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培智语文阅读课堂的实效性

时间:2019-05-12 06:4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多媒体在培智语文阅读课堂的实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多媒体在培智语文阅读课堂的实效性》。

第一篇:多媒体在培智语文阅读课堂的实效性

多媒体在培智语文阅读课堂的实效性

长阳特殊教育学校 谭承荷

培智学生因为先天语言障碍,大脑反应迟缓、自卑,语文课堂表现出来的只能学学字词。对于刚开始进入简单课文阅读教学内容时,可谓是难于上青天。我在慢慢的摸索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了大胆尝试,有了新的收获。

一、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培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往常的阅读课,老师在前面讲得天花乱坠了,学生在下面什么也没听进去,或者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引导去边读边分析,阅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而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跟着读读就难,有时候,连读的地方还不能自己找到,一篇课文学完了也难以正确的读出来。近年来,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多媒体教学设备给语文阅读课带来春天。课堂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跟着动起来了,精力相对集中了许多,大家都可以一起对照电子白板来试读课文了,读错的字词,可以马上得到纠正,就连视力极差的学生,也可以跟随大家一起对照放大了电子课本分析课文了。大家在互助、讨论中,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

二、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培智学生阅读的直观性。

在教学培智语文第八册看图学文《春天来了》一文中,引导学生看图时,教师直接将插图在白板上放大,要求学生按远到近再中间的顺序慢慢观察后,再叙述。学生迅速说出了“图上画的是农村春天的景色”。远处有山、有田,田里有麦苗;近处有小河,河里有鸭子,河岸上有柳树;中间是校园,校园里同学们在读书、写字、游戏等。这样,在直观观察中,让看图学文中的看图真正发挥了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培智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培智学生刚接触到课文阅读时,教师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去读懂一段话,更不用说去读懂一篇短文了,但有了多媒体的扶助后,师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效率高了。

以教学人教社培智语文第八册《春天来了》 为例。

1、在整体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直接将课文通过多媒体实物展台放大,让学生大声读完课文,一起开展讨论出课文大意。(1)、课文是讲的农村春天的景色。(2)课文是围绕地上、小河里、河岸上、校园里这些地方来描写农村春天景色的。(3)让同学们寻找标记出课文的自然段,对照多媒体一起来检查是否标记正确。

2、在分段理解课文时,教师再次用同样的方法对照大屏幕,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例如:在第三段的课文分析中,先让学生讨论针对这样的问题去独立思考、阅读。(1)“课文主要围绕什么来描写春天景色的?”(2)抓住小河里哪些景和物来写的?接着,对照大屏幕讨论:课文主要围绕河里没有了冰,水面的细波,水里的鸭子来描写春天小河里的景色的。

3、在课文的朗读中,师生先一起对照大屏幕,找到需要读重音的地方,强调语气的词语,并标记出来,教师示范朗读,然后学生去训练、体会。

4、在课文仿写的环节,先从大屏幕上课文中,一起去找自己可以改写的地方,然后,再去草稿上写,最后,放到实物展台上进行评讲。

这样,在课文的阅读课上,充分发挥多媒体实物展台和电子屏幕的作用,既节省很多时间,也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证实了多媒体在培智语文阅读课中的实效性。

第二篇:培智语文课堂的生活化范文

培智语文课堂的生活化(2011-12-02 20:18:02)转载▼ 标签: 康复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就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不仅增加了劳动技能和生活适应的教学课时,同时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学科都称之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就要求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结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与智障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新课改潮流下,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就要做到根据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抽象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现实实际有效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实践操作,在生活中感知知识,了解知识,增强知识的直观性,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在学中用,用中学,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充分体现出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指导思想,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还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这里是学生接受知识最主要的地方,教室环境的布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无论是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教室的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在自然真实或较自然真实的的环境中学习。

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我们可以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天气预报台,里面包括年、月、日的更替;几种天气的变化;与气候和天气密切相关的标志性动植物、以及人的衣饰和运动的转变等等。让弱智儿童去观察、认识、再更换或者报道,从而使这些知识在这种生活化环境中不知不觉的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

当然根据教材内容,我们还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舞会、动物园、游乐场等不同的生活化环境和情境。但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真实性,因为弱智儿童只有在真实中才能自如地活动,不太逼真的情景只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那种身临其境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息,会完全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进而乐于去学习和运用。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说所有的教材内容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知识结晶,是对源于生活的知识、规律的高度概括和客观揭示。这样,教学内容更容易生活化,也应该生活化。而弱智儿童教育的目的倾向性也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应致力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生活能力。所以,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把许多学生生长、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融合到了一起。它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如教材中有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常用字,有生活常识,有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敬长辈、爱祖国等社会伦理,还有社会风俗、生活习俗等等。

但同时由于弱智儿童教育新课改下的教材目前还没使用,原有教材内容又已严重陈旧,与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脱节,所以,我们除了要将现有课本内容尽可能生活化以外,更需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就是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以教材为内容,我们一定舍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的、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知识。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把那些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弱智儿童的认知特点,符合弱智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及他们生活中急需的知识内容增添到教学中来。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给与弱智儿童以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同,激发起学习欲望。归纳一下,主要有下面几种实践模式:(1)、引入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一位同学主动帮助小同学的事,某些体育活动、少队活动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2)、联系社会生活。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参观、野炊活动等,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3)、结合家庭生活。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从事旅游业的,则可以让他做做校内小导游等等。

三、强化动手,在生活操作中学习语文。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就是说明动手操作不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学习进行思维提供了支柱,且往往让人恍然大悟,产生学习兴趣。不过对他们而言,动手操作能训练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求知欲,补偿智力缺陷,缓解手部功能障碍,加强个性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洗脸》这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好脸盆和手帕,让学生亲手来操作洗脸,并展开比赛。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获得了感性的知识体验,掌握了洗脸的方法。

四、表演生活,在模仿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材内容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再获得主观感受的,只有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用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再次模仿生活,在模仿生活的背景下进行学习,就能使学生得到更真切感受。有的课文内容在是生活中的紧急情况,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五、体验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语文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当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语文的教学和学生真实的生活感知联系起来,让学生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例如:《购物》一课,我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进行一次购物体验,通过在超市购物活动的参与体验,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了各种物品,而且学会了在超市购物的流程以及注意的事项,也使语文更加贴近了生活。

当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分享:

0 喜欢

让聋校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谈聋校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 安徽省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胡晓莉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然而,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不能适应聋生学习需要的现象。作为聋校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聋校的语文教育更应该回归到生活世界当中,我们更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引领聋生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从而使聋校的语文教学活动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聋校

语文

教学方式

改变 分享到新浪Qing

一、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然而,如今的聋校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本应是学习的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怎么办?唯有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把“最大限度地挖掘聋生的潜能,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改进当前的聋校语文教学方式。

二、要让聋校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

在聋校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只有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才能被调动、被唤醒,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陶冶聋生的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使聋校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三、联系现实生活,加强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认识生活

聋校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再现,体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在执教公开课《小壁虎借尾巴》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用处和小壁虎尾巴的再生特点,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给聋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上课前,我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我拍了很多照片,有的是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有的记录下孩子们活动的情景,然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除了给孩子们展示了“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让他们观赏了更多的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学生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着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那天的活动之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那样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聋校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领着聋生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孩子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活动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2007-12-11

浅谈聋校语文生活化

浅谈聋校语文生活化

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 陈玉英

内容提要: 语言文字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沟通交流“零障碍”的重要工具

语言文字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沟通交流“零障碍”的重要工具,也是改变弱势群体地位的重要条件;更是聋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条件。聋童没有口语基础,他们学习语文是“零起点”,是语言文字的启蒙教学。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聋童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源于生活

目前,聋校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就是要改变语文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聋校的语文教材要以聋童为本,生活性、实用性强,浅显易懂,短小规范,使用频率高,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特征,有利于聋童读写借鉴。随着聋童生活经验的发展、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开拓、提高。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根据当地生活编制了课文《我爱宁阳的大枣》是写当地特产大红圆枣的,结合学生在校生活编写了课文《我的一天》,结合举办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和共青团员入团仪式,编写了《我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小学)和《我是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中学)等等,并加强了综合实践语文课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和语言的联系。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我们在学习各种花草树木的时候,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花园,进行给每种植物贴标签的游戏,教师出示一个一个的标签,先读标签上的词语,然后找到对应的植物,最后观察植物,读词语。学生学的不亦乐乎,收获不言而喻。

2、课文讲读“生活化”——联系生活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课文讲读“生活化”,由于聋童语言基础差,语言理解能力比较薄弱,于是教师在和学生讲读课文时要联系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内容、作者的意图。比如在教师执教《师生情》、《要下雨了》、《荷花》、《我和姐姐争冠军》等等 课文时,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把语言文字与现实生活对应起来,画上等号。如在学习《高大的皂荚树》一课时,结合校园里的杨树、梧桐树,要求学生从皂荚树主题: “高大”的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仔细体会皂荚树牺牲自己、甘心默默奉献,为别人带来方便和欢乐的高尚风格,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写校园里的梧桐树、杨树或柳树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和欢乐,使学生读写结合、说写并举,加强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能力。

3、语文思想教育“生活化”——回归生活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是人们思想交际的工具,而交际与生活同在,即使是儿童在生活中也一刻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儿童熟悉生活交际,也需要生活交际。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要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教师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1、日常生活“语文化”——运用语文

聋校语文课文中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了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如《蒋小芸洗手帕》、《扫雪》、《拔河比赛》等课文,学生学习了这类课文,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如课文《扫雪》,学生读了课文,不仅学到了语言文字,又培养了爱心,其收获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让学生完整的叙说某一件事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去做一件事情等等。在学校组织的轮流做纪律检查值日生活动中,值日生必须做好记录,谁做了什么好事,谁没有按时作息,谁和谁吵嘴,自己是怎样劝解的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学语文,用语文。

2、社会生活“语文化”——实践语文

社会生活“语文化”,在阅读教学中,一种是将课堂学习所得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学习课文《一副画》时,让学生说说爸爸为什么给了我一副秃尾巴大公鸡画,为什么最后爸爸又把尾巴添上了?同学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自己是如何做的,今后如何改正,再写下来。在学习了请假条、留言条、写信的格式和如何写读书笔记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一进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并且每学期举行学生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开展学做家务活动,假期走亲访友活动等等,并一一记录,写出感想、体会。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融入社会,与社会沟通。为锻炼学生,我们进行了在家长陪同下自己出一次远门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制定出行路线,可出门后一切有学生办理,从与售票员交流买票到打听路线,从选择餐馆到付帐---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增强了走向社会的信心,同时也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这些言语训练,既练习了学生语言表达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把语言运用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练习中学会迁移,这对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在说写训练方面,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历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的聋童也“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国外

1、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查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二)国内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4、我国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钟要效益。但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改;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于漪老师如是说。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再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 40 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 `````` ”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奴隶英雄》的教学的确让不少老师犯难,久远陌生的历史背景、拗口难解的外国语言文学、剧本式的文体结构成了教学“拦路虎”,这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斯巴达克、司令官、贵妇人、奴隶、等角色,有声有色地上演一出中国儿童式的《奴隶英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奴隶悲惨命运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草莓、夏橙、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可爱极了!这科技能训练的“生活化”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配上精心剪辑的音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又如:有位老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使知识“活”起来,也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的好办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

又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 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者,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古诗《草》,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时,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学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什么东西?

生:春风。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学生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了几条斜线。

师:这就是风!可是风是看不见的呀!想一想,怎么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生: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

师: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儿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

教师利用图画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立足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XX 啤酒,步步领鲜”、“使用 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葡萄沟》、《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桂林的山水、桂海碑林、李宗仁故居、八路军驻桂办事处遗址、红军突破湘江烈士陵园等,就是一个个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街道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

苏州市吴中区聋哑学校

姚里英

摘要:聋校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落后,教材陈旧,再加上语文教师观念的落后,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一套桌椅、一本课本”的框架内,识字成了语文课特有的任务,教识字成了语文教师的专利。这种狭隘的认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课程下“大语文”、“生活语文”的新形势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我们在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创设生活情景,展示生活场面;二是鼓励走出课堂,现场体验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将识字教学于认识校园、家园及周边环境中,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于学生游戏等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获得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聋校

识字教学

生活化

从目前聋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及多年来始终未变的聋校教材的制约下,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素质教育难以深化。因此,聋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改革思路,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反映在操作层面上便是——努力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丹纽舍夫斯基说“教聋哑儿童学说话的传统方法,乃是儿童学语的一种障碍——把学生说话和活动局限于课堂教学的范围内,是很不够的。”语文课与生活结合起来,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生活化识字教学要求寓识字教学于认识校园、家园及周边环境中,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于学生游戏等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获得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何高效进行聋校低段的识字教学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展示生活场面

1、在课堂中再现生活 所谓再现生活,就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堂逼真再现,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聋校低年级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认识事物以简单、直观、具体的方式为主。因此,若想将书本中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现代化教育技术可大显身手。在出示生字时,运用多媒体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马、牛、羊、等生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利用多媒体创设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牧民骑着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牛、放羊的的精彩情境;又如学习山、石、舟等生字时,可创设这样的画面:一首轻快的小舟在青山绿水中行驶,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小朋友们看得入迷,旁边出示汉字,生字用红色突显出来,当有小朋友读出来时,便一闪一闪的,同学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读生字。学习课文特有兴趣,对于识字学习更是兴趣多多。

2、在课堂中表演生活

如教学《两只狮子》时,其中第二段讲到:“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对于“滚、扑、撕、咬”四字的认识,我让学生在对课文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表演,体会动作,进行识字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带学生到草地上表演“滚、扑、撕、咬”四个动作:在滚动中,学生知道了有前后滚,也有左右滚;在表演扑时,我在学生前面一定距离放了一个玩具让学生作为目标扑上去。开始学生总是双手扑空,多次的练习使学生知道了狮子的本领也需要通过刻苦的练习才能得来;在表演撕、咬时,我让学生撕一张纸,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狮子与人类有所不同。我们只要双手一用力就能把纸撕碎,而狮子需要用两只前腿抓住,然后用嘴巴去撕去咬;最后,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表演这四个动作。通过表演体会,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了起来,一一进入了学生的脑海里。一动胜百读,很多字学生都可以在动一动,演一演,做一做中轻松掌握。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字,并使学生对汉字获得深刻的印象。

3、在课堂中实践生活

“课堂即生活”,我们不妨把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搬上讲台。低年级学生特别好动,根据他的这个特点,在教学 “坐”“立”“走”“开”“关”“做”、“扭”、“钻”时让学生做一做这些动作,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字义,更好地记字。

二、鼓励走出课堂,现场体验生活

1、寓识字教学于各种环境中

(1)在校园及周边环境中识字。置身于现代化的校园,那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枝条、竞艳吐芳的花卉,看着令人陶醉。与此相适应,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一定也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着你。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名校牌,都是识字教学可利用的极好资源。教师可尝试当回导游。一边带着同学徜洋于优美的校园,一边认读相应的汉字或语句:“山茶”、“桃树”、“樱花”“栀子”“桂花”„„“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 3 生活的强者。——张海迪(肢残人)”、“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环境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自强不息、努力构建平安聋校、和谐聋校、绿色聋校”“不要问吴中区聋哑学校给了我些什么,而要问我为吴中区聋哑学校增添些什么色彩”„„同学们在这样不经意地活动中,了解了校园,亲近了学校,愉快地接触了汉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把识字范围扩大到校园周边。

(2)在家园及周边环境中识字。绝大部分聋生虽然寄宿在学校,但一年中约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的。他们各自的家园和周边环境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他们身边处处有知识。每天父母所采购的物品,周边的广告招牌、商品名字、宣传标语等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里面有许多学生不认识的字,因此把识字教学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在走路时,看看广告招牌中有没有认识的字,能否读出其中的内容;在买东西时,看看商品的名字和说明,尝试去读懂它,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观察,使学生在观察中了解熟识的字的作用,认识新的字,这样,既能带动学生主动地识字,又能使学生学到许多生活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寓识字教学于人际交往中

学生都有强烈的同伴交往愿望,并在交际过程中享受交往的无穷乐趣。如今国家也越来越关心残疾人,但社会上大部分人因与聋生无法沟通,使聋生与健全人之间产生了鸿沟,聋生由此也怕与健全人交谈。为了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学校也常为聋生制造一些与健全人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手拉手”活动也是为学生提供交往的好机会,同时,吴中区郭巷中心小学也为我校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郭小的校容校貌,聋生带普小学生参观我校的校容校貌,并为健全人作简介,及组织的各种比赛、联谊活动,扩大了聋生的交往范围。实践中发现:每次活动,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热情地向介绍自己的姓名的,有带着同学的名字向同学紧紧追问的,学生们在充满自主快乐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许多汉字。

3、寓识字教学于各项活动中

游戏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学生喜爱游戏活动,对游戏他们总是乐此不疲的。引导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游戏活动中认识一些字词,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识字的好办法。如:给字宝宝安家;拼音、图画与生字对号、找朋友;添笔画组词、变字小魔术。教师出示基础字“十”,让学生先加一笔,可组成“土、干、士、千”,出示基础字“日”让学生讨论,可以变出“田、由、电、甲、申、旧”等字;还可以做“我说你演”的游戏,如教师出示“拍、打、抬、指、摇”等字,学生迅速做出表示这个字的动作,这样既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到乐趣,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生活化识字教学,既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识字资源,又凸显语言文字学习的实践性等特点;既识字,又阅读,把阅读与识字有机结合;既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又引导学生走进了“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推荐]

浅谈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无名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不同,如何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困扰着教师的问题。笔者认为,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要注重“课堂实效性研究”。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认为要探究新课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合作、探究的机会,实现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适时转型。

什么是课型?所谓课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选择恰当的课型是搞好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传统的课型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老师与学生关系是“传授一接受”,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以民主的姿态起到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体验。这一精神就要求我们对新课型进行探索。笔者认为这种新课型有三种基本特征:一是课堂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二是教学方式不再是传授而是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由机械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变为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以下两种教学课型,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探究型课型

探究型课型是指将一篇课文设计成若干子课题,引导学生自由选题、分组讨论。这一课型可以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恰当,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负责策划学习活动,包括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组织、提供相关的学习途径,明确学习成果交流评价机制等;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训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哪些人在一起学习,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例如在笔者在语文版第二册读本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首次尝试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当时我确定了如下两个学习目标:

1、在自主的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搜集材料、钻研材料以及创新阅读法

2、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音乐、历史等知识分析研究课文,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事实上,这样的课型学生从未接触过,于是,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1、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并布置课题(当时我确定“走进史铁生”、“由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引发出你对生命地认识”、“结合课文,联系实际感悟母爱”等等几个课题)

2、学生阅读课文,自选一个课题,可以与其它同学合作,确定发言内容和提纲。

3、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并把成果制成powerpoint,大家共享。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兴趣浓厚,课后收集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筛选。课堂展示成果时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探究性学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特别“感悟母爱”这一专题展示时,学生播放了懂文军的MTV《懂你》,整节课的情感达到最高潮,很多学生流下了眼泪,语文学科知识和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有机融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学生除学习语文知识还从中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教学工作应当追求的目标。循着这样的思路,我多次组织过类似形式的探究性学习,如《十八岁出门远行》《汉家寨》等,课题和选材力求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符合新课程教育的根本要求,并能较好地克服陈旧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弊端的。

(二)问题教学型

设置疑问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它是一种融设问、探究、质疑于一体的形象化教学环节 ,也是显现教师教学的魅力之所在。这种课型要求教师深入研究课文,弄清课文在单元中地位、作用,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着重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以问题为纲,统帅教学目标,在教师科学地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巧设问题,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深入地学习,调动学生求知欲,以带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往往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入专题学习。

例如在语文版必修Ⅰ《陈情表》教学中,我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应召,他是如何陈述理由的?他的表白能否打动武帝呢?”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说辩艺术、孝文化等的探究,它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带着悬念,他们开始认真阅读,紧张思考,热烈讨论,有的学生侧重于李密孝顺祖母、有的学生认为除孝顺祖母外还有对前朝的忠心、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这时有部分学生提出:“为什么孝顺祖母会打动晋武帝?”笔者适时介绍中国孝文化并引导学生从课文语言上分析李密成功的原因,引发学生对《陈情表》说辩艺术的讨论,学生不仅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感受到本文辞令艺术的高妙,学的积极性更高了,最终这堂课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有所拓展。

以上两种课型相对于传统式课型,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的发挥,课堂呈现出灵动活泼,富有生机。能很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第四篇:游戏化教学在培智语文课堂中影响

游戏化教学在培智语文课堂中影响

【摘 要】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法的实施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上的特殊化,也产生很多影响。在培智语文课堂中,游戏化教学从智障孩子的特点出发,将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化,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遵循孩子的天性设计出游戏教学方式,能让培智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中体验游戏化教学的快乐,能让他们学有所获,习有所得,更能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愉悦。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培智语文;培智语文课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随着融合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尽管“游戏是儿童的天职”一说一被众人达成共识,然而,在我国特殊教育儿童游戏的理论及实践的论文为数不多,爱玩游戏对于培智学生来说,同样是他们的天性使然!那么在培智语文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会对培智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一、游戏化教学使培智学生获得认知能力提高

与普通儿童相比,培智学生由于大脑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而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他们语文识字、学词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当他们的认知出现问题就成为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要矛盾。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语文学词识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活使用夸张的语调,例如进行“你说我做游戏”时,教师说“站”,学生马上站起来,教师说“坐”,学生马上坐下。不仅认识了汉字,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语言学习,又活动了身心。

二、游戏化教学使培智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提高

言语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没有语言,人类无法交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发音是学习汉语的第一步。培智学生一般都有语言障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构音问题,在言语理解和表达上存在一定困难。培智学生与他人交流范围狭小,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受到限制,常用的词语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有些音可能只是是在与他人交流时“听”来的。这也导致了他们对基本字词的理解有了偏差。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认识“黄”、“红”生字时,我先拿出这两种颜色让学生分辨时,发现他们红黄不分,判断不准;有的则发音含糊。这时候,我采用“听颜色,找物体”的游戏,让一个学生说出颜色,其他学生找出相应颜色的积木,卡片或者教室里别的物体,然后在进行“找朋友”,把玩具分给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手中的教具颜色,再找出应“字卡朋友”,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尽力对文字、音韵的喜好,久而久之的就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游戏化教学使培智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度。自我效能感的获得与体验成功的与否有关,体验越多的培智儿童,其自我效能感也越高。培智儿童因为受记忆、言语、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的影响,在学习上经常表现的比同龄人落后,因此他们就会感受到习得性无能。这种习得性无能感会使学生丧失努力的积极性,若当失败时,他们就会更加自怨自艾。那么如何让培智学生在语文游戏化教学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呢?通过日常语文课的经验,我一般会先采用带有游戏性较大、难度较小的任务,当他们在游戏教学中能获得许多成功体验时,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他们就会放心大胆探索各类与学业有关的游戏。比如刚上课时,经过课间的休息,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往往不在学习上,可以通过 “小猫钓鱼”“坐上火车去旅行”“大手小手动起来”等游戏调动出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把课前复习看做“炒旧饭”,就能使学生在瞬间集中注意力,从而在这种宽松的氛围和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学习困难儿童可以自由自在的探索知识世界,可以充分体验到游戏化教学的成功经验,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效能感。

四、游?蚧?教学使培智学生获得被接纳的愉悦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智力障碍儿童是不可造就之才。因而人们很难讲自己的目光投入到这些孩子身上,甚至对他们采取漠视、轻视、和鄙视的态度。由于智障儿童缺乏平等的对待,他们也产生了不愉快的交往经历,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不易接近人。通过采用“我是老师”游戏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上,同学们成了互帮互助的小组,感受到了被接纳的愉悦,当老师教完一个生字时,每一组都会有一个小老师,他们会帮助其他组员进行改进,依次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有当一名小老师的接纳感,使他们感受到安全、愉快、平等、友好的学习氛围。

五、游戏化教学使培智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众所周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普通孩子都有追求成功的意愿,培智学生更是如此。但生活中多数孩子都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即便是很简单的认读生字,他们都很难完成。其实智力障碍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也会受快乐原则驱使,容易被游戏吸引,因而游戏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练习巩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练习到位,如何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练习,我选择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将每个题型穿插在带有不同数字的“九宫格”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回答相应问题,当回答错误时,再由其他同学纠正,从而回答对问题,得到礼物,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打开培智学生的自己的心灵之窗,让孩子们有大的进步。特殊教育学者曾说:“山不来,我则去”,在培智语文课堂中,的确有很多“大山”,作为特教教师的我们应创设出更多的游戏,让孩子们可以和我们一起走进“大山”,让孩子们得到更长久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念丽.特殊儿童的游戏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陈云英.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五篇:培智生语文课堂最优化启示

培智生语文课堂最优化启示

我是一名从事智障生语文教学智障生学习

线的工作者,近十年与智障生的近距离接触后

教学;尽

在下知识智力低的原因有三个:

1、培智生好动,注意力差,不容易组织

速度不等;

3、培智生学习,我过

性差。

2、培智生智力程度参差不齐,语文教学课堂上一节课学习用品的损失如何这培智生的学习

尝试:在课前帮助学生养成分类教学和直观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一习惯;在授新知识时对学生

实践证明,时反复让学生读、写和说。较轻的培智生,而对的组织教学过程,既

培智生则收效甚微。教学的最大,又不

师生负担过重,是我苦恼的问题,而且是各国教育理论和工作者正在探讨的问题,更是多年来各国教育家所关注的问题。在我感到彷徨时,我偶然了一本《国际教育新理念》的书。我怀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随手翻开了一页页纸张,很快书中各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讲述的“终身教育思潮”、“多元智理论”、“最近发展区”、“教学过程最优化”等新理念跳进我的眼帘,是前苏联教育科学博士、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理论带给我无比的震撼和惊喜。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方案能

在规定最大的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正是我想方设法

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解决。我学习巴班斯基

培智生课堂上学习语文的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范围内的最佳最优的。即用最少的。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有目的选择组织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后把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为:培智生在教师有限的教学中那么如何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运用了大的段落作了:一要教师、学生、教材的特点使教学任务、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方法;三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学过程;五要师生分析教学结果。的语文教学课堂实践迅速第2课“勤洗手 勤洗澡”中的学过程

一、教师应任务最优化。

化的教学目的与内容 传统,化;二要充教师分考虑教学作用;四要教师

检查结果

教学习后语文教

巴班斯基论述的五个要点,我逐条

六个

启示。下面我以辅读学校教材实用语文第五册中

课时识字词和读句为例从学习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和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使每一次教学目的和

培智生学习

把教学目的定为能化。如第2课“勤洗手 勤洗澡”教师应该

认读两个字词和让学生看懂图意,会学任务洁?”而为让学习一

句子,并懂得勤洗手和勤洗澡的常识;把教

怎样

皮肤的整

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会认读词句和回答“学生则只要求会认读词句。

二、书中化的内容授新

考虑到培智生的学习特点,尽量让课本中“死”的知识“活”起来,已有生活经验轻松学习。第2课中的字词句教学,授新的内容,教师应该把知识简单化和形象化,让学生我把教学内容为先学生观察图画,接着让学生演示动作,最后让学生据图读字词句,学会读和理解字词句意思。

三、采用的教学

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

动作;

采用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

和方培智生好动,注意力短暂,法。时智障生喜爱色彩鲜艳的物品和做游戏的特性,我在教学“勤洗手勤洗澡”中的内容直观教学法:观察图和演示

性。性

学生的学习为学生创设

性。的我机会,游戏法:“认读接龙”和“谁最棒”的角色扮演,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

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勤洗手勤洗澡”的授新与知识检查时,如读、写、演,让实的基础。

五、学生反馈

体验到学习的感和喜悦感,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

教学过程

培智生智力损失的程度不同,也许会在规定的完全

学习知识的能力也会。,培智生

教学过程来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不同。“怎样简单的知识,抽象和难的知识则需要二节课,甚至三节课的学生的学习进度。

六、师生分析教学结果

有助于教师分析

才能学会。例如2课要求学生回答皮肤的整洁?”就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回答,此时教师就应该分析每一节的教学结果,于表彰,师讲的知识听懂了吗?谁上课最指出的教学与失败,而且更有利组织学生互相

选出典型

:教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应该在一节课的学习任务结束时,激发学生向身边榜样学习的斗志。

?谁还要努力?……接着教师要新学期即将来临,《国际教育新理念》的学习熏陶我顿感信心百倍。我习得的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念恰当地运用于培智生地语文教学课堂。我坚信:我和学生会“硕果累累”。音乐元素和培智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关键字:学的 科教 整合 文学 音乐 元素

论文简要:研究和实践表明,音乐元素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可行的,必要的。适时、适情、适量的选用音乐元素,运用于教学的不同环境,将会促进培智语文课教学的良好运行,能有效地提高智残学生的语文技能水平,完成智障孩子的品质塑造。

一、整合的必要性

(一)、语文、音乐的结合能有效地矫正智障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的身心缺陷行为。智障学生学习行为特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注意力不集中,识记慢,局限于直观形象,易疲劳,并伴有语言障碍等。相关科学研究和笔者的实践证明,音乐元素对他们的这些不足能够起到有效的弥补作用。

(二)、语文、音乐的联姻能积极有效地促成培智语文学习终极目标的实现。培智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由两方面组成的:

1、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2、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行为品质能积极有效地帮助智残学生提高语文的技能,而技能的训练又能帮助学生完成品质的塑造。将音乐有机融合在技能教学和情感教育中,会起到促进和催化作用。

(三)、语文、音乐的牵手符合新时期培智语文教学的改革精神,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体现了大语文学习观。新时期的培智语文教学倡导学科穿插,互动,学习资源的开发、整合。立足于智残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和特殊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有选择的引进多种元素,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整合的策略及依据

(一)、让音乐成为运转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一节语文课,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很多智障学生因家庭环境,曾经的普校上学经历,以及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因素,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存在散漫,好动,懈怠行为。这些行为若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其语文课堂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应注重对这些行为缺陷儿童实施心理、生理矫正。在诸多矫正手段中,音乐干预有着他独特的作用。现代音乐心理学开始于19世纪中叶研究音响与感觉之间的关系,5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学的出现,使音乐的感知、认识过程及其本质的探讨进一步深入,并更多地利用科学仪器对心理活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如音乐对心理的剌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实验证明,人能主观地感受节奏,有几种基本的感知能力:如时值和力度的感觉,听觉影像,节奏运动的冲动。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有自发的不随意节奏活动,在成长过程中它逐渐发展成由肌肉控制的有节奏的随意运动。节奏引导人的整个机体参与协调、平衡、统一的韵律活动,它给人以舒适、安详、自由的感觉。它能使机械性的活动延缓,或减少疲劳的出现,缓解由注意过度集中所造成的紧张。不同的节奏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圆舞曲的节奏给人以优美、飘动的感觉;进行曲的节奏使人感到刚劲、有力。节奏不但组合声音,而且组合人的活动,例如:行进的队伍、集体体操都要用节奏去指挥。有训练的乐队都能摆脱拍子的图示,凭乐队成员共同的内在节奏获得演奏上的完美统一,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利用音乐实施对智障学生学习行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教学预备铃响时,学生还没有从课间的兴奋状态中走出来,为了平定他们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我们让教室里回荡起《春江花月夜》(琵琶古曲)、《高山流水》(古筝曲)、《雨滴》(肖邦钢琴曲)旋律,他们会逐渐收敛了嘻哈的神情,舞动的手脚,安详的等待新课的到来。课到中途,偏机械性的学习方式,较大的知识接受量引发学生的身心疲劳,注意力的分散,这时,播放一些速度为每分钟60拍,节奏为4/4拍的古典音乐,学生重新有了学习的积极性,集中的注意力,这样,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进行。一节课的尾声,教学进行到了复习巩固环节,让智障学声在舒缓的乐曲声中温习字,词,句,文,会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二)、让音乐成为智障学生学习语文技能的“好伙伴”。

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掌握语文技能方面,轻、中度的智残儿童,经过学习,要达到简单的听说读写能力。众所周知,智残学生感知、识记速度慢,思维直观形象,抽象概括水平低,接受容量小,再现困难,并伴有语言障碍。所有的这些成为他们语文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课需要寻求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对智障学生语文技能的传授任务。音乐元素能很好地充当这个角色。

1、让音乐陪伴学生进行听的技能训练,将有力地提高学生听的行为能力。我们知道,和语文文本的交流,和老师的交流以及和伙伴的交流,听是重要的要素,在听的能力训练中,我们要达到静思,明理,复述,悟情的能力。在学生浮躁的心绪下,教师单调的说教中,普通学生尚难以完成对信息的充分捕捉,更不用说让这些智残孩子完成某一项听的任务了。如何帮助智残学生很好的听,上个世纪60年代,坐落于保加利亚索非亚的暗示学院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听古典音乐识记单词。实验结果大家都知道,在舒缓的乐曲声中,人们学单词的效率极大的提高了。那么,将这项试验成果应用于智障孩子的语言听记过程中,结果如何呢?教学实践证明,影响是较为积极的。笔者就智障孩子在音乐中识记课文生词,复述课文片段,复述老师相关生活片段的语句做了小实验:播放理查德克莱得曼的钢琴曲《爱情故事》、《秋日的思语》(乐曲速度分别为60拍/分钟,70拍/分钟,节拍为4/4拍),随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或快或慢,或高或低的反复读词,语句,说话。从学生的听的表现看,他们都很投入,从记取结果看,生词能记取近半数左右,能简单的,比较全面的复述课文片段及老师的话语。同样,在相关课文的文本情感阅读上,我配以恰当的曲子,其效果也是不错的,比如给《春天的颜色》配上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给《静夜思》配上《思乡曲》等,学生激起了学习兴趣,引发了情感体验,调动了生活想象,以集中的注意力汲取文本信息,并能复述或背诵课文。这样的整合,训练,逐渐让学生的听的行为实现由生成向养成的转变。

2、让音乐陪伴在智残学生说写的左右。说和写可以说是智障学生作文的不同表现形式。说和写的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们知道,智障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普遍比较低,对外界事物静态的观察,动态的连续反应能力不强,缺乏想象力。无意注意的行为特征更导致他们难以捕捉外界向他们传递的信息。因此,培智语文教材将说话训练设置到每个教学单元,旨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如何持续不断的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述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我想,以下几个因素是必要的,(1)、激趣----让他们有说话的热情,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音乐唤起他们说话训练的热情,在说话训练中辅以音乐舞蹈,游戏,儿歌,让书中相关的图画“活”起来,让训练的语句变得有节奏,有韵律,有趣味。这样易见,易闻,易感的语训方式会让孩子投入很大的热情,语训效果会是很好的。(2)、取材----对智障孩子语言的训练含盖了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交际,感恩,奉献,学习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立足文本的同时,积极引入语训资源。让我们再看一看培智音乐教材,其歌曲的选择也含盖了劳动教育,卫生教育,奉献教育,爱心教育等主题,经过这些歌曲的学习,可以说,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隐形语言储备库,只不过他们还不知道怎样去开发它。老师可以先让他们唱歌,温习歌词,然后读词。再结合相关图片,创设特定情景让他们将画面,将动作行为和歌词有效结合起来,反复对照练说,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有大的提高。(3)、想象-----作文的创作,或者换一种说法,从大的方面看,文学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创造。古往今来,很多文学作者从音乐中得到灵感,汲取营养,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在诗歌创作中尤为明显。比如,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上海东方明珠塔的设计灵感也缘于此。宋景赞唐玄宗击鼓的“头如青山峰,手若白雨点”。其他如王维,李白,周邦彦,姜夔等大诗人或大词人皆精通音律,更值得一提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音乐研究颇深,也够得上“音乐家”的称号了。音乐赋予这些文学家,思想家以创作的激情,灵感,资源。同样,文学也让音乐创作受益匪浅。从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到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从江涛的《雨巷》到周杰伦的《千里之外》,这些音乐人的创作无不受惠于唐诗宋词及近代诗人的影响,文学和音乐的牵手,用时下时髦的词说是“双赢”。鉴于此,将音乐引入到智障学生的作文教学中,这是很有必要的,众所周知,智障学生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但缺少想象的延伸。持续不断的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事物的刺激下活跃思维,展开想象,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做到的。也是音乐介入作文训练的目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一些摹声色彩较为浓郁,形象感强的乐曲,乐器,诸如《赛马》、《动物狂欢节》、《杜鹃圆舞曲》,等。必要时,匹配相关的视觉画面。让学生聆听,感受,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文字叙述。比如,我让学生欣赏《动物狂欢节》之《天鹅》乐章,(这是一首摹声色彩很是浓郁的曲子。竖琴弹拨出太阳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水面,温柔而多情,大提琴奏出天鹅浮游于水面时的华贵典雅气质。整个曲子超尘脱俗,圣洁无暇,很容易打动听者。)学生反复听了几遍后,我结合竖琴的模拟演奏问学生:“你们听这竖琴的声音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像水在流”。我又问:“那你听水流的是快还是慢呢?”“慢!”学生说。“如果有太阳光照到水面上,水面会是什么颜色的呢?”我又问。“水变黄了。”有过相关生活体验的学生说。“那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师播放画面。“你们真棒!你们用自己的话很好的描述出了乐曲的画面,你们想的太好了,如果再把老师给你们的一些词用上,就更好了。”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用“慢慢”、“洒”、“金黄色”等词语将他们叙述的零散片段串联起来,讲一两句完整的话。学生经过指导,能说出“水缓缓地流着,太阳光照在水面上,水变成金黄色的了。”同样,对于大提琴的演奏,我结合步态表演加以引导,进行说话训练。结果,学生也能说出“天鹅不慌不忙地,安静地在水面游着。”这样完整的句子。最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聆听乐曲旋律,并带他们说以上训练的句子。学生的语言能力记想象能力都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在结合《杜鹃圆舞曲》进行说话训练的时候,我充分调动学生调动积极性,班级里有一个学生舞跳得特别好,我让他领舞,全班学生随曲子的节拍“跳”起舞来,并随着曲子学叫“咕 咕-”(乐曲中杜鹃的叫声)。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跳舞的杜鹃欢快的情绪。再加上时间,地点,动作叙述要素的指导,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已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春天到了,树发芽了,几只杜鹃在树枝上跳起舞来,他们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向后,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一会儿转圈,还“咕咕”地唱着歌,他们真高兴啊!”。在培智音乐教材中,贴近于生活的歌曲如《闪烁的小星》、《小雨沙沙》《大家学雷锋》等同样可以作为学生展开想象的出触发点,启发他们:天上的星星是什么样子?像什么?他们在天空中会想些什么?小雨落在你的身上,你想说些什么?能不能学着歌曲唱出来?想一想并说出来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平时做了哪些好事,讲文明礼貌的事?问题提出后,师生互动,补充。因为这些问题是很多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遇见过的,他们因而有了想的热情,说的欲望。随着训练的强化,深入,他们的想象力有了很好的发展。

(三)、让音乐成为提升学生精神品质的“好导师”。

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是锻造一个人的灵魂。所以,语文教学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更应讲究其人文性。语文学习带给他们简单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更应当注重道德,情感的建设,将含盖全面的“八荣八耻”、“和谐构建”渗入到他们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完成对他们品质的塑造。这是智残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智商和情商共同决定一个人生活,事业的成功,而有关研究表明智商的高低在一个人将来是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只占20%的比例,而情商系系统中的情感、需要、注意、兴趣、习惯、意志、信念、理想、人生观等却占80%,其中情感因素又是其核心,占该系统的25%。情感是所有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指导人的行为的基本因素。情商素养的发展是以情感为基础的,积极的情感可以成为个体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常言道:情顺理通。智障学生的智商低下,所以情商对他们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他们情商教育,他们才能拥有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品质。通观培智语文教材的编排,有对母爱的歌唱,大好河山的赞美,对劳动的礼赞,对奉献的宣扬,对身残志坚的称颂„„目的很明确,就是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化教材文字为学生血肉,完成对智残学生情商的培养。我们必需抓住在校智残学生情商发展的关键期,积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短期看,这样做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学习,长远看,能够让他们更好的生活,工作。如何帮学生提高情商水平,我们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可以融合音乐。音乐和语文在对学生人文感化的功能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儒家认为,音乐“通乎政而改风平俗”,“正音”可使人之间和敬、相亲、和顺,而“淫音”则乱世、乱心。所谓“音正而行正”、“乐和民声”。荀子在《乐论》中讲音乐心理作用的特点是“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确实,音乐以她扣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情理交融的歌词,时时处处的拨动听者的心弦,触动听者的灵魂。合理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感悟情感,塑造品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完成语文和音乐的相互渗透,以达到情感培养目标。

1、先声夺人,铺垫情感。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在导入环节播放,情感描述歌曲情节,结合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如,学习《两块金牌》时,先让学生倾听《男儿当自强》,激起学生奋进的情绪;学习《我是中国人》时,新课前播放《我的中国心》MTV,激起学生爱的体验;学习《亲人》时,播放《爱的奉献》音乐电视,“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深情歌唱催动了学生爱的情感。学习《妈妈的爱》时,播放儿歌《妈妈的眼睛》MTV,歌中孩子的深情道白感染了学生的心灵。

2、音乐烘托,渲染情感。在朗读环节,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歌。在旋律中淋漓尽致的显现文本的“魂”。比如给《妈妈的爱》的朗读配上钢琴曲《给母亲的信》;给《东方红》配上交响乐《东方红》。有的课文在朗读后干脆唱起来,如《王二小》,《东方红》、《让我们荡起双桨》、《别说我小》等。音乐会有效的帮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对话文本。

3、音乐欣赏,释放情感。在说话训练环节,有选择的播放音乐,将有声的旋律变成情感的语句。在对话中倾诉心声。在学习完了《春天的颜色》后,我播放FLASH动画音乐《春天在哪里》,并将歌词誊抄在黑板上,文乐对照,情感描述,让学生徜徉在春天的红花绿草间,鸟语花香中,进行一次愉快的阳春之旅,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接着,让学生说说春天里还有哪些让人喜爱的东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发言,教室里春意盎然,学生的口语得到了训练的同时,更是生发了对美好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在学习完了《亲人》一课,我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播放一些献爱心的视频画面,如帮雪灾地区的人们重建家园;帮穷困的孩子捐助助学;给白血病人募集善款等,歌曲感染了学生,特别是当学生看到一些助残画面时,因为他们有着切身的体验,所以有了说的欲望,在接下来的写话中,不论字句的多少,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们的感恩之心,奉献之意。他们的品质在听(音乐),说(体验),读(文本)写(感受)中得到了提升,完善。

三、小结

综上所述,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增入音乐元素是必要的。立足文本资源,关注学生需要,适时,适情,适量的发挥音乐元素的功能,让语文课乘着歌声的翅膀,会有效的提高培智教学的效率,提升智残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关关键字:学的 科教 整合 文学 音乐 元素 关于培智生活语文作业设计的教学实践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作业的安排和设计也是检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作为特殊学校启智部的生活语文教师,对培智生活语文的作业设计做了一些教学尝试,包括作业内容生活化、形式多样趣味化、差异性和作业评价的多元化等几个方面。【关键词】培智生活语文作业设计教学实践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业的安排和设计也是检验教育一个重要环节。笔者是特殊学校启智部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三年语文教学中,关于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慢慢的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如何给学生布置符合其能力的作业,如何让作业变得内容丰富有趣,如何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如何让家长也参与到语文教学和作业中来等等问题。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教学尝试。生活语文作业内容生活化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目前我校启智部语文教学主要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辅读学校教材《实用语文》为参考,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再依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另外我校也正在开发生活语文的校本教材,该课程的基本思路就是以生为主,以生活为核心。比如笔者目前所教的班级是从一年级一直带到现在的三年级,使用的语文教材一直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文》为主,教学内容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保护皮肤》、《我的家》等单元,笔者根据这些生活单元主题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和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并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基本以识字为主,课文从简单的字词到简单的句子。最初笔者布置的作业A 组大部分以重复性的抄写生字为主;B 组大部分以跟读字词为主;C 组学生由于能力有限主要以认读图片为主。慢慢的笔者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家长也反映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笔者开始思考改变作业内容。既然教学内容以生活为主,那何不试试让语文作业也生活化,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日常社会生活的桥梁,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如第五册第二单元《常见的食物》这一主题中,笔者对A 组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为:淤我最爱吃的蔬菜,家长协助带蔬菜回学校。同学间互相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蔬菜,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于怎样才是正确的饮食习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不能光吃鸡鸭鱼肉,要多吃青菜、萝卜和白菜”。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后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自信地告诉其他同学应该怎样吃饭才健康。2 生活语文作业形式趣味化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智障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量让作业内容、形式多样有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并能够享受这个过程。比如“听”故事,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同样是听故事,可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讲都会对智障学生有一定的影响。笔者会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家长课文内容或故事文本,让家长讲给孩子听,并时不时的回答问题,对听的内容做出判断,也会做一些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听的重要性。

“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首先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或者学校的活动说给家人听,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生字词、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节假日、放假之前就会提醒大家记住自己假期的活动,然后回学校之后将自己在假期过得最开心、最有意思的事说给同学们听,老师和同学还会发问。

慢慢的同学们就养成了这种习惯,如果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会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比如“昨天家里谁过生日”,“我家搬家了”之类的,同学们都很愿意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生字、字词、句子、儿歌和故事。语文课堂上少不了朗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读,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同样如此。低年级识字少,还有学生不识字但是会跟读,在语文课堂上可通过多读配图的字词、多读琅琅上口的儿歌等方法来增强他们的语感,同时促进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口语能力布置相应的朗读作业,与家长一起读,或者将所学的读给家长听,等到有能力时阅读小故事再分享,这些朗读形式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加自信。

“写”出自己的情感体会。虽然低年级学生掌握的字词并不多,但是笔者仍然鼓励学生用笔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比如有位同学每周都会写上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周末的活动,过得开心还是不开心,如“今天星期六,我和妈妈去万家,好开心”。虽然每次只有一句到两句话,但是笔者仍然给予了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一直保持着这种兴趣和成就感,一直坚持下来了。生活语文作业的差异性

虽然启智班一个班一般只有10 到12 名同学,但是仍然存在个体差异,学习能力也有不同,一般都要分为2 到3 个层次,在教学上要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需求和目标,在作业的安排和设计上同样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布置和设计符合其能力的作业。例如有书写能力的适当布置一些抄写生字词的作业,有语言能力的就布置一些读和说的作业,而那些既不会说、也不会写的学生也不能放弃,要为他们设计一些以图片为主的作业,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总之作业要设计得符合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4 家长共同参与生活语文作业

智障学生需要在家长的协助和配合下完成某些开放性的作业。因此老师就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首先要让家长知道作业的内容,其次就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学生完成作业,也应该及时与老师沟通,积极提出自己对作业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5 作业评价的多元化

作业评价的主体往往都是老师一个人,但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作业的评价应提倡多元化,注重学生完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作业对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学生喜欢作业,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这样才达到了作业的目的,因此笔者会及时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并及时适当地给出奖励,有时是小贴纸,有时是自己画的小红花等。也会采取“积分制”,如果拿到5 个小红花就可以完成一个“小梦想”。这样不断的激励学生,能让其对作业一直保持着兴趣和热情,愿意并能够认真完成作业。

另外,不能只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特别是开放性的作业,例如“听”和“说”,要让老师、家长和同学们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之后,让老师和同学一起评价;家长协助配合学生完成作业,因此笔者也会让家长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质量等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另外也会让学生对自己做出评价,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作业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样如此,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生活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智障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这样既提高了智障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将生活融入到作业中,在作业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同时巩固了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生活语文、完成作业。

5、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成长。

提倡每月一次班主任研讨会,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每次由一位班主任做中心发言人,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推动班级工作的管理力度。班主任认真填写工作记录,认真记好班级日志。加大对班主任的管理力度,严格管理,重点培养。每月班主任要认真总结管理经验,变月小结为经验总结,将本月的点滴经验总结好,为写好班级管理论文积累素材。每月底召开一次大班会,搞好每月的文明班级、文明之星的争创活动,利用大班会时间进行表彰奖励。积极完善班级建设,开辟安全教育专栏,各班建立图书角、安全角,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安全意识。

在培智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快乐教学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可以有效地弥补智力落后的学生在智力和适应性行为上的缺陷,使智力落后的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快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情感基础。由于智力落后的学生识记速度缓慢,遗忘快 ,这使得他们学起语文来格 吃力,为了提高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效率,我们在上课之前都要设法去想怎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

教师要在学习和生活各方面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人,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好一堂课,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克服退缩、压抑、自卑等不良心理。这就是快乐教学的前提。比如上实用语文第七册的《春节》一课时,我就会把教室布置得喜气洋洋的,在教室里挂着五颜六色的拉花,在黑板上 贴着春联,窗户上贴上学生亲手剪的窗花,同学们一进教室就立刻感受到了春节的气息。当我问:“春节我们都做些什么?”同学们就会根据我的教室布置来回答问题。整个课堂的上课气氛非常的活跃,大家好像沉浸在欢快的节日当中。

二、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游戏的主体, 让每个学生都有热情参与到其中,都有参与意识或行为。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课堂当中有事可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教室》中的识字教学“板”,在开小火车读字音的时候,通过教师问:“火车火车在哪里?”来调动学生让自己当火车头第一个开始读努力表现的积极性,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三个游戏,分别是:“添砖加瓦”、“找字宝宝”和“小小邮递员”。针对学生注意力差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的第五册第18课题目为《对不起》,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什么情况下应该说“对不起”然后再和同伴到前面来演一演,积极的鼓励学生都动起来,针对学生程度的不同分别安排扮演不同的角色,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其中,更易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在游戏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先让学生玩一些难度小的游戏,逐渐加强难度,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用“你真聪明”“你真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克服了学生我不会做,我不行的自卑心理,建立了自信。

三、根据学生个人情况 个别施教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为智力落后的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低, 理解别人所说的意思相对困难。他们说话的困难更大,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时, 不连贯是经常发生的,甚至用手势,用点头、摇头来表达意思,而不愿用语言。所以上语文课的时候我会多给他们创造讲的机会,例如我会在导入环节运用谈话的方式。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喜欢“喜羊羊”这个动画角色。于是,在实用语文第二册《吃饭》这堂课上的导入环节,我就给自己戴了个“喜羊羊”的头饰,学着“喜羊羊”的讲话方式,把自己定位为“喜羊羊”,这样轻易地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看到了自己喜欢的“喜羊羊”,平时不主动开口的孩子们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回答“喜羊羊”的问题,导入的谈话氛围也就非常的热烈。

四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智力落后学生抽象概括水平低的思维特点,从实际出发,使智力落后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如语文教材第三册第7课《萝卜 青菜》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了学校的菜园,把学生带到菜园当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拔萝卜和青菜,并让他们说说萝卜和青菜的形状,尝一尝它的味道,同时让学生去认一认其它蔬菜,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就是能够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动手做的游戏,让学生不断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语文教材第三册第5课《上衣 拉链》这一课,让学生在认识了上衣和拉链的同时,自己动手来扣纽扣、拉拉链,从而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总之,实施快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最大限度地调动弱智儿童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快乐教学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充分的运用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和重要意义。

下载多媒体在培智语文阅读课堂的实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媒体在培智语文阅读课堂的实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多媒体在培智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培智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周梅霞 【摘 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培养智障学生手脑结合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具有诸多优势。它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枯......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中宁县特殊教育学校 杜文苑 摘要: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正渗透到教育......

    利用多媒体优化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定稿)

    利用多媒体优化培智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先天发育迟缓,造成了在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学习十分困难,只有将智障学生置于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让他们在一定的语言环......

    浅谈构建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课堂的策略

    浅谈构建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课堂的策略 邗江区启智学校曹新颖 [摘要] 智障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差、句子的理解困难以及对课文的掌握慢,从而影响了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而生活化......

    多媒体技术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大全)

    多媒体技术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学生、多媒体已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如何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分层教学在培智

    分层教学模式在培智教育中的运用 湖南省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莫菊英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 培智教育 摘要:分层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估之后,制定不同的......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

    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培智数学教学实效性 内容摘要:在培智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培智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征,科学运用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