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总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6:5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期总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期总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第一篇:中期总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中期总结报告

我校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在镇小学的指导下,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研究,一年来,我校课题组以满腔的热情,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课题实验研究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而扎实地向前探索,在为学生终生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素养也得到相应提高,呈现课题的双赢局面。

一、积极展开大讨论活动,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我们先后展开了“课内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需不需要”、“课外阅读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课外阅读如何有效操作”等主题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初步解决了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为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二、深入展开课堂阅读教学研究,提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敢于大胆地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强化阅读方法指导。以读代讲,领略语言魅力。教学实践中,我们重预设,更重生成,让课堂跟着学生的需要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细细品味语言。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准确捕捉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采用默读、诵读等方法,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范读、跟读、集体齐读等形式,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随时提醒学生勤动手,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优化课堂训练,读写结合用语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训练点,抓住时机,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在学生思绪喷薄欲出、欲罢不能之时,引导学生及时动笔写出来,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读写结合用语文。

4、教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记下那精彩的瞬间,或者那些不够理想的环节处理。在反思中思考,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升。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切实利用便利的资源 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形成家校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充分利用我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增大学生阅读量。努力为本实施课题研究寻求社会支持。

四、整合各方力量,有效开展研究活动。

1、开放学校图书室,指导高年级学生自己去借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阅图书。

2、建立学生“班级图书角”——每班成立几个读书小组,每名组员至少带一本读物,实行组内交换阅读,轮流完毕进行班内交换阅读,实现图书数量的增加。

3、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在做完作业后读15--30分钟的书。

4、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自编小报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五、以活动为载体,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1、向学生推介优秀图书书目,激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2、美文诵读。引导学生读美文、画美文、写美文、表演美文,表达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诠释。

3、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并将班级学生优秀读书笔记汇集成册。

4、开展看图作文、下水作文活动,并将部分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

六、课题的初步成效

1、营造了师生读书氛围,养成读书习惯。

2、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

3、课内课外有效链接,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

4、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5、教中感悟,总结反思,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

6、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参与教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镇关工委举行的阅读大赛活动中,乔宝等3名学生获得一等奖,曹琪等学生获得二等奖,冯嘉婧等学生获得三等奖。实验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叙事等在市县评比活动,纷纷获奖,李华丽、乔鹏芳等老师在县、镇优质课比赛中均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七、困惑与思考

1、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个体的独特性,使得对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深入开展,是我们探究并需加以解决的研究课题。

2、进一步构建更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虽然积极探索,但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还未完全成型,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归纳、提炼与实践。

3、如何进一步有效抓好过程管理。从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势必会影响到老师的研究积极性和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极性。这些因素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了管理难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教育是我国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基础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作为可以让有效教学的种子自由生存、发展及延伸的肥沃土壤――小学语文教学,它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讨论最多的话题,这也就说明语文教师迫切希望可以找到语文教学费时多、见效慢的解决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评价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教育模式的优化、教育理念的转变,立足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性前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也就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及手段等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并且设计不合理 目前来看,一部分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还把握得不够准确,其观念也比较陈旧,教学设计也有很多不足及不合理的地方,往往忽略了课前设计和课后设计,不能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从而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内容与实际相脱离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大多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是内容和主题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时有发生,忽视了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征,有的甚至超出了小学生的心智成长和生活阅历水平,也就自然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显得枯燥无味。

3.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 对于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及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新课程改革中专门进行了强调。针对于此,小学语文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但总的来说,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虽然有的教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性,但是没有具体的内容去充实课堂及有效的课堂组织。有的教师甚至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千篇一律地对所有教学内容都采用了一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主观因素 首先,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建设。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仅仅把教学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工作对象,教学当成一种任务,教室当成混日子的地方,这样的教师没有足够的责任感、进取心和事业心,这样的工作态度及职业认识,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无心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就自然不会去追求课堂的教学效果。

2.客观因素 首先,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因其过分地强调了教师培训的形式,从而也就忽视了培训的有效性、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以及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其次,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近几年,一些学校领导甚至依据当前的教学结果,对教师们的评优及绩效考核等仅有的可操作性的评价工作,也冠以校际间利益权衡,从而完全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激励性与公平性。

三、提高有效性的改进建议

1.高质量备课及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开展教学,首先就需要备课,而备课就需要教师透彻地分析教材,研究学生特征,从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心理特征出发,设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客观科学地设计教学课件。其次,由于不同的学生,其性格特征不同、认知程度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知识融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最后,对于教学模式,教师要进行更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积极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去参与其中。

2.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首先,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全面发展来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开设多元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鼓励他们自主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尽可能地丰富课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再次,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竞赛、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为了适应新理念、新变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在教学方法及模式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进。教学中,教师除了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充分借用当前多媒体的力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抽象教学变得更加具体化、更加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才可能更明确地感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

4.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成功的优秀的老师,必然不会忽略一点,那就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堂上好的情境创设,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语文教学的成效,也显得尤为重要。好的预习习惯,认真的书写、作业的习惯,良好的听讲习惯,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精神、互助合作的态度等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学生有效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期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同时也是教学有效进行的主导者,只有教师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同样,我们也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小学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近年来,教育反思的理论和和实践更得到发展和深化。提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不断的反思而不断地增长。有学者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反思性教学认为教师“能提出并解决与他们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这与我国正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就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认识。”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样,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育改革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和更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地深化实践,学会反思,需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研究,去求解。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目标,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课改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教师,已成为目前学校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成长目标。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面对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可以增强理性,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众多的研究表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到各个层面。具体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坚持“科研兴校”,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无庸置疑,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投入。而老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便是教学反思。在大力提倡“科研兴校”的今天,探索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也必须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老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不可避免地会关注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必然就会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思考,教师便会更加主动地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来优化自已的课堂教学,这在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等诸多方面带来直接的受益。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逐步推进的。

2、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3、“终身学习”思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了解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知道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意义,掌握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内涵,提高对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并能自觉地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有效反思去优化自己和同伴教学行为。

2、通过反思促进教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研究,探索教师反思品质及培养方式,探索改善教师反思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促使教师反思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从实践中丰富教学反思理论。

3、探索教学反思的有效内容和方法。通过研究,一要探索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以及对这些切入点能进行哪些方面的思考;二要探索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即教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具体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通过研究,探索教师教学反思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发展学生个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

5、探索教学反思促使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评价手段,即研究如何评价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教学理念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2、对学科教学中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1)对教学设计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2)对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3)对作业布置、批改、评价、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4)对检测评价反思的的有效性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情况展开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注重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将教学反思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3、经验总结法:认真实践,积极思考,及时总结经验,定期开展评比,每学期做好一次总评工作,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认真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积极推广实践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4.9——2014.11)

1、成立了课题管理和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宣传研究方案,营造研究氛围。

3、规范设计开题报告,制定了研究计划。

4、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4.12——2015.7)

1、对教学理念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阶段对教学设计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2、对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3、对作业布置、批改、评价、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4、对检测评价反思的的有效性的研究。依据课题实施方案,开展有效反思的模式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2.布置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撰写有效教学反思的论文、笔记。3.立足教研组,开展公开课、研讨课听课、评课及相互反思。4.分年龄段分学科安排教师,以确立各自反思改进重点,以反思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5.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不断为研究工作开拓思路,增加动力。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8——2015、10)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总相关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确定实验课题,选择研究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成立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准备开题工作。

2、调查了解教师在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依照方案进行实验研究,以实验教师个人和教研组为主要研究群体实施实验研究策略,以研讨为主,请专家指导,及时总结积累研究中的成果,反思完善实验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实验奠定基础。

3、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理论,根据研究目标,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多样且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将实验教师的课后反思,教学随笔在校内进行交流。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构筑交流的平台。

4、实验教师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故事,教学案例和中期研究报告。

九、课题中期研究的成果

1、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

我校虽然在本项课题实验尚未开始时就已经让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分层要求的办法,终于使教师们的该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首先,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理论,结合专题业务学习、讲座,为教师们设计了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分为“闪光之处,遗憾之处、学生情况、改进设想”等几个方面,这样分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从不同方面去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等,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成为今后教学上吸取的教训。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孩子会给我们一些感动。记住这瞬间的感动。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是今后教学丰富的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现在,我们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业务水平的教师,采取的是分层要求的办法: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只要求在教案后面写教学体会;对于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则要求表格式与文字论述式相结合;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则要求以案例剖析为主。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发现:教学反思,实际上可伴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可以是教学进行中的瞬间反思,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教学方案以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生成情况;也可以是教学之后的回顾反思。相对来讲,教学后的回顾反思因为教师时间上更充裕,所以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文字表述出来的也往往是教学后的回顾反思,因此,这种反思形式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对于怎样有效进行教学回顾反思,我们已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并且正以此来指导我校教学反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运用反思改进教学。

我们鼓励教师坚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要改进教学,让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都能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为更好地帮助教师们完善自我,我们首先从教学反思运用方式方面对教师进行引导,对于一些个性化问题或教学进行中的即时性反思,我们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探索解决办法或是当场进行教学调整以适应学生需求。对于一些共性问题,我们则通过教学问题及教学反思的收集,由教研组组织教师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对于一些成功之处,则同样在全校推广,带动全体,共同提高。其次,我校还对教师反思运用效果方面采取了一些检测措施。在问题得到发现、解决或是成功经验得到推广之后,我们再由教研组组织人员深入课堂去看现场效果,看看同样的错误是否会重新出现,看看好的做法是否会得到运用。

六、主要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措施

1、本课题研究的初期能与我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师校本研修相结合,但后期这种结合还不够理想。

2、有效教学反思,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的行为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校已经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研究出一些特色性的制度规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今后这方面的研究还要继续深入下去。

3、今后要吸引更多的老师来参与本课题的后续研究,逐渐形成有我校特色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真正能达到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翻新,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学年组在本学期着手开展了本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具体措施:

开学不久,我们二学年课题组三位成员依据课题方案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即: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有效性研究。每月三个老师轮换上研讨课。老师们都能认真钻研教材,开展集体备课,精心预设教案。在研讨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集体备课,确立教案——认真听课,详细记录——专题学习,展开评课——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我们将本课题作为学校教研组研究的课题,每次的活动都扎实有效。

点滴收获:

心理学研究表明,幻想是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富有幻想、好奇心强几乎是所有儿童共有的心理特性。在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占很大的比重,而童话这种文体,正是以其幻想性、可读性,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如何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学习很研究,我们一致认为,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想一想等多种形式,亲近文本,走进文中的角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研讨,认为应该改变第一课时的程式化,学生的“读”要富有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索,努力改变了第一课时的“读”的泛化现象。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既解决了第一课时的共性问题,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努力做到“课前预习,课中扎实,课后延伸”。

现在的课堂是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如何使朗读指导更有效?和于莉、管雪锋两位老师经过探讨,认为朗读不仅是技巧的指导,更是引领学生深层次地读悟,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悟方式,立足文本,创设情境,体现朗读过程的层次性和朗读目标的有效性,注重朗读评价,丰富学生的语感,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存在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本课题研究的涉及面比较广泛,我们只能选取目前课堂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也许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可以说是蜻蜓点水,很希望得到专家的专业引领。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在扎实地做着,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中期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是人们一生中一直需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一个人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

综观小学生的阅读实践,有着太多值得我们担心的问题。在多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电视替代书籍的慵懒阅读行为,浅尝辄止的敷衍阅读行为,只爱口袋书、漫画书的偏食阅读行为,只读作文选的功利阅读行为,随波逐流的盲从阅读行为,以及无“法”可依的浮躁阅读行为等现状。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要改变这一现状,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自主阅读”模式。“自主阅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要正确确立阅读教学的目标、方式,把重“理解”的教学转变为重学生阅读的教学;把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自主的“学”;把单一的问答式教学结构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互动式和自动式教学结构,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实现阅读课教学效益的提高。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从科学认知的角度,进行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巩固、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从而优化学生的阅读行为,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的教育与研究。全世界最钟爱读书的犹太民族,时刻向孩子灌输“书本是甜的”这一意识。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里度过。200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

到底。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妇孺皆知。近年来,国内的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老师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本先生等对“小学生大语文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以上论述,对于我们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活动,进行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实效性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让小学生在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保持“乐阅读、主动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持续发展地阅读”,形成一种自身的能力,并保持这种健康良好的阅读状态。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其次,以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基础,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兼以采用适当的阅读交流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

2、给孩子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

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最基本的两个因素就是时间和空间。从时间上来说,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课后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空间上说,要改变以教师讲述,提问为主的形式,让学生的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走上讲台等多种形式灵活组合起来,形式多样化,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

3、阅读策略的指导。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可分为知识性障碍和非知识性障碍。知识性障碍包括:(1).词汇障碍(2).语法障碍(3).背景知识障碍。非知识性障碍包括:(1).心理障碍(2).阅读习惯.(3).阅读速度(4).阅读技巧。而阅读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通过使用科学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收集准确信息、形成个人理解。阅读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技巧、语篇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策略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阅读过程中的情意策略、认知策略和智力策略。根据各种策略的指导组织教学活动并将它内化为学生稳定的自主阅读策略。这些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固定的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

调查表明学生的阅读方法匮乏,自主阅读能力较差。在大力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我们的阅读也要改变以往的陈旧方法,转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自主领悟阅读的真谛,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

5、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6、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总会碰到看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重点:

1.探索有效的自主阅读方法;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文本;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文本。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本课题研究设实验班,一年级(2)班、二年级(2)班、三年级(2)班、四年级(1)班、五年级(2)班为实验班;在骨干教师带领下,年轻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的,同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3、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本课题研究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普及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它可行的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阶段。(2011.4-2011.10)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2、申报课题,由市教育局审批立项。

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资料和成功经验。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6月)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0月)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六、研究工作的人员分工。

主持人和主要参与者各带一个实验班,王兴斌课题实验策划协调,黄晓霞带一年级(2)班、李静带二年级(2)班、金海霞带三年级(2)班、李丹带四年级(1)班、邓慧五年级(2)班。

七、主要结论

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不外乎借助听说读等手段进行的语文训练。多听—训练倾听能力,注意信息的收集;多说—使学到的知识成为显性的;多读——读是语文的根本。

1、多听—训练倾听能力。“听”是语言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叶圣陶老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在实际生活里,说和听的需要越来越广大了,新课程理念对说和听越来越强调了,而语文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听的环节却越来越少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实验者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提高听说能力。由于小学生自控力差,注意力不能持久,常在课堂上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在不认真听讲时,大多数是在玩笔盒、玩橡皮、玩笔,或者是画画、写作业、看课外书等。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多种功能的文具盒,琳琅满目、芳香扑鼻的的文具等都可能成为干扰学生倾听的不良因素,甚至衣服上的小饰物,自己的水杯等物品也影响孩子的听课习惯。

因此,要消除影响学生听课的不良因素,首先是要“净化课桌环境”。针对这些因素,我们课题组老师每节课课前都要检查班级常规,要求学生摆放好桌椅,文具要放在文具盒里,只有与本节课有关的书本才摆在课桌右边,水杯放在抽屉里„„老师利用家长会强调不给孩子买多功能文具盒以及外观复杂的文具等。通过这些手段,尽量减少了外界因素对

学生的影响。对于中高段学生来说,可以让他重复老师的讲述或同学们的发言,以此来培养他们倾听的专注力。

(1)、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倾听技巧。例如:倾听不光是耳朵的事情,还要有手、眼、脑、身体的配合。用耳朵去倾听,听清说话人表达的意思,找准关键词和主要意思,也听说话人的语气与态度,体会他们的思想与情感。用眼睛去倾听,听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说话的老师和同学,让说的人知道在认真听,尊重地听。用嘴巴去倾听,听的时候嘴巴不能发出声音,如有不同意见要等同学说完或老师停顿的时候才能大声地发表意见。用手和脚去倾听,听的时候手和脚别动,包括手和脚管理的那些文具、书、桌子、椅子都要静悄悄的。需要的时候要静静地把听到的要点记下来。用身体去倾听,姿态应该是脊背挺直,身体前倾的样子,如果听到同意的地方、精彩的地方,点点头,微笑一下表示认同和欣赏,听到不同意的地方也可以皱皱眉,或者轻轻摇摇头表示不同意或者有意见。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诚恳谦逊的人格品质,在接受他人语言信息过程中有效记忆、分析判断的思维品质。运用“我十分同意你的意见”,“你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我还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看法”,“我对你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请允许我打断一下你的发言好吗”等语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听人发言时,尊重他人、诚恳谦逊的态度与认真仔细的分析判断思维活动,能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同时也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3)、充分发挥同学间的监督和提醒作用,形成一些相互提醒的班级倾听公约。

2、多说—使学到的知识成为显性的。说话是一种技能,凡属技能,都必须及早训练,尽快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要从小培养、并有严格要求。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主要任务。

(1)、说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阅读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说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说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在其中,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对于语言文字浅显易懂,但篇幅比较长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说说故事的梗概。

(2)、说感受体验,提高理解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了体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多元”而“独特”,让学生多说说体验感受。另外,课文中关于孙悟空这样的神话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廉颇、蔺相如等历史人物,借助课文内容说说各自不同的体会,从而学会正确地评价人物。

3、多读——读是语文的根本。

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品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朗读这一环节。我认为朗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 会读 乐读”。

(1)、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哪儿挤呢?

著名特级教学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因此,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要有充分的

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2)、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会读。

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的艺术性的创造活动,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注重范读,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朗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实践证明,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的成分最高,所以,我把每堂新授课当作舞台,充满激情地表演,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致,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了。

其次、运用技巧,揣摩朗读。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使朗读指导不再停留在硬性地规定学生朗读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上,也不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或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练习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把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到的感情运用朗读表现出来,又要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读出真情实感,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读之前为学生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例如S版一年级下册《轻轻地》,妈妈起床了,很轻很轻,轻轻地穿衣, 轻轻地穿衣,轻 轻地走路, 轻地走路,轻轻地开 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说话„„ 妈妈看着我, 妈妈看着我,我看 着妈妈,轻轻地笑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爸爸上夜班很晚才回家,需要休息,我和妈妈为了不打搅他,才轻轻地做每件事。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读轻轻地时

就声低情浓。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进行阅读。

八、课题实验中发现的不足。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占时最多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但学生始终不能对课文有自己的真正理解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1、把握不好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

有时讲少了总担心学生听不懂,于是反复分析文章,教学时间不够用,该一课时教完的内容要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教师在分析阅读上花了很多时间或精力,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没兴趣,语文能力低。有时又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怕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于是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没有及时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3、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肤浅单一

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其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主体间,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的新的意义。这样,作品本身就形成了具有生发作用的主体,它的多重意义也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可能生发出来。而教师却以自己和教参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让学生自己先去理解语文教本中一篇篇的文章,去理解,去揣摩,去得到知识。

九、努力方向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是为了“学”,在教学中,主体是“学”,关键是“教”,要通过“教”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实现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课堂教学要体现层次性。重视主体学习状况和个性差异,把教学目标多层次多规格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保证学生在课堂的充分活动时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如每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做练习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1/2。在练习方法的选择上,尽可能采用那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从而做到动脑、动口、动手。语文课的教学多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而听、说、读、写能力的实际应用主要是个体活动,课堂上应当多一些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扎扎实实地练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指导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这些方法不只是注意结论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展示学习过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变得“会学”。“学会”使学生得到鼓舞,而“会学”则使他们乐在其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从而更充分地进入自由王国。由此,在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值得重视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首先,提倡预习。预习是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行阅读文本,并做好这几项工作:认识生字生词;练习分段标点;思考“探究练习”;提出质疑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预习时,教师不要干涉,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摆脱教师的无形束缚,在极其宽松的环境中,自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其次,鼓励批注评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定对文本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写下来,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划线、批注。学生可以就文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就某句话、某段文字写下自己的看法。

最后,倡导讨论。叶圣陶先生是这样来评价讨论:“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他还说:“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沦,不再是一味听讲。”讨论能够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讨论”其实就是“对话”。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示。课堂教学中对话是多重的,并且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观念、建议、结果和以往经验的得与失。1.王成全《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林崇德《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版 5.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国卓越出版社,1994版 6.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7.侯春燕《给倾听一个必要的理由》 《江苏教育》,2006年14期

下载中期总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期总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 中期性研究报告我们自开展《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以来,在县教科室的指导下,我们有计划、有步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工作总结 我们在教学中,诊测考试中,不断实践、摸索,收获了很多,现总结如下: 一、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我校是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三年级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拟订人:黎文静 在本学期我校确定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抓重点语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我们在教学中,诊测考试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一)

    《农村小语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研究》阶段总结(一) 培森小学:区登干 参与课题研究一年多,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现在该盘点收获的时候,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翻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1、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就没有教育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 上传: 刘艳红 更新时间:2012-5-30 16:23:26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让......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研究方案) 一、 研究的背景 《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到五年级结束时,学生“能依据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辨别是非善恶;有经常......

    关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温水中学 王海瑜 内容提要: 有效性指在新课程理念下,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热情探索、主动学习、会学习;科学地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