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灵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自查报告
灵璧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自查报告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东北部,地处东经117º17'~117º44',北纬33º18'~34º02'之间,东接泗县,西与埇桥区毗邻,北与江苏铜山、睢宁两县接壤,南与固镇、五河两县隔河相望。全县辖19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国土面积2054km2,耕地180.3万亩,2011年总人口122.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28万人。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91.72亿元,其中农业产业产值38.61亿元,粮食总产量96.2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577元,财政收入2.1亿元。
一、关于前期工作
重点县三年建设方案在编制时注重与《灵璧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09-2020)》相衔接。目前,我县三年重点县建设任务已近扫尾,项目预期效益基本实现。
为确保重点县项目顺利实施,我县成立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以《规划》为依据,加强对全县涉水项目的审批、监管力度,凡涉水项目,必须经规划委员会审查批准方可立项;另外,我县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总算,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准则,以《规划》为依据,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平台,统筹不同渠道资金,整合不同部门的涉农、涉水项目,充分发挥各项目的最大效益。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以保障全县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护机制改革为手段,以各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战略,迅速提升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全方位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结合项目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实际及群众治水的积极性,项目区的选择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工程措施和类型,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形成规模,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重点解决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
尊重民意、民办公助;组织农民参与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管护的全过程。
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形成中央与地方、各部门之间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
二、关于建设管理
(一)组织领导
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在全县广大干群的积极努力下才能顺利完成。这就需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领导和组织管理,为此,县政府成立了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水利局和财政局联合成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公室,项目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适度超前安排。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计划管理
灵璧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年度实施方案和标准文本严格按照三年建设方案和整体规划编制,各年度实际建设任务和地点与标准文本和上级有关部门实际批复的实施方案保持一致,个别变更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三)组织实施
灵璧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规划的实施,总体按照“完善除涝工程体系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安全;主攻灌溉工程,优先发展节水灌溉,建设旱涝保收田,合理开发水资源;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县级财力、项目区实际情况制定分期实施计划。
(四)质量管理
依据总体规划,认真做好各项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分年度编制实施方案,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配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参与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建设管理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水利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工程建设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提高工程质量。
加强建设管理,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严格立项审批程序。建设项目批准立项后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勘测和规划设计工作,报送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财务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投资、进度的有效控制。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为此,县水利部门建立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序、管理体制、验收方式、质量保证等各环节制度化。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认真施工,不做花架子工程,不做形象工程,使每一处工程都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应有的效益。
(五)检查督导
建立健全检查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及时协调处理好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全县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局面,切实保障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按计划、按标准、按质量完成项目建设目标,发挥项目的预期效益。
(六)验收情况
我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和省项目验收有关规定组织验收,实行企业自验、县级初验、市级竣工验收、省级抽验的验收程序;同时,县水利、财政部门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定期邀请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项目工程进行检查指导,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竣工决算后,都要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确保资金效益和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七)宣传情况
项目建设投资、建设内容等信息在项目区向群众公开,同时通过标语、横幅、报纸、电台等方式向社会进行宣传报道,解决争取全社会对项目建设的理解和支持,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关于资金管理
我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资金管理实行财政报账制,在县财政局设立专户,对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县财政投入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拨付,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的稽查、审计和监察,确保资金安全。
建立健全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对各个环节都明确职责,分级负责,严格把关,厉行节约。严格杜绝挤占、挪用、滞留水利建设资金的行为,否则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关于建后管护
(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灵璧县决心扭转“重建轻管”现象,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力度,首先要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在充分研究本地区本行业特点的情况下,逐步改革现行的水利设施管理体制,使之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责、权、利结合起来。按照水系实施分级管理,调动群管组织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把专管和群管相结合落到实处。
强化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大技术管理力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和完善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新方法。
强化水费征收力度,研究供水的价值规律,探索水费征收科学方法,使水利事业的投入与产出早日步入按成本核算的良性循环轨道。
在灌区成立用水者协会,让用水者参与用水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协会管理水平,使之真正成为资格独立、农民参与、自主运作、管理科学的民间组织,成为用水者与水管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二)加强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做好各类水利设施的日常检查观测和养护维修,使工程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或待机状态。
强化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先进的管理设备,使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继续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群众“一事一议”自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偏大,落实难度大。
二是项目前期费用投入大,项目建设管理费用偏少,工程设计、监理加强管理方面受到限制。
三是工程建后运行管理方面群众意识还未完全转变,维护还需加强。
(二)几点建议
一是增加投资额度和比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亟待加强,建议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投入,调整投资比例,加大省级以上财政的投入力度,减轻县以下地方财政压力,减少群众投劳折资比例,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改善农村面貌。
三是建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独立费用方面能够参照基本建设项目按规定列入项目概算审批。
下一步,我县将加强已建工程的运行管理,进一步完善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灵璧县水利局
2012年4月13日
第二篇: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进一步夯实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基础
—在第三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启动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11年11月8日)
同志们:
这次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召开第三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启动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第一、二批重点县建设管理经验,分析当前重点县建设形势,部署第三批重点县建设任务,全面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为保障农业稳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
刚才,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湖北省副省长赵斌同志分别介绍了本省重点县建设管理的做法、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广西富川县、江西龙南县分别代表第一、第二批重点县进行了交流发言,宁夏海原县代表第三批重点县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好。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进一步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深刻认识重点县建设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共建成2000多万处小型水利工程、300万公里灌排沟渠。这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与大中型灌排工程相结合,形成了我国抗御水旱灾害的工程体系,为保障农业增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要看到,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受农业比较效益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取消“两工”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进一步凸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更加尖锐,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问题更为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强调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以县为单位整体规划,集中力量解决农田水利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有利于发挥工程整体效益,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有利于集中连片规模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工程长久发挥效益提供保障;有利于调动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的强大合力。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重点县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把这一利国惠民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第二,充分肯定重点县建设取得的成效。根据中央部署,财政部、水利部2009年6月、2010年7月先后启动了两批共850个重点县建设,今年又启动第三批400个重点县建设,重点县的人口、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5%、78%、79%和86%。重点县建设启动以来,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总体进展顺利,综合效益显著。截至今年9月底,共维修改造塘坝1.9万处,更新改造引水堰闸6000多处,维修改造机电井10多万眼,配套改造小型泵站1.3万座,新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5万多处,整治渠道17.5万公里,新建及维修各类渠系建筑物49万处,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00万亩,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9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0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0多亿斤。在重点县建设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各地党委、政府把重点县建设作为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普遍成立了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发改、水利和农业、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有300多个县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加强组织发动,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小农水建设议事成功率达到90%以上。二是坚持规划指导。所有重点县都按要求编制完成了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并经县人大或政府审批,为分期分批实施重点县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多方筹措资金。通过竞争立项、民办公助、绩效考评等措施,形成了地方财政加大投入、以奖代补激发投入、市场运作吸引投入的良好投入格局。85%的县市地方配套资金全部到位,成为近几年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最好的农村水利项目。四是严格建设管理。严把规划设计关、施工队伍关、材料设备关、质量标准关、竣工验收关,已验收工程优良率达77%。五是强化监督检查。中央和省级有关部门共开展重点县项目审计稽查240多次,及时发现和整改一批问题。不少地方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六是注重建后管护。各地积极出台加强工程建后管护的政策措施,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落实运行管理主体、管护责任、管护经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护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第三,准确把握重点县建设的工作重点。重点县建设点多面广,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以及水旱灾害特点各不相同,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很大,必须紧紧围绕着力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从当前农田水利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水旱灾害暴露的突出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北方地区要把节水灌溉作为重点,在东北、西北地区大力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在华北平原、黄淮海地区大力发展高标准管道输水灌溉,全面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和群众用水方便程度。南方丰水地区要把渠系整治作为重点,按照渠道生态化的目标,加快渠沟塘库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山丘区要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做好水源工程加固维修、清淤扩容及配套完善,因地制宜兴建小微型蓄引提水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有效提高蓄水抗旱保墒能力。大中型灌区要抓好统筹规划,把骨干工程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末级渠系、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有效衔接起来,确保同步建设,同步完成,同步受益。
第四,不断加大重点县建设的投入力度。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历史欠账多、建设任务重,要确保重点县建设目标圆满完成,夯实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必须在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不断拓宽筹资渠道,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中央已要求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县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扩大重点县建设的范围,各地也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尤其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确保重点县建设的资金需求。要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据,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方支农涉水资金,集中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加快重点县建设的合力,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要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坚持把政府财政补助与农民投资投劳挂钩,不断完善“多筹多补、先干后补、以奖代补”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格局。
第五,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虽然单项规模小、施工较简易,但工程总量大、分布范围广,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管理模式。研究制订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规模以上工程要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五小水利”工程在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可适当简化建设管理程序,项目多、任务重的地区可实行集中建设管理,实行打捆招投标选择专业技术队伍设计和施工,集中采购重要设备和原材料。二要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政府有关部门的质量监管责任,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检查,同时积极推行群众质量监督员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三要加强建设市场管理。规范建设秩序,严格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核查,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制度。四要切实加快建设进度。建立建设进度月报制度,确保早开工、早完成、早见效、早受益,原则上本重点县建设任务在下年的7月底前完成。五要及时组织竣工验收。重点县建设任务完成后,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根据有关验收办法,及时对各完工工程进行竣工验收。重点县建设任务完成后,由省级财政、水利部门共同组织验收。六要着力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建立和完善资金监管体系,坚决防止滞留、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资金。对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混乱、存在突出问题的地区,要取消重点县立项资格。
第六,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机制。农田水利工程“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必须坚持建管并重,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要全面落实管理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行“先建机制、再建工程”模式,把明确管理权属、落实管理职责作为工程建设的前置条件。要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于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实行“自有、自用、自管”;对受益范围较大的工程,交由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组织、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的问题。要把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作为重点县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设立基层水利站,大力扶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加快灌溉试验、供水、节水等技术队伍建设以及技术服务、培训、推广工作,全面提升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能力。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落实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补助政策,总结推广“以林养渠、以鱼养堰、以库养会”等成功经验,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第七,进一步完善重点县的监督管理。一要完善竞争立项和公示公告制度。大力推行竞争立项、公开评选等重点县遴选方式,按照“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县级申报、专家评审、公开陈述、现场打分、当场亮分、全省公示”,选准选好重点县。要及时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使用、筹资筹劳等情况在受益区范围内张榜公布或公示,主动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二要强化监督检查。要把重点县建设作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审计、稽察部门的作用,以资金配套、建设管理、进度质量、资金使用等为重点,采取日常检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交叉检查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把重点县工程建设成廉政工程、民心工程、精品工程。三要搞好总结评估。对第一、第二批重点县建设各地要及时开展“回头看”,总结成效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完善政策措施,为今后工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四要加强考核评价。实行动态考核,严格奖优罚劣,对绩效评价不合格、出现重大问题、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的地区,要扣减新增重点县名额,调减中央补助资金,取消重点县资格。同时,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工作力度大、成效突出、积极性高的重点县及省份率先完成建设任务。水利部、财政部决定,第一批重点县建设任务完成好的,可以继续参加明年第四批重点县的竞争立项。
第八,着力强化重点县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是一项惠民生、强基础、利长远的德政工程,各地要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实效。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各地要把重点县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分管领导要全程督导,着力解决好项目整合、资金配套、群众参与、部门配合等问题,逐级建立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要科学编制规划。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并提请县人大或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此基础上,尽快编制完成省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全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打好基础。尚未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或对规划编制工作不重视的县,不能列入重点县建设范围。三要搞好部门协调。明确部门分工,加强部门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共同推进重点县建设工作。水利部门要切实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主动汇报工作,强化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四要加强技术指导。各级水利部门要深入田间地头,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县级水利部门要整合技术力量,开展技术援助和服务,加强对基层水利队伍的培训。五要抓好宣传引导。大力宣传重点县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方针政策,及时报道工程建设动态、经验做法和显著成效,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重点县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要按照本次会议的要求,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只争朝夕的干劲,深入扎实的作风,狠抓重点县建设各项工作,加大管理和科技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农田水利保障水平,为夯实“三农”发展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1建设方案
附件4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1建设方案
编写提纲
一、概述
(一)县域基本情况
(二)县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2011实施项目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20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20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二)2011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三、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一)项目区可供水量分析
(二)项目区需水量分析
(三)项目区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四、项目建设内容
详细说明2011工程建设范围和布局,建设地点,要建设内容、各类工程数量与规模、建设标准等。
五、水文地质
(一)水文地质
(二)工程地质
主
六、工程设计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工程等级划分和设计标准
(三)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四)工程设计方案
七、施工组织设计
(一)施工条件
(二)主体工程施工
(三)施工进度安排
八、环境保护设计
(一)环境现状
(二)环境保护设计
九、工程管理
(一)管理机构
(二)主要管理措施
(三)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
(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十、设计概算
根据本工程建设内容,按照省上颁发的有关办法和具体规定,测算本工程总投资(含资金整合),并提出资金筹措方案。
十一、经济评价
(一)评价依据
(二)评价方法与参数
(三)国民经济评价
(四)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十二、附件
(一)设计概算表
(二)项目工程分布示意图及主要工程设计图
第四篇: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实施情况自查报告
一、项目实施情况
**县2008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方案项目区位于维登乡的小甸村委会,处于傈僳族为主居住的澜沧江边高寒贫困山区。农田灌溉基本靠天自然降雨,由于逐年雨水下降,加之当地水资源也特别缺少,农户基本无法种水稻,部分水田改种其它旱地农作物;用水情况属特别严重区。工程建设完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积170亩,新增灌溉面积3774亩;灌溉保证率提高到75%,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年节水量87m3,项目受益人口2100人。
我县严格按《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项目启动后,严格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在乡、村的积极配合支持下,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经过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维登乡小甸托扒大沟于2008年10月25日正式破土动工,完成石方开挖2016立方米,土方开挖1478.2立方米;回填土石方3026.52立方米;埋设pe管及钢管共计11285米,c15埋石砼262.93立方米;m7.5浆砌块石35.48立方米;c20素砼40.68立方米。但因雨雪天气未组织工程验收,无法进行工程结算。
二、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工程概算投资594.97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补助300万元,地方财政补助及受益群众自筹(包括投工投劳折资)294.97万元。目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00万元已全部到位,我县在项目建设中严格按财务制度和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做到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并根据工程进度分次预付项目资金。至目前已预付项目资金155.31万元,其中35.31万元用于拖枝大沟。
三、组织管理
为了使**县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顺利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发展**县农田水利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使项目建设有条不紊地开展。对项目采取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和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到乡、到基地。制定严格的项目管理办法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四制”,即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制。招标管理实行招标前备案。
四、项目资金调整说明
我县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拖枝大沟经相关部门验收后在结算中出现资金缺口,经研究以《**县水利水电局关于要求调整水利项目资金的请示》(维水电请[2008]71号)报县政府,县人民政府分管水利张丽军副县长同意批示,报请迪庆州水利水电局备案后,调整托扒大沟资金353124.16元用于弥补拖枝大沟缺口资金。
五、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项目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给工程设计及施工带来较大困难。
2、由于专项资金安排较少,难以满足我县的实际需求。
3、因县财政困难,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县水利水电局
第五篇:福建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
福建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财农〔2009〕92号)及《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9〕336号)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县,是指由我省财政、水利部门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遴选确定并报财政部、水利部核查备案,列入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支持范围,实行集中投入、重点支持和整体推进,有规划地全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县级行政区。
第三条 开展重点县建设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省财政厅、水利厅依照本办法组织指导各地开展重点县建设。各级财政、水利部门依照本办法,负责本区域范围内重点县工程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重点县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
第五条 重点县建设要选择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作用显著、前期工作充分、建设规划完备、群众积极性高的县域,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积极筹措和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引导受益农民投工投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
第六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集中资金投入,合理配置技术力量和相关资源,积极创新机制,实现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扎实推进重点县建设。
第二章 目标与任务
第七条 各重点县要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以及重点县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科学制定总体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根据批复的方案和工程建设情况,及时编制和完善计划,严格管理,规范施工。
第八条 重点县建设分批分期开展,每一批重点县建设期限为三年。
重点县建设以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的续建、配套和改造为主,可以因地制宜地适当建设新项目,适度建设小型水源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并继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长效投入机制,形成以用水户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实现工程的长期高效运行。
各重点县应在搞好分类建设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建设重点,增强示范效应。建设适度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雨水集蓄高效利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等不同类型的示范片。
第九条 各重点县建设总体目标是:基本完成县域范围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具体目标包括: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10-15%,或达到60%以上;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提高15%,或达到50%以上,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提高5%,平均达到23%;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大中型灌区斗口以下、小型区渠首以下)不低于0.55;高效农业区的喷灌、微灌工程面积占该区工程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缺乏灌溉条件的山丘区,通过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发展补充灌溉,基本解决灌溉用水问题;着力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重点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条 中央和省级财政在资金安排上对重点县实行倾斜政策,市、县财政也要安排相应资金,承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责任,努力增加投入。
重点县财政部门要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整合方案,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将预算安排的小农水专项资金及整合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支持重点县建设。
第三章 遴选与确定
第十一条 重点县的基本条件:
1、当地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以往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工程效益较好。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础工作扎实,前期工作充分,有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或其他相关规划的。
3、水源有保证。现有大中型灌区水源工程、骨干沟渠及水利设施运行正常。
4、县乡两级水利技术力量较强,具有一定的农田水利设计、施工、管理和服务能力。
5、当地农民有积极性,愿意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村委会或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健全,具有组织农民参与建设和承担建后管护责任的能力。
6、当地政府具有较强的资金整合能力,并制定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方案,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范。
7、通过三年建设,可达到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重点县建设主要目标。
在符合上述基本条件前提下,省财政厅、水利厅可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以及项目立项指南,结合我省实际,附加规定遴选重点县的其他条件。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暂不列入重点县范围:
1、未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或其他相关规划的。
2、县级未制定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方案的。
3、建设项目超出规定建设范围与内容的。
4、因近三年对小农水专项资金监管不力,使用不规范,受到省级及以上审计机关、财政部驻各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检查处理或通报,以及被媒体曝光并核实的。
第十三条 重点县名单按照因素法进行测算,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绩效因素三类。“自然因素”为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设区市县级行政区划数;“经济因素”为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绩效因素”为县级财政投入力度、资金整合、农民投工投劳、项目和资金管理等绩效考核结果。
第十四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根据重点县的基本条件和上述因素,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遴选全省重点县。根据中央及省级小农水专项资金预算规模,测算确定分配本省重点县名单和补助资金额度。
第十五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对遴选确定的重点县名单,将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后,按程序上报财政部、水利部审定。
第四章 申报与审查 第十六条 重点县建设项目的申报主体为县级财政、水利部门。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申报依照自下而上原则,由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联合向省财政厅、水利厅申报。县级财政、水利部门共同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
第十八条 重点县名单确定后,省级财政、水利部门将及时组织专家对重点县的建设方案、标准文本等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后,将重点县有关申报材料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进行合规性审查。
第十九条 重点县建设项目的评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规划指导原则。重点县建设要符合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组织实施,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
2、因地制宜原则。重点县建设要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水利工程现状、生产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科学地确定工程措施和类型,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管理上方便。
3、农民自愿原则。重点县建设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建设方案、筹资筹劳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要经受益区农民同意或民主议事通过。
4、统筹兼顾原则。重点县建设要统筹考虑项目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和规模。
5、资金整合原则。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小农水专项资金为引导,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未通过财政部、水利部合规性审查的重点县,退回修改或重新遴选。
第二十条 合规性审查通过后,重点县应及时编制实施方案,由县级水利、财政部门联合向省水利厅、财政厅申报。省水利厅、财政厅组织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省财政及时下达资金。重点县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具体组织实施。
第五章 建设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县建设的组织协调,将重点县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加强重点县建设的领导、统筹、协调工作,共同推进重点县建设。
第二十二条 重点县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组织实施,不得随意更改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和投资。
第二十三条 重点县建设要充分发挥受益区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按照村内公益事业筹资筹劳“一事一议”的规定,遵循农户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合理负担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农户投资投劳参与项目建设。第二十四条 重点县建设应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以及农民义务监督员监督制。同时引导受益群众积极参与工程质量监督,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及受益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
第二十五条 重点县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科学组织项目实施,切实加强指导监督,及时掌握项目进度,督促落实工程建成后的经营和管护责任。工程开工后,各地要定期报送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等相关资料,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第二十六条 在重点县建设中,地方各级水利、财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改革,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发挥农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以及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落实管护责任,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第六章 验收与考评
第二十七条 重点县建设任务完成后,由县级水利、财政部门根据有关验收办法,及时对各完工工程进行竣工验收。重点县建设总任务全面完成后,由省级水利、财政部门共同组织验收。设区市财政、水利部门积极协助省级做好重点县建设监管、项目检查验收和绩效考评工作。第二十八条 项目验收后,应督促有关责任单位及时完成验收遗留问题和尾工的处理工作。按照产权归属和管理方式,及时办理移交,并在一个月内将验收报告等资料装订成册上报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九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将按国家要求对重点县进行考核检查和绩效考评,主要考评上一的项目前期、建设管理、工程质量、资金管理、资金整合、建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用水户协会建设等方面,考评结果与下一的重点县资格和补助资金规模安排直接挂钩。具体绩效考评办法另行下发。
第三十条 重点县实行动态管理。省财政厅、水利厅将依据绩效考评办法,对重点县建设一年一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重点县资格一年一确定,考核不合格的,取消重点县资格。
第七章 监督与责任
第三十一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应加强对重点县建设项目和资金的日常监督和检查。省财政厅、水利厅将对项目建设情况采取随机方式进行抽查监督。
第三十二条 重点县财政、水利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据规划,科学编制重点县建设方案,合理确定实施计划,切实落实资金筹集方案,有效整合相关资金,建立和健全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制度,调动农民投工投劳和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第三十三条 重点县财政部门要确保中央和省级资金专款专用,县级政府按要求相应投入到位,积极整合相关资金。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及时拨付资金,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具备条件的要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账制等制度,保证资金安全运行。
第三十四条 重点县水利部门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做好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和技术指导。加强质量监督,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促落实工程管护责任。
第三十五条 省级财政、水利部门对重点县建设实行全程监管。重点抓好重点县选择、方案审查以及项目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第三十六条 重点县要建立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及时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使用、筹资筹劳等情况在受益区范围内张榜公布或公示,主动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三十七条 在重点县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对违反财政资金拨付和预算管理规定的单位和责任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处罚、处分。对违反本办法或建设管理、资金使用混乱以及考核、抽查复验中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的,一经查实,取消重点县资格,并从取消资格之日起三年内不得重新申报。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