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透视招工难和促进甘肃农民工就业
透视“招工难”和促进甘肃农民工就业
刘伯霞
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加,但由于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农民工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适应,以及不少企业长期工资低、待遇差,农民工主动离开或返乡就业创业等原因,2009年8月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现象,2010年春节前后逐步波及更多地区,甚至一些内陆省份也受到影响,2011年春节前后招工难现象更为明显。“招工难”迫使企业提高员工待遇,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这是倒逼中国经济转型的最大市场推力,同时也表明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消失,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维系。“十二五”必须重新谋划经济转型,改变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招工难”虽然在促使企业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它是特殊原因造成的局部、暂时现象,并不表明就业难有了根本缓解。相反,“招工难”又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凸显深层次的就业结构矛盾。“招工难”与“就业难”交织在一起,说明我国教育培训政策与现实严重脱节,人才资源配置、人才结构都不合理,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严重缺失。从长远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就业压力还是首位的,而“招工难”是结构性的,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在经济正常增长条件下,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还会相当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也是各地加快产业升级的推动力。因此,从某种角度看,“招工难”和“就业难”,最后指向的都是要求我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上来。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在甘肃这样的西北劳务输转大省也显露无遗。2011年春季,来自京津、江浙、粤深及西部省区的千余家用工企业,在甘肃就电子、机械、建材、化工、服装、家政、餐饮、保安、服务等行业的数万个岗位展开激烈的招聘竞争,有些用工单位,以涨薪加奖金,有社保、食堂、夫妻房、奖励旅游等吸引,与一些乡镇政府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但有的企业准备不足,没有招到人,只得草草收兵。甘肃“招工难”现象既有经济大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有用工“入口地”、农民工“输出地”的因素,还有农民工自身择业理念已转型等“新特点”。同时我们也看到,甘肃省劳务输转人数在增加,由2005年的273.2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16.89万人。而且甘肃农村已到了“90后”人力资源快速增长的峰值期。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由“60后”组成的农村家庭,出现了从一个农民工发展到现在几个甚至全家转化成农民工的现象,还有近4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可以预计,未来10年,甘肃仍将呈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幅增加的局面,加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年度劳动力人口供求缺口仍在20万人以上,甘肃必将遭受“就业难”的困扰。
面对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维护尊严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尤其要认识到目前农民工已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单
一、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等原因,他们的就业面临着特殊困难,他们干的活最苦最累,拿的钱最低最少,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全社会理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支持和鼓励,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难题。
甘肃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今后要继续培育、打造和扶持50个具有甘肃特色的劳务品牌,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要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少减员,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二是继续开展“春风行动”等活动,保证用工信息畅通,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强化就业服务;三是按照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农民工技能提出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着力提升农民工的就业层次和自我保护能力;四是依法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指导、帮助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及时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完善社保,加强权益保护。五是将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给予农民工创业更大的支持,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六是依托项目促使大量农民工实现就近就地务工就业。通过兰渝铁路、省内高等级干线公路、机场网络、风能、核能以及新农村建设等上亿元的415个项目和兰州新区和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平凉、庆阳、陇南、酒泉、嘉峪关经济区等开发项目的实施,有效扩大人力资源需求总量、吸纳农民工就地就近务工就业。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第二篇:关于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建议
关于促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建议
目前,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加深,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在知识、认知、能力等方面相对很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农民工技能素质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矛盾突出。农民工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关系着社会安定。
建议:农村是劳动力的源泉,对农民工就业技能提高重视,对农民工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工技能素质和创业能力。一方面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建立起适合农民工特点、符合多层次需要的职业培训网络;另一方面,农民工要认识到提高职业技能是增加收入的重要条件,并积极主动参加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通过农民工就业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使其收入增加,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肖舒颍
2017年3月29日
第三篇:招工难VS就业难
招工难VS就业难
——关于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热点问题的讨论
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我们来说,就业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之一,在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就业问题也成为了大家争相讨论的热点问题。在3月8日举行的主题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出了我国目前就业形势的矛盾很突出,就业难的同时还存在着招工难的问题。在此我对这一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现状
据可靠数据,我国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已达到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仅从今年城镇的就业情况来看,大概需要安排的城镇劳动力有24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技校毕业学生和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升学的学生,加起来就近1400万人,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就在众多学生大喊“就业难”的同时,沿海地区代工企业却频频传出“招工难”的消息,“招工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但是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遏制这一趋势的发展,后果也将不堪设想。这“两难”使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沿海企业纷纷去西部招工,却始终招不到人时,大批应届大学生、研究生正在怀揣印制精美的简历,直奔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人才招聘会,却始终一职难求。
二、同时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都尤为突出,但即便如此,大学生还是宁愿失业,也不会去类似于东莞的毛纺厂中做一般工人,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好、能展示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这也就造成了沿海地区出现“招工难”的问题,这“两难”看似很矛盾,但其实它们是有联系紧密的因果关系的。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第一份工作就应该是一份体面的高薪酬工作,认为如果屈就一些薪酬、待遇比较低的工作还不如不就业。但是从近年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我们也能看出,现在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现在更重视的是工作经验,是所掌握的技术。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或者说没有真才实学,你的学历再高,招工单位也没有招你的必要啊,同样的工作一个高中毕业生去了就能直接上岗工作,那么试问招工单位为什么要招一个什么都不会,还需要上岗培训的大学生呢?但就在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大学生却还是始终不愿放下自己的“架子”,因此导致了招工难情况的出现。但从我国的产业结构来说,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模式,这个事实在短期内也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可供大学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选择的企业数量和岗位与每年毕业生人数相比,还是相距甚远的。也许你也曾看到过“农民工月薪过万,大学生无薪实习”的报道,可真正“过万”的农民工却一定是懂技术、会应用的高级技工,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出卖力气的普通农民工。同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不是问题,尤其是重点名牌大学的本科、研究生,问题在于选择怎样的职业就业,是否与自我能力相匹配。
三、关于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多年的“就业难”问题使得未就业的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无疑是在增加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人才的未利用不仅不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还不利于人才的流动,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应理性地分析原因,找出科学的应对政策。
(一)广开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还是比较单一的,大多数大学生看准的还是经济发达城市的高薪工作。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改变其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拓展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渠道,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就业,不仅能够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均衡就业,而且能够促进城乡和区域间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使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力量;还要积极鼓励自谋职业。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全程就业指导,培养青年人创业精神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择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就业指导教育,遏制“职业贵贱之分”的思想,使各职业处于一个平等地位,而不是个别职位的优势地位或强势地位,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鼓励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能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职业。其次,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帮助其摒弃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大批大学生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然后,高校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更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能够了解各个职业的情况,为以后的择业提供参考。最后,高校还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政府和高校应当给予社会更多的空间去创业,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积极培养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大学生应摆正就业心态,根据自身条件择业
大学毕业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特长、爱好等自身条件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不是盲目的跟风,或者盲目的“向钱看,向权看”。要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准确的职业定位,了解职业的准入条件、核心的知识结构、必备的能力积累,选择合适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了解目前有效的求职渠道。就业的路很多,大学生一定要摆正心态。在校大学生应更多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只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注重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加自己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只要能发挥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学有所用,每个职业都是最好的出路,都你那个有一番作为,干出一番成绩。
四、关于解决“招工难”问题的建议
第一,加强信息的引导,及时掌握劳动力供求变化信息,特别要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直接对接。对人员紧缺的职位及时了解与掌握,以便能更快、更好地选取相应的人员担任这份工作。同时还能及时地遏制“招工难”现象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
第二,要加强职业培训。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大学生,只要是需要就业上岗的人员就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这样才能在上岗后更好地、更高效率地完成所交与的工作任务。为此前不久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电视电话会议,对这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要求。
第三,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改进用工环境,特别是在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劳
动合同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采取措施。到工作当中使得每个人的生活都得到很好的保障,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同时还能减少人们对一些岗位的歧视现象。
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我相信“招工难”的问题一定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进。
五、总结
当代大学生既然已经意识到“就业难”这个问题,就应当有意识的去解决问题,对于就业和择业要务实。外部因素我们无法改变,所以只能从自身出发,加强自我学习,学会自我提升与修炼,在努力学好理论知识以外,获取一技之长,打造企业用人时最看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项人才,更是需要在求职、就业之前做足准备。
而企业在意识到“招工难”这个问题之后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相应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以便更好地吸引前来应聘的人员。使得企业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同时还能减少应聘人员的一些顾虑与担忧,达到双赢。
总之,对于“招工难”和“就业难”这两种问题,除国家给予必要的调控外,只能依靠农民工和大学生降低自身要求与提高自身素质、技能来缓解“荒”和“难”带来的压力了。
第四篇:“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报告
“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报告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特别是沿海地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就业压力增大,造成部分农民工提前、集中返乡,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遵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辰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辰政办函〔2008〕91号)、《怀化市商务局关于开展“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报告的通知》(怀商发〔2009〕9号)文件的工作要求,2月10日至2月24日,我局抽调专人对我县部分重大招商引资企业、返乡农民工以及有关部门进行了为期近半个月的“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劳动力及农民工返乡基本情况
1、我县劳动力基本情况辰溪县辖30个乡镇,总人口52.4万人,农业人口41万人,非农业人口11.4万人。(基本综合情况见下表)
辰溪县劳动力及外出务工人员综合情况表
单位:人
从上表可见:①我县16~60岁的适龄劳动力共29.5万人,(男性16.6万人,女性近12.9万人),外出务工9.6万人,占适龄劳动力总人数的32.5%,即将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都在外务工就业,这极大地缓解了县内富余劳动力带来的就业压力,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入。②外出务工人员中:省外务工的6.8万人,占务工总人数的70%,县外省内务工的1.3万人,占务工总人数的14%,县内务工的近1万人,占务工总人数的10%。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外出人员务工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为主。③外出务工人员中:16~45岁的青壮劳动力8.2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85%,职业素质相对较高。然而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观察,留在县内的45~60岁的中年劳动力就相对较多,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2、我县农民工返乡情况
辰溪县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综合情况表
单位:人
从上表可见:截止2008年底,全县返乡务工人员1.5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15.7%。返乡务工人员中因春节回家探亲的10612人,因企业倒闭失业返乡的1565人,因企业裁员失业返乡的819人,因企业减薪而返乡的1793人,而回乡创业的有349人。在返乡务工人员的就业意愿调查中,因国家三农惠农政策而愿意回家务农的有1664人,占返乡人员的11%,而有意向继续外出务工就业的有13293人,占返乡人员的89%,鉴于沿海地区目前的现状,外出务工人员中,会有一定数量的人员会留在当地寻求就业机会,这会给地方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但同时可缓解沿海地区紧张的就业局面。
二、我县重大招商引资企业情况及安排就业情况
自2004年以来至2008年底,我县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共引进重大项目33个(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引进县外资金72.6亿元,共实施项目29个,到位县外资金38.14亿元,增加就业岗位近4000个,安排农民工就业约3000人,为我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辰溪县招商引资部分重大生产项目企业基本情况表
金额单位:万元人员单位:人
三、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及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对外开放意识有待强化。虽然近年来我县的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部分基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禁锢于地方事务和职能工作,对外开放意识不强,兴趣不浓,难以形成良好的引资、服务环境,没有形成强烈的对外开放意识。
2、全民招商氛围有待营造。近几年,虽然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心部署和亲力带领下,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但由于没有给各乡镇和有关单位分配招商引资任务,招商引资工作无压力,还没有形成“全民招商”的氛围,单凭县委、县政府和部分职能单位来卓有成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已感到力不从心。
3、承接产业转移有待突破。沿海企业生产成本高涨,资本向内地转移已成必然趋势,内地县市如何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是推动地方发展的大好契机。我县近年来在这一方面工作开展得还不够,沿海劳动密集型、能源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承接还没有实现突破。
4、农民工自主创业障碍较多。返乡农民工在自主创业过程中,项目、技术、资金等障碍严重制约了创业历程,同时对于市场需求、投资预测、效益分析、风险预测难以准确把握,单凭创业热情和苦干精神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极大打击了自主创业劲头。
5、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在对县内部分企业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工人年龄普遍偏高,45~60岁的工人在70%左右,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绝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从事体力和简单的机械操作为主,工作技能缺乏,就业领域狭窄。
四、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1、全力引进重大工业项目。辰溪县物产丰富、资源富足,工业基础较好,坚决执行“工业强县” 发展战略,想方设法抓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我县化工、能源、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及配套链式产业建设,全力引进实力雄厚的电石生产企业,加快我县110万吨有机化工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依托优势产业,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横向关联项目,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工业规模扩张、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还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强有力的手段。
2、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步伐。我县资源丰富、能源充沛、劳动力富余、交通便利、政策优惠,具有开展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条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敢于让利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加强于珠三角企业与项目的对接,在引进重大工业项目的同时,着力引进劳动密集型、能源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有力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大幅增加就业岗位。
3、尽力扶持农民工自主创业。农民工自主创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少、环境污染小,虽然经济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但它是创业促就业,创业带创业,有着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有力方式。通过研究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配套完善税费减免、资金扶助、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帮扶政策和服务措施,明确各级职能部门的职责,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融资服务、开业指导、技能培训、技术援助等一条龙服务,突破项目、技术、资金障碍,力争给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农民工回乡创业。
4、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富余的劳动力虽然是地方资源优势,但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并存,农民工职业技能缺乏的弊端将日益明晰和影响深刻。通过出台和执行农民工培训措施,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不断提高农民工队伍的技术层次,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缓解企业用工紧张形势,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就业要求。
第五篇:重庆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概述
卢建辉:重庆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概述
一、农民工工作的基本情况
到2008年底,全市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778万人,其中,市内转移360万人,市外转移418万,占农村劳动力的52.9%。2008年,全市农民工劳务收入413.8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75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8%。重庆市把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各地有关部门都在各尽其责,为农民工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和服务。去年,全市培训农民工34.5万人,在全市1026个街道、乡镇已经建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现了全覆盖,培育全国注册劳务品牌9个,正在办理注册的有7个,累计修建农民工宿舍30.82万平方米,与此同时,为农民工量身订作了社会保险制度,制度现在已经初成体现,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了29.64万人和12.69万人。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方面的情况
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回流返乡的农民工360.7万人。其中,市外回流232.9万人,市内回流127.8万人,回流返乡人数占全市外出务工总数778万人的46.4%。目前,回流返乡农民工当中已经外出转移的324.8万人。其中,市内转移152.2万人,市外转移172.6万人。还有35.9万人在乡,其中在家务农的有11.6万人。另外,有部分人员是要准备参加市里开展的各种培训工作,还有一部分人是目前有出去的愿望,另外还有一些人员将陆陆续续返岗。目前,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坚持返乡农民工旬报制度,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农民工回流返乡和企业裁减人员、待岗等情况的旬报制度,从铁路、公路、航空客流变化中,对农民工回流返乡工作进行监控,目前,已经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了14期。依托各区县及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家庭、年龄、技能、就业愿望和外出务工状况等情况。
二是抓紧起草渝办发[2009]2号文件配套办法,目前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办法已经出台,并与市农行达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的合作协议。农民工岗前培训、创业培训、返乡创业园区建设、驻外劳务机构建设、返乡创业重点企业贷款贴息、创建充分就业村等配套文件即将出台。三是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下乡活动,活动是2月9日启动,到2月底,全市发放农民工手册、就业政策文件、春风看等宣传资料有50万份,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203场,有5473家市内外用工单位进场招聘,提供了机械加工、纺织服装、餐饮服务等有效岗位24万个,26万余人次进场求职,近10万人找到工作,有35个区县劳动保障部门举办了农民工岗前培训和岗业培训,192个培训机构开展218个培训班次;
四是搭建返乡农民工就业平台,依托覆盖全市所有街道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将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延伸到102个街道和乡镇,方便返乡农民工求职就业,我们今年有计划要把所有街道和乡镇做到用工信息全覆盖。
三、关于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强统计监测,准确掌握情况。进一步完善返乡农民工和企业裁减人员、待岗等情况统计监测旬报制度,继续会同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监测调查。针对结后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已外出务工的情况,重点掌握未外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培训意愿、外出意愿、目前就业状况等情况。
(二)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有序输出。一是稳定和增加市内就业岗位,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落实养老保险费缓征5个百分点、基本医疗保险费降低2个百分点的政策,并给予稳定待岗补贴和待岗培训补贴,鼓励其尽量不裁或减少农民工。二是构建劳务输出工作平台,2009年底,将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信息延伸到全市所有街道、乡镇,方便返乡农民工求职工业。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今年要达到1000个。三是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加强与市外劳务输出地区的联系和衔接,为农民工就业开辟新的增长点,今年准备建立完善20个市外劳务办事机构,全市劳务经纪人队伍达到1万名,培育国家级劳务品牌和市级劳务品牌各10个,扩大劳务品牌输出规模。四是深入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下乡活动,要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三送活动。
(三)实施特别就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的能力。针对返乡农民工的不同意愿,分类开展转移培训、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和种养殖业技术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开展农民工岗前培训,对与用人单位签订了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但未正式上岗的重庆籍农民工开展岗前培训,给予最高600元/人的补贴。二是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将农民工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给予每人1000-1500元/人的补贴,提高其创业能力。三是加大中长期职业教育培训力度,2006年开始,我市对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民贫困家庭子女等五类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费用全额资助、生活费包干补助的资助政策,2007年将农村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2009年起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返乡农民工,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费用和生活补贴,促进返乡农民工通过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现稳定就业,200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市内招生18万人以上。四是实行免费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对农民工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鉴定费和考核费财政补贴标准由50%提高到80%,职业技能鉴定结构减收20%,2009年,全市组织农民工培训40万人,培训人数比2008年增长一倍。
(四)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等方面鼓励,建立完善返乡创业服务平台。今年,在全市规划建立10——2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和一批区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扶持5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重点企业,在全市开展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将贷款贴息比例由50%提高到80%,开展返乡创业企业吸纳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的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试点,2009年,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总量达到15万人,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75万人。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合法权益。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与市外劳务输出地区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农民工案件快立、快审、快解的办理机制,本着快立、快办、快解、办好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理因企业裁员发生的劳务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今年,农民工养老、大病医疗保险参保分别达到40万人和30万,对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农民工,按规定及时核发一次性生活补助,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市内主要新闻媒体设立专栏,在劳动保障公共信息网、农村劳务信息网开辟专版,发布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先进典型事迹等信息,准备开展评选十佳劳务品牌、农村劳务经纪人50强、十佳返乡创业之星和优秀返乡创业企业的评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邬晓红摘自华龙网,2009年3月3日)
来源:重庆社科文汇2009年第3期
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网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