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至4岁幼儿性别意识教育实践与探索
步步高视频学习机:http:///index.php?c=detail&a=index&share_id=15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陈春晖姜晓燕
一、问题提出
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第一天开始,便能从成人摸他和抱他的方式以及和他说话的音调到体会到爱。2-3岁的孩子开始了解“性”,大部分的儿童从3岁开始就会对“我”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大就会提出一系列与性有关的问题,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样进到妈妈的肚子里去的?”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出于质朴的好奇心,同时,也反映出人的性认知和性意识的形成从小就开始了。
然而一直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性是一个神秘、隐讳的代名词,正是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当3、4岁孩子对性疑问最多的时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以及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往往采取回避或训斥的方式匆匆结束与孩子的交流,而有些孩子对摆弄自己的性器官发生了好奇时,因未得到成人的正确引导与及时的干预而形成习惯性的动作„„诸如此类的问题行为,如未及时地给予矫正,会使孩子从小对性就埋下“性羞耻”“性焦急”和“性神秘”等等的阴影,到孩子长大后极有可能形成扭曲的性心理,也可能发展成为性心理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家长进行“对性健康教育的看法”的调查结果中发现,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小孩不应该有性意识,性教育是青春期初中生的事,过早地对儿童进行性教育会将孩子教坏等。更多的家长则不知从何入手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甚至感到羞于启齿;而对教师进行“开展性教育的教法”的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这一责任应落实在家庭成员身上,对儿童的问题行为的处理态度也谈不上进行积极性、科学的矫治。由此可见,成人尚未能重视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也未能对存在的一些性心理及行为问题进行妥善的引导和解决。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儿童这一性健康的重要时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性别意识教育,帮助幼儿建构正确的性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矫治,以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教育的途径并总结出相关的教学经验,使孩子获得健康的性
心理教育。这不仅能使孩子的性心理和性行为获得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成人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得以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依据
1、张学门的“行为课程”理论
张雪门将行为课程称为“生活的课程”,它的最大特点是:生活性。而性意识教育的出发点正是由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性知识感兴趣而来,这是儿童的个性心理发展的标志,作为幼儿园及教育者应满足幼儿受教育的需求。
2、人文主义心理学
人文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理性,强调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需要,发展人的潜能,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的对待的积极态度。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设计中顾及儿童发展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儿童的生理及社会需要,承认儿童是具有人性的,3-4岁儿童对性问题感兴趣就表明人的性认知和性意识开始形成,虽然幼儿的年龄较小,但我们也必须把他们看作是独立的人,成人应以平常心态,坦然、接纳的态度,科学、自然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3、愉快教育
愉快教育形成于80年代中期,其主题是:是使每个学生有幸福的童年,使他们感到学习是愉快的、活动是愉快的、生活也是愉快的。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特点的活动形式,开展性别意识教育也不例外。将幼儿性意识教育内容融入游戏活动中,可使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有关知识。
第二篇:幼儿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林蓓蕾
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环境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形式包括社会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成人教育4方面。基础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而幼儿时期的环境教育是环境基础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时期所形成的对环境的态度和情感对其成长过程中环境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重要的。
厦门开展环境教育时间长,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环境意识较高,环境基础教育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特别是幼儿环境教育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已经有所发展和突破。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厦门环境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得到蓬勃发展。全市各幼儿园深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争创各级“绿色学校”,把环保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保证教师和课时,并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或教学优势做了许多环境教育方面的创新,形成各式各样的亮点,在创建工作中将环境教育融入少儿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注重激发儿童热爱环境的情感,使其在自然、社会、心理三个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十五”期间,厦门市共命名各级“绿色学校”49所,其中幼儿园13所。各幼儿园在创建“绿色学校”实践过程中创出特色,对于幼儿的环境教育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使厦门的青少年环境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厦门幼儿环境教育实践
1、借鉴ISO14001环境认证体系建立学校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绿色学校”的目标
“绿色学校”是一项灵活性很大的计划,不同的学校可以选择各不相同的实施环境教育途径,来实现“绿色学校”的基本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它更注重环境的教育和环境的管理。可是目前多数学校更注重显性课程的教育,即采用单一学科或者渗透课程组织模式,但是忽略了环境管理。学校环境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方针、目标、管理方案、检查整个过程及其生成的各种程序、规范和制度,它们更多的是融入在学校的隐性课程中,是构成学校的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的校纪校风、师生言行、学习氛围、建筑设施、校园环境、学校所有的运行环节和具体做法,都有着教育性,它们都是影响学生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强调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它将环境管理融入隐性课程,纳入学校环境教育体系,使学校环境教育从单纯课堂教育转为面向全园、从简单传授转为双向互动,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行为,使“绿色学校”活动从依附于外界的评选转为内在需求和持续改进,从而使“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不仅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也逐渐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ISO14001环境评审,系统地检查学校环境教育发展
已有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据厦门市第一幼儿园教师们反映,年审改进的过程,本身也就是环境教育的过程,不仅教育了幼儿,也教育了教师,甚至还教育了家长。
借鉴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将环境管理融入环境教育,使“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各阶段有记录、有档案,实现创建全程规范化痕迹管理,从而创办有特色的“绿色学校”。厦门市第一幼儿园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该园从健全组织入手,发动全体教工和孩子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把引入ISO14001的做法当作学校环境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来做,始终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坚持“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工作目标,引导教师、幼儿关注环境问题,让学生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厦门市第一幼儿园于2002年开始导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在2004年3月获得通过,于2003年底获得厦门市级“绿色学校”称号,2004年获得省级“绿色学校”称号,2006年该园被推荐参评全国“绿色学校”,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逐年进步。
2、积极开展环保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环境保护教育理论水平
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师是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是幼儿的典范,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发展。同样,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本人的环境意识、价值观以及对环境问题的看法态度及对环境知识掌握的程度,均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他们,直接影响着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成效。因此,厦门十分重视教师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充实。厦门市环保局和教育局每年开展校长和骨干教师的环保培训,并通过开展全市环保课件比赛等活动,号召各幼儿园大力开展教研活动,丰富环境保护教学内容,提高教师对环境保护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传授能力,提升了教师的环境保护教育理论水平,为更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多年实施幼儿环境保护教育的基础上,厦门思明实验幼儿园参与了福建省“九·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厦门市“九·五”规划科研重点课题《幼儿园环境保护教育》的研究探讨工作。通过系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对环境保护教育内容的选择、前沿先进教育理论和模式的运用及以开放的空间和时间解放幼儿心灵、促其自主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的形成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涉及到空气、纸、噪音、动物、水、鸟类等诸多环境教育领域,为该课题提供了大量的科研素材,较系统地探索了幼儿园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途径,构建了具有厦门地方特色的幼儿环境保护教育体系,使这一课题的研究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该园还参与了中国—加拿大固体废弃物管理利用科研项目,承担了该项目中公众参与类的幼儿环境教育课题,以该园为试点,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渗透式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幼儿节约资源、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环境保护意识,取得了较好的幼儿环境保护教育示范效果,得到了中、加两国环境保护专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提高情感智商,让孩子在自然中体会关爱,萌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敬意
环境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环境素质得到提高,其教育目标包括情感目标、伦理目标、认识目标和行为目标,而在学前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应该把情感目标放在首位。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大声疾呼“把智慧带进情绪,把关爱注入我们的生活”。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品格,往往也是一种智慧。在国外,教师上自然课,通常采用十分朴实的方法,他们让学生闭上眼睛闻花瓣独特的气息,再通过图片来讲解各种植物的形状和生长环境,当学生已经熟悉了这些植物后,才到大自然里去观察。他们来到森林里或草丛里,不采摘、不做标本、不折断一根树枝、不踩踏草地,他们寻找和观察森林里、草地上、土地里的“小居民”,小心翼翼地装进大托盘里,然后由老师讲解各种昆虫的特点和习性后,再放进带有放大镜和刻度的透明的瓶子里,仔细观察,看完之后,再把“小居民”送回原地,使人感到他们不仅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关怀自然,关怀生命的情操。
让少年儿童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接受环境教育,保证孩子们与大自然间真正的相互作用,与大自然的联系是促进他们生态理解力的重要因素。大自然大社会是一本活教材,它能促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环境的意义,并获得环境知识。因此,学校要积极带领幼儿们走出校园,以大自然大社会为环境教育的课堂。由于幼儿认识过程中有意性发展较弱,他们对自然界各种颜色、声音以及变化多端的现象的兴趣都是无意的、偶然的、不稳定的。这就需要成人及时地帮助他们,去关心、了解生活中出现的有关自然界的各种秘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给予他们所能理解的环境知识,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厦门多年的实践表明,环保夏令营和冬令营是环境教育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因而成为延续多年的传统习惯和工作重点,利用寒、暑假组织环保冬、夏令营活动已成为厦门环境教育的传统特色。寒、暑假是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的一个大好时机,利用相对比较集中的时间,以冬令营或夏令营这一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形式,举办有鲜明环保主题的活动是令人难忘的。近几年,厦门市环保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厦门香港两地青少年环保科技夏令营”、“海峡两岸青少年环保生态夏令营”、“厦门南平两地青少年环保生态年夏令营”、“厦门市环保摄影夏令营”及 “我爱大自然”青少年环保科技冬令营等,吸引了几千名孩子参加,使之成为厦门青少年环境教育的一个亮点,更培养了无数孩子热爱自然的环境意识。
4、根据幼儿特点,利用环境暗示,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环境的教育价值以及幼儿的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有区别的教育,幼儿环保教育可针对幼儿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整合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单科渗透-主题活动凸显-随机教育结合”的立体化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寓教于乐,寓教于玩。选择少年儿童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入手,让孩子们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活动中自然地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树立环保意识。
厦门市各绿色学校布局各不相同,但均追求“绿色 环保 和谐”,有些幼儿园充分利用空中垂直绿化和幼儿园前后场地合理种植花草和果树上百种,饲养小动物和鸟类等,以优美安全的环境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扬。安放感应水龙头或节水龙头,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对师生进行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教育。在幼儿园醒目的地方张贴环境标语,潜移默化地教育人们保护环境。无声的楼房和墙壁变成“会说话”的教育者,陶冶了师生的情操,给师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入门的宣传栏定期进行环保材料宣传,让家长把宣传栏当成自己增长环保知识的好窗口,并利用板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班级活动室的家园联系栏上也有环保小知识的提示。美好的环境净化师生、家长的心灵,激发大家的环保意识,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节水、节电等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成为师生、家长的自觉行动,园内的人与环境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除了借助常规性的单科教学和随机教育外,幼儿园依据教育教学特点和幼儿年龄特征制定环境方针,以儿歌形式体现,便于教师将其融合于教育教学中让全体幼儿能够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厦门市实验幼儿园利用“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进行环境教育,“护绿小天使”、“和植物交朋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最喜欢的小动物”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成了宣传环境保护的大好时机。厦门一幼开展了大型的沙上亲子活动“保护海洋,从我做起”,开展大型“环保我能行”主题游园活动,使家长、幼儿在亲子活动中感受到“环保无小事,要靠你我他”的环境理念。幼儿园还开展多种环保教育活动,如国旗下的讲话、教师自编的环保儿歌、故事,环保教育活动教案设计、自编环保教材、收集环保资料,并汇集成册。在幼儿中开展了“讲一句有关环境保护的话”、“百名幼儿绘画表环保决心”等活动,不断强化幼儿的环境意识。
幼儿环境教育的初步探索
1、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实施环境教育
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来构建环境教育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综合利用教师、园内环境、社区环境及当地环境等,促使环境素质和行为成为幼儿园所有成员生活和道德精神的内在组成。
2、以“互动式”教育理念构建环境教育体系
以儿童为本,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将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放在首位,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提倡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师幼与环境之间、幼儿与家长、社区之间互动,通过多方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形成全新的、立体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体系。
3、以渗透为主,开展活动课程
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设定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目标,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组织环境教育活动内容。有机联系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结语
英国著名环境教育学者卡斯提出的环境教育模式所倡导的“关于环境教育”、“为了环境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中,作为环境教育策略层面的“在环境中教育”尤为适合幼儿阶段的环境教育,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幼儿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启蒙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今天,环境教育工作者承担起重任是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我们责无旁贷、刻不容缓。我们要寻找合适学校教育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努力整合运用社会资源,让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一起关心环境、关注幼儿环保教育,最终把我们的新一代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环境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的地球村公民。
(作者单位:厦门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
第三篇: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浦东新区石笋幼儿园
朱军妹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內容。其中美术欣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育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审美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由于对美术欣赏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绘画和手工教学,而忽视和轻视美术欣赏。在幼儿园中,纯粹的美术欣赏活动几乎没有,即使有那么一两节欣赏课,大多也是为了欣赏而欣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认为幼儿园只要教给幼儿一些画画、手工的简单的技能技巧,让幼儿自主绘画发展其创造力就可以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本身的底蕴不深,知道美术欣赏的重要性,但对美术欣赏活动却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在农村的一些幼儿园,对美术欣赏这块内容尤其不重视。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我们认为,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对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生活、激发幼儿对美术表现的向往与追求是大有好处的。
近两年,我园通过对陈鹤琴先生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及南京艺术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根据幼儿园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初步研究和探索,旨在探索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注重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和能力,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美术欣赏教学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作用,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一、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选择
幼儿美术欣赏的内容包括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建筑艺术、儿童美术作品和自然景物的欣赏,根据我园“民俗民风教育”的总课题和幼儿园实际情况,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欣赏的内容。
1、民族艺术是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内容
陈鹤琴先生说:“我所要讲的爱国家,是要爱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光荣历史......”,每个国家的艺术都具有民族性,比如我国的水墨画、民间剪纸、各地的代表性建筑、工艺作品中的陶瓷、民族服饰、京剧脸谱等,就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瑰丽的明珠。从小让幼儿接受民族传统艺术的熏陶,是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从书本上、网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再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年龄特征和各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关的欣赏内容。
如小班,我们选择的是一些形象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如《漂亮的灯笼》、水墨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美丽的树林》、《有趣的剪纸》、《我评京剧脸谱》等。中大班阶段,我们选择了《金山农民画》、《少数民族服饰》、《京剧脸谱》、《北京的建筑》、《家乡的牌楼、桥和茶楼》以及一些大师的水墨画、山水画等作品,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感受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美,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熏陶,奠定其初步的民族文化的底蕴,从而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选择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作品
我们以欣赏名画作品、建筑艺术、工艺美术作品、自然景物为主,注重选择选择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作品。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园地处农村,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利用。每当春意盎然的时节,教师们带领幼儿欣赏鸟飞蝶舞、小桥流水、翠柳、桃花和梨花;当秋天来临时,带幼儿欣赏成熟的水稻、果园里的桔子、农民收割水稻的情景等,使他们领略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无限风光,丰富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中大班的欣赏名画内容中,我们选取了我国吴冠中的作品《小鸟的天堂》、《瀑布》、《雨后丛林》,徐悲鸿的《马》,密莱的《盲女》,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米勒的《伏乐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又如,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梵高的《向日葵》和《星月夜》,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等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或者形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非常适合给幼儿欣赏。
二、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1、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在欣赏活动开始时,我们老师不是急于做讲解分析,因为这样极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去发现。其次,注意不做过多多深的讲解分析,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灌输。通过提问和对话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积极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儿童乐于对话的前提。教师必须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常常会感受到教师意想不到的东西。
再次,我们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法。在对作品某些特色作感受和体验时,幼儿往往受固定画面的限制,不能比较。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在欣赏修拉德《大碗岛的星期天》时,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点彩画,尝试点彩作画,我们下载了修拉的多幅点彩画和其他画家的作品,通过比较,让幼儿自主发现绘画的不同方法,在尝试点彩作画时,幼儿的兴趣特别的高。
2、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和表现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新纲要》提出:“要让幼儿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幼儿通过用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加深其对作品的欣赏程度与理解,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如,在欣赏《京剧脸谱》后,我们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合作自制脸谱,幼儿完成作品后相互欣赏,跟着京剧乐曲,像模像样地表演起了京剧动作。又如,在欣赏《哈里昆狂欢节》后,幼儿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植物、小动物尽情狂欢的情景;在欣赏《小鸟的天堂》时,幼儿随着音乐,用舞蹈动作表演各种鸟飞得姿态;在欣赏《大碗岛的星期天》后,幼儿用棉签点彩的方法合作创作绘画草地和树林。
3、与其它领域的相互渗透
早在1928年,陈鹤琴先生就在南京倡导了“整个教学法”,主张将艺术科和各科联络,打成一片。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们能将美术欣赏较好地与其它领域相互渗透。如,当幼儿在欣赏一幅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时,可以运用具有相似情感表现的音乐作品欣赏、语言技术、肢体动作等方式,来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在欣赏《盲女》时,我们配上了班德瑞的《迷雾森林》,这首抒情优美、舒缓的乐曲和《盲女》的意境非常的和谐,幼儿随着音乐,听着老师生动的讲解,不由自主地边讲述画的内容,边用动作表演诠释对画的理解。又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后,我们让幼儿欣赏歌手麦克莱恩的同名诗歌,当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朗诵时,幼儿都沉浸在画和诗歌既沉静平和又激荡不安的情感氛围中。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1、教师的发展变化
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查阅艺术领域的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充电,充实了教师有关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教育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前,美术欣赏是我们不敢涉及的领域,一年里,有两位教师为区开放了美术欣赏活动,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也为其她教师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树立了信心,更提高了教师开展美术教育研究的兴趣。
2、幼儿的发展情况
(1)幼儿的语言表达力、想象、审美、表达、表现和创造力都提高了。如,在欣赏我们古镇的牌楼等建筑后,幼儿会用绘画、剪贴、语言的方式来表现对家乡建筑的感受和理解。在欣赏《盲女》、《睡着的吉普赛姑娘》活动中,幼儿对盲女和吉普赛姑娘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
(2)其它非智力能力也有了提高。如,有的幼儿在家里也会让家长找些名画,然后会给同伴介绍,不明白的地方会向老师提问;有的幼儿在旅游回来后,会把买的丝绸伞、扇子、蓝花布衣裳、陶瓷等带到幼儿园,给同伴欣赏,懂得了有好东西会和朋友分享的道理,幼儿对周围美好的事物也会关注了。这种好奇、好问的品质会对幼儿终身受益。
今天,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文化传递和提高幼儿审美情感的方式,既是一种熏陶,又是一种积淀。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我们会继续去发现挖掘幼儿艺术创造的潜力,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其艺术创造意识和审美趣味。作者联系方式:***(手机)、zhujunmei2295@126.com(E-mail)
第四篇: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探索幼儿环境教育实践
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探索幼儿环境教育实践
《环境教育》 2002年01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浙江大学西溪幼儿园 李红 王晓玲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所形成的环境态度、情感等对其成长过程中环境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并出台的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贯穿着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终身学习思想,贯穿着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与幼教密切结合起来的开放教育思想,不仅给幼儿园的全面教育设定了总纲,也与我们正在实践的环境教育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为此,我们尝试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指导纲要》的框架下探索幼儿环境教育实践。
新课程领域与幼儿环境教育相关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学前教育课程划分为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些领域可成为有效实施幼儿环境教育的载体。
首先,健康与社会领域:《纲要》要求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在这里,爱整洁和讲卫生习惯的培养不仅是个人文明行为的养成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公民对公共环境的爱护和劳动成果的尊重问题。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健康意识,健康意识激发的同时,也将促使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果从小就能初步了解整洁、绿地、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习惯将垃圾分类,爱护公共环境,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减少噪声污染等等,那么,学前教育就能为幼儿未来环境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与社会领域涵盖了许许多多生活中经常遇到而往往容易被忽视的行为习惯都与环境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迫切需要通过环境教育来提高幼儿的公共道德并萌发环保意识。
其次,语言与艺术领域:《纲要》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并且能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讲述有关大自然的故事形成环境意识;艺术要求幼儿广泛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环境不仅只是自然环境,更多的则是人工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人工环境,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它需要教师、家长、社会之间的合作,让幼儿在参与中主动接受“在环境中的教育”,与此同时,积极地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己设计玩具,举办绿色展览、比赛、幻灯欣赏会,美化环境,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促进幼儿形成初步的环境审美感和情感。
第三,在科学领域,《纲要》要求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在这一领域里,显然更多的是倡导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和关爱,幼儿虽然涉世不深,但他们天天都在接触周围的人、事、物,对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并不陌生。由于幼儿认识过程中有意性发展较弱,他们对自然界各种的颜色、声音以及变化多端的现象的兴趣都是无意的、偶然的、不稳定的。这就需要成人及时地帮助他们,去关心、了解生活中出现的有关自然界的各种秘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给予他们所能理解的环境知识,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把握《纲要》精神确立幼儿环境教育目标
环境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环境素质得到提高,其教育目标包括情感目标、伦理目标、认识目标和行为目标,而作为学前教育这一特殊阶段,我们认为应该把情感目标放在首位。
首先,《纲要》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应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以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为依据的。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由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因而他们对环境价值的判断,对道德准则的衡量都处
在无意识之中,其特点是可塑性很大,不善于控制和调节,情感不仅富有易变性,很容易受外界事物支配,而且还富冲动性,随着儿童经验的发展,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儿童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就逐步增长起来。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尤为关键的是儿童情感的发展在儿童个性的形成立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此时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养成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形成欣赏、关爱环境及生命万物的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社会要求和新型的公民格外重要。
其次,情感目标是教育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目标,主要发展幼儿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要树立幼儿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了解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环境教育,使幼儿自觉遵守环境道德准则,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并且能初步识别和抵制那些不自觉甚至侵害他人环境的不道德行为。
诚然,环境教育课程在突出情感目标的同时须兼顾伦理目标、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它们在培养全面环境素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情感目标为环境教育的核心更切合实际。
幼儿环境教育实践探索
1.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实施环境教育
构建环境教育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关键是通过整个幼儿园的教育过程来进行,即创建绿色幼儿园来进行。而绿色幼儿园的创建最重要的是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树立绿色的教育理念,综合利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园内环境、社区环境及当地环境等,促使环境素质和行为成为幼儿园所有成员生活和道德精神的内在组成。
幼儿园实施环境教育,要任务落实在教师身上,教师不仅是教育资源的集大成者,而且能充分组合各种资源,适时地创造丰富的环境,安排能吸引幼儿的学习活动,提供师生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动机会,使幼儿通过与同伴及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因此,实施环境教育我们认为应该做到:
第一,帮助教师树立绿色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时时留意和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将五大领域的环保内容和一日活动中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串连起来,适时适地地引导幼儿去遵守环境公德、学习环境知识、了解并关注环境问题,引导幼儿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第二,环境本身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幼儿创设美丽而宽松,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环境,无论是室内墙面的设计,物品设备的摆放,自然角的布置,还是室外大型玩具的造型,色彩的选择,花草树木的栽种、生态园区动植物的养护都以激发幼儿探索自然,参与活动为出发点,让环境真正成为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
第三,与社区、家长携手,扩展幼儿环境教育的空间,幼儿园虽然是孩子所生活的主要阵地,但是周围环境及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同样不容忽视。鼓励孩子不仅与同龄人交朋友,还要乐于与社区里的大哥哥、大姐姐甚至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交往以扩大信息,周围人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都有助于增进孩子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了解,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
2.立足活动课程开展幼儿环境教育
英国著名环境教育学者卡斯提出的环境教育模式所倡导的“关于环境教育”、“为了环境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中,作为环境教育策略层面的“在环境中教育”尤为适合幼儿
阶段的环境教育,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幼儿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首先,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必须以幼儿的真实生活环境为课堂,强调“在环境的教育”,以启蒙幼儿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观察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环境要素和环境问题,初步理解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努力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并最终采取行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不宜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领域或知识领域,而应以渗透为主。新《纲要》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须设定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目标。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更多的是能在直觉行动水平上(有具体实物和行动)解决问题,情感富有多变性,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支配,一个新鲜的事物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吸收力、情感容易受感染,可通过故事、儿歌、动画等形式激发幼儿对自然环境中水、土、动植物的兴趣,感知周围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初步体会人与生态的关系;中班幼儿开始逐步学会在词的水平上考虑问题,具备了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可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参与环境的布置及生态角的管理,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的能力和保护环境的行为;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理解能力及情感的发展已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行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进行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评价,同时,他们的社会性情感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因此,这一阶段可组织幼儿参与和环保有关的活动,如回收废电池、给小树浇水、饲养动植物、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玩具、养成垃圾分类、节约用电等习惯,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广博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关于环境的知识,初步认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激发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欲望和行动。
再次,幼儿园环境教育宜引入“互动式”教育理念,以儿童为本,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是我们开展环境教育实践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放在首位,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积极提倡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师幼与环境之间、幼儿与家长、社区之间的互动,重视幼儿作为“资源人”的利用和价值,鼓励实践和创新,坚持融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多样性,活动性,趣味性于一体采用自然民主的方法,通过集中和分组、集体和个人、室内和户外,幼儿园和家庭、社区等多方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形成全新的、立体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体系。
启蒙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今天,时代赋予幼教工作者承担起环境教育的重任,我们责无旁贷、刻不容缓。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环境教育纳入到各大课程领域之中,其最终目的是要把我们的新一代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环境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的地球村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教育》.2001年9期
2.张俊.“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研究”.《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004-08-05《环境教育》(京),2002.1.15~17
第五篇:无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无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油田第二幼儿园 桑培松
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实施,我园在园本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引入了创新教育的一系列理念和思想,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了许多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全面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全面体现新纲要的内涵,我们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弄懂、参悟、悟透;没有真的走进幼儿的心灵、幼儿的生活、幼儿的世界;没有还给属于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趣。我们的教育痕迹太重,我们的教育方法,没有真正的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幼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玩中学、游戏中学。因此,我们要淡化教育痕迹,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中自然学习、在无形无意中积累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园于2004年10月提出并开始在我园实施“无痕教育”。“无痕教育”即不露痕迹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操作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如果武学中轻功的至高境界是“踏雪无痕”,那么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教育无痕”。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教育无痕”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教育名言,意思是说,教育不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明显的感到你是在教育他,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幼儿时,如果幼儿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无痕教育”最理想的实施环境是在幼儿教育阶段,一是在这一阶段没有升学压力。二是幼儿的身心特点也最需要“无痕教育”。
一、问题产生的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完善,终身教育理念被人们逐步接纳,人的一生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尊重人的自身素质修养、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个性化过程是同时建立的,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创新人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改革我们的教育,去发现与开发幼儿身上的创造性品质,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树立自主学习、勤于思考的意识,敢于提出创意。此外,还要要培养幼儿具有合作、行动和实践能力,以及奠基于社会责任感之上的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敬业精神等。
2、幼儿发展的需要。人的一生很累,最快乐的就是幼儿阶段,面对几岁的幼儿,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重新认识幼儿的认知规律:他们认知发展的兴趣具有广泛性、潜在性和移动性。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跳跃性、幻想性、富有创造性。对知识的需要主要凭借兴趣,缺乏长久的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以玩为主要形式,所获取的知识,广博、杂乱、浅显。个性化、社会化需要突出,幼儿的发展需要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以及生理、心理的各项要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幼儿个性化特征尤为明显,每个幼儿都需要自我的发展空间,需要尊重、平等,需要独立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革我们的教育,着眼幼儿一生的自我发展。
3、我园发展的需要。回顾我园的教育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本环境课程。99年启动了园本课程,我们以教育内容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教师们经历了改编„„创编活动设计„„活动后记,初步培养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把握,原创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教师们的课程理念,使教师们掌握课程的结构、内容体系,解决了孩子们需要什么、应学什么、能学什么的问题。
第二阶段:创新网络教育。2002年我们发现构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制约教师们主动实施环境课程的机制、制度和资源,教师们很辛苦、很劳累、很疲劳。“解放幼儿首先必须解放教师”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于是,我们改革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制度,打破、改革了传统的一日活动的时间制度、备课制度、教育活动制度、评价制度,建立起一整套的与园本课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这一改革比上海二次课改早了三年。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到网络资源建设是解放教师工作量的重要方法,我们开展了网络资源建设,教师们的自主空间相对得到了扩大。
第三阶段:无痕教育。2004年我们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于是,我们开展了无痕教育。这一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淡化教育痕迹,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中自然学习、在无形无意中积累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幼儿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出自幼儿本身,以期达到“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向着教育的最高的境界而探求。
二、教育无痕的理论基础
1、陶行之:近代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所以丑恶的东西就出现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却怎么也不想一下丑恶的原因呢?有和无相互依存;简单和复杂相互交错;长短的区别在与形体上;高下的区别在于所处的位置不同;音和声相互作用才能和谐美妙;先和后的区别在于次序上。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圣人认识到了这些道理,所以做事不讲形式而重结果,不以言论教导人们,任凭自然法则的变化而不干涉,生养而不拥有,有所作为但不存私心、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作到这些才符合自然的常道。以人为本理念最早应出自老子。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强调顺应自然。
3、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他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他关于教育无痕有一系列的名言:“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的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因为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三、教育无痕的策略与途径
1、内容上化整为零、聚零为整。我们将课程内容化整为零,即打散部分课程的结构,将其内容分解到一日活动之中,日积月累,汇细流而成汪洋。
2、形式上化全为个,聚个为全。我们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即将现有的班级集体活动为主的形式,变为以区域个体活动、小组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随机组织集体教育活动。
3、方法上化多为少,聚少成多。教育方法很多,我们着重尊重幼儿,淡化教育痕迹,顺其自然这一基本原理,先放后收,采用让幼儿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的基本方法,灵活多样开展各项活动。
4、评价上化师为幼,聚幼为师。即打破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建立培养幼儿学会评价的评价体系,使幼儿自我评价和幼儿互评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和教育方法的有效手段。要重视教育评价的过程性,评价是贯穿一日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我们为每个建立了成长个案将其家庭背景资料,身体健康成长资料,以及幼儿在园的作品、活动、以图片、动画、影像、文字等形态记录,全面真实的反映幼儿的成长。只有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求,才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
三间: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时间、空间和人间。时间„„ 三不:不重复幼儿语言、不轻易评价幼儿、不使用狭义用句 三思:前思、中思、后思
三借:幼儿教师要会借力,借幼儿的力、借家长的力、借园长的力 三少:少说话、少命令、少示范
1、“无痕教育”不是教师不留痕迹,它要求教师具有更为严谨的计划安排,这计划安排不同于过去的那种对几十分钟内的一次教育活动安排,它有着阶段性、重复性、整体性和灵活性,但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材料要充足,可以说是:“周密的安排,无痕的行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
2、“身教”是实现教育“无痕”的主要方式,于“小事”中渗透是实现教育“无痕”的有效途径。
3、教师要有爱心、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必能显得最为亲切自然,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
4、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体验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为其所想,适时改变对幼儿的要求,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教育者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去唤醒幼儿的自尊。提倡“无痕的教育”,就是当幼儿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用“无痕”的批评教育给幼儿以良性的刺激。
5、当幼儿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时,我们的教育就自然会淡化、无痕。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出自幼儿本身。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是教育的最高的境界。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无痕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正体现在这里。它不伤害幼儿的自尊,不丢幼儿的面子,更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时钟效应:秒针、分针、时针。老师是秒钟、家长是分针、幼儿是时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摒弃这些为改革而改革,为教而学的做法,立足于幼儿的发展,打破常规,追求“教学无痕”。
当我们的教育不留痕迹时,必能达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果,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必将大大的提高,从而将我们的教育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