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移政策着力点 激发民间投资
转移政策着力点 激发民间投资
谢光飞 郭朝飞
2012-07-31 11:29:4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07月31日
近期,国务院有关部委已经先后出台了“新36条”的实施细则文件,然而这距“新36条”的出台已经时隔两年,政策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制约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激发民间投资等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赵昌文。
赵昌文认为,政策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政策效果的变化。在经济下行周期,要激发民间投资困难重重,仅着眼于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效果有限,不能高估“新36条”实施细则“稳投资”的作用。要有效激发民间投资,着力点必须从“放行”以释放民间投资需求转移到“激励”以创造民间投资需求上。
四个方面制约因素
记者:“新36条”的实施细则对于促进民间资本投资起到怎样的作用?是否会促使民间投资的大规模增长?
赵昌文:从目前已出台的实施细则看,其基本政策取向都在于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逻辑为:民间资本对限制准入的领域有强烈的投资需求,放宽准入标准则可立即释放出其长期以来受到抑制的投资需求,激发民间投资的大规模增长。但是,当前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要激发民间投资并不容易,仅仅依靠放宽准入也难以促进民间投资的大规模增长。“新36条”实施细则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在政策设计时充分预估到激发民间投资所面临的问题和难度。
记者:当前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赵昌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民间投资的顺周期性。
从理论上分析,在经济上行周期,民间投资会因为总需求增加,较强的盈利预期等原因倾向于增加;在经济下行周期,民间投资则因为总体产能过剩、总需求减少或增速减缓和盈利预期不确定等原因倾向于减少。因此,民间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而是“加速器”,即在经济上行周期加速经济的增长,在经济下行周期加速经济的下跌。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调整期,民间投资需求也会相应地减少。尽管民间投资在某些垄断行业或带有垄断属性的行业中的投资需求长期受到抑制,且当前政策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以往被抑制了的投资需求并不一定会随着准入限制的放宽或取消而得到释放。更加可能的结果是,大部分先前被抑制的投资需求将在这一时期内自动“挥发”。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经济低谷都几乎伴随着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反趋势下降。1985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明显的谷底,分别是1989—1990年、1997—1998年和2008—2009年。尽管总体上非国有投资存在着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在这几个经济低谷期,非国有投资比重都出现了回落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与以往的经济刺激政策主要强调政府投资相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投资在经济低谷期的相对收缩倾向,或顺周期倾向。
最新的数据表明,民间投资增速也正在经历明显的回落。从2011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看,虽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大大高于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但在最近两个季度(经济下行期)增速回落幅度也更大。2012年1—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至26.7%,较2011年1—10月的同比增速回落了8.4个百分点;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幅度仅为4.8个百分点。
二是民间投资经济规模性和相对短视性的限制。
由于此次放宽准入的大多数行业如铁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一般都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即使没有政策上的准入限制,也往往存在经济上的准入门槛。同时,与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相比较,民间投资更加注重短期财务收益。所以,“新36条”所放开的某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并不一定具有很大吸引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2012年1—5月,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民间固定投资增速为23.0%,低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26.7%);铁路运输业和水利管理业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负,分别为-11%和-4.4%。
三是当前民间投资的商业环境并不是很理想。如政策和市场引导、服务滞后,财政、金融支持并没有充分体现公平待遇,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等等。所有这些体制性、制度性障碍都会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四是存在部分民营企业家对政府的政策意图错误解读的现象。根据我们的调查,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家将“新36条”实施细则解读为“圈我们的钱”,这种解读会使民间投资主体对相关政策产生抵触情绪,且极具传染性,不利于激发民间投资。
转移政策着力点
记者:“新36条”出台于2010年,时隔两年,其政策环境是否发生了改变?政策着力点是否需要做出改变?
赵昌文:2010年出台“新36条”的政策意图主要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时隔两年之后,政策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当前经济下行的环境下,“稳增长”已被放到了相对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新36条”实施细则的相继出台除了原有的政策目标之外,应该而且确实已经被赋予了新的“稳增长”的目标。
政策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政策效果的不同,甚至与初衷差异巨大。因此,当前要进一步转变政策思维,将政策着力点由放宽市场准入、释放民间投资需求转移到强化配套政策、改变民间资本收益预期和创造民间投资需求上。
将政策着力点放在放宽市场准入上虽然仍很重要,特别是有利于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竞争环境。但是,重点在于“放行”而非“培育”,并未考虑到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民间投资出现的新情况,明显低估了激发民间投资的难度。因此,只有根据制约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激励机制,改变民间资本的收益预期,才能够创造出新的民间投资需求,达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目标。当前,首要的是转变政策思维,相关部委绝不要把出台实施细则的工作只是当成完成国务院的任务,要抓住实施细则出台的时机,制订更加完善的配套制度。各地方政府可以在实施细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意见。
记者:商业环境对于投资来说至关重要,当前“新36条”实施细则的政策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国民间投资的商业环境是否也需要优化调整?
赵昌文:当前促进民间投资,需要进一步优化包括法律、体制和政策在内的民间投资的商业环境。
要坚持完善有利于民间投资的法律环境。首先,要系统梳理与民间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其次,要在充分考虑民间资本合理诉求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如加快完善《反垄断法》、《电力法》等,强化对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为民间投资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再次,要切实加强对《物权法》、《反垄断法》等有利于民间投资的法律的执行力度。最后,要加强司法的透明度、公正度,推动《关于为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或类似意见的制定。
二是继续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体制环境。实施细则出台之后,政府部门还应进一步推动反垄断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进一步消除所有制歧视,淡化姓“国”姓“民”的争论。要继续推动铁路、电力、能源、医疗、教育、矿业等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行业主管部门一定要转变思维,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畅通政策和信息引导渠道,增强民间投资的便利性。
三是要不断注重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合理制定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财税、金融等与企业发展直接相关的政策,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的商业环境。财税政策的着力点要从“特惠制”转向“普惠制”,即减少各级政府部门的专项支持计划与政策,而代之以更加全面的“有增有减,总体下降”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金融政策的着力点要放在进一步打破垄断,鼓励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形成一个与大、中、小各类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供给市场。同时,要继续推进各种金融创新,如针对此次放开的领域投资规模大的特点,需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记者:要有效激发民间投资,除了前边提到的改变政策着力点和优化商业环境,是否还有其他建议?
赵昌文:除了前述两大方面之外,还有两大方面需要改善。
一方面要进一步引导投资结构优化,在治理产能过剩及淘汰落后产能的前提下鼓励民间投资。
首先,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坚持新上项目的产能置换和结构调整原则,对于已存在较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或存在较多落后产能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应在能满足产能置换的条件下支持新上项目,避免加剧产能过剩或产生新的落后产能。其次,要加强全国的产业布局规划,下大力气解决各地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已经出现的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的问题。第三,地方政府在鼓励民间投资时,应把握好政策的度,注意预防政策的过度激励导致产能过剩。最后,要加强对行业产能情况的监测并实时发布监测结果,服务民间资本的投资决策。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处理好公共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强化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引导职能。要继续保证公共投资一定的增长速度。当前公共投资在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环保、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较大空间。要在铁路、电力等投资周期长、预期回报率不太高的行业发挥公共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进行投资。要通过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发挥公共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公共投资一定要形成与民间投资之间的补充和协同效应,防止出现对民间投资的替代和挤出效应。
第二篇:大力激发民间投资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大力激发民间投资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民营经济的发展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以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格局,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对进一步调整汝城经济结构,培育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几年,我县民间投资发展迅速,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风起云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全社会投资统计中,一直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个体投资也一直以私人建房为主,私营企业投资几乎为零。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深入,国有经济将不再成为市场的主导,党和国家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如何发展汝城经济、实现全县人民共同富裕,成了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早在1997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就在考察、酝酿、论证,为汝城经济谋出路,最后确定了“充分利用汝城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小水电建设,带动其他各项经济的发展”的工作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发展民间投资,“一凤引来百鸟朝”,各地客商纷纷云集汝城。果然,几年后,我县小水电发展惊人。目前,全县小水电站多达154座,总装机容量达 22.22万千瓦,年发电量51987万度。这些电站均为私营股份性质,民间投资异常活跃。为此,我县投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274739万元,其中国有投资115978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21%,而私营个体投资完成137074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89%,私营个体投资成为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动力。
目前,汝城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首要的问题是千方百计增加经济总量,这就必须加大投入。这几年我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投资规模的扩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抓投入的意识,努力拓宽“项目聚资、招商引资、民间投资、银行融资、企业自主筹资”的渠道。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各类资金一起引,各类客商一起招,各类项目一起上”的原则,要突出产权招商和项目招商,实现以资产换资金,以资源换财源。
要发展汝城经济,必须全方位扩大民间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牢固树立“民营强县”、“民营富民”的思想,逐步实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发展新格局。今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指出:“在汝城,要坚持做到:凡是国家企业可以享受的待遇,民营企业一律平等享受;凡是民营企业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都应受到法律保护;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民营资本都可以进入。”为此,民间投资在工业企业、农林副产品加工、商贸流通、水电开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休闲旅游、公益事业等方面均应有涉足,逐步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必须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这不仅要有政策方面的优惠环境,还要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为此,我县依照市场化、企业化的经济动作模式,下大力气、投巨资新建三星、三江口、白泉三个工业园区。为形成规模经济,要求新上项目进园区、技改配套进园区、产业集群在园区,在抓好园区设施配套的同时,抓好项目引进。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发展民营经济的目标:实现民营经济总产值57亿元,增长20 %,实现利税74658万元。全县人民积极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并成为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民间投资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民间投资不需要政府投资,涉及领域广,覆盖行业范围宽,具有很大的就业容量和潜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就业的压力。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源泉。国企改革后,企业重组或改制,打破了国有职工的铁饭碗,下岗失业人数增多,政府安排下岗失业人员的压力大,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就业观念,为下岗人员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下岗人员纷纷到改制企业、民营企业上岗。去年,我县安排了2935个就业岗位,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01人。在市场经济调节下,闲置劳动力与民营资本有效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它不仅确保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现在,我县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越来越优惠,给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为民营经济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成为激活民间投资的动力,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多上项目,把“蛋糕”做大,把经济搞活,让百姓致富,使汝城经济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大力激发民间投资促进汝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大力激发民间投资促进汝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民营经济的发展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以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格局,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对进一步调整汝城经济结构,培育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几年,我县民间投资发展迅速,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风起云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全社会投资统计中,一直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个体投资也一直以私人建房为主,私营企业投资几乎为零。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深入,国有经济将不再成为市场的主导,党和国家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如何发展汝城经济、实现全县人民共同富裕,成了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早在1997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就在考察、酝酿、论证,为汝城经济谋出路,最后确定了“充分利用汝城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小水电建设,带动其他各项经济的发展”的工作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发展民间投资,“一凤引来百鸟朝”,各地客商纷纷云集汝城。果然,几年后,我县小水电发展惊人。目前,全县小水电站多达154座,总装机容量达 22.22万千瓦,年发电量51987万度。这些电站均为私营股份性质,民间投资异常活跃。为此,我县投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274739万元,其中国有投资115978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21%,而私营个体投资完成137074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89%,私营个体投资成为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动力。
目前,汝城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首要的问题是千方百计增加经济总量,这就必须加大投入。这几年我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投资规模的扩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抓投入的意识,努力拓宽“项目聚资、招商引资、民间投资、银行融资、企业自主筹资”的渠道。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各类资金一起引,各类客商一起招,各类项目一起上”的原则,要突出产权招商和项目招商,实现以资产换资金,以资源换财源。
要发展汝城经济,必须全方位扩大民间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牢固树立“民
营强县”、“民营富民”的思想,逐步实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发展新格局。今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指出:“在汝城,要坚持做到:凡是国家企业可以享受的待遇,民营企业一律平等享受;凡是民营企业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都应受到法律保护;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民营资本都可以进入。”为此,民间投资在工业企业、农林副产品加工、商贸流通、水电开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休闲旅游、公益事业等方面均应有涉足,逐步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必须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这不仅要有政策方面的优惠环境,还要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为此,我县依照市场化、企业化的经济动作模式,下大力气、投巨资新建三星、三江口、白泉三个工业园区。为形成规模经济,要求新上项目进园区、技改配套进园区、产业集群在园区,在抓好园区设施配套的同时,抓好项目引进。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发展民营经济的目标:实现民营经济总产值57亿元,增长20 %,实现利税74658万元。全县人民积极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并成为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民间投资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民间投资不需要政府投资,涉及领域广,覆盖行业范围宽,具有很大的就业容量和潜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就业的压力。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源泉。国企改革后,企业重组或改制,打破了国有职工的铁饭碗,下岗失业人数增多,政府安排下岗失业人员的压力大,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就业观念,为下岗人员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下岗人员纷纷到改制企业、民营企业上岗。去年,我县安排了2935个就业岗位,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01人。在市场经济调节下,闲置劳动力与民营资本有效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它不仅确保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现在,我县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越来越优惠,给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为民营经济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成为激活民
间投资的动力,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多上项目,把“蛋糕”做大,把经济搞活,让百姓致富,使汝城经济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激活民间投资重在提高政策执行力
激活民间投资重在提高政策执行力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稳定复苏的关键时期,但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带来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在此情况下,如何克服经济周期的双重叠加效应,如何实现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内在统一,如何有效激活民间投资,从而避免经济出现二次探底,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经济可持续增长有赖于激活民间投资
回顾去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难发现,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贡献巨大,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2.3%和59.1%,这其中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国际金融危机剧烈冲击和经济快速下滑的背景下,政府主导下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成功地扭转了我国经济快速下降的不利局面,而且还部分抵消了出口回落对我国经济的严重负面影响,避免了经济的“硬着陆”。
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四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在成功推动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大的产能过剩,并加剧了各级政府的债务风险和银行的坏账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只能是应急性的,不可长期持续。从长期来看,政府直接投资不仅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而且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隐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投资挤压民间投资。由于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在政府投资高歌猛进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势必会相对萎缩和不足。从去年以来的投资增长情况来看,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政府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较快。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投资的意义还在于带动社会投资,放大乘数效应。但是从目前看,这种乘数效应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房地产投资以外的民间投资远远落后于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想方设法带动外商投资和社会民间投资,以便于提高投资的效益性和自主性。调整经济结构首先需从鼓励和推动民间投资增长入手,大规模政府投资是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投资要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最终需要民间投资的恢复增长。今后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资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引导。
二是政府投资效益和债务偿还问题。目前的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以“铁路、公路、机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政府工程,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发行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建设债券。上述投资领域的特点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投资收益率低下,而无论国债还是城建债都需要在到期之前有足够的现金流进行偿还。此前央行和银监会披露,我国地方债务总额已经高达7.6万亿元。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省、市本级和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为集中,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超过100%,最高的达到364.77%。未来的债务偿还将成为考验宏观调控的又一难题。
在当前“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第一要义的情况中,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二者不可偏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经济活力有赖于积极的民间投资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二、民间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复苏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和信贷增长等刺激性政策拉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保持一定范围和力度政府投资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启动民间投资,切实将民间储蓄和民间资本转化民营投资。
为了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有效激活民间投资,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就此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中的40个具体项目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工作任务,并要求各相关部门研究提出具体实施办法。
鼓励民间投资的办法接连出台,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原来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运作效率相对较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也相对过大。通过鼓励民间投资来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是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最佳方式。
“新36条”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扩大非公经济的国内发展空间;二是鼓励民间资本联合重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增强民营资本的控制力;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拓展非公经济的国际竞争舞台;四是强化民间投资环境保障,增强非公经济的主角地位。从具体内容来看,“新36条”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民资进入的领域范围。以前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民资进入的只有40多个,而“新36条”几乎拆除了阻隔民资进入的所有藩篱,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包括一般性民生产业,也包括原来国家垄断的电力、电信、能源产业,甚至包括国防科技工业等,全方位向民资开放。二是民资进入的具体途径。以前,民资进入主要局限于入股、参与等方式。“新36条”不仅允许民资参股,而且允许独资和控股,还允许包括项目业主招标、承包、租赁、产权或经营权转让、参与改组改制等途径进入所有行业。三是民资进入的保障措施。“新36条”不仅鼓励民资投资进入各种产业,而且还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税金融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民资进入的一系列配套措施。从“新36条”和国办通知不难看出,民间投资的作用再次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消除原有规章制度对民间投资和民营资本所造成的限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政府不仅继续放开民间投资领域,而且在具体分工上对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工作方向和责任范围做了明确的细化。今后,有效激活民间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复苏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关键要素。
三、激活民间投资依然任重道远
在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加速推进并合理引导民间投资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增长动力。激活民间投资对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表明,保持民间资本的持续增长,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现代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恰恰也是民间投资非常活跃的地方。民间投资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民间投资理应获得充分平等的市场准入和完全公平的国民待遇。
其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并不是新的政策和制度,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去年9月份又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9条”,要求鼓励民间投资,并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阻碍民间投资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和行业的准入壁垒至今仍然没有被打破。特别是由于垄断行业的改革没有同步跟进,垄断企业过于强大,民间资本被挡在“玻璃门”之外,很多经济领域民营资本根本无法进入,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尽管国家又出台了“新36条”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通知》,也对各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作了明确分工,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激活民间投资依然困难重重,任重道远。
“新36条”是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9条”文件内容的继续和发展,对于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各自的积极性,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后,国家应抓紧清理和修改那些不利于扩大民间投资的种种规定,同时要制定更加详尽的、有可操作性的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并建立由相关政府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履行落实和监督之责,为扩大民间投资范围提供必需的规则保障和制度环境。激活民间投资好政策很重要,但政策的贯彻落实更为关键,今后必须提高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在具体操作中对于“新36条”的执行力,一项好的政策要获得理想的实施效果必须提高和确保政策的执行力。
第五篇:民间投资-
一、民间投资发展的基本情况
1、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以及地方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各地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力量。2009年任县民间投资达到354.9亿元,同比增长31%,投资规模是国有投资的3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70%以上,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2%。
2、民间投资结构不断改善
民间投资领域加快拓展,逐步从传统的农副食品加工、农业养殖和商贸流通领域,向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领域拓展,并开始进入金融、中介、法律、文化娱乐等服务业领域。任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9户,其中非公企业比例超过98%;任县制造业中私营企业户数占到42.7%;民营制造业投资达到61.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87.6%。
3、民间投资资金来源渠道逐步拓展
为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创业,各地积极搭建融资平台,不断拓展民间投资资金来源渠道。两市均出台了支持地方发展金融机构的奖励政策。任县居巢区对金融部门支持工业的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的,按增加额的0.15%给予奖励。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天长积极争取国家开行、南京进出口银行的中小企业专项贷款,并引入徽商银行、海汇担保公司、江阴合作银行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
4、民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09年,任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4.2%,入库税金占财政收入的72.6%。凤阳民营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民营经济呈现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含山林头铸造、槐林渔网、无为高沟电缆、凤阳硅产业等地已形成产业集群。
二、制约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
1、融资困难
尽管去年以来信贷投放量猛增,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金融机构信贷难。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贷款需求多为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频率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和管理成本等原因,不太愿意向民营企业放贷。从调研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严重制约企业发展。二是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偏小。尽管各地基本成立了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但普遍规模偏小,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民营企业的需求。三是融资渠道单一。上市融资要求过高,银行信贷抵押物局限性较大。土地证作为最有效的贷款抵押物,办证缓慢,打折较大,都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原材料、设备抵押贷款等形式未能有效开展。四是民营企业自身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企业财务不规范,与银行缺乏沟通,增加了贷款的难度。
2、行业准入限制
尽管目前很多领域都对民间资本开放,国家和地方也都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多领域进入,但一些行业垄断和限制仍然存在,金融等领域进入仍然困难。有些领域存在不公平待遇,审批手续复杂,缺少统一明确操作规范,也是严重制约民间投资的重要因素。另外,民营资本投资公用事业,还存在着投资效益和社会公平的矛盾。
3、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
一是政府服务不健全。部分政策脱离实际,缺乏操作性,且政策缺乏监督,难以落实。一些部门收费不规范,审批繁琐,有企业反映上一个工业项目需要多达20多道手续和10多项收费。二是社会服务不健全。缺乏民间投资产业引导政策和人才、市场、技术、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4、人才短缺
由于经济实力较弱等多种原因,我省一方面普遍存在难吸引高端人才的问题,另一方面,人才流失问题也很突出。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在发展定位、待遇和管理上都存在不足,留不住经营管理人员。
5、民营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制约民间投资的除了众多外部因素,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低也是重要原因。一是管理体制落后。民营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竞争力较低。民营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进入门槛低的行业领域。普遍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抵抗能力差。扩大生产的投资意愿较低,并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进行小规模投资,制约了企业的快速扩张。三是财务不规范。财务信息缺乏应有的规范和透明,影响企业向银行贷款。
三、各地促进民间投资的几点经验做法
1、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为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任县居巢区政府自2000年以来共出台了15个相关文件,从资金扶持、费用减免、激励机制等方面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自2000年到2009年,该区民间投资增加了8倍,占到全部投资的93%。天长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目前该市全部工业企业已转为民营,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2亿元。
2、放宽民间资本的进入领域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资经营。任县居巢区集镇供水设施通过全部引入民间投资,发展极为迅速,供水范围不断扩大,有力改善了集镇的供水状况。
3、建立多种扶持和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任县居巢区对落户的工业项目,凡是投资超1亿元,对前期费用给予10万元补助。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凤阳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天长财政安排1000万元间隙调节基金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的需求,并对上市企业给予1:1配套奖励。三是加大对符合产业发展的企业的支持力度。凤阳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200万元以下的小额担保贷款,给予基准利率的25%贴息;安排200万元财政专款对农业养殖大户给予贷款贴息扶持。四是职能部门对口企业帮扶。任县对出口企业,由地方财政和商务系统帮助到省担保公司融资。五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天长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4、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一是扩大信贷融资规模,凤阳2008年成立县金融工作办公室,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2009年新增贷款8亿元。二是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凤阳积极探索,扩大抵押物范围,推进林权抵押、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和个人名义贷款等多种方式。三是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天长将天振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由2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并率先在全省县级城市组建城投公司。四是积极引进金融机构设点和开展业务。众多地方银行和境外银行如江阴合作银行已进入天长。
5、营造良好的民间投资环境
通过搭建优质服务平台,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凤阳2004年成立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优化经济环境若干问题的决定》。天长实行“一站式”服务,“一起制”收费,所有项目进行政服务中心。
6、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指导工作
一是制定产业政策。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规划发展方向,正确引导民间投资向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方向流动。凤阳积极依托本地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将硅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二是加强行业监管,提供咨询服务。及时公开市场信息,为民间投资提供政策、法律、技术等信息咨询服务,规范民间投资。三是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任县居巢区每年有计划的选取一批经营管理人员到发达地区进行系统培训。
四、促进民间投资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彻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启动民间投资。一是加强金融机构服务水平。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贷款和管理方法,增加服务品种。政府对商业银行进行奖励,鼓励其向民营企业放贷。二是加大信贷品种创新力度。打破商业银行放贷行业限制,开展原材料抵押、商标抵押等多种贷款形式。三是加大对担保公司、地方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支持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资本金规模,对担保公司给予财政补贴,降低担保费用。四是推进多元化的股权投资市场建设。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允许几家企业成立股权基金,在培育自身主业的同时,也可支持其他企业。对参加股权投资的,可以考虑给予个人所得税、营业税返还,提高其盈利水平,增强其积极性。五是降低贷款成本。对民营企业实施一项合理的信用评级制度,结果可多保留几年,减少每年都要评估带来的相关费用和手续。六是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金融配套服务业。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各部门要做到信息共享,完善政策支持。对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有利于吸纳就业的民间投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设立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奖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手续,设立“一站式”服务。提供市场、法律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开展部门对口帮扶,主动了解和帮助解决企业困难。组织银企对接会等多种形势,加强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
3、正确引导民间投资
加强产业指导。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发布咨询体系,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投向,有序利用民间资本,避免重复建设。把符合国家和当地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有利于产业链发展、风险低、回报好的项目作为重点推荐,充分利用民间富余资本。
4、拓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
进一步放宽对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只要是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投资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都应当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及水、电、气、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领域,对于一些回报率较低的项目,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措施给予帮助扶持。
5、优化民间投资环境
一是认真落实加快民间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清理收费项目,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加快园区等载体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将工业园区建设成民营企业的聚集地。三是给予民间投资公平待遇。在投资、贷款、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同等的待遇和优惠。积极打造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传达政府政策信息,使民营企业处在公平的发展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