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概论文
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
南京农业大学
摘要: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然而当今时代农村教育的发展仍然不容乐观,相反有些地方的教育状况非常落后。本文通过对农村教育现状的介绍、原因分析及改善农村教育的建议三大方面展开此课题并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原因分析;建议
Abstract:Harmony of socialist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ar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However,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the opposite situation is that in some places the state of education is very backward.In this passage we will expand this topic in the following three major aspects:Introdu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status,cause analysis,Specific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rural education;situation;cause analysis;suggestions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对于教育的依赖性不断加强,接受教育是个体一种非常重要的经历,能影响个体的一生。尽管我国现阶段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现阶段的义务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均衡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笔者希望通过社会调查和总结分析,找出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些缺陷,并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学生辍学率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难度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认为让孩子读书的收益不如投入,他们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出去打工来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另外,虽然我国于2005年开展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中国农村贫穷地区,由于经济的限制,仍然有许多的孩子失学,导致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二)高等院校录取农村学子的比例下降
根据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高学历的比例已明显超过农村,城乡差距正成为我国教育最显著的差距之一。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8年农村万人录取数仅为6.07人,而城镇万人录取率则多达19.63人,是农村学生入学机会的3倍。而且,城乡差距随着学历的增加越来越大,仅2005年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倍、323倍。在接受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状况,如接受高中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农村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人数相对与东部地区较少,尤其是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农村人口比例高的省份其接受职业教育的比率相对来说要高,因为农村的学生更关注或者说不得不放眼于经济,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在学校的时间太久,且家庭投入高,短时间的没有回报,所以大多数农村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尽快学会一技之长以补贴家用或者成家立业。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少的倾向农村学子。其中,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17.6%,比1990年减少4.1%。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农村大学生占22.3%,比1990年减少5.7%。1999年的一项报告显示,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1980年,高校中农村生【1】源还占30%多。也就是说,从相对意义上看,在大学生中农村孩子的比例明显下降,与1980年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这说明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精英类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倾向具有较强经济、社会、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而作为弱势阶层的农村学生更多地向地方普通高校的普通专业集中【2】。
(三)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教学资源流失严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知识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农村教师受过专门高等教育的很少,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民办教师转过来的,他们的教学主要是依 据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二是教师队伍数量少。随着我国农村教师的年龄增大,他们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年轻的教师不愿意到偏僻的农村来教学,造成教师队伍数量减少,青黄不接。由于农村教师在经济水平很低的基层工作,工资比城镇教师的工资水平要低的多,而且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农村中的一些精英老师想城镇转移【3】。
(四)农村教学条件落后,设施不足
相对于城市教育,农村教学条件差,许多农村学校无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应用等教学条件。甚至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粉笔等都无法提供。纵观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非常滞后。如在饮食、住宿等基本问题上,情况也让人很担忧。据王紫、建文于2008 年1 月在青海新闻网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截止到2008 年1~11 月,青海省疾控中心对青海省共和、刚察、民和、化隆、湟中、大通6 县1281 所学校生活饮用水与环境卫生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农村学校水质一半不合格,农村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厕所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其实不仅是在中西部存在巨大的问题,即使在浙江金华这样的东部地区,饮用水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由卫生部门专门为其安装消毒装置【4】。
(五)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
教育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义务教育实行有“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之后,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少,一些经济薄弱地区的县级政府,其财政情况令人堪忧,根本无法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甚至拖欠教师工资的事件屡屡发生。
二、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导致辍学率高,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我国总人口13.2亿,农村人口7.2亿,占我国总人口数的55%。我国53100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
【3】度648万人,占1.2%。从上面的统计数字来看,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小学及初 3 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总计达到89%,这说明我过农村人口总体文化水平偏低【5】。另外,我国的农村主要位于高原和山区,由于交通闭塞、历史的积累,教育观念落后,从而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教师待遇低,教学设施投入困难,从而难以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由于农村生产力的落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使农村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此外还有农业结构单
一、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等等。(2)在经济收入水平低下,分配的失衡,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影响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困境中产生了失落、彷徨心理。生活条件也比周边城镇差,因此许多农村中小学 的骨干教师流向周边条件好、待遇相对高的行业和部门等等。(3)经济发展缓慢,必然导致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短缺,无法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保证。以上所陈述的方面都道出了农村经济的落后与不足,难以带动教育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同行【6】。
(三)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拨款在基础教育投入方面所占的比重偏低。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模式是城市教育由国家负担,而农村以县级统筹为主。由于目前中国大多数县属于“吃饭”财政,能够投向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造成很多农村学校难以为继。城市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承担,而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农民自己承担,是典型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许多贫困的县和乡镇,其财政不足以支撑本地农村基础教育体系,而上级政府对县乡政府在农村教育供给方面的辅助性支持很少。据有关调查分析,全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支出结构不合理 在分级办学的教育财政制度下,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绝大多数都投向了高等教育。能够查到的最早的资料是 1992 年的资金分配情况,当年的预算内经费总额为 70.11亿元,其中投向高等教育的资金为 63.76 亿元,占 90.9%;而包括高中在内的中学和小学所得到的金额只有0.24亿元,仅占0.3%。这种过分偏向高等教育的做法至 90 年代末并无改变,更不用说有增无减,高等教育所占份额到 1999 年高达 94.6%,而中小学所占的份额依然不足 0.4%。根据历年度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资料,中央政府每年投入义务教育的预 4 算内资金从来没有超过 1 亿元【7】。而这些有限的金额也只是对“中央属”中小学的投入,至于一般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经费”,原本不在中央政府财政预算的范围之内。可想而知,中央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根本就是微乎其微。
(四)国家教育体制内容脱离农村实际,阻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还是延续西方式的教育体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城市和现代工业输送人才。西方社会是一个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农民很少并且农民基本上是农业工人农业高度机械化。于中国农业的现实是人多地少大规模的机械化不太现实中国农业应走产业化、科技化之路。但当前农村教育的内容却与农业毫无关系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只有考上大学才可能在城市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中谋得一个职位否则的话这些知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毫无帮助的情况下农民子弟必然对这种学习感到厌倦这也是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这样由于缺乏必要的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的产业化、机械化、专业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新农村建设缺乏知识的武装其发展也缺乏动力。
三、关于发展农村教育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宣传,加强示范教育,让农村教育思想与时俱进。针对现阶段农村教育思想落后的现状,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如:村干部到每家每户进行口头宣传教育,传单宣传,广播电视增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对九年义务教育的认识,逐步改变农村学无所用,重男轻女等的落后的思想观念。争取农村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并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进程。加强示范教育,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极为残酷的就业现实,已使农村农民从正面或反面,吸收打工生涯中的教训。我们应该加强示范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内心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心底有个学习的企求,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走区域经济之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特色,发展区域经济,种植特色农作物以及经济经济作物,形成自身的作物系统。走高效农业之路: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走加工增值之路: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依托农村专业户、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搞好农副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效益。走产品运销之路:组建农民运销队伍,扩大粮食、畜禽、林果、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促进产 品销售,提高经济收入。走发展交通之路:通过改造主干线路,新修经济路,接通断头路,引导农民在路边建房经商办厂,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路通一段,致富一片。走劳务输出之路: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定量有序、批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走股份合作之路:把股份合作制引入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促进资源、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增加企业经营活力,提高经济效益【7】。
(三)有计划地推进城市对农村的对口支援,城市对某些偏远地区进行多种形式支教,逐步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现状。方案一是建立大中城市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例如规定凡大中城市城区和县城城区中小学2000年以后新聘任的教师,一般应到农村中小学任教2年,城区中小学教师必须要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的经历才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实践过程中,各地陆续建立了“校对校”、“师对师”的城镇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制度,通过“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形式,落实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二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可以规定同一学校任教满9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一般应在同层次学校间进行交流轮换,安排交流轮换而不服从者,当年年度考核等次最高只能评定为“基本合格”,之后三年也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并不得参与各种评优及特级教师的评选活动。这样,每年都有一批中心校教师长期服务在村小,形成了村镇教师平衡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良性局面。方案三是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制度。省教育厅每年组织30-50名特级教师到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送教下乡”,给农村中小学教师上示范课,进行教学辅导。各地教育部门每年都从大中城市和县城城区内中小学校定期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巡回授课;对一些紧缺学科(专业)的教师采用流动教学的方式安排到乡村学校授课或带教,并把其教学工作业绩作为年度考核、评优奖先的重要依据。这样,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或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的困难
【8】。
(四)加大国家、地区教育费用的投入,改善教育投入不合理现状。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应向农村教育倾斜。我们认为,中央和省级财力应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切实减少农民承担教育成本的份额。明确规定每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用途。每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公用经费偏低问题、危房改造问题。县乡财政每年的超收部分主要用 6 于教育,一是保证教学基本用房的建设,二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缺口,三是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而对于教育经费的使用,在明确资金的用途后,还要制作详细的使用计划,严格按照预算的计划去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到位的监督。优化教育费用支出结构。各地在教育财政拨款到位后,应该按照计划详细使用。年终审结核算,同时应该做效果评估,对于本年度的各项开支效果进行考核。做到优化教育费用的支出,使教育投入能够有较好的产出效果【9】。
(五)设立教育专项基金。针对某些方面需要提别需要资金保障的方面,例如,贫困助学等。应该设立专项的基金,做到专项专用。确保项目的顺利运行。
(六)通过立法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同时明确财政支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县为主”主要是指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而不是投入体制,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农村基础教育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将农村基础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并优先予以保证【10】。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的时期,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有利于稳定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而且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大区域内均衡发。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滑现象研究》.孙佳燕 黄迪民 【2】《农村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浅析》.尤莉 【3】《我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及对策思考》.田 琳
【4】《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张铁夫 【5】《农村教育均等化,现状与改革》.《新华文摘》2008年18期 【6】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配置研究——以民乐县四所学校为例
【7】《审思农村教育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乐天 2011.05 《中国社会科学报》
【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完善路径》.张尔桂
【9】《浅谈我国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建议》.李乐意 秦杰 赵志龙
汪维栋
【10】《探析我国农村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胡晓凯 翟国兵
*仅供参考用
第二篇:毛概实践课论文-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课
论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及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毛泽东领导我们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际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问题。毛泽东提出的把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开展人民革命战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巩固国防等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
6、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此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毛泽东思想的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段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从其提出之日起,伴随着中国历史现实的进程,总是能够保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指导着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顺利地进行,即使有失误也能够很快的纠正改进,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与时代性。
1、初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开始初步结合。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对武装起义、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反经验的深刻总结。实践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上论证了这一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这时期内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2、达到成熟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遵义会议毛泽东在全党地位的确立;从北伐战争的兴起、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失败再到抗日战争兴起的经验教训;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延安整风后党的理论素质的加强和思想路线的端正。构造了毛泽东思想哲学体系,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路线和纲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其作了全面、完整的阐述。
这时期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3、继续发展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继续得到发展。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系统提出和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作了初步总结和理论概括。
这时期的主要著作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范贤超 李佑新等 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思想概论》 田克勤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毛泽东 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 人民出版社 1952年版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毛泽东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热能C103班
田育星 105859 杨旭光 105863 冯昭 105847 2012年11月10日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单选 1’×20多选 2’×5简答 6’×5论述 12’+13’材料 15’
第一章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答: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辨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这句话是正确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进行革命,靠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是不可能成功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地考虑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把中国革命长期实践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终于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重大发展。
四、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意义:(1)科学发展观世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一脉象承:
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而产生的,他们的渊源都是马克思主义;三者都是适应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的;后者都是对前者的继承并在其基础上发展。
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是为了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它是为了适应以及更好的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三个代表是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为了巩固党的地位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而产生的。
第二章
一、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①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深入实际,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
究工作,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解放思想有机统一起来。
②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③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①走自己的路,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②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③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④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
⑤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第三章
一、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及革命的领导、对象和动力。
答: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答:三大法宝分别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四章
一、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一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二是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二、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答: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确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⑵、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①开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②开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③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三个步骤
1、主要实行初级形式
2、主要实行个体企业的公私合营
3、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三、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答: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c.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d.走合作化道路
第五章
一、简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答:⑴、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⑵、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⑶、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答: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近代中国革命实际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它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原有的指导思想不再适应中国建设的实际国情。因此,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新的指导思想。
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理论。它指导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第六章
简述十七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的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答:①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③要加强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④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建设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一、简述改革开放的背景、性质、目的和理论依据。
背景:1978年,中国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
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性质: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的:①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②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理论依据:
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第二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社会主义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不成熟。
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我们要想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首先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是必须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发展
发展是追求的:没有发展的改革是没有意义的稳定是重要的:没有稳定的发展是危险的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坚持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
以改革开放为重点,发展和稳定为两条线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概论概大题
第八章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的想想进行分析,并指出原因及解决办法(重中之重)
答:现象分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实施,使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现象,这种现象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其作用如下: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更好的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有利于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必须主意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化
原因:1)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
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措施:为有效调控收入差距,国家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将收入差距限定在合理范围内
1).积极扩大就业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4)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使地区间,行业间,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趋于合理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7.谈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
答: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2)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民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九章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6. 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答: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答: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十一章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总体特征)?
答:2005年,胡锦涛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谈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措施
答: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1).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入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内容主要是: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
5.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两岸同胞要开展经济大合作,扩大两岸直接“三通”,厚植共同利益,形成紧密联系,实现互利互赢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通报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两岸同胞要扩大交流,两岸各界及气代表性人士要扩大交流,加强善意沟通,增进相互了解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我们一贯致力于维护台湾同胞在国外的正当权益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
1.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5、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答: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2.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补充
社会主意使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五章
1. 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答: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中之重)
答:第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2)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3)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4)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发挥领导可信和战斗堡垒作用,是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2)加强党的先进行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的素质。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进行。4)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授课大纲 引言(2学时)
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讲 毛泽东思想概述(4学时)
重点: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二讲 邓小平理论概述(4学时)
重点: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4学时)
重点:
一、“三个代表”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讲 科学发展观概述(4学时)
重点: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注:引言——第四讲共18学时,具体内容的安排可酌情调整)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精髓(4学时)
重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重新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第六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6学时)
重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三、新民民主革命的对象
四、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第七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4学时)
重点:
一、党对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创立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第八讲 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4学时)
重点: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法宝
二、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及主要经验
第九讲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4学时)
重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十讲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8学时)
重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