继续加大、加强力度。
4、办馆条件严重不足。
(1)馆舍面积仅为3150平方米,以2004-2005学在校学生4842人计算,生均仅0.65平方米。
(2)阅览座位仅为350个,按座位数与学生之比为1:4计算,图书馆的阅览座位应为1200个。
(3)电脑设备不足。电子阅览室仅有60个机位,经常出现读者排队上机现象;图书馆有近半的工作人员还没配备电脑,有些日常工作无法开展;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不足。
5、电子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没有自己的特色资源。
三、机遇和挑战
踏入新的五年,图书馆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学院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迎接2008年教育部对我院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准备工作,为了实现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测评指标达到优良标准,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在可见的将来,建筑面积20552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将拔地而起,新图书馆实行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借阅环境,更多元化的服务。此外,学院提出要在2015年创办体育大学的目标,这对图书馆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当然,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学院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必须抓住这些机遇,从管理、藏书、服务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四、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图书馆工作和各项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图书馆的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我院的教学、科研和训练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大力加强藏书建设、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人员素质,扩大服务范围,为实现学院创办“广东体育大学”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院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发展目标是:改善办馆条件,充实馆藏资料,优化藏书结构,加强现代化建设,为我院教学、科研和训练提供资源保障,为我院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创办体育大学的目标提供应有保障。
发展目标:我院图书馆在2008年之前应建设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左右的新馆,并配备先进设施;馆藏纸质文献总量将达到50万册以上(电子图书约10万册),馆藏资料满足我院各专业、各学科用书的需要;电子阅览室机位达到100个以上,公共检索机位20个以上;建立博硕士学位论文提交和发布平台,建设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和体育专家数据库,提供电子图书、全文期刊和各类特色数据库的检索服务。
六、主要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学院新图书馆将于2006年5月动工兴建,新图书馆要建成校园标志性建筑,充分体现“功能需要”、“技术领先”和“以人文本”的三项原则。“功能需要”是指能够满足现代化图书馆各种功能的要求;“技术领先”是指能够收藏和利用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满足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给读者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新馆的建筑面积将达到20552M2,阅览座位1300多个。新馆在功能设计上采用藏、借、阅、检、研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具有突出的高等院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品位与风格,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采用灵活的开放式服务模式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集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于一体的新一代图书馆。其总体设计目标和基本要求为:
1、新图书馆大楼的建设要按“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建设、一流质量”的要求,按照一流的标准去规划设计,建成校园标志性建筑。
2、新图书馆要建成学院的文献服务和信息网络中心、检索咨询中心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美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研究条件,成为读者学习研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3、新图书馆在建筑设计时,既要满足藏书的需要,又要满足服务的需要,同时随着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还要满足网络文献信息的检索和获取、学术报告、展览宣传、读者休息等多功能的需要,为读者、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条件。
4、新图书馆建筑要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应紧密结合图书馆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趋势,为运行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提供灵活性强、适应性高的空间。满足藏、阅、借、检、研一体和空间布局灵活使用的要求。
5、新馆大楼整体设计理念是:开放式、多功能、人文化。要突出文化品味,注重智能设计,节约资源,健康环保,将新图书馆建设成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富有现代文化气息,既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各种使用功能,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既符合图书馆建筑规范,又能满足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要求,造型美观,匠心独具,与整个校园风格协调一致的图书馆。
6、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设计以人为本,处处为读者着想,力求人文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提供人性化的阅读空间,努力营造求知、创新、高雅、自由的学术氛围,使之能吸引读者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满足个性化服务。
7、具备外向型高等学府学术殿堂的品味,以适应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需求。
8、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应有灵活性和发展余地,新图书馆要参考智能大厦得的综合布线要求来设计建筑,要具有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能力。
(二)文献资源建设
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调整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为教学、科研、训练和竞赛做好文献资源服务,制订并逐步完善采访工作细则,全面加快馆藏资源建设,在现在33万册馆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2006年要达到纸质图书37万册,2008评估前达到纸质图书42万余万册,电子图书10万册的规模。争取2009年馆藏图书馆总量达到50万册以上,2010年达到60万册,与学校的发展和办学规模相适应。报刊订购将达到1000种的规模,并根据学院学科建设的需要,注意核心期刊和重点期刊的订购。并注重奥科会、全科会等一系列的体育论文集的收藏,拟成立体育特色的特藏库。
其间,需要在全校进行调研,逐步建立并完善藏书体系,加强体育类和相关学科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数据库的订购工作,使之形成更显著的我院藏书特色。
(三)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及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图书馆新馆将采用全新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稳定、高效、使用方便为目标。在硬件设施方面,采用国际名牌的服务器和交换机,配置高性能、大容量的存贮设备,满足电子图书、随书光盘、论文提交和其它特色数据库的存储要求;新图书馆大楼采用综合布线系统,提供高速、完善的网络信息接入点,同时具有语音广播、消防监控、闭路电视监控功能。在软件方面,鉴于目前使用的SULCMIS III在功能、稳定性方面存在缺陷,新馆将考虑采用更成熟、更先进的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以适应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要求。在数据库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广东网络图书馆的合作,为读者提供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万方电子资源、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检索和下载服务;同时,购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报刊数据库、体育咨讯网;建设本馆的特色数据库,包括博硕士生论文数据库、学院科研成果数据库、院内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专家数据库,以及各体育大项(例如篮球、足球、田径等)的多媒体数据库;电子图书方面,在购买10万册电子图书的基础上,以后每年将新增1—2万册。
(四)图书馆管理
在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与各系、部选派相应学科的教授建立联系;成立广州体育学院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作为全校文献信息工作的协调机构,负责各学科文献资源以及数据库建设的咨询、规划和监督工作。
采用先进的全面办公自动化系统,降低办公成本,增强各种事务的透明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水平。
(五)员工队伍建设
加强图书馆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和培养教育工作。
继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图书馆员工敬业爱岗的自觉性,挖掘全体馆员的潜力,充分提高馆员积极性、创造性和服务热情,以人为本,做好服务工作,增强做图书馆人的自豪感。
通过岗位聘任和业务培训,进行图书馆业务人员的合理分工;通过引进人才和继续教育,改善图书馆的专业结构,力争到2010年使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数比例达到规定要求。
(六)图书馆服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办馆指导思想,全面更新服务观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在做好图书馆基本借阅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高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设立咨询台,编制推荐书目,开展在线咨询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主动承担教师所主持的各级别课题所需要查找的文献资料,提供各级别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等情报,实行定题跟踪服务,为学院的教师从事高水平课题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为学院的科研建设做贡献。加快图书馆网页建设,做好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导航,实现快速获取资源功能;在图书馆网页开辟“新书通报”、“新书点评”和“读者荐书”栏目,加大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宣传力度。
以新生培训,文献检索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多层次地开展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提高读者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七、主要措施
(一)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图书馆的事业的建设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赖于上级领导的支持,图书馆是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和训练提供保障的重要部门,我们应千方百计地争取上级领导支持,努力改善办馆条件,争取在2007年建成新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方便、舒适的借阅环境。
(二)加大经费的投入。2010年预计图书馆藏达到60万册,希望财务部门作好经费计划,保障对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投入。
(三)加强图书馆的硬件设施。
图书馆计划将进行一系列数据库的建设,购进电子图书等都需要硬件设备的投入,还有目前图书相匹配的光盘也需要购置相应的硬件设施,才能达到图书与光盘同时能与读者见面,更好地使文献资源得到利用。从现代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对读者借还书处需采用双显示系统,更好地方便读者。
(四)强化管理,提高办馆水平。
在认真贯彻执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图书馆的各项制度,使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有章可循。继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其它制度。
(五)提高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六)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业务发展。
人才是办馆之本。要通过引进人才和加强对现有人员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促进图书馆各项业务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