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心理辅导方法融入德育导师工作的探索
将心理辅导方法融入德育导师工作的探索
〔关键词〕德育导师;心理辅导;工作模式
随着我校德育导师制的深入开展,德育导师遇到了缺少有效的方法技巧和工作模式不佳等困难,使德育导师工作得不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针对这个问题,我校课题组以“将心理辅导融入德育导师工作”为主题,围绕探索德育导师有效的辅导方法和辅导模式,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研究。课题组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培训对比实验等多种方法,发现心理辅导与德育导师工作有很多相近的地方,运用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德育导师工作是切实可行的。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与工作模式对德育导师进行培训,能使德育导师在工作技巧与方法、会谈技巧、良好受导关系的建立三个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能较好地提高德育导师工作的有效性。
一、文献研究:心理辅导与德育导师工作是相通的为了探索德育导师的有效工作方法,课题组先从近几年来的优秀德育导师个案(主要是2010年、2011年、2012年湖州市优秀德育导师个案)中随机选取了50个典型个案进行档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有27个个案(占54%)的优秀德育导师是心理辅导教师(包括专职和兼职)。再对所有个案的辅导理念、方法和谈话风格进行分析,发现90%以上的德育导师,或者运用了心理辅导的理念,或者采用了心理咨询的某些技术、方法,或者在对话中体现了心理辅导的会谈技巧。因此,我们觉得学校心理辅导和德育导师工作有相关性,相对发展成熟的学校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对德育导师工作有指导作用。
德育导师的辅导和心理辅导的内容相接近。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以教育发展为中心的咨询内容,例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各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与影响因素、促进学生最佳发展的教育教学手段与途径等;二是以校园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如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调整、应试技能的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升学就业的选择等;三是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内容,主要是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问题,如儿童的口吃、遗尿、多动症以及青年期的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从德育导师的工作内容来看,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同样也是德育导师工作的主要内容。
德育导师制和心理辅导的工作方式也是相同的。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以一对一的形式给予辅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德育导师的辅导是导师和学生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交流,给受导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德育导师制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过程都是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这一点看,它们的工作形式是相同的,既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
德育导师工作和心理辅导都具有调节性、适应性、教育性三大功能。所谓调节性是指通过辅导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和不良个性倾向,使学生克服行为和心理障碍,以适应学习情境,满足学校要求,符合学校的一般标准。通过辅导中的激励手段启发学生自觉主动的精神,鼓励学生展望未来,确立理想,从而增强学生生活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所谓适应性是指帮助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健全发展,求得完全适应。这种适应包括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困难或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学校设施与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安排生活,帮助学生认清、把握自己的兴趣、性格特征和就业机会,促进理想的实现等。教育性指通过辅导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便于个别指导;帮助学校指导学生升学就业、学习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帮助教育者明白学生的要求和困难,便于开展教学研究;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创造互助合作的气氛,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对比研究:德育导师工作中心理辅导教师优于一般教师
课题组编写了《德育导师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围绕学生对德育导师工作的满意度及其起促进作用的五个因子,即受导学生的态度,德育导师的工作态度、技巧与方法,德育导师的会谈技巧、受导关系。运用《德育导师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课题组对湖州市长兴县内的10位心理教师德育导师和20位非心理教师德育导师所辅导的共9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心理教师组和两个非心理教师组对照组的受导学生对导师工作的满意程度评价有显著差异,心理教师组显著优于非心理教师组,而两个对照组的差异不明显;在德育导师工作效果上,心理教师组明显优于非心理教师组;心理教师组和两个非心理教师组对比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对德育导师工作评价的主要因素是德育导师工作技巧与方法、德育导师会谈技巧、受导关系这三个方面,德育导师工作态度也是影响受导学生满意度的原因之一。
三、分析总结:心理辅导方法使心理教师在德育导师工作中取得优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心理教师德育导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我们对三组德育导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发现,心理教师德育导师和一般德育导师在辅导学生工作中的主要差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辅导方法上的差异,心理教师运用最多的是倾听、同理、质疑、自我表露、解释、指导等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而非心理教师运用更多的是摆事实、讲道理、提要求、树榜样、评价等传统的德育方法;其次是辅导程序上的差异,心理教师德育导师有全面的安排,有比较固定的工作程序,而一般的导师没有固定的程序,很多都是直接从对学生提要求开始;再次,心理教师德育导师非常注意和受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而非心理教师德育导师大多没有想到要与受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觉得学生本来就是应该听教师的话。
访谈发现,所有的心理教师德育导师都擅长以心理辅导方法指导自己的德育导师工作,工作模式如下:与被辅导学生建立辅导关系―采集受导学生的信息―确定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对学生实施影响―作阶段性小结,进行适当的调整后继续实施影响―结束辅导,总结辅导成果。
心理教师之所以能在德育导师工作中取得优势,正是因为心理教师将所掌握的心理辅导方法和工作模式运用到了德育导师工作中。
四、培训检验:将心理辅导的方法融入一般教师的德育导师工作中
2012年9月开始,我们开展了将心理辅导方法和工作模式运用到德育导师工作中的培训,并对培训的实效性进行研究。
课题组选择了30名年轻德育导师作为实验组,另外30名条件相当的年轻德育导师作为对照组。在培训前我们对60名教师的120名受导学生进行了第一次满意度测量。之后课题组运用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模式对实验组进行培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集中培训,之后实验组教师每半个月集中一次,继续进行理论培训和个案研讨与督导。经过半年,课题组再次对60名教师的120名受导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满意度测量。
通过对120名受导学生满意度测量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培训能够明显提高受导学生对德育导师的满意度,在培训前的调查中,培训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在第二次调查中,实验组受导学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德育导师工作技巧与方法、受导关系和德育导师态度在培训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对照组却没有什么变化;在培训之后,受导学生对培训组导师的态度、工作技巧与方法、会谈技巧、受导关系都有了较高的评价。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金陵高级中学,湖州,3131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第二篇:德育导师辅导典型案例
多留一颗心给孩子
多留一颗心给孩子
刘保石
我校开展学生导师制已经一年有余了,期间,我做了我班一个学生的导师,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共处,现在,我将这一年来作为导师的点滴经验晾于纸上,以作抛砖引玉之效。
学生概况:该学生思想活跃,比较有潜力,但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出现发呆、跟不上上课进度的情况,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合群,性格稍显孤僻,属于“算盘子”类型的小孩子,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
针对如上情况,我主动和他接近,一开始,该学生摆出抗拒的姿态,不能和我交心,只是在表面上敷衍我,比如上课期间其不能集中注意力,我提醒他,他会在我提醒之后的几分钟内收敛一下,而后又恢复常态;全班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会出现当前众多歌星的“假唱”现象,即只张嘴不出声。
碰到上述情况,我并没有放弃他,反而激起了我一定要改变他的决心。于是,我在学习上督促他的同时试着走进其心理世界:下课后,我会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倒杯水甚至给他点零食,试着和他聊天,不谈学习,只谈生活,谈其感兴趣的话题„„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感情培养,他对我放松了警惕,抗拒姿态明显消失,甚至有时候下课我没有叫他他也能主动到我办公室和我交流。
走进了他的心理世界,我知晓了其为什么会出现抗拒老师、无心上课的原因:
一、家庭生活不和谐。家里父母经常为琐事吵架而忽视了小孩子的感受。
二、家长言论的影响。家长经常会说一些有关读书无用的言论,以至于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鉴于以上情况,我采取了家访的形式和其父母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我很坦率的向他们汇报了他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我对该孩子的看法。其间,父母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并且当场表示要配合老师来改变其孩子,于是,我和学生父母达成口头协议,做到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安排一次家长学生老师见面会,大家都开诚布公,坦诚相见,说出各自的想法以及对各方的期望,使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切,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
二、要求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采取慎重的态度,因为小孩子比想象中要敏感的多,所以不能忽视小孩子的感受,更不能给他灌输一些消极的思想。
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该学生现在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了,从以前的消极学习变成现在的主动学习,人也开朗很多,学习成绩也渐渐的上去了,经常能看到他高分的成绩单、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我们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而放弃他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那么,孩子们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的!
第三篇:德育导师开展辅导的方法课题汇报材料
《德育导师开展辅导的方法、技巧及其培训的研究》课题汇报材料
——长兴县金陵高级中学
周杨经
一、现状引发思考
2005学年底,我校对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整体情况进行评价,我们对87位导师的198名受导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105名受导学生选择满意或基本满意占总数的53.03%,51人选择无所谓占总数的25.76%,42人选择不满意占总数的21.12%。调查的结果让我们感到担忧,我们觉得继续这样下去,德育导师这一种优秀的德育模式将无法在我们学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改变现状,进一步促进德育导师工作的更好开展,我们成立了一个德育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德育导师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
领导小组成立后,我们首先开始思考如何有效的评价德育导师工作,如何寻找德育导师工作的不足之处。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专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参与,我们编写了《德育导师工作学生满意度调查表》和《德育导师工作情况调查表》。《德育导师工作学生满意度调查表》是受导学生对德育导师工作满意程度及其原因的调查,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德育导师工作中起影响学生满意的因素分别是受导学生的态度、德育导师工作态度、德育导师工作技巧与方法、德育导师会谈技巧、受导关系。《德育导师工作情况调查表》主要是德育导师对自己工作的回忆性检查,分析自己在德育导师工作中的不足。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制约德育导师工作进展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导师工作的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我们德育导师领导小组决定将德育导师开展辅导的方法、技巧及其培训的研究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为此以心理健康辅导专职教师为主成立了课题小组,对德育导师开展辅导的方法、技巧及其培训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题小组成立后,我们申报了一个市级规划课题《德育导师开展辅导的方法、技巧及其培训的研究》,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一)、文献研究,比较德育导师工作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异同 课题小组成员选取了50个近几年来的优秀德育导师个案进行档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取得明显的辅导效果的德育导师或德育导师辅导的个案中90%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心理辅导的理念,运用了心理咨询的技术、方法或在对话中体现心理辅导的会谈技巧。我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和德育导师工作有相关性,学校心理辅导对德育导师工作有指导作用。
为了从理论上找到依据,课题小组又查阅了大量的心理辅导与德育有关的文献,从有关文献的进一步整理中发现,德育导师的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辅导内容、方式和所起的作用上,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1、德育导师的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辅导内容相接近。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以教育发展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各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与影响因素,促进学生最佳发展的教育、教学手段与途径等;二是以校园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如: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调整,应试技能的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升学就业的选样等;三是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内容,主要是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问题,如:儿童的口吃、遗尿、多动症、青年期的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摘自《心理咨询百科全书》)从德育导师的工作内容来看,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同样也是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内容。
2、德育导师制和心理辅导的工作方式也是相同的,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以一对一的形式给予辅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德育导师的辅导也是导师和学生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交流,给受导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德育导师制和心理辅导的工作都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这一点看它们的工作形式是相同的,它们既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
3、德育导师工作和心理辅导都具有调节性、适应性、教育性三大功能。所谓调节性是通过辅导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反应、不良个性倾向及克服行为和心理障碍等以使学生适应学习情境,从而满足学校要求,符合学校一般的标准。通过辅导中的激励手段启发学生自觉自动的精神,鼓励学生展望未来,确立理想,为自己的前途设计作准备,从而增强学生生活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所谓适应性是指能帮助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健全发展,求得完全适应。这种适应包括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困难或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学校设施与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安排生活;帮助学生认清、把握自己的兴趣、性格特征和就业机会,有助于理想的实现等等。所谓教育性指辅导过程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便于个别指导;帮助学校指导学生升学就业、学习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帮助教育者明白学生的要求和困难,便于开展教学研究;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创造互助合作的气氛,便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调查研究,比较一般教师担任德育导师和心理辅导教师担任德育导师工作上的差异
课题小组为了进一步探索心理辅导的技术、方法在德育导师工作中的运用,我们又对长兴县内的10位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导师和20位非心理健康教师德育导师他们的受导学生90人用《德育导师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对比性调查研究,为了使对比更具有代表性,在选样时,我们根据心理健康教师的年龄组成结构,在非心理健康教师德育导师中挑选了两个对比组,其中一个对比组的其它工作业绩明显优于心理辅导老师组,他们当中不乏市县一级的名教师,教坛新秀,还有优秀的新苗教师(我们称它为优秀对比组);另一对比组的教师在其他工作业绩上和心理健康教师组相当(我们称它为一般对比组)。研究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教师组和两个非心理健康教师组对比组的受导学生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和满意程度有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教师组显优于非心理健康教师组,而两组对比组的差异却不明显,在德育导师工作效果上心理健康教师组显优于非心理健康教师组。而心理健康教师组和两个非心理健康教师组对比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对德育导师工作评价的主要因素也是德育导师工作技巧与方法、德育导师会谈技巧、受导关系三个方面。其次德育导师工作态度也是影响受导学生满意度的原因之一。
(三)、调查分析心理辅导教师担任德育导师的基本工作模式
为了进一步分析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导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我们继续对三组德育导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心理辅导教师担任的德育导师和一般教师担任德育导师在辅导学生工作中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辅导方法上的差异,心理健康教师运用最多的是倾听、同理、质疑、自我表露、解释、指导等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而非心理健康教师运用更多的还是摆事实、讲道理、提要求、榜样、评价等传统的德育方法。其次是辅导程序的安排上的差异,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导师大部分运用了相同相近似的一个工作程序。而一般的导师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很多都是直接从对学生的要求开始,因此很难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导师进行了访谈,结合发现所有的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导师都运用了以心理辅导工作指导自己的德育导师工作,而且具有相同的一个工作模式:与被辅导学生建立辅导关系——采集受导学生的信息——确定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对受导学生实施影响——阶段性小结后进行适当的调整继续实施影响——结束辅导总结辅导成果。我们认为这是德育导师有效的工作模式。
在对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课题小组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以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再结合相关的研究结果,编写了《德育导师工作指导手册》。.(四)对比研究,分析德育导师培训的实效性
2006学年下,课题小组课题选择了30名年轻德育导师作为实验组,又另外了30名年轻德育选择了条件相当的导师作为对照组,开展德育导师培训实效性研究。在培训前对60名教师的120名受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满意度测量,之后课题小组课题组运用《德育导师工作指导手册》对实验组进行培训。首先我们开展了为期4的天的假期集中培训,之后实验组教师每半个月集中一次,进行继续的培训和督导。整个培训中我们以《德育导师工作指导手册》为主要培训内容。采用集中培训和自己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经过半年时间,我们课题组再次对对60名教师的120名受导学生进行了二次满意度测量,结果发现实验组在第二次调查中受导学生的满意度明显的提高,而且在第二次测量中,实验组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对德育导师工作评价的主要因素也是德育导师工作技巧与方法、德育导师会谈技巧、受导关系三个方面,其次德育导师工作态度也是影响受导学生满意度的原因之一。对于受导学生对德育导师态度评价的改变,我们认为是德育导师工作技巧与方法、德育导师会谈技巧、受导关系三方面改变带来的影响。实践证明这样的培训具有实效性,也具有针对性。
三、总结课题研究成效明确指导德育导师工作的方向
总结整个研究的结果,我们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一)、心理辅导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对德育导师工作在观念上、方法上和内容上都具有指导作用。
在心理辅导理念的指导下,德育导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把受导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的观念。在德育导师辅导过程中,导师把受导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强调尊重受导学生人格、理解学生缺陷。德育导师不急于对受导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受导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受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在心理辅导理念、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下,德育导师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德育导师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在辅导过程中,德育导师运用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倾听、同理、积极的关注等,先和受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再运用认知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焦点解决技术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发掘受导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依靠受导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问题,以促进受导学生健康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心理辅导理念、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下,德育导师开始重视学生作为一个健康的人的最基本的内容的辅导.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在辅导中,完善人格、发展人格也成为辅导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二)以心理辅导为指导,研究形成德育导师基本培训内容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课题研究中发现了德育导师基本的工作模式:与被辅导学生建立辅导关系——采集受导学生的信息——确定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对受导学生实施影响——阶段性小结后进行适当的调整继续实施影响——结束辅导总结辅导成果,是德育导师有效的工作模式。以《德育导师工作指导手册》作为培训教材进行培训是有效的。
在“心理辅导会谈技术在德育导师与学生谈话中的应用”的培训中,我们发现德育导师辅导和心理咨询一样,其最基本的活动就是德育导师和受到学生面对面的谈话,作为德育导师工作我们至少每两周和受导学生谈话一次。德育导师和受导学生的谈话与我们平时的谈话有很大的不同,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谈话要有明确的目的,就是要围绕辅导目标努力实现它,要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通过导师与受导学生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互动,去发现受导学生的问题或问题背后的根源,并最终帮助受导学生解决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适应环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德育导师和受导学生的谈话中德育导师要起主导作用,谈话能否达到预期的辅导目标、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主要取决于德育导师。培训中很多参加培训的老师开始觉得谈话技巧是最容易,因为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人人都会谈话;但是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老师深深的体会到谈话技巧的掌握恰恰是最难的。有很多参加培训的老师说,我原以为自己表达能力好很会说,但现在我发觉自己不敢说话了。其原因是德育导师在从事德育导师工作之前都有了几十年的谈话经验,形成了一种个性化的特征,已经有了自己的谈话模式,要在这种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全新的谈话技巧是具有很大的难度的。在培训中,我们要求德育导师学习一些心理咨询中的会谈技巧并不是要消灭原来已经有的个性化的谈话经验,而是发挥它的有利的因素,调控其不利的因素,结合学习的新的技巧,发展出更有利于导师工作的谈话风格。很多老师培训后,感慨的说我现在才知道该怎么和学生谈话。其中有一个实验组成员,许老师在一次培训中,感慨的说:“我的受导学生说我变了一个人,昨天的面谈中,他和我说了很多的掏心窝的话,这些都是培训的结果。”很多实验组的老师也都有同感。
在“焦点解决技术在德育导师工作中的运用”的培训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实验组的学员反映说“焦点解决技术”是一种神奇的技术,就象焦点技术中经常运用的奇迹方法一样,它让我们的导师工作常常发生奇迹。其中的张成辉老师,在德育导师工作中遇到的是一个几乎没有希望的学生,成绩很差,表现也很差,他苦口婆心的说了很多次,但受导学生就是无动于衷,他说自己几乎绝望了,想放弃这个受导学生算了。在他学习了焦点技术后,他尝试着在辅导中去运用,没想到半个学期后,这个受导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还不能算一个好学生,但张老师说自己有信心,下个学期还要担当这个学生的导师,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使受导学生成为一个好学生。
三、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导师制度的建设
为了更好的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使学校的德育导师管理更加制度化,我们德育导师领导小组,对学校的德育导师管理制度进行研讨,进一步完善了德育导师的制度,先后修订了《长兴金陵高级中学“德育导师制”实施管理办法》,制定了《金陵高级中学德育导师制考核办法》。
第四篇:心理辅导的方法
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让我认识到心理辅导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的道理是不难理解,要想真正学好心理辅导,特别是要想很好地掌握心理辅导的技能,创造性地展开工作,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在实践中边学习,边领悟,逐步提高与完善。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处理方法,也让我定位了以后的努力方向: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心理求助者感受到我今天一样的成长喜悦,感受到心理健康带给自己生活幸福感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努力创设一种激励成长的氛围,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成长。”是 五一长假除了旅游 还能做什么?辅导补习美容养颜 家庭家务 加班须知 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辅导方法,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做为教师要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教师要懂得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第五篇:德育导师工作小结
2010学年德育导师工作总结
张村乡校
魏仕玉
学校实行导师制后,在本学期我导师的对象是陈伟飞、范雪芬、张英杰等三位同学,通过各方面了解到,她在性格上比较活泼开朗,但是由于年龄比其他孩子偏小,自制力较差,比较贪玩,有懒惰心理,行为习惯不是很好,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时常和同学讲话,做小动作,影响老师讲课和同学听讲,作业经常抄袭别人的,回家作业也有很多次没完成,学习成绩很差。
我想,后进生并非天生如此,她发展到今天,应该也是有其原因的。有了这个想法,我就积极行动起来。首先,对她的家庭情况作了一番了解。她的父亲在外工作根本没时间管教,母亲开理发店生意较忙,也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于是,我几次找她的父母谈话、沟通探讨教育孩子的各种策略。
经过努力和深入地观察和分析,在终于找到了她的原因所在之后,我就思考,如何来做进一步的转化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为了获得她的信任,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平气和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谈,开始几次态度有点畏缩,次数多了,关系开始融洽起来。随着交谈次数的增多,与我的距离开始拉近,也愿意和我说心里话了,在课堂上的自我控制力也有所增强,注意力集中了,作业也认真了,不抄袭了,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能跑过来问我了。
作为德育导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应孩子,特别是后进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为此,我就时刻关注着她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在学习上,让优秀生尽量主动去帮助、督促她完成作业;生活上,尽可能的多关心和帮助她;同时在课堂上提一些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其回答;在其它活动中,尽可能的发挥她的优势,让其尽情表现,以增强其自信心。这样,在让她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也使她开始具备集体荣誉感。
在多次和她的谈话中,发现她很有理想。她希望自己将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如果以她现在的成绩,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没有泼冷水,而是抓住这个契机,与她促膝谈心。提醒她现在应该把握好时机,彻底改变陋习;树立信心,埋头读书;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就一定能如己所愿实现理想。很快,她上课能认真听了,作业也基本能完成了,学习劲头也在慢慢上升,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了。
现在的她,课堂纪律已基本能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养成,课后作业基本能独立完成,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本学期期末考试她的各科成绩达到了她自己预定的目标。但仍不免会有些反复,对这些反复,一经发现,我将及时诱导,做到防患于未然。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她将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2011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