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2014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自2011年以来连续第四年实施“一积极一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当前为何要延续积极稳健的宏观政策基调?不变的基调下明年调控政策传递出哪些新信号?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财政货币政策延续“一松一紧”搭配
2011年起,我国告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转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财政政策相对扩张、货币政策相对中性的政策组合拳一直延续至今。
“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之所以四年不变,与这几年类似的经济形势有关。”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且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实行一松一紧的调控政策,既有利于防范前几年积累的流动性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也能更好突出结构导向,增加有效供给。
“名称的延续并不意味着政策是不变的。”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宏观调控思路也会有新变化。当前存在的通胀压力和以地方债风险为代表的金融风险,会成为拖住货币政策手脚的两大矛盾,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还需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
“明年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整体看会更注重推进改革和结构优化。如果经济受到较大外在冲击,政策将不会不顾‘后遗症’来刺激短期需求。”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
财政政策:调整支出结构 扩大减税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
高培勇说,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变化,应关注三个因素,赤字规模、减税和增支力度。“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而减少政府干预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减税规模,明年财政政策应向减税倾斜,加快营改增改革进程。”
“明年财政政策应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从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角度考虑,财政政策要特别注意服务于转变政府职能和减少行政审批。”贾康说,当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时,宏观调控应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有为,但如果出现滑出区间的可能性,就要启动必要的政策预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认为,明年财政政策重心在优化支出结构。民生、结构调整和创新、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等领域都会成为调整完善支出结构的重点。同时,应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除了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还应更多为中小企业减负。
货币政策:稳字当头 注重风险防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专家指出,目前货币池子的水已经够多了,再放松会加大通胀风险,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情况下也不能收紧,保持稳健将是明年货币政策最好的选择。
“经济下行压力下,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是有必要的,有利于促进经济稳步回升。”宋立建议,明年应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改变中小企业获得信贷很难的现状。
彭文生说,截至11月末,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14.2%,高于年初预定的13%增速目标,预计全年最终增速也将高于年初目标,这无疑增加央行控制流动性的压力。近期市场利率上升表明央行货币政策已经在收紧。
“由于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防范金融风险压力加大,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存在趋紧压力。同时,潜在的通胀压力也会限制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彭文生说。
寓改革于调控:短期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在强调明年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明年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
“这一富有新意的表述,表明未来短期宏观调控将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贾康说,宏观调控涉及机制建设,需要改革配套。
宋立指出,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重在总量调控,主要是解决周期波动问题,我国宏观调控则与总量问题、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实现调结构,没有改革配套,宏观调控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要想有效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作用,需要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配套。一方面根据调控需要推动改革,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为宏观调控创造好的条件。”宋立说。(记者 韩洁 王培伟)
2014年积极财政政策有何新内涵? 从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直到2013年,表述上没有变化,但就其内涵而言却一直在转型。2014年积极财政政策也必然会有新的内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4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2008年至2013年,中央对于财政政策定调一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2014年的“积极”有何新内涵?在税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等方面,哪些具体领域可能率先破局?带着这些疑问《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
“结构性”色彩将更浓
刘尚希表示,从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直到2013年,表述上没有变化,但就其内涵而言,却一直在转型。这种政策转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二是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政策。而这种转型会延续至2014年。
“从总量性政策向结构性政策的转变来看,2014年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刘尚希表示。
他说,以积极财政政策来化解过剩产能恐怕将成为2014年结构性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在2014年也将更多体现“结构性”特点。刘尚希表示,财政支出将更多地向以民生为中心的社会建设领域倾斜。
“另外,财政的社会政策色彩在2014年将更浓,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刘尚希说。
资源税和消费税改革有望启动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楼继伟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要加快营改增改革步伐,推进资源税改革,调整完善消费税制度,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其他税制改革。
作为结构性减税的重要抓手,2013年,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已经推向全国,减轻企业税负约1400亿元。刘尚希指出,营改增在2014年肯定将继续向前推进。
针对其他一些税种的改革,刘尚希表示,资源税和消费税改革在2014年可能真正启动。而与房地产相关的税种改革,比如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以及房产税,则需要综合和统一考虑,很难说在2014年就能全部改革到位。对于如何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刘尚希表示,最重要的是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透明度。另外,地方财政要建立辖区财政责任机制,上一级都要监管下一级政府的举债情况。(记者 张莫)
财政部2014年将把握好三个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4年3月7日(周五)下午15时,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戴柏华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解读2014年财政预算报告,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网友都教授]:今年还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内容有什么新的变化吗?
[戴柏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去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创新调控方式,明确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空间,就不采取短期的刺激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而是稳定市场预期,适度地预调微调。中央财政是比较好地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要求。在去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幅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当时一些专家感觉全年预算很可能都完不成,因为一直到五月份增幅还相当低。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一般从财政方面无非是两种措施。一是要扩大赤字,因为支出已经安排了,相应收入完不成,这样就要扩大赤字,扩大赤字会带来短期刺激作用,但是有可能对长远的发展产生影响。欧洲国家出现一些债务危机,也就是因为对短期经济刺激措施和长远可持续发展两者关系没有处理好才造成的。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采取的是另外一种方法。沉着应对,保持定力,坚持不扩大财政赤字,同时压减一般性支出,实施促进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今年还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财政部来说,主要是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据实安排重点支出。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腾出资金重点用于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支出。
第二,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包括进一步扩展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服务消费发展和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
第三,切实防控财政风险。主要是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分类管理和限额控制。进一步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管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
第二篇:财政和货币政策(写写帮推荐)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高速增长阶段,面临着相当有利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获得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国内需求政策新的推动力量,经济增长前景乐观。
2000年以来的我国货币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体制。
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
4、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
5、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沈义
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 间信用。
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答:双紧、双松、货币政策紧财政政策松和货币政策松财政政策紧。这是两项宏观调控政策协调配合的四种为人熟知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双紧的搭配方式一般只能用于需求膨胀、经济过热、物价形势急剧恶化时的紧急调节。因为这种调节方式几乎毫不例外地要造成经济衰退。因此,必须谨慎地加以利用。双松的搭配方式一般用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萧条时期及生产资源有较大富裕的经济条件。这时,再生产过程中的闲置资源急需足够的货币力量去推动。客观要求投资需求与现实及潜在的资本供给和生产能力相适应,消费需求与消费品及劳务的供给相协调。如果单松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都可能出现需求刺激力不足或形成过程相对缓慢的问题。而同时松动财政和货币政策,就可以使经济保持足够的上升冲力。但双松政策在搭配运用时一般不能持续时间太长,因为很容易导致经济过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采取怎样的松紧搭配方案,取决于经济
若是论述: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
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在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4、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
第二种观点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表明,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此种结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其消极效应是容易造成经济萎缩。
2.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消极效应是往往产生财政赤字、信用膨胀并诱发通货膨胀。
3.“松”“紧”搭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松”“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调控中最常用的调节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紧”则取决于客观经济状况。
(一)我国宏观经济现状
摘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五大特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继续加快;财政收入和支出双双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销售增速稳步加快;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总体形势良好,但是宏观经济总体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势头进一步加剧。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66043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进出口总额157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9%。总体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继续加快。
2.财政收入和支出双双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3.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结构性矛盾突出。
4.市场销售增速稳步加快,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
5.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的投资增长明显大幅高于GDP增长的状况,使得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持续攀升,预计今年将达到56.6%,成为经济增长过热的重要推动力。
于是中央决定将我国实施了近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从而宏观经济由“一积极,一稳健”转变为“双稳健”。这是央行作出加息决定后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局部过热的又一重大举措,如果说加息是临时性的急救措施,那么这次财政政策的转变则是战略性的。
对财政政策转型的一些认识
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地发展,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基调,即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连续实施6年多积极财政政策之后,财政政策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
一、财政政策转型有其必然性
宏观财政政策转型,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势所必然。主要原因是:
(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1998年起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供需格局转变为买方市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外需不足所致使的经济偏冷。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从松的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国内需求,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从2003年起,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进入了新一轮上升时期。与此同时,出现了物价上涨过快,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在建和拟建规模过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并带来了煤、电、油、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局面。为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货币手段(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等)和行政手段等,来逐步控制经济局部过热的迹象。
(二)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产生了体制复归倾向
连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已使人们产生了“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张成为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幻觉或依赖。财政国债投资偏重于政府计划调节,投资项目由地方各级层层申报,上级政府层层审批,同时还要求银行配套贷款、地方安排配套资金,这样一来,投资体制有重新向中央政府集中的趋势。在经济已经有过热苗头和政府投资偏于亢奋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扩大国债投资规模,不但会增加宏观经济调节的难度,也会增加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难度。
(三)财政风险和公共风险有逐步积累放大的趋势
连续多年来的积极财政政策迅速扩大了政府债务规模,四、完善财政政策转型的相关建议
财政政策转型,如果只是单一地采用减少长期国债发行、减少财政赤字的方法,其效益也是单一的。如果大幅减少长期国债发行和财政赤字,也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最终会影响到财政自身运作的可行性。而且,这样做只能缓解财政的增量风险,不能有效解决存量风险。
笔者的建议是,把财政政策的转型和深化经济改革、有效化解财政风险等问题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其选择措施主要有:
(一)拓宽国债项目后续资金的来源渠道,解决财政转型过程中的“拖曳”问题
如前所说,近年来我国大规模长期国债建设导致了国有部门和计划手段的大量复归,一方面不利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另一方面占用了大量政府资源或加大了财政风险。1998年,由于当时的民间投资预期不好,政府承担起社会投资的主体责任、推动社会需求的有效成长,是理所应当的。但七年之后,民间投资人为活跃,政府适时适度退出也应该是正确的选择。在目前的国债建设项目中,有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在交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供水、供气、供热等项目上的国债投资占8000亿元国债资金的33.4%。有专家指㈩,这些项目是可以通过改革投资体制,理顺价格和收费机制,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实行“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BOT、贴息等方式来解决。如果对这些能采用市场化经营的国债资金在建项目,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如合作、合股、转让等方式)引入社会资金以填补后续工程建设资金的缺口,一方面可以节约政府资源,确保财政宏观调节的机动能力,更好地配合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度缓解体制复归的政策副效应,促进市场的成长和完善。
(二)逐步理清国债建设资金项目(包括竣工项目)
按照项目的市场属性,将那些能够市场化经营的项目,以经济的方式转让给社会力量,或者采取BOT、合作经营、承包等方式,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并且可以置换出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局。这种运作方法,具有多重意义。(1)积极财政政策连续7年的实施,主要目的是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因此在达成这一战略目标后,应该及时想方设法盘活存量,抽身而退,以保持相对强大的财政运作能力和宽广的运作空间。(2)这些国债投资项日主要是为了配合宏观调控目标而举借的债务资金,客观上形成财政未来的风险或压力,需要由纳税人偿还。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便利财政政策转型而实施的清理国债项日方式,容易取得社会各界的谅解,减少变革阻力,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发育。(3)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大多数资金是带有强制性的配套资金,特别是银行的配套资金。如果不能及时通过引入社会投资资金“接盘”,不利于及时将银行资金“解套”抽出,银行可能因执行财政职能而增加其不良贷款。(4)通过清理竣工国债投资项目,还可以将置换出来的部分国债资金转投于那些还在建设中的而且必须由政府投入的部分,形成已发长期国债资金的部分自我循环,减轻财政赤字压力。(5)通过项目转让、合作等方式,将国债项目的经营和维护职能转移给社会,有利于提高项目的使用效益,节约成本
第三篇:《宏微观经济学》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分析报告
《宏微观经济学》平时作业(5)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清二者的理论接纳内容及相互关系,明确两者的基本目标,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2.政策手段。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4.调控力度分析。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包括协调模式、双紧搭配、双松搭配、一松一紧搭配)。
答:国家调节手段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必要条件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政策这几个构成政策系统主体的经济政策。而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其政策目标与国家经济目标是一致的。
1、财政政策目标的基本构成及其手段(1)财政政策目标:
一是经济增长目标。经济增长通常是用国民经济的总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指标来反映的。财政政策就是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大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二是经济稳定目标。经济稳定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协调地发展,而不是出现发展速度过大的起伏波动。其二是指能够实现经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稳定。通过通货膨胀率和社会失业率两个指标来体现的。三是公平分配目标。财政作为国家直接参与的分配活动,实现公平分配是理所当然的政策目标之一。四是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2)财政政策手段:财政主要通过财政的收支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财政财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它们对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起着调节作用,财政支出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而财政收入可以使社会总需求减少,并且它们引起的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2、货币政策与政策工具
(1)货币政策目标:依《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率等。通过改变货币政策工具的变量达到政策目标的。当经济过热时,通过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从而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当经济衰退时,通过松的货币政策来增加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它们的调节也不是简单的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而是通过货币乘数来成倍增减的。
3、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单独使用时,都存在着局限性,并且它们在作用强度和政策执行的阻力及作用对象上有各自的特点,国家在调控时,单独使用其中之一,都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使用。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中的协调模式和内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不只是体现在不同政策手段的搭配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两种政策相衔接问题的处理上。为了减少调控中可能产生的矛盾,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采取不同的政策配合和搭配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1)双扩张政策:主要是当经济萧条时,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税收的同时在市场上增加货币的供给量,这种政策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可以有效刺激经济增长。要有更好的政策效应,双扩张政策必须满足企业设备闲置;劳动力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等条件。(2)双紧缩政策:主要指当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会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长期使用会导致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应谨慎使用,在使用时必须满足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着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等条件。
(3)一紧一松的搭配政策:第一种形式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搭配。其主要作用是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第二种形式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其主要作用是在财力不足和储蓄率高且市场疲软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减少财政赤字。
总之,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各有利弊,应当针对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进行相机抉择。
第四篇:变与不变作文
人生的变与不变”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示例
世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同样,人生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比如,境遇变化,职业变化,财富变化,地位变化,声誉变化……但是,人生中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变化、不会变化或无法变化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看法?请以“人生的变与不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范文:
人生的变与不变
列子曰:“有生不死,有化不化,不生者生生,不化者化化。”诚如是言,人生的一切多变,离不开不变,正如枝叶华实之美,不离根茎躯干之坚,唯有善于坚守本分,才能逢时而举。
孔子席不正不坐,肉不正不食,困于陈蔡,不改礼乐,这是孔子不变的操守。孔子坚守这些品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道一以贯之。而其一生坎坷,四处求学,周游列国,到了晚年则教化子弟,这是他的变化,然而如若使他丧失原则,为了致仕蝇营狗苟,他也不可能有日后的成就。历史上因时势而改节操者甚多,相传明朝奸相严嵩少时有志于开创太平,耻与人合污,然而入仕之后,数逢挫折,一旦苟且,而为权势迷心,终究不得尽忠良之份。汉奸汪精卫令人唾骂,但他少时曾写出一句诗话“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谁能想到他日后的卑鄙?因此,时过境迁而志不可易。若不坚守心志,终究会使人日益堕落,欲成大业,反作小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志向二字,说来容易做来难。基督教传说耶稣死前曾预示他死后将有弟子否认他是耶稣门徒,众弟子都信誓旦旦说自己是忠实的,然而耶稣死后,有执刑者拷问民众,欲将耶稣门徒带走,结果在刑杀之前马上有门徒失口否认其身份,甚至不惜否认其认识耶稣的事实。人总是有情欲在心中,然而因为这些畏难之心、免刑之欲,对自己的志向改变,对自己的操守放弃,对自己的诚信否定,真的能使人更加安心吗?我看不然。因此上,不独在“利”字之前人要守节,在“害”之前更要无畏,否则人也枉为人了。安守本分其实不难,难的是立志。志心不坚,如何作为?一切机械,都有轴有承。轴之转动,在于承之稳固,立志就好比在轴里安置这个“承”。孔子十五而志于学,终其一生,矢志不移,因此他才能有所作为。人要立志,得靠实践,在劳作中“空其心志,劳其筋骨”,最终“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立志的关键。
因此上,人生之变与不变虽多,其实却并不繁难,有大志才作作为。所以说,君子外化而内不化。(787字)
人生的变与不变
山,若遇上春风,则换上嫩绿的新装;若沐浴夏雨,就变成葱郁的模样;若披上冬雪,就着上了素裹的银装。山在变,山亦不变,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沉稳。
水,跌入山谷就变成了小溪流,路遇悬崖就成了一帘如烟的瀑布,奔腾到了入海口,就欢快地融入了海洋。水在变,水亦不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灵动。
人,在他乡是一个游子,在官场是一个宦海中人,在田间是一介布衣。人在变,其实人又未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心中那永恒的信念!
我们在不断地改变,随着时代,随着环境;我们也没有改变,因为信念,因为原则。其实,变与不变本来就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法宝,变的是思路、风格、方法,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
是什么让屈原毅然抱起石头跃入了汨罗江?是什么让文天祥在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之时仍坚持抗元?又是什么让鲁迅选择了弃医而从文?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情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正气,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沸腾热血!
时代在变,他们那一颗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却未曾有丝毫的改变。是啊,不变是信守的原则,心中的信念!
为什么尾生在洪水袭来之时抱柱而死?为什么张瑞敏不允许一件不合格的产品走出“海尔”大门?为什么谢延信毅然担负起了照顾亡妻家庭的责任?不过是与那女子的一个约定,不过是“让每一个用户放心”的工作理念,也不过是病妻榻前的一句承诺。
也许这都无足轻重,但他们却选择了坚守,不是回报多么重要,只是为了把握一份信任,信守一个原则。是啊,不变的是信守的原则!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导学生:“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自我,但是我们信守的原则是不变的。”原则之于人,就如同帆舵之于航船,翅膀之于飞鸟,根基之于大树。
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生活的远航中;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 一种得失的平衡,不至于在生活的天空中摇摆不定;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为人处事的根本,不至于败倒在生活的土地上。
朋友,社会在进步,我们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地改变自己,可有一点万万不可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原则!(881字)
人生中的变与不变
一、人不能改变相貌,但可以改变笑容。
二、人不能改变命运,但可以调整改变心态。
三、人不能改变身材高度,但可以改变体态宽度。
四、人不能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往往成也朋友,败也朋友,关键要选准朋友,提协自我,善借人脉资源,才能成功铸大业。
五、人不能改变遗传基因,但可以改变生活习惯。远离不良嗜好,科学起居饮食。人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人体生物钟不紊乱,免疫功能强,才能养生促健康。
一、审题:
1、给材料命题作文;
2、此题目基本相当话题作文,只是命题而已;
3、题目基本结构为并列短语(属关系型话题)“变与不变”,不过是涉及“人生的”;
4、回顾复习资料: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A、对立统一关系;B、是非取舍关系;C、并非绝对关系;D、并列共存关系;
5、此处,“人生的变与不变”,结构并列,而要素之间应是什么关系呢? “变”是“变化、改变”“变迁”“变通”; “不变”是“保持”“坚守”。
----回归材料,看材料中所透露的信息。从材料看,应抓住两句关键的语句:“人生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人生中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变化、不会变化或无法变化的”。第一:人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 第二:举各种外物变化例子;
第三:强调有些东西——精神内蕴——不变;
二者可理解为并列共存关系,即“要变,也要不变”,这就不是“是非选择”关系了,理解为“是变还是不变”,就不恰当了。
二者也可理解为对立统一关系,即“变,是为了不变”,“不变,才能变得更好”,“变必须以不变为基础”,“变有利于不变(坚守)”,或是“变为了更好地坚守。
7、进一步明确,材料中“变”与“不变”所指对象不同,作文中也应具体指明和区分: 时代变迁了,生活急剧变化了,我们的很多方面都会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同时,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原则,正直、真诚、善良、坚韧、乐观等美好的人格。
8、必须纠正这类作文的典型毛病(回顾资料):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误区三:不见“人生”,泛谈企业、民族、国家„„
二、根据以上分析与判断立意举例:
1、无论自己的人生怎么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不能变;
2、不管生活怎么变,自己那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能变;
3、我们要积极改变人生,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
4、我们要应时而变,但不能改变“对社会尽有的一份责任心”(„„);
5、当变则变,该坚守就坚守,彰显人生智慧。(“变”是一种态度,“不变”是一种深度)观念要变,心境不要变。
方法、手段可以变,但追求不能变。„„„„
6、对做人而言,既要有变的进取心,又要有不变的操守。(变,才能感受人生的奥妙,追求生命的灿烂;不变,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彰显品格和修为。)
7、对处世而言,既要懂变通,又要会坚守。(变通,方能适时而动,适者生存。坚守,才可高处着眼,大处入手;只变通不坚守,可能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只坚守而不变通,恐会思想高远,却又惨遭淘汰。)
8、我们应时而变,就是为了坚守美好的人格(节操、梦想、品质„„);
9、不改变(坚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10、以“不变„„”应“万变”;(世间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变化。财富名利,荣辱得失,不过镜花水月,随时会变。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守高洁的品质,才能在各种变化中把持自己,完善自我)
11、生活在发生着改变,而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构思示例:
我们要积极改变自己,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为什么?
①想要丰富多彩的人生,必定要不断寻求改变,不断突破自身极限; ②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必然; ③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④人生丰富多彩了,欲望也在膨胀,而想要避免自己迷失其中,就一定坚守自己的真性情、好人格。
三、典型问题
1、审题不当:要么单写“变”或“不变”,要么忽略“人生的”,谈企业、民族、国家等的“变与不变”。
2、无中心论点,议论分散,主体的几个层次不存在紧密的联系。
3、主体不再是几个分论点形式,又无破解之法,而仅是单一角度的材料堆砌。
变与不变 一条幽径,曲折迂回处总能展现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方能叠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种人生,跌宕顿困中方显惊世骇俗的力量;一种精神,百变环境中彰显亘古不变的执着。
苏武牧羊,爱国之心未变。
当苏武身陷异国,不得归。当苏武面对与敌人威逼利诱,坚持不叛国,彰显在他身上的变与不变清晰可见。在敌国,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便摆在他面前的是高官厚禄,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为什么?这正是他那永恒不变的爱国精神啊!身处的环境虽然变了,但那爱国精神永不变!这种不变的精神将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白芳礼生活艰苦,助人之心未变
每天靠蹬三轮载客的白芳礼,把仅仅的微薄的收入都积攒起来,捐给贫困的孩子们上学。随着白芳礼老人年龄的增长,他做工作越来越吃力,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帮助孩子们。直至他病倒后,躺在病床上的他,仍不忘那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将留给自己治病的钱全部捐出。白芳礼的行为,让我看到他助人的精神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的精神感染了全国的人,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
比尔.盖茨成功创业,奋斗之心未变
作为世界著名IT企业——微软公司的创立者,他身价上亿。管理公司的理念是“不断创新,再创新„„.”比尔.盖茨本可以享受豪华奢侈的生活,但他以一颗平常人的心,一直在奋斗,努力经营他的公司,使微软不断扩大不断变强,始终屹立于行业前锋。他那不变的精神正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息。外界的变化永远摧毁不了他不变的精神!
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精神亘古不变。若想要成功,就必须保持一种不变的精神。这种精神将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使自己永远站在时代前列,不会被潮流所掩盖。坚持一种精神吧!它会使你有不一样的人生,在平凡人中彰显不平凡的人生。加油!变与不变尽在心中!让生命拥有非凡的色彩,一起追寻那不一样的人生吧!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大禹一改其父鲧的围堵之法,而采用疏导之法,变通让他终治天下之洪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通让赵国成为当时七雄中的佼佼者。商鞅变法,才有了秦国的强大,才有了始皇帝的一统天下。
北魏孝文帝穿汉服,说汉语,是变通让其融合各民族的文化,从而走向强盛。邹忌懂得变换一种方式劝谏齐威王,所以收到奇效。股市奇才巴菲特知道只有以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创造了世界股市的神话。当前的改革核心无外乎一个“变”字,是“变”让中国重新立于世界之林。
不知变通,因循守旧,只能坐以待毙。
清政府闭关锁国,无法接受维新,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最后不也落得个被八国联军欺辱,最辛亥革命赶出了历史舞台吗?那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企业,如果不知变通,那只能关门大吉。对于我们个人,解题时,变换一下思路,可能会柳暗花明;对于新生的事物,变换一下思维,可能认识会与众不同。当然,我们不能为了变而变,见时尚就好,遇明星就帅,有时,保持自己的个性是多么的重要。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我们不可不引以为戒,否则,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不光别人不认识你,恐怕自己都会认不出自己了。变有道,不变亦有道,当不可不思。
n 万事可变,良好的道德不能变n 除法律之外,良好的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保证: n 国家的稳定需要道德,没有道德,违法之事随处随时随地可见:坑蒙拐骗、伪劣产品、敲诈勒索„„n 民族的发展需要道德,诚信是民族的生存之道,德国总理为自己民族的罪恶下跪„„n 个人修养需要道德:诚信、孝道、助人„„使社会更加和谐
第五篇:变与不变作文素材
变与不变作文素材
关系型作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A、对立统一关系;B、是非取舍关系;C、并非绝对关系;D、并列共存关系; 此处,“变与不变”,结构并列,而要素之间应是什么关系呢? “变”是“变化、改变”“变迁”“变通”;“不变”是“保持”“坚守”。
二者可理解为并列共存关系,即“要变,也要不变”,这就不是“是非选择”关系了,理解为“是变还是不变”,就不恰当了。
二者也可理解为对立统一关系,即“变,是为了不变”,“不变,才能变得更好”,“变必须以不变为基础”,“变有利于不变(坚守)”,或是“变为了更好地坚守”。
进一步明确,材料中“变”与“不变”所指对象不同,作文中也应具体指明和区分:
时代变迁了,生活急剧变化了,我们的很多方面都会变。同时,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原则,正直、真诚、善良、坚韧、乐观等美好的人格。
根据以上分析与判断立意举例:
1、无论自己的人生怎么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不能变;
2、不管生活怎么变,自己那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能变;
3、我们要积极改变人生,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
4、我们要应时而变,但不能改变“对社会尽有的一份责任心”(„„);
5、“变”是一种态度,“不变”是一种深度。观念要变,心境不要变。方法、手段可以变,但追求不能变。„„„„
6、对做人而言,既要有变的进取心,又要有不变的操守。(变,才能感受人生的奥妙,追求生命的灿烂;不变,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彰显品格和修为。)
7、我们应时而变,就是为了坚守美好的人格(节操、梦想、品质„„);
8、不改变(坚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9、以“不变„„”应“万变”;(世间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变化。财富名利,荣辱得失,不过镜花水月,随时会变。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守高洁的品质,才能在各种变化中把持自己,完善自我)构思示例:我们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为什么?
①想要丰富多彩的人生,必定要不断寻求改变,不断突破自身极限; ②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必然; ③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④人生丰富多彩了,欲望也在膨胀,而想要避免自己迷失其中,就一定坚守自己的真性情、好人格。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30年前,我8岁。
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
于是,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驮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来的。
大约是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嘴角的米粒。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留给我的,里面掩着两个鸡蛋。
我没喝,也没吃。
我跑到河边,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还热,吃吧。”
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
20年前,我18岁。
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
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父亲和大哥已经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大嫂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到写这篇文字,我与她最末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
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车窗玻璃,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得时间太久?”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自己疼自己。”
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精彩评析】文章结构整齐,条理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雪地里的棉袄因为穿的人年岁的增长,颜色由红而蓝,由蓝而黑地变化着。虽然棉袄颜色在不断地变化着,但穿棉袄的人心地始终善良而无私,我对大嫂的感激和敬仰始终未变,“我”记忆深处如火焰一般的红色,其实是大嫂火一般的心灵。正如作者所说“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坚守自我,春暖花开
以前,夜幕低垂,在铁轨旁,我时常看到一个落寞徘徊的身影,他有一张苍白的脸,一双异样的眼睛。他是为了躲避尘世而离群索居的才华横溢的诗人——海子。
在一个黄昏,我试图接近他。
“海子——”在他面前,我似乎感到自己声音的飘忽。他慢慢地回过头来,干涸的双眼没有任何神采。
“你为什么要过这种远离喧嚣的日子?你完全有能力过你应该过的正常的生活啊!”
他不语,目光飘向了铁轨延伸的远方。
“为什么你不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听到这句话,双唇有一丝颤动,微微开启:“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梦想,我也不适合生活在这里,生活在这样丑恶的庸俗的世界。”
“不,不是这个世界丑恶,而是你抱有太多太大的希望,你的个性超脱冷漠。其实你可以改变自己的视角,积极地适应这个世界,真正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啊!” “为什么?为什么要让我去适应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束缚了我自由飞翔的梦想,让我的心眼变得世俗,我要用我的诗,用我的生命去改变它!”海子有些失控地吼道,蓬乱的长头发在飘飞。“海子,你是无力改变这个世界,况且世界还是充满温情的。你这样不改变自己的想法,即使耗尽生命也只能注定是沉沦,你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活法,就可以迎来多彩的春天,换来十个海子的复活,海子!”
“明天,太阳能照常升起吗?” “海子!”
“这铁轨不知延伸到何处„„” “海子!”
“该得到的都没有得到,该失去的都早己失去了。” “海子!”
„„
最后,海子还是带着他梦呓般的语言追寻着铁轨的方向,走出了我的视线。
很久没有再见到他了。
几个月后,我在报上看到了他卧轨自杀的消息。我震惊,我默然。
他终于让自己挣扎的状态凝固成一种永远的休止。
海子,不知你如今在另一个世界是否已经找到了自己梦想的乐园,但是我要告诉你的,多亏你的坚守,我看到了,我真的看到了十个,百个乃至千个海子的复活——你的诗,连同你的精神,一起活生生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大花园里爆芽吐蕊(在通往中国梦的大路上处处怒放)。
牵
手
妈妈,今夜可曾看见月光偷偷溜进我如诗的梦中?爸爸,是你那根笨拙的手指,硌痛了我流淌在岁月中的笑声?
妈妈,我想在天堂里游戏,可我怎么才能飞快地跑进天堂。前方的路太黑太暗,凄迷了我的双眼,我感觉到害怕,在彷徨无措中,我听不到你温柔的呼吸,我感觉不到你温润如玉的手指。妈妈,是哪朵丁香伫立在我的窗前?让我忧郁的梦中涛声起伏。妈妈,我记得你的绺绺秀发,那发丝是留在水墨江南里的一段思念,是你如瀑般倾泻下的一汪碧水柔情;不是韶光易逝的年华,不是弹指红颜的青春,在通往天堂的无期之旅中,你的青丝是缠绕我最后的热爱。
爸爸,我还能听到你的故事吗?你的声音好美,就像那克莱德曼指尖流过的琴声,就像月光挥洒下柔肠百转的亲吻,可是你的胡子扎疼了我的脸,我哭了。我记得你讲蒹葭,你说那是《诗经》中蹁跹起舞而出的美女,像你刚满三个月的小女儿一样;你说蒹葭独立水湄寒秋,听关关鸠鸣,可我怎么突然觉得那是秋水般一阕古典的归梦。灯火已远,流星已近,那一抹淡淡斜阳躲在哪片云下?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爸爸、妈妈,我想听你们讲夕阳下过去的事情。
孩子,你走得好快,妈妈还抱着你三月的温床,妈妈还在不停地为你搓洗已经干净的尿布。妈妈知道你不会再听《小燕子》了,可妈妈怎么还在唱?为什么?
孩子,你本来就是天堂的仙子,却不幸落入凡间的灾难。三月的柳絮不飞,因为春风恨你;三月的桃花不开,因为芳华妒你。于是你又回到天堂,你的身边有小朋友陪着,对吗?去天堂的路好黑,妈妈的目光照不亮你的前方。你走得太快,妈妈还没来得及吻你最后一次。
思汝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妈妈想你。
孩子,爸爸再也不会用胡子扎你的小脸,爸爸天天给你讲故事,行吗?你会听到吗?爸爸给你讲静立海棠花旁如海棠般遗世独立的黛玉;爸爸给你讲李清照的点绛唇歌;讲“一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老臣心”的史可法;讲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的岳阳楼。
可爸爸知道你再也听不到了,你在地动山摇中飞去了,爸爸还要讲,山里的老爷爷,他说„„
他说什么呀,爸爸,妈妈?
孩子,来世再牵住我们的手!
评:实在难以相信考场上会产生这样一篇充满文学韵味,同时又饱含作者深情的佳作!作者以一个三个月的女儿与父母对话的方式展开叙述。先以充满了古典韵味的“玉”“丁香”“青丝”“水墨”等诸多意象抒写对妈妈的爱恋,再通过怀念爸爸故事中的“蒹葭”“鸠鸣”“秋水”来表现对爸爸的敬爱。一句“爸爸、妈妈,我想听你们讲夕阳下过去的事情”将自己对父母的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高潮,同时又做一小结。然后,作者以妈妈的口吻点出三个细节:抱着三月的温床,不停地搓洗已经干净的尿布,还在唱女儿不会听到的歌谣。这三个似乎有点神经质的行为细节真实表现出母亲失去女儿之后的极度悲伤,读来令人落泪。第三部分,写爸爸对女儿的思念。有后悔,再也不会用胡子扎女儿的小脸了;有遗憾,太多文学的美好还没有来得及和女儿分享。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章的结尾,女儿与爸爸的一问一答之间,让我们不得不相信灵魂可以永存!谁说阴阳两隔!有真挚的爱,我们会生死相依!
人生的变与不变
山,若遇上春风,则换上嫩绿的新装;若沐浴夏雨,就变成葱郁的模样;若披上冬雪,就着上了素裹的银装。山在变,山亦不变,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沉稳。
水,跌入山谷就变成了小溪流,路遇悬崖就成了一帘如烟的瀑布,奔腾到了入海口,就欢快地融入了海洋。水在变,水亦不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灵动。
人,在他乡是一个游子,在官场是一个宦海中人,在田间是一介布衣。人在变,其实人又未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心中那永恒的信念!
我们在不断地改变,随着时代,随着环境;我们也没有改变,因为信念,因为原则。其实,变与不变本来就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法宝,变的是思路、风格、方法,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
是什么让屈原毅然抱起石头跃入了汨罗江?是什么让文天祥在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之时仍坚持抗元?又是什么让鲁迅选择了弃医而从文?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情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正气,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沸腾热血!
时代在变,他们那一颗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却未曾有丝毫的改变。是啊,不变是信守的原则,心中的信念!
为什么尾生在洪水袭来之时抱柱而死?为什么张瑞敏不允许一件不合格的产品走出“海尔”大门?为什么谢延信毅然担负起了照顾亡妻家庭的责任?不过是与那女子的一个约定,不过是“让每一个用户放心”的工作理念,也不过是病妻榻前的一句承诺。
也许这都无足轻重,但他们却选择了坚守,不是回报多么重要,只是为了把握一份信任,信守一个原则。是啊,不变的是信守的原则!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导学生:“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自我,但是我们信守的原则是不变的。”原则之于人,就如同帆舵之于航船,翅膀之于飞鸟,根基之于大树。
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生活的远航中;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 一种得失的平衡,不至于在生活的天空中摇摆不定;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为人处事的根本,不至于败倒在生活的土地上。
朋友,社会在进步,我们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地改变自己,可有一点万万不可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原则!
变与不变
上世纪美国猫王有一首著名的摇滚乐曲《时代在改变》,他声嘶力竭的演唱、放浪形骸的形体动作,无不昭示着新时代的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如海啸般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是的,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心在悄然改变。(以猫王的《时代在改变》开篇,说明这个时代的变化之大。)
犹记得那一场郭美美炫富的网络闹剧,手挎爱马仕、开豪车的少女在网络上宣称自己是红十字会总经理,引来网友恶批如潮,而其本人却不知羞耻地大放厥词,其行为让当代青年汗颜。时代在改变,过去的艰苦朴素、勤劳自强随着金钱的增多,荷包的渐鼓变成了高调炫富,嚣张自傲。那一代朴实憨厚的人们远去了吗?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感受这可怕的改变,我心中一片迷惘。
广州两岁女童小悦悦先后遭两辆车碾压,十八名路人竟真的做了“路人”,无一人上前救助。小女孩的血与泪和着社会的冷漠无情重重地击打着我的内心,时代的改变带走了激励着一代人的雷锋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互相警惕、怀疑的眼神和一双双迟迟不愿伸向弱者的手。时代之风呼啸而过,我却感受到彻骨的寒冷和悲凉。(在上文基础上,继续以反面事例说明时代变化导致人心的变化。引人深沉思考。)(反面事例,提出社会的变,表达作者的迷惘。)
就在昨天,杭州城所有市民送走的“最美司机”吴斌,在被铁片击中肝脏的重伤情况下,他标准地完成了一系列刹车开门动作,保护了车上24名乘客的安全。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舍己为人,我仿佛看到烈士吴斌拂开重重迷雾朝我走来,他笑着告诉我人们心中的道德情操从未改变。他带给我一道向善的光芒。
顺着吴斌的手指,我看到90后孝女孟佩杰,八岁就独自一人照顾养母挑起一家重担;我看到“最美妈妈”吴菊萍,毫不迟疑地伸出双手救下女童,托起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我看到了香港义工黄福荣,自费去汶川抗震救灾,全然不顾自身的疾病。我开始激动起来,人心并没有变,美好的人性并没有变!无论时代怎样奔涌前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将继续绽放光芒。(作者在开头并没有按照常规,开门见山,而是娓娓道来,在文中明确中心:“我坚信,人心没有变。”由此可见作者的独具匠心。)(针对上文,正面提出吴斌事例,详细叙例,重点诠释。是啊,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而我坚信,人心仍没有变。)
于是我微笑起来,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驻足回望,来时,花香满径流;未来,一片光明。在变与不变之间,我已找到了我该走的那条路。
守护心灵的月亮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唯有空中之嫦娥,遗照千年。
境遇变了。李白从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的光耀中降到人世的饥寒苦乐中。不变的是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魄力和“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放。
世事变了。杜甫在太平盛世中穿行,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饱受苦寒,不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思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情怀。
时空变了。苏轼从京城辗转到黄州、惠州再到海南,从年少博学到饱经沧桑。不变的是“一衰烟草任平生”的旷达和“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气节。
朝代变了。李清照从旧都南渡,迎来了一个名曰“南宋”的朝代,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变为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嫠妇。不变的是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斗志。
战场废了。陆游从真正的战场回到家中,且在梦中回到了战场。时光流逝,不变的是他“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愿。
什么都变了,不变的是这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守护着一轮心灵的月亮。月光皎洁,照我行万里。
守住青春。不让青春在时光里荒废,不让青春在岁月中虚度。让青春在奋斗中飞扬,在泪和汗的洗礼中升华。
守住善心。任世人麻木,旁人冷漠,我自友一颗温热的心,给贫困儿童送去自己的关怀,给无助者带来心灵的慰藉。
守住情操。物欲横流,要有“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气魄,不再金钱堆里滚打,不再网络虚幻中沉溺,只求活得实在,活得高尚,活得潇洒。
守住„„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月亮,月亮的名字多种多样,但愿我们能以前人为榜样,守住自己心灵的月亮,但愿我们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但愿我们留下的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但愿我们心中每一轮月,不是水中月。
篇二:变与不变
斗转星移,世界万物的盛衰荣枯,沧海桑田的变化,花开花谢的轮回„„一切无时不刻不在变,也不知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引起生活的改变,还是二者相反。总之,生活也在无时不刻地变化。
水木年华在《一生有你》中写道:“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岁月流逝,悄然无息改变了一个人。岁月使人变老,使人变成熟,变稳重„„不经意间蓦然回首,原来过去与现在已是天壤之别了。也许有人真的无法去承受周围环境的变迁也随着慢慢的蜕变,这就是可怕的变质吧!变圆滑,变狡诈,变无情„„失去了原本的潜在,令人发指!就像契诃夫的《变色龙》,瞬息万变,很现实!
也许该讲讲《红楼梦》中荣、宁国荣盛至衰的重大转变。花巨资建造大观园,每逢节日,喜事、丧事,都讲究排场,然而在金钱名利享受的熏陶下,渐渐地变化了一些人,他们变得骄奢淫逸,豪门世家也渐渐走向衰败。其实无论有多少座无虚席的辉煌,都应该有个心理准备——总有一天曲终人散,将面对的是空空的席位,或多或少。
可是我仍然相信天地间会有亘古不变的东西,有一句话叫“情比志坚”,没错,就是“情”,亲情、友情、爱情„„这些生命中最真挚的感情。人生短暂,“不够时间好好来爱你,”是的,一个和睦相爱的家庭,一对恩爱的夫妻,一对形影不离的生死至交,他们希望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着家人、爱人、朋友,或许他们的生命跟漫长的年代相比,只算是瞬间,然而他们付出的感情,却是瞬间的永恒。
有些人也许会感叹生活中的千变万化,会抱怨生命中悲惨变数,也有人厌倦生活方式的一层不变。不满足于现状,有这样的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也许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遗憾了。
在繁华的世界中,想不变也有点难,只希望能够守住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迷失自己。
变与不变,变的是心,不变的也是心。
篇三:变与不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可分明又听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变,会有流逝的美好。时间难寻,它让小树枝繁叶茂的同时,让车轮越来越粘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驼了背。周围的环境难再,一座座高楼大厦耸起的同时,昔日宁静的乡村,涓涓流淌的小溪却消失了踪影。
不变,就会有亘古的永恒。敦煌莫高窟那已飞扬了千年的壁画,那自由灵动的飞天,那一叠叠工整的经书,将一个时代的辉煌化为永恒。
人的一生中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不变的只有变化。麦田正在收割,树叶正在飘落,花儿正在凋谢。有人说,当牵牛花开放的时候,它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人生又何尝不是呢?生命悄悄流走,美好慢慢消逝。不过即使诗已遗忘,花已失落,我们仍可以自不变中感受人世的伟大。
屈原魂归汨罗,却以一颗不变的爱国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传奇;建安诗人早已远逝,魏晋风流却依然撼人心神;苏子以不变的情操与姿态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高尚的精神不变,美好的灵魂不灭。
埃德加·基诺逝世了,可是他的哲学却跃出了坟墓,在高远的星空注视着人们;米谢莱逝世了,可是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高高地耸起,见证一个个传奇。
万物都在变化中渐行渐远,但那些消逝的美好却以另一种形式在历史的土壤里埋下种子,在现在与未来的心灵萌芽,绽放出永不凋谢的美丽,滋养着我们的情感、慰藉着我们的灵魂。那深入中国入骨髓的儒家思想,那传统的“礼”与“义”,那扎根于心中的民族意识,无不穿越历史的烟云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鲁迅说:“那些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者。”正是因为变,所以他在“好的故事”中期待的理想生活实现了。而也因为不变,所以我们的祖国大陆与台湾虽形式万变,但不变的爱国心、不变的民族认同感最终会让我们在一起。
变化中消逝的美好,在我们的回忆中缱绻成朦胧的风景。不变中美好的延续,在我们的心灵里驻扎为亘古的永恒。
篇六:变与不变
世界日新月异,新技术席卷着社会发展的风暴疾速而来,很多东西都悄然改变。不过,也有一些在逝去的时光中定格,成为不变的风景。
变的是科技的日益更新,不变的是人们之间的真情。傅雷家书至今仍被奉为经典,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言语无不饱含对孩子的爱意,循循善诱的教导自然地从家书的字句中流淌出来。“读书足以明智,足以怡情,足以成才”这些名句也给我们启迪。科技发展了,家信也渐渐被取而代之,但我们的情意不变。一条用心编写的短信,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张节日快乐的贺卡,都是情真意切的体现。这些切实存在的情意是不能被新科技取代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不再是遥想,一个电话就能把相隔很远的情谊连接起来。人们之间的真情在急速发展的社会中永存。
变的是环境的日益喧嚣,不变的是人们心里的纯真。社会发展带来了灯红酒绿的城市,静谧的氛围被喧闹取代,可史铁生始终保持内心的纯真。他摇着轮椅来到安静的地坛,把外面的吵闹隔离开来,用心感知生活。在许多人对名利趋之若鹜之时,他以孩子般真挚的心灵看待世界,忘了身体上的疼痛,用心写作,为读者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给我们感动和支持。国家变富了,可我们的心不能变,勤俭节约不能变成铺张浪费,脚踏实地不能变成好高骛远,坚守自我不能变成左右逢源。环境可以变,心内的纯真不能变。
变的是名气的日益增长,不变的是不忘本的朴实。温暖的阳光散落在朱之文黝黑的脸庞上,浓浓的笑意染亮了天空。“大衣哥”朱之文凭着在舞台上出色的表演逐渐为大家所知,名气增加了,可他却完全没有“星样”,一心把“草根”文化贯彻到底。有记者去采访他,他却早已跑到老家干起农活,辛勤的汗珠在他幸福的笑脸上流淌,不少人为之感动。是啊,我们为什么要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最美的人生姿态么?我们不管在怎样变化的环境中,都不能忘本,改变自己本身的意愿。
日子越来越好,科技越来越发达,变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可有些不能变的东西,无论经过多少时光的洗涤,都应该不改本色,永葆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