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培养3~4岁幼儿自信感的研究》的总结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自信感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肯定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面向未来,培养21世纪新一代的具体目标之一。因为未来的21世纪,只有具备自信感和其他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才可能适应发展的社会。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孟特曾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多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成就最大者与成就最小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是智力而是自信心、进取心和坚持性等非智力素质,居里夫人曾对青年科学家们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日本能力开发所所长坂本保之介把树立信心作为能力开发的前提。研究表明,自信心是幼儿发展的推动力和调节力。自信感强的人往往各方面能力较强,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克服在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自信感,从而使孩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并充满自信。目前,大多数父母只重视培养幼儿的智力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少家长总认为孩子年龄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许多自身的事情如穿脱衣服等大都由成人包办代替。我们小班幼儿自我概念比较模糊,动手能力弱,实践中发现一些孩子易胆怯,不敢表现自己,遇事往往退却顺从。
前苏联的一位研究者乌兹别科娃考察了学前幼儿对待劳动的态度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她指出:学前儿童对待劳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入学后对待学习的态度。她主张幼儿园教师应大力培养儿童的劳动观念,为他们入学学习和走向生活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劳动特点,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有效地自我服务活动,让孩子建立自信和成功感。
二、方法与步骤。(一)取样
利用现有的班级,随机抽取小二班(实验班)、小一班(对比班)幼儿各30名为实验对象,两班幼儿男、女人数相同。(二)无关因子控制
两班执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历相当,两班幼儿自然背景基本相同(两班人数、男女比例、幼儿年龄大小、家庭状况等),实验班和对比班幼儿自信感现状开学两周内经家长问卷和前测调查无明显差异(0.05)。(三)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首先,拟定了“幼儿自信感家长问卷调查表”和“幼儿自信感测试表”,两表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幼儿相信自己能做的事;第二部分是幼儿对有一定难度活动的态度;第三部分是幼儿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第四部分是幼儿坚持自己的观点;第五部分是幼儿自我表现意识。
其次,制定了计分方法。两表每一个部分均按优、良、差分为三个等级,按5、3、1的评分标准取得有关原始数据。
2、自然教学实验法与观察法相结合。
对比班幼儿一日生活环节安排和集体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实验班除此外则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严格实施实验方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幼儿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观察幼儿自我服务劳动时的态度、兴趣;遇到困难时能否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对自己是否充满信心,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等外部表现。每次活动都有详细的综合能力统计数据,并进行典型事例的个案记录,搜集事实材料,供研究和分析时使用。(四)步骤
实验班教师制定幼儿自信感培养总目标、月目标和实施计划。实验班教师严格执行实验方案,每周组织两个下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开展主题性的培养幼儿自信感的游戏活动:(1)我是小二班的好宝宝;(2)谁的手脸洗得干净;(3)小熊请客;(4)牙齿白净人人夸;(5)我把玩具送回家;(6)小兔搬新家;(7)我喂垃圾筒宝宝吃东西;(8)勤劳的小蜜蜂;(9)美丽的花朵送妈妈;(10)春天来了;(11)我是妈妈的小帮手;(12)花宝宝穿新衣;(13)我会穿袜子;(14)穿鞋比赛;(15)我给椅子洗个澡;(16)给弟弟妹妹洗手绢;(17)插花;(18)我的小手真能干。两周一个主题,为幼儿设置符合主题活动的、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教师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和指导,观察幼儿劳动中的表现,寻找教育规律,培养幼儿相信自己能做好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小事,别人能做的事相信自己也能做到,体验到做个进步好宝宝的自豪和愉快,教师每周落实好幼儿的活动时间,做好幼儿活动时综合能力的统计和个案分析记录、专题总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初步激发孩子的自信感。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用同样的调查测试表对相同的测试者再次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相信自己能做的事方面,实验班()与对比班()之间存在显着差异(0.01;lt lt;0.05*)。(2)对有一定难度活动的态度方面,两班幼儿均无显着差异(0.05)。(3)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方面,实验班()和对比班()之间表明两班幼儿有显着性差异。(4)坚持自己的观点方面,实验班()和对比班()之间存在着极显着性差异(lt;0.01**)。(5)自我表现意识方面,实验班()和对比班()之间差异极其显着(lt;0.01**)。
实验研究表明,幼儿在对有一定难度活动的态度方面,尽管对比班并没有开展系统的自信感主题活动,只要幼儿在幼儿园内参加正常的教学活动,幼儿对有一定难度活动的态度方面均比前测时有所提高,对战胜困难较有自信,但开展过自信感主题活动的实验班在相信自己能做的事、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坚持自己的观点及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他们的水平、态度、能力就远远超出未开展过该活动的对比班幼儿。因此利用自我服务劳动主题活动培养3~4岁幼儿自信感的研究是成功的。
三、结论。
(一)开展自我服务劳动主题活动是培养3~4岁幼儿自信感的最佳途径。
(二)幼儿自信感的发展水平是与自我服务劳动主题活动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三)确定自我服务劳动主题活动目标时既要贯彻量力性原则,又要贯彻渐进性原则,帮助幼儿及时认识自己在活动中的成就,及时帮助幼儿解决困难,这对培养幼儿的自信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在劳动主题活动中的正确指导,对幼儿的自信感发展起到积极的、关键性作用。
第二篇:培养幼儿自信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第三篇:培养幼儿的自信
培养幼儿的自信
4岁的杰克看着妈妈给花浇水,他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拿起水壶,想要帮助妈妈。“别动,杰克,”妈妈说,“把水洒到身上,让妈妈干吧,你还小着呢?”
妈妈无意识地打击了杰克,她使杰克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降低了杰克对自我能力的认识。4岁的孩子是可以给花浇水的,就是把衣服弄湿了、弄脏了又有什么关系。孩子一旦能够识别各种花,并且看到浇过水的花更加美丽,他会充满自豪感,引起更多的兴趣去探索这个世界。我们应该给他机会。
3岁的彼得在自己穿鞋。“来,彼得,妈妈给你穿,你穿得太慢。”妈妈抱过彼得,三下二下系好鞋带。彼得面对妈妈熟练的技巧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他灰心了,伸着脚让妈妈给他把鞋穿穿上。
其实,放手让彼得自己去穿,第一次有可能穿不好,以后会穿得又快又好。到时再表扬几句,彼得会认为自己又学会了一技之长,对以后处理其它事会很有信心。对这样许许多多的小事,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调,对孩子显明了,他们不能干,不熟练,不如大人。当然这里有一个客观情况,妈妈急于出门,好在送完彼得后赶上上班时间。这一点可以用其它方法弥补,像提前让彼得穿鞋,或在晚上抽出时间让彼得练习系鞋带。
鼓励是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地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应当持续不断地、循序渐进地用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没有鼓励,孩子就不能健康生长;没有鼓励,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这一行为,经常忘记鼓励,轻视鼓励,甚至从来不认为它是那么重要。
第四篇:3到4岁幼儿的语言亲子游戏
3到4岁幼儿的语言亲子游戏
1.以字连词
目标:启发宝宝的联想,练习使用名词。
方法:由妈妈或其他家人提出一个字,然后让宝宝说出和这个字相连的词,说的越多越好。如:“花”字,可以联想说出:花篮、花环、鲜花、花坛、花布、花手绢、花边、花蝴蝶、花盆、花架、玫瑰花……照以上的玩法,还可以提出其他的字,让宝宝来连词。如:车、水、火、木、纸、树等。
2.教教小猴
目标:让宝宝理解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练习使用动词。
方法:妈妈手拿玩具小猴说:“小猴最喜欢学人的样子,今天宝宝来做老师教教它。我说出一个词来,宝宝就做动作给他看,好不好?”然后妈妈说出一个简单的动词,如说:“蹲。”宝宝即相应地做出动作,立即蹲下。妈妈也操纵着小猴做出同样的动作,口中同时说:“小猴也学着做呢,看,它也蹲下去了。”孩子会感到极有兴趣。照此玩法,可以说出一系列的动词。如:跳、停、走、爬、摸、举、挠、踮脚走、叉腰、吹喇叭、打鼓、弹琴等。
3.捉迷藏
目标:练习运用形容词和方位词。
方法:从破旧的图书、画报上剪下一些小动物的图片(也可以用玩具代替),先让宝宝逐一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尽量加上一个形容词,如黑猫、黄狗、大公鸡、小灰兔、坏狐狸等等。然后让宝宝闭上眼睛,妈妈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小动物藏在房间内各处。接着喊:“一、二、三”,让宝宝去找,如他在床上找到了猫,就得说:“黑猫躲在床上。” 在被子里找到了狐狸,可以说:“坏狐狸藏在被子里。哈!抓住你了!”
4.拍照片
目标:发展语言能力和精细动作的能力。
方法:妈妈两手在体前交叉,两小拇指相勾,拇指和食指相点,放在眼睛上,当照相机,假装给宝宝照相。一边照一边念:“小宝宝,坐坐好,看看我,笑一笑,妈妈给你拍张照。”然后让宝宝学着给妈妈拍照,并且要把儿歌改成:“好妈妈,坐坐好,看看我,笑一笑,宝宝给你拍张照。”熟练后,再让宝宝给其他人拍照,要求必须根据拍照人来变换儿歌。
5.看动作连词组
目标:学习使用动词,培养发散思维。
方法:妈妈做一个动作,宝宝说出相应的动词,并作连词应答。如妈妈做“抱”的动作,宝宝说:“抱,抱娃娃。”妈妈接着说:“抱,抱西瓜。”宝宝可说:“抱,抱被子”……能连出来的词组越多越好。
6.咕噜
目标:学习使用量词组词和即兴说话,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方法: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双手握空拳,两拳上下交错一边绕圈一边念:“咕噜咕噜1(出示一个手指头)”,妈妈说:“一头牛”。两人再绕圈并念:“咕噜咕噜2(出示两个手指头)”,宝宝说:“两只鸟”。依次说数字组词到10。游戏重新开始。
第五篇:怎样培养幼儿拥有自信
怎样培养幼儿拥有自信?
教育专家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孩子,自我评价很差等。有些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能主动参加到集体游戏之中,不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大胆在别人面前讲话,听从他人的安排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家庭的影响。
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柔弱的个体,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解决各种困难,过分地保护孩子。这样做,实际是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缺乏锻炼的机会,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锻炼的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能力,遇事不能独立解决,有依赖别人的思想,从而造成了心理上的自卑。
有的父母经常把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学习一些某个领域的知识,对孩子期望过高。而从孩子的生理或心理的特点分析,孩子并没有达到家长所预期的期望,孩子达不到标准,从而产生了失败、挫折感,觉得自己不行,容易导致孩子从心理上产生自我怀疑,走向自卑。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别人,惯于横向攀比,喜欢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弹钢琴都过六级了,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呢?诸如此类的话,刺激幼儿,孩子容易产生 “ 己不如人 ” 的感觉,感觉自己真的很笨。尤其是以自己的孩子弱点与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①有意识让孩子多做一些事情,承担一些责任。
孩子虽小,却具有巨大的学习与发展的潜力,家长要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老替他们做一些事情,时间长了就容易养成依赖家长的习惯,很难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意识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让孩子自己学会吃饭、穿衣、收拾玩具、整理小书包和自己的床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要求他们完成好,让孩子从中锻炼动手的能力,从劳动中得到快乐,获得自信。②发现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孩子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活动起来是非常投入、认真和自信的。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在这些方面获得成功,树立起自信心。
③鼓励和教育孩子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成人积极教养的心态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总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夸奖。家长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给予表扬。还要利用各种途径帮助孩子获得成功,让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对自信心较弱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爱和帮助。可先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让他们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自信心。
④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慢慢懂事后,开始认识自己,同时也注意别人、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孩子得到家长的赞许、表扬和肯定,就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其行为表现为积极的、有很强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高度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评价,积极肯定孩子,即使看到孩子有些不足时,也要不断地鼓励他去弥补。还要耐心帮助孩子,分析达不到要求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有利条件,并在具体实践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他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