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报告
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调查报
----市政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调研组
建瓯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它既是我国古代闽越文化的摇篮,又是闽汉文化交融区域,当地的民俗风情至今留存着浓厚的闽越族的古朴气息和神秘色彩。据文物部门普查摸底,我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现有馆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3000件属国家级文物;纳入资料管理的各类古遗址、古城址、古寺观(庙)、古窑址、古墓葬等计200余处。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建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8月2日至15日,在市政协领导吴剑琴、林守良的带领下,政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调研组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急待规划保护和抢救的文物古迹进行实地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全市重点文物古迹的现状及地位评价
(一)城区重点文物古迹的现状与地位评价
1、水南建安郡城遗址
现状:位于城南约1公里的通济街道中水南村南面,占地约2平方公里。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迭,已荒毁于战乱;现为一片地势平坦开阔的菜园和水田所覆盖。由于整个遗址掩埋在2米多厚的耕作层之下,客观上对遗址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地位评价:建安郡城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闽境第一郡,其统辖范围与现福建省相似,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称得上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省会”城市,其地下埋藏的文物数量与品级无法估量,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2、城区铁井栏、紫芝街和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传统街区
现状:城区铁井栏、紫芝街一带传统街区目前仍保存着原有的街宽4米、建筑多以木构和土木结构为主的历史风貌。特别是街区现存有刘氏五忠祠、尚书井、练氏夫人祠、江西南城会馆、滕氏宗祠、凤岗别墅等多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物。但紫芝街北段东侧已被龙成房地产公司进行商品房开发,铁井栏东段南侧即将被体育场二期改建工程开发为楼房;街区内的古民居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状况令人担忧。
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的巷宽3米,原有的深宅大院高墙景观和库厝毗连的景象,因受1998年“6.22”水灾破坏和灾后重建,损毁比较严重。目前保存较好的还有18幢,特别是五通巷叶氏(6幢)和倪氏、胡氏、张氏、谢氏民宅、序五里闽北临委旧址和管葡小学分校、大甲巷的南阳寄庐等传统风貌依旧。
地位评价:传统街区和古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构件,作为一座千年古城,目前仅存的这2处传统街区和古民居均有着特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瓯灿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仅举紫芝街“刘氏五忠祠”门联:“功勋光北宋,道学启南闽”一例,就足以反映这片街区非同凡响的文化含量。
3、威武门、临江门等6座古城门(楼)I
现状:目前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门(楼)有6座:鼓楼(五凤楼)、通仙门太保楼、通济门、广德门(现位于水南公园地下)、威武门、临江门;对前4座古城门(楼)暂略不议,后两座情况如下:城门高6米,门洞高4米,纵深21米,门洞宽4.5米,均为明万历年间(1609年)重建。目前,城墙乱搭盖严重,周围环境脏、乱、臭,加上防洪堤逼仄,原有古城门建筑的雄伟风貌遭到人为的严重毁坏,急待抢救整修。
地位评价:目前能保存着6座古城门(楼)的城市,在全省独一无二。建瓯历史上号称“闽国帝都”、“八闽首府”,从这6座古城门(楼)可以得到最有力的佐证。尤其是位于市中心的鼓楼(五风楼),历经1800多年,以今天的视角去看它的三个拱门,仍然不得不叹服它的宏大气势。而置身在通仙门太保楼下,一样能感受到当年马可· 波罗赞叹建宁府城的“盛
大雄华”(注:邵武的桥溪楼,城门的纵深仅8米)。
& U0 Y8 t0 o9 N2 t$ V4、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
现状:位于城东1.5公里的白鹤山麓,目前主体建筑圣帝殿保存良好。但保护力度亟待加强,其山门前的一对抱鼓石于8月初被盗;庙前原天然饮料厂荒坪杂乱无章,圣帝殿东侧新建观音殿与主体建筑风格不协调等,周边环境风貌有待改善。
地位评价: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充分表明该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据旧志记载,历史上的东岳庙会,是闽北境内各县民众共同举办的集祭祀、游乐、墟市贸易于一体的第一庙会。
5、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
现状:位于城区仓长路。西邻市中西结合医院(原为建宁府学宫),南邻农机站等宿舍(原为孔庙配套建筑群),北为市立医院职工宿舍(原为孔庙崇圣祠),东隔仓长路与市立医院相对。目前孔庙主体建筑保留完整,但周边环境较差,东西南北四面均高楼林立,孔庙幽静典雅的建筑风貌难以得到体现。
地位评价: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价值勿庸置疑。现存的孔庙占地面积为4688平方米,仅为全盛时的四分之一,即便如此,它仍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县级孔庙。明代杨荣赞誉它是:“七邑之壮观”。
6、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孝禅寺
现状:位于水南片区。主体建筑保留完整,但周边环境差,其东南西三侧用地被粮食、供销部门的仓库和宿舍占用,特别是主殿前后排檐柱改为石柱,左侧回廊无法连接,严重破坏了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
地位评价:宗教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是全闽最早兴建的佛教寺庙,历史上曾是闽、浙、赣三省僧侣求戒圣地,比泉州开元寺早百余年。特别是殿宇均由硕大的楠木构架,不但在福建罕见,在全国也少有。大雄宝殿释加牟尼塑像高8.96米,为福建之最。7 R6 s)H& l+ Z/ L
(二)周边乡镇重点文物古迹的现状与地位评价
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焙遗址
现状:位于东峰镇焙前村,距市区约15公里。遗址曾于1994年和1995年由省博物馆进行两期重点发掘,共发现50多个遗址单位,8处建筑遗址。二期发掘后即做回填处理。目前表面可见龙池一口,另有北苑石刻及保护亭一座。周围山坡原有的茶园现多改种柑桔等经济作物。
地位评价: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充分表明了该遗址非同一般的历史文化价值。据专家考证,该遗址是历史上驰名天下的北苑御茶园所在地,其鼎盛时期在宋代,周绛在《茶苑总录》上称:“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2、小桥黄窠山遗址
现状:黄窠山遗址在小桥阳泽,遗址年代属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遗址范围内先后发现大小青铜甬钟5件。遗址内采集的陶器标本多与我省黄土仑类型陶器文化特征一致。目前,黄窠山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尚未引起当地政府相应的重视。
地位评价:黄窠山遗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能、甚至超过水南覆船山建安郡城遗址。在黄窠山先后发现5件青铜甬钟,已初步向世人昭示了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山体,它所蕴藏的巨大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可能引领我们揭开古闽族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
3、东游党城村和徐墩伍石村古民居群落
现状:东游党城村目前尚保存着为数可观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群,而且各家各户的建筑艺术表现同中有异、争奇斗艳,具有深厚的地方乡土建筑气息。由于村民缺乏基本的古民居保护意识,村落古民居内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徐墩伍石村古民居群落,布局灵活,内部装修精巧华贵,尤以厅堂部分为最,古墙曲线也十
分流畅别致。但因长期缺乏必要的保护,目前受到人为破坏比较严重,急待予以抢救性保护。地位评价:党城村和伍石村,均为我市现存为数不多、规模罕见、地方特色鲜明的古民居群落,是建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元素,它折射出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两道亮丽的风景。通过抢救性的保护和修复,具有申报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和良好条件。
二、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物古迹本体的破坏。老城区内的古迹遗存较多,但呈点状孤立分布的状态,由于仅注重保留文物古迹的点,忽略传统风貌,历史景观的关联性、公共利用性较弱,同时由于经济因素制约,市区境内已确定的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部分损坏严重,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
2、文物周边环境的破坏。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单位和个人长期占用文物古迹用地,破坏了历史景观和文物古迹。绝大部分文物古迹建筑周边的环境均被现代建筑所破坏,尤其是古城门(墙)的环境最为恶劣,市民在城门(墙)上乱建房,城门洞垃圾、粪便乱倒,加上防洪堤和周围高楼逼仄,两座古城门损毁严重。通济门已“保护”成积木模型。目前铁井栏、紫芝街的“命运”令人担忧,紫芝街部分地段的古建筑已被龙成房地产商拆除。
3、城市空间格局的破坏。城内新、旧建筑混杂,布局混乱,空间环境逼仄,视线通廊被阻,建瓯原有的传统肌理已不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的中轴,割断了古城的历史文脉,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如御花苑房地产建设,使建瓯古楼的视线通廊受阻,其雄伟风貌遭到破坏。孔庙因四周高楼林立,其幽静典雅的建筑风貌难以得到体现。
4、民间传统文化濒临消失。一些民间文化、传统习俗和传统工艺等历史遗风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如斗茶、游春戏、抽傀儡、中秋送灯、背新娘、担花担和打狮等民间艺术和习俗将可能消失。
5、保护经费不足造成的破坏。目前文物保护机构、人员和经费不足,对众多的文物古迹缺乏专项保护规划和专门的保护措施,尤其是传统的古民居,如铁井栏、五通巷、党城村等古民居因缺乏必要维护经费和专业的保护指导,已处于任其“自生自灭”阶段。
6、多元化管理冲突形成建设性的破坏。目前涉及文物古迹保护的行政管理部门有文化、旅游、宗教、林业、建设等多个部门,但由于行业管理性质不同、专业不对口及部门利益驱动,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此外,旧城的建筑密度大、建设用地少,在旧城改造和灾后重建中,见缝插针式的建设,以及旧城区道路欠通畅,影响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古城景观。
三、全市重点文物古迹保护的具体措施和设想
对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从总的来说,要坚持修旧如旧,保持恢复故有风格、外观、立面,不仅保护历史真实载体,更要保护历史环境,真正把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山水融合在一起,突出建瓯城市的个性和特色,重振“八闽首府”雄风。具体来说,要区别轻重缓急,一点一策,分步分期进行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
(一)急于抢救保护的文物古迹
建安郡城遗址:目前抓紧由市政府行文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划定大致的郡城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城市控制性详规中加以确定,要求保留现(原)状,严禁深挖取土和进行任何建筑。有可能的话,可在遗址四周种上勒子树(即篱笆树)作为围墙,并选择适当地点建个标志大门,立个保护石碑。其余的待中远期进行恢复。
铁井栏、紫芝街和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传统街区:⑴由市政府行文将铁井栏、紫芝街构成的“T”字古街巷和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构成的“n”字古街巷明确为市本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市控制性详规中加以确定,并在巷口两端立碑。对于沿巷两侧和重点保护的古民居,由市政府发布公告,规定不准擅自翻建、改建、增建,不准拆卖房料,不准零星撬卖梁托、门棂、窗花、马头墙砖雕、木雕等附属物与装饰物,并与住户订立古民居保护协议。(2)对现为公产的住户,结合这次市里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整顿公房私自转租,调剂出部分予
以搬迁,将腾出的古民居公产划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管理,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与民间资金,对沿巷重点保护的古民居进行修复。(3)对已转让给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建设的大龙须巷北端沿坡东行至铁井栏东端一线南侧的地块,其沿巷一侧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6米,且立面风格应与沿巷北侧一线的建筑风格相近相仿。(4)对街巷内一些质量、风貌极差的公产予以拆除,私产由政府收购后拆除,作为空地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设计,规划予以重建,恢复原貌。对街巷内遗存的“尚书井”、“紫芝井”等文物古迹,要立即修建保护亭、立保护碑予以保护,禁止人为性破坏。(5)对正在建的房屋要限定高度,门面装饰要按统一设计方案,与古民居风貌相一致;已批未建的要暂停翻建,只能修建,尤其是不能破坏沿巷风火墙;对现状质量较差的古民居和一般民居的翻建与整改应原地原层改造,其中古民居修建的风格、外观和立面要维持原样,内部可满足现代生活需要进行改造,但使用的材料应在专家指导下选用,以保证传统脉络的延续;一般民居的整改应与古城传统风貌协调统一,现状二层以上的民居不得超过6米,不得占用原有空地。总之,通过对传统街区的保护修复,确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不被摘牌。(6)摸清产权底细。由建设局房产管理处会同芝山街道及有关社区,逐栋逐户摸清沿巷两侧房产是公产还是私产,特别是宗祠大院要摸清产权与土地使用权归属。对于私产,要详细摸清家族析产、继承、买卖、出租、典当等具体情况,按门牌与户主详细造册存留备忘,并上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以利制订对应性政策措施。威武门、临江门古城门(楼):当务之急要拨款对古城门进行单体抢救保护、修复加固,拆除城门上的违章建筑,否则有坍塌的危险。如不与现有文物保护法规相悖,政府可考虑出台相关政策,让民间力量进行修复和管理。现已有民营企业主表示若政府能够出台政策,并赋予二十年或三十年的使用权,他们愿意按设计图纸要求出资修复与重建,将威武门、临江门城楼辟为盆景、根雕、古玩等场所。图纸设计出之后,可以“使用年限”为标的,公开向社会招标,招募出资人。威武门和临江门之间的城墙待中远期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后予以修复,其它的四座古城门(楼)待中远期全面修复。
东游党城村、徐墩伍石村古民居:(1)分别由两镇的镇政府组成工作小组,召集村“两委”知情干部进村入户,摸清具有保留、修复价值的祠堂和特色住宅、“土改”前产权归属和“土改”后及现在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归属情况。尤其要摸清是土改分配,还是家庭析产、继承以及现在有否出租、典当等具体情况,按门牌与户主逐一详细造册,存留备忘,并上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以便制订对应性的政策措施。(2)市政府行文确立为市本级文保单位,在村口立碑,同时发布公告,规定:不准擅自翻建、改建、增建,不准整体拆卖房料。(3)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补充制订专项村规民约,并与住户订立古民居保护协议,规定要保护好现有居住房屋的一切设施;特别是厅堂、天井、过道等公用部分,各住户应爱护,若有自然损毁,各住户应出资修旧如旧。此外,党城村和伍石村进一步的保护修复工作待中远期进行。
北苑御焙遗址:抓紧对遗址周围一重山范围内(即凤凰山以南至摩崖石刻方圆30平方公里)确定为保护区。对村民种植的柑桔等经济作物,通过宣传引导和适当补助等方式,进行改种茶叶,经过若干年努力,使之成为闻名天下的北苑贡茶园。而后,遗址的考古、挖掘和修复工作待中远期进行。
(二)近期重点保护整治的文物古迹
孔庙:收回“文革”期间被市立医院占用、现在准备建宿舍的孔庙组成部分—崇圣祠地块,待经济条件许可后重建崇圣祠。其余的保护修复工作待中远期进行。
光孝禅寺:由政府发布文告,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以现有寺庙建筑群为中心区的东、北、西三面街巷,严禁建设任何新建筑。落实宗教政策,收购和收回山门至法堂南侧的民房、粮仓、供销联社仓库,募资拆建,并在空坪上按规划移植多年树龄的楠木。其余的保护修复工作待中远期进行。
东岳庙:由市政府行文立碑,划定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由建安办事处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拆除东岳庙前建筑物,所腾让出的地块,辟为庙会(或民俗)广场。恢复东岳庙的东西两廊,加强绿化和种植护庙楠木林,以美化周边环境。其余的保护修复工作待中远期进行。
(三)中远期规划保护的文物古迹
建安郡城遗址:简易搭建一座建安郡城展示室,内置沙盘模型。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有计划地请省考古队对实地进行点、线、面结合的考古调查和挖掘。逐步恢复郡城遗址面貌,建设郡城遗址纪念馆;馆内塑开拓建安郡疆域的大将军贺齐雕像和首任郡守王藩雕像等,全面展示全闽真正的第一座古汉城风貌。
古城门(楼):(1)鼓楼:申报鼓楼为省级文保单位。拆迁周边建筑物,规划建设五凤楼闽都文化广场。(2)通仙门:延长东、西侧女墙,修复仓长路南段仿古民居(俗称长桥门路)和城门(楼)南侧河道,修复古渡口与水运码头。(3)通济门:现存的拱洞进深7米,经1999至2000年结合防洪堤建设、开发“芝城锦江”房地产,目前仅剩城垛。待临江门修复、重建成功后,恢复进深21米的拱洞,在拱洞上重建城楼,并将通济门西面防洪堤扒开一个“八”字形的敞口,在敞口外恢复水运古码头。(4)广德门:现埋于地下。在规划设计时,应在广德门北端洞口两侧15至20米处开始降坡,以确保北端洞口重见天日,坡间架桥贯通环城街道,桥下可入洞门;同时,拱洞南面防洪堤也应扒开一个“八”字形的敞口,以确保拱洞南北贯通,并在拱洞上重建城楼。
孔庙:对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总部搬迁后目前尚闲置的综合大楼拆除,腾让出的地块归还孔庙,按历史布局进行设计,重建明伦堂等。随后收回南至机关幼儿园(包括物资局仓库),北至几户居民住宅的地块,将以“大成殿”为中心、四面环路的建宁府学孔庙原有整体群落,用以规划设计建宁府学宫(即开科考士场所)、墨池、孔子《论语》碑林、历史人物纪念馆、孔子文化广场、塑孔子石像,其间种以名花贵木,形成林木扶疏,宫阁栉比的仿古庭院群落和闽北古建筑团组。
光孝禅寺:收回和收购禅茶室至方丈室以西的粮食局粮库及宿舍,募资拆建;在禅寺周围移植多年树龄的楠木,以恢复古代“十方大丛林古刹”环境风貌。随后收回原为光孝寺的湖塘水域(现称“南湖”),湖边种以垂柳,湖心岛复建亭台水榭。
东岳庙:寺庙面积由现在22亩扩大到60亩。逐渐恢复已毁的古迹,如奈何桥、孟婆亭、东平王殿、花婆殿等。寺庙周围设计营造楠木园林。
古护城河:是芝城的绿色腰带。可引用始于黄华山北麓橄榄坑(现东湖新村水域)水定时对古城河进行冲刷。经过三、四十年努力,全面拓宽改造内河两侧住房,重建泳泽、平政、镇安、升华、恩波、顺母、德胜等七桥,沿古城河两边进行绿化和美化,呈现绿柳垂拂、碧水潺潺的景观。
小桥黄窠山遗址:申报省级文保单位,划定保护范围,拆除挡在烈士陵园门口的民房,收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予以保护,有计划地考古、挖掘、恢复遗址面貌。
东游党城村、徐墩伍石村古民居: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聘请专家制订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修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谁出资,谁修复,谁收益”的原则组织实施。凡有财力、能力按详规设计的图纸实施产权所有人,严格按图纸实施;凡无财力、能力按图纸实施的产权所有人,按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的价格,由市财政或镇财政收购,其后采取招投标方式,招募出资人。同时,与旅行社挂钩,组织宣传与旅游促销。还应尽早同高速公路建设及接管部门取得联系与支持,在伍石村服务区设计建设一个由服务区控制出入的栅栏,为日后将伍石名村作为大武夷旅游圈中的一个景点早作准备,避免高速服务区“封死”后无法出入。
古贤遗址:目前尚知的古贤遗存遗址有:宋代开创史书“纪事本末体”的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袁枢(建安县南乡人)曾题诗赞誉的小桥镇南乡桥、明朝太师杨荣“杨文敏公祠”存留部分(城区西大街43号城管大队傍内)、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赐封北苑御茶园始祖张廷晖的“恭利祠”(位于凤山茶场凤池坡地上)、南宋理学家朱熹“艮泉井”(位于民政局门口)、“五经博士府后进厅”及朱子宗祠存留部分(位于磨房前60号内),应进行抢救性保护。纪念朱熹少年时期在城南坐沙洲地画卦的“画卦亭”遗址,与其父朱松在中水南的寓所“环溪精舍”遗址,应予以重建。
博物馆、民俗馆、革命历史陈列馆:将现四中迁移或并校,在原址上重新规划设计建博物馆;修复铁井栏26号的万寿宫建成民俗馆,并将收集的各类民俗用具置放其中供游人观赏;扩大闽北临委旧址,把管葡小学分校经修整辟为革命历史陈列馆。
城区三大文化旅游小区,乡镇三大文化旅游片区:
(1)城区三大文化旅游小区:是指在我市城区范围内规划建设,营造形成三大旅游小区。一是城南以云际山为中心,包括善见塔、紫芝山、梅仙山、覆船山、象山等方圆10平方公里,集道教、佛教、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小区,并挖掘修复东吴吕蒙故居、三清宫等景点。二是城东北以黄华山为中心,包括坑里公园、东湖、东岳庙等方圆10平方公里,集道教、革命陵园、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山水田园于一体的旅游小区,并挖掘修复李纲亭、白鹤山房等亭台楼阁。三是城西以龙首山为中心,包括七里街水库、丁当山瀑布群等方圆10平方公里的旅游小区,并挖掘修复玉龙寺、玉龙洞、曹岩古驿道、龙虎门等景点。要建设文化旅游小区,除了应规划确定近、中远期目标外,首先要突破山权困扰的难题和林权制约的瓶颈,变农民个人山场为生态公益林地,分期分片种植稀有名贵的阔叶林木,并形成规模。!
(2)乡镇三大文化旅游片区:是指我市各乡镇统一围绕文化旅游这个主题,保护和修复好文物古迹,经过若干年努力,逐步形成三个与城区文化旅游相呼应的文化旅游片区。一是西河片以归宗岩、杨荣墓、万木林、天湖山、郭岩山等为景点的旅游片区;二是东河片以北苑御茶园遗址、东峰大庙、党城古民居、仁山、九仙山、擎天岩等为景点的旅游片区;三是南片以蟹龙岗、榧村大圣庙、石塔山、金台山、岭口练子兴墓等为景点的旅游片区。
四、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建议
1、成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管理和保护修复历史文物古迹。由市长或常务副市长任主任,办事机构可依托文化部门,并吸收部分热心建瓯历史文化,具有相应知识的同志参加文管会的工作。
2、市文物管理部门要继续对我市现存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详细调查,对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古迹,尽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
3、着手划定文物古迹保护的范围。对当前没有能力进行抢救保护的文物古迹,尽快划出保护控制的范围,禁止继续遭受人为的破坏,等待今后条件具备时加以抢救保护。
4、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的宣传。通过印发《建瓯市文物古迹保护目录》(包括需要保护的古井、古树等)、张贴保护公告、立保护牌(碑)等,加深群众对文物古迹的了解,不断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5、加大政府保护文物古迹的经费投入。除了对濒临消失的文物古迹进行抢救外,对于当前仍在利用的古民居等文物古迹,采取政府引导,适当补助,统筹修缮,主要依靠市民力量进行保护。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建瓯版画、挑幡、斗茶、游春戏以及抽傀儡、担花担、打狮等深受民众喜欢的民间艺术得以代代相传。此外,要组织力量编写建瓯历史和乡土教材,并列入中、小学的课程,让广大市民,尤其是下一代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6、收集和接受民间民俗用具的捐赠。通过宣传和广泛收集民间的濒临消失的民俗用具,对民间的民俗用具进行有效的抢救收藏,为今后的民俗馆开办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第二篇:关于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汇报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汇报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瓷都,并保存很多古代窑址、明代民居古建筑,它的历史成就和杰出贡献,早为国内外许多人士所熟知,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的形成和发展,如同我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有着共同的源流和独特的进程。在肥沃深厚的中华土地上,由一个手工业的制瓷中心繁衍成世界著称的名城,是**独创的成果。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早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古代,就以精湛的制瓷技艺,丰富的陶瓷产品,广阔的贸易市场,频繁的对外交往,屹立于世界之林,与国内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的历史陶工和名师巨匠,以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聚天下造化之奥秘,集各地名窑之大成,烧制出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使之成为世界的奇珍异宝。和今保存下来的**古瓷、古窑、古建、古籍,标志着这个城市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史及陶瓷文化的发展史,它是一座生产之城、艺术之城,又是历史上一座较早开放之城。
**的古建筑保存有一百多处明代建筑,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罕见的,它有别于那些巍峨的宫殿与芳菲的园林,具有独特的风采和地位。它同享誉全球的瓷业生产和生产瓷器的人们密切相关联,是民间匠师的杰作。
塔,是中国古代高层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历数各朝,全国保留着各式各样的木塔、砖塔、石塔不下千座,但北宋以前的实例却是不多。**现存两座北宋早期砖塔(**旧城红塔和勤功**寺塔),也可算是凤毛麟角了。
明代各类型的民间建筑共有一百三十六处,它包括住宅、村镇商店、祠堂、牌坊、闾门、街面等。值得珍视的是在一些建筑物上均刻有纪年,个别类型还是全国首次发现。特别是三闾庙地区,还保存一条比较完整的明代街面,以及一组(九栋)明中、晚期建筑群落。这一发现,震动了国内外建筑史学界,并得到国家文物管理局和一些学院以及科研单位的密切关注和重视,曾多次派专家学者来市考察鉴定。都一致认为这一大批明代民间建筑,特别是数量和类型众多的明代住宅,是继**、江苏洞庭**、山西丁村之后的重大发现。对研究中国工业城市史、建筑史(尤其是明代古建筑史),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1980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等同志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的提案,他们呼吁把**这些重要的明代建筑在原地完整保存下来,并保持它原来的环境气氛,建成一个别具风格的露天博物馆。
**,又名**,地处三山(**、**、三清山)两湖(**湖、千岛湖)的中心。它不仅是一座闻名中外的瓷都,而且是一座风光旖旎、胜迹遍地的江**林城。
**之巅,有一古阁,红墙黄瓦,重檐飞翘,雕梁画栋,秀丽端庄。阁始建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称中立亭。明天顺重建,称明天阁。明成化,改称冰立堂。明万历改建,称**亭。清雍正,改称**阁。1925年重建,称龙珠阁。
**明代民间建筑,尤以住宅数量最多,质量也好,保存比较完整。据统计城区明代民居52栋,农村47栋,多数是中小型规模。有富商、官吏的、庄园主的,但更多的是属于庶民等级甚至有简朴的农舍。总之,**的明代住宅,平面布局紧凑,空间利用合理,构架粗犷,建筑造型艺术与结构骨架溶汇一体。同时巧妙地运用地方材料,色彩素雅,雕饰不繁不陋,恰到好处。整体印象给人以舒适、宁静、朴实亲切之感。可谓之庄重中见精巧,淳朴中显华丽。如祥集弄3号与11号,两栋城市型明宅,相传建于明成化年间。也是我市保存最好,也是**为壮观的明宅作品,在国内属不多见。
会馆,也叫公所。它是旧中国城市中同是同业间联络集中的场所。解放前,**留有清代会馆二十多所。它之所以如此发达和**瓷业生产有密切联系。清初,陶瓷业的发展,使人口不断增加。自元、明以来,经常有数万人流动于城区,故**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瓷业的发展带来了工商业的兴旺与市场繁荣,使**的经济甲于一省,吸引着各地商贸与劳力,形成一个五方杂处的大都会。各地会馆间争妍亮丽,都把自己的会馆修建得引人注目,巍峨壮观,因此也就把各地的先进建筑技术和自己的风格输送进来。如求子上弄有**书院,八卦图有瑞州会馆,新安巷有新安书院(**会馆),风景路有**会馆,斗富弄有**会馆,程家下弄有章山书院(**宫),祥集下弄有山西会馆,老弄口下弄有**会馆,周路口有芝阳书院,小黄家上弄有**会馆(**书院),**弄有**会馆(昭武书院),苏家坂有石棣会馆(**公所),程家巷有**会馆,中华路有宁怡书院(**会馆),龙缸弄有**会馆,风景路有**会馆,陈家岭有宛陵书院(**会馆)等。
古陶瓷工场与瓷行,**保护千年的制瓷领先地位,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和生产窑具,自然也拥有最合理和最成功的制瓷工场。解放后,这种古代陶瓷工场----坯房和窑房,还保留着几百处。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的技术改造,这些古代制瓷工场渐渐淘汰折毁,留下的已经不多了。但是,这些古陶瓷工厂的坯房和窑房,却代表着我国建筑的成就,是我国古工业建筑遗存中珍贵的实例,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古陶瓷博览区属我国别具一格的新型博览建筑群,占地87公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继承我国陶瓷遗产和古建筑遗产,把散落在市区、市郊且难以就地保护的瓷业古作坊、古窑房以及明清典型民间建筑搬迁复建于蟠**,从而再现了十五、十六世纪的江**镇----**一隅。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瑶里镇位于**东北面,距市61公里,这里四周环山,村镇座落于盆地之中。一条蜿蜒的溪流横贯村内,辟村为南北两部。小桥流水,风光幽雅。村镇内尚存的清代民居、商店、街道、路面,古色古香,保存较好。
瑶里历史上是**制瓷原料的产地之一,更是闻名中外的古瓷矿遗址所在地。远在南北朝时,这里就生产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所记述的出糯米土的高**,指的就是此处。世界制瓷粘土高岭一名,便是以高岭村而命名的。瑶里又是**、浙、**边境大米、木材、茶叶、茶油的集散地。还是**去浙江、**的古道通衢,至今尚可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大路转弯青石路碑。
三闾庙在历史上是一个属明清时期,依山傍水,风光优美的山麓小镇,现已纳入**市城市规划区内,在市城区之西北、**与西河交汇处。
据资料记载,明清之际,三闾庙乃一热闹街区,有粮、药、杂、豆腐、竹木、瓷器等诸行店,并已形成刘家弄、杨家弄、窑墩上、凤凰岭等弄巷名。特别是粮食,曾经是**粮食集散地之一,每年都要从万年、**、**和**部分地区收购大量粮食供镇市需求。解放前这里还有七家粮行,有钱家行、春顺发行、汪积祥行、王济祥行&&还有恒记机米厂。
三闾庙历史街区是1998年经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全国第一批13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我局根据**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了**市三闾庙历史古街区保护规划,规划划定了三闾庙历史街区保护范围、核心保护区与建筑控制区。该规划经市规划委员会批准,三闾庙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为6公顷,保护整治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保护好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修整道路,配套完善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三闾庙古街区修复保护完成一期工程:清街路面修复,长231米、宽3米,三闾庙忠洁侯庙修复、古码头修复和挡土护坡工程基本完成,排水管线和消火栓已布设,电话线已埋入地下;另古建筑整修已完成23幢,拆建古建筑二栋,新建一栋,新立三闾古栅石牌坊以及沿**河绿化。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有些建设项目不当,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布局。一方面不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定性质和要求,建了一些不该建的项目;另一方面是项目选址不当,打乱了城市的合理布局,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传统风貌受到损害。
二、城市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些历史文物建筑得不到应有的维修、保护,失修、破烂不堪。
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一些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文物古迹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降低了旅游价值。
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保护和开发缺乏必要的资金。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认识上分析,一是较多地考虑建设项目本身的建设条件和经济效益,较少考虑城市的性质和特点;二是城市管理不善,不按规划办事;三是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几点意见:
一、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基本概念,反映了城市的特定性质,作为一种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当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来,并对整个城市形态布局、土地利用、环境规划设计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以及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广义上说也包含有保护城市的优秀历史传统和合理布局的内容。在编制保护规划时,一般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确保保护项目的等级及其重点,对单独的文物古迹、古建筑和建筑群连片地段和街区、古城遗址等,按重要程度不同,以点、线、面的形式划定保护区和一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和控制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旧城要逐步改造,城市设施和社会生活要逐步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也将不断充实、发展,并赋予新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发展应特别注意整个空间环境的协调。《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并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一般不得进行其它工程建设,在建控制地带既要求对新建工程的高度、体量进行必要的控制,又要求建筑的形式、风格和古城环境相协调。
三、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保护整修和开发资金的投入。
第三篇: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汇报
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汇报
武威市文物局
(2011年2月19日)
市规划局:
武威是全省的文物大市之一,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建国六十多年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地方党政干部和一批有识之士,为保护这座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即便是十年“文革”**期间,武威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也在坚难中进行,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就是1969年新鲜农民在雷台下挖地道进发现后,经当地干部和老文物工作者精心保护下来的。十年“文革”中先后发现保护的文物遗存有彩绘铜饰木轺车、六博木俑、汉代医药简等等。当时,县革委会及全县上下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对保护文物十分重视,从1971年到1977年,县革委会及有关部门先后发出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关于继续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所有这些文件的发出,对保护文物起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威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进入了黄金时期,在时任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刘尔能等的主持下,一批文物工作者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忘我工作,在当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加固维修了武威文庙、雷台、海藏寺、大云寺等一批古建筑。一度时期武威县成为全省文物工作的先进单位。1984年2月,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武威召开,武威县文物工作者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武威的经验为全省文物工作起了引领示范作用。大量的馆藏文物是在那个时候清点登记造册的,铜奔马的复仿制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的,武威县博物馆荣获全国十佳博物馆的称号也是那个时候获得的。因此,1986年12月,武威市(县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可惜的是从1994年开始,由于主政武威的个别领导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认识不到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保护文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展了近十年的旧城改造运动。这一旧城改造运动,一方面对拓展城区主干道、改善市民住宿条件、提升城市现代气息、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起这积极作用,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古城区四大街主道上不少古店铺、古建筑被拆除,大量具有相当民族特色的古民宅、古遗迹被夷为平地修建了商铺、住宅楼,为世人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2001年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工作。一是从2002年起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文物局,成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的职能部门。二是将原县级武威市管理的博物馆上划,与原地区博物馆合并
成立了新的市博物馆,两馆文物资源进行了合并,把原地区博物馆改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这在全省地州市中也是独此一家。三是从2003起,市、区两级采取得力措施,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近50万元经费,搬迁了大云寺后面近10户居民,将5000多平方米地宗划给大云寺,为恢复大云寺奠定了基础,同时将文庙西面原儒学院近8000平方米的地宗由原武威盐务局、市糖酒公司等单位占用,动员搬迁后划归文庙,为恢复儒学院奠定了基础。四是于2005年6月,市政府4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公布了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区4座古建筑就名列其中。五是于2007年8月,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汉墓及其雷台观,由原城建部门管理划归文化部门管理,理顺了管理体制。六是从2002年以来的近10年中,全市上下各级领导、文化文物部门多方争取、多方呼吁修建一座大型博物馆的愿望终于在2010年11月正式动工。这座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将成为武威新区的一座代表性建筑。它的建成,将为武威历史文物保护产生久远的影响。七是从2003年起,在市城建、规划、文物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确定了钟楼巷、发展巷、罗什寺巷为历史文化古街区,并将部分工程负诸实施。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保护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重视。
截止2010年底,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31处。目前城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另有古民宅20余处。
第四篇: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
作者:杨戌标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4期
[摘 要]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秀丽的湖山景色是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特色。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名城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在名城保护过程中,一定要完善保护体系,从“文物保护单位一历史文化保护区一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按照“全面、系统、科学保护”和“应保尽保”、“特色保护”的原则,有效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风貌格局和自然景观,使持续发展的城市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在保护思路上要重点突出“一核一线一古城二遗址”,其中,“一核”是城市西部区域;“一线”是沿运河区域;“一古城”是古城区域;“两遗址”是良渚遗址和南宋皇城遗址。在保障机制方面,要强调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实施更深入的保护;要完善政策法规,落实保护责任制;要拓宽及规范公众、专家参与名城保护的渠道,提高保护效力;要探索多元化保护利用方式,改善保护体制。通过上述理念上、思路上、机制上的改进,促进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杭州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志码]A
第五篇: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已经榆林市人民政府2002年1月18日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市长:
二○○二年三月九日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挖掘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历史文化,正确处理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坚持“统一规划,全面兼顾,抢救第一,整体保护,突出重点,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保持原有格局、建筑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保护、维修、改造。
第三条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为榆林古城区及榆阳区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
第四条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
(一)自然环境特色:地理环境、生态环境;
(二)人工环境特色:城池格局、空间形态、传统风貌、文物古迹、民居建筑、商业店铺、宗庙祠堂、风景名胜、古木名泉等;
(三)人文环境特色:民间文化、传统习俗、风土特产等。
第五条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
(一)以秦、明长城,镇北台及其沿线附属建筑为代表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
(二)以榆林城墙为代表的古城池。
(三)以新明楼、万佛楼、梅花楼、凌霄塔、钟楼为代表的古建筑和近代建筑。
(四)以明清为主的传统民居、店铺。
(五)以大街为代表的街区、巷道。
(六)以戴兴寺、青云寺为代表的寺庙建筑群。
(七)以白城台为代表的古文化遗址。
(八)以走马梁汉墓群为代表的古墓葬。
(九)以红石峡、黑龙潭为代表的石窟、石刻艺术和风景名胜区。
第六条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职能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市人民政府成立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下设两个办公室。规划管理办公室设在市城乡建设局,文物管理办公室设在文物文物局。
市城乡建设局和文化文物局按照各自的职能,依法行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职责。
第七条 区、乡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需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八条 机关、事企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个人都应树立名城意识,自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并可对损坏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进行举报。
第九条 对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条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经费应分别纳入市、区财政预算。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金,争取国家及省级有关部门的拨款,鼓励国内外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投资赞助,保护古城。
第二章 规划建设管理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专项保护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保护规划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详细规划和管理措施。
第十二条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规划的局部调整或变动,须经市政府同意后报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备案。重大修改应按原审批程序批准。
第十三条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按照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指导方针,实行分区按级保护。
重点保护区。实行一级保护,必须保持原有格局和风貌。
一般保护区。实行二级保护,保护现存的传统建筑,新建建筑物应与名城风貌相协调。
可建设区。实行三级保护,在本区内可进行与文化名城风貌相协调的改造和建设。
第十四条 保护区范围由城市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和文化文物主管部门依据文保单位等级和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规划,共同划定。
第十五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本办法以及名城专项保护规划,办理审批手续,严格按审批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
第十六条 各种建设活动中发现文物时,应停止建设活动,并即时通报文物管理部门组织考查、勘探,经勘探需要发掘的,发掘工作结束后方可继续建设;具有重大考古价值需要保留遗迹的,必须终止建设。
第三章 古城保护
第十七条 大街道路红线两侧50米范围内为重点保护区,在此范围内沿街店铺装修、维修不得改变其立面形式、色彩和建筑材料,保持原状不变。居民翻修、维修保持原有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
重点保护区范围内,对已改变建筑形式的房屋和新增建的构筑物,要逐步予以拆除,恢复传统建筑形态。
第十八条 重点保护区西外延100米,东至古城墙为一般保护区。在该区内保护现存的传统建筑物,确需改造翻修的建筑物应与传统建筑相协调,保留传统建筑特征,建筑高度不得超过7.5米。
第十九条 一般保护区外的地段为可建设区。在该区内可进行与古城环境相协调的建设。绿地率不小于25%。
第二十条 古城内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四合院,应制签挂牌、建档保护,制定维修计划,保持建筑风格。鼓励居民利用其进行民间工艺品收藏、交易展示、民俗旅游等开发活动。
第二十一条 恢复古城内民宅的门楼、照壁及街巷、店铺的传统名称、字号;大街内沿街广告、门匾,应按传统风格设计制作,市政公用设施设置应与古城风貌相协调。
第二十二条 挖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工艺和明清建筑艺术,鼓励老艺人传徒授技,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建造工艺。
第二十三条 重点保护区内现有的地上电力、电讯等杆线应逐步改为地下管线,居民及饮食业应采用环保清洁能源。
第二十四条 按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大街改为步行街后,大街内除批准的生活、环卫、消防、市政等特殊用车外,其它机动车辆禁止通行,小型机动车辆应在限定时间内通行。
第四章 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第二十五条 重点保护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城墙、古建筑、古墓葬、古石刻、古壁画等文物、古迹。
第二十六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的重要文物古迹,应依据划定的保护范围,制作标志说明,建立档案,配备管理人员,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重点保护区: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行重点保护。严格保护传统建筑群体格局、空间风貌、形体色彩和建筑材料等,维修、修复、重建必须按原有风貌进行施工,做到保护原结构、原构件、原工艺和原材料。不得修建与保护文物无关的其它建筑。
一般保护区:保护现存建筑的布局和风貌,在保护修复中应尊重原有风貌,在新建、重建中必须与周围环境、文物、古迹相协调。
可建设区:保护现存传统建筑的布局和风貌,改善环境质量。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占用的必须限期迁出,经批准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必须与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合同,并负责文物的保护和修缮。
第二十八条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及民间文化艺术的收集、整理、研究与利用工作。大街范围内可组织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经营地方小吃和传统工艺品。
第二十九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利用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进行录像、拍摄电视、电影等活动必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上述活动涉及文物的,必须按照国家文物局《文物拍摄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五章 风景和名胜保护
第三十条 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和名胜重点保护对象为:红石峡、镇北台、榆卜界、尤家峁水库、黑龙潭、七里沙防护林区、沙生植物园及古树名木。
第三十一条 风景名胜保护范围应设置明显标志,根据需要可设立管理机构,在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具体负责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加强业务指导与监督。
第三十二条 在保护好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的原则下,可适当增设配套服务项目和设施,改善旅游条件。禁止建设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和人造景观。
第三十三条 保护风景名胜区的野生动物植,并根据景物特点和自然条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做好风景名胜区的绿化美化工作。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对破坏文物古迹行为的由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擅自移动、拆除、损坏文物保护标志的,由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并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乱设广告牌匾、张贴宣传品的单位或个人,由市建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原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在保护区范围内,未经批准擅自改造、拆除、维修传统建筑物的,由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恢复传统建筑原貌,并对其处以工程造价的3%--10%的罚款;擅自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的,依法予以拆除。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有关管理部门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分别由市城乡建设局和文化文物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