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市场监督管理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当前市场监督管理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在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和质量监督管理局采取“三合一”的模式,成立综合性的市场监督管理主体——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在精简机构的背景下,这种综合设置目前还只能是一种探索,效果需要时间来检验。尽管一些地方新的综合性市场监督管理主体在市场监管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给企业带来便利,在为政府减负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在实际的运行中逐步显现。
一、机构综合改革后面临的几个难题
(一)简单的机构合难以实现1+1>2的问题 当前的机构合并有多种模式,一个重要转变就是将部门之间的外部协调为一个部门的内部协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协调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但实际上大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大融合体制的设置,还仅仅是几个部门简单的拼凑在一起、对内设机构进行的“物理性”删减或合并。具体到市场监管部门内部,由于实现了多部门的职能融合,业务流程的树立需要按照新的思路和内在逻辑进行再造,这需要一个理顺的过程,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实现。对外看似责任“无缝担责”,对内还是“各干各的”,造成大多数机构合并实际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合并后体制的优越性根本无法显现。这种片面的追求减机构、减编制的改革方式对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可能会造成得不偿失,可能会陷入“方向正确、操作有误、步子太急、反反复复”的困境。这方面体现比较明显的就是技术层面监管的流程再造。例如食品药品监管问题,原本就是一个技术含量高于行政干预的系统性体系,根据“四个谁”的监管原则,工作职能并未与工商、质监等部门有交叉,如果硬性实现融合势必出现职能“偏重”、“谁吞并谁”的问题,进而产生重此失彼的现象,最终削弱其他职能职责的履行。同时,上下改革步调的不一致,造成了“一个媳妇多个婆婆的现象”。多数单位实现“N合一”后,由于一个部门接受N个上级部门指导的局面,在工作衔接、职能转变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上级部门的频繁文件、各类专项治理、不同监管模式、多项中心工作和协调配合,会议、培训频繁等各种问题在改革后出现,从基层执法人员的反映看,已对此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仅以会议为例,一项主题会议“应付”多个上级部门,合并后的单位需要参加会议的1个时间成本徒增到N个时间成本,造成行政时间上的浪费。
(二)新执法主体难以解决执法合法化的问题
目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方案可谓“百花齐放”,以工商、质监、食药监、物价、安监等部门进行排列组合,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把旅游局也纳入“大市场监管”格局。合并后的机构尽管名称各异,有些地方政府直接成立新命名的执法主体,而有些地方政府为避免执法主体不合法问题,采取一个局悬挂多个牌子的方式。无论是“几合一”,作为新的执法主体都面对一个问题,即:执法权的合法性。《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就是说,国务院或者经授权的省一级政府可以作出“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的决定,处罚权的转移由国务院或者经授权的省级政府决定。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如果未按照《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予以授权,要想执法主体合法,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按照原执法主体名义执法(与合并后的“三定”方案向矛盾);二是原执法主体具有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进行执法(合并没有实际意义);三是为一个执法人员办法多个执法证件(一对N?)。对此,一些合并后的执法主体为了避免执法风险严格参照以上三条开展执法活动。一些新命名的执法主体不得不参照第二点、第三点开展执法活动。也有一些新执法主体不得不绕过执法行为的合法化的障碍开展执法活动。这种新执法主体的执法合法化问题早已引起基层执法人员广泛的争议,基层工作人员的“无所适从”更彰显基层工作人员对自我保护选择上的“无奈”和对基层执法主体的“不尊重”。
(三)工商干部队伍情感上难以接受的问题在“N合一”机构改革的浪潮中,唯有工商干部队伍受到的冲击最大,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先是部分干部队伍被划转到食药局,接着又进行“各种各样”的合并,无一例外的是工商干部队伍的职能在增加、人数在锐减。即使这样,一些领导领导机关仍在“补刀”。例如:如皋局在机构改革中,按照“总体瘦身、基层强身”的原则,将70%的干部职工充实到基层一线。对于“谁留机关、谁下基层”这个烫手山芋,如皋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机构改革中严苛的“瘦身法”:“一律不提拔,一律不返城”,要求人员流向只能从近到远、从机关或城区到农村;55周岁以下男性、53周岁以下女性,农村工作经历不超过8年的,一律充实到农村分局。这样的政策,就如同网上对公务员攻讦的帖子“你不想干可以辞职”一样刺痛人心,明确告诉基层工作人员“政治待遇免谈、福利待遇不谈”、“只讲理想,不讲现实,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而更有甚者,少数地方在工商工作人员划转到食药监局后发现“编制丢了”。同时,作为这支平均年龄达到45岁以上的工商干部队伍要想迅速“转型”,实现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的转变,无论从体制完善、深度融合上,还是从能力跟进、履职履责上都需要一个相当长过程。陡然的扩大这支干部队伍的执法领域,让这支非专业队伍做专业事务,背负“背不起”的责任,这样的机构改革让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工商”情何以堪。
(四)部门规章和法律法规难以及时跟进的问题政府机构改革,实施“N合一”执法模式,是否是大势所趋另当别论,但在行使集中执法权之前应当做到法律先行。政府或部门改革不能以“改革”的名义、抛弃法制精神。在法律之上若顶层无预先设计,基层执法部门必定会各自为政,“乱”就成为一种常态。基层乱,只是乱一片,顶层乱就会乱一面。例如,在近几年,由工商总局牵头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正逐步向纵深推进。从实缴制到认缴制、年检到年报、“先照后证”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每次登记注册规则的改变都会全面影响市场监管的基础性原则,这不仅是工商行政法规发生了改变,更影响着诸多部门的监管规则。但执行新政策、新规则的同时,基层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常常感到“无奈”:市场主体一遍遍的询问“年检”相关事宜工作人员除了告诉以后要“年报”、其他还不清楚;窗口海量发出去的网吧营业执照因经营户不能取得网吧经营许可证又不得不劝经营户办理注销手续;“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后银行等相关部门还是索要机构代码证;工商登记基本信息已经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但很多企业还需要到行政单位开“诚信经营”证明;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但如何事中事后监管还在“摸石头过河”。在部门规章严重滞后的同时,各项法律法规也“姗姗来迟”,例如商事登记制度是否与《公司法》有冲突?地方工商、食药监机构改革、职能划转后的执法工作是否与《食品安全法》有矛盾?如果披上改革的外衣就可以允许违背法律,那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在堂而皇之的“闯红灯”,实质上是损害法律权威。
(五)执法部门的编制逐渐被“蚕食”的问题机构改革,应该更多的从科学的职能履行考虑,从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考虑。改革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与正在开展的控编减编、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等工作,要求一起谋划、一起实施、一起落实。但改革的实质是行政执法部门的编制成了“唐生肉”,被这个“割”掉一块,被那个“撕”掉一块,干部队伍成功实现“瘦身”的同时,事务一项不少,还要承担职责外的事情。例如文明城市创建(建设)工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的农贸市场创建(建设)工作,无论从工作职能上还是技术层面上,工商部门都不是农贸市场主要监管部门,却因为政治因素不得不投入绝大部分精力甚至基层局、所全员力量,“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还要落得时常因此被问责的困局。另外,地方政府虽然对市场监管负总责,但相比经济发展、社会维稳、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市场监管未必能真正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而此时用这块“唐僧肉”去换来中心工作的“长生不老”,正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必然后果。随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职能及人员的划转,行政审批局的设立,以及地方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行政执法部门的编制还将逐渐被“蚕食”。尽管当前许多地方采取机构合并的方式组成新的执法主体,但事实上新的执法主体的总编制数在缩减。事权未减少,编制却在减少,在职能为进行科学优化、深入融合,工作人员履职能力未全面提升之前,在监管效能上很难有较大的提升。
二、对策探讨
(一)要转变1+1>2思维,解决好科学决策问题 当前,有部分人认为成立综合的市场监管主体有利于整合市场监管执法资源,可以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例如工商部门队伍基本覆盖乡、镇、街道等基层,质监部门拥有完备的检测技术支撑,能够满足日益复杂的监管需求;食药监部门则具备食品药品监管优势。从部分已先试先行的“示范区”总结的经验看,整合市场监管执法资源确实有其进步意义,很多观点认为产生了1+1>2的效果。政府部门的职能融合虽是一个大趋势,但职能融合与机构删减、合并性质完全不同。简单的说,机构融合具有“化学性”,将两种“物质”充分“搅拌”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这种物质将表现出新的性征。而机构合并主要体现在“物理性”,尽管两种“物质”被充分“搅拌”,并没有改变其物理性而产生新的物质。很显然,机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职能的融合。职能融合就需要对“化学性”进行分析。政府应对即将合并的机构进行充分地调研,重新衡量“编制”与“事权”,哪些职能可以删减、哪些职能需要加强、哪些职能比较相近、完成相应职能需要多少编制等,每一项都要做出科学评估,每做一项决策必须要有依据支撑。例如,如果政府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编制可以划转到其他职能部门,或可承担更多的职责,那么政府就应该对工商系统的事权进行调研,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重新“三定”,而不是不拍脑袋、凭经验做出决策。
(二)要转变先试先行思维,解决好法律滞后问题
盖楼要先打地基,市场监管也离不开依据,也就是法律。政府机构改革、集中行使执法权是大势所趋,但应当法律先行,不能以“改革”的名义、抛弃法制精神而违法。顶层无设计,下面必定各自为政,“乱”就成为新常态。任何一个秩序井然的市场经济体系一定是建立在运行良好的法律体系之上的,反之,市场监管将一片混乱。仅以2009年《食品安全法》生产环节监管为例,从法律层面上就存在对现做现卖食品加工作坊监管主体归属不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办理相关证照相对困难、食品生产环节监管力量薄弱以及生产环节食品质量安全抽检经费不足等问题。可见,出现问题不能归结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而应看清法律上存在漏洞。如果部门不“推诿”就是“乱作为”,那么部门之间的“推诿”肯定是一种常态。无论是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还是现在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只是国家监管市场体制的表现形式,并不是监管好坏的根本。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不是目的,仅是促进市场监管科学化、常态化的一种手段。如果单纯的只是要求出了事情有个单位“背责”,那这种简单的机构合并显然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法治才是做好市场监管的根本也是唯一途径。如果是想从根子治好市场监管的乱象,显然机构合并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中,从国家层面上首要考虑的是面临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尤其是不能倡导先试先行,即使要先试先行也只能在一定的小范围进行,不能默许地方政府自己去“摸石头”,搞“百花齐放”,防止法律、法规滞后造成的监管乱象。
(三)要转变基层包干思维,解决好思想不稳问题机构改革,无论如何“变”,最终把执法工作落到实处的是基层工作人员。在机构改革中,将所有“矛盾”、责任下移,一味的通过行政命令方式解决问题,将会造成基层干部队伍思想上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基层执法工作。例如在由垂直管理到属地管理的改革中,原本在市直部门的执法人员可以在市内进行横向交流,关于工作在农村还是城市的问题可以内部消化解决。在实施属地管理后,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在农村工作从暂时变为永久,带来诸多生活上、工作上的问题,进而带来思想上的不稳定。对此,在机构改革中务必要考虑到基层工作人员的现实生活、学习问题等,从四个方面确保干部队伍稳定:一是确保基层工作人员行政编制不变,不能因为人员划转、分流造成身份变化;二是要重点解决有城市划入农村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可采取编制暂留市内人员借调农村的方式,在农村人员逐渐招录到位后将这些“老同志”逐批调回市内,期间为其子女上学等问题广开绿灯,位夫妻两地分居给予一定的补助等;三是重视待遇,要关心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政治待遇及工作压力问题,可以借鉴深圳、上海的现有改革样本,真正解决基层执法人员的待遇问题。同时在干部提拔使用时要向基层倾斜,做到心往基层想,钱往基层投,人往基层流,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四是做好干部队伍的业务培训,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让这支干部队伍尽快担负起“N合一”后的新职责,迅速适应新职能、新任务,而不能强加“一揽子”不会履行的职责,让基层背负背不起的责任。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追责制度,保护好这支监管队伍。
(四)要转变行政管理思维,解决好社会共治问题目前行政执法部门采取的监管方式以行政管理和监督管理为主,这两种监管方式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投入巨大的行政成本,这巨大的行政成本也仅仅约束了少数违法违规经营者,投入的“性价比”非常低。这种通过行政手段监管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产(商)品的管理理念显然已经非常落后,也难以达到监管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机构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管理必须做出根本性的推进,突破原有管理理论,把管治思想转变为共治思想。要彻底厘清工作职能,明确区分哪些职能是行政服务、哪些职能是行政指导、哪些职能是行政执法,在机构改革中,不能再将其混为一谈,而是要通过改革,把不该由行政执法部门管理的事项移交出去,把该由行政执法部门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要做到专业人做专业事、专业机构做专业事,才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行政管理和监督管理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执法部门和监管对象,一定要在二者之间引入社会,引导社会力量,汇集社会力量,充分利用12315、12365、12331、市区长专线等平台的信息收集作用,也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例如:商业保证金、商业保险、个体协会、检测检验机构等),行政部门只专注构建平台、依法行政,在社会治理中运用好消费者权益保护触角、行政执法手段、信息公示平台这“三驾马车”,做到快速反应、依法处理,及时向社会公示。要切实做好角色定位,尤其在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过程中不能够身兼数职,在收集证据时当“警官”、在做出行政处罚时当“法官”这种多角色执法过程中容易导致公权力非理性行使。
(五)要转变人海战术思维,解决好人员不够问题机构改革,无论几合一,总编制变少是必然趋势。人少、事情没有少,解决事权矛盾,不是一句职能科学融合就解决得了,即使职能已经高度融合,在编制上仍会表现出“缺”的情况。例如,质监部门的特种设备管理的相关科室,编制只有几个,但按照特种设备法律法规规定,监管人员需要对重点场所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每年至少巡查1-2次,同时还要处理大量的投诉、日常检查巡查等工作,人机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在特种设备数量逐年增加的城市,基层局即使再投入10个、20个编制,都远远解决不了人力不足问题。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从上到下都停留在人海战术的思维,向简单的依靠人力解决一切。这种人海战术,是一种以数量和巨大的消耗换取其他方面优势的战术,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巡查工作制也是典型此列。在科技水平不足、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运用人海战术是一种无奈选择,确实在一定历史时期能够发挥较大作用。但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日,尤其在政府要求大量减少编制的背景下,这就尤需要顶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精力、体力”问题,要尽快从人海战术思维转变到科技创新思维,不但要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上抛弃人海战术,更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在服务与监管中进行技术上的革新上下足功夫,要大大地减少“编制”在服务与监管领域的数量,通盘考虑哪些事务可以由“机器”做,哪些事务只能由“人”做。例如注册登记工作,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完全可以网上自动受理、自动打印证照,就没有必要再投入“编制”大量人力去完成机器可以完成的任务。在监管领域可以预装智能监控系统,以实现科技水平与监管水平的高度统一。
第二篇: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劳动力总量过剩、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劳动力素质低这三大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12创新版-0030―02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就业领域长期积累的矛盾日渐显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给城镇就业造成很大压力。在积极的就业政策作用下,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对城镇就业的压力已有所缓解,但其他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就业增长的负面影响。
1.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之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从统计数据看,1991年到2000年,我国就业总量仅增加7336万人,年均增加730多万人,只及80年代的一半,年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只及80年代的三分之一。在这一时期,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减少到72万个,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下降了一半。
2.就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产业的就业数量远远超过其自身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制度性的障碍,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流动不畅的状态,造成劳动力大量积压。第二产业的就业数量基本没有增加。我国第二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长期偏低,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采用,第二产业出现了对过剩人力的排斥,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受到制约。统计数据表明,在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吸纳就业能力弱化的同时,我国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方面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尚不能抵消前者对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突出了就业矛盾。最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的城镇就业产生很大影响。按照上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三产业平均每年创造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的能力计算,城镇本身的就业压力应不是很大。但受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我国城镇实际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要增加很多。每年新增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500万人以上,政策性“农转非”人员约250万人以上,通过上学等渠道进入城镇的人口不少于100万人。几项合计,每年进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约900万人左右。加上城镇自身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城镇实际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约1300万人左右。显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增加了我国城镇劳动力的数量,同时也加剧了城镇已有的就业矛盾。
(三)劳动力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部分人群就业的瓶颈。劳动力素质不高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和专业技能差两个方面。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学专科以上占4.7%,高中及中专的占14.4%,而小学以下的却占40%以上。大量需要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比重不足1%,高中以上的仅占7.8%,小学以下的却占50%以上,1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6.8年。劳动力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部分人群就业的“瓶颈”。最近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就与此有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一年比一年大,“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与此有关。
二、解决对策
(一)树立“就业优先”的观念。强调“就业优先”,就是要明确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就业。只有努力扩大就业,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进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在坚持使用高新技术和设备、努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会对促进就业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要特别注重发展市场竞争力强、比较效益高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以保证在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
(二)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的就业政策强调的是采取各种手段扩大就业,并通过扩大就业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我国当前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保持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从而拉动劳动力需求的持续增长,扩大就业需求总量;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的合理匹配,减少摩擦性失业;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援助,包括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以及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以帮助实现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修复劳动力市场功能的缺陷,消除对特定群体的就业歧视,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应在加强农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1.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应研究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包下来的可能性;对贫困地区,可考虑免去中小学生杂费、书本费,甚至为学生提供一顿免费午餐的可能性;改进、完善对考入高等学校的农村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减免学费的有关政策,以减少甚至根除农村学生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情况。
2.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如增加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投入,制定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等,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生活水平较低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改变目前职业技术学校发展面临的闲难,也有利于劳动力受教育结构的优化。
3.加强职业培训工作。职业培训包括以提高员工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在职培训,为失业人员转业服务的再就业培训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培训等。对于在职培训,可采用根据技术水平决定技术等级、根据技术等级确定工资级别的方式,调动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应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再就业培训的内容应与各种促进再就业的措施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耿玉眷)
第三篇:实习医生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实习医生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医生帮助患者摆脱疾病,重新获得身体健康;然而医生的健康问题却并不乐观,高强度的工作量,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都对医生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实习医生作为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换的中间步骤,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会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实习医生的身体和心理两部分来综述其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实习医生健康心理干预医患沟通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疾病治疗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经常处于疾病环境中,医生本身已经成为健康高危人群。有研究显示,约15%的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有40%左右的医生长期处于工作倦怠。因此,有关医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热点。而实习医生作为特殊的一类群体,除了身体,心理上会有更大的健康隐患。
一、外在和身体素质健康问题:
1、职业损伤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各种手术的普遍应用与开展,内窥镜及介入疗法的广泛应用,艾滋病病例的增多,SARS、禽流感及甲型H1N1流感的威胁,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面临的职业损伤危险正在不断增加。
相较于经验丰富的医生,外科实习医师由于对锐器伤的发生和危险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更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锐器伤是实习医生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研究显示,外科实习医生在实习操作中容易受伤的首要原因是缺乏安全防护教育。研究表明,由针刺伤造成的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危害严重,其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病的流行病。而目前我国乙肝和艾滋病仍然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一旦感染就意味着生活、工作、家庭等的改变,甚至危及生命。
而实习医生对这类针刺伤的危害因素重视不够,因此,对他们加强受伤观念的教育,增加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实习医生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极其必要的。同时,要规范仪器的操作行为,安全使用各类器具,通过熟练各项外科操作技能来避免职业损伤。
2、身体素质
首先是先天素质,比如有些人先天晕血,这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不仅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对人体生理也是极大的考验。
其次是工作强度,医生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假期少,且一台手术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014中国医生执业状况调查》显示,7000多人被调查的医生8成没有双休日概念,最近一年没有带薪休假,90%的人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54%的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近两年有15位麻醉师猝死,他们多数是科室的骨干医生。单单只从工作日的饮食上来说,以下图表清楚地表明了医生饮食的不规律,营养的不均衡。
实习医生作为医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自然会面临和医生一样的情况。由此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反思。作为公共健康的守门人,自己的健康不保,又如何来保卫人民的健康?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强体育锻炼,在空闲时间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并且,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医生的身体健康,保障医疗安全。医疗机构不应鼓励医生带病坚持工作;要严格控制医生连续工作时间;每年落实带薪休假;加速分级诊疗的落实;采取不同报销比例的措施将小病分流到社区或乡级、县级医院;全面推行预约挂号就诊模式;加强医学科普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疾病的预防,唤起民众对生命的敬畏,对医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二、内在和心理健康问题:
有研究发现,与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相比,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临床实习既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延续,又是为临床输送和培养合格医生的启蒙阶段,因此临床实习对实习医生将来能否顺利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途径,势必会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这一时期,实习医生会有对工作的新鲜感,会对实际临床操作和急救的感到,因为自信不够而依赖带教,以及预定的偏科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环境变化引起心理冲突。调查显示,58.14% 的实习医师对即将实习感到期待,而在实习中则有60.47% 的实习医师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要面对新的医院环境和医疗设施,在技术操作上并不熟练,实习生单纯的学习模式需要改变,在短时间内需要操练很多技术和学会使用医疗设备及材料,因此会有压力;另一方面,学校生活较单纯,而进入医院后需面临患者、医务工作者、同事、同学等多方面关系,在与人沟通交流时需要谨言慎行,导致一些实习生难以完成角色转换。医院应加强实习前培训,帮助实习生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医疗设施,医院规章制度,安排实习生从简单任务开始做起,逐渐融入医疗工作中。
2、交流障碍。一是与患者的交流。目前医患关系紧张,而作为金字塔最低一层的实习医生面对的冲突最多,病人和家属对于实习医生的信任度也最低。调查显示,只有65.12% 的实习医生与患者交流成功。由于很多实习生是独生子女,实习生主动性不够,在对话过程中缺乏礼貌用语,而且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欠缺,导致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不畅,缺乏理解。
二是与带教老师的交流。很多实习生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却又害怕被老师责罚而不敢询问,使得实习效率大大降低。
三是与同事的交流。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难免会因为工作而出现摩擦,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减少因沟通不畅带来的心理烦扰,学校和医院应该培养实习生的医患沟通和人际交流能力,同时定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而作为带教老师,应该认识到实习生在工作中和自己是从属关系,但在日常相处和学术探讨上是平等的。带教要尊重实习医生的人格,在患者面前树立实习医生的形象,对实习医生不能态度生硬,应该多鼓励多赞扬,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及时总结,互相交流心得,随时总结发现的问题,定期小讲课,加深理论知识,推进临床指导,做到教学相长。同时,要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在医德医风还是对学术知识的探索上,都要对实习医生起到良好表率。
作为实习医生自己,应该认真与带教老师多进行沟通,当与患者交流不通畅时,切忌产生情绪,应及时让老师来解决,事后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法。
3、角色转换变化大,导致自信心不足,并且对前途感到迷茫。
这一阶段他们要实现从医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角色转换,还有实习医生到临床医师的角色转变。“实习医生”起着承上取下的过渡作用,能否做到合理转承,对医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是从医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角色转变,医学生每天主要的生活都围绕着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这个主题,他们的心理状态也相对简单和理想,主要表现为:具有崇高的职业荣誉感,明确的“治病救人”的价值观,并没有现实生活的担忧等。
而实习医生在医院常常疲于应付各种临床基础工作,如贴化验单、查房、约检查、写病史、换药或者处理病人的需求、上手术台拉钩等,这一阶段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职业荣誉感和学习乐趣渐渐变淡,慢慢开始思考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同辈的压力,还有对职业发展的担忧。
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常常会有学无所用的感觉,不小心犯的医疗过错会对实习生产生巨大打击,让他们怀疑自身能力,同时还要接受来自患者和带教的批评,导致严重的自信心不足,对以后的从医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实习期结束以后,首先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医院就职。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型医院往往已经趋于饱和,这造成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毕业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风险。然而医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很高,对就业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造成了许多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三级医院去不了,二级以下医院不愿意去,社会上普遍的就业困难现象引起实习医生对前途的担忧,蒙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实习医生还面临着立即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的艰难选择。在成为正式的临床医师后,不再有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全权对病人负责,于他们来说,技术和心理都要受到严格的考验。
迅速变化的生活环境、学习要求和方式的转变、社会地位的转变都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使其陷入困境。如果不能顺利的完成角色转换,实习医生就会采取对立态度,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危害到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人才质量。
医院工作人员应该给予实习医生适当的尊重和重视,激发其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学校和医院应该严格选拔实习带教,因为带教老师对实习医生的影响是立体多面的,关系到实习医生对医院甚至医疗事业的态度;同时加强对实习生的目标和责任管理,使实习医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保障圆满完成临床实习。
实习医生则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理解实习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技能,还要熟悉并严守有关的规律制度,这是一个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自觉培养坚韧的意志毅力,吃苦耐劳的体力,养成与他人诚挚合作的优良习惯,为自己今后顺利成才打好素质基础。面对复杂的人际社会,要磨练自己的品德情商,在与各种人群交流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一个“德”字。
4、真实体会到生老病死的心理冲突。在校学习的时候,无论是上课所使用的人体,还是分析过的病例,大都是原本就没有生命的;而到了医院进行实习,会亲眼目睹很多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眼前消逝,还有被病痛折磨的生不如死的患者。这些场景会对实习医生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畏惧心理或者厌恶情绪。这个时候,带教老师应该及时开导实习医生,让他们明白生老病死都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医生只能尽力减少患者的痛苦,无法改变生死的结局。
5、实习工资待遇。
实习医生作为苦力辛勤劳动以后却被排除在利益分配的范围之外,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心理落差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医院应适当给予实习医生劳务补贴。一定的生活补贴不仅能加强他们的工作热情,还是对他们的一种认可,使他们对医院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上述心理问题的差异:
1、不同的时期,会凸显不同的心理问题。比如:实习初期更多的是担心出错医嘱、与患者接触紧张,对于环境、角色变化的恐惧。而实习后期主要体现为对就业的担忧,其他的负面心理会随着实习时间的延长而递减。
这是由于在临床工作了一段时间,实习医生与患者(或家属)接触、沟通的方法得到改善,对开医嘱的程序及药物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有一定的掌握,再加上考研的结束和对医院的环境、教师都比较熟悉,实习医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因此心理问题大大减少,但是因为学历,面试的能力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就业面临种种的困难,导致有些实习医生心情烦躁,丧失信心,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
2、负面心理反应的强度也体现在不同专业上。中医学生的心理状况相比其他专业更差一点,因为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学习中医课程,还要学习西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加之中医医学文献的文字较难理解,许多学生产生厌倦、焦虑等反常心理。目前适合中医学生就业的医疗机构相对较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中医学生就业比西医学生困难,容易对自己的知识能否得到社会承认产生怀疑,心理压力加大,更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3、心理健康在性别上也有明显差异。普遍看来,女实习医师的心理状况较男实习医师差。这与女性的自身心理特征有关,但也受目前的社会问题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为胆怯、多疑、缺乏自信,而且对外界感受细腻、敏感,有的女生甚至怀有性别上的自卑感。这些都造成女性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目前许多医疗机构选择毕业生时仍存在重男轻女的偏见,这进一步挫伤了女学生的自信心。
三、建议
概括上述这些针对性的对策,笔者认为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这些举措来帮助实习医生健康顺利的度过实习阶段。
1、临床自我保护
①树立正确的疾病防治观念,增强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医务人员日常工作,必须面对和接触各种各样疾病,包括传染的或非传染的、典型的或不典型的、明显的或潜在的等等。如果不注重临床自我保护,其接触携带的病原既可能危及自身,还可能因继续的工作接触而转传给其他病员甚或健康个体。实习医生作为未来的医疗战线生力军,现实的“医务人员”中可能遭受感染及伤害的易感人群,理当在思想上更应重视健康的自我保护,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回顾、总结各种疾病及操作的自防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学习工作中的各种职业性感染及伤害。
②掌握正确的自我保护技术,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实习医生作为病人眼里的“医生”,由于必须深入临床第一线,他们常常是临床上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的人群,有太多的机会遭受感染;而作为上级医生的“学生”,他们又有较多的机会进行一些“简单”却又高危的诊治及“收尾”工作,如拆线、穿刺、处理污物、分离清洗锐气等,从而容易招致伤害。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和易受伤害的特殊群体,实习医生应该从头做起,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正确使用口罩、帽子、手套等自我保护器材,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遵守并熟练诊治操作规程等,并将之贯穿到整个实习过程乃至职业生涯。
2、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健康除了需要个人的调整,外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也会帮助个人更好的处理心理问题,有效提高实习期临床医学生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为他们尽快适应临床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①严格带教老师的选拔与培训
带教老师对实习医生的影响前面已经作过阐述,因此要严格筛选,择优聘用,并且要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带教的职责,讲明实习大纲的要求,详细介绍医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各方面情况。
②实习前的心理准备、入科教育和技能培训
在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开始,学校应加强德育课程及心理辅导课程的讲授:加入“心理健康与阳光心态”、“医学生实习期间的人际关系”等内容。在入科教育时,相关带教老师应通过细致的剖析和讲解,让医学生牢记并遵守临床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尊重医师、护士和患者。在遇到问题时,用谦逊、诚恳的态度来寻求他人的帮助。并且在入科实习前一周,医学生分组、轮换进行各项临床操作技能培训,采用集体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后进行抽签考核,考核达标者才能入科实习。
③人文素质教育
自然科学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更体现在人文精神的提升,医生不仅仅在于治疗患者躯体的疾病,更在于尊重患者,注重患者的感受,考虑患者的生存质量。
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包括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灵魂价值的尊重,对生命权的尊重。实习阶段,是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关键,要努力培养医学生树立关爱人、尊重人、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也就是对病人的生命与权利的敬畏与尊重、医务人员专业精神的实践、在医疗服务中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这要求实习医生不仅有掌握渊博的医学知识,同时要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要懂得医疗相关的法律与法规;要学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如何跟同事进行协作共事等基本人文素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要把人文原则贯彻整个诊疗的过程,要让实习医生充分认识医学的高风险以及医学发展的局限性,明确作为医生的使命。
而妇产科作为内外妇儿四大临床科目之一,是医学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目。男实习医生在妇产科实习时积极性低,医患关系不和谐,是妇产科带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男实习医生在妇产科临床实习的积极性,说服患者配合临床带教工作?是每位妇产科带教老师面临的重要而棘手的问题。
很多男实习医生认为以后不会往妇产科发展,学习妇产科没有意义;并且男女有别,为女性看病会尴尬;若在妇产科工作,会影响自己个性,生活和家庭;表现积极的话还会被别人取笑和误解„„
针对这些问题,带教老师可以以具体病例说明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掌握妇产科的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对各科工作者都会终身受益;同时要消除性别顾虑,医生在工作中没有选择男女的权力,医生诊治的主题是某一器官的疾病,无是否隐私之分;还要提高男学生对妇产科的兴趣及积极性,突破心理障碍。
总之,以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为出发点,在实习带教中进行人文环境建设,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站在社会观念的高度服务患者,深入内心的关爱来了解患者,全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以人为本,关爱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实习医生更好的完成角色转换。
3、提高沟通技巧,改善医患关系
目前很多医患冲突都可以分成这些类别,一部分是由于医生的诊疗错误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还有一部分是患者自身的问题。2014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医疗纠纷11.5万件,其中1到5月份发生严重伤医事件21起。98%的医生都遭到过患者或家属不同程度的辱骂,48.51%的医疗工作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环境表示不满意。然而,医患之间的问题如果得到良好的沟通,并不会变成难以收拾的两败俱伤。
这是医患沟通的主要流程。医患沟通既是医生自我发展和医疗活动进行的前提,还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更是是医患冲突的调节器。实习医生应掌握沟通基本技巧(如同情、尊重、兴趣、关怀和支持)、信息获得技巧、信息给予技巧、体格检查和有创治疗的准备等,还应掌握如何处理不利治疗、如何通告坏消息、开展团队合作、促进持续治疗、健康教育技巧等。
在临床实际沟通过程中,实习医生应注意:良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礼貌的自我介绍是最好的开端,要用友善的态度与患者交谈,同时灵活运用其他沟通技巧,完善医患沟通过程。
医生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常常是能够使他人重获健康,而自己却不注意自身的身心健康。而实习医生刚刚从医学院走出,心智尚不成熟,对新环境、新社会关系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又由于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往往面临的心理冲击更大,因此更有必要重视在实习阶段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施益农.毕业实习医生角色转化适应性教育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8).
[2]张静.刍议实习医生医疗过错的定性分歧[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8).[3]王怡栋,马伟宁,韩魏等.对中国实习医生制度优化的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4]戴正庆,许伟,倪衡建.加强实习医生沟通技能培养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5]鄢少君,翟海勤,周绪兰.口腔实习医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6).[6]梁阔,王亚军,方育等.临床教学中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7]石华,杨秀丽,唐明,王清玲.临床实习医生抑郁焦虑状况调查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5).[8]高焱莎,刘颖,叶丹,科苑南.临床实习中沟通技巧的恰当有效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9]欧少阳.浅谈实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导刊.2013(12).[10]蒋迎九.浅析实习医生的临床自我保护[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11]容春风,林冷,朱小宁等.人文环境建设在妇产科男实习医生带教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7,7(3).[12]陈道荣,王丕龙.如何提高实习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 [13]颜以祚,韩斌,李刚山.如何调动临床实习医生积极性、提高实习质量[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1).[14]李伶.实习医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带教[J].淮海医药,2006,24(3).
[15]马春平,李梅,王克霞.实习医生交往焦虑的调查与干预[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13.,33(4)
[16]杨致富,赵琳,葛旭明,李锴.实习医生进入医生工作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2004(4).[17]施益农,高艳.实习医生实现临床医师角色转型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9).[18]熊苑宇.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自我培养[J].科技视界.2014(28). [19]夏慧霞,余颖聪,陈皓等.实习医生与患者关系调查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50).[20]顾珊,常运立,杜萍,杨放.实习医生作为沟通助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
[21]徐兵,张剑.市场经济负效应对实习医生心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药伦理学.2000(5).[22]何琳,邓漾,胡伟国等.外科实习医生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干预效果[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7).[23]马金耀,李霞,姜平平.心理干预对实习期临床医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改善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1).[24]彭红.医患博弈及其沟通调适[M].中南大学,2008.[25]张煜.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应从实习医生抓起[J].医学与哲学.2006,27(14).[26]朱春艳,吕珏.医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角色转变之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31).[27]姚素华,谢衍金,林春华.临床本科实习医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6(31).[28]石华,杨秀丽,唐明,王清玲.临床实习医生抑郁焦虑状况调查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10(44).[29]刘刚,邓军将.临床实习医师心理问题成因与干预措施[J].医学信息.2011,No.06,2810.
第四篇:大学生英语写作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英语写作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者语言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中的重要一项。在历年举行的各种英语等级考试中,均把英语写作看作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从历年各种英语等级考试公布的数据却告诉我们:在听、说、读、写、译这五项语言技能中,写作一直是考生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是英语教师和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大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调查发现,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相对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㈠ 1,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普遍认为听说远重于写作,说才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认为写作对未来的工作无关紧要,因而没有写作动力,75%的同学一般都是老师强迫写则写,不要求则不会主动写。有些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负担,听到布置作文就唉声叹气,还有些则随便写一写应付了事,甚至有抄袭的现象。一部分同学坦言他们不喜欢写作主要是因为老师讲课太枯燥,提不起兴趣,一些老师上课缺少激情,语言平淡,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整堂课就是一个声调,缺少和学生的谈论和交流,使课堂缺少生气,听着就想睡觉;另外就是老师的一些评改方式令人很不满意。据一些非专业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每学期的少量写作练习中,也通常是老师布置一个作文题目,他们课后独自完成,然后交给老师批阅这一种模式,老师就随便打个分数做一点评论,一半以上的人都觉着老师的评语并没有指出他们作文中的具体错误,并不利于日后的改正。而英语专业正好与此相反,英语写作课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备课和批改学生作文上。但是学生仍然觉得英文写作课枯燥,觉得英文写作课上所学的理论与英文写作技巧以及英文写作实践脱钩,学生缺乏学习英文写作的内在动力,始终无法培养出对英文写作课的学习兴趣。课后的情况往往是任课教师花费几个小时批改学生的作文,返还到学生手中,学生用几分钟就看完了,而在下次的作文中被老师修改过的错误会一犯再犯。所以,实际的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的师生角色是:任课教师在不断地修改,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地重复犯过的错误。2,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这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另外就是文体知识很淡薄。英语语言学家Winkins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据调查发现在学生英语写作中,学生写作时词汇量匮乏,尽管学生掌握的词汇不少,但用来表达的却很少,一篇文章中表达同一意思的词多次出现。对一些固定搭配并没有熟记,经常乱搭配。学生对词汇的认识也还停留在基本层面上,遇到不会的词就查电子词典,一个汉语对应一个英语单词,作文中经常出现一些偏僻的单词。如:“大学生”常被写成collegian.一半以上的学生讲,词汇也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另外就是语法问题了,尽管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语法,但学生对语法掌握不牢,语法仍然是许多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学生最容易犯的语法错误主要表现在:
主谓不一致,如:*Online learning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it also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our life.这里的become应为第三人称单数becomes.时态错误,如:*In that time,we get news in newspapers.But now,computer is become very common.get应该为got,become应是进行时becoming.非谓语动词错误,如:“我学英语”写成*I am study English。“我喜欢打篮
球”写成*I like play basketball.比较级不一致,如:*I think online learning is not easier than regu-lar classroom.这里对比的是在线学习和普通教室的学习,应改为than studying in regular classroom.另外就是句式单一,几乎整篇文章都是简单句。虽然接触多年英语,高中时老师也基本讲完了所有的语法知识,诸如,虚拟语气,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大学老师也经常带领同学分析句子结构,但很多学生反映实际上在真正写作文的时候根本就不会用。另外就是对一些文体很不熟悉,虽然老师上课基本都系统讲过。据学生讲因为四六级作文,包括专四作文基本就是议论文,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作文,学生头脑了的第一反映就是三段论,总分总等。所以若突然冒出其他文体的作文时,大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就像英语专业的许多同学抱怨的一样,快期末了老师叫写一篇报道,要求很多,最让大家苦恼的是不能参杂个人观点,这对习惯了总爱说大道理的同学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写作内容的匮乏。
因为四六级作文对写作的字数要求不是很高,100多字的作文基本就是列出个提纲后随便发挥一下就能完成。所以非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很不关注作文的内容,但就算是这样,也有23.3%的学生反映他们常觉着无话可说。而英语专业的学生进入大三后平时老师经常要求写几百字的文章,这对习惯了专四应试作文的绝大多数同学来讲也是很难适应的。几乎一半的学生讲,他们觉着现在写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了,但很多时候就是列出个提纲只能想到一两个方面,其他的就不知道怎么写了。据非英语专业同学口述,他们并没有专门的英语写作课,而他们大学学英语的最终目标就是能过四六级,所以他们觉着没必要过多花心思来弄写作,临近考试了就看看标准的范文,据统计发现,30%的学生大学以来从来都没有读过英语杂志等英文书籍,而老师多数情况下也就是教学生怎样应试,平时布置的又少。虽然英语专业的一半以上经常会为写作积累背景知识,如看英语杂志,原著,电影,平时也会按老师的要求用英语写日记,读书报告,影评等,但总体来说就是积累不够,对其他专业的读的又太少,写是写了,但没多大提高,虽然老师上课有认真带领学生分析一些写得很好的文章,但真正写的时候,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会模仿他人的好的写作风格及精华部分然后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绝大多数同学还是我行我素。
4,汉式英语普遍存在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根据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理论,母语必会对新的语言系统产生影响,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母语会促进对目的语的学习,称作正迁移。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不对应时,母语会对目的语产生干扰,称作负迁移。而中国学生习惯把母语传统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带到英语学习中,结果导致语言负迁移现象,据调查发现,53.3%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文时都会用中式思维,英语专业33.3%的学生写作文时也基本是将英语用汉语思维来表达。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汉式英语普遍存在,如:*No matter to say;we have the questionscan't answer.学生假条上会写*My home has something.当老师指出错误时,很多学生可能还不理解,觉着自己写得没错。这样的句子虽然表面上看没有语法毛病,但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不地道。
㈡解决对策
a)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本身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
以作为老师首先必须从情感上给予学生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情感因素是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较大影响,对课堂教学效率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英文写作教学时,教师要十分注意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的转化过程中,把握一些积极因素,重视学生内心世界的转化过程,促使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充分运用情感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功能的作用。如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⑴扮好角色,以情引情。老师可以用充满激情的教态、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蔼可亲地与学生交流,让课堂充满科学美和艺术美,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对学生极有感染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提高了。⑵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教师除了运用生动形象语言和情感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还要从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相应的情感体验。英文写作教学中可以运用挂图、影像、音响、新闻资料等一系列情境手段,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感染启迪心绪。⑶运用情感的感动作用,进行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自身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老师上课时应转变思维观念,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老师,不应该只为了应试,只讲讲写作技巧之类的,老师应从大学生的长远考虑,不能只是培养一些应试的工具而应让他们为以后的工作做铺垫,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能看懂一些商务英语,并具备写商务英语的能力,因此作为老师必须从心理上对学生的写作态度给予转变。
另外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评改学生作文,如鼓励学生互改,使学生了解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把学生改过的作文收上来再次进行评述,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写作的热情。教师也可单独评阅,在批改时可把学生出错率高、典型的划出来,但不要整篇都划,如果一篇作文被批得密密麻麻的,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作文批改不应仅限在词汇语法层面,还应在段落、结构、表达条理性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应尽可能发现优点,多用鼓励性的评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每一次作文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点评,但要注意说话的语气,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自己也应该克服排斥心理,先读一些简单易懂的文章,如幽默笑话等等,先培养对英语的兴趣,进而尝试用英语想问题,记日记等。
b)苦练基本功。
如果把写作比作盖一座大楼,那么词汇就好比一块块砖、语法则好比钢筋,没有砖和钢筋,仅靠水、泥、沙怎能盖起一座高楼?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练习,扩大词汇量,使学生对词汇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基本意思,还应该掌握更深层的意思,如与一个词语相关的固定搭配、习惯用法,对近义词或形近词进行辨析,能用英语来解释英语,并使学生养成结合语境记忆单词的好习惯。同时,在授课时把一些重要但学生又经常犯错的语法要点挑出来并系统地讲解,并且把文章中一些好的句型提炼出来让学生模仿运用。学生自己也应该勤查字典,多记多背。
另外老师在讲写作时整个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写作的全过程;鼓励学生与同伴多切磋、多协商,要求学生着力于写作内容的挖掘和表达,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领会写作的实质和意义,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训练,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在上精读课本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灌注正式文体与非正式文体的概念,让学生练习选词或写文章采用不同文体,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
c)转变思维方式
英语是直线型的思维模式。大到整个篇章,小到每个段落结构都是直线型的,文章开门见山,所有的文字围绕一个topic sen-tence展开,形成一个“金字塔”,而汉语则是螺旋式地向前发展。老师在讲课时应挖掘课文内的文化背景知识,甚至一些包含文化含义的词汇,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和民族文化的理解,扩大学生视野,提高领悟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老师还可指导学生多欣赏一些原版英文电影,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转变思维方式,从而减少学生写汉式英语的习惯。
总之,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它是语言的综合运用,只有通过平时多读、多听,输入大量的语言素材,才能更好的输出优秀的文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充分利用精读课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篇: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产经动态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4月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积极的变化因素,给经济企稳回升增添了动力和信心。但是,部分经济指标上下反复的波动走势,增加了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不利于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呈现回升态势。
一、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业增速短期内反弹高度有限,经济企稳回升存在压力
按照生产法GDP核算,工业增加值增速是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指标,从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看,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工业增速短期内反弹高度有限,工业生产有可能保持小幅波动、低速增长的格局,这将是制约经济企稳回升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出口低迷、重工业快速回落与政府投资效率低是抑制工业增速加快的主要因素。
第一,出口低迷是拖累工业生产的主要因素。4月份出口形势继续恶化抑制了工业增速的回升。4月份出口下降22.5%,比3月降幅扩大5.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4.3%,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初步测算,4月份出口拖累工业生产1.21个百分点,比上月略有扩大。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出现回暖势头,而权重较大的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低迷,对整体出口的下行影响较大。受一季度美国、欧盟和主要经济体经济继续衰退的影响,未来一个时期,出口需求难现回暖趋势,势必压抑工业的反弹高度。
第二,政府主导的投资高增长对工业生产带动效应小。今年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我国投资保持高增长,但是工业生产低速徘徊,两者呈现背离走势,主要是政府投资相对效率较低、带动作用有限,企业产能利用率低状况没有明显改善,部分行业仍在“去库存”,行业增速难以提高。前4个月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保持高增长,但4月份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与11.1%,增速低于上月。只有加快经济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切换,才有望改变“高投资,低生产”的局面。
第三,重工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大、周期长带动工业下行。2002-2007年我国经济较快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高增长拉动,高端化重化工产业与传统重工业共同构成规模大、产能高和产业覆盖面广的大口径重工业,对工业走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调整中,技术落后和能耗高的传统重工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去库存任务艰巨,发电量的持续低迷预示着高耗能行业的产能过剩,这些行业由于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结构性调整短期内不会完成,不利于工业增速回升。例如钢铁行业4月份出现了二次去库存,各类钢铁产品明显减产,4月份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1.7%,比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拖累工业增速减慢。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重工业由产经动态 于受出口不景气的影响,增长也受到限制。4月份重工业增长6.9%,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由于在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权重较大,重工业增速回落直接影响工业减速,行业特性决定了重工业调整对工业的下行影响短期内不会消失。
2、短期贷款出现负增长,预示经济回暖缺乏持续性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大幅增长,1-4月新增贷款总额达到5.17万亿,4个月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但是,在新增贷款结构中,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较多,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短期贷款增加较少,甚至负增长。4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446亿元,同比多增49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74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57亿元,而短期贷款减少786亿元。短期贷款负增长有3月末商业银行“冲时点“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不如一季度宏观数据所显示的持续反弹形势大好。短期贷款新增量大幅减少,凸现了两方面的隐忧:一是从PMI指数看,生产持续反弹,但金融数据并不支持工业生产数据,这个背离说明快速增长的信贷与相对缓慢的实体经济存在反差,将会加大经济波动的风险和不良贷款的反弹风险;二是短期贷款负增长一定程度上表明经济回暖缺乏持续性支持,短期贷款的利率已经下调了不少,企业减少短期贷款,说明短期贷款到期后企业续借意愿不大,经济企稳回升面临变数。1-4月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反映了国家投资刺激计划按部就班进行,而短期社会投资贷款增长减慢,反映企业缺乏投资生产的积极性。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的四大风险。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加深,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外需不足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萎缩仍将是未来我国工业出口面临的最大困难,工业下行风险加大。
二是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短期内难以解决。在外部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2009年钢铁产能过剩逾亿吨。电解铝生产能力放空40%左右。
三是企业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目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信贷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授信额度总体偏小。国家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的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到位,部分企业反映,税费负担仍然较重,乱摊派、乱收费的问题依然存在。产经动态 四是利润下滑导致企业投资能力不足。一季度,工业利润仍呈大幅下滑的局面,企业亏损面达四分之一,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效益状况比前两个月恶化。经营效益滑坡,不仅影响企业投融资能力,而且影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流入。
前四个月企业投资是个问题,因为最终经济完全复苏要靠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政府投资只能起短期刺激作用,现在来看,企业不知道钱应该投向哪里。
2009年1-4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新增贷款构成******6784728369***002000***09M1-2000中长期贷款(亿元)票据融资(亿元)短期贷款(亿元)2009M22009M32009M4-7863、CPI负增长与资产价格膨胀并行,居民现实购买力降幅较大
在经济下行周期阶段,商品的供给普遍过剩,货币扩张对物价上升的推动效应大幅降低,我国当前货币迅猛扩张和物价负增长同时出现的现象,充分表明供给过剩对价格水平的抑制。虽然居民消费物价对货币扩张反应不灵敏,但是,以股票债券为主的金融资产、房地产价格已经率先开始对货币扩张作出反应,2009年以来,上证综指涨幅达到44%以上,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价量同步回升的趋势。随着“历史罕见”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1-4月释放的新增货币将逐步流向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各个角落,存量货币的释放将进一步推高股价和房价。
从物价同比下滑来看居民储蓄收入似乎没有发生贬值,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平也没有下降,但从现实角度来看,以CPI来衡量实际购买力并不符合真实情况。1999-2008年10年间我国CPI累积涨幅仅为19%,而GDP平减指数累积升幅高达60%,房价累计升幅更需要产经动态 以200%来计,这意味着现金在过去十年购买力下降的速度远远高于以CPI衡量的19%,货币增发对储蓄收入的稀释效用并不能用CPI来衡量,货币过度发行造成现金购买力大幅萎缩。
综上分析,当前的CPI负增长反映了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景气度的深层制约,却无法掩盖货币扩张、资产价格上扬侵蚀现实购买力的问题,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二、政策建议
1、尽快全方位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抑制物价继续下滑
建议在当前物价低迷的形势下,尽快推进重要资源价格的改革,逐步理顺服务价格标准,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在低成本、低传导影响的氛围下顺利完成我国多年未实现的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目前低物价阶段企业和居民对调价的承受力较强,减少社会波动;另一方面资源价格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物价继续下滑,有助于增强信心推动经济企稳回升。我国石油、煤炭和电力价格均属于国家定价,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差别较大,保护了垄断企业利益、也引发了国内供需双方的诸多矛盾,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应尽快改进定价机制,增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改革资源价格建议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向社会公开某种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公开价格构成的参照产品、相关参照价格指标和权重,让企业和居民做到心中有数,不再捉迷藏。二是制定资源价格形成的预处理方案,面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冲击时,资源价格可有适当的浮动范围。
2、强化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督和执行力度,拓展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空间
庞大的落后产能是我国经济复苏缓慢、库存积压增加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之一,淘汰低技术、高耗能的落后产能,短期内可能会使工业增长受到影响,但长期看优化的产业结构水平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近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钢铁、有色、纺织、石化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数量和时间限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应不折不扣地推进和执行产业淘汰规划目标。一是修订完善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准入门槛,坚决摒弃落后产能死灰复燃。二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走内涵发展道路。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妥善解决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确保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顺利进行。四是将淘汰落后产能进度和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指标,积极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产经动态
3、大力促进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的动力切换,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
1-4月经济数据表明,仅仅依靠政府投资难以拉动总体经济的回升,建议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民间投资的动力切换,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生产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渠道。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机,消除投资领域中对社会资本的进入壁垒,允许社会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行业,进一步简化对社会资本投资的审批程序。二是积极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加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给予财政补贴。三是通过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借鉴美国的经验,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所得税按个人所得税征收,避免重复征税。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支持范围,向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纺织等出口企业、科技企业和地震灾区的中小企业倾斜。政府采购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
4、重视和加强第三产业的投资发展力度,在三次产业调整中促增长
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特征是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美国和欧盟国家最终消费对经济贡献率长期保持在70%左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要走出当前的金融危机,我国既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更要借此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迈上新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促进服务消费增长。建议国家大幅增加金融服务业、信息咨询业、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出台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提高三产比重;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交易、高科技信息和物流配送等管理经验和模式,提高服务性消费的软硬件环境设施及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促进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就业人数。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性部门和出口需求扩张驱动,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生产的很多产品销往发达国家,国内主要承担了生产环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由外国人掌握。这样一方面限制了我国的生产性服务就业岗位,突出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生活服务消费连带关系很强,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对生活服务业的发产经动态 展形成较大限制。所以,下一步宏观调控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以此带动服务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