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动能定理2

2020-09-10 15:0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专题10:动能定理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10:动能定理2》。

专题10:动能及动能定理

题型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1.如图所示,电梯质量为M,地板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物体.钢索拉电梯由静止开始向上加速运动,当上升高度为H时,速度达到v,则()

A.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做的功等于mv2

B.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做的功等于mgH

C.钢索的拉力做的功等于Mv2+MgH

D.合力对电梯M做的功等于

Mv2

解析:对物体m用动能定理:WN-mgH=mv2,故WN=mgH+mv2,A、B均错,钢索拉力做的功WF拉=(M+m)gH+

(M+m)v2,故C错误,由动能定理知,合力对电梯M做的功应等于电梯动能的变化Mv2,故D正确.

答案:D

2.如图所示,质量为M、长度为L的木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放在木板上最左端,现用一水平恒力F作用在小物体上,使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为f

当物体滑到木板的最右端时,木板运动的距离为s,则在此过程中()

A.物体到达木板最右端时具有的动能为F

(L+s)

B.物体到达木板最右端时,木板具有的动能为(F-f)s

C.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fL

D.物体和木板增加的机械能为F(L+s)-fL

解析:由题意画示意图可知,由动能定理对小物体:(F-f)·(L+x)=mv2,故

A错误.对木板:f·s=Mv2,故B错误.物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Ff·(L+s),故C错.物块和木板增加的机械能mv2+Mv2=F·(L+s)-f·L=(F-f)·L+F·s,故D正确.

答案:D

3.如图所示,斜面AB和水平面BC是由同一板材上截下的两段,在B处用小圆弧连接.将小铁块(可视为质点)从A处由静止释放后,它沿斜面向下滑行,进入平面,最终静止于P处.若从该板材上再截下一段,搁置在A、P之间,构成一个新的斜面,再将铁块放回A处,并轻推一下使之沿新斜面向下滑动.关于此情况下铁块运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块一定不能够到达P点

B.铁块的初速度必须足够大才能到达P点

C.铁块能否到达P点与铁块质量有关

D.铁块能否到达P点与铁块质量无关

【解析】

设动摩擦因数为

由动能定理得:sincos

可得:sincos

设沿AP滑到P的速度为

由动能定理得:sincos

因coscos故得:即铁块恰好沿AP滑到P点与铁块质量无关,故D正确.【答案】

D

4.一个25

kg的小孩从高度为3.0

m的滑梯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2.0

m/s.取g=10

m/s2,关于力对小孩做的功,以下结果正确的是()

A.合外力做功50

J

B.阻力做功500

J

C.重力做功500

J

D.支持力做功50

J

解析:重力做功WG=mgh=25×10×3

J=750

J,C错;小孩所受支持力方向上的位移为零,故支持力做的功为零,D错;合外力做的功W合=Ek-0,即W合=mv2=×25×22

J=50

J,A项正确;WG-W阻=Ek-0,故W阻=mgh-mv2=750

J-50

J=700

J,B项错误.

答案:A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车在水平恒力F推动下,从山坡(粗糙)底部A处由静止起运动至高为h的坡顶B,获得速度为v,AB之间的水平距离为s,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车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是mgh

B.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是mv2

C.推力对小车做的功是mv2+mgh

D.阻力对小车做的功是mv2+mgh-Fs

解析:小车克服重力做功W=Gh=mgh,A选项正确;由动能定理小车受到的合力做的功等于小车动能的增加,W合=ΔEk=mv2,B选项正确;由动能定理,W合=W推+W重+W阻=mv2,所以推力做的功W推=mv2-W阻-W重=mv2+mgh-W阻,C选项错误;阻力对小车做的功W阻=mv2-W推-W重=mv2+mgh-Fs,D选项正确.

答案:C

6.质量为2

kg的物体,放在动摩擦因数.1的水平面上,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水平拉力做的功W和物体发生的位移s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

m/s则此物体()

A.在位移为s=9

m时的速度是

m/s

B.在位移为s=9

m时的速度是6

m/s

C.在OA段运动的加速度是2.5

m/s

D.在OA段运动的加速度是1.5

m/s

【解析】

W-s图线斜率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由图可得:

N

N,因

由可得.5

m/sD正确,C错误;

由可得在位移s=9

m时的速度为v=3

m/s,A、B均错误.【答案】

D

7.如图,卷扬机的绳索通过定滑轮用力F拉位于粗糙斜面上的木箱,使之沿斜面加速向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动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

B.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克服摩擦力和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之和

C.木箱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木箱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D.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机械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之和

解析:木箱加速上滑的过程中,拉力F做正功,重力和摩擦力做负功.支持力不做功,由动能定理得:WF-WG-Wf=mv2-0.即WF=WG+Wf+mv2.A、B错误,又因克服重力做功WG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所以WF=ΔEp+ΔEk+Wf,故C错误,D正确.答案:D

8.一个木块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个水平飞来的子弹射入此木块并深入2

cm而相对于木块静止,同时间内木块被带动前移了1

cm,则子弹损失的动能、木块获得动能以及子弹和木块共同损失的动能三者之比为()

A.3∶1∶2

B.3∶2∶1

C.2∶1∶3

D.2∶3∶1

解析:设子弹深入木块深度为d,木块移动s,则子弹对地位移为d+s;设子弹与木块的相互作用力为f,由动能定理,子弹损失的动能等于子弹克服木块阻力所做的功,即ΔE1=f(d+s),木块所获得的动能等于子弹对木块作用力所做的功,即ΔE2=fs,子弹和木块共同损失的动能为ΔE3=ΔE1-ΔE2=fd,即三者之比为(d+s)∶s∶d=3∶1∶2.答案:A

9.右端连有光滑弧形槽的水平桌面AB长L=1.5

m,如图所示.将一个质量为m=0.5

kg的木块在F=1.5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桌面上的A端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木块到达B端时撤去拉力F,木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取g=10

m/s.求:

(1)木块沿弧形槽上升的最大高度;

(2)木块沿弧形槽滑回B端后,在水平桌面上滑动的最大距离.【解析】

(1)由动能定理得:

其中..N=1.0

N

所以.15

m.(2)由动能定理得:

所以m=0.75

m.【答案】

(1)0.15

m

(2)0.75

m

10.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为h的斜面顶端自静止起下滑,最后停在平面上的B点,如图所示,若该物体从斜面顶端以初速度沿斜面滑下,则停在平面上的C点,已知AB=BC,AB段与AC段的是完全一样的平面,则物体在斜面上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解析】

物体从斜面顶端滑下至停在B点:从斜面顶端滑下至停在C点:,由两式解得.【答案】

11.如图所示,倾角斜面上,轻弹簧一端固定在A点,自然状态时另一端位于B点,斜面上方有一半径R=1

m、圆心角等于143的竖直圆弧形光滑轨道与斜面相切于D处,圆弧轨道的最高点为M.现有一小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后释放,物块经过B点后的位移与时间关系为x=8t-4.的单位是m,t的单位是s),若物块经过D点后恰能到达M点,取g=10

m/,sin37=0.6,cos37=0.8,求:

(1)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BD间的距离.【解析】

(1)由x=8t-4.知,物块在B点的速度8

m/s,(2分)

从B到D过程中加速度大小

a=9

m/

(2分)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sin37cos37

(3分)

得.(2分)

(2)物块在M点的速度满足

(2分)

物块从D到M过程中,有cos37

(3分)

物块在由B到D过程中,有

(2分)

解得

m.(2分)

【答案】

(2)1

m

12.如图所示,半径R=0.8

m的光滑圆弧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O为该圆弧的圆心,轨道上方的A处有一个可视为质点的质量m=1

kg的小物块,小物块由静止开始下落后恰好沿切线进入圆弧轨道.此后小物块将沿圆弧轨道下滑,已知AO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45°,在轨道末端C点紧靠一质量M=3

kg的长木板,木板上表面与圆弧轨道末端的切线相平,木板下表面与水平地面之间光滑,小物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g取10

m/s2.求:

(1)小物块刚到达C点时的速度大小;

(2)小物块刚要到达圆弧轨道末端C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3)要使小物块不滑出长木板,木板长度L至少为多少?

解析:(1)小物块从A到C,根据机械能守恒有

mg×2R=mv,解得vC=4

m/s.(2)小物块刚要到C点,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N-mg=mv/R,解得FN=50

N.由牛顿第三定律,小物块对C的压力FN′=50

N,方向竖直向下.

(3)设小物块刚滑到木板右端时达到共同速度,大小为v,小物块在长木板上滑行过程中,小物块与长木板的加速度分别为am=μmg/m

aM=μmg/M

v=vC-amt

v=aMt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μmgL=(M+m)v2-mv

联立解得L=4

m.答案:(1)4

m/s(2)50

N,方向竖直向下(3)4

m

题型2: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的问题

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是非常方便的,但是必须知道始末两个状态的物体的速度,以及在中间过程中分别有哪些力对物体做功,各做了多少功.

1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质细线悬于O点,与O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P点处有一个光滑的细钉,已知OP=L/2,在A点给小球一个水平向左的初速度v0,发现小球恰能到达跟P点在同一竖直线上的最高点B.则:

(1)小球到达B点时的速率?

(2)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初速度v0为多少?

(3)若初速度v0=3,则在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了多少功?

解析:(1)小球恰能到达最高点B,有mg=,得vB=.(2)由A→B由动能定理得:,可求出:v0=

(3)由动能定理得:,可求出:WF=mgL.14质量为m的小球被系在轻绳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如图所示,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设某一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子的张力为7mg,在此后小球继续做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好能通过最高点,则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是()

A.B.C.D.mgR

【解析】

小球通过最低点时,设绳的张力为

则即

小球恰好过最高点,绳子拉力为零,这时

小球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由①②③式解得:.

【答案】

C

15.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m=1

kg的物块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A点,从t=0时刻开始,物块在按如图乙所示规律变化的水平力F的作用下向右运动,第3

s末物块运动到B点且速度刚好为0,第5

s末物块刚好回到A点,已知物块与粗糙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取10

m/s2,求:

(1)A、B间的距离;

(2)水平力F在5

s时间内对物块所做的功.

解析:(1)由图乙可知在3~5

s内物块在水平恒力作用下由B点匀加速运动到A点,设加速度为a,A、B间的距离为s,则有F-μmg=ma,a==

m/s2=2

m/s2,s=at2=4

m.(2)设整个过程中水平力所做功为WF,物块回到A点时的速度为vA,由动能定理得:

WF-2μmgs=mv,v=2as,WF=2μmgs+mas=24

J.答案:(1)4

m(2)24

J

16.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活动中,为转移被困群众动用了直升飞机.设被救人员的质量m=80

kg,所用吊绳的拉力最大值Fm=1

200

N,所用电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为Pm=12

kW,为尽快吊起被困群众,操作人员采取的办法是,先让吊绳以最大的拉力工作一段时间,而后电动机又以最大功率工作,被救人员上升h=90

m时恰好达到最大速度(g取10

m/s2),试求:

(1)被救人员刚到达机舱时的速度;

(2)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

解析:(1)第一阶段绳以最大拉力拉着被救人员匀加速上升,当电动机达到最大功率时,功率保持不变,被救人员变加速上升,速度增大,拉力减小,当拉力与重力相等时速度达到最大.由Pm=Tvm=mgvm得vm==

m/s=15

m/s

(2)a1==

m/s2=5

m/s2

匀加速阶段的末速度v1==

m/s=10

m/s,时间t1==

s=2

s

上升的高度h1=t1=×2

m=10

m

对于以最大功率上升过程,由动能定理得:Pmt2-mg(h-h1)=mv-mv

代入数据解得t2=5.75

s,所以此过程所用总时间为t=t1+t2=(2+5.75)

s=7.75

s.答案:(1)15

m/s(2)7.75

s

题型3:用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

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

(3)明确物体在过程的始末状态的动能Ek1和Ek2.(4)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进行求解.

17.小球由地面竖直上抛,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设所受阻力大小恒定,地面为零势能面.在上升至离地高度h处,小球的动能是势能的2倍,在下落至离地高度h处,小球的势能是动能的2倍,则h等于()

A.B.C.D.解析:设小球上升离地高度h时,速度为v1,地面上抛时速度为v0,下落至离地面高度h处速度为v2,设空气阻力为f

上升阶段:-mgH-fH=-mv,-mgh-fh=mv-mv

又2mgh=mv

下降阶段:mg(H-h)-f(H-h)=mv,mgh=2×mv

由上式联立得:h=H.答案:D

18如图所示,AB是倾角为θ的粗糙直轨道,BCD是光滑的圆弧轨道,AB恰好在B点与圆弧相切,圆弧的半径为R.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从直轨道上的P点由静止释放,结果它能在两轨道间做往返运动.已知P点与圆弧的圆心O等高,物体与轨道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物体做往返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在AB轨道上通过的总路程;

(2)最终当物体通过圆弧轨道最低点E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

(3)为使物体能顺利到达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释放点距B点的距离L′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1)因为摩擦始终对物体做负功,所以物体最终在圆心角为2θ的圆弧上往复运动.

对整体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R·cos

θ-μmgcos

θ·s=0,所以总路程为s=.(2)对B→E过程mgR(1-cos

θ)=mv①

N-mg=②

由①②得对轨道压力:N=(3-2cos

θ)mg.(3)设物体刚好到D点,则mg=③

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L′sin

θ-μmgcos

θ·L′-mgR(1+cos

θ)=mv④

由③④得应满足条件:L′=·R.答案:(1)(2)(3-2cos

θ)mg(3)·R

19.如图所示,质量m=0.5

kg的小球从距离地面高H=5

m处自由下落,到达地面时恰能沿凹陷于地面的半圆形槽壁运动,半圆形槽的半径R=0.4

m,小球到达槽最低点时速率恰好为10

m/s,并继续沿槽壁运动直到从槽左端边缘飞出且沿竖直方向上升、下落,如此反复几次,设摩擦力大小恒定不变,取g=10

m/s2,求:

(1)小球第一次飞出半圆形槽上升到距水平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

(2)小球最多能飞出槽外几次?

解析:(1)在小球下落到最低点的过程中,设小球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f,由动能定理得:

mg(H+R)-Wf=mv2-0

从小球下落到第一次飞出半圆形槽上升到距水平地面h高度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mg(H-h)-2Wf=0-0

联立解得:h=-H-2R=

m-5

m-2×0.4

m=4.2

m.(2)设小球最多能飞出槽外n次,则由动能定理得:mgH-2nWf=0-0

解得:n====6.25

故小球最多能飞出槽外6次.

答案:(1)4.2

m(2)6次

下载专题10:动能定理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10:动能定理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并能比较不同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

    说课稿(动能定理)

    宜昌市专业技术职务水平能力测试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兴山一中 李华平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介绍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内容,动能定......

    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处于《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它贯穿于这一章,是这一章的重......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刘天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动能。 (2)、由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出动能公式:Ekmv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 21中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动......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第四节 动能 动能定理 ●本节教材分析 动能定理研究的是质点的功能关系,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探究动能变化跟做功的关系(教学设计) 讲课人:赵争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 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篇一:动能定理>教学反思本次课是高三复习课,经过精心的准备顺利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回顾一下感觉本节课有一些成功之处:1、事先充分了......

    动能 动能定理教案

    第四节动能 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动能; (2) 知道动能公式Ek12mv,会用动能公式进行计算; 2(3) 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