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适应新课标新理念再探(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2 06:3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教学适应新课标新理念再探(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教学适应新课标新理念再探(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化学教学适应新课标新理念再探(写写帮整理)

化学教学适应新课标新理念再探

何德云

(彭水县民族中学)

内容提要

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呼唤新课改,新课改、新课标、新理念,是时代的要求,是时代的必然。化学教学要顺应这种必然,必需用全新的观念来武装头脑,它需要我们建立一些普遍的新观念:新教材观,新教师观,新人才观,新学生观,新认识观,新知识观,新过程观,新课堂观,新方法观,新评价观。只有更新了的观念,才会带来更新的行动。只有更新的行动,才会带来全新的教育面貌。

关键词

化学新理念

新教材观

新教师观

新人才观

新学生观

新认识观

新知识观

新过程观

新课堂观

新活动观

新方法观

新评价观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地球村已不是神话,地球上每一时刻发生的事,一瞬间就可传遍全球。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已然来临,要适应这个高速变化的世界,不全方位地改革我们的教育是不行的。新一轮课改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开始的。新一轮课不仅要改革教育的体制、结构、模式、内容和方法,还要改革陈旧的教育观念,这是最核心的也是最艰难的一步,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需要几代人的不廨的努力。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要交给学生知识,而是要交给能通向未来的钥匙。在新课改,新课标的施行中,我们广大化学教师的化学教育观念已应该统一到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中来。下面拟从十个方面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新教材观

我们课改前的化学教学内容是比较陈旧的,由于教材的落后给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学生尽管书本知识学了不少,但毕业后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而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一般每隔5年,就要有一次较大的变动;有的国家两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材应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因此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只一个目标式的把学生往化学专家的路上引领,而忽视了人才的多样性,其实有许多人只需接受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具有科学素养就可以了,为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就行了。传统的教材只利于教师教,不利于学生学。现代教学理论则重视教材内容的基本性,主张学习化学的基本结构。新的教材观应是:

①教材现代化。把20世纪以来化学学科中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使教材反映现代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②教材理论化。在教材中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提高理论水平。

③教材结构化。在教材中反映出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 基本框架。

④教材的多样化。除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 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⑤教材的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化学史和化学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体现趣味化学。

⑥教材的综合化。教材不但要设计本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内容,还必须有同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事物内部的规律是相联系的、协调的,只有综合分析才能还事物的本来面目。

⑦教材的活动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其础的科学,它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化学教材的设计,应有利于教师把化学教学尽量做到反朴归真:能充分再现科学发展的历程,使广大学 1 生都参与到发现科学,发现真理的活动中来。这样才更利于培养探索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得到各方面的剌激、体验与激励,才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和巩固。例如化学的许多演示实验都可以改由教师预案下的学生自己实验探究来实现。这样做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 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 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生成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重要作务之一,应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新教师观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只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已。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既是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又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师,更是与学生平等相处的知己。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教师,不应只满足于能教好课,而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 养。一方面,教师应进修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化学教育学、化学学习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智力心理学等。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这样,教师不是在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象心理学工作 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 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 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学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 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各种技能,化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化学知识,还应该有社会知识与实用技术知识,不仅能讲授,还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教师除了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外部行为之外,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个性及心理品质,应该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能力等诸方面提高自己,全面发展,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技师型”的教师。总之,要让学生具有的品质,教师应首先具有,21世纪的教师要走在21世纪学生的前头。

三.新人才观

一般地说,人才分三个层次: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丰富学 识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人才,是人才的第一层次;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和 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是人才的第二个层次;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 的广大公民和普通劳动者,是人才的第三个层次。社会对于这三个层次的人才都是需要的,缺一不可。比如在厂矿,既要有工程师,也要有技术员和技术工人;在大学和研究所,既要 有教授、研究员,也要有资料员和实验员,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 建筑公司只有绘图员没有施工工人,医院只有开药方的医生没有抓药的护士,工作如何开展!但当今许多人认为,只有高分考上大学才是人才,在高分、大学、人才之间画等号,因而在 中学阶段一切围绕分数转,只抓智育,不抓德育、体育、美育、在智育中,只抓知识,不抓 能力;在知识中,只抓高考要考的知识,不抓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这一切,都是片面人才 观的反映。

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音乐家、艺术家、体育明星、发明家。我们的学校要把培养多种人才作为我们的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控制语言和数学两种智能,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却认为,人具有六种智能,由大脑的六个区域来控制,前两种是众所周知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后四种则分别为音乐智能、体育智能、空间想象智能和感知自己或他人情感的智能。这六种智能各有自己的信息储存库,这一点可由某些健忘症患者的症状来证明。他们有时丧失了某种记忆力,而另一种智能却异常发达,这同时也证明了这六个区域中的某一区域若缩小,即某种智能衰退。其他区域则相应扩大,占据原属于另一智能的区域。另一智能则有可能发展。这就为我们培养各种人才做了生物学方面的最好注释,也就是 说,学生在这六种智能中的任一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只以文化课的分数高低来衡量是不是人才,而应努力发现学生的特珠才能,为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条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一般都喜欢学生循规蹈矩,而认为那些常问“为什么”的学生是“刺头”,其实,这些“刺头”的创造力都很强。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就因为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而被教师赶出了教室。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没按教师的思路做实验,教师大发雷霆;学生对某个问题刨根问底时,教师不耐烦地敷衍学生。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说:“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做对”。海内尔特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不正确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在我们的训斥下,有多少创造思维的火花被熄灭,有多少人才被埋没„„,是转变人才观的时候了。

四.新学生观

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的徒弟,而是处于复杂关系中具有丰富情感背景的学习者、实践者。

1.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因此,我们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文化,赋予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既是个体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要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做书本的奴隶。

2.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各种关系中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时空的关系等等,都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这此实际来教学生。

3.学生世界背景中的人。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的世界,冲突的世界,关系的世界。我们不能将学生关在课堂里,关在书本中,而应该用开放的方式,多元的方式进行培养。

4.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任由我们乱涂乱画,不是一架被动地接受一切的机器,而是有丰富情感,有思想的生动活泼的人,因此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人格首先要受到足够的尊重,不能受到丝毫的忽视和损害。教学中要和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进行情感薰淘。

5.学生和老师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在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生活的同时,学生也教会了教师怎样教书,有人呼吁: 向孩子学习!确不为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研究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心理,从中反思,调整我们的思想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方法。

四.新认识观

近年来,“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是由于近半个世纪 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因而,科学、技术、社会这些本属不 同范畴和不同性质的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已愈来愈成为紧密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而化学在 “STS”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代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化 学学科发展的结果。因而中学阶段的化学教育应该完成三个任务:①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 的化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③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美好的 情操。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连一项指标都达不到。因为他们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而是让学生大量地背诵,靠死记硬背记下公式,会套公式算题即可,而新的教学观 念认为:背诵一些定理定律不是学习,能背诵,记住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东 西是学不会的。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把中学生当作“缩小了的成年人”,不注意中学生的思维习惯、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一切教学活动都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完美结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错误让学生析,是非曲直让学生辨,方法优劣让学生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新知识观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其实,知识不过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目的,我们还应该注意非知识性素质的培养。

①强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意培 养能力和技能,不但要培养化学方面的能力,还要通过学习化学养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态 度,如终生学习观点和自学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选择、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②强调渗透和综合,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门 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广泛渗透,产生了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所以不 但要强化化学知识,还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但要重视书本知识,还要 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使学生的知识“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 础。

③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制作、创造 的机会,把化学变成活生生的实物,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化学。

六.新过程观

化学教学中狭义的过程一般是指化学实验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演变过程或某 一被研究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我们知道,知识与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的 两大要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 转化成能力,只有活的知识才具有能力价值,化学过程和终端结论相比,前者属于活的知识,后者属于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倘若忽视化学过程的分析研究,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结 论,实属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做好化学实验,分析化学过程中,这样,学生 不但通过研究过程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广义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认识能力,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众所周知,在一般的认识过程中,所涉及的是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这可以称为是认识论中的“二体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对象(客体)之外,还有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姑且称之为媒体或学桥)。所以,教学过程是个三体问题。处理好教学过程,也就是处理好教师,学生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由于人们对这三者在总体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矛盾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就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思想,结论及方法。比如,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这种教法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而新的教学观点则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定的条件,则靠教师来提供,进行指导和引导,这种方法称为“指导发现法”,也就是说,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场所、器材,由教师启发指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发现、实验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这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都是颇有益处的。

七.新课堂观

课堂教学应是生动活泼的充满师生间的心理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发挥到淋漓尽致,则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必然相对圆满。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基本上是教师—— 学生的单向传递,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曾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所以,我们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向,即同学 ——教师,同学——同学,同学——社会,应由课堂转向课堂、课外活

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情绪受到压抑,现代心理学证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和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现在流行的诸如“愉快教育法”、“幽默教学 法”、“快乐学习”等均属这种类型。在每节课的45分钟内,目前基本上都是教师用于讲课,而在国外,有些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不“承包”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再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象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课堂观。

八.新活动观

传统的活动观是多开设一些活动课,结合历史纪念、时事生活而设计开展一些校园内学生群体性活动,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环保教育等。新活动观认为:教育应当具有开放性,应与开放的世界相适应。活动课不足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不足限于一般的活动,而应广泛的,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网络与信息等领域,围绕着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等序列来开展活动,从而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它的实施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不断地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活动而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它是开放性的活动观,实践性的活动观,创新性的活动观。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的自然科学,它与其它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完全能够设计出许多适合学生的这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来。在学习化学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方面的调研活动。诸如水资源的污染调查及其应对策略问题;垃圾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矿产资源调查与开发问题;全球气候变暧问题;沙漠化问题;电池污染问题;能源短缺问题等等。

九.新方法观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生,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把教学搞成了单向传授,把学习搞成了苦差事,枯燥、刻板。老师教得苦,学生憋得慌。要成才,就得十年寒窗,就得头悬梁,锥刺股。难道学习就真是一件费力的苦差事吗?其实学习要花时间,花精力,这是肯定的。但学习可不可以变成为一件有意思、让人快乐的事呢?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快乐的、有趣味的、能让人充分体验成功快感的过程。例如:打台球来说,哪怕一次次的打不中,但还是照样一次次的打下去,乐此不疲。为什么?因为有趣,因为每打一次,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验,又找到了如何去打中目标的新认识,新感觉,因为打中了,又有成功快感,激励着他去获得更多的成功,从而得到更多的快乐。其它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现代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是复合化的,是充分体现人本原理的,更人性化的。

今天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的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得快乐的根本方法。为此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更多的随堂实验、分组实验、集体讨论、家庭实验、角色扮演、师生对话、科学调查、信息收集与整理等,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当然教师的教学方法必然是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为准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说有,那么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选择和设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能为这个目的服务,这个方法就好,不能为这个目的服务,这个方法就不好。

十.新评价观

许多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受“考试”、“补课”的折磨,其目的只有一个:上大学,而怎 样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素养的公民,却往往被忽视,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之一,就是教育评价的错误导向所致。

教育的评价功能有多种,但主要表现为甄别功能和发展功能两种,人们历来对评价的甄 别功能比较重视,通过它来体现教育的人才分配作用,而对评价的发展功能研究得不够,人 们希望通过甄别选拔考试,对学习者按智力水平层层选拔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堆砌“象牙 宝塔”,因此,学习者的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由于评价 的甄别功能被不恰当地提高,造成了我国中学教育围绕考试评价运作的情景,教师为考试而 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满堂灌,作业满天飞,为追求高分而牺牲学生的兴趣,生活追求,价值目标和情感生活,用题海把学生训练成解题和应试的机器,所以,把升学作为教育的根 本目标,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由此可知,考试评价作为左右教育的指挥棒,其对教育 的制约和干扰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教育的评价观念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应从重视评价的甄选功能转变到重视评价的发展功 能上来,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要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调节教与学的进程,让评价促使学生萌生成就感,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在我们教学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但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 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都应遵循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 矫正系统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必须采取什么变 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

在评价的方式上,适当地将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的“自控”,小组同学相互评价的“互控” 及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评价反馈矫正网络的“调控”三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生 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三维主体评价反馈矫正网络,促进教学中主客体适时的相 互转换,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总之,没有观念上的革新,新的课程改革就不彻底,就必然会流产。有了新的理念,如果停留在口头,不落实到行动上,新课改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让我们一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的改进自已,从观念上到行动上,真正融入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未来而推波助澜。主要参考文献 刘晓明 王丽荣.《 新课程与教师新理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 重庆教育委员会.《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远程通识培训辅导资料》 3 柳菊兴主编.《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4 张仁贤主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1999年3月第8次印刷 张大均主编 《 教学心理学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附:

作者简介:何德云,男,44岁,苗族,大专学历,西南师范大学彭水研究生班结业。现为彭水县民族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化学教学二十三年,从事高中三年级化学教学。

第二篇:再学新课标 再悟新理念

再学新课标 再悟新理念

——暑期培训(科学科)心得体会

夏云小学 郑锦秀

7月14日,我参加了夏云小学组织的暑期科学科的培训活动。主讲:李荣老师,曾参加省级农村老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在一天的紧张培训中,我收获很多,获益匪浅。特别是对再学新课标方面,我有了更一步的领悟及理解,现将新课标学习方面的体会小结如下:

通过培训学习,我再次明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培训学习,我再次体会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培训学习,我再次体会了领悟了科学的教学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说是科学上的相关科学知识,这样的话这就不是科学课,科学概念、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而的来的,而实验过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实验前一切都只是个人的猜想,猜测,是没有事实来支持的,只有在完成实验以后才等得到结论,而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得出结果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为了验证结论而去实验,而是为了研究去实验,原先的假设或许是错的。

通过培训学习,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在教学设计时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篇:新课标 新理念 新感受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感受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解读

金川区八冶一小任玉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取代了《语文教学大纲》,使中国的教育在新的世纪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语文教学应该有哪些改变呢?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

其次,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学策略。由于语文教学综合性强,应研究与

教材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策略体系。当前对教学策略研究的着力点是把零散的个案研究体系化,把单个的教学实验研究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加以整合。可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如何组合,孰前孰后、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艺术,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一是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

二是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怎样看待“带着问题读”?这个提法本无可非议。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

三是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四是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当前,语文课上齐读太多,整齐划

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五是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六是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有时,学生由于预习不充分,究竟对哪一段感兴趣说不出所以然,而是随口应答,教师应分辨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处,自己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从旁指点。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要改变那种

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改为重点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改变繁琐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课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新的教学计划出台后,语文学科由原来占总课时的3O%左右减为占总课时的2O%-22%,课时减少,阅读量增大。中、高年级课文一般为35篇(包括精读、略读),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一般是一篇课文一节课学完。充分利用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实行能力的迁移。教师要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讲深讲透。要改变那种慢节奏、低效率的教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O分钟要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啰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

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惟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惟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第四篇:新课程_新理念_新课标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课标

一、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的报道中所反映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次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让它成为教师的一种素养。下面我就谈一谈什么是课程理念?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具有怎样的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的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理念之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因为人始终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与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了基石。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意思是说: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即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即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理念之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例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只要教师能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就会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新知识。

理念之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 1

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习具有内在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的分类,它相对于接受学习。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理念之四:让学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体现了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参与教学蕴含着重要的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和探究。交往是一种互动,这种互动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探究活动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其次,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是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有主体参与的教学就一定会给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学生参与教学正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理念之五: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的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新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而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理念之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新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又要求教师角色发生相应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者的含义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进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的首席。

理念之七: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以往在教师的头脑中,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现在我们就有这样的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要有课程目标意识,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成为只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师要有课程建构意识,教师不仅仅以本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还要有各学科综合的意识,教师要有教学内容的意识,就是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材,它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师要有教学实施意识,就是教师以课标为指南,将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结构进行整合在课堂上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教师要有评价课程意识、教师对课程的评价是教师的责任。

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是依靠少数的专家或研究者,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也无法苛求他们。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

理念之八: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1、把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内容是包括考卷、作业、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方式,它对于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关注个性差异,全面评价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反思自我都具有积极意义。

3、把学习的过程作为评价的内容。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淡化分数概念,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测评的方式多样化,将动口、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实现老师、家长、学生、同事四方协议评价方法。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有主体意识(从来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危机意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实践意识(敢问路在何方)。

第五篇:新课标 新理念 新方向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方向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课改十年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曾经迷茫,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8月22日,我县数学教师参加了新课程的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灵活选择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非岐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谈到: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室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

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不断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多重视自主学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注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多倾听、鼓励、宽容,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力培养;多着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今天的数学课堂一定要带给孩子充分发挥思考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思想,放飞想象的翅膀,孩子的思路才会更开阔,这样的课堂也才一定会充满活力。

下载化学教学适应新课标新理念再探(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教学适应新课标新理念再探(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

    教育 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 历史 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学历史教学将发生多方面的转变。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

    简爱形象再探

    简爱形象再探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塑造了一个敢于为正义、平等、人格尊严独立而与生活困境、社会歧视及男权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的主人公,她的性格特征征服了无数读......

    再探民生银行事业部制

    再探民生银行事业部制2013年06月08日10:44 来源:华夏时报作者:刘飞正值海带收购季节,5月30日,民生银行再次组织媒体前往福建调研海洋产业金融链。记者在福建霞浦县一家海带加工......

    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

    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 ——深入开展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带着孩子走进书时,真正的教育才开始。”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的发展,能塑造人的......

    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标

    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标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每个教师都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转变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当然,新课标的实施已经在不......

    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标

    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标 摘要: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教师要努力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积极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探......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 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陈薇儿 摘要:新一轮的课改实验,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新课标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

    罗文化圈再探(5篇)

    “罗”文化圈再探 陈大远 在一个农耕文化的研讨会上,我的论文《“罗” 文化圈——岭南溪峒农耕文化试探》首次提出“罗”文化圈的命题,也引起岭南学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