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阅读教学走进聋校数学课堂
不该让人遗忘的角落——浅谈“阅读教学”在聋校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在聋哑学校中,聋哑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心理的缺陷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尤其表现在思维的推理、拓展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儿童。而数学学科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恰恰是一门逻辑性推理很强的学科。但是先天的不足导致了聋生语言的发展迟缓,表现为思维模式过于单一,思维空间过于狭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他们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关键词:聋校 阅读 数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聋童由于听觉方面的障碍,造成阅读学习上的困难,对其学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着眼点不要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本身,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仔细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的确,“数学阅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更加有效更加广阔也更加有利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意识,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数学阅读”走进我们的课堂!
一、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 “什 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举出了。通过以“疑” 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聋校传统的数学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聋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应用,他们的学习非常被动。这种现象扼制了聋生能力的提高,忽视了课堂阅读的存在。拥有正常听力的儿童尚且有可能发生阅读障碍,对于这些失去或失去部分听力的学生来说,阅读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有些学生往往没有形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如,看书走马观花、做题时不认真读题、害怕应用题……针对学生各种不良习惯,可以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通过介绍数学家自学成才的故事,介绍学生中认真自学取得优异成绩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自觉认真阅读教材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为了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开始对每堂课布置预习提纲(以问题为主)或复习要点,在课上以提问或书面回答方式进行检查,表扬看书认真、回答得好的学生,对回答差错多的学生课后询问情况,教育帮助,促使学生较快地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
在聋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尤为重要。在阅读中语言和思维必须同时进行训练。从个体的发展来看,特别是聋生的成长,要增进他们的思维,必须发展 2 他们的语言,不然他们的头脑就会空白,思想苍白贫乏,词不达意、语无伦次;反过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就能增进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用丰富而熟练的语言表达他们丰富的感情和活跃的思想。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让学生会阅读。
没有好的方法和策略,做任何事都将收效甚微。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形成阅读策略,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到“乐读”。
策略
(一):勤思多想
只读不思实际是无效劳动,只有通过对每一个数学符号、图形,数据描述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表达方式。所以,数学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如:一块长方形木板长14/5米,宽比长少5/6米,这一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这道应用题要我们求什么?学生:求长方形的面积。接着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学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继续问: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学生:长是14/5米,宽不知道?那么,我们要先求出宽是多少,然后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题的范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做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或展示其它同学提出问题的过程。其次激励学生“自问”或“互问”,如:通过阅读我(你)读懂了什么?我(你)理解了吗?我还有什么不懂或想不明白的地方吗?最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练习、检测、评价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 3 到:我能行!策略
(二):抓重点词
我们都知道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指导时,可以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对重要字词的理解也可以采用类似语文“句子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划出题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如,在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课本是这样表述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倒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 “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非常重要。这就突出了倒数的本质,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互为又强调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倒数不能独立存在。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读题,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的量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对于易混淆的题目,将两道或几道类似的题目放一起读读比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它们的异同。
四、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效率。
聋哑儿童由于失听,自懂事以来,便本能地运用简单形象的手语去表达事物的表面特征和最简单的心理需要。这种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长期严重脱离现象,必定形成他们长期依赖“具体形象”的思维定势和“怕阅读、嫌麻烦”的心理障碍。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最好是,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解答?”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用除法来计算。通过阅读几遍,学生对这两种句式有很深的理解,在以后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计划耕地45公顷。(1)已耕了全部的1/2,已耕了多少公顷?(2)已耕了1/2公顷,还剩下多少公顷?这里要使学生明确“已耕了全部的1/2”与“已耕了1/2公顷”是不同的。1/2是一个数,1/2公顷是一个不变的量。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耳聋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无法靠听去感知阅读。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课余就使用手势。这么少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不但不易形成语言能力,而且容易回生和遗忘。因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阅读训练,5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获得了正确的方法,教会他们运用读书的方法去吸取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书籍就成了提高他们思想水平和文化科学知识最可靠的朋友和教师。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生活越来越科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数学教育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黄红成,《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7-8期。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
第二篇: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聋校体育课堂的尝试
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聋校体育课堂的尝试
作者姓名:赵磊
工作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 邮 编:830026 摘 要:针对聋生特殊的生理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将教师的示范动作及难点预先录制好,上课时,边播放分
解动作,边讲解,更有利于激发聋生的兴趣,同时也使聋生
对整套动作有了更直观、更形象、更完整的了解,从而提高
聋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聋生 多媒体 直观 完整 兴趣 效果 正 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融电、光、图像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它 随着高科技领域的不断拓展,以一种锐不可挡的势头迅速进入了聋校 的课堂教学中,并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在我校得到大力的开发和 应用。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形式较以往灌输式更容易为聋生所接受,这是由聋生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聋生虽然存在着听觉障碍,但聋生的视觉优势是明显的,他们可以用眼睛感知正常学生用听觉感知的一些事物,对直观的、形象的、移动的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易让他们接受,且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富有逻辑性,采取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体现多样化的特点,才能适合聋生的教学需要与接受能力。
从传统观念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多媒体教学与体育课是无论如何也联 系不到一起的,而且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只停留在让聋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技巧上面,却忽视了向聋生传授一些必要的运动常识和理论这一环节,且以往这些教学内容也是通过教师边讲边板书要点来完成的,缺乏直观、具体、形象的动作展示,无法引起聋生的兴趣,往往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那么,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来给聋生上体育理论课的效果又是什么样子呢?于是我尝试动手制做了一节体育室内课《滚翻组合练习》教学课件,在制作时,我首先叫来两名所教班级的聋生,反复训练他们,然后在摄像时由我带领他们将所学动作先一一分解再连贯操作,当我把这盘录像画面展示在聋生面前时,他们的学习热情是那么的高昂,纷纷表示要向那两位聋生一样学好这套动作,从而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运动技能技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全班同学都能很好地掌握这套动作要领,圆满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得到了聋生的一致认可。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意识到体育课是完全能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而且很适合用于聋生教学课堂中,我认为应广泛在聋校体育教学中推广使用。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为什么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让聋生感兴趣? 首先,多媒体电脑教学的最大优点是能给聋生带来直观的材料,通过画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聋生的是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视觉冲击,而这正与聋生的教学特征相吻合,从而迎合了聋生教学的要求,而以往传统的板书与口授的形式则以其抽象、呆板等缺点,很难引起聋生的兴趣,从而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我们可以就此问题展开一个比较:比如教师在给聋生介绍前滚翻的技 术动作时,首先采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和口授、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聋生往往理解掌握速度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很吃力,效果是不甚理想的。其二,在上课时,教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然后进行讲解、分析,因在视觉上不能给聋生一个直观讲解的感觉,所讲内容聋生未必能有所理解,聋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很难让聋生完全接受并掌握动作要领。反之,我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教学,将前滚翻的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课件,通过画面出现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把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再加上教师在课堂的动作示范,这样,聋生在大脑中逐渐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了,更积极主动了,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了,掌握技术动作更快了,同时这也符合聋生对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更易受吸引、更具强烈认同感的这一心理特征。
又如,对于一些容易犯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我运用画面展现各种错误动作的演示,并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录像剪接到教学课件中,形成一一对比,聋生认真观察比较,动脑思考,说出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使聋生对滚翻动作中的应用有了初步认识,从而激发聋生学习的动机,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由于受年龄和语言的限制,低年级聋童认识水平很低,不知道自己该注意些什么,只是对一些新奇的、刺激强烈的、运动变化着的事 物产生注意,而且集中注意的时间往往很短,不到半节课就开始东张西望,开小差了,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位聋生的动作时,聋生就容易转移注意力,精神也不集中,听起来就比较模糊。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去一些动画或录像,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几小时他们都会兴致勃勃的,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看完后印象也特别深。因此,在聋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我借鉴了动画、录像结合文字说明这一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新颖起来,让聋生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认真听讲,达到了使聋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目的,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比如:我在给聋生上跳绳课时,可以把聋生练习跳绳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大屏幕的播放,聋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哪个小朋友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跳得最多、跳得最快,经过聋生们的比较和分析,结论一目了然。这种将动画与录像制成课件画面展现在聋生面前,对聋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并容易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练习也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提高。
其三,现在有些学生喜欢把知名的体育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明星的资料、图片。我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尝试将这些聋生喜欢的体育明星的图片扫描进去,再将这些运动员的简历输入到课件中。这样,当我在向聋生们介绍这些体育明星时,既有图片资料,又有文字说明,就更易引起聋生的兴趣,也会让这堂课显得更加直观、生动了。如:我在高中跨栏课的教学中,首先我在对跨栏动作起跑——跨栏——攻栏——途中跑——冲刺等技术动作分解,将其做成动画配以文 字说明的教学课件,并穿插进聋生们已熟悉的110米栏的世界冠军刘翔的比赛录像,使聋生对这堂跨栏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要向刘翔哥哥学习,努力学习,积极锻炼身体,争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这样做使聋生对学习跨栏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聋生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大提高。
当然,多媒体手段是辅助体育课教学的,教师若掌握好在课堂上“看什么”、“练什么”和“怎么看”的关系和尺度,引导聋生学习运动技术理论和开拓知识面,将对聋生今后进行专业系统的锻炼和训练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书目: ①《聋童心理学》 ②《聋童教育学》
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聋校体育课堂的尝试
乌市聋人学校 赵磊
2009年12月5日
第三篇: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作为聋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聋生生活,从而培养聋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我是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聋生学好数学,关键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多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得以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把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入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去学习知识,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如:教 “有余数除法”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的方法进行操作:(1)6根小棒,每份3根,可分几份?6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2)7根小棒,每份3根,可分几份?余几根?7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余几根?学生边操作边回答。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2)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分东西的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余数,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2、巧编故事创设情境
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源泉,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如教“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巧编故事来创设情境。“八戒买回来一个大西瓜,猴哥说:‘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它的1/4,’八戒不同意,他说:‘不行不行,是我买回来的,再说我肚子这么大,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吃它的1/5。’”1/4和1/5到底谁大?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去思考,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3、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如教“两步加减应用题”时,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教师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教师又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老师可以拿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成两份,问学生其中这一份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通过创设简单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显然,数学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动有趣的内容,就必须做好精心和充分地准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捕捉生活素材,感受数学问题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越有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利用生活素材,认清数学知识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聋校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在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物品的纸盒(如牙膏盒、肥皂盒、墨水瓶盒等),课堂上让他们拿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课后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的特征的认识,并为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准备。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生活实例,领悟数学知识
教师要善于运用鲜活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来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领悟并获取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周长”和“面积”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沿着图形走一周,使之明白这就是“周长”,用扫帚扫,扫帚扫过的便是“面积”。这样,学生就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周长”与“面积”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搜集学校几个月用电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班级、学生数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学校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提出今后如何用水的建议,既渗透了环保的理念,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生动、富有个性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与感受,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三、注重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大多抽象化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结合有关数学知识设计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星期五学校准备去春游,全体师生共120人参加,可租的车辆有两种:1辆大客车可以坐40人,一趟需要120元;一辆中巴可以坐20人,一趟需要80元。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比一比哪种方案最合理?这样的活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策略,要求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理财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周末我们准备对教室进行粉刷,请你帮助老师算一算,大约需要用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室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解答这份作业,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学中通过设计深入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学会数学;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开展聋校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应用生活实际这块“土壤”。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水平,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四篇: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 “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举出了:。通过以“疑” 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面、写 一写。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三、以“议”促读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例如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四、以“比”引读
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分数与除法”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是块而不是块。于是我让学生比一比“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
第五篇: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8、80、800”,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数学学习已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我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标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最后还要计算出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目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孩子是纯真的,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充满活力,就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