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自查报告
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自查报告
邹城是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布之日以来,邹城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精心呵护这项荣誉,坚持不懈地实施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战略,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保护和发展这座名城。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的通知》,现就我市名城保护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
1、保护范围及数量变化。
截至目前,市域范围内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上九山村和越峰村两个历史村落,其中上九山村同时又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1处——峄山风景名胜区。
中心城区形成“一轴、一带、一核、三片区”的保护框架,一轴”是由连青山路、亚圣庙街构成的古城历史中轴线,连接岗山铁山、古县治、两孟三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一带”是儒家文化带,联系区域上各个文化节点的重要廊道;“一核”是名城的文化核心——历史城区,包括古县治范围、两孟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三片区”分别为岗山、铁山历史风貌保护区、古县治历史风貌保护区、两孟历史风貌保护区。
历史城区范围北起平阳西路,南至唐王河,西接岗山中路,东临峄山中路,合计 129.02 公顷。这个范围中包括古县治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两孟历史风貌保护区。
境内共有孟府、孟庙等不可移动文物517处,历史文化街区亚圣庙街和文庙街西1巷2处,历史建筑杜家胡同1号建筑等28处。
经自查,名城保护范围及历史文化街区数量自名城公布以来一直未改变,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数量不断增加。
2、历史城区。
传统格局。近年来,从整体上较好地保护邹城历史城区和格局。除了单体的文物保护单位外,着重在保护古城和两孟地区的空间格局、传统中轴线、视廊及高度控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严格控制。合理划定历史地段,明晰空间保护层次,古城内部的街巷路网格局,目前保存比较清晰。“显山露水”,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认知,重点整治了城市干道两侧、河流沿线、历史建筑群、文物保护单位(两孟和重兴塔地段)及其周边的景观环境,并结合重要的历史信息点或历史遗迹,建设具有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开放空间,将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魅力和文化特色充分展示出来,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历史风貌。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禁止拆除,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色彩及外观形象,并进行必要的修缮。
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保护区内不得进行 2 新建、扩建活动。近年来,为保护历史风貌,相关部门聘用了专门维护修缮施工队伍,对居住建筑单体改造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在更新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对传统居住生活的简单化理解,禁止套用一般城市住宅的建造方式,防止失去原有的风貌特色。民居建筑的修建宜采取地方鲁南民居院落的布局形式,其建筑装饰、建筑形式采用传统民居形式,墙体有过墙石,建筑门、窗、屋顶及其它细部必须严格按规划管理确定的当地传统民居特色细部做法执行。总得来说,历史风貌保护较好。
空间尺度。按照规划要求,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特色及空间形态,维持街区空间尺度,保证了街巷空间的完整性和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保护区内保持原有的街巷格局,一直未新建、扩建道路(街巷)。对现有街巷改造整治时,保持或恢复了原有的街巷格局和景观风貌特征。
人口变化。邹城历史城区规划范围内现共有常住人口约为19000人,由于居住条件需要改善,区域内居民不断迁出。
历史文化遗存。建立博物馆,运用丰富的文物资源,真实生动地反映和展现邹城的历史和文化,构筑多方位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体系。重视文化保护区内的历史文化积累,提示隐形文化的内涵,结合老城区改造和环境建设,谨慎修复一批有特色的文物古迹。建立标志物系列,对于无法恢复的古文化遗址,重要的建筑遗址,都城遗址等,用标志物的方 3 法加以展示,通过简要的文字或图示,将文物古迹的概况、格局介绍给后人,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重要历史人物活动场所,通过雕塑等手法,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艺术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3、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情况。
按照省住建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优秀)建筑确定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局长任组长、相关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组。研究制定了《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优秀)建筑普查摸底工作方案》,明确了普查范围、方式、认定标准、普查分组、普查路线及具体工作安排等内容,本次普查范围为全市行政区域,分为动员筹备、集中普查、审核验收、登记建档四个阶段,限定了各个阶段工作开展时限。采取社会征集和各镇街协助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新邹城》、邹城政务网、外宣网、规划局网站等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广泛征集线索。工作组对征集的线索分类整理,剔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已被列入的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不符合认定标准的,符合条件的16处进行了现场踏勘,实地登记其现状信息、拍摄相关影像资料、收集与记录口述史资料,并填写历史(优秀)建筑调查表。
经多次筛选,全市共有杜家胡同3号建筑、东门里大街12号、东门里大街18号建筑、南门里大街41号、钢山剧院、市委党校大礼堂、马石片村传统民居、李桃园村李氏祠堂、石墙供销社、中心镇电影院、田黄镇大礼堂等11个历史(优 4 秀)符合申报条件。
4、历史文化街区。
邹城一直未有正式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由于这次修编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在审批中,待省政府审批完成后,我们再按照规划和程序申报历史文化街区。
经自查,我市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主要出入口均设置了标志牌。随着基础设施的老化,历史城区居民不断外迁,历史文化街区内人口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5、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的保护,遵循了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2014年,我市公布了28优秀历史建筑,均已挂牌并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根据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将已列的历史建筑进行分类,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改造措施。在满足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和功能调整。我市聘请了专门的历史建筑修缮队伍,定期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周边建设项目,不得危及历史建筑的安全,建筑风貌宜与历史建筑环境协调。
经调查,我市的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除闲置以外,绝大部分现状使用性质没有改变,基本延续原功能。
历史建筑与不可移动文物双重身份的有:杜家胡同1号建筑,杜家胡同3号建筑,南关1号民居(鹁鸽楼),南关 5 二号民居(韩家胡同14号建筑)。
6、保护规划。
1992 年制定了《邹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996 年制定了《邹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2005 年《邹城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了“保护好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城市自然人文特色,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总的保护目标。
2007 年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邹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奠定了历史文化名城完整的保护体系。
2013 年石墙镇上九山村登录省级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2014 年上九山村和城前镇越峰村登录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同年一起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编制了相应保护规划。
2016年,又委托上海合城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2016年11月,顺利通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已报省政府批复。
近几年来,邹城名城保护工作结合“世行”资助项目的开展,相继编制了《邹城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 年)、《邹城市旧城区亚圣庙街、府前街、过街棚街区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2014 年)(亚圣庙街世行项目)、《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 年)等项目,为今后名城保护的实施提供了全面而详细的规划依据。
经检查,名城保护规划中的保护内容、保护范围、建设控制要求均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建设活动均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筑高度等控制。
7、地方法规及相关政策制定。
先后制定了《关于在各项基本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的通知》、《关于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和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加强文物保护的通知》、《邹城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两孟”文化旅游区保护办法》、《峄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办法》、《关于划定全市全国重点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这些措施的制定实施,使邹城名城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8、基础设施改善与国家专项补助资金使用。
近几年来,邹城名城保护工作结合“世行”资助项目的开展,在因利河沿线旧改过程中,对“孟母断机处遗址、子思祠、子思书院”三处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为今后历史城区的遗产展示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
“十二五”期间,共申报14项目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其中9个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到位资金5319万元;省文物局局批复我市5个重点项目,到位资金520万元;邹城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207万元,奖励资金33万元;毛泽东像章纪念馆奖励资金20万元。共计争取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6099万元。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旧城改造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虽然,我市对名城保护管理比较严格,但对个人自建房管理很难控制,有的为了提高居住条件,未经审批擅自进行改造,除了列入名城保护规划的文物保护单位 7(文物点)外,历史街区内原有的传统民居大部分都已翻修,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为“历史街区”的意义。
2、保护资金十分紧缺。
目前,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状况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小,一是指国家和省里的专项保护资金少,二是指民资介入少。“中间大”是指地方政府的负担重、投入多。维护经费的短缺,制约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随着时间流失,部分古建筑已经开始倒塌,历史遗存面临严峻考验。
一些优秀历史建筑虽然经过一定维修和整治,但后续保护因资金短缺而难以为继。
3、保护法规相对滞后。
历史文化保护的法规体系尚未完善,现有的法规大多以规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为主,对名城保护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致使破坏名城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罚。更重要的,对历史建筑产权界定至今不明,这是导致房屋越住越破败、房屋无法买卖、无法维修和无法投资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下步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优秀)建筑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按照省住建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 8(优秀)建筑确定工作的通知》,继续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优秀)建筑的申报工作,对收集的各项资料分类汇总,确定历史建筑资源库。同时,组织专家对普查的历史建筑进行论证,待市政府审查通过后进行社会公布,上报省住建厅,争取上级保护扶持资金。年中、年末按时报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优秀)建筑确定工作总结。对已公布的历史(优秀)建筑,做好保护管理和建档工作。
2、探索多元筹融资渠道,增加保护投入。
除依赖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外,要利用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争取更多的保护投入。充分发动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条件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同时,考虑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受益项目收入(如旅游、商业餐饮等的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保护经费。对保护难度较大的项目,要在政府引导下,放宽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出台具体支持民间资本介入的政策措施,如税收减免、资金补助、优惠贷款和建立周转基金等经济激励政策,拓宽保护资金渠道。
3、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体系,深化保护规划。
适时修订《邹城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两孟”文化旅游区保护办法》、《峄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办法》等地方性保护条例,加大监督力度,建立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同时,强化研究,继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9 组织编制老城区概念规划、历史(优秀)建筑维护、复建方案等,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
第二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
一.定量评估: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总分100分)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总分100分)
(三)保护管理措施(总分100分)
二.定性评估:
(一)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附说明:以上各项详细评定标准内容因篇幅关系转载时均省略未列入)
标准说明 :
(一)历史文化街区必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公布。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是指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之内划定的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
(三)历史建筑是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历史建筑以院落为单位计算数量。
(四)不得拆除建筑是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能够反映或衬托街区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采用地方材料、地方工艺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包括仿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五)附表中的“2-2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是评估城市中全部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情况。
第三篇:关于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汇报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汇报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瓷都,并保存很多古代窑址、明代民居古建筑,它的历史成就和杰出贡献,早为国内外许多人士所熟知,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的形成和发展,如同我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有着共同的源流和独特的进程。在肥沃深厚的中华土地上,由一个手工业的制瓷中心繁衍成世界著称的名城,是**独创的成果。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早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古代,就以精湛的制瓷技艺,丰富的陶瓷产品,广阔的贸易市场,频繁的对外交往,屹立于世界之林,与国内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的历史陶工和名师巨匠,以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聚天下造化之奥秘,集各地名窑之大成,烧制出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使之成为世界的奇珍异宝。和今保存下来的**古瓷、古窑、古建、古籍,标志着这个城市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史及陶瓷文化的发展史,它是一座生产之城、艺术之城,又是历史上一座较早开放之城。
**的古建筑保存有一百多处明代建筑,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罕见的,它有别于那些巍峨的宫殿与芳菲的园林,具有独特的风采和地位。它同享誉全球的瓷业生产和生产瓷器的人们密切相关联,是民间匠师的杰作。
塔,是中国古代高层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历数各朝,全国保留着各式各样的木塔、砖塔、石塔不下千座,但北宋以前的实例却是不多。**现存两座北宋早期砖塔(**旧城红塔和勤功**寺塔),也可算是凤毛麟角了。
明代各类型的民间建筑共有一百三十六处,它包括住宅、村镇商店、祠堂、牌坊、闾门、街面等。值得珍视的是在一些建筑物上均刻有纪年,个别类型还是全国首次发现。特别是三闾庙地区,还保存一条比较完整的明代街面,以及一组(九栋)明中、晚期建筑群落。这一发现,震动了国内外建筑史学界,并得到国家文物管理局和一些学院以及科研单位的密切关注和重视,曾多次派专家学者来市考察鉴定。都一致认为这一大批明代民间建筑,特别是数量和类型众多的明代住宅,是继**、江苏洞庭**、山西丁村之后的重大发现。对研究中国工业城市史、建筑史(尤其是明代古建筑史),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1980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等同志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的提案,他们呼吁把**这些重要的明代建筑在原地完整保存下来,并保持它原来的环境气氛,建成一个别具风格的露天博物馆。
**,又名**,地处三山(**、**、三清山)两湖(**湖、千岛湖)的中心。它不仅是一座闻名中外的瓷都,而且是一座风光旖旎、胜迹遍地的江**林城。
**之巅,有一古阁,红墙黄瓦,重檐飞翘,雕梁画栋,秀丽端庄。阁始建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称中立亭。明天顺重建,称明天阁。明成化,改称冰立堂。明万历改建,称**亭。清雍正,改称**阁。1925年重建,称龙珠阁。
**明代民间建筑,尤以住宅数量最多,质量也好,保存比较完整。据统计城区明代民居52栋,农村47栋,多数是中小型规模。有富商、官吏的、庄园主的,但更多的是属于庶民等级甚至有简朴的农舍。总之,**的明代住宅,平面布局紧凑,空间利用合理,构架粗犷,建筑造型艺术与结构骨架溶汇一体。同时巧妙地运用地方材料,色彩素雅,雕饰不繁不陋,恰到好处。整体印象给人以舒适、宁静、朴实亲切之感。可谓之庄重中见精巧,淳朴中显华丽。如祥集弄3号与11号,两栋城市型明宅,相传建于明成化年间。也是我市保存最好,也是**为壮观的明宅作品,在国内属不多见。
会馆,也叫公所。它是旧中国城市中同是同业间联络集中的场所。解放前,**留有清代会馆二十多所。它之所以如此发达和**瓷业生产有密切联系。清初,陶瓷业的发展,使人口不断增加。自元、明以来,经常有数万人流动于城区,故**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瓷业的发展带来了工商业的兴旺与市场繁荣,使**的经济甲于一省,吸引着各地商贸与劳力,形成一个五方杂处的大都会。各地会馆间争妍亮丽,都把自己的会馆修建得引人注目,巍峨壮观,因此也就把各地的先进建筑技术和自己的风格输送进来。如求子上弄有**书院,八卦图有瑞州会馆,新安巷有新安书院(**会馆),风景路有**会馆,斗富弄有**会馆,程家下弄有章山书院(**宫),祥集下弄有山西会馆,老弄口下弄有**会馆,周路口有芝阳书院,小黄家上弄有**会馆(**书院),**弄有**会馆(昭武书院),苏家坂有石棣会馆(**公所),程家巷有**会馆,中华路有宁怡书院(**会馆),龙缸弄有**会馆,风景路有**会馆,陈家岭有宛陵书院(**会馆)等。
古陶瓷工场与瓷行,**保护千年的制瓷领先地位,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和生产窑具,自然也拥有最合理和最成功的制瓷工场。解放后,这种古代陶瓷工场----坯房和窑房,还保留着几百处。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的技术改造,这些古代制瓷工场渐渐淘汰折毁,留下的已经不多了。但是,这些古陶瓷工厂的坯房和窑房,却代表着我国建筑的成就,是我国古工业建筑遗存中珍贵的实例,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古陶瓷博览区属我国别具一格的新型博览建筑群,占地87公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继承我国陶瓷遗产和古建筑遗产,把散落在市区、市郊且难以就地保护的瓷业古作坊、古窑房以及明清典型民间建筑搬迁复建于蟠**,从而再现了十五、十六世纪的江**镇----**一隅。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瑶里镇位于**东北面,距市61公里,这里四周环山,村镇座落于盆地之中。一条蜿蜒的溪流横贯村内,辟村为南北两部。小桥流水,风光幽雅。村镇内尚存的清代民居、商店、街道、路面,古色古香,保存较好。
瑶里历史上是**制瓷原料的产地之一,更是闻名中外的古瓷矿遗址所在地。远在南北朝时,这里就生产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所记述的出糯米土的高**,指的就是此处。世界制瓷粘土高岭一名,便是以高岭村而命名的。瑶里又是**、浙、**边境大米、木材、茶叶、茶油的集散地。还是**去浙江、**的古道通衢,至今尚可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大路转弯青石路碑。
三闾庙在历史上是一个属明清时期,依山傍水,风光优美的山麓小镇,现已纳入**市城市规划区内,在市城区之西北、**与西河交汇处。
据资料记载,明清之际,三闾庙乃一热闹街区,有粮、药、杂、豆腐、竹木、瓷器等诸行店,并已形成刘家弄、杨家弄、窑墩上、凤凰岭等弄巷名。特别是粮食,曾经是**粮食集散地之一,每年都要从万年、**、**和**部分地区收购大量粮食供镇市需求。解放前这里还有七家粮行,有钱家行、春顺发行、汪积祥行、王济祥行&&还有恒记机米厂。
三闾庙历史街区是1998年经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全国第一批13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我局根据**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了**市三闾庙历史古街区保护规划,规划划定了三闾庙历史街区保护范围、核心保护区与建筑控制区。该规划经市规划委员会批准,三闾庙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为6公顷,保护整治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保护好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修整道路,配套完善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三闾庙古街区修复保护完成一期工程:清街路面修复,长231米、宽3米,三闾庙忠洁侯庙修复、古码头修复和挡土护坡工程基本完成,排水管线和消火栓已布设,电话线已埋入地下;另古建筑整修已完成23幢,拆建古建筑二栋,新建一栋,新立三闾古栅石牌坊以及沿**河绿化。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有些建设项目不当,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布局。一方面不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定性质和要求,建了一些不该建的项目;另一方面是项目选址不当,打乱了城市的合理布局,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传统风貌受到损害。
二、城市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些历史文物建筑得不到应有的维修、保护,失修、破烂不堪。
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一些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文物古迹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降低了旅游价值。
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保护和开发缺乏必要的资金。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认识上分析,一是较多地考虑建设项目本身的建设条件和经济效益,较少考虑城市的性质和特点;二是城市管理不善,不按规划办事;三是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几点意见:
一、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基本概念,反映了城市的特定性质,作为一种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当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来,并对整个城市形态布局、土地利用、环境规划设计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以及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广义上说也包含有保护城市的优秀历史传统和合理布局的内容。在编制保护规划时,一般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确保保护项目的等级及其重点,对单独的文物古迹、古建筑和建筑群连片地段和街区、古城遗址等,按重要程度不同,以点、线、面的形式划定保护区和一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和控制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旧城要逐步改造,城市设施和社会生活要逐步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也将不断充实、发展,并赋予新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发展应特别注意整个空间环境的协调。《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并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一般不得进行其它工程建设,在建控制地带既要求对新建工程的高度、体量进行必要的控制,又要求建筑的形式、风格和古城环境相协调。
三、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保护整修和开发资金的投入。
第四篇: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汇报
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汇报
武威市文物局
(2011年2月19日)
市规划局:
武威是全省的文物大市之一,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建国六十多年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地方党政干部和一批有识之士,为保护这座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即便是十年“文革”**期间,武威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也在坚难中进行,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就是1969年新鲜农民在雷台下挖地道进发现后,经当地干部和老文物工作者精心保护下来的。十年“文革”中先后发现保护的文物遗存有彩绘铜饰木轺车、六博木俑、汉代医药简等等。当时,县革委会及全县上下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对保护文物十分重视,从1971年到1977年,县革委会及有关部门先后发出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关于继续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所有这些文件的发出,对保护文物起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威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进入了黄金时期,在时任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刘尔能等的主持下,一批文物工作者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忘我工作,在当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加固维修了武威文庙、雷台、海藏寺、大云寺等一批古建筑。一度时期武威县成为全省文物工作的先进单位。1984年2月,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武威召开,武威县文物工作者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武威的经验为全省文物工作起了引领示范作用。大量的馆藏文物是在那个时候清点登记造册的,铜奔马的复仿制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的,武威县博物馆荣获全国十佳博物馆的称号也是那个时候获得的。因此,1986年12月,武威市(县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可惜的是从1994年开始,由于主政武威的个别领导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认识不到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保护文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展了近十年的旧城改造运动。这一旧城改造运动,一方面对拓展城区主干道、改善市民住宿条件、提升城市现代气息、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起这积极作用,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古城区四大街主道上不少古店铺、古建筑被拆除,大量具有相当民族特色的古民宅、古遗迹被夷为平地修建了商铺、住宅楼,为世人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2001年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工作。一是从2002年起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文物局,成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的职能部门。二是将原县级武威市管理的博物馆上划,与原地区博物馆合并
成立了新的市博物馆,两馆文物资源进行了合并,把原地区博物馆改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这在全省地州市中也是独此一家。三是从2003起,市、区两级采取得力措施,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近50万元经费,搬迁了大云寺后面近10户居民,将5000多平方米地宗划给大云寺,为恢复大云寺奠定了基础,同时将文庙西面原儒学院近8000平方米的地宗由原武威盐务局、市糖酒公司等单位占用,动员搬迁后划归文庙,为恢复儒学院奠定了基础。四是于2005年6月,市政府4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公布了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区4座古建筑就名列其中。五是于2007年8月,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汉墓及其雷台观,由原城建部门管理划归文化部门管理,理顺了管理体制。六是从2002年以来的近10年中,全市上下各级领导、文化文物部门多方争取、多方呼吁修建一座大型博物馆的愿望终于在2010年11月正式动工。这座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将成为武威新区的一座代表性建筑。它的建成,将为武威历史文物保护产生久远的影响。七是从2003年起,在市城建、规划、文物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确定了钟楼巷、发展巷、罗什寺巷为历史文化古街区,并将部分工程负诸实施。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保护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重视。
截止2010年底,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31处。目前城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另有古民宅20余处。
第五篇: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
作者:杨戌标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4期
[摘 要]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秀丽的湖山景色是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特色。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名城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在名城保护过程中,一定要完善保护体系,从“文物保护单位一历史文化保护区一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按照“全面、系统、科学保护”和“应保尽保”、“特色保护”的原则,有效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风貌格局和自然景观,使持续发展的城市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在保护思路上要重点突出“一核一线一古城二遗址”,其中,“一核”是城市西部区域;“一线”是沿运河区域;“一古城”是古城区域;“两遗址”是良渚遗址和南宋皇城遗址。在保障机制方面,要强调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实施更深入的保护;要完善政策法规,落实保护责任制;要拓宽及规范公众、专家参与名城保护的渠道,提高保护效力;要探索多元化保护利用方式,改善保护体制。通过上述理念上、思路上、机制上的改进,促进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杭州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