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能定理总结
动能定理
(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
(3)对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关系的理解.①外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这个外力有助于物体的运动,是动力;外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动能减少,这个外力阻碍物体的运动,是阻力,外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又称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②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外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动能与其他形式的能发生了转化.所以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就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即W=ΔEk.(4)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动能定理适用范围较广,适用于下列各种情况.①直线运动;②曲线运动;③恒力做功;④变力做功;⑤各力同时作用;⑥各力分段作用
(5)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③写出该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或分别写出各个力做的功(注意功的正负).如果研究过程中物体受力情况有变化,要分别写出该力在各个阶段做的功.④写出物体的初、末动能.⑤按照动能定理列式求解.【特别提醒】
1.动能是标量,没有负值.2.动能是状态量,动能的变化量是过程量.3.动能定理也可以表述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实际应用时,后一种表述比较好操作.不必求合力,特别是在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受力有变化的情况下,只要把各个力在各个阶段所做的功都按照代数和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总功.【拓展提升】
1.动能定理往往用于单个物体的运动过程,由于不涉及加速度及时间,比动力学研究方法要简捷.2.动能定理表达式是一个标量式,不能在某个方向上应用动能定理.3.物体在某个运动过程中包含有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小过程(如加速、减速的过程),此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对全过程考虑,但如能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式,则可使问题简化.四、机械能守恒定律
1.机械能:物体的机械能等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其中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2.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2)表达式:Ep=mgh.(3)标矢性: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其意义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比“零势能”大还是小.(4)重力势能的特点.①系统性: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②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但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做多少正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重力做多少负功,重力势能就增加多少.3.弹性势能
4.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2)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3)守恒表达式.(4)机械能守恒定律与动能定理的区别.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是有条件的,而动能定理具有普适性.②机械能守恒定律反映的是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间的关系,而动能定理揭示的是物体的动能变化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合外力做的功的关系,既要考虑初、末状态的动能,又要认真分析对应这两个状态间经历的过程中各力做功情况.【特别提醒】
1.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只受重力作用,例如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的各种抛体运动,物体的机械能守恒.(2)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例如物体沿光滑的曲面下滑,受重力、曲面的支持力的作用,但曲面的支持力不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守恒.2.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绝不是合外力做的功等于零,更不是合外力为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时,要根据不同情景恰当地选取判断方法.【状元心得】
1.物体或系统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因此,在应用机械能守恒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判断物体或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然后注意选取恰当的守恒形式列式求解.2.在应用机械能守恒处理问题时,一般先选取一个参考平面,通常情况下,选择在整个过程中物体所达到的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五、功能关系及能量守恒定律 1.功能关系(1)功和能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 发生了转化,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功能关系的几种表达形式.①动能定理:
②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WG=-ΔEp=Ep1-Ep2.③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WF=-ΔE弹=Ep1-Ep2.④重力和弹簧弹力之外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即W其他=E机2-E机1.⑤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即Q=Ff·x体间相对滑动的距离.⑥电场力做功等于电势能的改变,即W电=-ΔEp=Ep1-Ep2.⑦分子力做的功等于分子势能的变化.2.能量守恒定律
(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2)表达式:ΔE增=ΔE减.(3)应用定律解题的步骤.①分清有几种形式的能在变化,如动能、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电势能)、内能等.②明确哪种形式的能量增加,哪种形式的能量减少,并且列出减少的能量ΔE减和增加的能量ΔE增的表达式.③列出能量守恒关系式:ΔE增=ΔE减.【特别提醒】
1.摩擦力对物体可以做正功、负功,还可以不做功.2.在静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只有机械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静摩擦力起着传递机械能的作用)而没有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一对静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相对,x
相对
为物3.相互摩擦的物体通过摩擦力做功,将部分机械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另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此部分能量就是系统机械能的损失量.【状元心得】
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所产生的热量Q=Ff·x相对,其中x相对是物体间相对路程长度.如果两物体同向运动,x对
相对
为两物体对地位移大小之差;如果两物体反向运动,x
相为两物体对地位移大小之和;如果一个物体相对另一物体做往复运动,则x相对为两物体相对滑行路程的总长度.【特别提醒】 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1.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这也是我们列能量守恒定律方程式的两条基本思路.例
1、(2012·天津)10.(16分)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固定有高为h的平台,台面上有固定的光滑坡道,坡道顶端距台面高度也为h,坡道底端与台面相切。小球A从坡道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到达水平光滑的台面与静止在台面上的小球B发生碰撞,并粘连在一起,共同沿台面滑行并从台面边缘飞出,落地点与飞出点的水平距离恰好为台高的一半,两球均可视为质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小球A刚滑至水平台面的速度vA;(2)A、B两球的质量之比mA:mB。
第二篇:动能定理的知识点总结
物理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的学科。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动能定理的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下面通过举例表明: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强。所以说动能是表征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途径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
列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如图1),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
样我们就得到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
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用Ek表示动能,则计算动能的公式为:
由以上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动能与功一样,也是标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响。它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一个物体处于某一确定运动状态,它的动能也就对应于某一确定值,因此动能是状态量。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加深同学对动能概念及公式的理解。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下列点外,其他情况相同)
①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②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④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3、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推导
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2,如图2,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外力F做功:W1=Fs
摩擦力f做功:W2=-fs
可见,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增量。其中F与物体运动同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增大;f与物体运动反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减少。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物体动能的变化。
将上述问题再推广一步:若物体同时受几个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况又如何呢?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结论并板书:
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
用W总表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用Ek1表示物体初态的动能,用Ek2表示末态动能,则动能定理表示为: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动能定理是学生新接触的力学中又一条重要规律,应立即通过举例及分析加深对它的理解。
a、对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
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W总=W1+W2+?=F1·s+F2·s+?=F合·s,所以总功也可理解为合外力的功。
b、对该定理标量性的认识
因动能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
c、对定理中“增加”一词的理解
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定理中“增加”一词,并不表示动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值可正,可负。
d、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
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
4、例题讲解或讨论
主要针对本节重点难点——动能定理,适当举例,加深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例
1、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动能改变
B、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不为零
C、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但物体动能可能不变
D、物体加速度一定不为零
此例主要考察学生对涉及力、速度、加速度、功和动能各物理量的牛顿定律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只要考虑到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B、D。
例
2、在水平放置的长直木板槽中,一木块以6.0m/s的初速度开始滑动。滑行4.0m后速度减为4.0m/s,若木板糟粗糙程度处处相同,此后木块还可以向前滑行多远?
此例是为加深学生对负功使动能减少的印象,需正确表示动能定理中各物理量的正负。解题过程如下:
设木板槽对木块摩擦力为f,木块质量为m,据题意使用动能定理有:
二式联立可得:s2=3.2m,即木块还可滑行3.2m。
此题也可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定律来求解,但过程较繁,建议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看出动能定理的优势。
例
3、如图3,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物体沿光滑曲面从高为h1的A处运动到高为h2的B处,若在A处的速度为vA,B处速度为vB,则AB的水平距离为多大?
可先让学生用牛顿定律考虑,遇到困难后,再指导使用动能定理。
A到B过程中,物体受水平恒力F,支持力N和重力mg的作用。三个力做功分别为Fs,0和-mg(h2-h1),所以动能定理写为:
从此例可以看出,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牛顿定律无能为力的问题,动能定理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其关键就在于动能定理不计运动过程中瞬时细节。
通过以上三例总结一下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W总=Ek2—Ek
1(4)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我们用上述步骤再分析一道例题。
例
4、如图4所示,用细绳连接的A、B两物体质量相等,A位于倾角为30°的斜面上,细绳跨过定滑轮后使A、B均保持静止,然后释放,设A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A受重力的0.3倍,不计滑轮质量和摩擦,求B下降1m时的速度多大。
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对象,那么可能有的同学分别选择A、B为研究对象,而有了则将A、B看成一个整体来分析,分别请两位方法不同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
三式联立解得:v=1.4m/s
解法二:将A、B看成一整体。(因二者速度、加速度大小均一样),此时拉力T为内力,求外力做功时不计,则动能定理写为:
f=0.3mg
二式联立解得:v=1.4m/s
可见,结论是一致的,而方法二中受力体的选择使解题过程简化,因而在使用动能定理时要适当选取研究对象。
第三篇: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处于《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它贯穿于这一章,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新课标在讲授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一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讲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讲述,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级推导过程,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及其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灵活运用动能定理。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2)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3)培养学生领会自然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动能概念的理解。
2、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推导。
3、动能定理的应用和试用范围。
四、教学难点
1、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学生情况分析】
考虑到所讲授的学生已达到高二,在高一一年的学习锻炼中已基本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断能力。讲授这节课应该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分别学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的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探究方法,在这里采用这种方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也更加容易理解。
【教学方法和学法】
以讲授法为主多媒体手段等为辅,配合学生的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前面我们通过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从而确立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是什么?通过与学生问答得出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从而引出动能
二、确定目标,理论探究 1.动能与什么有关?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幻灯片flash功能定性的了解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动能公式的推导
通过例一来推导动能的公式和了解动能的定义
例一:物块在水平光滑桌面上,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试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定律求F的做功W
(1)提问学生,然后让学生做出回答。(2)在黑板写出求解过程
22(3)得结论Ek=1/2mv2-1/2mv1,然后用WG=mgh1-mgh2进行类比,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思考与讨论这个公
2式代表的意义从而得出动能的表达式为Ek=1/2mv
(4)给出动能的定义,表达式,单位(5)对于动能的理解: A:物理状态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
B:标量性:只有大小,没有负值
C:相对性: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的结果往往不同 D:物体做正功,动能增加,物体做负功,动能减少
三、动能定理推导
对于例一进行变式,水平面改为有摩擦。同样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定律去求得摩擦力和F的做功W(1)请同学来黑板上写出F和f做功的表达式(2)得出F和f的做功表达式为W=1/2mv2-1/2mv1
(3)请同学用语言把这个公式表述出来,看看这个公式蕴含着什么意义(4)给出动能定理的含义,表达式
(5)对动能定理的理解:a:对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b:动能的改变量指的是末状态的动能减去初状态的动能
四、用动能定理解题并了解其优越性及动能定理的试用范围
例2:架飞机,质量m=5.0×1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5.3×10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1)叫两个学生上黑板分别用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定律和动求解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讲出动能定理解题有什么特点(3)得出结论,动能定理适用于直线运动,可以简便运动过程
例3讨论的是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如果运动轨迹是曲线呢?我站在高度为h的高台上,以和水平α的角度扔出一根粉笔,求粉笔落地的速度大小?我在同一高度斜向上、竖直向上、竖直向下以相同速度抛出不同粉笔,不计空气阻力,它们落地时的速度大小相同吗?
(1)同样叫两个学生叫两个学生上黑板分别用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定律和动能定理进行求解(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讲出动能定理解题有什么特点
(3)得出结论,动能定理适用于曲线运动,可以简便曲线过程中的一些计算的计算 能定理进行
32例4:运动到了A点,求在此过程中F的做功W
如图所示,在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小球无限缓慢的从B(1)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题
(2)分析两个同学解题的对错,讨论
(3)得出结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做功的物理情景 动能定理的优点:不用考虑中间过程是直线还是曲线,也不用考虑中间过程中的加速度和速度是如何变化,只需要求物理初始状态和末状态的动能和整个过程中合力做的动!所以在处理动力学的问题中可以优先考虑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的使用范围:没有范围,没有限制,应用最为广泛!既能用于恒力做功,又可以用来变力做功,既可以用来直线运动,又可以用来曲线运动
五、解题步骤 解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和所研究的物理过程,确定初末位置 第二步:求初末状态下的动能并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第三步:求解方程
七、课堂总结
口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重点在讲授中已经突出,需学生理解记忆。难点主要在例题中突破,在讲授过程中强调功能转换。)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动能定理: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改变量。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演绎推导动能定理,体现了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3、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可以是任意的力,功 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要使学生分清过程量与状态量之间的关系。
4、优越性:动能定理只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初末状态;而不考虑运动过程中的细节,选择适当的运动过程更是能简化求解过程。因此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尤其是物体在变力做功的情况下。
八、布置作业
① 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2、3题.②世纪金榜
【板书设计】
7.7动能及动能定理 1动能
定义:物理因为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表达式:Ek=1/2mv2 单位:焦耳J或者(Kg *m2/s2)
对于动能定理的理解:A:物理状态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 B:标量性:只有大小,没有负值
C:相对性: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的结果往往不同 D:物体做正功,动能增加,物体做负功,动能减少
2.动能定理
定义: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
公式:W=1/2mv2-1/2mv1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a:对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
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b:动能的改变量指的是末状态的动能减去初状态的动能
3.动能定理的范围
没有范围,没有限制,应用最为广泛!既能用于恒力做功,又可以用来变力做功,既可以用来直线运动,又可以用来曲线运动
4.解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和所研究的物理过程,确定初末位置 第二步:求初末状态下的动能并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第三步:求解方程 22
第四篇:说课稿(动能定理)
宜昌市专业技术职务水平能力测试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
兴山一中
李华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介绍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内容,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教材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基本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掌握运用动能定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及解题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归纳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及步骤。难点:熟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二、学情分析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及牛顿运动定律,具备了处理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
2、初中学段已经对动能有了初步了解,对功和能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3、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执教本课内容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推理、探究、归纳、讨论
学法:以探究性学习和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初中和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我们已经清楚: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一)演示实验
1、介绍实验装置:让小球A从光滑的斜面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粘在一起,推动木块做功。
2、演示并观察现象:
(1)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滑下,高度大时,小球将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2)让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滑下,质量大的小球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3、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
物体的质量越大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力所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Wv2。
那么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A B
(二)动能表达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研究重力势能时,我们是从重力做功入手的,故研究动能我们也从力对物体做功入手分析。
如图,即课本第18页7.5-1。设某物体的重量为m,初速度为v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增大到v2。则: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WFl)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aFm)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v22v122al)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结合学生推导的过程评析:(在黑板上展示详细推导过程)
W12mv22v1 F l F v2
12mv1
1222通过上式可以看出,“1mv”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5、“mv2是过程终了时与过程开始时的差,也就是这个量在这个过程中发212生的变化,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结合Wv2及演示实验结论,所以“应该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的表达式。
总结: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
Ek12mv
2mv26、讲述动能的有关问题:(1)动能是标量。
(2)动能的单位是J(焦耳)。
(三)动能定理
1、表达式: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W可以写成:
WEk2Ek1
12mv2212mv1就
2学生叙述上述表达中各字母的所表示的物理量:W表示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mv2,Ek1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mv1。
2212122、用语言描述上述表达式:
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
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即为合力的功。
3、讨论:
问题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问题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4、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当物体受变力作用,或做曲线运动时,我们可利用微元法,将过程分成许多小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的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力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
所以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5、动能定理的应用:
引导分析:(1)见课本第20页“例题1”。
(2)见课本第20页“例题2”。
学生课外用牛顿定律解答以上两题,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优劣。
6、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略)
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运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清楚物体在所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及各力的做功情况,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四)布置作业:书面完成课本74页“问题与练习”中3、4、5题。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重中之重,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本节连同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这两节课后可以加适当的习题课加以巩固,也可以在本节课后就加一节习题课。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动能定理的推导难度也不很大,在这里,一定要放手让学生体验推导过程,以便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认识。动能定理的运用是本节内容的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全部掌握动能定理运用的全部技巧,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且最基本的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例题习题的处理逐步让学生自己体会。
六、板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动能
1、概念
2、表达式
3、标矢性,单位
(二)动能定理
1、内容:
2、公式表达:
3、例题分析
4、解题基本步骤
第五篇:《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并能比较不同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化性理解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的表述;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理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与深化性应用
【教学关键点】
动能定理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从图像中得出,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二、任务驱动,感知教材
1.动能与什么有关?等质量的两物体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试比较两物体的动能?如果甲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呢?
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动能呢?
车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的人以相对于车向车前进的方向走动,分别以车和地面为参照物,描述的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2.动能定理推导时,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为,如何推导?
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先作用一段时间,发生的位移,尔后撤去,再运动停下来,如何表述?
3.试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题1,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三、作探究,分享交流
(尝试练习1)
教材:1、2、3
四、释疑解惑
(一)动能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式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
⑴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
⑵标量性:大小,无负值;
⑶相对性: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的结果往往不相同;
⑷,表示动能增加,合力作为动力,反之做负功;
(二)动能定理
1.公式的推导:
2.表述:
3.理解: ⑴对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所以总功也可理解为合外力的功。即: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撤销,则:;如果发生在多方物理过程中,不同过程作用力个数不相同,则:。
例题1:如图所示,用拉力作用在质量为的物体上,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度,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滑行后撤掉,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求:撤掉时,木箱的速度?木箱还能运动多远?
如果拉力的方向改为斜向下,求再滑行的位移?
如果拉力改为水平,路面不同段滑动摩擦系数是不一样的,如何表示
解析:
⑵对该定理标量性的认识:因动能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如用细绳拉着一物体在光滑桌面上以绳头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
⑶对定理中“增加”一词的理解: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定理中“增加”一词,并不表示动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值可正,可负。
⑷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
⑸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动能定理中的W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
⑹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
五、典型引路
例题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的物体,从倾角为,高度为的斜面顶端点无初速度地滑下,到达点后速度变为,然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滑行位移后停在处。
求:
1.物体从点滑到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3.如果把物体从点拉回到原出发点,拉力至少要做多少功?
引伸思考:物体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如果在点放一挡板,且与物体碰撞无能损,以原速率返回,求最终物体停留在什么地方?物体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六、方法归纳
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4)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七、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八、巩固性练习
1.一质量为2千克的滑块,以4米/秒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变为,方向水平向右。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A.0 B. C. D.
2.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一小球,若不计空气阻力,从抛出到小球的动能减少一半所经历的时间可能为()
A. B. C.(1+)D.(1-)
3.用恒力沿一光滑水平面拉一质量为的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秒钟,拉力和水平方向夹角,如果要使拉力所做的功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
A.拉力增大到,其他条件不变
B.质量缩小到,其他条件不变
C.时间扩大到,其他条件不变
D.使夹角改为,其他条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