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富祥药业财务数据存造假嫌疑
富祥药业财务数据存造假嫌疑
《红周刊》作者 王宗耀
自去年发布首版招股书以来,因问题众多而被媒体广为关注的江西富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祥药业”),近期又公布了更新版招股书,拟发行不超过1800万股,募集资金约2.40亿元。对于该家公司,《红周刊》记者在翻阅其新旧两版招股书时发现,该公司在诸多旧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前,又有新问题出现。不知所终的营收
从招股书公布的信息来看,近年来富祥药业经营情况似乎十分良好,营收能够从2012年的3.6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5.11亿元,增幅高达41.94%。我们知道,企业经营所获得的营业收入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收回,其中一部分是以现金的方式收回,另外一部分收入则会形成应收款项,在企业后续的经营中逐步收回。以现金方式收回的这部分款项,在财务上会反映在现金流量表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之中,而应收款项部分则会形成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不过,记者在查看富祥药业现金流量表时却发现,近年来该公司现金流入与营业收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额,这意味着营业收入中应该有一大部分是以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的方式存在。然而,记者发现其每年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新增数量非常有限,即使算上应收款项部分,也无法合理解释其巨大差额去向。
先以2014年为例,富祥药业当年营业收入为5.11亿元,这其中并不包含17%的增值税,如果算上增值税部分,则该公司2014年营业收入金额应该为5.98亿元。而2014年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6月13日
富祥药业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2.82亿元,该金额除了包含当年营业收入收回的现金、部分往期应收款项,还包含当年新增的预收账款金额。数据显示,该年度预收账款新增金额为129.27万元,由此可知,2014年富祥药业营业收入收回现金的金额最高不会超过2.81亿元。这也就意味着,该年度应收款项的增加部分不会低于3.17亿元才对。
但实际上,依据该公司财务报表提供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计算,其2014年应收部分的新增金额仅仅为1529.34万元,即使算上该年度计提的540.23万元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其实际应收款项的新增金额也仅仅为2069.57万元,较3.17亿元差了将近2.96亿元之巨,占其含税营业收入的49.50%。这也就意味着,2014年富祥药业有近一半的营业收入,既没有以现金的方式收回来,也没有形成应收款项,而是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同样我们分析2013、2012年的经营情况,发现其结果依然类似于2014年。该公司在2013年度包含增值税的营业收入金额为5.18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金额为2.55亿元,预收账款增加金额较少,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知该公司2013年应收款项部分新增金额至少应该为2.63亿元。而财务数据显示,该年度其应收款项新增金额为-550.95万元,其应收款项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减少的情况,即使算上519.06万元的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其应收账款还是出现了少量的减少。也就是说,2013年富祥药业至少有2.63亿元的营业收入没有以现金的方式收回,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应收款项,这一金额占当年含税营业收入的50.77%。2012年度,该公司形成的应收款项部分新增金额至少有2.25亿元,但实际上其包含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部分新增金额却仅有4200余万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6月13日
元,相差了近1.83亿元,该差额占其含税营业收入的43.36%。
总体分析结果看,报告期的三年中,富祥药业存在7亿多元的营业收入无故消失,占到了其报告期含税营业收入总额的将近一半之多。诡异的采购
除7亿多元营业收入无故消失外,其采购数据也同样诡异。
据招股书介绍,富祥药业近三年对前五名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分别为:2012年12295.54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重为55.27%;2013年11328.95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重为40.41%;2014年12775.03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重为40.79%。而由此可推算出,富祥药业这三年采购总额分别为2012年2.22亿元,2013年2.80亿元,2014年3.13亿元。
然而记者注意到,其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现金流出情况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金额却分别为2012年0.93亿元,2013年1.39亿元,2014年1.64亿元。很明显现金流出金额远远低于其采购金额,这意味着其采购商品很多是赊来的,而如果是赊来的则必然会形成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考虑到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中还包括预付账款等其他款项,因此其2012年应付部分应该不会低于1.29亿元、2013年不会低于1.41亿元、2014年不会低于1.49亿元。
然而实际上,2012年至2014年富祥药业应付部分每年新增的金额分别仅为3703.90万元、-888.26万元和477.23万元。照此计算,该公司2012年至2014年分别有至少0.92亿元、1.50亿元和1.44亿元的采购额既没有支付现金,也没有形成应付款项。这一数字报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6月13日
告期内合计高达3.86亿元,那么这部分没有现金流和应付款项支撑的采购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大额的营业收入没有现金流和应收款项的支持,大额的采购又缺乏现金支出和应付款项的支持,难道说富祥药业将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进行了抵冲?记者查阅富祥药业的招股书,发现其中确实有相关冲抵的介绍:报告期内,发行人与珠海联邦和内蒙古联邦等企业签订了抵账协议,对应收和应付进行冲抵。抵账金额报告期内分别为7410.19万元、11234.86万元和8392.17万元。
然而,即使如此,以上抵账金额数据的真实性还值得怀疑。就拿2013年来说,据招股书提供的资料可知,2013年富祥药业对珠海联邦的销售收入总额为4592.68万元,而内蒙古联邦并未在其销售前五大客户名单之列。也就是说,富祥药业即使对内蒙古联邦有实现销售,其销售额度也不会高于其对第五大客户、无锡金丽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10.71万元的销售额,有销售才会产生相应的应收账款,即使在一分钱现金都没有收到的情况下,富祥药业对珠海联邦和内蒙古联邦的应收账款最高也不过6500余万元,而其冲抵金额却高达11234.86万元,显然这种数据不可能实现。
既使不考虑以上抵冲金额是否真实存在,就是将抵冲部分完全扣除,其营业收入和采购金额也有数亿元的“窟窿”无法解释。因此,记者有理由怀疑富祥药业的营业收入和采购数据存在造假嫌疑。信披存在问题
记者在翻阅富祥药业招股说明书时还吃惊地发现,该公司2014年版招股说明书中的部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6月13日
分财务报表数据与其2015年版招股说明书的财务报表数据竟然完全不同。
其中新版招股书中2012年和2013年预付账款的金额比旧版招股书有所减少,而应交税费则相较旧版招股书有所增加。这令记者十分不解,在不同版本的招股书中,同一公司,同一会计年度的财务数据竟然不尽相同,这让投资者如何去理解呢?到底哪个版本的数据才是真实的?富祥药业并未加以说明。而记者在其招股书中发现的一项富祥药业被海关处罚的记录,似乎可以解开其中的谜团。
据招股书介绍,南昌海关、台州海关对公司由于产品出口商品编码申报不实事项进行了处罚,分别出具了洪关缉查罚字【2013】003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台关缉违字【2015】2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共计缴纳罚款49.90万元。公司已将上述缴纳的罚款支出计入2014年度营业外支出。
鉴于此情况,公司于2014年度对报告期内2012年度至2014年度所有报关出口产品申报商品编号情况进行了自查。经自查发现,以前年度在确定产品的出口商品编号时归类有误,致使商品编号申报不实,从而使得以前年度出口退税金额有误。并注明:截至本报告出具日,公司已将南昌海关及台州海关核查及公司自查核实需补缴的税款476.18万元进行补缴,其中:母公司补缴税款345.33万元,子公司江西如益补缴税款21.28万元,子公司杭州科威补缴税款109.57万元。公司及子公司已将上述缴纳的出口退税款计入2014年度主营业务成本。
富祥药业虽然将被处罚的原因归咎为“出口商品编号时归类有误”,其在2012年至2014年均有这种“归类有误”出现,导致其补交税款476.18万元。然而从海关的处罚书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6月13日
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处罚时间分别是2013年和2015年,可见富祥药业并不是第一次被处罚。如果仅仅是一次有误尚可理解,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恐怕用“归类有误”就解释不通了,况且其所有的归类有误都出现了少缴税款的情况,这显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故意骗取税款的嫌疑。
而其新版招股书中预付款项和应交税费的调整,应该与其补交税款有关,对于两个版本招股书中如此重要的财务数据变化,富祥药业在其招股书中也没有给予说明,显然其在信息披露方面并不尽责。■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6月13日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6月13日
第二篇:晨化股份多项财务数据存造假嫌疑
晨化股份多项财务数据存造假嫌疑
■本刊特约 景楚
被江苏省宝应县表彰为2014年“功臣企业”的扬州晨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化股份”)因今年4月7日的大爆炸事件曾被媒体所关注,爆炸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也显现出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小的漏洞。今年7月, 晨化股份在证监会网站公布了招股说明书,正式步入IPO大军。
招股书显示,晨化股份创建于1995年,是一家主要从事有机硅和表面活性剂开发研制与生产销售的精细化工企业,其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企业营收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为7.26%和12.30%,但在营收增长的同时,公司净利润表现却在这3年间波动明显,分别为4109.99万元、3512.18万元和4106.75万元,其中2013年净利润下降幅度达14.55%。对于企业营收与利润明显不同步,甚至反向表现的现象,笔者通过翻阅其招股说明书发现,该公司存在一定的财务造假的嫌疑,其经营数据饱含水分。产销数据造假
从招股书公布的数据来看,晨化股份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于表面活性剂、阻燃剂和硅橡胶三类产品,报告期内,其主营业务收入的5成左右来自于表面活性剂(主要有烷基糖苷、烯丙基聚醚、端氨基聚醚及其他品种构成),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产品,主营业务收入的3成多来自于阻燃剂,剩下的部分则全部由硅橡胶所贡献,贡献份额不到主营业务收入的两成。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从该公司招股书所提供的产销情况数据来看,报告期内其很多重要产品的产销率并不高,比如烯丙基聚醚报告期内分别仅为53.09%、51.06%、52.58%,而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11月4日
端氨基聚醚和硅橡胶的产销率在报告期内也都不超过90%,由此来看,其库存商品金额应该比较高才对,毕竟其商品生产出来,如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必定会计入库存商品之中。然而笔者查看其存货详细数据后却发现,其库存商品金额却明显偏低。
晨化股份在招股书中介绍产品的销售情况时,提供了其主要产品表面活性剂、阻燃剂和硅橡胶的详细产量和销量数据,由此我们可以核算出其产品每年新增的库存商品数量。同时,在介绍产品毛利率时,该公司还提供了以上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我们不难核算出其每种商品,每年新增库存商品的金额。经整体核算,该公司报告期内每年新增库存商品的金额竟然分别高达7961.97万元、9050.71万元和7403.35万元。
然而奇怪的是,晨化股份招股书却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库存商品金额仅分别为4658.80万元、4841.61万元和5746.70万元。即便其2012年年初的库存商品金额为零,那么其年末的库存商品金额也应该为其该新增的库存商品金额7961.97万元才对,但事实上实际库存商品金额却比笔者核算出的新增金额低了3300多万元。同样,2013年该公司实际库存商品金额也比新增库存商品金额低了4200多万元,这其中还不算其2012年年底的库存商品结转,即便是差异最小的2014年,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有1600多万元(同样没有核算2013年年末的库存商品结转)。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结果呢?很可能是产销数据出现偏差导致计算出的新增库存商品数据偏大,也或者是该公司实际公布的库存商品金额偏小所致。然而库存商品作为公司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定然不会傻到在IPO进程中虚减自己的资产,那么这就可能是企业的产销数据方面存在造假的嫌疑,毕竟通过虚增产销量可使得收入得以虚增,进而起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11月4日
到粉饰业绩的效果,而这在一些企业上市过程中是经常运用的造假手段之一。成本数据虚增
除了产销量存在造假嫌疑,该公司直接材料成本也十分可疑。
晨化股份主营业务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其中直接材料成本是影响成本和利润的主要因素。近三年,该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分别为3.52亿元、3.79亿元和4.31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比例分别为91.86%、90.77%和92.51%,占比均超过90%。另外,作为一家化工企业,晨化股份的产品并不需要太多奢侈的包装,因此,在其直接材料成本中,应该大多为原材料成本才对,但实际情况又怎样呢?
据招股书介绍,晨化股份使用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天然脂肪醇(主要为C8-10醇)和三氯氧磷。报告期内,该公司主要原材料采购金额则分别为1.92亿元、2.14亿元、2.55亿元。问题出现了,公司采购原材料金额远远要低于直接材料成本,这就令人费解了,即使报告期内,该公司所有的原材料都消耗一空,其原材料采购金额占直接材料成本的比也分别只有54.55%、56.60%和59.31%。实际上,直接材料成本体现的仅是已销售产品的成本,并不包含在产品和库存商品的成本,而在晨化股份的存货中,每年还有数千万元的库存商品和在产品,更不用说,公司原材料也并非每年都消耗一空,而是每年都有数千万元的原材料存货(表1)。综合来看,其直接材料成本中根本没有多少原材料成本。
既然主要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中却没有多少原材料成本,那么该公司的产品到底是用什么生产出来的?难道说其以辅料为主进行生产?那么占比如此之高的辅料为何在其招股书中却又没有进行相关披露呢?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11月4日
结合上面对晨化股份产销数据的分析来看,如果该公司的产销量虚增过高,势必会导致毛利率异于同行业企业,为了保持合理的毛利率,生产成本的虚增也就成了必然,而其直接材料成本金额远高于其原材料的采购金额或许正是其成本虚增的结果。利润增长严重依赖补贴
长期以来,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一直被很多企业当做“唐僧肉”,而“唐僧肉”也确实为企业业绩增色不少,晨化股份就是其中一员,该公司每年享受各种名义补贴多达千万元之巨。
招股书中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1月1日,晨化股份取得扬州市福利生产办公室核发的社会福利企业证书,并于2013年9月通过扬州市民政局复审,证书编号为:福企证字第32001005017号,有效期为2013年至2015年,公司每年按每位残疾员工35000元的限额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仅这一项,报告期内该公司每年获益金额就分别高达513.33万元、788.08万元和676.96万元。
另外,该公司于2008年12月9日取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和江苏省地方税务局联合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于2011年9月30日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2014年6月30日重新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所得税按15%的税率计缴。该公司因此项每年获益金额则分别为425.83万元、318.65万元和392.51万元。
与此同时,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的规定,报告期内公司出口产品销售按“免、抵、退”政策执行。报告期内,出口退税税率根据不同的产品分别为9%和13%。晨化股份因此项政策报告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11月4日
期内获益分别为68.74万元、115.48万元和398.71万元。除此之外,晨化股份每年还获得各种各样金额不菲的政府补助资金,报告期内其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41.16万元、310.08万元和134.60万元。
总之,报告期内该公司因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共获益金额分别高达1049.06万元、1532.29万元、1602.78万元,这些获益占其净利润的比例分别高达25.52%、43.63%、39.03%,对其净利润影响巨大,尤其2013年,该公司差不多一半的净利润都来自这些优惠和补助,假设有一天公司失去了这些优惠补贴,则企业业绩将出现大幅下滑。■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11月4日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5年11月4日
第三篇:香山衡器业绩“无精打采” 背后或存成本造假嫌疑
香山衡器业绩“无精打采” 背后或存成本造假嫌疑
《红周刊》作者 王宗耀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对美的追求似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中国古代,女性曾以“丰满”为美,而时至今日,苗条的身材又成了诸多女性努力的方向,于是各式各样的秤就成了“减肥”人士的必备“神器”。从量体重的人体秤,到每天按营养含量做饭的厨房秤,再到称量珠宝首饰等贵重物品的口袋秤,品种多样的多功能秤的开发带动了整个衡器行业的发展,而一些生产衡器的企业随着自身的逐步壮大,也有意了逐鹿A股市场的念头,在这其中,就包括了香山衡器。
香山衡器全名为广东香山衡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继2015年6月发布招股说明书后,于今年3月16日在证监会网站重新披露了新版招股说明书,并进入证监会预先披露更新企业名单。
就香山衡器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内容来看,该公司近年来业务拓展的并不好,业绩增长乏力,利润增长也不是凭借自身规模扩展来实现的,更多地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下降来获得。业绩增长“无精打采”
招股说明书披露,2014年、2015年和2016年,香山衡器的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8.29亿元、8.05亿元和8.28亿元,从营收同比增长情况看,2015年营收不进反退,同比下降了2.80%,而2016年虽有所增长,但相比2015年也略微增长了2.82%,并到未达到2014年的营收规模。
从公司的具体产品收入看,相比2014年,香山衡器2016年家用衡器产品收入下滑明显,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7年3月28日
而商用衡器中也仅电子衡器的收入有小幅增长。而相对来说,公司新拓展的健康运动信息测量产品实现的收入反倒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增长,不过如从收入占比看,其实现的收入仍不足主营业务收入的一成,尚不足以支撑其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其收入增长速度上也出现了下滑趋势,如2015年同比增长了21.96%,而到2016年则增幅缩小到9.60%,同比增速的放缓,体现出公司新业务拓展方面开始出现了压力。
值得安慰的是,虽然营业收入原地踏步,但净利润却有了不错的增长。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净利润分别为7459.95万元、7891.48万元和10412.58万元,其中,2015年和2016年同比增长5.78%和31.95%。相较2015年收入下滑的背景,净利润出现增长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2016年在营业收入仅微幅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却能实现大幅增长31.95%,这种净利润突然的爆发实在让人非常惊奇,这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呢?
《红周刊》记者对比香山衡器财务数据发现,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材料价格的下降。2016年,香山衡器营业收入为8.28亿元,与2014年金额相当,但2016年的净利润则比2014年增加了将近3000万元,就在2016年,公司所耗用的直接材料要比2014年减少3300多万,这些减少的直接材料就成为其净利润增加的主要来源,因为在其它成本因素上,不管是直接人工还是制造费用,以及期间费用,2016年均比2014年都是有所增加的。但我们也知道,原材料价格在经济周期内会有所波动,依靠原材料降价实现的利润增长显然是不具备持续性的,一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净利润快速“变脸”,这个风险点不能被忽视。
实际上,如果香山衡器所披露的收入及净利润数据是真实的,则上述营收和业绩表现还是能够接受的,但《红周刊》记者在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该公司招股书中所披露的诸多数据勾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7年3月28日
稽关系却存在不合理现象,很多数据有财务造假嫌疑,而这也使得本就不够“漂亮”的业绩,其真实性更加令人生疑。成本数据存造假嫌疑
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企业材料采购、消耗、与存货之间是有一定的勾稽关系的,而对于香山衡器而言,这种勾稽关系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香山衡器生产主要产品的原辅材料主要包括钢材(卷带、平板)、塑胶原料(ABS、PS、HIPS、PE等)、钢化玻璃、电子元器件(如IC、LCD、LED、PCB等)、箔材及包装材料等。该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除称重传感器使用的关键箔材从国外采购外,公司其余所有原材料均从国内采购。
以该公司2014年数据为例进行分析,香山衡器2014年其向前五名供应商共计采购原材料8402.92万元,占其当期采购总额的18.97%,因此不难算出其当期采购总额为4.43亿元。那么,当年的原材料消耗情况又如何呢?理论上,当年主营业务成本的直接材料便是其已售产品的材料消耗。从数据来看,2014年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为5.58亿元,其中直接材料占到了74.03%,金额高达4.13亿元。也就是说,扣除已售产品的材料耗用,当年香山衡器的原材料至少还有3000万元的结余。
当然,此处的结余自然不会是以原材料的形态存在,一部分可能已经被加工成半成品或者产成品,由于加工过程中人工费用和生产费用的存在,因此这些原材料转化为存货以后的实际价值应该超过3000万元的原材料采购价值,也就是说,理论上2014年香山衡器的存货新增金额应该超过3000万元才对,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红周刊》记者从香山衡器2015年6月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查询到,2013年期末,该公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7年3月28日
司存货金额为10030万元,按照上文推算,2014年期末该公司新增超过3000万元的存货后,其存货总金额应该要超过13030万元才对。然而,依照其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4年期末的存货金额却仅有9500多万元,比理论金额至少低了3500万元以上。
2015年情况又如何呢?依照披露,其向前五大供应商共计采购原材料6974.96万元,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为16.78%,由此推算,当年采购总额为4.16亿元。而在材料耗用方面,依照披露的数据,2015年主营业务成本为5.34亿元,其中直接材料占比72.63%,金额为3.88亿元,因此,理论上当年材料结余金额近2800万元。考虑到部分原材料被加工后,有成本方面的投入,当年存货金额增加金额应该超过2800万元才对。
又因为2014年香山衡器本身存货结余就有9500多万元,理论上2015年存货应该超过12300万元才合理,然而招股说明书披露2015年期末存货金额却仅为8013.69万元,比理论金额少了近4300万元,相比2014年,其存货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500余万元。
实际上,经《红周刊》记者进一步核算,该公司2016年也同样存在类似可疑的情况。一连数年,公司实际存货数据均大幅低于理论数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说其披露的存货数据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就只可能出在采购数据和生产成本之间。不过,记者根据现金流量表数据匡算发现,其采购数据与现金流支出情况及相应采购负债却又基本吻合,由此来看,该公司生产成本含“水分”的嫌疑就显得更大了。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7年3月28日
原材料产品数量不匹配
除了上述勾稽关系中存在可疑之处外,香山衡器原材料采购与产品产出数据之间也存在疑点。
在正常情况下,原材料采购数量会略高于产量,即使个别年份因有原材料存货存在,导致采购数量会略低,但这种现象一般也不会长期存在,否则存货的长期累加会导致企业流动资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7年3月28日
金被大量占用,导致经营存在困难。
我们知道,电池是电子产品的动力所在,因此,对于电子类产品而言,电池自然是不可避免需要采购的。在香山衡器的产品中,家用电子衡器、商用电子衡器、健康运动信息测量产品均需要用到电池,而该公司在生产所需主要原材料中也披露了电池的采购情况。《红周刊》记者根据该公司所披露的电池采购金额和采购单价核算出,报告期内其电池的采购数量分别为1555.79万件、1558.41万件、1700.36万件,这也就是说,该公司电子类产品应该与电池采购数量差别不大,或者略低于电池采购数量才更为正常,否则多出来的电子衡器产品如无动力支持,应算不上是完备的销售产品。
在招股说明书中,香山衡器在介绍产品产销率情况时,披露了其主要产品的产量、销量等数据,根据其披露的产量数据统计,报告期内,公司所生产的电子家用电子衡器、商用电子衡器和健康运动信息测量产品三类使用电池的产品合计数量分别为1862.38万套、1825.20万套和1934.96万套。相比上文中核算出的电池采购数量,从统计结果来看,公司所生产的电子产品数量在报告期内,每年均超过电池的采购数量数百万件,这就非常奇怪了,难道说其生产的部分电子产品可以不需要电池就可工作?否则为什么电池采购数量会连续数年低于相关产品的产量呢?然而从招股书中,记者并没有发现该公司有无需电池即可工作电子产品的说明。
对于一家企业,如果企业进行了产品产销量的虚增,在实际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成本就会减少,结合前文所述的该公司勾稽关系不合理、成本可能含“水分”的疑点去综合分析香山衡器,则不排除公司存在虚增产销量的嫌疑。信息披露不完善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7年3月28日
除了上述疑点之外,《红周刊》记者还发现,香山衡器招股书在对其它很多信息的披露也是含糊其辞的。如对于职工报告期内社保缴纳比例及缴纳金额,该公司就没有详细披露,而对于职工薪酬情况,也仅披露了2016年数据,对于2014年和2015年数据却是只字未提。另外,该公司招股说明书还竟然连前五大应收账款客户及相应的应收账款金额以及账龄情况也不预披露,只在招股书中表示“从应收账款客户的构成来看,应收账款主要债务人为与公司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相关应收账款均为正常的待结算销售货款,货款回收风险较小”就草草了事。这种不严谨的态度难免让人怀疑,其应收账款客户中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之处,而这也就需要监管层在审核过程去重点问询了。
此外,香山衡器应收账款坏账计提上,对于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仅按照1%的坏账比例进行计提,其它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更是低至0.5%,这相比大多数公司5%的计提比例,显得非常的低,而如此激进的计提政策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变化,成为其粉饰业绩的“利器”。■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7年3月28日
第四篇:华亚智能财务数据混乱 营收数据有虚增嫌疑
华亚智能财务数据混乱 营收数据有虚增嫌疑
《红周刊》作者 胡振明
华亚智能报告期内不仅存在采销、成本数据不清问题,且营业收入也有虚增的嫌疑。
苏州华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亚智能”)于近日公告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拟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2000万股新股,募资投入到“精密金属结构件扩建项目”和“精密金属制造服务智能化研发中心项目”。
作为一家主要从事应用于半导体设备、新能源、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精密金属构件制造的企业,因对大客户的依赖,华亚智能营业收入在报告期(2015年至2017年)内受大客户订单变化影响明显,相关财务数据勾稽上的不匹配,让人对其营收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生产采购数据混乱
招股书披露,华亚智能在报告期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占比达到71.81%、62.08%和66.43%,这导致公司营收对大客户存在重大依赖现象,对华亚智能经营带来很大风险,若某一大客户突然出现变化,则很可能会导致公司营收数据明显波动。
事实上,华亚智能的营收确实受到了大客户的影响。其2017年轨道交通领域销售收入较2016年减少2572.84万元,降幅为33.48%,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下降15.44%,在公布的销售下降两个原因中,首先是2017年国内高铁座椅供应商增加,其次则是大客户上海坦达的市场份额及销售规模有所下降,向公司采购高铁座椅结构件减少。
当然,大客户依赖问题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公司经营中出现的采销和成本问题才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2017年,华亚智能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了4250.25万元,占生产总额的27.29%(见表1),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生产采购总额为15574.39万元,考虑到17%税率影响,含税生产采购总额达到了18222.03万元。从财务勾稽角度分析,这需要有相应规模的现金流量及新增应付款项与之匹配。
现金流量表中,公司2017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10547.56万元,考虑到2017年年末预付款项还新增了114.29万元,需要在现金流量中扣除,由此可知真实用于采购的现金为10433.27万元。以之与含税采购对比,有7788.76万元未
2018年7月16日
付现的采购需要形成经营性负债,即理论上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报告期内没有应付票据)应该会有7788.76万元的新增。
可事实上,华亚智能2017年年末的应付账款为5223.63万元,其中包含396.80万元的应付资产购置款,将这部分购置款剔除之后,由生产采购而形成的应付账款为4826.83万元,相较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所形成的3220.68万元应付账款,这一年为生产采购而承担的经营性负债只新增了1606.15万元。很显然,这一数值是远远小于理论值的,相差了6182.61万元。就算考虑到截至这年年末已背书或贴现且在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到期的票据金额3594.79万元影响,仍有2597.83万元含税采购不知是用什么来支付的。
不仅如此,2016年的含税采购数据同样存在财务勾稽关系无法匹配的问题。根据公司向前五名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及其占比,可推算出2016年的含税生产采购总额为12357.68万元。同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8496.32万元,在冲抵32.94万元新增的预付款项之后,和应付账款(剔除资产购置款)新增的334.80万元综合核算,合计金额为8798.18万元。以之与含税采购总额对比,两者之间相差了3559.5万元。
华亚智能连续两年的含税生产采购总额都得不到现金流量和应付账款等数据的支持,那么,这“多出来”的采购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营业成本不准确
从生产采购往后推,分析华亚智能招股书披露的材料成本相关数据,《红周刊》记者发现,推导出的结果与生产采购以及存货也是不相符的。
招股书显示,2017年主营业务成本之中包含了11427.70万元的直接材料(见表2)。一般情况下,直接材料主要来源于采购的原材料。2017年,华亚智能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了4250.25万元,占生产采购总额的27.29%,由此可合理推算出,这年用于生产的采购总额有15574.39万元。
将生产采购总额与直接材料做比较,不难发现还有4146.69万元的生产采购并没有结转到营业成本之中,这意味着,多出来的采购还在存货之中,体现为存货相关项目的增加。可事实上并非如此,2017年年末的存货账面余额5734.90万元和上一年的余额相比,只增加了2337.69万元,两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2018年7月16日
其中,存货之中的原材料1805.44万元和周转材料51.67万元合计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增加623.64万元,意味着其余3523.05万元的生产采购应该体现为在产品和产成品新增金额所含的材料成本。实际上,在产品与产成品年末余额分别是772.14万元和3105.65万元,合计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增加1714.05万元,如果按直接材料占主营成本的比例64.46%测算,则其中所含的材料成本大概是1104.88万元。综合来看,生产采购总额与营业成本的直接材料的差额中,还有2418.17万元没有体现为存货的增加。
同样的分析方法,不难发现华亚智能2016年的营业成本也是不太可信的。根据2016年华亚智能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及其占生产采购总额的比例,可测算出这年的生产采购总额有10562.12万元。将其和主营成本的直接材料8814.38万元做对比,可合理测算出存货由此而应该至少增加1747.74万元才对。
可奇怪的是,2016年存货账面余额3397.21万元和上一年余额3632.28万元相比,不但没增加,反而还减少了235.07万元。其中,原材料和周转材料合计比上一年增加59.60万元,而在产品和产成品比上一年减少294.67万元,若按直接材料占主营成本的比例62.07%测算,则减少额中包含了182.90万元的材料成本。由此,生产采购总额与成本的差额之中,还有1871.04万元并未体现在存货之中。
综合上述,报告期内连续两年生产采购与成本间出现大额的差异,这意味着,招股书所披露的采购、存货、成本等方面的数据都有可能是不真实的。
营业收入有虚增嫌疑
前文分析,华亚智能生产采购、成本与存货的相关数据比较混乱,出现大额不符,在受大客户影响而出现收入波动情况下,从财务勾稽角度看,其营业收入数据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以2017年的营业收入进行分析,当年公司营收为29477.10万元(见表3),其中内销收入占比为66.73%,而内销部分还有17%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由此推算出这年的含税营业收入为32821.01万元。同年公司应销售收到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23671.97万元,剔除预收款项减少的3.2万元影响,实际销售收到的现金流量为23675.17万元,以之与含税营收对比,可发现有9145.85万元的含税营业收入没有收到现金,理论上应当形成了相应金额的经营性债权。
可事实上,在资产负债表中,2017年年末的应收账款有9648.48万元、应收票据有400万元,此外,这年的坏账准备合计有569.84万元,这三项合计金额跟上一年相
2018年7月16日
同项目的金额相比,只新增了1078.23万元。很显然,该金额与理论债权相比,仍相差了8067.61万元,即有8067.61万元含税收入并没有获得现金流通和应收款项新增数据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并没有具体披露应收票据的背书和贴现情况,只是提到了2017年已背书或贴现且在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到期的票据3594.79万元,如果冲抵这部分金额的影响,则仍有4472.82万元的含税收入得不到相关数据的支持。
同样方法去分析2016年营业收入数据,发现有类似问题存在。2016年23464.23万元营收中有77.53%是内销收入,核算内销的增值税之后,这一年含税营业收入达到了26556.84万元。
同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对冲预收款项减少额之后,与销售相关的现金流量为21289.54万元,而新增债权,即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及坏账准备的合计新增金额也仅为463.20万元,两者合计后的21752.74万元与含税营业收入26556.84万元相比,仍有4804.10万元的含税收入没有获得现金流和相应新增债权数据支持。■
2018年7月16日
2018年7月16日
第五篇:富祥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案
富祥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案 为切实加强廉政文化教育,深入贯彻市委、区委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有关部署和要求,确保廉政文化在我社区顺利开展,结合社区等工作,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团结街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挖掘社区人文资源,结合社区深入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推动社区廉政文化的开展,营造一个清正、廉洁、互助、和谐的社区乐园。
二、组织机构搭建
成立以社区党委书记毕克云同志为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小组,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责任。
三、工作措施
1、完善监管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局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建立廉政文化信息员队伍,收集居民对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反映和要求,接受广大居民的监督。
2、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以富祥社区党委为核心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学习党风廉政法规,进行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
建立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廉政文化宣讲队伍,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采用哪个发放资料、开展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党员、干部、居民宣讲。
认真开展好主题廉政文化活动,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使广大党员干部、居民提高自身素质,投身三个文明建设。
3、挖掘社区人文资源
发动社区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加入面对面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社区采用各种形式向居民宣传廉政建设,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将“廉政文化进社区”与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相结合,实施社区党组织、行政工作对居民的全程互动管理,使党员干部和居民更有效地接受管理,接受教育,整体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
4、充分发挥长效阵地作用
充分利用社区活动室、电教室、宣传栏,定期和不定期结合中心工作,向广大居民选出啊哈呢、演讲廉政文化,提高党员干部和居民素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责任考核
1、将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与民主评议和党员“民评”相结合,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
2、对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的业绩评定、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3、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列为党委民主生活会和德能勤绩廉各述的一项重要内容。
4、社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负责组织查处。
团结街富祥社区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