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06:0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时代,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世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也都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整合的研究开展的非常多。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①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而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

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而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

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

④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活动有待于进一步向高效迈进。

鉴于以上问题,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整合教学的深层次研究,探索有效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整合教学,从而使阅读教学更加高效。

2、本选题的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为教学的对象,而且是重要的教学工具。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实现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而使得教育技术系统实现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使得教育信媒设备一体化、教育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信息技术整合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适时性、开放性;可以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传递的强度、清晰度,突破教学重、难点等方面都具有独到的优势。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系统综合最优化,就是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和最优决策。从教学过程上来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整体核心,使教学过程中的多层次、多因素之间能有机结合,关系协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力地促进这两个最优化。

3、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及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阅读教学的整合方法,以此来促进课堂高效,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的发展。

4、本选题的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实践方面,它能使我们更有效、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最大的课堂效益。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⑴、研究视角

我校地处农村,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的能力相对较差一些,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高效性的重要途径,本课题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 ②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 ⑵、研究方法

①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是研究者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②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⑶、研究途径 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课例研讨等方式。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中开展研究,实践、研究、总结、提高,最终达到课题的研究目的。

⑷、研究目的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系统归纳、总结、提炼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示范课例;

③通过研究,系统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能力。

2、重要观点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提供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和保持积极学习状态;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课堂教学角度,可以提高教学的密度和效率;从师生关系角度,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全方位超时空的情感交流,培养协作精神;从学生发展角度,可以培养独立探究,自主自信,以及终身学习本领。

课题的创新之处: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整合,通过多媒体辅助课和网络课的研究,探索出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在有效整合上下功夫。

3、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

调查分析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收集、整理各种数据。组建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上网查询资源。填写课题申请书,制定实验计划,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⑵、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

结合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整合点,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分析,探讨它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优化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研究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中的一些理论、技术问题。

⑶、实验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5月)

撰写“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分类整理,并加以综述。整理成功教学案倒,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展示实验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三、研究基础

1、相关成果

在近几年教学中,我校积极参与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思想。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在刊物上,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收集了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资料,具体一定的理论基础。

2、主要参考文献

①沈建山:《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培育学校发展特色》 ②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③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

④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多年,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曾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发表获奖;课题组成员为教学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立研究与指导能力,在多年教育工作中,均多次获得市级、县级表彰,有的多次参与课题实验,专题总结,完全能够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学校经常组织培训,培养全体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网上查询资料,下载文件,ppt、flash课件制作技术。使教师会上网查询各种教学信息,会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备课,可以从网上课件库下载自已需要的小课件和素材,再用软件把它们编成特定的课件上课,这些培训对课题实验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资料设备

学校于2002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配有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能够接收河北远程教育网资料,学校建有图书室、阅览室,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资源保证。

3、科研手段

⑴、强化组织性、时间性、制度性

⑵、加强小组成员理论学习,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⑶、确立课题研究实验班及实验教师,定期开展实验研究。

4、学校的支持、资金保证和社会评价

学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各级单位组织的学习、培训。学校鼓励学科教师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对本课题研究在组织、物力、经费、时间、设备等方面可以给予支持。

5、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是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不仅要求师生彻底转变观念,而且要求师生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能,这对于普遍适应了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必须通过努力适应、接纳并自觉实践这种变革。

二是理论上的丰富与提高。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理论基础相对欠缺,开展研究工作要求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的层面,必须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提高,研究的价值才能得以完美体现。

6、相应措施

针对问题与困难,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与发动,引领、发动教师积极进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活动,积极创设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接触的机会,争取专家学者直接与间接的指导。

二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借助网络平台向研究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丰富的理论学习资料。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现实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传统教学媒体,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可以帮助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那些信息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信息技术具有支持现代学习和教学的使命,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对。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4、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

6、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如果有效地使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不区分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主题或课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轴,经过体验和活动,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既是技术和工具,又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纵观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最早开始实施的“基于网络开展跨国界协作学习”,全世界就有3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一网上协作的学习。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著名的“百校计划”,日本全国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这一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1996年美国提出“教育技术规划(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利用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九五”期间教育技术系统广泛开展的“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成为可能。但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使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以及基于新技术的教和学的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数英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研究对象为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设立六个实验班。

(二)研究内容

根据本校实际,我们定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进行研究。具体方式以同学科互助,异学科互补,以实验班为基础,结合具体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在学科学习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内容的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息源主要来自教师和书本,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基本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材和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方面使学生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设计并控制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渠道获取丰富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从而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确定本课题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1)有计划的、围绕教材组织的信息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通过Internet或其它信息媒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载、收集、开发教学信息,最终组合成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

(2)无计划的、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源。Internet 上信息非常多,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信息的获取、收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和方式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由于信息源扩大了,信息渠道拓宽了,学生获得的信息也更丰富了。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为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开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个案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构建适合校情和学情的最佳教学模式。

4、教育实验法。本课题将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构建高度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其应用价值。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两年,具体步骤如下(具体时间安排视申报结果定): 第一阶段 课题申报(2012.5-2012.6)

调查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现状,整理、收集各种数据;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校教研计划。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 课题培训(2012.6-2012.7)

研究小组成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成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掌握有关学科整合研究所需的理论知识,提高全体成员的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 初步探索(2012.9-2013.3)

1、全体研究成员制定工作细则和研究计划。

2、组织实验班教师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中实验。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3、确定研究方向、提出整合模式。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初步探究。

4、举行课堂教学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促进研究工作,收集初期优秀成果。

5、课题资料组负责整理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课题组的重大事件和进展记录。第四阶段 深入研究(2013.4-2014.1)

1、召开课题研讨专题会,主要总结课题的前两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情况,汇总阶段性成果,确立第四阶段的研究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在整合研究方面修改了前期的研究和不足,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明确分解研究中的具体任务,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2、将实验由实验班向所有教学班辐射推进。要求所有参与研究的学科和教师都要拿出相应的研究方案,要在本阶段完成一定量的实验课时和实验展示课,完成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并撰写论文。

3、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及模式。在前面已取得成果的课题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的研究。

4、积极开展课题组的研讨和教学观摩活动。听取各兄弟校的意见和建议,学习他们的研究经验。对我校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第五阶段 总结思考(2014.2-2014.5)

1、制定关于结题的工作计划,召开由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结题工作会议,布置相关任务。

2、撰写“信息技术与语数英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报告”,对课题组提出的整合模式进行修改完善。

3、整理课题资料,形成成果汇编。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研究课例、课件、专著、说课材料、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光盘等。

五、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

(1)水平较高的教学设计,典型课堂教学录相(2)较有水平的论文和阶段性实验报告 2.终结性成果

(1)有价值的论文和课件优质课。(2)本课题的实验报告,推广材料。①发表、出版实验研究论文、实验报告; ②总结一批课程整合教案及课堂教学实例; ③收集课程整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六、课题研究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具体研究成员及分工如下: 课题组负责人:郑源君

课题组组长: 计延增校长 负责课题研究全面工作,提供课题研究资金保障 课题组副组长:冯秀云教导处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管理、协调、指导工作

计斌 负责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支持指导

冯秀云 教导处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课题的计划、组织和实施 实验班教师:盛霜霜 负责语文学科整合实验

陈丽萍 负责数学学科整合实验

材料员:

盛霜霜

负责收集整理各种文字、图像材料。信息技术支持:计斌负责提供信息技术帮助、摄像及光盘制作。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课题总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这个课题自开展以来,不仅仅是我们课题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语文老师参与其中,共同探讨研究,希望能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本学期开展的课题组工作进行汇报。

一、课题研究需要理论支撑。

任何一个课题研究,需要厚实的理论支持在能得以开展,我们课题组的理论学习途径广泛,有的老师参加了园区的PPT或者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培训,有的老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料给自己充电,也为老师搭建了便捷的桥梁。本学期,共开展了四次理论学习,每次理论学习,课题组老师都能认真学习。第一次的内容是《网络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模式初探》,范校长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更大大拓展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的实效。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务必要弄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不要一味地迎合了学生的兴趣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根。”第二次的内容是是《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马晓英老师说“它的出发点,是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的新条件、新手段所带来的可能性,重新审视语文学科,实现整体优化;它最终要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价,都要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实现改造(不是一般性增补删改),从而“整合”为更合理的能力标准、知识系统和教学体系。”第三次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评析及反思》,在诵读课文片段时,配上音乐,孩子们读得入情入境,更有感情。这样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适时恰当,对课堂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理论学习着实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课题研究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

二、课题研究需要实践研讨

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虽然不能经常聚在一起研究,但结合我们教研组的活动,始终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平时老师上课普遍使用PPT制作的课件,这也是多媒体手段之一,只要用得恰当,用到点上,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这学期,我们课题组的多位老师参加赛课比赛,都是利用了PPT多媒体教学,老师们准确地掌握了教材的内容,科学正确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认真有效的贯彻落实。课上,孩子们大胆发言,气氛融洽,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课文插图的使用,音乐背景的映衬,歌曲的渲染,课外搜集的图片资料等,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动人的情感世界,课堂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充分凸显了多媒体的教学效果。精巧的教学设计,给全体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启迪。在课堂上,利用信息网络,查询并补充介绍了资料,引导学生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不是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引领学生感受作者更为博大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内心更为敞亮,精神进一步得到唤醒,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多媒体的力量在此刻再一次体现。

在6月,我们课题组更是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电子白板教学》研讨活动,每个年级组的老师都大胆突破,勇于尝试了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我校范伟林副校长身先士卒,执教了示范课。课堂构思巧妙,拉近了学生与原本并不熟悉的内容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并注重了写作方法的指导。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巧妙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学生思维活跃,相信通过不断演技,不断创新,这一新兴教学手段定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更多地为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助一臂之力。信息技术教学课,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的图片,背景音乐,以及动画效果,非常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还有几位老师,虽然不是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但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这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青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根据教材特点进行了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可以书写勾画,还可以对书写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这次研讨活动之前,我们课题组的信息技术周艾琦老师还组织课题组以及其他老师进行软件的使用和制作教学,使老师们享受了一顿特别的精神大餐。这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研讨活动,使我们课题组老师受益匪浅,为我们课题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三、课题研究主题研讨。

我们课题组本学期开展了三次主题研讨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上是整合在教研组活动中开展。这三次主题研讨活动,目标明确,始终围绕语文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希望在这样的主题研讨活动中能取得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第四篇:浅谈如何有效进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李妮 天门市多祥镇张台小学 *** 443735019@qq.com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迅猛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了当前教师颇为关注的话题。但是农村小学面临着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的渠道相对狭小等问题。在这样的客观条件和背景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高效。那么到底该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本文就如何上好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构建高效课堂作出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正在逐步走进课堂,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信息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已经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但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也比较落后,学生家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不大。学生大部分只有在学校的计算机教室中才能使用和学习,而学校里的计算机教室也仅仅只有30台计算机,有的班级人数较多,上课时只能2个学生共用1台。这样一来,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平均到2个学生身上,每个学生就只有不到20分钟的上机时间,而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又非常差。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四十分钟,构建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呢?这一直是我深思的问题。

一、与时俱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国家提倡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教育的发展。那么,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便迫在眉睫。但是,目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非常稀缺,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其实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这两年随着教师计算机考核的开展,情况稍好一点,但是距离信息技术教育要求还相差甚远。在当前计算机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农村小学是固然是很难如愿以偿的。因此只能立足本校,自力更生,通过培训,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然而,在农村小学,每个教师都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除每学期安排少部分老师参加系统培训外,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对大多数老师要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晚上等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修培训。而培训的内容应选择实用的,诸如WINDOWS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EXCEL、IE游览器使用等,应对所有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以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只有教师的水平和认识提高了,才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到保证。

二、因材施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因材施教即“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也就是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上不能做整齐划一的要求,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的指导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在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做到因材施教。

1、分层要求,层次分明。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日常课堂上的表现,把学生进行分层。通过对学生的分层,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各层次阶段性目标和要求的设定,遵循“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原则。这样“尖子生”就能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向新的高度攀登;中间力量的学生也可以在小组中发现自己的差距,不断提高;后进生也能看到成绩,受到激励,促其找回自信,努力上进,做最好的自己。

2.分层指导,层层提高。“分层指导”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指导不同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包括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掌握教材知识,如何纠错补差,如何确定竞争对手等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指导。作为农村小学的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和程度是参差不齐的。而在课堂中必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目标,布置难度不一的探索任务,让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升,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就感。

三、激发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虽然现在计算机在农村正在逐渐普及,但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他们的心中对计算机既充满好奇,同时又存在一丝丝“敬畏”。因此,拉近人机距离,便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的首要任务。我那么该如何引导他们打开计算机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几乎都没有电脑,而学校的电脑又不多,使得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少,所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长此以往便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那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思考。我们应该寓教于乐,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电脑知识及操作技能。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难以恒定和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长时间的说教方式进行计算机教学,而要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接收新知识。现在,一些家长一说起玩电脑游戏,就皱起眉毛,特别反感,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总认为玩电脑游戏会荒废学业,尤其禁止孩子玩电脑游戏。其实许多电脑专家一开始学习电脑都是从玩电脑游戏开始的,就是从这里起步学到了丰富的电脑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少年儿童显得更加合适。电脑游戏能给与人知识,使人学习与玩乐之中学到很多东西。学生可以从电脑游戏中去探索,去精通电脑,说不定还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呢!美国电脑界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就是为了玩三连棋,从编写程序开始,相继编写出DOS、WINDOWS等优秀软件。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习电脑知识,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游戏中,许多电脑操作应该具备的技能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例如:在华科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节信息技术课时,课程内容是让学生练习拼音输入法打字,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电脑打字的水平和熟练程度。上课一开始,我说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便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练习也太枯燥了吧?我们已经会用电脑打字了,就是要更加熟练和加快速度而已。”其实这正是我预想到的学生会提出的看法,我便“趁热打铁”的说道:“是啊,电脑打字是我们使用电脑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但是就像你们说的练习的过程会很枯燥。今天,我们就来换一种方式进行练习。老师在你们的电脑上下载了摘苹果、爬楼梯等几个练习打字的电脑游戏,我们小组来比赛,看哪个组游戏的得分最高。”说完,学生练习打字的兴趣高涨。那节课也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灵活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这样的语言:“你能把你自己的姓名‘写入’算机里吗?”“你能让你的计算机为我们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吗?”“你能让计算机画画吗?”„„用一系列贴近学生心理的问题扣住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另外,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笔”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Flash制作的漂亮的动画„„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学以致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开拓视野的渠道相对狭小。因此,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就成为了他们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们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其实可以设想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比如我们可以设想很可能以后学生的作业会通过电脑提交。也可能通过电脑加入一些网上课程的辅导学习。当然以后的生活也会越来越信息化。比如网上购物、网上与人交流和沟通、查阅一些想了解的信息和资料等等。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熟练的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所在。

科教兴国,人才为本。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教育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构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不仅能促进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从长远的意义上讲,更是为学生的前途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更是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一定会在探索构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道路上开拓创新,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马颖峰.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与农村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近年来,我市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教育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基于学校、区教育信息中心二级网络架构投入使用,为我们农村的语文教学提供优越的信息化环境。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我们农村的课堂教学同教育信息化上相比,发展较为滞后。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效果不理想。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各种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小学语文教材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如何让把小学语文中那些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丰富知识,让农村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深化,延伸,拓展,运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声,光,电功能,将知识通过音,像,画,直观地呈现给学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达到完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逐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整合,按照《辞海》中的解释,指一个系统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学科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以数字化为支柱,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会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通过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优化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问题情境: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2、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进行现场范例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使他们身临其境,在真枪实弹的演练中施展着自己的才能,品尝着受阻的焦虑和成功的喜悦,在积极思考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性教学情境:教学中的合作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改善课堂氛围,培养与人协作的习惯,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合作中有竞争,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团结、密切配合,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况述评

关于国内在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下,对语文学科有效课堂行为的改变,对学科有效课堂策略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此类大部分课题就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而对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研究还极少,但随着农村教育信息技术建设不断完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改变传统观念下的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行为研究将很快受到教育者以及社会的关注。

国外从19世纪末期开始进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其信息技术已普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更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交互性中的有效研究。如何促进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学习,增加学校和社区(包括家庭)间的联系;如何提供促进学习的支架和工具;如何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反思和修改机会;如何建立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实践科学家和其他有兴趣的人在内的本地共同体和全球共同体与拓展教师学习的机会都是他们研究的方向。

四、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规律。

2、实验法 采取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调查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解决的对策。

3、行动研究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不断从研究案例中反思、探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

五、研究目标

以新课标相关理论作为支撑,探究、发现当下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模式,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方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制定好信息技术与课堂学习整合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案。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改变当前农村语文课堂教学落后的模式与方法的策略,从而推进信息化条件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科学的发展。

五、研究的内容

(一)信息化条件下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

世界已经进入全新的科技发展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科技和多媒体科技成为现代的信息技术主要内容。而农村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也有了改革进化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不足,信息化教学的质量不高,信息技术没有真正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信息化的利用依然还停留在对展台及简单投影片的使用上,部分学语文教师还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能力处在较低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总的来说有所提高,而在信息化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模式等诸问题的认识更有待深化和具体化。然而,在数字化的网络时代,教学情境再没有课堂的界限,使语文教育的偶然性、多样性、整体性大大强化。在我我们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信息化教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有效整合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记录和储存语文信息的载体(软件),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根据知识与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探索媒体选用形式。

(三)信息技术与有效整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通过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优化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我组课题组核心成员中,有2人均曾主持过市区级课题,其他几名教师均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阅读等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研究能力:

刘松科,1978年出生,本科在读。《谈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兴趣》、《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应用》获市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设计获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参加市“领航杯”教学比赛获二等奖,区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赵海琴、刘静、袁传标都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主持或参与市级课题《凸显学生能力发展的阅读教学研究》或区级课题《构建以生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的实践研究。

我校自2011年全面推进了教育信息化,有本课题研究必备的所有硬件条件,同时我校作为本区最为偏远的学校,老教师较多,传统语文课堂教育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之间的“冲突”极为典型。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刘松科

课题组成员:

赵海琴(理论指导)

刘 静 问卷调查及经验总结 袁传标(实验班教学)

(资料汇总及案例分析)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实验材料,申报、立项。

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究骨干成员名单,形成具体的研究工作网络。

3、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方案)。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5月)

1、根据课题实施计划、方案展开研究

(1)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开展研讨活动,交流经验,探索规律。

(2)有针对性、递进性地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以理论为支撑,拓展研究思路。

(3)定期(多次)开展多项有层次性的教研活动,展示阶段性研究效果,提高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与辐射度。

2、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各种案例,有针对性撰写研究文章,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2月)

1、课题小组提交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

2、汇总本课题研究论文并汇编成册。

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参考资料: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主编)

3、《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祝智庭主编)

4、《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孙月圣)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

6、《信息技术》(课本)

7、《信息技术》(参考书)

下载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也逐渐开始普及。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正式开......

    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5篇范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仁怀市三合二小 陈虹羽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分析

    电子白板与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整合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打造高效课堂,提......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陈兰 (湖南省衡阳县岣嵝乡中心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具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鲜活呈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5、教育技术应用论文 (1)主题: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格式:①首页是封面,封面上注明论文标题、参评学科、学段、作者姓名和单位、移动电话。②第二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 开题报告 建湖县沿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和社会形式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

    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走进了学校课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让学生高效的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是每位教师关注的。从......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向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渗透,网络正日益成为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