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创)教育改革构想
教育改革构想
夏清河
一、政教分隔,改官员办学为学者办学
我国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均是政府部门的下级单位,校长是作为干部被派到学校主持工作,校长听从上级安排,把上级命令传达给学校内部的大小干部,再由他们负责落实到教师身上。这种组织机构层级分明,教育事务听从上级命令的行政化运作方式,把教学由传播文化和思想变成了传播命令和管制。在学校里只有“听话、能干”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只有“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经过这种教育“磨练”的人,其自由意志、独立思想、创造精神已经消磨殆尽。“行政化”令教育窒息,它带给教育的伤害是严重的,今天很多教育问题的病因都可以从这里找到。
1、朝令夕改,折腾现象严重
2、为了出政绩,短平快,假大空
3、功利化严重,使教育远离人性
4、教师成小卒子,人人争官当
政教分隔,是政府部门和学校保持一定的距离,把治学权还给学校,还给教师,让他们自主决定教学事务。校长不是上级派来的干部,应是教师中的一员,带领教师、组织教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学校内部不按照行政化方式运作,没有上下级关系,只有教师和教辅人员,让“学术”回归上位,让真正懂教育的人主宰教育,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回归本真,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职业尊严和幸福。政教分隔,不是政府对教育撒手不管,而是改变管理的方向,把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校车配备、留守儿童教育等管起来,使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好的教育。
二、彻底改革对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方式,创新教师薪金待遇办法,对学校和教师工作实行同行评价
由于我国的公办学校是由政府部门掌控管理,目前实行的一系列管理措施都是与“行政指挥教育”紧密相连,比如教研室指挥教学、教育督导、教师职称、各种评比,无一不是在“行政化”这个大框架内,如果我们认同教育“去行政化”这个终极目标,现在实行的对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方式就要彻底改革。
(一)关于教育投入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立教育拨款机构,每年负责向中小学校拨款,由审计部门监督使用情况。
(2)明确规定每班的学生数量,明确规定学校的分布数量与人口比例,建足学校。
(二)缩减管理部门,转变职能
(1)撤销电教馆、仪器站,成立统一物资采购部门,负责为学校提供物资。
(2)撤销教研室、教科院,教师教学不需要他人指挥,教学能手、优质课、论文等评比全部停止。
(3)改进教育督导内容与方法,督导人员主要由一线教师组成,不听报告不看材料,进入课堂听课,与学生谈话。
(三)关于教师管理
(1)把好入口关,要像招考公务员那样招考教师,甚至还要严格。
(2)废除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实行逐年增资办法。教师工资主要由学历学位、工作年限决定。教师只分合格、不合格两种,对于公认特别优秀的,单独奖励。
(3)对教师工作实行同行评价。
(4)建立教师离岗培训机制,教师工作满5年离岗进高等院校培训一年或半年。
(四)关于学校管理
(1)校长不是政府部门派来的干部,是教师中的一员。教师选举校长,校长可以有补贴,但完全没有特权,与教师一样上课。校长每月公布财务支出情况,接受公开监督。
(2)学校没有行政人员,只有教学人员和教辅人员。
(3)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由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组成,为学校决策机构,学校的重大决策须先通过委员会审查。
(4)除了教育督导,教学期间任何政府部门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学校检查工作。
(五)关于学生管理
(1)招生权完全下放学校,政府要做的只是建足学校,保证学校均衡,限定班额。
(2)明确对“犯规学生”的惩戒要求与措施。
(3)所有针对学生的带奖项的评比全部社会化,政府部门不组织此类活动。
三、将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列为国家教育目标
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由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变成城市人口逐渐占多数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城市文明不同于农业文明,它要由现代社会的公民来建设。“发展(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发展(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百度百科)
今天的中国社会与三十年前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是因为经济的自由化,人获得了解放。但这个获得自由的人却没有真正“成年”,还似乎有点走向歧途,只是在满足自己的私欲方面无所畏惧,在伸张自身权利、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却缩手缩脚,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们只在形式上实现了与西方现现代化国家的接轨,深层次体制变革没有跟上,教育改革严重落后就是其中一方面。我国教育法规中对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与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明显不符,与今后整个社会对人的教育要求明显脱节。
纵观几个教育法规、文件中对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无不以意识形态、工具化为其内涵。我国每年到西方国家的留学生数以万计,其中有很多是官员的子女,“意识形态”灌输还真的那么重要吗?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应把教育对象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公民来培育,既要让其担当责任,承担义务,又要敢于伸张权利,每个人真正成长起来,这个国家也就强大了。
四、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大力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以此为高考松绑。为什么学生们都要挤高考的门?因为进入大学是将来当公务员或者白领的敲门砖,拥有了一张大学文凭,你将来才有资格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高收入行列。假如各行各业的收入差距不是那么大,我不管做什么工作,劳动法规定的“三金一险”都能落实,生病都能享受医疗保险,即使暂时没有工作也会得到生活救助,高考就不会那么火热,学生的选择会多样化,人生的舞台也更加丰富多彩。
五、降低中小学语、数、英课程学习和考试难度,提升科学、社会课程的分量。
社会课程不是思想政治课。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数学的课时量减少许多,但是这两科的学习难度、考试难度没有相应降低,语文反而增加了学习量。这样就设置了一个圈套,一方面给学生减负,同时又加大了课程难度,要学生全面发展就更成了一句空话。
六、实施中小学教师提升计划,加快教师更新换代,让接受正规大学教育的师范生加入教师行列。
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确实有待提高。美国早在1976年,拥有学士学位的中小学教师就占到了99%,我们还差的远!现在很多师范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教育一线又很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国家要有所作为。比如,在工资待遇不变的前提下,鼓励低学历的教师提前退休,以此加快教师更新换代。
第二篇:教育改革
姓名:高霞学号:41204035班级:英语师范二班
教育改革对中小学课堂的影响
高考改革的新闻继续发酵,引发社会极大关注。根据教育部最新披露的消息,教育部已制定完成有关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最令社会关注的一项变化是: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考核方式的变化将对中小学课堂产生一系列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的影响。
影响一 考试的科目分布更加合理化。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教育,享誉全国的大教育家不计其数,例如孔子,孟子,程朱等等,但自宋但以后,中国教育的弊端逐渐趋于明显。这一现象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等等的关系密切,但是于中国教育的内容有 很大的联系。中国的教育向来关注人的内心,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怎样有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领邦相望,民老死不相往来”等都是如此。而西方社会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致力于人在现实中活的更好,所以不断给个动力,发展工具,而这些方面中国无一树建,究其原因,教育的成分不可忽视。以往高考的三门主项--语、数、外,均属工具类,而多数国家为语、数、科,其导向和效果的差距不言自明;如若中国的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对教学科目的结构不断优化,在基础教育中加入兴趣类,科学类的科目,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观察力,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将逐步解决应试教育的学科结构问题。
影响二。英语教学内容将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的外语教学本身问题较大、效率极低,学生从幼儿园到博士阶段一直在学习英语,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应试教育下的英语学习忽略了语言本身的最基础的目的-----交流。应试教育下的英语学习重心完全错误,学生多以单词和语法为主,但是听说读写能力不佳,导致学生掌握大量词汇和句法,但组织不出正确的词句,口语表现最为明显,中小学学习若干年的英语之后,做不出流利,完整的自我介绍。此外,由于教学中教师多关注学生的成绩,课堂多练习强调语法,忽略发音,语气等等,导致学生口语问题严重,发音错误,影响了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
英语教育改革推行后,英语教学将发生很大的改变。首先,语言的学习应以“交流”为目的,以听说读写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尤其应该重视英语口语与听力理解,强调学生语音的准确性,不断地提高正真正的英语能力,让学生能说出准确,流利的英语。此外,英语教学将改变单一的以课本为主线的教学,可引入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地理知识,在文化为基础的背景下学习,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门语言。且
可以引入英文歌曲,英语名著,科幻小说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英语学习轻松有趣,影响三 英语教学方式将更加轻松有趣。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以往的教育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准,老师讲,照本宣科,不断地重复被视为考点的语法内容,不断地用汉语解释英语的语法规则。学生的任务是听讲,并记下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不断重复记忆。练习多采用题海战术,用大量的习题不断的巩固复习,英语教学难免枯燥,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丧失兴趣。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改变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引入先进的学习方法,加入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让英语学习轻松有趣,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兴趣为主要驱动力,切实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支撑中国的国际化与现代化。
影响四.学生学习更加自主
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压力下强制性的学习,学习的方式只是在题海中不断的枯燥重复,.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没有丝毫的热情与兴趣,但是教育与改革之后,学习会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英语学习会更加轻松有趣,学生会在兴趣的激励下,采取更加积极自主的学习方法,采用观赏英语英语影片,排练英语话剧,练习英语配音等有趣的方式,自己研究更加实用的英语,以此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英语教育在中国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长此以来英语教育存在的巨大问题已经不断暴漏并开始着手解决,此次的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从长远考虑,利大于弊,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篇: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我们一直在说教育改革,从参加工作至今,我就经历了两次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和新课改。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迎接高考,而高考的科目里却没有素质教育这一项,遗憾啊!别说高考了,就说我们小学吧,为了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我们的课本是每期都要更改,可改来改去我发现,除了把课文改动了,把题目的标题贴近口语化了,并没看到有其他的起色。打开我们的教本,每一册的语文书都是八个单元,每一单元都基本有四到五篇课文,一年级的课本还要学习拼音,单只这拼音至少就得教一个月,试问,教学任务这么繁重,素质教育该如何进行?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要进行写作训练,不知道别的老师是怎么安排的,我从带的上一届学生教作文这一块来看,感觉没有太多时间花在这一块上,所以,这也就造成了班里作文写得好的只在少数。本人认为这不怪学生,只怪老师的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平时大会小会各级领导都会提倡素质教育,可真正到了考试,特别是考试比赛的时候,谁还会记得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所以我认为,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学,首先出版社得改革,而不是只会光喊口号,让我们一线老师举步维艰。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话说,新课改主要有以下几大“改变”:
1、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因为新课改来袭时本人教的是低年级,还没有真正接触到新课改。但从课改老师的谈论中,从学生考试的成绩中,我们不难总结出,新课改对于爱学习、有想法的孩子确实有帮助,成绩确实有提高,但对于那些本身就懒散的孩子来说,无疑是给他们再次创造了懒散的空间。中国教育究竟该如何改革,我想,还需慎重!
第四篇:教育改革
[推荐]上课,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字体:小 大】
上课,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
作者:刘水连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7更新时间:10/29/2008
上课,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
------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
刘水连
做老师难,做语文老师更难;上课难,上语文课更难。
一同事曾说,下辈子不做老师,三辈子不做语文老师。北京某名师也说,后代八辈子不做语文老师。
噫吁乎,难哉!教语文之难,难于上青天。
很是感叹,那些名师成就卓著,很是感叹,那些专家驾轻就熟。
反观自己,庸庸碌碌,疲惫困顿,了无生趣。何也?
循规导矩。不敢放手、囿于成见,如此之类而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下,呼唤创新,创新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大家关注、讨论、研究的焦点。素质教育的提出也引导人们对传统教学作出了深刻思考,一定意义上引导人们回归学科本质,遵循学科教学规律。
那些,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呢?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想通过自己语文学科教学的反思为此命题提供借鉴。
一、倡导民主风气
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人民群众才是伟大的创造者。老师不是权威,尤其语文老师更是如此,教参,参考书更不能是经典。古人尚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再说,纵观历史,凡学术繁荣时期,必定是百家争鸣之际,凡学术落后时代,必定是独尊一术之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那必须是在无急风吹之、雨淋之的条件下的。要让学生创新的火花迸射,燎起平原,老师只能微送轻风。火助风势,风助火威,此亦可谓
“教学相长”也,民主风气的形成也确实是需要师生双方的合作。为师者,如果是一名清醒而自觉的教师,需要从精神和行为方式上对自己进行一次
“脱胎换骨”,打碎以往那种所谓 “天经地义”的霸道主义,以修养,学识,善意,科学精神和教育艺术赢得学生的敬意,重塑一种崭新的富有民主精神的“权威”。比如教师的个性,尊严,权威等受到学生的挑战,教材的思想,观点,艺术特色等受到学生的质疑,某些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等受到来自教师或同学的压抑等,诸如此类的情况一旦发生,教师的态度处理技巧应当符合民主原则,力戒教师权威、教材权威和学生权威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伤害。
二、广读多背,注重积累
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注重熟读成诵学习习惯的培养,凭着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受到了古圣贤人的思想、道德的感染
和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浸润,尤其是他们趁着记忆力旺盛,在少年时代广读多背,积累了一笔终生受用的财富。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创新思维不是空洞的,而必须依托一定的知
识和经验。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创新精神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人格与能力之上。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就是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创新是知识的组织与整合,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结构。
读背
除教纲要求之外,尤重视古典优秀作品如唐诗宋词的背诵。而积累工作则以考纲语言知识和表达部分所列项目为主,而又着重做好作文素材积累工作,如背名言,讲故事,做读书笔记等。
应提一笔的是,语文教师在积累方面应有表率作用,如经常背诵一些名篇名句,读社会,人生,甚至也应读经常提示平常教学中碰到的而又经常在诚卷中出现的字、词中,成语等,为师者如有读书笔记以示学生则更好了。
三、确当训练
“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需要迁移,能力需要运用,这一切均离不开训练。《礼记.月令》:
“鹰乃学习。”学习,本义是鸟屡次拍着翅膀飞。可以,学生学习(屡次)训练。孔子云: “举一隅而三隅反。
“三隅反”的过程本身就是训练的真义,况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 “举三隅而反一隅”现象,也就是说,只有多次反复才能巩固所学。“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但
后教育并不排斥训练,只是应把握火候而已。主要应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1、质与量关系;
2、是途径关系;
3、针对性与普高化关系;
4、创新与继承关系;
5、主动与被动关系;
6、任务与兴趣关系;
7、阶段性怀持续性关系;
8、知识与能力关系等等。通常训练的方式尽管多种多样,但作为一个教学整体(阶段性与过程性规划任务均是一他整体。)以上各种关系都应该考虑在内。
四、立于言语形式
语文课从来立于言语形式,语文教学必须立于言语形式,这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立是言语形式,以言语形式作为处理语文教学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第一位的“理念”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江泽民主题在庆祝北大百年诞辰所做的一篇讲词,既说了北大的历史,又说了中国的历史,既说了北大百年优良传统,又说了自己在上海交大上大学的感觉等。如果只从内容上去掌握,它就应该是历史课或政治课了,那语文课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以载道。”从作者角度说,要载道,应以何种言语形式是关键,对于读者品味作者以何种言语形式以载道是关键,因为学以致用要义在于以创造的工作来丰富人类文化或文明而不仅仅在于继承。
“道”应继承,但也应与埋俱进,而这时言语形式当以其本质上是规范的这一特点来责无旁贷地承担载道任务。试想,一篇(部)言语形式极其拙劣甚至不规范的作品,纵其极其特有价值,恐怕也会是一纸空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正如一个哑巴,纵有奇思妙想,但苦于无法与人沟通(其它可能也排除),那,他那可能意义重大的发现也会“养在深闺无人识”。
品味言语中,体会情感,把握色彩,揣摩含义,明确节奏,读出气势,感受形象,最终做到积累运用。这应该是语文课上必不可少的东西。
英语课上,老师传授的主要是言语形式,为什么语文课同样是语言课却往往架空分析
课文内容呢?
警惕!没有良好的言语形式,人类一切文字记载的文明完全是垃圾!
难哉,语文老师?
教育改革,既谓之改革,当革弊兴利。既遵循学科规律,又适合学生身心的教法,学法无论何时却能也应该坚守课堂!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文章录入:yuwen责任编辑:yuwen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第五篇:教育改革
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
---教育改革必须落到实处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策略,举足轻重,因此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落到实处需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当前的教育评价都是围绕着“高考”“中考”以成绩为导向。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校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最终的结果导致了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传授轻全面育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高分低能举不胜举,这样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整体发展。传统评价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的制度。
教育改革落到实处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宏观管理。以往的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冶承担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近日引发热议。主要是该规定存在诸多问题,这部“待产”的小学生减负新规在民间舆论场遭遇了迟疑、质疑。其根源在于该规定并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在教育观念上作出调整。而且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在宏观管理过程中,教育部门需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做到教育公平。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科学、多元评价体系;包括户籍改革,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政府应当引导,学校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把学习的负担变成求知的快乐。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总而言之,要把政府的功能落到实处,做好宏观管理。
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强化评价工作,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我国教育制度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评价制度。近年来提出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后,评估机制有了突破。但是我国的教育仍然是以分数作为标准,对于进入名校的渴望压抑了无数的家长和学生。评价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引导了。同时候教育资源分配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就需要国家积极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存在,让教育公平真正落到实处,受惠于每一个孩子。把教育的公平,也作为一个导向,作为一个评价机制。
“华山虽高,顶有过路“,教育改革志在必得。教育改革落到实处需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需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并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宏观管理,唯有如此,才能深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