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情况的自查报告
*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保护情况的自查报告
近年来,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相继获得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二个,省级项目一个,同时,对国家级、省级手工技艺传承人进行了谱系的申报工作并获得批准,为推动我县非遗工作的开展起得了良好的作用。
一、项目保护规划实施情况
非遗项目保护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促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关于加快**产业发展意见》,以**有限公司为依托,申报“中**之乡”特色区域称号,已获**协会专家考察团考察评审通过。**集团启动实施**二期基地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建设融**技艺传承与保护、**生产与加工,**资料挖掘整理,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工程于2011年12月底开工建设,计划到2013年建成,该项目建成后将为**传统技艺的传习提供一流的平台。**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机制已初步建立,一批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以自己的言传身教精心带好学生,一支承前启后的宣笔制作技工队伍已初步组织和建立起来。
二、项目保护单位保护职责履行情况。
1、**集团公司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促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关于加快**产业发展意见》,制订了“十二五”时期保护规划书,**初步建设了自己的*料生产基地和原料储备机制,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料保证,在县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下,上述保护单位正根据规划加强领导、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2、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
**集团公司和**有限公司,2010年中央专项资金100万元,40万元已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全部投入项目建设中。
3、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支持情况。
一是支持传承人授徒传艺。对传承人带徒传艺的给予授徒补贴,健全老艺人保护制度和个人档案,给予生活补贴。二是支持传承人“走出去”,每年项目保护单位都派出传承人参加全国文房四宝博览会,全国文房艺博会等各种公益性展会10余次,展演**、**技艺、不断提升**技艺的的社会可见度、认知度。
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义务履行情况
**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从艺近40年,担任生产负责人达20余年,现为**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是**技改、科研、新产品研发和恢复传统工艺的技术带头人和负责人。
**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从艺30余年。担任生产负责人20余年,现为*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艺美术师。是**研发、挖掘的技术负责人。
**、**同志高度重视行业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重视发挥*****工艺专业教育在传统技艺传承中的作用,为我县**、***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项目保护工作总体情况及对策建议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繁荣、在发展,为**产业带来了春天的召唤,作为**之乡,必须紧紧抓住、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指导思想:
以**公司“**牌”、**公司的“**牌为龙头,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抓手,整合产业资源,发挥品牌优势,加强基地建设,提高传统制作技能,加大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力度。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品展示交易,努力把*县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加工地,**生产加工地,最主要的营销集散地,最具影响力的**活动地。
主要措施:一是双管齐下,充实人才队伍。加强培养培训,鼓励企业加大招工和带徒力度,充实技术人才队伍,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工人待遇和地位,增加行业吸引力。二是扩大规模,保障原料供应。县政府在补贴造林的基础上,保护单位多渠道建立自己的生产性原料供应基地,为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搭建较高的平台。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毛绣
毛绣工艺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祭祀礼仪的民族手工技艺,技艺的唯一继承人——萧掌柜,中国高级工艺师。继承其父毛绣技艺,创造了单面植、双面植和无底稿植制作品技法,使毛绣这一濒危绝迹的技艺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彩!
毛绣工艺工艺作品是利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退绒),在传统的纱网上栽植出的各种动物图案,其作品写实、立体、鲜活、粗矿,能够真实再现动物的原生状态,具有较强的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力,被誉为“平面标本”。
该工艺产品规格品种多,适宜居家客厅、办公场所、会议室、宾馆饭店等的装饰,可作为高档礼品走亲访友。产品由萧掌柜大师亲自制作,远销蒙古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及国内许多地区。
地址:中国内蒙古察右后旗察哈尔民族工艺协会
中国内蒙古察右后旗企业家协会
联系人:赵海平(企业家协会会长)
联系☏:******
邮箱:tzbfs@163.com
第三篇:鄂尔多斯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鄂尔多斯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截止2010年,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5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4项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6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产生31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84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以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非遗保护宣传主题“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为题,对我市5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做一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成吉思汗祭奠
成吉思汗祭奠是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482 IX-34。成吉思汗祭奠,完全保留着十三世纪以来的蒙古帝王祭祀仪式,成吉思汗祭祀中所应用的祝词、颂词、祭文、祭歌等,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蒙古民族古老、原始的历史、文化、信仰、观念、风俗、语言、文字、法律等诸多方面,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夏(今宁夏)去世后,在鄂尔多斯和漠北建立祭祀宫帐,派遣守护、祭祀专人达尔扈特部落祭祀成吉思汗。1282年元朝忽必烈钦定四时大祭,规范祭文祭词,制定祭祀制度,委任祭祀官员,使成吉思汗祭祀不断完善。十五世纪,在蒙古高原供奉成吉思汗几位夫人的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帐)随鄂尔多斯部迁至现在的鄂尔多斯高原,形成成吉思汗“八白宫”,守灵部落达尔扈特人世代守护,一直祭祀至今。
基于原始萨满教的成吉思汗祭祀,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在祭奠形式上再现了蒙古民族牲祭、火祭、奶祭、酒祭、歌祭等形式;在祭祀用具上,表现了草原民族对大自然和动物的艺术审美属性。
成吉思汗祭奠由圣主宫帐为核心的八白宫祭奠和成吉思汗苏勒德祭奠两大部分组成。其圣主祭奠以日祭与奉祭、月祭、米里亚古德祭(点奶祝福祭)、公羔祭、台吉祭、香火(灶)祭和四时大典组成。四时大典为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夏季淖尔大典、秋季斯日格大典、冬季达斯玛大典。祭奠仪式包括敬献哈达、神灯、全羊、圣酒,祭圣火,念讼祭词等多种。除此之外,在鄂尔多斯的查干苏勒德、阿拉格苏勒德以及其它所供奉的圣物,都有各自的祭祀规程。
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是成吉思汗陵寝原型八白宫最隆重的一次祭祀,于农历每年三月十七至二十四日举行,前后历时八天。查干苏鲁克大典中所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包括:八白宫聚集仪式,嘎日利祭,祭天仪式、金殿大祭、巴图吉勒祭,招福仪式等等。
大祭,以牲羊祭开始,举行金殿大祭、祭天仪式和招福仪式。祭天仪式,是成吉思汗在世时举行的“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骒马之乳祭祀长生天”的仪式。将九十九匹白骒马的四百斤鲜奶斟满叫“宝日温都尔”的圣奶桶。在距宝日温都尔三九二十七步远的地方,竖起名叫阿拉坦嘎达斯的“金马桩”。然后将成吉思汗神马“溜圆白骏”请出,供人们膜拜、祭祀。成吉思汗“溜圆白骏”,相传是上天赐予的神马,使成吉思汗马背上征服天下。后来,守灵部落使溜圆白骏作为神物世世代代传承,进行供奉。鄂尔多斯蒙古族又将它作为吉祥的图腾,印在风旗上,与成吉思汗战神苏勒德一起竖立在家家户户门前,称“禄马风旗”,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殿部落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标志。祭洒鲜奶仪式开始,祝颂人吟诵《九十九匹白马之乳祭洒祝词》,人们一个接一个接过“楚楚格”,围绕象征“天座”的“哲勒玛”把马奶洒向苍天。
成吉思汗祭祀中,祭奠祭词成为核心,是成吉思汗祭祀形成的主体,也是成吉思汗祭祀能够世代相传的载体。成吉思汗祭奠祭词,主要对长生天、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功臣等表示祭祀,赞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以美好吉祥的语言为他们祝福,并祈祷圣主为百姓赐给美好的生活。成吉思汗祭奠祭词,主要由祭文、祝颂词、祝福词、祝祷词、祭歌等组成。这些祭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刻。其内容涵盖了蒙古民族古老、原始的历史、文化、风俗、礼仪、观念、信仰、语言、文字、法律等诸多方面。在成吉思汗祭奠中应用的祭词,有五十多部(篇),长达近五千行,形成丰富多彩的长篇韵文,成为蒙古民族珍贵的巨幅文献。
在成吉思汗祭奠中所唱的歌,是蒙古王朝专门为祭奠所创作的祭歌。这些祭歌是伴随查尔给(马头响板)的打击声唱的,因此称“查尔给之歌”。这些祭歌包括《大蒙古》、《召木尔苏》、《德尔特》等十二首歌。多数歌的歌词,是用听不懂的“苍天语言”唱的,所以这些祭歌也称为“天歌”。成吉思汗祭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将成吉思汗祭奠推向高潮。
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这里特指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她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于一体,是我国最重要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503 IX-55。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七百多年来,鄂尔多斯婚礼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使其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鄂尔多斯婚礼至今仍保留着男到女家娶亲的习惯。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着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娶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
佩弓娶亲
下午申时,新郎家中,宾客盈门,馈赠礼品。主家摆下宴席,请来乐手、歌手,宴请大宾、伴郎、祝颂人为首的娶亲代表。宴罢,鼓号一响,已近日暮。娶亲的人们来到禄马下面,祭过圣主成吉思汗。此时,披弓挂箭的新郎如一位即将出征的勇士被众人簇拥过来。据传,战时娶亲,必佩戴弓箭,一为随时备战,二怕“抢亲”的习俗。新郎翻身上马,充当司仪的祝颂人端起一碗鲜奶,高声吟诵《弓箭赞》、《骏马赞》。念了三遍后,一行四人的娶亲队伍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拦门迎婿
按照传统的礼节,娶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停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娶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
求名问庚
入夜,开始进行另一个仪式:求名问庚,这是婚礼过程中时间最长的一项内容。鄂尔多斯少女,出嫁时都要另起一个名字,在婚宴上公开。男方祝颂人与手持银盅的新郎跪在地下,千方百计想套出新娘的新名字,女方四位大嫂答非所问,有意刁难。直到最后,新郎把哈达举在手上,把求婚的礼品金银对环摆在哈达上,祝颂人再次求情,大嫂们才生恻隐之心,从怀里取出一条哈达,说出新娘名字,双方互换信物,此时已是黎明时分。
送亲上路
女方家最盛大的婚宴就要开始了。宴毕,新娘就要出嫁。所以也称“离娘宴”。同时也是新郎的最后一次过关考试。新郎先轮流给宾客叩头敬酒,接受女方家亲戚赠送的衣服佩饰并穿上才可以娶走新娘。进膳时,新郎必须当众掰开一个半生不熟的羊脖子(即卸羊脖子),一般羊脖子里总要塞根红柳棍,以考验新郎的腕力和智力。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颈骨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以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紧紧相扣。宴后,新娘就要登程,女友们把新娘团团围住,进行“阻嫁”,男方奋力抢亲。之后,开始装扮新娘。冠头额吉解开新娘的大辫,蘸着碗里的清水,梳得油光净亮,把链垂头饰戴上,意味着少女时代就此结束,今后将以少妇的形象出现(即分发出嫁)。女方送亲的人准备好骑乘,在悠扬的礼赞声中,蒙着红纱的新娘由俩位胞兄牵着,缓缓穿过人群上了红马,向婆家走去。这时,女方宾客唱起了惜别的歌为她送行,直唱得新娘泪如雨下,不时地停马回望。
迎新拜灶
娶亲队和送亲队都想抢先到男方家,双方在路上都尽情驰骋,互相追逐戏逗。离婆家不远时,男方派出的人已在野外迎侯多时,就地摆开酒宴为送亲者接风洗尘。娶亲到家,在新郎新娘下马前,要先绕蒙古包走三圈。下马后,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的纯洁、忠贞不渝,象征着婚后生活的兴旺、幸福、纯洁。新郎新娘先拜佛爷、灶神,男方祝颂人同时为她吟诵《祭灶词》。拜灶时,先在灶里燃起红彤彤的旺火,新人并排跪在一起,新郎的膝部还要压着新娘的袍子边,以示男贵女贤;同时新郎伸右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日形处,新娘伸左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月形处,手携手,表示同心同德,永不分离。再拜父母、拜亲友,和小姑小叔一一相见互献洁白的哈达,互换鼻烟壶,新郎也向新娘的亲友礼拜,跪拜完毕,揭去喜帕,新娘方可在众人面前亮相(即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
新婚庆典
喜宴摆开,新婚典礼就此开始,第一个招待贵宾的隆重礼仪是献羊背子,等《全羊赞》的吟诵声一落,宾客就可以尽情品尝,开怀畅饮了。同时,新娘开始接受各方亲戚的赠礼,而这些送礼的宾客也会得到一份新郎家的回礼。接下来,新娘与新郎的父母依次向宾客敬酒。在一片歌舞声中,鄂尔多斯婚礼走向了高潮,也走向了尾声。
古如歌
被誉为蒙古族古典音乐的“活化石”及蒙古族古老文明的“活标本”——古如歌,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604 II-105。
“古如歌”中的“古如”蒙语意为“国度”或“朝政”,它源于宫廷,后因王权衰落而流传于民间,成为了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体裁。应该说“古如歌”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精品,它集中展示了蒙元以来蒙古宫廷礼仪音乐的面貌。目前,古如歌仅留存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北部沿河一带,以独贵特拉镇、吉日嘎朗图镇为主,另外,梁外原白音恩格苏木靠近沿河一带也有传唱。“古如歌”的基本特征就是无伴奏,而且不能随意吟唱,一般只在隆重而盛大的庆典仪式上演唱,主题非常严肃,内容相当正统,旋律优美独特,节奏舒缓自由,演唱细腻独到,风格高贵典雅,以唱时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乡、唱骏马和说教为主。正宗的鄂尔多斯民歌“古如歌”演唱时以三首为一组,称为“三支首歌”或“三首正歌”,都是一些正统的说教歌曲,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奏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旋法大跳大落,跌岩起伏。整个音乐充满苍凉之美、空灵之美和悲壮之美。“古如歌”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音乐学、文艺学和语言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方面,它既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经典,又是蒙古族古老文明的结晶。
漫瀚调
漫瀚调,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591 II-92。
漫瀚调,又名蛮汉调、蒙汉调,是蒙汉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歌歌种。它主要分布于蒙、汉杂居的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另外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也有传唱。清朝晚期,大量的山西、陕西和河北等地的逃荒饥民冒着风险“走西口”涌入内蒙古,伊盟沿河地区是主要聚集地,再加上该地是清末新政“开放蒙荒”、“移民实边”主要地区,逐渐形成了蒙汉杂居、农牧兼营的局面。清末,在准格尔旗、达拉特旗,蒙汉杂居已成气候,人们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起初蒙古族唱蒙古民歌,汉族唱晋陕民歌,时间一长,一些蒙古族短调被汉族接受,而且还按着即兴填词方法随意编词,听起来备感新鲜,很快又被蒙古族人所欣赏。就这样逐渐形成现在的漫瀚调,所以“漫瀚调”又叫“蒙汉调”、“蛮汉调”。“漫瀚调”的另一种解释认为“漫瀚”二字,是蒙古语“芒赫”的译音,意为“沙丘”“沙梁”“沙漠”,而当地多为沙丘、沙梁地貌,因此得名。
漫瀚调主要特点是:旋律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主,吸收了爬山调的特点;唱词以汉语为主,但又吸收了蒙语词汇,使两种风格的旋律互相揉合,两个民族的语言混合使用。如《王爱召》、《栽柳树》,均属此例。其它还有《阿拉坦岱日》、《扫帚花日》、《毛主席带将幸福来》等。
“漫瀚调”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对唱。一般采取男女对唱,即兴填词,有问有答,一唱一和;漫瀚调的唱腔洒脱奔放,旋律朴实舒展,曲调简洁明快,男女歌手们在演唱漫瀚调时,男的嗓音高亢、强劲、明亮;女的嗓音清脆、柔和、甜美。“漫瀚调”以民族传统乐器四胡、粗管笛子(俗称“梅”)、扬琴、三弦等伴奏。“漫瀚调”的曲名有40多个,绝大多数仍保留着蒙古曲名,如“广林召”、“韩庆达哇”等;部分为汉名,如“白菜花”、“双山梁”等;部分为蒙汉音合成,如“哈岱沟”、“合彦梁”等;有的则保留蒙汉两种称谓。调式共4种:羽调式、宫调式、征调式、商调式。“漫瀚调”歌词题材广泛,采用叙事,抒情两种方式,既有时政内容,又有生活反映,更多的为爱情吐露,三十句、五十句不限,即兴出口,一气呵成。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604 II-105。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以其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旋律新颖别致,明朗优美,调式既有一般羽调式为主的蒙古族民间歌曲的共同风格,也有其自己特有的民族特点与地方色彩。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风韵独特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历史上游牧民族交替入住鄂尔多斯,自然留下了自己音乐印记;西夏王朝统治鄂尔多斯约150年,无疑对鄂尔多斯民间歌曲产生重要的影响。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与长调截然不同,“短调”民歌结构短小玲珑精悍,句法整齐、节奏明朗有力,情绪欢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短调”民歌在旋律中经常采用反向转位的手法,在六、七、八九度远距离跳进现象十分常见。
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多以五声音阶构成。其中,由四个音构成的歌曲也不少(五声音阶隐伏其音阶的“商”音),如《协布仁喇嘛》、《阴山》等,六声音阶的歌曲也颇多,如《森吉德玛》、《山头》、《西召》等,也有七声音阶的歌曲,如《巴音杭盖》等。不论六声音阶的歌曲,还是七声音阶的歌曲,其中4与7两个音在旋律中多以经过音的形式出现。
鄂尔多斯民间音乐的调式,主要是以蒙古族音乐所特有的羽调式为主及其副调式。其他的宫、商、角、徵调式也不少(其中尤以宫、徵调式居多)。宫调式的歌曲如《金色的百灵鸟》、《嫦娥》;商调式的歌曲如《嘹望》、《乌达高勒》;角调式的歌曲如《蓿骇滩》、《哈地温都尔》;徵调式的歌曲如《巴音杭盖》、《我有钱的弟弟呀》等。就其调式意义来讲,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比较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另外,在传统的五度调式的民歌中加入七度调式的引子和过门,更别具一格。这些特点使“短调”民歌具有强烈的舞蹈性,比如《圆顶帽子》、《鄂托克的西部》等,使鄂尔多斯的歌和舞两朵并蒂花在高原上交相辉映。
蒙古族马奶节
[ 来源:内蒙古旅游网 | 发布日期:2012-06-26 | 浏览(58)人次 | 投稿 | 收藏 ]
马奶节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因为这个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马奶节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蒙古族燃灯节
[ 来源:内蒙古旅游网 | 发布日期:2012-06-26 | 浏览(51)人次 | 投稿 | 收藏 ]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第四篇:太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报告
太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
太谷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太谷“白燕遗址”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太谷乌马河畔繁衍生息。太谷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条件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太谷人,我们勤劳的祖祖辈辈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成果,特别是明清时期走到鼎盛,成为晋商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成就了富甲天下,商贾云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华尔街”„„所有这些悠久的历史,创造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目前,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下,正在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作概况
太谷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个:传统戏曲——祁太秧歌、传统中医药——龟龄集、形意拳、传统中药——定坤丹,代表性传承人2名,祁太秧歌代表性传承人是白美云,龟龄集代表性传承人是杨巨奎。
近年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传承祁太秧歌的措施。一是收集整理了《太谷秧歌音乐集》和《太谷秧歌剧本集》。对名老艺人的表演进行了录音录像,建立了音像资料库。二是编写教材,让祁太秧歌进入太谷县中小学校的音乐课
堂,扩大祁太秧歌的群众基础。三是与艺术院校联合开办祁太秧歌班。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四是对专业祁太秧歌剧团给予重点扶持。从政策到资金给予倾斜,比如提供排演场所,更新设备,每年政府拿出一定的经费买服装。进行公益性演出等。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秧歌剧团依然生存艰难,剧团演员大都自谋生路,生活没有保障,名老艺人年令偏高,秧歌后继乏人,出现人才断层。
龟龄集是我国产生最早且流传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中药复方升炼剂,为我国中成药历史宝库的珍贵遗产。以独特的传统升炼技术炼制而成,迭经四个多世纪的实践,功效卓著。现已建立传习所2个,培训一些学徒,传授传统技艺。但面临的是现代化、工业化生产代替传统工艺生产,传统工艺几乎不用。然而企业主体经济效益不好,在这方面投入不够,传承发展面临很大困难。代表性传承人杨巨奎现已退休,自己经营一家小型药厂,效益不是很好,龟龄集这个传统制药工艺面临新的挑战。
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
(一)制定一个非遗保护规划。
1、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在前几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计划和保障措施,建立太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项经费,使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使我县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光大,促
进我县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我们长久的目标。
2、规划一批重点非遗项目。充分利用今年4、5月间的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对这次普查中新发现和挖掘的一批的确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普查资料完备的非遗项目,我们可以通过增补市级非遗名录的办法,积极申报第三批省级名录,以此带动我县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二)出台一项政府补贴制度。
建立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制度,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传统技艺的传习和保护、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有效途经,是巩固非遗普查成果的重要举措。我县现有民间艺人、传承人队伍在逐渐减少,他们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当前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不少独门技艺人亡艺绝;重要传承人大部分经济困难,亟待政府加以扶持,解除其后顾之忧。
(三)建设一批非遗展示场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和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化、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思路积极实施抢救工程,与文物保护要建立县级博物馆同样的道理,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存放和展示的地方,对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和实物进行妥善保管
和展示宣传。要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今后三两年内,建成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五)掀起一场非遗复兴运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避免出现“重申报轻保护”、“重普查轻传承”的倾向和现象,重要的在于如何利用和传承,通过今年普查,我们掌握了大量非遗新项目、新资源,这应该是群众文化创作生产取之不竭的源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用之不尽的宝库。因此,要珍惜成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要以构筑非遗保护、利用和管理新平台为基础,以非遗演出展示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广大群众受惠为目的,在全县掀起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运动。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现在在普查的基础上重点完成:①太谷秧歌挽救性保护工作,对太谷秧歌民间艺人、传统剧目进行系统的录音、录像,正式出版光盘。②对太谷秧歌丰富优美的曲调进行交响乐改编,使这一古老秧歌突破语言局限,走向大雅之堂。③举办全省秧歌艺术节,逐步把太谷打造为全国性的秧歌基地,把秧歌艺术节坚持办下去,由全省拓展为全国,逐步提高艺术节质量,扩大艺术节影响。④编写太谷秧歌简易教材,使太谷秧歌走进全县中小学音乐课堂,普及太谷秧歌,扩大太谷秧歌的群众基础,着力打造太谷秧歌文化特色品牌。
五、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工作思路
1、存在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项工作功在当前,利在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形式主义,一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推进。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一是经费紧缺,专业人员缺乏,没有专门的资料库;三是机构不健全,没有列入编制的非遗项目保护机构,有领导组而无专家组,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我们县级机关的相关专业人才大都年龄偏高,而且都是身兼数职,年轻人相对较少,出现人才断层现象。9个乡镇只有两个乡镇有专职的文化辅导员,而且他们也都属于临近退休的年龄,其它乡镇都是兼职的,他们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根本无暇顾及文化这项目前看来是无关紧要的工作。三是一些非遗项目还未发掘整理,这项工作应坚持搞下去,今后发现的新项目应该陆续上报。
2、今后保护工作思路
一是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所需经费庞大,主要用于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专业人员培训等。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投入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提高和加快普查工作的效率、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二是及早建立健全保护机构,形成县乡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网,争取县级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有
编制,有经费,有职能;做好乡镇文化辅导员的培训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完善机制,加强县、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传递有关信息,了解掌握各地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相互借鉴,相互督促,切实加快工作进度,力争使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严格的科学管理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进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很强不能也不应该“将就”。必须及时制定标准的技术手册,按照标准的规定严格管理,在技术手段方面只能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四是要加快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的改进。目前我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已出现断层现象,要引进与吸收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较高的年轻力量加入,以确保保护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理论及队伍建设都准备不足的全新工作和重要课题,接下来需要我们从阶段性的普查转入常规性的全面保护,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后续保护工作,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文化强县、名县中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自查报告
附件1:
《
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自查报告》
(体 例)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实施情况
1.本州(市)制定出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及实施情况;
2.本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中的有效办法、措施和典型经验;
3.本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及整改情况;
4.全面总结本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实施总体情况和项目保护总体状况,并进行评估分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体存续状况请填附件2)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职责履行情况
对本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行保护职责情况进行总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制定并实施项目保护规划情况;2.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3.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支持情况;4.搜集整理保存相关实物、资料情况;5.开展项目展示活动情况;6.接受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情况;7.建立传习展示设施情 况.(保护单位具体履职情况请填附件3)同时,总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梳理保护单位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央补助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请对本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央补助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重点说明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的做法、经验和现存主要问题。(资金详细使用情况请填附件4)
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义务履行情况
对本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义务履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主要包括:1.带徒授艺情况,包括举办传承培训,学徒队伍梯次规模等;2.保存实物和相关资料情况;3.配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情况;4.参与公益性宣传活动情况等。(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义务具体履行情况请填附件5)
梳理在保护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中的措施、经验和存在问题等。
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总体情况及对策建议
1.如实反映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2.推荐保护工作做得好的有益经验(项目保护单位或代表性传承人)
3.针对此次自查情况,提出今后工作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