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及其治理
浅谈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及其治理
摘要:
当前各地政府的“形象工程”已经蜕变成所谓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式工程”、“扰民工程”、“伤财工程”等等,严重影响了地方社会的发展,要治理这些蜕变的“形象工程”,必须从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政府领导的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官员问责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决策体制等方面着手。不仅如此学校里也有“形象工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只是媒体关注和“聚焦”不够,公众知道的不多。
关键词:地方政府 “形象工程” 亚运 治理 高校
一,何谓形象工程
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是某些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和利益,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不惜利用手中权力而搞出的劳民伤财、浮华无效却有可能为自己和小团体标榜政绩的工程。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形象”的一般意义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因此,形象是能给人深刻印象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征。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形象”常常被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予以注重。近年来,“形象”又常常被缀以“工程”二字,以突出塑造、经营、系统性等意味,对形象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重视形象的优势是明显的。对于个人来说,良好的形象就是拉近与陌生者的距离、令人产生愉悦等情感的媒介。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优美的城市形象,犹如一张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名片,它使投资者驻足,使旅游者留步,使居民怡然,使上级欣慰,使城市管理者自豪。至于对单位形象、社区形象、市民形象、产品形象等等的有心经营,莫不产生诸多的经济、社会、人文等的良好效益,不必尽言。本来好好的一个褒义词如今却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形象工程”(亦被称之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涵义变了,变成了少数官员作秀浮夸、沽名钓誉、不顾民众死活的代名词,变成了党和政府转变作风、执政为民的障碍和靶子。
二、现实与困惑:政绩工程现象成因之法理剖析
(一)权力的垄断性是造成政绩工程现象体制上的原因
政绩工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属于典型的“垄断工程”。大部分政绩工程从发包到建成,不乏权力的运作,而这权力正是我们所熟知的行政权。行政权力的介入可以直接导致行政垄断。而这类行政垄断的背后又深藏着“政府经营城市”这样一个悖论。
“政府经营城市”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先进理念”。然而这种所谓的“先进理念”其实是一个悖论。首先,它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因为“经营作为市场行为,是以牟利为目的。而政府行为是行使社会管理的权力,权力不能牟利,权钱不能交易是现代社会普遍的法治原则之一。”[1]所以“政府经营城市”首先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下市场主体的“排他性”(“他”主要指政府)。其次,它还违反法律甚至违宪。因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天性,而且“法律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作为最高权益的竞争权”[2]。由此反推,垄断是竞争的天敌,而“行政性垄断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使得它比自然垄断、行业垄断对市场公平竞争的危害性更大。”“这种垄断是用行政权力抹杀自由竞争的精神,颠覆了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与公平竞争的理念直接相悖”[3]。这当然是违反法律的。加之,我国已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入宪法,“政府经营城市”无疑也是违宪的。
从“政绩工程”、“行政垄断”、“政府经营城市”这一系列语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都隐藏着“政府”身影,而这也正透露了体制缺陷。
(二)干部考核制度不健全是造成政绩工程现象制度上的原因
政绩工程又被称作“形象工程”、“贴金工程”。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缔造“政绩工程”的官员们却将其抛在脑后,一心只想着升官晋爵。而要想升官晋爵就得拿出点“政绩”来得到“上边”的认可,这样一来,“政绩工程”也就应运而生了。王怀忠就深得此“心法”,为了升迁,他不择手段地打造“形象工程”,为自己的所谓政绩贴金。和很多被查处的腐败高官一样,他腐化堕落过程早就有迹可查,但他在此期间却凭借“给领导看的政绩”所获得的“印象分”而一路高升。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传统政绩考核体系的反思。在我国,干部提拔使用有周期规律,且干部吃透了“提拔规律”,可以说,干部考核制度就像“指挥棒”一样,直接左右着干部的“政绩观”。现行干部考核制度的不健全,无疑是造成政绩工程现象制度上的原因所在。如何科学、动态地考核官员的政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巨大的利益诱惑是政绩工程现象经济上的原因
政绩工程,十之八九是腐败工程。工程建设领域是腐败的重灾区,此乃不争之事实,而政绩工程的腐败又可谓是重中之重,是最大的腐败。当下暴露出来的腐败政绩工程,仅仅是冰山之一角。“一栋栋高楼竖起来,一批批干部倒下去”,可谓是政绩工程的绝好写照。然而,一批批干部还是“前仆后继”,“继往开来”。为何?当然是有利可图!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政绩工程又是吏治腐败的温床。旅外华人学者丁学良先生把这类政绩工程称作“腐败型投资”,“这种投资基本不顾及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问题,基本不管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民生问题。所有投资都只围绕着一个目标来进行——为官僚个人或某个官僚小集团的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服务。而这种利益主要表现为两种——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是仕途升迁,经济利益则是从工程中获取腐败收益,如工程回扣、土地批租等过程中的权力寻租等。”[4]正是这些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使得一些利令智昏的官员疯狂而盲目地上马“政绩工程”。事实上,我们国家的法律对于这种不遵守法律法规,盲目进行政府投资的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官员行为并非坐视不管。例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就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之所以在实践中对于官员这种盲目投资的行为少有追究,恐怕与我们一些领导的观念有关。因为,首先,官员这种盲目投资在表面上看钱没进入个腰包,没有谋取私利,从动机上讲是为公,是“情可原”的行为;其次,官员这种盲目投资的行为总是假改革为名,改革需要探索,改革中难免有失误,损失便成了所谓的“交学费”。一些官员正是打着为公和改革的幌子,视纳税人的钱为粪土,大肆挥霍堆积自己升官楼梯,甚至从中谋取私利。
然而,在一个法治社会,政府的资金来自于纳税人,而纳税人的钱是要花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国务院的这个决定也从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等多方面对于政府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因而,政府投资即使为公也要花得值得、花在刀刃上,要依一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改革要依法进行,该交的学费要交,不该交的则要由官员为自己的违法投资行为埋单。
为迎接亚运,广州烂尾楼也将“穿新衣”,相关部门有计划地对各烂尾楼进行包装,让其看起来像一栋楼,以此美化广州市容。不过这一做法,得到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有广州市民把其称为“楼假假”,有网友甚至将此戏称为“羊城第九景”。而支持者却认为,起码此举让烂尾楼焕发新生,可谓“创意无穷”。有网友发现,广州新陶街电子电器城近期旧貌换新颜,24层高的大厦呈对称结构,南北两面有两幅广告画,朝东临街面白色楼面和蓝色玻璃层层相间,看来与一般大厦并无不同。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外墙”只是一幅仿真的喷画。新陶街电子电器城原名“富都大厦”,因缺乏资金成为烂尾楼,已有十几年历史。2007年,当地机关要求该大楼在2008年完成“穿衣戴帽”,做成仿真效果。2009年春节后,该楼“外墙”的包装终于完工,花了300多万元。其外立面上还设有LED灯光,“晚上看更像真楼”。为了迎接亚运会,广州其他烂尾楼也都将“穿新衣”,将有计划地对各烂尾楼进行类似的包装,目的都是达到美化广州市容的目的。有网友指,穗东风中路与德政北路交界上的一栋烂尾楼─丰川大厦也围上了大型亚运宣传海报,远远望去,其白色“外墙”上有一个醒目的亚运标志,在周围旧楼中相当抢眼。但实际上,那大型海报只是一幅幕布,其背面也是由一块块图形组合成的幕布,看上去很像一幅幅的玻璃幕墙。有广州市民把这些“穿新衣”的烂尾楼称为“楼假假”,不过大家也承认,尽避是人造景观,有了漂亮的外表总比没有包装之前看起来更舒服。有网友把此戏称为“羊城第九景”。反对者认为“这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假楼”,甚至担心台风把这些大型幕布吹倒,造成危险。支持者则称,这样做起码让烂尾楼焕发新生,多少可以减弱烂尾楼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实在是创意无穷。
三、政府形象提升的策略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政府形象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之一。树立政府形象,维护和建设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政府形象,是执政党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教授指出决定政府形象的要素主要有:价值、信誉、效率。据此,提出以下提升政府形象的建议:
第一,政府官员要增强形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共权力意识,预防损害政府形象事件的发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及其官员手中所握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其工作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正确的价值观是政府选择的施政和为社会发展确定的方向。提高政府形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掌握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趋向和人民利益的政策,确定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
第二,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树立责任政府形象。在我国,政府是组织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导力量,政府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不仅需要配备相应的职权,而且需要承担相称的职责,一个不具有职责的政府及其官员,其行为难以得到有效制约。因而有必要健全责任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尤其要遵循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和落实机制。同时,要加强政府官员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勇于担当的坚毅气质和果敢精神。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政府官员,才是信誉政府的表现。
第三,增强行政能力,树立高效政府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效率是政府形象的生命线。要提高政府形象,必须全力提高政府的效率,加强政府的能量,及时处理解决来自社会的各种的要求 ,协调复杂的关系,化解多重的矛盾。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猜疑、恐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如果危机事件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则会衍生出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必须快速高效,这不仅使经历危机事件的人们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中,而且可以树立高效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第二篇:地方政府热衷形象工程导致负债累累
地方政府热衷形象工程导致负债累累
近年来,在国家三令五申“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新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的背景下,个别地区依然顶风建设政府办公大楼,而且美其名曰是“打造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形象工程‟和“城市名片”。一座投入巨资、违规建设的综合办公大楼,非但不能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形象工程”,反而破坏了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 “诚信守法、执政为民”的政府形象!
早在2007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要求全面清理严格规范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国务院发文,禁止建设新的党政机关办公楼。200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再次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自通知下发之日起到2010年底,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新建办公楼,不准建设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等楼堂馆所。经批准已开工建设的,要严格执行规定标准。
党和国家三令五申地要求各地党政机关一律不得新建办公楼,是站在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利益上的一种思考和决策,可为什么有的地方视若罔闻、顶风建设呢?
“形象工程”举债累累
在原陶乐县的政府债务中,最大的一笔是拖欠的工程款,除办公楼、校舍等建设工程外,还有马兰花、兵沟汉墓项目工程款,总金额逾3000万元。
“目前西部好多贫困地区,最豪华的楼房往往是政府机关,而这些楼房大都是举债修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相关领导‘打肿脸充胖子’,盲目攀比。”平罗县政府一位官员说,“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如果再伴以官员的寻租腐败,地方财政想不困难也难。”
中国官员任期短,人员交流频繁,对官员的考核又非常强调政绩,而政绩一度又往往意味着GDP的增长速度、意味着广场草坪、修桥修路、工程项目等。因此,为了尽快干出政绩,为自己提拔或交流到好一点的岗位攒足“资本”,即便政府财力不足,一些官员也不惜举债经营。
据报道,有的县投资建起了被群众称为“豪华羊宅”、“豪华猪舍”的养羊养猪示范园区,天冷时有暖气,天热时有空调,有的还有福气享受淋浴,但平日里不养羊不养猪,只在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才花钱将村民们自家养的羊和猪租来“赶场子”。然而,在一些基层部门,一边是大举借债,一边却是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有的地方,每到年终,饭馆的老板们就会拿着厚厚的一沓“签单”到政府各部门去催要欠款。中国的形象工程
安徽省望江县是一个贫困县,当地政府2009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71亿元人民币。但这并没能阻止望江县官员为自己新建一座配备了露天咖啡座、鱼趣台甚至音乐喷泉的办公大楼。
按照新华社上周的报道,这栋办公大楼的建筑面积达到43600平方米,相当于8.5个美国白宫。项目总造价约为6300万元。
这样的项目被称为“面子工程”或“形象工程”。下令兴建此类工程的地方官员想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却忽视了群众的实际需求。
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建筑。《中国青年报》上周对1600多位网民进行的调查显示,有多达97.5%的人表示自己所在的城市里存在形象工程。
这些形象工程的样式和规模各异,有像望江县这样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也有许多贫困县市选择了华盛顿国会大厦那样的建筑风格。
中国还有许多文化形象工程,从宏伟的剧院到壮观的体育场一应俱全。许多文化形象工程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当地群众缺乏维持此类设施运营所需的素养和兴趣。江苏省阜宁县成了网上讽刺挖苦的对象,因为它不但修建了一座“山寨版世博会中国馆”,还建了个“山寨版悉尼歌剧院”。
许多形象工程还与它们所处的地区不相称。例如,地处西北的陕西省西安市斥资5亿元打造了一个号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而陕西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
北京理工大学胡星斗教授指出,把中国和美国比一比的话,美国的许多地方政府大楼还没有一幢别墅大。美国地方政府中的官员数量也要少一些。而中国的地方官员为数众多,他们都想坐在豪华的大楼里办公。最重要的是,地方官员之所以热衷于搞面子工程,是因为他们可以从工程中拿到大笔回扣。分析人士说,官员们从开发商那里拿到的“回扣”通常是总工程款的15%。
两周前,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要求地方政府不要盲目追求表面政绩。他在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形式主义的东西势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
早在两年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在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警告地方官员:“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但分析人士认为,光靠劝诫是没有用的。催生此类工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地方官员希望通过这样的挥霍行为推高GDP,因为他们的升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
胡星斗教授说:“形象工程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弊端。它们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
问题:
1、我国地方政府“形象工程”的建设带来了哪些弊端?
2、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分析,党和国家三令五申地要求各地党政机关一律不得新建办公楼,可为什么有的地方仍然视若罔闻、顶风建设呢?
3、我国地方政府热衷于建设“形象工程”的原因有哪些?
4、如果你作为望江县的一个群众,请问你如何看待当地政府花巨资建设办公大楼这一事实?
5、许多地方政府以文化的名义建设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是否真的能够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形象?
6、将此类工程作为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合适吗?
7、怎样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建设的问题?
第三篇:地方政府治理作业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
一. 作业要求
1.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文字表达流畅。
2.理论工具应与所选题目相一致,能够运用适当理论进行阐述和论证。3.主次分明,字体小四,宋体,行间距1.5。
二. 作业内容
1、结合实际,谈谈实现地方多中心治理的前提条件。(50分)
答:实现地方多中心治理的前提条件:
一、首先地方多中心治理主体要实现角色转换
地方政府不是全能的,如同市场一样存在缺陷。在不稳定因素凸显的今天,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失灵”,所以,首先必须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转换,才能稳步地推进地方公共管理的多中心治理。(1)地方政府应从单纯使用权力到注重树立法理权威
(2)企业型组织应从注重利润索取走向回报社会、担当社会责任。(3)非营利组织应从依赖走向自治。
二、地方政府的引导
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强化社会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才能形成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协作,才能使地方公共机构能够以较低的治理成本完成公共服务的提供。
三、公民社会的构建 一个国家自治化程度越高,代表着公民社会越成熟;公民社会越成熟,意味着多中心治理体系越完备。
四、权力资源的再分配
“多中心”治理要求的分权化指的是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将相关权力、责任向市场与公民社会转移的过程,表现为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关系结构。
2、结合实际,谈谈地方治理中制度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50分)
答:地方治理中制度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下列这些方面:(1)有效监督的缺失
在理论上来说,地方政府不会监督制度的实施,因为监督对于监督者和被监督者,惩罚对于惩罚者和被惩罚者,成本都是很高的。而且监督和惩罚后的利益有可能被其他政府无偿占有,会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当各级地方政府认为惩罚不遵守诺言者比不惩罚更不利于自己时,他们很可能消极对待惩罚。如果应该受到惩罚的地方政府没有被惩罚,实际上不监督被隐性地激励了,地方政府很可能会选择不监督。(2)制度效率的递减
地方治理中,制度会面临着效率递减的问题。制度在制定出来的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制度开始实施的时候要与其他的制度安排相契合,这段时间内的制度效率比较低;随着制度契合程度的提高,制度效率会随着提高,并会达到效率制高点;随后,随着制度环境的变迁,制度的调整速度会慢慢滞后于民众的需求,这时效率就会下降,这就是任何制度都无法避免的效率递减规律。(3)制度创新困难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作用仍然面临困境:它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蔓延,阻碍权力中心推行的制度变迁进程,影响制度变迁的整体性推进。
第四篇: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从理论上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从而对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有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时数
计划学时:36学时
三、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除了课堂讲授知识,教师还按各章学习内容为学生安排参考阅读材料,目的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思考,学生们可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扩大知识面。
2.课堂讲授与课堂随机提问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讲课程内容抓住重点或难点向学生提问,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要求及内容
地方政府治理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把治理理论引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地方政府治理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政府如何运用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概述
一、国家、政府与社会
(一)什么是国家
(二)政府:国家主权的执行者
(三)“社会”的概念
二、地方政府的内涵和特征
(一)地方政府的内涵
(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三、地方政府的类型
(一)按地方制度划分的地方政府
(二)按设置目的划分地方政府
(三)按行政层级划分的地方政府
四、地方政府的价值
(一)政治层面的价值
(二)社会层面的价值 第二节 地方政府研究
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
(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历史回顾
(二)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基本现状
二、中国地方政府研究
第三节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对象与方法
一、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梳理地方政府相关的基本问题
(二)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的内容
三、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二)历史分析的方法
(三)比较分析的方法
(四)系统分析的方法
思考题:1.简析国家、政府、社会的关系。2.简述地方政府的类型和特征。3.如何认识地方政府的价值?
第二章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概述
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内涵
(一)什么是权力
(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界定
(三)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类型
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特征
(一)内在特征
(二)外在特征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获得路径
(一)根本授权
(二)转授权
(三)特别授予
(四)出于地方政府自身的创设
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
(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概述
(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现状
(三)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改革和完善的基本思路
三、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运作
(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运作过程
(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运作方式
四、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制约
(一)地方政府权力的权力制约——地方政府权限
(二)地方政府权力的道德制约
(三)公民权利对地方政府权力的制约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现代化
一、地方政府权力的理性化
(一)地方政府权力理性化的基本内涵
(二)地方政府权力理性化的实现途径
二、地方政府权力的制度化
(一)地方政府权力制度化的基本内涵
(二)地方政府权力制度化的实现路径
三、地方政府权力的民主化
(一)地方政府权力民主化的基本内涵
(二)地方政府权力民主化的实现路径
思考题:1.地方政府权力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 2.地方政府权力民主化的基本内涵。3.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第三章 中国地方政府结构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结构概述
一、什么是地方政府结构
二、地方政府结构的组合方式
(一)纵向组合的层级化
(二)横向组合的类型化
三、地方政府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系统性
(二)能动性
(三)相对稳定性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基本结构
一、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
(一)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层级
(二)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法律规定
(三)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特征
(四)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发展
二、中国地方政府类型结构
(一)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二)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
(三)特别行政区政府
三、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条块结构
(一)地方政府条块结构概述
(二)地方政府条块的法律规定
(三)地方政府条块结构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与其他政权机关的关系
一、地方政府与党委
(一)主要特征
(二)地方政府与党委结构关系面临的挑战
二、地方政府与人大
三、地方政府与司法机关
四、地方政府与政协
思考题:1.简述地方政府结构的组合方式。2.简述地方政府结构的特征。
3.简述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
第一节 地方政府职能概述
一、政府职能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一)政府职能的内涵
(二)政府职能的特点
(三)政府职能的分类
二、地方政府职能的内涵及特点
(一)地方政府职能的内涵
(二)地方政府职能的特点
三、地方政府职能的意义
(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建立地方政府机构的主要依据
(二)地方政府职能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运行方向和内容
(三)地方政府职能是确定和划分地方政府职权的基础和依据
(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是变革地方政府机构及其活动方式的重要前提 第二节 中国各类地方政府职能一、一般地方政府职能
(一)法律法规的视角
(二)财政支出体系的视角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
(一)民族性之维
(二)地方自治权之维
三、特别行政区政府职能
(一)管理经济事务
(二)管理文化、社会事务
(三)管理对外事务
第三节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一)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二)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实现“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型的需要
(三)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需要
(四)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需要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职能“欠位”
(二)地方政府职能“缺位”
(三)地方政府职能“错位”
(四)地方政府职能“越位”
三、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走向
(一)地方政府职能“到位”:追求综合效益
(二)地方政府职能“补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地方政府职能“正位”:还权于市场与社会
(四)地方政府职能“退位”:从管制型到服务性 思考题:1.简述政府职能的特点及类型。2.简述地方政府职能的特点。3.简述特别行政区政府职能。
第五章 中国地方政府关系
第一节 地方政府间关系概述
一、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内涵
(一)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界定
(二)考察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主要维度
二、影响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因素
(一)政治结构
(二)经济结构
(三)历史文化传统
(四)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及其理论
(一)中央集权主义
(二)地方分权主义
(三)均权主义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变迁
(一)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
(二)第一次权力下放
(三)第二次权力下放
(四)改革开放后的简政放权
三、当前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央与一般地方政府职能间关系的基本内容
(二)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本内容
(三)“一国两制”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结构性调整
(一)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必要性
(二)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地方政府间关系
一、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
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
(一)统计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跨区域政府间的关系
(三)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特点
三、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走向 第四节 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一、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一)什么是非政府组织
(二)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三)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一)萌发期(1978年-1984年)
(二)发展期(1984年-1989年)
(三)低潮期(1989年-1993年)
(四)膨胀期(1993年-1998年)
(五)规范期(1998年-至今)
三、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领域
四、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关系
(一)地方政府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
(二)地方政府与政府组织的冲突关系 思考题:1.影响府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简述当前我国的样地关系。
3.简述地方政府间的纵横向关系。
第六章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
第一节 地方公共财政概述
一、地方公共财政的内涵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
(二)什么是地方公共财政
二、地方公共财政存在的理由: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之维
(二)实践之维
三、地方公共财政的职能
四、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的历史变迁
(一)1950年~1952年: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体制
(二)1953年~1979年: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体制
(三)1980年~1993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
(四)1994年至今:分税制财政体制 第二节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支出分析
一、地方公共财政支出
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第三节 地方公共财政风险
一、地方公共财政风险的内涵
二、地方公共财政的表现形式
三、地方公共风险的成因
四、预防和化解地方公共财政风险的对策 第四节 当代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一、现行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二、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走向
思考题:1.简述地方公共财政的含义及特点。2.简述地方公共财政的职能。
3.简述我国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的历史变迁。
第七章 中国地方自治
第一节 地方自治概述
一、地方自治的概念
二、地方自治学说
(一)保护说
(二)钦定说
(三)传来说
(四)制度性保障说
(五)人民主权说
三、中国地方自治的起源与嬗变
(一)近代史上中国地方自治的三次实践
(二)我国当前三种地方自治形式的变迁
(三)当前我国地方自治现状及特点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特征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特征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一)探索阶段
(二)深入发展阶段
(三)日趋完善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一)坚持国家统一原则
(二)坚持民族团结原则
(三)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自治
一、特别行政区自治的涵义
二、特别行政区自治的特点
(一)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二)特别行政区实行不同于内地的政治制度
(三)特别行政区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原则
三、港澳特别行政区自治状况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
(二)澳门特别行政区自治 第四节 基层群众自治
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二、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
(一)基层群众自治推进了民主化进程
(二)基层群众自治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基层群众自治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举措
三、城市社区自治
(一)城市社区自治的治理模式
(二)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制约因素
(三)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方向
四、农村基层自治
(一)农村基层自治的内涵
(二)农村基层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农村基层发展的发展方向
思考题:1.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3.基层群众自治是否就是社会自治?
第八章 中国地方政府管理
第一节 地方政府管理概述
一、地方政府管理内涵
二、地方政府管理的特点
(一)绝对服从性与相对独立性的统一
(二)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三)局部性与短期性的统一
(四)导向性与协调性的统一
(五)直接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六)规范性与公共性相互促进
三、政府管理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治理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五)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节 地方政府管理的内容
一、地方政府内部管理
(一)地方政府职能管理
(二)政府规模的控制
(三)地方政府制度管理
二、地方政府公关管理
(一)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内容
(二)地方政府公共关系
(三)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趋势
三、公关政策运行流程
(一)公共政策制定
(二)公共政策执行
(三)公共政策评估 第三节 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一、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内涵
二、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是根本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是外部动力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发挥了促进作用
三、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一)管理观念创新
(二)管理制度创新
(三)管理技术创新
思考题:1.简述地方政府管理的特点。2.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3.简述处理好地方政府关系的意义。
第九章 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
第一节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
一、地方治理与善治
(一)治理理念的由来
(二)地方治理与善治
二、全球化与地方治理运动
(一)全球化对地方政府的挑战
(二)西方国家的地方治理运动 第二节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
一、从统治与管理到治理与服务
(一)传统统治与管理理念的现实困境
(二)治理与服务理念的创新
二、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一)传统的单中心治理
(二)多中心治理的理念
三、从科层制结构到社会网络体系
(一)传统科层制结构体系的弊端
(二)社会网络组织体系的基本理念
四、从集权与控制到分权与协商
(一)传统的集权与控制模式
(二)分权与协商模式
第三节 地方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
一、地方政府与社会
(一)地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解释
(二)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的现实挑战
二、地方政府与市场
(一)地方政府与市场的互动过程
(二)地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实质
三、地方政府与公民
(一)地方政府与公民组织
(二)地方治理与公民参与 思考题:1.试析治理与善治的内涵。
2.地方治理理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实际谈谈公民如火如荼参与地方治理。
第十章 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
第一节 地方立法体系
一、地方立法的含义与特征
(一)地方立法的含义
(二)地方立法的特征
二、地方立法体制的类型
三、地方立法的内容
(一)地方立法的内容
(二)地方立法的范围
(三)地方立法权的关系
四、地方立法的程序
(一)地方立法程序的价值取向
(二)地方立法程序的构成 第二节 地方司法体系
一、不同法系的地方司法系统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地方司法系统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地方司法系统
(三)中国的地方司法系统
二、地方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法治原则
(二)司法原则
(三)地方司法活动法定原则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执法体系
一、地方政府行政执法概述
(一)行政执法的内涵
(二)地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种类
(三)地方政府的行政执法的原则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执法制度
(一)信息公开制度
(二)参与制度
(三)综合执法制度
三、地方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
(一)行政许可
(二)行政处罚
(三)行政指导
(四)行政规划
(五)行政给付
(六)行政监督
思考题:1.简析地方立法的涵义与特征。
2.地方政府行政执法的主要行为有哪些?
3.结合实际谈谈地方政府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
第十一章 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树立地方多中心治理的理念
一、地方多中心治理概述
(一)多中心治理的内涵和特征
(二)地方多中心治理的重要意义
二、地方多中心治理的主体构成与角色转换
(一)地方多中心治理的主体构成
(二)地方多中心治理的主体的角色转换
三、实现地方多中心治理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培育地方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二、社会资本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三、优化地方社会资本的生长环境
四、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构建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
一、组织间网络关系理论的兴起及其特征
(一)组织间网络关系理论的兴起
(二)组织间网络关系理论的特征
二、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一)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结构
(二)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功能
三、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治理模式
(一)理论模式
(二)实践模式
四、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运行机制的构建 思考题:1.简述多中心治理的现实意义?
2.什么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在地方治理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3.如何构建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
第十二章 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地方治理的制度困境
一、地方治理的制度供给障碍
二、地方治理的制度实施困境
三、地方治理的制度变迁问题
(一)制度变迁的现实需要
(二)制度变迁的方式
(三)制度变迁的障碍
第二节 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经验
一、国外地方治理制度创新的实践
(一)地方分权与地方自治
(二)地方政府行政区划改革
(三)地方政府重组
二、国内地方治理制度创新的探索
(一)地方分权化改革
(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制度创新
(三)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创新 第三节 地方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
一、服务型政府
二、责任型政府
三、法治型政府
四、透明型政府
思考题:1.地方治理中制度供给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实际谈谈国内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实践。
3.什么是透明型政府,其作用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五篇:“形象工程”几时休
“形象工程”几时休
是干出硬邦邦的“实绩”,还是制造虚幻的“泡沫”?这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有些干部未必能做得令人信服。有的地方只热衷大手笔的“形象工程”,其他的则统统让路;有的地方只重显绩不重潜绩,看得见的做得很漂亮,看不见的则粗制滥造。不重“实绩”重“虚功”,是领导作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人民日报)
何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简单点说,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形象或者政绩而兴建的工程,这样的工程纯粹是为了给上级看的,因此其基本特征是只要面子,不要里子,于国计民生并无任何实际好处。“形象工程”的产生由来已久,早已被老百姓深恶痛绝。领导干部身处特殊的位置,应该说肩负的责任更重。作为领导干部要时刻提醒自己“为谁服务,为什么当干部”。
邓小平同志曾讲过:“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它是一种责任和重托,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用来谋取私利。既然当了官,就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尤其不能高高在上,当官作老爷,搞形式主义,搞劳民伤财的“形象”、“政绩”工程。应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淡化做官心理,强化奉献意识,真真正正的为人民群众谋事、想事、议事、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