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实开展教育科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队伍建设典型经验
扎实开展教育科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绥阳林业局第一小学
李秀兰
2011-3-10
扎实开展教育科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绥阳林业局第一小学副校长
李秀兰
绥阳林业第一小学始建于1961年。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历经几代一小人的努力,现在学校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一所六年制小学,现有教学班27个,教职工92人,学生1035名。近几年,林业局党委林业局对学校高度重视,亲切关怀,连年加大教育投入,学校发展迅速,2006年晋升为“省级一类学校”,2010年评为“省级标准化建设合格学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狠抓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教学研究这个环节,确立了“科研兴师 科研兴校 科研兴教”教育科研新理念,强化内部管理,挖掘师生潜力,加大教研教改工作力度,教师专业化水平逐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科研课题选择与时代和实际相结合,找准研究方向 十五期间正是课程改革疾风暴雨般推广实施的时期,我校作为市级课改实验区于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新课标的出台,教材的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使得新课改实验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全面的变化。个别教师们通过参与头脑风暴式的课改通识培训,在教育教学观念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如何把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如何在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体现新课程理念,仍感到茫然和困惑。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们出现了“手捧新课标,新教材,面对新理念,新课堂却无从下手”的窘态,甚至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因此,教师们有必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具体学科、具体教材、具体教学内容、具体教学环节、教学行为开展深入的研究。此外,我们林区教育是企业办学,地域偏远,信息闭塞,观念滞后,教师素质殛待提高。同时我校在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时,提出了“借助校内外资源,内强教师素质”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当省教育学会开展“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工作时,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刚刚实施新课改的具体实际问题,最终确定研究的课题为《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根据课堂教学研究领域及结合实验教师的志趣特点等,又提出了《关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异步教学法的研究》、《小学生自能作文三程式教学法的研究》四个不同的研究主题,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
总之,在课题选择的思考中我们先从实际问题入手,再结合当前教育形势,找准方向认真落实,向科研要质量,促进了队伍建设,提高了课程改革的实施水平。
二、科研课题实施与组织和管理相结合,营造科研氛围 完善的课题组织网络和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是课题实验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和深入研究的有力保障。根据课题实验工作的需要,学校成立了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研主任和课题组核心成员共同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构建了由所有课题实验教师共同参与的课题组织网络。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实验工作的指导、检查、监督以及联系专家讲学、成员外出学习安排、协调课题的组织调配工作、提供课题经费和研究条件的保证。课题组织网络中的每个实验成员都有明确具体的分工,承担不同的责任和课题研究工作。每学期学校课题组保证两次课题活动;每月定期召开课题例会,制定课题常规管理制度,及时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计划、总结;研究原始数据、记录等过程性资料;了解实验进展情况,讨论解决课题中遇到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研究工作。每一项课题研究都要举行课题开题仪式、课题阶段性总结、课题结题大会;每一项课题的研究档案分别建立“开题卷”“过程卷”“成果卷”。课题研究做到分工明确、管理规范。
实践证明,在制度保障下的科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提升办学水平增添了活力,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课题研究与培训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注重研究过程
1、开展教学岗位练兵活动。为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变单兵教练为集体研讨;变一人点评为各抒己见;变明星展示为群星璀璨。学校公开课分三级(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研究课、新教师汇报课)、三阶段(课前集体备课,课中集体听课、课后集体反思评课)、三程序(说、讲、评)进行,使教学研究常规化。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每个教师都结合自己的课题进行,在同一学科中大家又能相互交流合作,真正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每位教师都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2、开展“蓝青工程”师徒结对活动。
青年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校教育科研深入发展的需要。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相对先进,创新意识强,接受新事物快,教学可塑性大,所以我校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采取“蓝青工程”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由教学副校长牵头制定《绥林一小“蓝青工程”师徒结对考核细则》,为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树典型”每学期徒弟必须听课10节以上。指导教师必须听徒弟课5节以上。每学期徒弟必须上一堂创新课或研究性学习课。指导教师应以指导徒弟上公开课为契机,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从严从实指导。通过培训,青年教师敬业精神增强了,踏踏实实地钻研教材 教法,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3、开发具有林区特色的校本教材。通过开展《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实验教师在观念和行动上有意识地去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教材学习;一方面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们通过对绥阳林区的历史文化、新林区建设、风景物产、模范人物的研究,开发和编写了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富饶美丽的家乡》、《前进中的绥阳》、《林区的骄傲》,教师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林区地域优势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采集标本,感受林区的美丽富饶;让学生收集老照片,今昔对比感受绥阳日新月异的变化;采访身边的模范人物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让孩子们从小知林、懂林、爱林„„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我校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授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国先进实验单位”荣誉称号。
4、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强调集思广义,相互切磋,发挥集体的群策群力和协作精神。集体备课必须以个人备课为前提为基础,需要个人钻研,独立思考。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再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再补充,再修改个人教案。因此集体备课不是个人备课的简单重复,而是个人备课的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个人备课的深化和延伸的阶段。
集体备课是教师的集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但是若管理不善,势必使之流于形式,起不到集体备课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集体备课中要强化管理,做到“一超前”(即教师个人按教学进度提前一周备下一周的课。)、“三落实”(集体备课时间、中心发言人、领导参与)实行教师“中心发言人”正是对教师备课成效的一种检查、督促,而且有利于总结和交流。这一点能更好体现中心发言人的主导作用,但作为其他参与人不能袖手旁观,等待“索取”。也要积极参与讨论,主动补缺。因此集体备课“中心发言”和“集体讨论”体现互补性和协调性,他既能发挥个人的专长,又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让集体备课更有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
四、课题研究成果与总结和表彰相结合,树立科研典型 我校承担的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结题成果推荐重点课题参评,经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专家评审组评审通过,准予结题,并获重点课题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任务,开辟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先河,经学校研究决定对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总结表彰,于2010年12月3日召开绥林一小省“十一五”重点课题结题暨表彰大会,总结表彰的内容是:课堂教学展示、教师素养展示、课题研究档案资料展示、课题研究人员汇报交流、课题主持人做结题报告、颁发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及个人证书
1、教育科研“优秀团队”:张庆琴带领的六学年组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中以“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合作攻关”为核心开展课题研究,实现丰硕的创新成果,授予六学年组教育科研“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2、教育科研“金星教师”:学校教研主任、培训辅导教师、教研组长和“蓝青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中的师傅为我校教育科研工作起到指导培训、示范引领作用,授予教育科研“金星教师”荣誉称号。
3、教育科研“明星教师”:侯海霞等十名教师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授予教育科研“明星教师”荣誉称号。
4、教育科研“新星教师”:王媛媛老师作为青年教师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中刻苦钻研、成绩突出,授予教育科研“新星教师”荣誉称号。
这些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成为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典型,虽然仅仅是校级表彰,但是老师们很看重,这是学校对他们过去的辛勤付出的肯定,同时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工作。
十一五期间,绥阳林业一小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级、总局级、局级、校级公开课一百多节,国家级、省级、总局级论文三百余篇。学校教育科研小组曾多次被评为总局级“学习型组织”、“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等荣誉称号,学校在2010年经总局教育局评选,省教育厅初评、教育部复评荣获“全国语文特色示范校”荣誉称号,国家语言文字报社采访报道了我校《小学生自能作文三程式教学法》科研成果。面临十二五开局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绥林一小不会停滞不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实践,有效的教育科研,都将是一种无声的召唤,激励着每一个一小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振奋精神,改革创新,在专家、同行的指导帮助下,开创新的业绩。
2011-3-10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绥阳林业局第一小学教师
张庆琴
教师是学校的脊梁,是学生的偶像。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打造一支具有优秀的师德风范,具有模范的师表形象、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之本。我们绥阳林业局第一小学一直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注重塑造教师高尚的师德,健康的人格,完美的师表,正确的价值观,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已经初步形成,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具体做法:
一、抓学习立师德,坚持师德建设为首的原则。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我校始终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学理论,提高认识。提升理论水平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学习就成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理论学习上我们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在引导教师自学我们的做法有:一是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教室、办公室都有书柜,除了学校配备一定的图书外,还要求教师、学生都要带定数量的图书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落实时间,每天都有读书时,早晨、中午教师和早到的学生一起读书。每周有两节读书课,全校师生共同读书。三是开展活动,每学期举办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沙龙、演讲等,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师生读书学习的热情。除引导教师自学外,学校还组织集中学习,周五的政治学习多年坚持从未间断。
(二)学先进,引领前进。我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本校优秀教师的事迹,对各级表彰的教师,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在全体教师会上宣讲自己的先进事迹。我校上报的各级表彰都是在校级各类先进中产生的。每学期,在开展校级的“师德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评比时,首先是让大家自己对照标准自评打分,自评的过程也是大家找差距、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使教师们觉得榜样就在眼前,典型就在身边,目前,全校教师中已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督查树新风,坚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教,完善教师职业保障制度,为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教师的灵魂,影响着教师的职业道德。为此我校加强督查,规范教师日常行为。
(一)加强引导,提升素质。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醒大家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不断进行自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加强督查,规范行为。学校每天都对教育教学工作全面督查,从早晨和中午的提前进班到教师提前候课,从教师多媒体的使用到不在网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从教师在岗情况到执行课表,督查工作到边到位,不留死角。除正常的值周外,校长室和相关职能部门还经常突击检查,如查教师在岗情况、查在网上做与教学工作无关的事、查课表执行等。无论是督查还是突击检查,查出问题的,都要对照相关制度立即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报,决不姑息。
(三)加强监督,优化队伍。为了使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接受学生、家长的监督,我们开辟了多条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渠道。学校除正常的“家长接待日”,定时接待家长外,我们还向家长公开了校长的联系电话,使他们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及时向校长反映。每学期中途我们都会举行一次对家长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到学校听课,看作业,与课任老师交流思想,交换看法,共商学生成长大计。学期末,我们还要举行一次学生、家长评学校、评教师活动,对家长有集中反映的教师学校将找其谈话或作出处理。
三、锤炼师能育精英,坚持教师专业化的导向。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师德和师能是相辅相存的,高尚的师德能促使师能的增强,师能的增强,也能促使师德水平的提高。为此,我校以师能训练为抓手,努力打造精英队伍,争创品牌学校。
(一)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每学期学校领导都要在各个学年搞组内公开课,然后选出优秀的课在全校展示。每周二下午两节课全校数学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全校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二上午两节课全校副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一方面,严把“备课关”,教师间通过说课、评课来探讨教改、创新的方法,力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不能让学生有课课雷同之嫌;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大胆改革,突破原有的备课设计,依靠教学机智、教学灵感,实施“第二次备课”。定期开放课堂,邀请学校领导、同组人员听课、评教,一块探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方法。通过大面积的听课,把对教学工作的检查分散到平时,促使教师增强教学的责任心,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以下特点:第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抢占这个素质教育的制高点。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淡化讲台的威严色彩,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心理上的相融。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与教师或课本不同的意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其次,应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使学生成为“分数奴隶”的土壤,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此外,还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持久发展。教学注重导情入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威严的纪律管束;更多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理论,而不只是演绎推理,用有限的课本知识去解释无限丰富和无限发展着的实际;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应试的钳制,过分强调智育,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助和学习小组的讨论,通过模仿和自己动脑动手去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成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优秀品质。通过小组活动,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尽职尽责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班级课堂的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包容心理。第三,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考虑到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关系,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活动细节;由于受到升学指标的压力,教师往往只关注中等及以上学生的学习,忽视少数“差生”的发展;由于考虑到考试答案的标准化,教师关注的是答案的唯一性、标准化,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不同见解,忽视思维的碰撞。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使每一棵“树苗”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关注答案正确的学生,还关注答案错误的学生;不仅关注答案的统一性,也要关注答案的差异性;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更要关注思维碰撞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得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在作业布置上,应向一些研究性、分析型的题目倾斜,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建立科研小组,增强教师科研能力,以教育的热点、盲点问题为专题进行讨论,激发教师思维碰撞,点燃教师智慧的火花。我们已进行了“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探究”、“小学生自能作文三层式教学法的研究”。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这些举措,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显著增强。
当然,师德建设并非朝夕之功,它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不断反思,查找问题,及时整改,努力使师德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依托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依托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个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给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育科研的作用和魅力在中小学校日益凸现出来。可以说大部分学校开始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科研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我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师素质,也提升了学校品位。从事于教育科研的教师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感到更充实更有价值。
一、正确认识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1、教育科研能在自己的场域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是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教育科研是教师在学科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教育科学素养的必然途径。一线教师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在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因此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或教学困惑,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正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抓住这些问题,不断地反思和追问,有助于教师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形成课题意识。把日常教学中习以为常的问题,重新予以审视,从专业的角度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之后,可以带动教师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克服定势思维,有助于提高其反思能力。正是因为每一个拥有课题意识的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教师主动学习,与外界优质资源良性互动,开展合作与自我反思,就会产生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行为,这些教育实践的成果主要是教育科研的收获。
但我们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教育科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有着自己切入的视角,既不能一刀切认为“教育科研万能”,也不能长叹“教育科研无能”,它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会因人而异,因校而异。
2、充分利用电教网络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传统的教育科研虽有很多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只是局部少数人唱主角,对现象和问题的探究是肤浅的,不够深入的。电教网络的兴起,拓宽了教育科研的空间,弥补了区域科研活动的局限及不能突出教师个性化的问题。现代电教网络体系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学校要求教师课前既要备教材,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电教设备仔细观摩教参配备的光碟等电子教材,学习借鉴这些名师的教学经验,并用之于实践。在教学过程提炼出的有效措施、方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体会、启示以及教学案例、教育叙事、课堂教学点评等教育教学实践等记录在自己的教学笔记中,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点评和观点相互碰撞,使教师深受启发,对疑难问题豁然开朗,另外,教师还可在网络上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尝试性发表自已的见解。互动平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张扬了教师自己的个性。
3、教育科研是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乃至成为名师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部分教师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重视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美国创造教育的权威史密斯曾给创造性教师下了一个定义,创造型教师是对教育科学提供的知识的创造性发挥的教师。充分强调了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不论是教师个人的成长还是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教学教育的研究。教师通过平时的经验积累,到后来的理论提升,不但培养了创新素质,也使许多教师得到了发展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我校教育科研基础还相对薄弱,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理论含量不足,成果不太突出,因此准备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
1、指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对于教育科研工作,绝大多数教师从实践层面予以了重视和探究,但仍有部分教师的观念模糊,认识不清。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对教育科研予以科学认识,既不能把它放到过高的地位,让人够不着“桃子”,也不能随意贬低。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参与来提升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基础理论,围绕教学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并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各种培训,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育科研少走弯路,年轻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让他们走上讲台,交流自已的研究和成长经历,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多上研讨课,评议得失,反思对错,经常开展有效的研讨活动,让教育科研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开花结果。
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事不关己”或“谈研恐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对教研科研的定位不准确。教师存在的对科研工作的错误认识,会直接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我校首先做的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学校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兄弟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召开研讨会,聘请专家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逐步摆脱对教科研工作恐惧或淡漠的心理,清醒地认识到科研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这样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最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繁琐的生存任务,加上理论素养、研究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处在教育科研的劣势。然而,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是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他们占有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第一手材料并需要加以总结和升华,他们面临着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且责无旁贷地要加以解决。这样,使得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可能。我校主研的课题《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策略研究》获广安市教育局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村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管理研究》获广安市第三届校本研究成果二等奖;我校主研的市级课题《新时期农村家校和谐教育机制实践研究》、《农村小学薄弱校点班主任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获2010市级立项并正在研究,主研的区级课题《以农村小学路队制建设提高学生法规素养的行动研究》获2011年区级立项并也正在研究之中,这些课题参与研究的一线教师共达二十多人,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下面几个显著的作用。
其一,课题研究能够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课题研究的前提,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较为深刻和广泛地理解。当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他们必须大量的调查积累相关的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和搜集相关的材料,使得教师的学术视野得到不断地拓宽。
其二,课题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的质量,提升其专业品质。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课题,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改变自己的教学品质的动力。因此,当学校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他所要解决的不再是“个”问题,而是 “类”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 “类”问题。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就能够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
其三,课题研究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共同体。
从事一项课题研究的成员往往较多,并且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同心协力共同攻关,这样在研究过程就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专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大家分享各自的信息,经验和成果,从而促进了教师团体的共同发展。
其四,课题研究能够增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当代伦理学对幸福的界定是:“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而将教育幸福释义为教师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一种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课题研究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获得职业认同的途径。因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存在于教育中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教师获得职业认同,而教师职业认同,即职业自我形象与一系列教师认为他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使得教师在研究中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
3,建立研究型小组和科研网络,逐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学校是培养教师教育科研精神和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我校科研管理中,一是把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到学校常规教学管理之中,逐渐形成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科研组织机构,完善三个层次的科研组织网络:一是决策层,校长、主管教学的业务副校长,负责教育科研工作的指挥;二是管理层,教育科研主任负责,布置教育科研的任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具体监督科研课题的实施情况,三是操作层,由课题组组长、任课教师组成,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研讨活动。形成网络的同时更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使教育科研工作产生联动机制。让教研科研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和自我意识,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并根据不同的教师个性特点建立学习研究型小组,对共同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组织学习讨论。教学与研究是共生互补的,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确保学校和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扎实开展教育科研 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扎实开展教育科研 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我校以县教育局教学教研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实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做到“注重每一堂课的教学实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着眼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在大力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和成果推广工作中收到了一定成效。
我校积极参加各级课题研究,现将近几年参与的多项课题研究情况,汇总如下:
1.学校课题研究
(1)我校参与了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实践研究》。在市教科所组织申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验学校时,我校积极筹备申报,被确定为河北省校本课程实验学校。
期间,我校先后派出四人参加了省教科所组织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交流研讨会。多人次参加市教科所和县教研室组织的相关培训。
在活动过程中,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专家的引领使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对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刻反思,既总结出了成功之处,也通过与其它先进校的比较查找了不足,为了把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推向纵深发展,踏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之路,我们立足实际踏实开展研究。我校的“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被编入《河北省校本课程经验材料汇编》中,中期论证时,我校的成果汇报获得好评。目前课程教学常态有序推进。
(2)我校申报的“农村初中不同学科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地校子课题,被确立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创新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首批基地校子课题以来,积极推动创新教学策略研究的实验工作,按期开展研究,于2012年8月结题。我们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学生认知的创新教学路子,形成教学模式。
(3)我校申报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被立项为秦皇岛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以来,积极推动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工作。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到有效实施策略探讨。我们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学生认知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模式。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和开发课程资源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的生活以及求知的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并注意有利于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了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如今再看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和一份份精美的作品,由衷的感到欣慰。
(4)秦皇岛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农村中学社团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还在不断完善、提高和推广,到目前开展得卓有成效。
我校开展这些课题研究,以便更好的用科研带动新教师、青年教师乃至全体教师转变观念,快速成长,推动新课程、新课改,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2.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我校教科研一贯鼓励支持参加个人课题研究,我校有 52 位老师进行了个人课题研究,参与率86.67%,大部分课题已结题。“十一五”以来,我校有四个市级规划课题结题,其中,齐淑芹老师主持的课题获得市级佳效课题、优秀主持人和优秀档案奖。“十二五”期间,我校创新教学策略的3个省级课题结题;县级立项课题10个,9个课题已结题。本学期有9个校级小课题,正在研究中。个人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理论学习,促进了老师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实践的反思。个人课题研究使老师站得更高,想得更远,发展更快。
3.积极申报科研成果。为了实现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升华,我们上报四个科研成果,其中,“开发落实校本课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实验报告获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我们在校内推广,实施,进一步完善,起到了一定带动和辐射作用。
回顾近几年的教育科研,我校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
一、紧密配合教务处的教学管理,通过教育教学研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二、夯实常规管理,推进课程改革,确保校本研究的新突破。以教研组为单位,大力开展听课议课活动,加强教学研讨,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和总体教学水平,找寻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各类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突出课例研究、课题研究与应用,确保教师教学技能的全面提高。学校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和指导落实。
三、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科研的有效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研究和推进课堂教学策略。
(一)做好校本培训,加强校本研修力度。我校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通过多种教研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研组的集体学习和研讨。
教研组长按要求选好本学科要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好教学期刊和网络。采用的学习方式,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学习的形式和个人自觉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做好学习心得。
以主题课例研讨的方式开展组内教研和联片教研,在教研组赛课的基础上,推选出优质课,进行观摩研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
(三)专业引领。
一是立足本校校本培训的基础上,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题引领。
二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要求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
三是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高效课堂指路领航,为全校教师提供“引领开放课”。然后是每人一节公开课,通过不断的学习、展示和交流,让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师们的不懈追求。
一年来,我们在落实校本研修活动制度化实效性的同时,力争使其走向丰富多彩。
1.例会引领式研修 2.读书考核式研修。3.案例解读式研修。
4.听课反馈式研修。5.对话引领式研修。6.诊断式研修。7.集体叙事研修。8.课题“带动”研修。9.个人反思性研修。
当然,在号召、实施和推动教育科研工作进程中也有一定的难度。
存在的问题:课题研究发动容易,实施研究难;课题实施方案编写容易,有价值难;结题报告完成容易,保质保量难。究其原因,部分教师研究积极性不够高。如,已取得中高职称的教师或老教师缺少研究的欲望,对科研工作容易表现出惰性;年年分来的新教师居多,畏难情绪,研究水平都受到限制,中坚骨干力量身兼数职,工作量大。这样依靠教师自觉研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影响到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进程。
如何通过教科研工作的常态化,来调动教师的提高业务能力的激情一直是我们头痛的问题,也一直在探索。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对全体教师进行动员学习,强调教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排除畏难情绪。提倡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树立教师发展学校的观念。积极行动起来,搞好校本研修,校领导和教研组长做引导,进行教学理念的提升,培养良好的教研习惯。
本学期针对我校开展的“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研究,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倡导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理念,教科室在教师中开展相关的校园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课题研究形式,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积累宝贵的经验。我们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实现“草根化”的教育科研。
课题题目的产生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引导教师思考,收集和发现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对于具有针对性、实效
性的问题就将定为课题研究题目,对于提出此问题的教师个人或集体定为课题研究的负责人,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要求每个教研组完成一个校园小课题研究。
这种校园小课题研究有别县、市上级的课题研究,学校将不会给教师设置太多的工作压力,研究时间也不设置过长,如何操作学校制定了《驻操营学区初级中学校园小课题研究指南》。
学校对于那些接受了校园小课题研究任务的,认真进行课题研究的、有优秀成果的个人或集体都将给与奖励。
其次,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组织教师观看专家的讲座,观看名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从中领略名家的风采,学习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做法。
名师的教学给我们带来了思考。从中获得启示,反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或者是成功之处,在本校就发现的问题随时交流。
总之,在我校力推校园小课题研究中,各教研组、备课组按学校要求不折不扣的进行学习和研究。到现在已初见成效。尤其是语文教研组常态化、规范化有序进行研究,上好课题研讨课,收到了实效。
再有,认真组织各级各类论文、教学案例、优质课等评选工作,鼓励教师参加评比活动,把好质量关,力争获奖。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
以上是我们在教科研工作中的点滴做法,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将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12月
第四篇: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为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一直以来,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倾力打造校本教研共同体,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
2015年11月13日整个上午的时间,我们先后聆听了扬名中心小学音乐、美术、英语、品德、数学、语文六位教研组长关于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全面、深入、细致的介绍,通过各位教研组长全方位的报告和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我对扬名中心小学“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实践、发展情况和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掌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了很深的感受。
一、确立明确的研究主题。以问题引导教研,把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教研组一个学期确立1—2个研究主题,使教研活动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张先研究起来,在改变中不断提升。改评课为议课,弱化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围绕研究主题做了哪些改进和尝试,鼓励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二、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实用性原则,各个教研组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培训融为一体,根据各自学科的教材特点、知识结构、教法学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如语文组开展的《语文学科知识能力达标实施手册》编写、核心问题研究;数学组开展的解题能力培训、学科基本素养培训、即兴演讲培训;英语组开展的新教材研究、直拼Phonics教学研究、命题能力培训。
三、稳步推进,系列开展,引领带动。学期初各组共同研究制订出学期教研重点、计划,安排好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学期教研活动路线图——“教研组行事历”。
每个学期的教研活动紧张有序,稳步推进,不盲目开展,不急功近利。系列开展每个主题的研究,一般采取先学习相关的理论依据,观看相关的录像等,为教师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组建中心组教师团队和磨课团队,做好榜样引领,上好示范课,使每位教师能够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研究;最后开展教师之间日常的、常态化的研讨课,共同探讨反思、反复打磨改进、共同成长提升。
四、“微”变革带来了大改变。扬名中心小学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有研究价值的、需要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立足课堂,关注细节,注重实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组走出的一条“发现问题探索变革——探究问题反思总结——解决新问题再创新变革”的永不止步的“微变革”发展提升之路。全体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实践,先后经历了:“长文短教走班式协同教学”“《学科知识能力达标实施手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三个发展阶段。每一次的“微变革”,带来的都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带来的都是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大幅提升!如今扬名中心小学的教研活动,已成为教师展示交流的舞台,自主成长的土壤,走向成功的桥梁。学校教研活动已经形成了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提升反思、不断创新改进的良性循环,学校教研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螺旋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是主人,自定主题,自发研究,自我发展,自主成长,人人都在行动,人人都有提升。
第五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成长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已经凸显出来。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依据自身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研修,持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促进专业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教师通过学习、实践、研训、反思,结合自身的实际,以经验为凭借,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随笔、反思、札记等,让教育教学实践升华为科研理论,使专业水平再度提升。博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自主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在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交流研讨中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xmlnamespace prefix =“o” />
关键词:教育科研专业成长理论学习写作博客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已经凸显出来。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他才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亮的恒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从教育史可以了解到,教育家最初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是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研究教育,于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获得发展,最终成为教育家。我们一线教师虽然科研思路、方法等不及专业人员,但我们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是在学校这个“大田”、“车间”中对教育现象以及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我们能随时进行观察、分析,掌握最真实可靠的资料,这是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谈“研”色变,觉得无从下手。要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得心应手,就要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意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
理论学习:教师教研的基石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是不能给予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就教师而言,“自己的内在的活动与努力”就是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一个教师要从事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等,能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了解教育动态,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更应强调自主学习。教师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唤醒自主学习和成长意愿,克服等待和依赖的惰性的想法与习性,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依据自身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研修,促进专业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持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首先,给自己制定出学习计划,每周学习一篇教育理论文章,每月订阅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并作学习笔记;多看现成的教育报刊杂志,及时掌握学校教育科研的新动向、新思路和热门话题,.多了解各种专门性的科研信息,为日后进行科研选题积累资料。在学习时要注意方法,以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作为衡量标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梳理,确定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实践;同时,用适当的和理解的方式,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做积累性的记录,把这些记录整理成学习文件夹,这样不仅可以作为自我学习的评价,还能帮助自己认识学习的实力、缺点、倾向、习惯以及下一步的学习需求;此外,还可以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角度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在书的边缘空白处写下评语、随感等的阅读习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借鉴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理念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来审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以优化教学。
“一次充电,永远放电”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师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弄潮儿。
写作:教师教研的轨迹
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用笔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勾画出教师成长的轨迹,加快教师知识、能力的实践内化过程,让教师专业水平再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升华为科研理论。教师通过学习、实践、研训、反思,结合自身的实际,以经验为凭借,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随笔、反思、札记等,使教科研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实实在在,触手可摸了。
教学案例——提升教研经验
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撰写教育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育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教育案例写作和积累的过程中,完全有可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型教师。
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育案例,不仅本身是教育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育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经过加工,具有典型性,采用这样的素材写成的教育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撰写教育案例,撰写教育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密不可分。撰写教育案例是撰写教育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的基础,撰写教育论文是撰写教育案例的提高,撰写课题研究材料则是撰写教育案例的升华。三个方面结合,能够促使教师做到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这三个方面,撰写教育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教育研究才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撰写教育案例在提高教师教育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有了撰写教育案例的基础,就为撰写教育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就能使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教学反思——形成探究意识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批判性思维活动。自我反思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教师应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自我反思的本质是理论家与实践者之间的对话,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自我反思应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教师双重角色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反思是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过程,是整合自评与他评的结果,是全面认识主体教育活动的科学影响、人文影响、社会影响的结果。反思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态度,而且是一种文化,是在借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认识基础上的创新努力,反思又是一种挑战,一种人格提升,一种全新的生命追求。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中体验成长,感悟成长。
自我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真实问题的关注,教师始终带着问题意识面对教育现象,使教师逐渐地具备了教育家的专业眼光,具备了研究者的素质和能力,也就会找到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就会找到反思的触点,其反思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反思的广度和深度会更加深入,引领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探究。要实现教师专业化,持续化发展,就必须大力倡导自我的反思实践,使自己拥有这种思想、意识、能力、习惯,最终实现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师的一篇篇案例、反思,或体验成功,或反思失败,新理念与追求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彰显与落实。实践与反思,交流与探究,教师也因此善研、敢想、乐写、会写了。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思考、交流、写作是对新课程的回应,是一种深度学习,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为教师实践的升华,向科研型教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博客:教师教研的平台
博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教师而言,写博客不但总结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记录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灵感,反省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从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教育教学更加完美。博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向研究型教师。在博客上,教师可以与名师对话,与专家交流,与同行切磋,面对面的接触,心与心的沟通,让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更专业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
博客适合教师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体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且可以与在线的同行及专家进行探讨。它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难以
沟通的状态,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使得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的教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起到了促进纵向传承以及横向交流的作用。博客让我们的教研工作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际走向理论,而且博客上所记录的信息,无疑是我们进行研究的第一手珍贵材料。
博客承载了教师的成长记录,修炼着教师的专业品行,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实践,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实现。博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自主平台,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和手段。我们要充分挖掘它的功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