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时间:2019-05-14 18:2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第一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最近公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是古都北京提出的第一部最为完整的名城保护规划。它对首都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 ,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并将为实现北京市“十五规划”的宏伟目标 ,创造有利条件。笔者拟从三个方面 ,论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的关系的理念是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来的。它的提出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也是不同国度在迈向发达社会时的共同经历。如果回顾一下历史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经历了一个由个体到整体、由局部到全局、由个别国家立法到国际立法的过程。这一过程 ,实际上是伴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展开的。历史上 ,对文物建筑的保护 ,欧洲固然可追溯到较远的年代 ,中国也不乏其例。北京地区的晋寺隋塔能遗存到现在 ,就是最好的说明。而且 ,元大都初建时 ,还留下了为了使金代的大庆寿寺即双塔庆寿寺不受影响 ,南城墙略向南弯曲的佳话。然而 ,这些客观上对文物的保护 ,毕竟还是出于宗教政策的考虑或其他别的原因 ,而并非源于历史建筑保护理念的本身。正因为如此 ,在改朝换代之际 ,出于政治的考虑 ,往往又酿成了对文物的浩劫。

世界上最早产生的保护历史建筑的立法 ,人们一般认为是在法国。1 83 0年 ,法国任命了首位历史建筑监察官 , 1 840年 ,成立了历史建筑管理局 ,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登录保护;1 91 3年 ,制定了《历史纪念物法》[1 ](P1 37)。这些举措说明了保护历史建筑已开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它源于人们对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认识 ,是在“保护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同时有了国家立法的支持。至于中国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可追溯到 1 92 9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93 3年 ,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 ,通过了《雅典宪章》 ,这是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第一个国际性文件。尽管《雅典宪章》迟至 1 954年才由欧洲议会审议公布 ,但是它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推动作用及其对保护理念的传播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关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论述 ,已把对个体建筑物的保护 ,扩展为对其周围环境的保护 ,明确指出“在所有可能条件下 ,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区”[2 ](P2)。当然 ,这里提到的“地区”与后来出现的“历史地段”、“历史街区”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因为它依然是以历史建筑为依托的 ,中心是保护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1 96 4年 5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了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 ,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这个宪章被认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因为它不仅第一次将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以国际性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 ,明确提出 :历史建筑保护“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 ,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 ,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2 ](P3)。显然 ,“保护理念”在这个宪章中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即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发展到对独特文明的保护 ,而其中的核心则是对人文环境的保护。976年 1 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 ,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它明确地提出了历史地区的概念 ,这个概念已不再仅仅指围绕著名建筑的地区 ,而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城镇、老村落等。继《内罗毕建议》之后 , 1 987年 1 0月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简称《华盛顿宪章》)。它开宗明义地指出 :“本宪章涉及的历史地区 ,不论大小 ,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及其自然、人工的环境”[2 ](P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它把历史城市、城镇放在了首位。这个宪章的重要意义 ,还在于它把历史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 ,以国际性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些国际文件的产生 ,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也是对城市现代化实践的总结。事实说明 ,凡是历史城市 ,特别是那些文化名城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 ,而且都几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然而 ,经济愈发展、社会愈前进 ,便愈要保护历史文化 ,却是一条共同的规律。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都曾经历了一个“城市更新”或者称作“城市中心的再开发”运动。由于大规模更新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 ,尤其是开发公司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以高容积率、高出房率为主要追求目标 ,结果不但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反而使许多历史性城市受到了破坏。更有甚者 ,城市更新的后期还出现了第一次城市危机。1 973年 ,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宣布结束城市更新计划 ,而代之以“住房与社区发展计划”[1 ](P93)。同样的 ,英国在战后重建中也经历了一个推土机时代(AgeoftheBulldozer),但在 2 0世纪 70年代 ,也进行了调整。他们在城市规化中 ,很少再用旧城改造(Reconstruction)、改建更新(Renovation)等概念 ,而采用整修(Refur bishment)和再生(Regeneration)等概念[1 ](P93)。这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 ,充分说明了对历史性城区采取怎样的规划政策 ,绝非仅关系到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 ,它们同样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荷兰著名的城市莱顿 ,也是一个说明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生动实例。1 6世纪后半叶 ,这座城市因荷兰第一所大学在这里的建立以及纺织业的兴盛而迅速繁荣起来。1 7世纪 ,迎来了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

当时的市中心 ,不但居住着富有的纺织业巨头 ,荟聚着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著名科学家 ,还涌现出了不少的艺术大师 ,著名的伦勃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 ,当时建起了不少的雄伟宅第。1 9世纪 ,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 ,莱顿建起了不少的工厂 ,其中甚至还有一个钢铁厂。由此引起的工人住宅的大量增加 ,使老城区拥挤不堪 ,已无复昔日的典雅景观。2 0世纪初期 ,政府曾制定法规 ,规定了住宅的最低标准 ,以改善城市的面貌 ,但收效不大。二次大战后 ,在城市更新中 ,莱顿计划建成一座大城市。市中心留作办公区和企业区。为了改善通往市中心的交通 ,一些运河被填 ,很多街区也被夷为平地。然而 ,建设大城市的计划 ,终因资金的短缺 ,未能实现。更令人痛心的是 ,市中心的很大一部分老街区被无法挽回地破坏了。2 0世纪 70年代初 ,莱顿市政厅重新制定了恢复城市中心区历史风貌的规划 ,使城市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途径。他们迈出的重要一步是 ,宣布市中心为保护区 ,历史特色的破坏终于被制止了。这一雄心勃勃规划的实施 ,得到了政府财政预算的支持。从 1 975年始 ,莱顿开始整修 ,历史风貌在市中心的许多地方都被恢复了 ,这座城市再度展现了她昔日的辉煌。通过与居民的协商 ,许多住宅也都进行了整修[3]。今天 ,位于荷兰心脏地区的莱顿 ,与首都阿姆斯特丹以及政治、行政中心的海牙 ,一起发挥着国际都市的作用 ,特别是教育、文化功能尤为显著。无论到达这里的外国留学人员还是一般旅游者 ,都会被这座洋溢着浓郁欧洲风情的古色古香的城市所倾倒。莱顿几经周折走上的城市现代化成功之路 ,同样说明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探讨国际都市或称为全球性城市的概念时 ,学者们除了强调它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金融、专业服务、创新等功能外 ,特别注重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鲁迅的名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同样可作为我们用以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可以说 ,历史文化贫乏的城市是很难迈向世界的。正因如此 ,凡是堪称国际化的大都市 ,无不把文化发展战略放在重要的地位。例如 ,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同时也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纽约 ,近3 0年来城市政策的制定 ,就日加倾向空间和社会发展的文化战略 ,十分重视塑造文化都城的形象[4](P2 0 5)。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尤具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能否走向世界的问题 ,也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紧密相连。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充分地体现在城市的千姿百态上。保护城市特色 ,特别是它的人文历史风貌 ,实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可是 ,当今的世界却恰恰面临着城市特色的危机。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曾这样讲过 :“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机 ,我们的城市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1 ](P6 2)。这种趋势是自近代开始的。由于海路交通的发现和发展 ,生活在地球上各个不同地区的民族 ,开始逐渐摆脱孤立发展的状况;随着不同文化体系的相遇、冲突和交流 ,不同国度城市文化的进程也受到了域外文化的影响。特别是 2 0世纪初 ,在欧洲和北美发生的建筑大变革 ,“把建筑业从手工业变成现代化大工业”。在“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样的口号下 ,建筑已被当做现代大工业的产品。钢铁、水泥和玻璃书写了建筑中工业革命的光辉历史[5](P343)。应该说 ,这是人类社会取得的划时代的进步。然而 ,正像工业化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现代建筑业构筑了发达社会的基础 ,但也引发了城市特色的危机。这或许正是人们所说的“现代化的陷井”。现代建筑业为城市文明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 ,同时 ,也使城市化成为可能;而且 ,只要具有创新精神 ,现代建筑业同样是能够展现民族特色的。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另一方面 ,也正因为新的建筑年代的开始 ,传统的城市文明就弥足珍贵。它们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 ,历史文化保护在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中的地位 ,也更加凸现。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提出了“建立一个依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共同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肯定了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存在。为了有效地履行这个公约 ,在随后制定的《操作指南》中 ,又对“世界文化遗产”作了具体的界定 ,其中的大部分条文都与历史文化名城有关。例如 ,“代表人类创造才能的杰作” ,“展示某一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圈内人类价值准则”的“建筑学”、“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 ,“一种能说明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或多个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建筑群、技术整体或园林景观的杰出范例” ,“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的传统人居环境或土地利用模式的杰出实例”等[1 ](P2 39)。这些条文充分说明了 ,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念 ,已被上升到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高度。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它们都面临着可能“一旦失去而不复再有”的危险。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50 0 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孕育了中国别具一格的城市文明。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文化的集大成者 ,同时也是东方城市文明的辉煌代表。她具有 3 0 0 0余年的建城史、80 0多年的建都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 ,从未中断过发展。从历史的久远和连续性来看 ,都是世界上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很难比拟的。这种独特的、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 ,使北京对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并使这座名城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这是北京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中的坚实的文化基础。在论述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时 ,人们都喜欢引用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一句名言 ,他称城市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实 ,北京不但是一部历史 ,也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她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几乎涉及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从传统的儒家学说到佛、道的文化观 ,从五行理论到堪舆之术 ,从天文到地理 ,从文学丹青到百工技艺 ,各类语汇、各种智慧 ,都尽情地融入那气象万千的建筑中。

首先 ,元大都所始创的北京城市格局 ,从原则上 ,基本上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都城建设思想(也有学者认为她主要是“吸取了宋汴京和金中都的布局形态”而建成的[6 ](P1 7))。但最重要的是 ,这座规模恢宏的都城 ,是按照规划建立起来的。在确定了全城平面布局中心的基础上 ,整齐地规划了城市的道路街巷。明、清时期 ,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元大都的平面格局 ,使整座城市“以建筑、道路等文化符号有机地构成中轴观念”的特色更加突出 ,也最完美地演绎了中国传统的都城营建思想。北京的整体营造手法及其蕴涵的深邃的文化与美学理念 ,博得了国际学术大师的赞誉。丹麦学者拉斯马森认为 :“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 ,它的布局匀称而明朗 ,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 ,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建筑学家培根称 :“在地球表面上 ,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可能就是北京了” ,并认为她的设计“为今天的城市提供了最丰富的思想宝库”[7]。犹如城市格局 ,北京的主要建筑和建筑群也都包蕴着一定的文化理念 ,并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综合了我国历代宫殿之长的明清紫禁城所体现的封建政治伦理 ,自不待言。那些著名的坛庙 ,则用建筑符号和语汇注解着《周易》、《礼记》等古代经典 ,表达着古人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例如 ,乾隆年间大规模整修了的天坛 ,虽然是为了满足拓展祭坛的现实需要 ,但却严格地遵循着《周易》卦爻的寓意 ,突出了圜丘建筑中数的象征意义。当时确定圜丘上、中、下三层的直径分别为九丈、十五丈和二十一丈。根据《周易》的说法 ,一、三、五、七、九等奇数为天数。

九、十五和二十一可分解为一乘以九、三乘以五和三乘以七 ,这些数字不但均为天数 ,而且作为阳数之极的九在上 ,五在中间 ,也符合天数的次序。更巧妙的是 ,三层直径相加为四十五 ,又与《周易》的乾卦九五相合 ,此卦为“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 ,象征着人君。此外 ,圜丘三层 ,每层四周皆立栏板 ,三层共立栏板三百六十块 ,“以应周天之度” ,象征着昼夜运行 3 6 0度或一周年约 3 6 0天之数。为了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 ,圜丘无屋宇覆盖 ,而直面苍穹 ,营造了一种“天垂示于人、人拥入于天”的文化境界。其周围 ,则视野开阔 ,更显得庄严肃穆、大气磅礴。再就北京的居民和园林建筑而言 ,也无不显示了东方文化的独有意蕴 ,而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北京的居民建筑 ,以四合院为最基本的型制。这种形式的建筑 ,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古老传统。有的学者认为“合院式的布局 ,严格来说并非一种建筑设计” ,而是一种生活的“结果”[8](P1 42)。也就是说 ,它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下 ,人们所选择的一种最佳居住方式。但是 ,如何使用 ,怎样布局和装饰 ,却取决于文化的理念 ,从而形成了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北京的园林也是一种特色建筑。有的学者认为园林与房屋是分不开的 ,“房屋加上园林才是完整的建筑”。因此 ,“较小型的房屋附设庭院 ,大型的园林附设房屋”[8](P1 6 1)。这样的说法颇有见地。因为 ,四合院本身就包括有庭院 ,庭院常有山石点缀 ,并植有槐树、海棠、枣树、藤萝一类的树木 ,这难道不就是小型的园林嘛!明清北京居住建筑 ,大至王府、会馆、小至民宅 ,其实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四合院 ,只不过数量有多寡、规模有大小而已。四合院除了有礼制等级的差别外 ,就其建筑的文化内涵而言 ,可概括为 :“儒家思想落实在严谨规整的合院式建筑布局里 ,老庄强调的生命则弥漫在园林中”[8](P1 6 1)。至于建筑风格 ,北京所代表的东方建筑 ,主要是向平面展开 ,形成错落有致的群体。而西方建筑则是高空发展 ,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结果是 ,前者体现了流动的时空感 ,而后者却只有空间感。不妨说 ,西方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东方的建筑是“流动的音乐”。

总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对北京来说 ,不仅只是意味着古都格局和建筑的保护 ,更具有保护悠久传统文化的意义 ,关系到城市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也是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项重要战略。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 ,有关人文环境的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例如 , 1 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内罗毕建议》 ,专门就历史环境问题进行了归纳 ,提出了五个共同观点 ,即认为 :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是过去存在的表现、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 ,因而 ,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 ,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2 ](P4)。这些理念的提出 ,表明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了。城市建筑与环境是分不开的。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 :“城市形成环境” ,“时时都在向人们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历史的保护就是要使这些历史文化内涵延续 ,并且让子孙后代知道先民的生活习俗及奋斗经历。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的存在使城市的发展具有连贯性 ,使民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1 ]。事实证明 ,建筑和环境 ,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 ,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特别是都城 ,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街区 ,古老的建筑 ,往往能像钟声一样 ,唤起心灵深处的乡情和回忆 ,找到文化的根。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国际著名规划专家刘太格曾这样说 :“四合院是我们侨居国外的人对北京最向往的”。“它的生活环境是好得不得了的”。“尤其在春天、秋天的时候 ,院子里的阳光明媚 ,那个居住环境太美了”。他的体验 ,何尝不是那些飘泊海外的北京人乃至所有的华侨共同的心声呢。总之 ,建筑与环境(或者用建筑学的术语称作“场所精神”),是有生命力的 ,这种生命力 ,深深地蕴含在它们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将促进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弘扬。这同样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 [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0 0 1.[ 2 ]阮仪三 ,王景慧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 1 999.[ 3]R.deMooij:AViewofLeiden ,Leiden ,July 1 989.[ 4]SharonZukin :“Culturalstrategiesandurbanidenti

ties :RemakingpublicspaceinNewYork” ,Citiesin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incities,Avebury 1 997.[5]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 [C].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99.[6]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 [M].第四卷.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 0 0 1.[7]刘太格畅谈北京古城保护 [N].国际地产参考.2 0 0 20 9.[8]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 [M].上海0 0 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

第二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

发展战略

北京市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之

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其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居中国第二。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对于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国际化大都市这双重身份的北京,如何合理规划成为了摆在规划师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的关系的理念是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来的。它的提出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也是不同国度在迈向发达社会时的共同经历。如果回顾一下历史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经历了一个由个体到整体、由局部到全局、由个别国家立法到国际立法的过程。这一过程 ,实际上是伴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展开的。历史上 ,对文物建筑的保护 ,欧洲固然可追溯到较远的年代 ,中国也不乏其例。北京地区的晋寺隋塔能遗存到现在 ,就是最好的说明。而且 ,元大都初建时 ,还留下了为了使金代的大庆寿寺即双塔庆寿寺不受影响 ,南城墙略向南弯曲的佳话。然而 ,这些客观上对文物的保护 ,毕竟还是出于宗教政策的考虑或其他别的原因 ,而并非源于历史建筑保护理念的本身。正因为如此 ,在改朝换代之际 ,出于政治的考虑 ,往往又酿成了对文物的浩劫。世界上最早产生的保护历史建筑的立法 ,人们一般认为是在法国。1 83 0年 ,法国任命了首位历史建筑监察官 , 1 840年 ,成立了历史建筑管理局 ,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登录保护;1 91 3年 ,制定了《历史纪念物法》。这些举措说明了保护历史建筑已开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它源于人们对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认识 ,是在“保护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同时有了国家立法的支持。至于中国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可追溯到 1 92 9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93 3年 ,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 ,通过了《雅典宪章》 ,这是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第一个国际性文件。尽管《雅典宪章》迟至 1 954年才由欧洲议会审议公布 ,但是它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推动作用及其对保护理念的传播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关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论述 ,已把对个体建筑物的保护 ,扩展为对其周围环境的保护 ,明确指出“在所有可能条件下 ,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区”。当然 ,这里提到的“地区”与后来出现的“历史地段”、“历史街区”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因为它依然是以历史建筑为依托的 ,中心是保护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1 96 4年 5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了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 ,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这个宪章被认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因为它不仅第一次将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以国际性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 ,明确提出 :历史建筑保护“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 ,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 ,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显然 ,“保护理念”在这个宪章中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即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发展到对独特文明的保护 ,而其中的核心则是对人文环境的保护。976年 1 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 ,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它明确地提出了历史地区的概念 ,这个概念已不再仅仅指围绕著名建筑的地区 ,而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城镇、老村落等。继《内罗毕建议》之后 , 1 987年 1 0月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简称《华盛顿宪章》)。它开宗明义地指出 :“本宪章涉及的历史地区 ,不论大小 ,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及其自然、人工的环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它把历史城市、城镇放在了首位。这个宪章的重要意义 ,还在于它把历史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 ,以国际性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些国际文件的产生 ,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也是对城市现代化实践的总结。事实说明 ,凡是历史城市 ,特别是那些文化名城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 ,而且都几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然而 ,经济愈发展、社会愈前进 ,便愈要保护历史文化 ,却是一条共同的规律。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都曾经历了一个“城市更新”或者称作“城市中心的再开发”运动。由于大规模更新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 ,尤其是开发公司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以高容积率、高出房率为主要追求目标 ,结果不但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反而使许多历史性城市受到了破坏。更有甚者 ,城市更新的后期还出现了第一次城市危机。1 973年 ,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宣布结束城市更新计划 ,而代之以“住房与社区发展计划”同样的 ,英国在战后重建中也经历了一个推土机时代,但在 2 0世纪 70年代 ,也进行了调整。他们在城市规化中 ,很少再用旧城改造、改建更新等概念 ,而采用整修和再生等概念。这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 ,充分说明了对历史性城区采取怎样的规划政策 ,绝非仅关系到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 ,它们同样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荷兰著名的城市莱顿 ,也是一个说明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生动实例。1 6世纪后半叶 ,这座城市因荷兰第一所大学在这里的建立以及纺织业的兴盛而迅速繁荣起来。1 7世纪 ,迎来了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

当时的市中心 ,不但居住着富有的纺织业巨头 ,荟聚着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著名科学家 ,还涌现出了不少的艺术大师 ,著名的伦勃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 ,当时建起了不少的雄伟宅第。1 9世纪 ,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 ,莱顿建起了不少的工厂 ,其中甚至还有一个钢铁厂。由此引起的工人住宅的大量增加 ,使老城区拥挤不堪 ,已无复昔日的典雅景观。2 0世纪初期 ,政府曾制定法规 ,规定了住宅的最低标准 ,以改善城市的面貌 ,但收效不大。二次大战后 ,在城市更新中 ,莱顿计划建成一座大城市。市中心留作办公区和企业区。为了改善通往市中心的交通 ,一些运河被填 ,很多街区也被夷为平地。然而 ,建设大城市的计划 ,终因资金的短缺 ,未能实现。更令人痛心的是 ,市中心的很大一部分老街区被无法挽回地破坏了。2 0世纪 70年代初 ,莱顿市政厅重新制定了恢复城市中心区历史风貌的规划 ,使城市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途径。他们迈出的重要一步是 ,宣布市中心为保护区 ,历史特色的破坏终于被制止了。这一雄心勃勃规划的实施 ,得到了政府财政预算的支持。从 1 975年始 ,莱顿开始整修 ,历史风貌在市中心的许多地方都被恢复了 ,这座城市再度展现了她昔日的辉煌。通过与居民的协商 ,许多住宅也都进行了整修。今天 ,位于荷兰心脏地区的莱顿 ,与首都阿姆斯特丹以及政治、行政中心的海牙 ,一起发挥着国际都市的作用 ,特别是教育、文化功能尤为显著。无论到达这里的外国留学人员还是一般旅游者 ,都会被这座洋溢着浓郁欧洲风情的古色古香的城市所倾倒。莱顿几经周折走上的城市现代化成功之路 ,同样说明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探讨国际都市或称为全球性城市的概念时 ,学者们除了强调它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金融、专业服务、创新等功能外 ,特别注重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鲁迅的名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同样可作为我们用以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可以说 ,历史文化贫乏的城市是很难迈向世界的。正因如此 ,凡是堪称国际化的大都市 ,无不把文化发展战略放在重要的地位。例如 ,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同时也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纽约 ,近3 0年来城市政策的制定 ,就日加倾向空间和社会发展的文化战略 ,十分重视塑造文化都城的形象。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尤具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能否走向世界的问题 ,也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紧密相连。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充分地体现在城市的千姿百态上。保护城市特色 ,特别是它的人文历史风貌 ,实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可是 ,当今的世界却恰恰面临着城市特色的危机。

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曾这样讲过 :“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机 ,我们的城市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种趋势是自近代开始的。由于海路交通的发现和发展 ,生活在地球上各个不同地区的民族 ,开始逐渐摆脱孤立发展的状况;随着不同文化体系的相遇、冲突和交流 ,不同国度城市文化的进程也受到了域外文化的影响。特别是 2 0世纪初 ,在欧洲和北美发生的建筑大变革 ,“把建筑业从手工业变成现代化大工业”。在“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样的口号下 ,建筑已被当做现代大工业的产品。钢铁、水泥和玻璃书写了建筑中工业革命的光辉历史。应该说 ,这是人类社会取得的划时代的进步。然而 ,正像工业化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现代建筑业构筑了发达社会的基础 ,但也引发了城市特色的危机。这或许正是人们所说的“现代化的陷井”。现代建筑业为城市文明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 ,同时 ,也使城市化成为可能;而且 ,只要具有创新精神 ,现代建筑业同样是能够展现民族特色的。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另一方面 ,也正因为新的建筑年代的开始 ,传统的城市文明就弥足珍贵。它们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 ,历史文化保护在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中的地位 ,也更加凸现。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提出了“建立一个依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共同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肯定了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存在。为了有效地履行这个公约 ,在随后制定的《操作指南》中 ,又对“世界文化遗产”作了具体的界定 ,其中的大部分条文都与历史文化名城有关。例如 ,“代表人类创造才能的杰作” ,“展示某一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圈内人类价值准则”的“建筑学”、“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 ,“一种能说明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或多个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建筑群、技术整体或园林景观的杰出范例” ,“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的传统人居环境或土地利用模式的杰出实例”等。这些条文充分说明了 ,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念 ,已被上升到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高度。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它们都面临着可能“一旦失去而不复再有”的危险。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50 0 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孕育了中国别具一格的城市文明。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文化的集大成者 ,同时也是东方城市文明的辉煌代表。她具有 3 0 0 0余年的建城史、80 0多年的建都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 ,从未中断过发展。

从历史的久远和连续性来看 ,都是世界上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很难比拟的。这种独特的、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 ,使北京对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并使这座名城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这是北京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中的坚实的文化基础。在论述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时 ,人们都喜欢引用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一句名言 ,他称城市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实 ,北京不但是一部历史 ,也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她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几乎涉及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从传统的儒家学说到佛、道的文化观 ,从五行理论到堪舆之术 ,从天文到地理 ,从文学丹青到百工技艺 ,各类语汇、各种智慧 ,都尽情地融入那气象万千的建筑中。

首先 ,元大都所始创的北京城市格局 ,从原则上 ,基本上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都城建设思想(也有学者认为她主要是“吸取了宋汴京和金中都的布局形态”而建成的。但最重要的是 ,这座规模恢宏的都城 ,是按照规划建立起来的。在确定了全城平面布局中心的基础上 ,整齐地规划了城市的道路街巷。明、清时期 ,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元大都的平面格局 ,使整座城市“以建筑、道路等文化符号有机地构成中轴观念”的特色更加突出 ,也最完美地演绎了中国传统的都城营建思想。北京的整体营造手法及其蕴涵的深邃的文化与美学理念 ,博得了国际学术大师的赞誉。丹麦学者拉斯马森认为 :“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 ,它的布局匀称而明朗 ,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 ,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建筑学家培根称 :“在地球表面上 ,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可能就是北京了” ,并认为她的设计“为今天的城市提供了最丰富的思想宝库”。

犹如城市格局 ,北京的主要建筑和建筑群也都包蕴着一定的文化理念 ,并具有

深刻的象征意义。综合了我国历代宫殿之长的明清紫禁城所体现的封建政治伦理 ,自不待言。那些著名的坛庙 ,则用建筑符号和语汇注解着《周易》、《礼记》等古代经典 ,表达着古人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例如 ,乾隆年间大规模整修了的天坛 ,虽然是为了满足拓展祭坛的现实需要 ,但却严格地遵循着《周易》卦爻的寓意 ,突出了圜丘建筑中数的象征意义。当时确定圜丘上、中、下三层的直径分别为九丈、十五丈和二十一丈。根据《周易》的说法 ,一、三、五、七、九等奇数为天数。

九、十五和二十一可分解为一乘以九、三乘以五和三乘以七 ,这些数字不但均为天数 ,而且作为阳数之极的九在上 ,五在中间 ,也符合天数的次序。更巧妙的是 ,三层直径相加为四十五 ,又与《周易》的乾卦九五相合 ,此卦为“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 ,象征着人君。此外 ,圜丘三层 ,每层四周皆立栏板 ,三层共立栏板三百六十块 “以应周天之度”, ,象征着昼夜运行 3 6 0度或一周年约 3 6 0天之数。为了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 ,圜丘无屋宇覆盖 ,而直面苍穹 ,营造了一种“天垂示于人、人拥入于天”的文化境界。其周围 ,则视野开阔 ,更显得庄严肃穆、大气磅礴。再就北京的居民和园林建筑而言 ,也无不显示了东方文化的独有意蕴 ,而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北京的居民建筑 ,以四合院为最基本的型制。这种形式的建筑 ,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古老传统。有的学者认为“合院式的布局 ,严格来说并非一种建筑设计” ,而是一种生活的“结果”。也就是说 ,它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下 ,人们所选择的一种最佳居住方式。但是 ,如何使用 ,怎样布局和装饰 ,却取决于文化的理念 ,从而形成了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北京的园林也是一种特色建筑。有的学者认为园林与房屋是分不开的 ,“房屋加上园林才是完整的建筑”。因此 ,“较小型的房屋附设庭院 ,大型的园林附设房屋”。

这样的说法颇有见地。因为 ,四合院本身就包括有庭院 ,庭院常有山石点缀 ,并植有槐树、海棠、枣树、藤萝一类的树木 ,这难道不就是小型的园林嘛!明清北京居住建筑 ,大至王府、会馆、小至民宅 ,其实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四合院 ,只不过数量有多寡、规模有大小而已。四合院除了有礼制等级的差别外 ,就其建筑的文化内涵而言 ,可概括为 :“儒家思想落实在严谨规整的合院式建筑布局里 ,老庄强调的生命则弥漫在园林中”。至于建筑风格 ,北京所代表的东方建筑 ,主要是向平面展开 ,形成错落有致的群体。而西方建筑则是高空发展 ,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结果是 ,前者体现了流动的时空感 ,而后者却只有空间感。不妨说 ,西方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东方的建筑是“流动的音乐”。

总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对北京来说 ,不仅只是意味着古都格局和建筑的保护 ,更具有保护悠久传统文化的意义 ,关系到城市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也是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项重要战略。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 ,有关人文环境的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例如 , 1 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内罗毕建议》 ,专门就历史环境问题进行了归纳 ,提出了五个共同观点 ,即认为 :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是过去存在的表现、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 ,因而 ,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 ,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这些理念的提出 ,表明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了。城市建筑与环境是分不开的。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 :“城市形成环境” ,“时时都在向人们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历史的保护就是要使这些历史文化内涵延续 ,并且让子孙后代知道先民的生活习俗及奋斗经历。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的存在使城市的发展具有连贯性 ,使民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

事实证明 ,建筑和环境 ,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 ,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特别是都城 ,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街区 ,古老的建筑 ,往往能像钟声一样 ,唤起心灵深处的乡情和回忆 ,找到文化的根。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国际著名规划专家刘太格曾这样说 :“四合院是我们侨居国外的人对北京最向往的”。“它的生活环境是好得不得了的”。“尤其在春天、秋天的时候 ,院子里的阳光明媚 ,那个居住环境太美了”。他的体验 ,何尝不是那些飘泊海外的北京人乃至所有的华侨共同的心声呢。

总之 ,建筑与环境(或者用建筑学的术语称作“场所精神”),是有生命力的 ,这种生命力 ,深深地蕴含在它们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将促进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弘扬。这同样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

[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0 0 1.[ 2 ]阮仪三 ,王景慧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 1 999.[ 3]R.deMooij:AViewofLeiden ,Leiden ,July 1 989.[ 4]SharonZukin :“Culturalstrategiesandurbanidenti

ties :RemakingpublicspaceinNewYork” ,Citiesin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incities,Avebury 1 997.[5]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 [C].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99.[6]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 [M].第四卷.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 0 0 1.[7]刘太格畅谈北京古城保护 [N].国际地产参考.2 0 0 20 9.[8]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0 0 1

第三篇:西安历史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西安,古称“长安”,常住人口约900万,加之流动人口共1300万。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西安北客站”将是未来中国铁路的核心枢纽。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是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城市。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抗日的事件。称为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来的西安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建国后,西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已撤销),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现为副省级城市。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西安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城市服务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

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将承担伟大复兴使命近年来,西安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振汉唐雄风”,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要以史为鉴,树立高瞻远瞩的眼光,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先进的制度为保证,在全球化格局中重新审视和制定城市的发展定位。国务院把经济区的核心和龙头城市西安的战略定位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站在新的战略高度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将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到“十二五”末,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下坚实的基础。到2020年,西安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雏形;到2030年,西安要建成有特色的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到2050年,西安要建成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化大都市;到22世纪初,将西安全面建设成为高度发达、高度文明,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第四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

——成都的双方面协调发展 摘要: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每天数幢钢筋水泥大厦拔地而起,成片平房被推倒,城市的面貌日趋千篇一律,且这种单一面貌的文化还吞噬着以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为标志的城市空间特色和民族特色,导致了城市特色的消失和历史文脉的断裂。如何将提高城市功能性,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和保存城市历史遗存、传统文化、城市形象特色有机协调起来,就成了我们规划城市蓝图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保护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危机及成因的探讨,肯定了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保护、更新、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文化资源、发展、保护、发挥作用、协调、相互促进

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国际著名的城市,成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2001年出土的金沙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过了苏州,成为中国未变遗址最长久的城市。

当前,成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成都历史风貌的街区和文物遗存命运堪忧。一是有人把历史文化遗存视为城市规划、改造开发的包袱,而不是作为可资利用的资本,对文物实行建设性的毁坏;二是保护乏力,任历史文物自然消亡。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城市个性特点的城市历史文化的减弱和消失,必然是城市文化价值的缩水。要从认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不可调和、兼顾的观念中走出来,既要建立完备的保护法规体系,制定切合城市建设实际的、并严格执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也要有历史文化保护开发的新思路。不可否认,政府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强了成都历史文化的对内、对外宣传。对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宣传,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上,还是浅层次的利用。要放在更深层次的开掘上,要结合旧城改造,构建宣传展示、开发利用的载体。

一、现代城市和城市化的本质含义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逐步集聚与高度集中的显著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城市形成的三大要素:一是物流,二是资金流,三是信息流,三者缺一不可。正如列宁强调的,“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从初级走向高级。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进程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对“城市化”一词的概念界定一直没有权威的说法。但有三种观点较具代表性:

1.“人口城市化”观点。持这种观点者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他们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

2.“空间城市化”观点。该观点者认为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我国研究城市问题的专家和学者

较多认同这一观点。

3.“乡村城市化”观点。持这种观点者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市化”就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这样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该观点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综合说”。

综上所述,这些关于城市化的定义基本上都是对城市化的内容或现象的描述,没有涉及城市化的本质含义。

城市化并非与城市相伴而生,城市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时代的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是以近代工业为基础的。在这方面,我国的进程是比较缓慢的。目前,我国经济的工业比重是83%,农业比重是17%。从全国人口总量上分析,目前也只有20%多一点的人口在城市里生活。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有着严重的弊病。从其他工业国家的发展过程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一般都与城市化进程同步进行的。农民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减少,城市不断扩大。然而只有中国,在全球各个国家中是例外。工业发展了几十年,城市并没有跟上。截止1999年底,我国城市将近700个,其中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32个,人口在50---100万之间的大城市43个,人口20---50万的中等城市192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城市400多个,城市化水平达到30.4%。

城市是高科技、通信、交通、金融、信息和教育的主要裁体。笔者认为,城市化的本质含义应完整表述如下:城市化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乡区别,是以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文明形成过程为特征的。具体而言,城市化的本质含义,应该是城市文明的形成过程。

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是一座有32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具魅力的巴蜀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早在3200年前,成都就是古蜀国的都邑,三国时为蜀汉国都,五代十国时为前蜀、后蜀都城。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21处,历史文化保护区4处,历史文化风景区3处,各类博物馆33座、文物建筑22处,以及大量有特色的传统建筑物。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我市的地下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先后有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水井坊遗址、船棺遗址、金沙遗址先后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内涵。

成都还有十分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如蜀锦、蜀绣、川剧、评书、清音、川菜、小吃、茶馆等。

三、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重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在旧城改造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成都市始终坚持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把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成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成都应坚持文物保护工作的“两中心,六体系”。“两中心”即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六体系”即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商业街船棺墓葬遗址、金沙遗址、望丛祠等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以杜甫草堂、陆游祠、望江楼等为代表的中国诗歌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以前蜀永陵、后蜀和陵、明蜀王陵等为代表的帝王陵寝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以刘氏庄园、陈家桅杆、洛带会馆建筑群等为代表的川西民俗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以青城山、宝光寺、鼓楼南街清真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以辛亥秋保路运动死事纪念碑、邛崃苏维埃政府旧址、十二桥烈士墓及纪念碑等为代表的近现代革命文物教育展示体系。为了加强对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对成都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三片、一地、四区、五点、一带”的保护格局,分别对其实施保护,弘扬成都的历史

文化。“三片”为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三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一地”为华西医大近代建筑群;“四区”为金沙遗址保护区、浣花溪历史风景区、十陵城市公园、水井坊历史街区;“五点一带”为船棺遗址、李吉力人故居等五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府南河特色风光带等。

四、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

成都市始终坚持把历史文化传统融入现代化建设中,坚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与体现时代特色结合起来。

成都市于1993年开始对府南河(城区段)及其沿岸进行了综合整治。拆除破旧危屋、疏浚河道、迁出污染企业,建成了安顺廊桥、合江亭音乐广场、思蜀园、活水公园及城市雕塑等。恢复和传承“两江环抱”的城市历史风貌,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地方首创奖”、“最佳范例奖”。

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五路一桥”工程,于2002年底全部竣工。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注意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特色交融,注重突出蜀文化和成都地方特色,形成了体现历史文化积淀的若干蜀文化景点、艺术景观长廊、古蜀文化苑。

2002年启动的沙河综合整治工程,着重突出城市综合功能。通过修复和建设文化景区,充分表现成都的水文化和川西传统文化艺术。预计再经过2年左右的努力,沙河将成为成都市水质优良、景观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历史人文特色突出的“生命河”,在成都又形成一条靓丽的生态与文化融汇的风景线。

成都市在旧城改造中,不仅注重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而且注重保护和打造有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街区。2002年完成的春熙路、琴台路的改造,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今年完成的红星路改造,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在进入新世纪今天,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的神圣职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并且要加强舆论监督,有了群众和舆论支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遗产就能落到实处。愿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再给后人留下历史的遗憾了。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成都这幅古老的城市图画,将在保护和建设的又一个新的起点上,与时俱进,添上无愧于先人和后辈的点睛之笔!

第五篇:关于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汇报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汇报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瓷都,并保存很多古代窑址、明代民居古建筑,它的历史成就和杰出贡献,早为国内外许多人士所熟知,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的形成和发展,如同我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有着共同的源流和独特的进程。在肥沃深厚的中华土地上,由一个手工业的制瓷中心繁衍成世界著称的名城,是**独创的成果。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早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古代,就以精湛的制瓷技艺,丰富的陶瓷产品,广阔的贸易市场,频繁的对外交往,屹立于世界之林,与国内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的历史陶工和名师巨匠,以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聚天下造化之奥秘,集各地名窑之大成,烧制出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使之成为世界的奇珍异宝。和今保存下来的**古瓷、古窑、古建、古籍,标志着这个城市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史及陶瓷文化的发展史,它是一座生产之城、艺术之城,又是历史上一座较早开放之城。

**的古建筑保存有一百多处明代建筑,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罕见的,它有别于那些巍峨的宫殿与芳菲的园林,具有独特的风采和地位。它同享誉全球的瓷业生产和生产瓷器的人们密切相关联,是民间匠师的杰作。

塔,是中国古代高层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历数各朝,全国保留着各式各样的木塔、砖塔、石塔不下千座,但北宋以前的实例却是不多。**现存两座北宋早期砖塔(**旧城红塔和勤功**寺塔),也可算是凤毛麟角了。

明代各类型的民间建筑共有一百三十六处,它包括住宅、村镇商店、祠堂、牌坊、闾门、街面等。值得珍视的是在一些建筑物上均刻有纪年,个别类型还是全国首次发现。特别是三闾庙地区,还保存一条比较完整的明代街面,以及一组(九栋)明中、晚期建筑群落。这一发现,震动了国内外建筑史学界,并得到国家文物管理局和一些学院以及科研单位的密切关注和重视,曾多次派专家学者来市考察鉴定。都一致认为这一大批明代民间建筑,特别是数量和类型众多的明代住宅,是继**、江苏洞庭**、山西丁村之后的重大发现。对研究中国工业城市史、建筑史(尤其是明代古建筑史),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1980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等同志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的提案,他们呼吁把**这些重要的明代建筑在原地完整保存下来,并保持它原来的环境气氛,建成一个别具风格的露天博物馆。

**,又名**,地处三山(**、**、三清山)两湖(**湖、千岛湖)的中心。它不仅是一座闻名中外的瓷都,而且是一座风光旖旎、胜迹遍地的江**林城。

**之巅,有一古阁,红墙黄瓦,重檐飞翘,雕梁画栋,秀丽端庄。阁始建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称中立亭。明天顺重建,称明天阁。明成化,改称冰立堂。明万历改建,称**亭。清雍正,改称**阁。1925年重建,称龙珠阁。

**明代民间建筑,尤以住宅数量最多,质量也好,保存比较完整。据统计城区明代民居52栋,农村47栋,多数是中小型规模。有富商、官吏的、庄园主的,但更多的是属于庶民等级甚至有简朴的农舍。总之,**的明代住宅,平面布局紧凑,空间利用合理,构架粗犷,建筑造型艺术与结构骨架溶汇一体。同时巧妙地运用地方材料,色彩素雅,雕饰不繁不陋,恰到好处。整体印象给人以舒适、宁静、朴实亲切之感。可谓之庄重中见精巧,淳朴中显华丽。如祥集弄3号与11号,两栋城市型明宅,相传建于明成化年间。也是我市保存最好,也是**为壮观的明宅作品,在国内属不多见。

会馆,也叫公所。它是旧中国城市中同是同业间联络集中的场所。解放前,**留有清代会馆二十多所。它之所以如此发达和**瓷业生产有密切联系。清初,陶瓷业的发展,使人口不断增加。自元、明以来,经常有数万人流动于城区,故**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瓷业的发展带来了工商业的兴旺与市场繁荣,使**的经济甲于一省,吸引着各地商贸与劳力,形成一个五方杂处的大都会。各地会馆间争妍亮丽,都把自己的会馆修建得引人注目,巍峨壮观,因此也就把各地的先进建筑技术和自己的风格输送进来。如求子上弄有**书院,八卦图有瑞州会馆,新安巷有新安书院(**会馆),风景路有**会馆,斗富弄有**会馆,程家下弄有章山书院(**宫),祥集下弄有山西会馆,老弄口下弄有**会馆,周路口有芝阳书院,小黄家上弄有**会馆(**书院),**弄有**会馆(昭武书院),苏家坂有石棣会馆(**公所),程家巷有**会馆,中华路有宁怡书院(**会馆),龙缸弄有**会馆,风景路有**会馆,陈家岭有宛陵书院(**会馆)等。

古陶瓷工场与瓷行,**保护千年的制瓷领先地位,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和生产窑具,自然也拥有最合理和最成功的制瓷工场。解放后,这种古代陶瓷工场----坯房和窑房,还保留着几百处。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的技术改造,这些古代制瓷工场渐渐淘汰折毁,留下的已经不多了。但是,这些古陶瓷工厂的坯房和窑房,却代表着我国建筑的成就,是我国古工业建筑遗存中珍贵的实例,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古陶瓷博览区属我国别具一格的新型博览建筑群,占地87公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继承我国陶瓷遗产和古建筑遗产,把散落在市区、市郊且难以就地保护的瓷业古作坊、古窑房以及明清典型民间建筑搬迁复建于蟠**,从而再现了十五、十六世纪的江**镇----**一隅。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瑶里镇位于**东北面,距市61公里,这里四周环山,村镇座落于盆地之中。一条蜿蜒的溪流横贯村内,辟村为南北两部。小桥流水,风光幽雅。村镇内尚存的清代民居、商店、街道、路面,古色古香,保存较好。

瑶里历史上是**制瓷原料的产地之一,更是闻名中外的古瓷矿遗址所在地。远在南北朝时,这里就生产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所记述的出糯米土的高**,指的就是此处。世界制瓷粘土高岭一名,便是以高岭村而命名的。瑶里又是**、浙、**边境大米、木材、茶叶、茶油的集散地。还是**去浙江、**的古道通衢,至今尚可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大路转弯青石路碑。

三闾庙在历史上是一个属明清时期,依山傍水,风光优美的山麓小镇,现已纳入**市城市规划区内,在市城区之西北、**与西河交汇处。

据资料记载,明清之际,三闾庙乃一热闹街区,有粮、药、杂、豆腐、竹木、瓷器等诸行店,并已形成刘家弄、杨家弄、窑墩上、凤凰岭等弄巷名。特别是粮食,曾经是**粮食集散地之一,每年都要从万年、**、**和**部分地区收购大量粮食供镇市需求。解放前这里还有七家粮行,有钱家行、春顺发行、汪积祥行、王济祥行&&还有恒记机米厂。

三闾庙历史街区是1998年经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全国第一批13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我局根据**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了**市三闾庙历史古街区保护规划,规划划定了三闾庙历史街区保护范围、核心保护区与建筑控制区。该规划经市规划委员会批准,三闾庙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为6公顷,保护整治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保护好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修整道路,配套完善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三闾庙古街区修复保护完成一期工程:清街路面修复,长231米、宽3米,三闾庙忠洁侯庙修复、古码头修复和挡土护坡工程基本完成,排水管线和消火栓已布设,电话线已埋入地下;另古建筑整修已完成23幢,拆建古建筑二栋,新建一栋,新立三闾古栅石牌坊以及沿**河绿化。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有些建设项目不当,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布局。一方面不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定性质和要求,建了一些不该建的项目;另一方面是项目选址不当,打乱了城市的合理布局,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传统风貌受到损害。

二、城市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些历史文物建筑得不到应有的维修、保护,失修、破烂不堪。

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一些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文物古迹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降低了旅游价值。

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保护和开发缺乏必要的资金。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认识上分析,一是较多地考虑建设项目本身的建设条件和经济效益,较少考虑城市的性质和特点;二是城市管理不善,不按规划办事;三是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几点意见:

一、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基本概念,反映了城市的特定性质,作为一种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当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来,并对整个城市形态布局、土地利用、环境规划设计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以及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广义上说也包含有保护城市的优秀历史传统和合理布局的内容。在编制保护规划时,一般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确保保护项目的等级及其重点,对单独的文物古迹、古建筑和建筑群连片地段和街区、古城遗址等,按重要程度不同,以点、线、面的形式划定保护区和一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和控制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旧城要逐步改造,城市设施和社会生活要逐步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也将不断充实、发展,并赋予新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发展应特别注意整个空间环境的协调。《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并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一般不得进行其它工程建设,在建控制地带既要求对新建工程的高度、体量进行必要的控制,又要求建筑的形式、风格和古城环境相协调。

三、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保护整修和开发资金的投入。

下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汇报

    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汇报 武威市文物局 (2011年2月19日) 市规划局: 武威是全省的文物大市之一,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建国六十多年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地方党政干部和一批......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 作者:杨戌标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4期 [摘 要]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秀丽的湖山......

    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报告

    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调查报 ----市政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调研组 建瓯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它既是我国古代闽越文化......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已经榆林市人民政府2002年1月18日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市长: 二○○二年三月九日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

    曲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件与反思[范文]

    曲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与反思 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五千多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多重路径与方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多重路径与方法1引言中国城市规划正处在多规合一的发展时期,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保护区论保护的措施,忽略了保护区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阻......

    历史文化名城

    彰显古都独特魅力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2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主持召开市委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修复工作专题会。市领导杨益民、徐启源、朱华、黄忠勇、林瑞良参加会议......

    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大(同)扬昆曲 西延成桂杭, 南承景泉江, 长广遵苏开, 大理拉绍洛。 (一)1.北京2.大同3.扬州4.昆明5.曲阜 (二)6. 西安7.延安8.成都9.桂林10.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