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三合一产品角度看“热钱”迷雾[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03:3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银行三合一产品角度看“热钱”迷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银行三合一产品角度看“热钱”迷雾》。

第一篇:从银行三合一产品角度看“热钱”迷雾

决策参考

2010年第42期 总第342期

中信银行规划发展部

2010年7月12日

从银行三合一产品角度看“热钱”迷雾

三合一产品即客户以人民币存款做全额质押申请外币贷款,同时签订远期购汇协议用于还贷。通过这一产品,银行和客户都可获利,现举例说明:

客户需要支付100万美元货款,公司将本来用于购汇的人民币存成6个月定期,并以此质押得到美元贷款进行支付。客户同时和银行签订6个月远期购汇协议,最终在6个月后按照协议规定的汇率进行购汇还贷。

收益分析:6个月定期人民币存款利率 1.98% 6个月美元贷款利率 0.75%+320bp 即期汇率 6.7800 远期汇率(NDF)6.6400 客户人民币存款收益=100万×6.78×1.98%/2=6.7122万 客户美元贷款支出=100万×3.95%/2=1.975万 到期后 人民币本息合计684.7122万 按6个月后汇率6.64,折合美元103.119万 归还美元本息101.975万,企业收益1.144万美元 上述实例说明,通过办理三合一产品,企业获得了1.144万元无风险的收益;而银行既有678万半年期的人民币存款,又有100万半年期的美元贷款,同时还得到远期结售汇的手续费收入。

一、企业获利大小取决于人民币升值幅度

案例中,人民币存款利率i1、美元/人民币即期汇率n1、美元贷款利率i2和美元/人民币远期汇率n2。

根据利息平价理论和实践,企业获利n1×(1+ i1)/ n2-(1+i2)

企业获利的盈亏平衡 n1/ n2=(1+i2)/(1+ i1)即当人民币、美元利差幅度小于人民币升值幅度时,企业获利。其中,人民币存款利率属管制利率,美元贷款利率、即期和远期汇率由市场决定1。由于目前存在套利空间,企业通过向银行贷款,并通过锁定汇率获得稳定收益。在银行外币综合头寸管理和汇率稳定的要求下,央行只能被动吸收大量结汇资金2,形成了企业联合银行与央行的博弈局面。只有当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了市场预期,由于套利消失,此项业务将停止。

二、部分热钱来自国内制造

因为货币具有不断派生功能,连续性进行诸如三合一产品交易,可以使金额不断放大。如企业拿到从银行贷出来的美元结汇后,又变成了等值的人民币,再进行质押贷出美元,如此操作几个循环下来,1 美元利率受贷款需求和银行外币资金供给影响,但贷款需求主要取决人民币、美元利差水平和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即期汇率目前受政府控制,远期汇率取决人民币升值预期。实质上,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的外币贷款。可以通过乘数效应放大收益。

在整个银行体系中,银行同时增加了人民币质押存款和美元贷款,扩张了规模;抵押品为人民币现金,且抵押的人民币存款有升值预期,风险可控;银行既可得到利息收入,结售汇又可增长中间业务收入。可以说,人民币质押(远期结售汇)外币贷款的大量增加,是带动全国外汇贷款超常增长的动因。据人行数据,截至2010年5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的外币贷款增加了326亿美元,而外币存款却减少了62亿美元,存贷比高达203%。

这些外汇贷款通过企业即期结售汇回流到银行,银行再到外汇市场上进行平盘3,最终体现是外汇储备的增加。另一方面,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量与实际的贸易顺差及FDI净流入之和始终存在一定差异4,而这个差异却无法解释,于是即被认为是流入的热钱。

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的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中,新增外汇储备小于贸易顺差和FDI流入之和,即出现差异为负值,疑似热钱大量出逃。同时,国内呈现外币资金富裕,外币贷款需求不足的特点。而到了2009年下半年,在进出口总值仍处于同比负增长的情况下,主要以贸易融资方式的外币贷款却出现较快增长,显然有部分的外币贷款与生产无关。

在危机中,美元作为避险货币反而相对升值,而国内为刺激经济 34 外管局为避免人民币汇率波动,只能被动吸收市场上的外币资金。

根据外管局网站提供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2010年1-3月“净误差与遗漏”项目金额达到219亿美元,且逐季度扩大。人民币有贬值需求,所以套利资金会购买外汇以还贷,导致外汇储备负增长5,貌似热钱出逃。反之,人民币升值预期再次出现后,利用三合一产品进行套利又开始盛行,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显示热钱回来了。在外汇管理严格的我国,大规模的外汇自由进出显然不太可能,而是象三合一之类的产品设计制造了外币贷款,从而账面上虚增了外汇储备金额。所谓热钱不是完全来自境外,而是一部分是国内制造。

这些国产热线带来了诸多问题:首先是外汇占款的大量增长,央行在吸收外币的同时吐出等值的人民币资金,造成了流动性宽松; 部分外币贷款就是用于套利而不会进入经济实体,同时在不断派生过程中增加了人民币存款;央行对于流动性问题只能借助数量工具,而因为担心利差吸引新增热线而不愿意轻易使用加息等价格工具;热钱来源与数额不明,受到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三合一产品出路

近期央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提出“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这次改革喻示人民币不会一次性的大幅升值,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由盯住美元改成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人民币汇率不单纯依据美元来衡量,而是更多关注篮子汇率的变化。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将更有弹性,这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时间变得不确定。

而三合一产品实质上是企业通过延迟购汇的形式6得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收益,最终企业还必须通过购汇以还贷,这样带来很多 56 2008年10月、11月外汇储备连续两个月净下降,是近三年中唯一下降的两个月。

先取得美元贷款,贷款到期后购汇还贷。风险;一方面银行体系美元贷款激增,即期外币资金减少,外币流动性趋紧;另一方面,在升值预期消失后,企业集中购汇还贷造成外汇储备减少,同时通过循环操作三合一产品产生的人民币派生存款急剧收缩,造成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另外,如果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方向以及幅度和市场预期相反,有可能造成远期购汇存在履约风险以及企业循环操作带来的资金断裂风险。

所以,对于以对赌人民币升值为目的的三合一产品银行不能过于倚重,尤其是将其增加人民币存款的手段。对于外币资金有限的银行,一旦市场变化后会出现业务的激烈波动。对三合一产品,银行要进一步提高外币贷款的利率,通过提高人民币和外币的利差水平逐步消除企业的汇率套利空间。

执笔人:计划财务部 谢斌

免责声明

此报告不以盈利为目的。除非另有显示,否则所有此报告中的材料的版权均属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此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经过了适当的翻译、整理、分析、提炼,所载的数据、工具及材料只提供给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干部员工工作查照之用。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并不能依靠此报告以取代行使独立判断,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不能担保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不对因使用此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可发出其它与此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此报告反映编写分析人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研究方法。为免生疑,此报告所载的观点并不代表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或任何其附属机构的立场。

第二篇: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

《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杨捷敏

当前,市场竞争已步入供应链竞争的时代,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基于其强势地位,整合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中,对资金流进行整合以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是供应链金融价值所在。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结合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运用策略与推进思路做些许探讨,以期得到一些银行推进供应链金融运用实践的有价值的启示和经验。

首先,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以《商业银行法》为依据,以企业主体为切入点进行风险控制,在授信审批过程中侧重于企业的规模、净资产大小、盈利能力、担保方式及经营稳定性等基本情况,整个审批流程有一套既定模式,兼顾可能导致贷款偿还潜在风险的各个因素。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凭借其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绝对把控,金融业务主体从银行转移到核心企业。其次,资金来源突破银行单一通道的限制。传统银行信贷,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担保物的不足,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而核心企业拥有规模更大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拥有更多的预收账款(对下游企业)和应付账款(对上游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金融体系融资的差异本质上是信用的差异,也是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源头,核心企业可凭借其核心地位和信用优势,引入银行和多元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通过自己获取金融牌照来实现产业链上资金的融通,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可突破银行单一通道的限制,相应的,核心企业也获得了原本属于金融机构的利差收入。不同于市场将金融业务作为核心企业辅助性业務的主流观点,笔者认为,只要供应链金融可以提供更大的利润,核心企业没有动机限制金融业务发展。再者,供应链风险控制更具优势。金融领域最核心的竞争力仍是风险定价能力,核心企业对所在行业具备更为深刻的认知,对行业周期、微观运行以及对上下游企业信息更为具备传统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从前端的货物/服务采购,中端的生产制造,后端的产品交付和售后服务更具把控能力,可实时掌握供应链条上的数据和资金流向从而获得超额风险溢价。

最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日趋成熟,商业银行、电商平台、支付公司、P2P平台、供应链专业化服务公司均纷纷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但这些机构主要是依托于核心企业供应链条各种数据,为核心企业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结算等服务,其数据都是过去、静态的数据,而作为掌握实时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数据的核心企业来说发展供应链金融具有天然优势,通过互联网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可构筑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一个开放的、交互的、信息共享的电子商务平台,核心企业可按需将金融、技术等服务渗透到商务活动各环节,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缩短服务响应时间,推动供应链运转方式极大提升。

核心企业做供应链金融的四大核心要素:首先,规模效应。并不是所有行业的核心企业都适合做供应链金融,在规模效应下才具备真正转型价值。规模越大的行业蕴藏巨大融资需求,意味着供应链金融所具有的潜在空间,只有存在较大的金融业务空间,核心企业续做业务的动力才更足。除了直接的规模影响之外,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越为复杂,挖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更为深入,通过建立互联网平台所具备的效率提升空间也越大,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所具有的优势也越为明显。

其次,差异化竞争,传统金融机构以不动产抵押为主,供应链金融以动产质押为主要竞争手段。一般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而以应收账款和存货方式存在的动产较多,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大。核心企业基于实体业务往来所具备的信息优势,针对中小企业进行相关动产质押融资,形成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差异化竞争格局。金融牌照对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至关重要,受监管政策影响,金融许可证难以获取,核心企业可配套商业保理、融资租赁、P2P平台等非银金融牌照。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非银子板块,优势在于政策上规范与支持,以及在外资、银行资金利用上的优势,10倍杠杆倍数在非银金融牌照中也属上乘,同时优质底层资产可通过再转让或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资低成本资金。P2P平台的优势在于资金没有理论上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只要有利益,总有资金参与。相比较而言,小贷公司杠杆倍数较低,担保公司虽然杠杆倍数10倍,但业务上只提供担保,仍需接洽外部资金。

再者,产品定价能力,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已经在产业链中某些环节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竞争力大小决定其对上下游企业的话语权,话语权的强弱视核心企业经营业务的市场格局,其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话语权最强,这将在两方面提升核心企业的产品定价能力:(1)、对上下游企业把控力越强,相对信用极差越大,融资相对优势越大,融资成本也更低;(2)、更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导能力,通过将供应体系和销售体系有机结合,加快资金和数据在体系内的流动速度获得超额收益,降低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成本和沟通成本,提高效率。

最终,意识统一,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交换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其他节点企业都通过围绕核心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组织生产活动,涉及环节横跨核心企业原料采购、生产制造、成品销售、财务结算等,任一环节不支持或不配合将造成业务的迟滞。核心企业自身融资渠道丰富,有较强的付款能力和付款信用,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竞争激烈且替代性强,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核心企业利用自身强势地位长期挤占节点企业现金流的局面且形成了企业内部的利益格局,导致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在现代化的企业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供应链管理正是需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点通过共同利益所产生的凝聚力把节点企业链接起来,共享发展成果,所以核心企业必须从大局出发,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经营理念,向各环节输出供应链思维,甚至以行政命令或绩效考核形式来达到意识上的统一。

总而言之,现在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供应链时代,供应链成为跨企业整合所有商业活动的管理集成,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分工协作、共生共赢,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和高效率的信息交换,以达到总成本领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最好的目的。核心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从商业模式、服务能力、技术水平、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管控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这样就是所谓的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

第三篇:从经济学角度看银行风险控制

浅析银行业风险控制

2011-2-11 9:25 赵达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随着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获取利益,规避风险方法的不断进步。本文通过针对当前银行存在主要风险及其控制进行分析讨论。尤其针对信用风险和资本的防范。最后阐述了对监管者和商业银行的启示和方向。

【关键词】货币理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

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加剧,银行、以及其他类似的金融机构无力偿付存款负债的案例屡屡发生。显然,政府及社会对银行的破产的关注程度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制造和服务行业,银行破产似乎更引人注目。接下来,我们从货币经济学角度分析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一、银行业的特质

(一)银行业是一种风险性产业,银行的风险具有行业传导性

金融产业与一般性产业不同。在一般产业中,一家公司的倒闭,除了老板受损失外,最多只影响到几家相关的公司;而金融机构则不同,一家银行倒闭可能在同业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其它金融机构发生危机。银行业的这种传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的银行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清算差额的支付清算系统使得任何微小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信息的不对称使债权人不能象对其它产业那样根据公开信息来判断某个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因此,债权人便会将某一个金融机构的困难视为其它所有有着表面相似业务的机构发生困难的信号,从而引发对其它金融机构的挤兑行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加重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出远比过去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而达到天文数字的金融规模支付清算体系的脆弱性更严重了。

(二)银行业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产业

金融企业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1)金融企业的生存基础——存款,来源于广大社会公众。公众进入银行存款储蓄时,与银行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直接变成银行的债权人,银行则成为债务人向广大储户负债;

(2)银行把客户的钱贷给企业和个人,这些企业和个人成为银行的债务人,银行则变成债权人,广大客户向银行负债。在这两对关系中,金融企业面对的是社会公众,金融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行为、经营战略、经营成败都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前者直接关系到储户的债权安全,后者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债务条件(即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贷款)。对前者,银行经营的诚实性和谨慎性是保障储户利益的关键,对后者银行信贷条件的公开性和平等性是保障客户享受平等待遇的关键。

二、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银行内部由于管理不善、控制缺乏等方面造成的银行风险。风险的外部原因从宏观上看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形势、市场要素以及金融监 管等因素决定的,宏观经济中经济周期变化以及金融外部环境等因素是银行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从微观上看,银行风险的外部原因包括市场价格、社会信用度、同业竞争、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微观经济因素;同时战争、自然环境灾害以及潜在的电子网络技术风险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商业银行面临各种难以预计的风险。

三、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

在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过程中,银行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从我国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独立于银行金融机构之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能控制的自然、法律、国家政策、政治、人文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如,地震、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袭击对银行产生的影响。另外,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改变影响到某些企业的效益也会间接对银行产生影响。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形式。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仅各占20%。可见,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 目标。具体到我国,长期以来银行领域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信用风险极其突出,这种状况目前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

3.资本风险: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2003年初,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到2007年 1月 1目,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近些年来的资本充足率(无数据显示的除外),除农业银行外,均达到了银监会的要求标准,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没有成熟,各项法律法规尚未十分健全,造成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严重漏缺,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这带来的必然影响是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信誉差,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大。《巴塞尔协议》把担保、承兑和备用信用证这类业务(对银行来说是或有资产,也称或有负债)的风险转换系数定为 100%,可见其风险是很大的。因此,要真实衡量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把帐外、表外及或有资产加以考虑。

4、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包括收益和损失),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 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就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利率发生变动时,必然会影响银行的收入来源和其支出项目,即贷款和证券的利息收入,以及存款和其他银行借款的利息成本。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是人员素质风险。对银行的从业人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业务素质,改善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并使知识的更新速度跟得上金融发展的速度;二是避免职业道德风险,提高职业道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金融犯罪。

四、金融业的启示

信用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正如斯蒂格利茨等所指出的那样,“理解货币经济学的关键是可贷资金的供求……理解银行行为的关键在于了解银行化解风险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银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如何随着经济环境和政府监管的变化而变化”。从货币经济学对不对称信息市场和信贷市场作用机制的强调中,中国银行业可以获得如下启示 :

1、对监管者的启示金融监管是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外部,对金融机构实行管理、监督、约束、检查和制裁的行政管理行为。基于金融业的特质,仅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是不足以防止金融风险的。

由于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开创性研究,斯蒂格利茨等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现代金融领域更为突出,在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尤为严重。因此,从根本上讲,信息不对称可能是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目前正在着力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例如,为了防止信贷发放过度而引起不良资产比率上升,中国全面实施了资本充足率监管;但是此举极有可能出现意外的结果:由于资本充足率监管针对的只是信用风险而不是市场风险,在逆向激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减少贷款发放,增加对政府债券等的持有,这将导致经济中信贷可得性的下降,从而引起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加大,最后导致银行的信贷资产乃至资产组合的风险上升。

2、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对于信贷风险,从技术层面上看,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其次,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建立客户违约概率统计模型,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最后,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12级分类系统,并引进KMV、Creditmetrics、Riskmetrics等国际上 成熟的工具软件。当然,从机制上看,商业银行应当采取斯蒂格利茨等提出的资产组合方法——目前,“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风险限额管理”作为一项先进实用的风险控制技术,在西方国家银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市场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首先可以采取上述的资产组合方法,在资产组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利率、汇率、证券价格以及实物资产价格等要素的敏感度设定风险值,并连续监测,根据其动态变化分级分类启动不同层次的预案措施。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应该采用经济资本管理的办法,从整体上计量、监测风险状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这将非常有益于中国的商业银行科学理性地处理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辨证关系。

第四篇:从政策角度看村镇银行审计_从政策角度看村镇银行审计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从政策角度看村镇银行审计”,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为弥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银监会于2006 年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于当年开始村镇银行试点工作。近几年来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30日,全国村镇银行数量达到1101家,剔除支行的数量为731家。村镇银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制度本身的深层次问题也显现出来,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以此来引导审计工作的实施,并提出恰当的政策建议。

一、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布局问题。《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 10%”,这使得目前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和管理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审计中应关注他们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服务“三农”,还是异地扩张,目前已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发起人是出于要实现跨区经营、占据市场、享受政策优惠、提高自身社会形象以及化解竞争等多重目的,村镇银行也有演变为发起人分支机构的趋势。从目前审计实践来看,部分村镇银行完全由发起人主导,其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业务定位与发起行几乎一致,甚至将村镇银行作为开拓当地市场的平台,从而使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落空。

(二)村镇银行的贷款的投向问题。村镇银行的基本政策定位是服务“三农”,其成立的初衷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村镇银行的贷款投向却产生“投偏”现象,表现形式是贷款的脱农化、大额化和短期化,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村镇银行的贷款脱农化、大额化和短期化程度的同时,应思考其背后的原因,由于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较为多元,大部分股东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如果按照政策要求把贷款投向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从短期看盈亏平衡都很难实现,主要原因是额度小、收益低、周期长、风险大的“三农”信用需求难以与按照现代统一商业金融模式设立的村镇银行相适应,此外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村镇银行大多会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能够获利较多的领域。因此尽管银监会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写明“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较难执行。(三)“三农”客户获取贷款的成本问题,该成本是指为获取贷款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贷款的实际利率、担保费用、隐形成本等等所有与贷款相关的费用,由于“三农”客户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质押物有限,要求的其他的担保方式如联保、担保公司担保无形中会增加贷款的难度和贷款的成本,另一方面“三农”客户的贷款季节性、时效性较强,不可能等很长时间审批,如果贷款审批速度慢必然会增加机会成本。在审计过程中要关注村镇银行是否存在客户的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跟当地同业比是否有优势,是否存在银行贷款经办人员“扣点”等潜规则问题,甚至以附加条件额外收取费用形成小金库等问题。

二、解决村镇银行发展困境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对村镇银行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村镇银行生存空间。村镇银行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实质上涉及村镇银行的定位,银监会已将村镇银行明确定位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但从其肩负的服务“三农”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看,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性银行应该发挥的作用,带有明显的政策目的,目前国家虽然降低了村镇银行的准入门槛,但没有出台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缺乏差别性政策支持,导致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动力不够。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没有支农再贷款、贴息贷款、财政性存款、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在不良贷款补偿机制政策方面,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仍没有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面临较大的困难,特别是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营尤为困难,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核销呆账等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以不小于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扶持村镇银行。

(二)加强对村镇银行监管力度,敦促村镇银行履行职责。目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降低了村镇银行准入门槛,有利于社会各种资本积极投入,但是“准入挂钩”政策的强行规定降低了部分村镇银行的效能,表面上增加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相应的“严监管”却没有落实到位,导致部分村镇银行的投入不足、业务发展缓慢以及贷款的“脱农化”。首先,监管部门应制定标准清晰的指标体系,根据村镇银行的特点制定如资本金增加指标、业务发展指标、贷款投向指标等;其次,施行严格的惩罚机制和退出机制,对于长期满足不了监管指标的村镇银行施行警告、罚款、停业整顿、吊销金融许可等多种措施敦促其履行职责,采取“宽进、宽出、严监管”模式。由于金融机构退出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退出机制必须考虑到客户、业务的后续承接问题。

(三)加大对村镇银行政策灵活性,促进村镇银行快速发展。一是逐步放宽主发起人资格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股权的多样必然增加经营的灵活性,有利于农村金融的充分竞争。二是积极探索村镇银行的营利模式,适度放宽对村镇银行的部分政策要求。由于部分“三农”客户普遍存在规模小、风险高、担保弱、融资时间长的特点,传统的银行营利模式很难与其适应,可以借鉴风险投资公司的营利方式,要求利润分成,不追求低的不良率和低水平的收益率,保证村镇银行整体上的持续发展,同时监管机构在不良率、收入方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三是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创新金融手段。一方面村镇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代理、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另一方面尝试多种担保、抵押方式,使“三农”客户和村镇银行均达到相互可接受的程度,如林木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保单受益权抵押等。从政策角度看村镇银行审计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第五篇:从政策角度看村镇银行审计(本站推荐)

从政策角度看村镇银行审计

2013-1-28 8:50 雷华夏

摘要:本文从村镇银行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角度出发,归纳了目前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一些制度带来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审计人员从政策视角审计村镇银行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村镇银行 政策 审计

为弥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银监会于2006 年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于当年开始村镇银行试点工作。近几年来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30日,全国村镇银行数量达到1101家,剔除支行的数量为731家。村镇银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制度本身的深层次问题也显现出来,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以此来引导审计工作的实施,并提出恰当的政策建议。

一、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布局问题。《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 10%”,这使得目前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和管理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审计中应关注他们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服务“三农”,还是异地扩张,目前已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发起人是出于要实现跨区经营、占据市场、享受政策优惠、提高自身社会形象以及化解竞争等多重目的,村镇银行也有演变为发起人分支机构的趋势。从目前审计实践来看,部分村镇银行完全由发起人主导,其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业务定位与发起行几乎一致,甚至将村镇银行作为开拓当地市场的平台,从而使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落空。

2009年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提出了“准入挂钩”的规定,即主发起人在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市辖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1∶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2挂钩;在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国定贫困县和大中城市市辖区除外)规划地点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2∶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1挂钩。显然,“准入挂钩”政策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捆绑,解决发起人不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问题。而目前已经有报道村镇银行全国布局的发展失衡,原规划定位于服务贫困落后农村的村镇银行在国家贫困县中却鲜有分布,而且绝大部分的村镇银行都设立在县城,目标客户定位于县域内的企业。从目前审计实践看,一些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村镇银行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监管要求,某些地方的村镇银行成为应付监管的附带产物,导致发起人对村镇银行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缓慢。

(二)村镇银行的贷款的投向问题。村镇银行的基本政策定位是服务“三农”,其成立的初衷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村镇银行的贷款投向却产生“投偏”现象,表现形式是贷款的脱农化、大额化和短期化,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村镇银行的贷款脱农化、大

额化和短期化程度的同时,应思考其背后的原因,由于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较为多元,大部分股东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如果按照政策要求把贷款投向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从短期看盈亏平衡都很难实现,主要原因是额度小、收益低、周期长、风险大的“三农”信用需求难以与按照现代统一商业金融模式设立的村镇银行相适应,此外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村镇银行大多会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能够获利较多的领域。因此尽管银监会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写明“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较难执行。

(三)“三农”客户获取贷款的成本问题,该成本是指为获取贷款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贷款的实际利率、担保费用、隐形成本等等所有与贷款相关的费用,由于“三农”客户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质押物有限,要求的其他的担保方式如联保、担保公司担保无形中会增加贷款的难度和贷款的成本,另一方面“三农”客户的贷款季节性、时效性较强,不可能等很长时间审批,如果贷款审批速度慢必然会增加机会成本。在审计过程中要关注村镇银行是否存在客户的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跟当地同业比是否有优势,是否存在银行贷款经办人员“扣点”等潜规则问题,甚至以附加条件额外收取费用形成小金库等问题。

二、解决村镇银行发展困境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对村镇银行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村镇银行生存空间。村镇银行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实质上涉及村镇银行的定位,银监会已将村镇银行明确定位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但从其肩负的服务“三农”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看,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性银行应该发挥的作用,带有明显的政策目的,目前国家虽然降低了村镇银行的准入门槛,但没有出台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缺乏差别性政策支持,导致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动力不够。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没有支农再贷款、贴息贷款、财政性存款、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在不良贷款补偿机制政策方面,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仍没有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面临较大的困难,特别是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营尤为困难,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核销呆账等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以不小于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扶持村镇银行。

(二)加强对村镇银行监管力度,敦促村镇银行履行职责。目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降低了村镇银行准入门槛,有利于社会各种资本积极投入,但是“准入挂钩”政策的强行规定降低了部分村镇银行的效能,表面上增加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相应的“严监管”却没有落实到位,导致部分村镇银行的投入不足、业务发展缓慢以及贷款的“脱农化”。首先,监管部门应制定标准清晰的指标体系,根据村镇银行的特点制定如资本金增加指标、业务发展指标、贷款投向指标等;其次,施行严格的惩罚机制和退出机制,对于长期满足不了监管指标的村镇银行施行警告、罚款、停业整顿、吊销金融许可等多种措施敦促其履行职责,采取“宽进、宽出、严监管”模式。由于金融机构退出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退出机制必须考虑到客户、业务的后续承接问题。

(三)加大对村镇银行政策灵活性,促进村镇银行快速发展。一是逐步放宽主发起人资格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股权的多样必然增加经营的灵活性,有利于农村金融的充分竞争。二是积极探索村镇银行的营利模式,适度放宽对村镇银行的部分政策要求。由于部分“三农”客户普遍存在规模小、风险高、担保弱、融资时间长的特点,传统的银行营利模式很难与其适应,可以借鉴风险投资公司的营利方式,要求利润分成,不追求低的不良率和低水平的收益率,保证村镇银行整体上的持续发展,同时监管机构在不良率、收入方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三是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创新金融手段。一方面村镇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代理、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另一方面尝试多种担保、抵押方式,使“三农”客户和村镇银行均达到相互可接受的程度,如林木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保单受益权抵押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恺萌,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运行初期的障碍与启示,人民网,2008-12-16

[2] 徐小青,樊雪志,村镇银行试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3期

[3] 潘林,村镇银行发展的九个两难选择,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11期

[4] 戴薇 边皓 刘新媛,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

[5] 冯娜娜,村镇银行几何级数扩张 国家贫困县却鲜有分布,21世纪网,2012-7-4

下载从银行三合一产品角度看“热钱”迷雾[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银行三合一产品角度看“热钱”迷雾[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发展 文化与国家关系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文明进步以及两国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中......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 目 录 摘要 ....................................................................................................................................

    从战略角度看财务管理

    期刊文献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从战略角度看财务管理发布人: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转发发布时间:[2007-12-26]阅读次数:93从战略角度看财务管理作者:高大成出处:《中国总会计师》杂志......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城市社区绝非单纯的地域共同体。作为人类相互联系、聚集的产物,城市是由许多共享的价值,利益和共同的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

    从跨文化角度看《花木兰》(五篇范文)

    题目:从跨文化角度看《花木兰》 姓名:许敏班级:11金融1班 学号:11121123 成绩: 《花木兰》是美国迪士尼公司以中国的“花木兰”为题材拍摄的一部电影。在尊重和保留中国原著的......

    从人类学角度看“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改善当前一些社会不和谐现象?如何使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状态?各个学科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从人......

    从安全角度看核电发展

    从安全角度看核电发展 ——写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年之际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 孙 勤 从1954年6月前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并网发电,首次实现了核能和平利用......

    从人民调解员角度看案例

    以人民调解员角度看案例 随着社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也进入了矛盾多发期,民间纠纷层出不穷,种类繁多。传统的民间纠纷大量存在并且与其他纠纷相互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