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有感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有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1969年1月,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对近平的思想和价值观起作用的,并不是标语、口号和高音喇叭的灌输,而是知青岁月那日复一日艰苦的生活和劳动,是当年同我们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那二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第二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我认识最深刻的一篇文章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总书记从会议伊始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总结报告中更是以十三个分项先后203次提到与人民相关的话题,由此足可见人民在习总书记心中的地位之重,总书记对人民爱得深沉、爱的彻底。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同样是习总书记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是习总书记在2015年重回梁家河时对梁家河的乡亲们说的。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总书记先后带领人民群众办缝纫厂为村民集中修补衣物、修坝田解决全村粮食问题、学习修建沼气池解决村民燃料问题、带领村民修水井解决全村吃水问题、办代销社解决村民日常必需品购买等问题,总书记通过这一些列措施,解决了村民们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的难题,让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的改善,后来又办铁业厂、捐出自己的三轮摩托为村里办磨面坊、种植烤烟、搞河桥整治等等,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但每一件事都惠及人民,总书记向来就是这样,从不喜欢刻意去做一些大而空的事,为人民做实事是习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人民需要什么,近平就做什么”!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习总书记于基层百姓和黄土地深深联系在一起,总书记崇高的理想追求以及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气魄、有大抱负、有大勇气、有大本事、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总书记“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的岁月里,总书记把自己看做了黄土地的一部分,贴近农民,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贫困、落后的乡村面貌,在这人生最美好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在最苦的地方,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反观当代社会,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包括我在内的很多青年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在学习了十九大报告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习总书记的亲生经历中,我逐渐认识到要想让青春在基层发光,就要真正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人民群众的一员,迎难而上、敢于承担,要脚踏实地、实干苦干、不搞形式主义,并不断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不断完善自己。
一
真正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人民群众的一员
2002年,总书记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指出,自己怀着“孤独、歧视”的目光来到梁家河,虽然最开始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四大关”条件的困苦、“黑帮子弟”帽子歧视以及大家的不信任,但最终习总书记用自己的真诚、实干打动了乡亲们,黄土地接纳了自己,“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只是习总书记对自己的概述,更是对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扎根基层,在基层办实事、在基层闪光的最佳概括。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二
要迎难而上、敢于承担
“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这是何毅亭老师对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描述,习近平去插队的时候只有十五岁,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之一;陕北梁家河常年居住窑洞,少有树木,烧火做饭都是问题,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大部分人都去讨饭了,不得不承认,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差的地方之一;1969年插队陕北,当年冬天就有的知青通过应征入伍的方式离开了这个民不聊生的地方,接连几年,知青们不断尝试各种方式,应征入伍、招工进厂、推荐上大学,大部分人都迫不及待的离开这个地方,雷平生同志1974年离开后,整个大队就只剩下了习近平一个知青,直到1975年,在乡村面貌大大改善、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习近平才不舍的离开了生活了七年的梁家河村,他是全国知青中插队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
以史为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文正先生对自己提出的人生准则,范文正先生划粥断齑的故事广为流传,如不是青年时期对困难不以为意,迎难而上、敢于承担,倦怠时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为食,日夜与诗书相拥,五年未解衣就枕,若非如此,怎会有朱熹评论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刘漫塘说“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清代袁枚称其“黄阁风裁第一清”。
当代青年同样如此,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干部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现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基层的青年干部,在时代的转化与变革中,更需要迎难而上,以充足的精气神来面对新时代交给青年人的艰巨任务。
三
实干苦干、不搞形式主义,多接触、多学习
实干苦干是青年干部迎难而上的推进器。不可否认,很多面对群众的基层工作是充满挑战的。群众的不理解,不信任,让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当然,人民群众的不理解受限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以及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固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通过自己的实干苦干,戒骄戒躁,多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群众的难处。在理解他们困难的前提下,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做让人民满意的工作,让群众安心的工作,让党和国家放心的工作。
不断学习是基层青年干部迎难而上的垫脚石。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与时代接轨,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必须把目光放在日常的具体工作当中,花更多的时间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能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在工作时间提高实践能力,在业余时间学习提升理论知识,理论实践能力兼备,方能运筹帷幄,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习总书记在七年艰难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当时的严酷考验,并因此更加了解了中国最艰苦地区的现状,准确把握了当时的历史潮流与时代际遇,艰难的岁月里仍不忘学习、肯吃苦、能干事、有追求、敢担当,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爱国爱民精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虽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境遇也不同,只要我们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新时代的中国将会留下我们用青春书写的美好篇章!
第三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心得体会
阅读了《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习总书记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伟大祖国领袖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细思当下,回望历史,书中都能清楚找到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群众需要什么,总书记干什么,时时刻刻将解决群众困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梁家河村,他带领村民克服一切困难,建沼气池、打井、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用实际行动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诠释到了极致。他不喊苦不喊累,敢想敢干,靠着脚踏实地的干劲,让当时的梁家河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真切感受到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迈向了新阶段,许多与百姓生活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得到切实改善。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要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同时向他们多讲一些当前的国家政治,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有国才有家”这一根本,努力做一名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让我感慨万千,它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书中通过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给人以深刻启发。从“知青说”这一篇章来看,我们知道伟人的青春岁月必然是一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历程,有苦、有甜、有泪、有辛酸、有仿徨、也有人生的历练和厚重。只有经历这些,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年轻干部,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上山下乡的特殊时期,但身处新时期的我们也时刻面临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特别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乡镇工作既是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国家各项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乡镇干部能力素质的好坏,往大的方面说决定了一方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对乡镇而言就是觉得了老百姓对政府工作能力的满意程度,这就需要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工作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勤学习。要做学习型的乡镇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今时代发展迅猛,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快,就拿现在来说,各项惠农政策层出不穷,扶持农民发展优惠政策也跟随时代不断在变,乡镇干部不知道、不清楚、不精通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仅仅停留在当前,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乡镇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大力提高学习力,不断强化“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的新观念。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只有重视学习、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引领农村改革发展、助农增收致富。一是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新观念;不做“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干部,要做充满激情、创先争优的干部。二是要学习总书记热爱学习、随处学习的精神,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多方面知识,静下心来研究各种方针政策,努力成为涉农政策的“活字典”、“百事通”。
二、善谋划。谋划就是筹划、想办法、定计划。作为乡镇干部,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谋划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应重点在哪里?怎么去做?每个阶段工作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在心中提前构思、琢磨酝酿。就正如有句话说“身在兵位,敢为将谋”以前党委政府也提出过,谋划工作要提高两个层次,不能拘于当前,只有在谋划中不断锻炼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有担当。乡镇干部担当在哪里体现,当你面对办事群众的询问,能热情周到的接待,并帮助群众办事,这就是当担。现在我们有些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与群众感情不深,在有些工作中不敢进群众门,不敢和群众说话。乡镇干部的价值就是体现在为百姓服务上,百姓的需要就是乡镇干部的服务方向。适应发展需,创新服务方式,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当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怎么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使我们所思考的,俗话讲“既来之则安之”,乡镇干部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付出责任。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也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
四、树形象。乡镇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以心交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待群众工作真心,以满意赢民心。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我觉得要与群众说好“五种话”:以心换心说家常话,上情下达说大白话,实事求是说真话,对症下药说内行话,出谋划策说鼓劲话。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满意,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经常深入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竭尽全力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多奉献。农村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要能吃若。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在基层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努力做到“三勤”,一是腿勤,不怕多跑路,不怕多流汗,舍得花力气,把工作做实做细;二是脑勤,勤学善思,注重研究剖析矛盾,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三是嘴勤,多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多与同志们交流,团结共事,密切协作。
当听到“知青”一词,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有着难以忘怀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或苦或甜的回忆。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将我重新带回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这本书是真实反映总书记青年岁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实录。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仅见证了总书记的成长,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从心底里热爱着这片土地,将自己看作是这片土地中的一部分,他一心想让老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在我阅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感受更加深刻。读完整本书,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去轻浮化,这个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黄土地,贡献给了农村。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却缺失了最重要的理想信念,身上多了一分轻浮和虚荣,我们应该将心沉下来,将脚步慢下来,扎根人民,贴近现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稳扎稳打,不要想着走捷径,而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磨炼耐性,主动学习。总书记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是扁平化的标语或是口号所造就的,而是与农民们朝夕相处的两千四百多个日夜和读了万卷书后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两千四百多个日夜中,有欢笑有泪水,一起吃过玉米团子,一起建过沼气池。在精神和物质都极度贫乏的环境下,总书记锻造了自己不怕困难、有耐性的坚韧品质。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放弃过思考。“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总书记认为七年时间是他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时光,他也将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彻到了他的一生之中,当成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从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只有拼搏的青春,为人民作出奉献的青春,才是温暖、持久的青春。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但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总书记为我们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积极实践,接受磨炼,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作为学生要踏踏实实学习,不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事物。多读书,读好书,充实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播青春的正能量,我们要树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第五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学习时报》连载。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我校广大教职工的强烈反响。这本书通过选取系列访谈这样一个独特视角,通过讲述人的回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的高尚情怀和精神品质。这本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对于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推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工作中走在前面,当好排头兵、先行。一是要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使用好。把它作为学员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性教育的必备教材,重点学习践行总书记身上体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二是揭示大国领袖的成长规律,展示大国领袖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使学员在思想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忠诚核心,坚决维护核心。三是要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好。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学细一步。要按照中央党校的要求,把组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党校党员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在学习践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发挥表率作用要结合实际学习总书记的艰苦奋斗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勇于进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