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10-23高中数学期中考试-教师用卷(xiexiebang推荐)
2018-10-23高中数学期中考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60.0分)
1.已知直线:x+2ay-1=0, 与:(2a-1)x-ay-1=0平行,则a的值是()
A.0或1 B.1或 C.0或 D.【答案】C
【解析】解:当a=0时,两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它们的方程分别是x=1,x=-1,显然两直线是平行的. 当a≠0时,两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故它们的斜率相等,由≠,解得:a=.
综上,a=0或,故选:C.
先检验当a=0时,是否满足两直线平行,当a≠0时,两直线的斜率都存在,由≠,解得a的值.
本题考查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要注意特殊情况即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要进行检验.
2.若向量=(1,λ,2),=(2,-1,2),cos<,>=,则λ的值为()
A.-2
【答案】C
B.C.-2或 D.2
【解析】解:∵向量=(1,λ,2),=(2,-1,2),∴=2-λ+4=6-λ,=,.
∴cos<,>==2化为55λ+108λ-4=0,解得λ=,或λ=-2.
故选:C.
利用数量积运算和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得出.
本题考查了数量积运算和向量的夹角公式,属于基础题.
3.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值为()
第1页,共15页
A.2 B.C.D.【答案】C
【解析】解:当k=0时,满足进行循环的条件,执行完循环体后,k=1,S=2,当k=1时,满足进行循环的条件,执行完循环体后,k=2,S=,当k=2时,满足进行循环的条件,执行完循环体后,k=3,S=,当k=3时,不满足进行循环的条件,故输出结果为:,故选:C.
由已知中的程序框图可知:该程序的功能是利用循环结构计算并输出变量S的值,模拟程序的运行过程,分析循环中各变量值的变化情况,可得答案.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程序框图,当循环的次数不多,或有规律时,常采用模拟循环的方法解答.
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CC1和BB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E与D1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0 B.C.D.【答案】D
【解析】【分析】
第2页,共15页 本题考查了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异面直线的夹角问题,注意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是不超过90°的角.【解答】
解:把D点视作原点O,分别沿DA、DC、DD1方向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 1,则A(1,0,0),E(0,1,),D1(0,0,1),F(1,1,).∴ ∴
.,故选D.5.已知两点A(-3,4),B(3,2),过点P(1,0)的直线l与线段AB有公共点,则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是()A.B.C.D.【答案】D
【解析】解:∵点A(-3,4),B(3,2),过点P(1,0)的直线l与线段AB有公共点,∴直线l的斜率k≥kPB或k≤kPA,∵PA的斜率为斜率为=1,=-1,PB的∴直线l的斜率k≥1或k≤-1,故选:D.
根据两点间的斜率公式,利用数形结合即可求出直线斜率的取值范围.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的斜率的求法,利用数形结合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比较基础.
0)B2)(-2,(0,点C是圆6.已知两点A的面积最小值是()
A.【答案】A
上的任意一点,则△ABC B.C.D.第3页,共15页 【解析】解:直线AB的方程为2222圆x+y-2x=0,可化为(x-1)+y=1,即x-y+2=0 ∴圆心(1,0)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上的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为∵|AB|=
=
=∴△ABC的面积最小值是
故选A.
求出直线方程,圆心坐标与半径,从而可得圆上的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进而可求△ABC的面积最小值.
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方程,考查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考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属于中档题.
7.下列有关命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若“p∨q”为假命题,则p,q均为假命题 B.“x=1”是“x≥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C.“sinx=”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x=”
D.若命题p:∃x0∈R,x02≥0,则命题:∀x∈R,x2<0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命题的真假判断与应用,复合命题,充要条件,特称命题的否定,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根据复合命题真假判断的真值表,可判断A;根据充要条件的定义,可判断B,C,根据特称命题的否定,可判断D. 【解答】
解:若“p∨q”为假命题,则p,q均为假命题,故A正确;
“x=1”时,“x≥1”成立,“x≥1”时,“x=1”不一定成立,故“x=1”是“x≥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B正确; “”时,“
”不一定成立,“
”,故C错误;,故D正确.”时,“
”成立,故“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若命题p:故选C.8.若直线mx+ny+2=0(m>0,n>0)截得圆(x+3)2+(y+1)2=1的弦长为2,则的最小值为()A.4 B.12 【答案】D
C.16 D.6
【解析】【分析】
利用已知条件求出m,n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即可.本题考查基本
第4页,共15页 不等式的应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考查转化思想以及计算能力. 【解答】
22解:圆(x+3)+(y+1)=1的半径为1,圆心(-3,-1)
22直线mx+ny+2=0(m>0,n>0)截得圆(x+3)+(y+1)=1的弦长为2,直线经过圆的圆心. 可得:3m+n=2. 则=()(3m+n)=(3+3++)≥3+
=6.
当且仅当m=,n=1时取等号. 故选D.
9.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BC上的高AD为折痕,把△ABD和△ACD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后,某学生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
②∠BAC=60°;
③三棱锥D-ABC是正三棱锥;
④平面ADC的法向量和平面ABC的法向量互相垂直.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答案】B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解:BD⊥平面ADC,⇒BD⊥AC,①错; AB=AC=BC,②对;
DA=DB=DC,结合②,③对④错. 故选B.
①由折叠的原理,可知BD⊥平面ADC,可推知BD⊥AC,数量积为零,②因为折叠后AB=AC=BC,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AC=60°;③又因为DA=DB=DC,根据正三棱锥的定义判断.④平面ADC和平面ABC不垂直.
本题是一道折叠题,主要考查折叠前后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的不变和改变,解题时要前后对应,仔细论证,属中档题.
10.圆x2+y2=50与圆x2+y2-12x-6y+40=0的公共弦长为()
A.B.C.2 【答案】C
2222【解析】解:x+y=50,①;x+y-12x-6y+40=0②; ②-①得:2x+y-15=0为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D.2
原点到相交弦直线的距离为:,弦长的一半为,公共弦长为:
故选C.
利用圆系方程直接求出相交弦所在直线方程,通过半弦长,半径,弦心距的直角三角形,求出半弦长,即可得到公共弦长.
第5页,共15页 本题是中档题,考查两个圆的位置关系,相交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公共弦长的求法,考查计算能力,高考作为小题出现.
11.已知点P(x,y)是直线kx+y+4=0(k>0)上一动点,PA,PB是圆C:x2+y2-2y=0的两条切线,A,B是切点,若四边形PACB的最小面积是2,则k的值为()
A.3
B.C.D.2
【答案】D
22【解析】解:圆C:x+y-2y=0的圆心(0,1),半径是r=1,由圆的性质知:S四边形PACB=2S△PBC,四边形PACB的最小面积是2,∴S△PBC的最小值=1=rd(d是切线长)∴d最小值=2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就是PC的最小值,∵k>0,∴k=2 故选D.
先求圆的半径,四边形PACB的最小面积是2,转化为三角形PBC的面积是1,求出切线长,再求PC的距离也就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可解k的值.
本题考查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知识,是中档题.
12.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平面ABC⊥平面BCD,△BAC与△BC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AC=∠BCD=90°,BC=2,点P是线段AB上的动点,若线段CD上存在点Q,使得异面直线PQ与AC成30°的角,则线段PA长的取值范围是()
A.(0,)C.(,)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线段的取值范围的求法,是中档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向量法的合理运用.
以C为原点,CD为x轴,CB为y轴,过C作平面BCD的垂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求出线段PA长的取值范围. 【解答】
解:以C为原点,CD为x轴,CB为y轴,过C作平面BCD的垂线为z轴,第6页,共15页
B.(0,] D.(,)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1,1),B(0,2,0),C(0,0,0),设Q(q,0,0),则=-=
=(0,λ,-λ),=(q,0,0)-(0,1,1)-(0,λ,-λ)=(q,-1-λ,λ-1),∵异面直线PQ与AC成30°的角,=∴cos30°=
=,=,22∴q+2λ+2=,∴∴,解得0,∴||=∈[0,],∴线段PA长的取值范围是[0,].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13.直线2x+3y+1=0与直线4x+my+7=0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答案】
【解析】解:直线2x+3y+1=0,即 4x+6y+2=0,∵它与直线4x+my+7=0平行,∴m=6,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故答案为:.
=,利用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求得m的值,再利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求得它们之间的距离.
本题主要考查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属于基础题.
D是棱BC1上一点,已知三棱柱ABC-A1B1C1中,且=214.如图,设=,=,=,用、、表示向量,则= ______ .
【答案】++ 【解析】解:∵=2∴=+=+(故答案为:++.
第7页,共15页,∴==×=,)=++. 由=2,可得==×=,代入=+,即可得出.
本题考查了向量共线定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三角形法则,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5.若直线l:
与曲线C:y=
B两点,O为坐标原点,相交于A,当△AOB的面积取最大值时,实数m的取值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将△AOB的面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表示,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即可求解.【解答】 解: 曲线表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1的圆的上半圆,图象如图所示.
若直线l与曲线相交于A,B两点,则直线l的斜率m<0,则点O到l的距离,又,222当且仅当1-d=d,即d=时,S△AOB取得最大值.
所以解得故答案为(., 舍去).16.动点A在圆C:(x-1)2+y2=1上,动点B在直线l:x+y-4=0上,定点P的坐标为P(-2,2),则|PB|+|AB|的最小值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
第8页,共15页 ,把本题考查解析几何中的距离的最小值问题,根据条件可得问题转化为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B|+|BC|最小问题,只需求出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则所求的最小值为,属难题.【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欲使
最小只需
最小,对称点,根据条件可知圆心C(1,0)关于直线则所以的最小值为的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又P(-2,2),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2.0分)
17.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4,-6),B(-4,0),C(-1,4),求:(1)BC边的高线所在的直线方程;(2)AB边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答案】解:(1)因为,所以BC边的高线所在直线的斜率为.又因为BC边的高线所在直线过点A(4,-6), 所以BC边的高线所在直线方程为即BC边的高线所在直线方程为3x+4y+12=0.(2)因为A与B的中点为M(0,-3), 而AB边的中线所在的直线过点C(-1,4).所以, , ,因此AB边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即7x+y+3=0为所求.第9页,共15页 【解析】本题考查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直线的点斜式直线方程和中点坐标公式.(1)利用过两点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得,再利用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得所求直线的斜率,最后利用直线的点斜式直线方程得结论;
(2)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得A与B中点的坐标,再利用过两点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得所求直线的斜率,最后利用直线的点斜式直线方程得结论.1)在圆命题p:点M(1,18.已知a为实数,.
(1)如果p是真命题,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如果“”为真命题,“的内部,命题q:,”为假命题,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2【答案】解:(1)∵p:点M(1,1)在圆(x+a)+(y-a)=4的内部,22∴(1+a)+(1-a)<4,解得-1<a<1,故p为真命题时a的取值范围为(-1,1).
(2)∵“p且q”为假命题,且“p或q”为真命题 ∴p与q一真一假,∴①当p真q假时有②当p假q真时有,无解;,解得-2≤a≤-1或1≤a≤2.
∴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1]∪[1,2].
【解析】本题考查复合命题真假,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别,一元二次不等式等问题.
2222(1)由于点M(1,1)在圆(x+a)+(y-a)=4的内部,可得(1+a)+(1-a)<4求解即可;
(2)由(1)可知,当命题p为真命题时,命题q为真命题时,a的取值范围.由于命题“p∨q”为真命题,命题“p∧q”为假命题,可知:命题p与命题q必然一真一假,解出即可.
19.已知圆,点
(Ⅰ)求被圆所截,恰以点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方程;(Ⅱ)求过点且被圆截得的弦长为【答案】解:(Ⅰ)由圆性质得,以点的直线m的方程. 为中点的弦与
垂直,第10页,共15页 于是,又,所以直线l的方程故为所求;,(Ⅱ)圆C的圆心坐标为C(3,4),半径R=2,∵直线被圆C截得的弦长为,∴圆心C到直线的距离,显然满足,即
;,①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②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由圆心C到直线的距离故:;
得:,解得,综上所述,直线的方程为或
.【解析】本题考查圆的性质及直线与圆相交时的弦长问题.(Ⅰ)由垂径定理可知直线与AC垂直,利用两直线垂直时,斜率的积为-1,即可求出斜率,利用点斜式即可求出直线;
(Ⅱ)利用点斜式设直线方程,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利用弦长公式求解,注意讨论直线的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即可
20.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和矩形BDFE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C交BD于O点,M为EF的中点,BC=,BF=1(Ⅰ)求证:BC⊥AF:
(Ⅱ)求二面角B-AF-C的大小.
第11页,共15页 【答案】(Ⅰ)证明:∵正方形ABCD和矩形BDFE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FB⊥平面ABCD,∵BC⊂平面ABCD,∴FB⊥BC,∵ABCD是正方形,∴BC⊥AB,∵AB∩FB=B,∴BC⊥面ABF,∵AF⊂平面ABF,∴BC⊥AF.(Ⅱ)解:以D为原点,DA为x轴,DC为y轴,DE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B(,0),A(F(),C(0,设平面CAF的法向量),0),=(,),则,取x=,得,又平面ABF的法向量∴cos<>==,∴<,>=60°,∴二面角B-AF-C的平面角为60°.
【解析】(Ⅰ)由已知得FB⊥平面ABCD,所以FB⊥BC,由正方形性质得BC⊥AB,从而得到BC⊥面ABF,由此能证明BC⊥AF.
(Ⅱ)连结EO,由已知得BMEO是平行四边形,由此能证明BM∥平面ACE.
(Ⅲ)以D为原点,DA为x轴,DC为y轴,DE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求出二面角B-AF-C的大小. 本题考查异面直线垂直的证明,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证明,考查二面角的大小的求法,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向量法的合理运用.
2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四边形ABCDAC∩BD=O,是菱形,△PA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P=4AF.
(Ⅰ)求证:PO⊥底面ABCD;
(Ⅱ)求直线CP与平面BDF所成角的大小;
(Ⅲ)在线段PB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CM∥平面BDF?如果存在,求由. 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
第12页,共15页
AC∩BD=O,【答案】(Ⅰ)证明:因为底面ABCD是菱形,所以O为AC,BD中点.------(1分)
又因为PA=PC,PB=PD,所以PO⊥AC,PO⊥BD,--------(3分)
---------所以PO⊥底面ABCD.(4分)
(Ⅱ)解:由底面ABCD是菱形可得AC⊥BD,又由(Ⅰ)可知PO⊥AC,PO⊥BD.
如图,以O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由△PA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可得. 所以
.--------(5分)所以由已知可得,.
----------(6分)
设平面BDF的法向量为=(x,y,z),则
令x=1,则因为cos,所以=(1,0,-).---------(8分)
=-,---------(9分)
所以直线CP与平面BD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所以直线CP与平面BDF所成角的大小为30°.(10分)(Ⅲ)解:设=λ(0≤λ≤1),则
.--(11分)
若使CM∥平面BDF,需且仅需解得
=0且CM⊄平面BDF,---------------------(12分),---------(13分)
所以在线段PB上存在一点M,使得CM∥平面BDF. 此时=.----(14分)
【解析】(Ⅰ)证明PO⊥底面ABCD,只需证明PO⊥AC,PO⊥BD;
(Ⅱ)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直线CP的方向向量,平面BDF的法向量,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可求直线CP与平面BDF所成角的大小;(Ⅲ)设=λ(0≤λ≤1),若使CM∥平面BDF,需且仅需
=0且CM⊄平面BDF,即可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线面垂直,考查线面平行,考查线面角,考查向量知识的运用,正确求出向量
第13页,共15页 的坐标是关键.
2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以M为圆心的圆M:
及其上一点.
设圆N与x轴相切,与圆M外切,且圆心N在直线程;
C两点,设平行于OA的直线l与圆M相交于B,且设点满足:存在圆M上的两点P和Q,使得
上,求圆N的标准方,求直线l的方程;,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1)∵N在直线x=6上,∴设N(6,n),222∵圆N与x轴相切,∴圆N为:(x-6)+(y-n)=n,n>0,2222又圆N与圆M外切,圆M:x+y-12x-14y+60=0,即圆M:(x-6)+(x-7)=25,∴|7-n|=|n|+5,解得n=1,22∴圆N的标准方程为(x-6)+(y-1)=1.
(2)由题意得OA=2,kOA=2,设l:y=2x+b,则圆心M到直线l的距离:d=则|BC|=2=2,BC=2
=,即2
=2,解得b=5或b=-15,∴直线l的方程为:y=2x+5或y=2x-15.(3)设P(x1,y1),Q(x2,y2),∵A(2,4),T(t,0),∴,①,22∵点Q在圆M上,∴(x2-6)+(y2-7)=25,②
22将①代入②,得(x1-t-4)+(y1-3)=25,22∴点P(x1,y1)即在圆M上,又在圆[x-(t+4)]+(y-3)=25上,2222从而圆(x-6)+(y-7)=25与圆[x-(t+4)]+(y-3)=25有公共点,∴5-5≤≤5+5.
第14页,共15页 ≤t解得2-2,]. ∴实数t的取值范围是[2-2,2+2【解析】本题考查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考查直线方程的求法,考查实数的取值范围的求法,是中档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圆的性质的合理运用.
222(1)设N(6,n),则圆N为:(x-6)+(y-n)=n,n>0,从而得到|7-n|=|n|+5,由此能求出圆N的标准方程.(2)由题意得OA=2,kOA=2,设l:y=2x+b,则圆心M到直线l的距离:d=,由此能求出直线l的方程.(3)t∈[2-2为=,即||=,2+2],欲使,又||≤10,得t∈[2-2,2+2
],对于任意,只需要作直线TA的平行线,使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由此能求出实数t的取值范围.
第15页,共15页
第二篇:24散文诗(教师用0
24.《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3.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导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导学难点】
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笑(nì)沐浴(mù)祷告(dǎo)并蒂(dì)姊妹(zǐ)...莲蓬(péng)菡萏(hàn)(dàn)攲斜(jī)荫蔽(yìn).....2.解释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沐浴:洗澡。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3.朗读这两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4.把你阅读课文时不理解之处写在下面。【导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母亲爱孩子,但作为孩子,应该怎样爱自己的母亲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金色花》,看看在他的笔下,孩子是怎样爱自己的母亲的?
二、泰戈尔简介。(多媒体投影)
泰戈尔(1861一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三、检查预习。
见预习1、2.四、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2.指名朗读,评价。3.齐读。
五、探究质疑: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
1.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3.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讨论并归纳:
因为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而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他说:“你这坏孩子?” 讨论并归纳:
因为妈妈找不到孩子,是多么着急。何况一整天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讨论并归纳: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六、再次朗读《金色花》,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课外作业:
以“我为妈妈做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要求:有新意,有文采,有丰富的想像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冰心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让我们沿着她铺起的爱的长途,感受她内心对母亲至真至纯的感激和爱。
二、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研读课文:
1.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 讨论、明确:
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 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二看红莲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 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心 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3.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及作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达标检测】
参考答案 达标检测
一1.印度
泰戈尔
冰心
谢婉莹
《繁星》
《春水》
《寄小读者》 2.D 3.上文写到“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也一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嗔怪中恰恰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疼爱。
4.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二、开放探究
1.房子——主人 主人——客人 客人——喝水 喝水——茶 月亮——太阳 太阳——大地 大地——花园 花园——花。2.(1)冬天像个慈善的老人,给小麦盖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过娇弱的童年。(2)老师的话像一把开心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灵之锁,重新扬起了我自信的帆。(3)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像掉进了冰窖里,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3.(1)排比
拟人(2)发展
贡献
牺牲
(3)鼓励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献、自我牺牲。(4)C(“芽儿”、“花儿”、“果儿”是青年的象征)
第三篇:高中数学期中考试总结
接手31,32两个班级一个多月了,通过这次月考,我深刻思考了自己过来一段时间工作的优缺点。
一:以后工作中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的1.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开始的几节课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发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开始的时候学生信服了,以后的工作就好开展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让学生喜欢我。通过班内的班级日志,我发现学生普遍喜欢上课幽默,真正关心他们的老师,所以上课我尽量调动自己的幽默细胞,并在平时注意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这样,班内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的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了。学生乐学,爱学了。
2.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我们组内确定的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我摸索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新授课,我在永威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及学生情况稍作调整。讲评课,习题课,采用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讨论,整理,并以板演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个别题目进行精讲精评。这样既保证学生课下有事做,又能使学生课堂上紧张起来。
3.有效的运用表扬,科学的运用批评。
当学生的表现达到或超出我的预期目标时,我会做出积极的反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对于偏科生和后进生的表扬更及时。在课堂上我注意应用眼神,语言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在课下,只要遇到我的学生,我都会和他们聊几句,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学生不批评也是不行的。在学生犯错误,出现问题时,我也会毫不留情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批评学生时,我注意做到客观公平,不夸大错误,也不姑息纵容。而且批评学生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让学生心服口服。
4.精心备课,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在自己备课的基础上,积极的参与集备,然后结合集备结果再次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重视通解通法的归纳,通过典型例题体现,不片面追求技巧,规律。而且我还注意数学思想的方法和应用,每节课都及时给学生灌输数学思想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用这些思想方法。平时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习。无论平时还是考试,都做到独立完成,不看答案,不翻资料,不讨论。卷面整洁,步骤完整。给学生讲清四个要求:1)审题与解题的关 系 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2)“会做”与“得分”的关系,要将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依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3)快与准的关系。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4)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 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二:不足之处。
1.落实抓的松,对学生整理,更正情况的督促检查没有及时跟进。
2.对于尖子生,偏科生的帮助引导不是很有效。
三:谈话对象。
通过班级教导会,在每个班我都确定了谈话对象。
31班:杨利婷陈静茹王文君桑瑞雪
32班:冯燕娜王留强邵景同江慧琪
针对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对尖子生,偏科生做的不好的地方,想一些办法帮助他们找
出制约他们学习提高的关键问题,帮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在随后的学习工程中,督促他们执行,切实提高成绩。
第四篇:《马说》教师用卷
马说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 柳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 食.马者(通“饲”,喂)○8 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15其真不知.
马也(识别,了解)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1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1○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按要求默写: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
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
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
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
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
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
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1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答()(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答()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答()
(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28.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者”的辛辣嘲讽。_
⑤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文段阅读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选文第一段侧重从的角度议论;第二段侧重从
议论;作者得出的最后结论是马者“其真不知马也”。
2、文段的“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3、人们常用韩愈《马说》中的句子乐不常有。来说明:人才需要有人来发现和培养,发现人才的人很重要。
4、文中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5、文段2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而食也。
6、文段的“千里马”比喻;“食马者”比喻
7、表现“千里马”因不能受到正常对待,而无法发挥自己才能的痛苦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原因的句子是。
9、用文段3的句子说明作者认为“千里马”被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些方面?
10、文段3用排比句式,从三个不同方面,连用三个“不”字,着力写出了“食马者”的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对文段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组是()。A世上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因为不识马。B世上有千里马,但伯乐太多。
C世上千里马太多了,让人无法识别。D世上没有千里马,也没有伯乐。
12、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哪句?
13、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命运起决定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毛遂自荐(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知人善任(填相关成语)正确认识、选拔和使用人才。
14、文中托物言志,抨击了当时食马者不知马地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文段2的内容,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的人才?
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能。
15、翻译句子。(4分)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马者)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1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17.全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同“才”②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十斗为一石③才美不外见.(xiàn)同“现”④不以千里称.(chēng)称号⑤其真无马邪.(yé)同“耶”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同“只”⑦骈.
死于槽枥之间(pián)两马并驾,2、有人说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文中“ 不常有”这句话。
3、文章托物寓意,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千里马”,而伯乐喻指善用人才的圣明君主,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作者借此表达了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
4、“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记叙也可以 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代千里马)③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等同,一样)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___见____通___现_____含义:_显露(或表现)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材_____通__才___含义:__才能___________
___食____通___饲___含义:_喂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邪____通___耶__含义:_吗,表疑问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④其真无马邪?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①一食.
或尽粟一石(shí)(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喂)(sì)(喂)③食.
不饱,力不足。(shí)(吃)④食.
之不能尽其材。(sì)(喂)9.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10.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随堂检测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出淤泥而不染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D)
A.不以千里称也称: 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策: 马鞭子。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D)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B)A. 学而时习之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 委而去之
5、下面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B.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6、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D)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7、这篇文章的主旨是:(B)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课外迁移】
阅读《千金市骨》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涓人:近侍之臣。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安事: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期jī年:满一年。
15、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字。
①千金市.骨(买)②反.以报君(通“返”)③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认为)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丢弃,捐弃,扔掉)
16、概括“千金市骨”这一成语的含义
答:比喻对贤才的渴望。
17、翻译下列句子。
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译:死了的千里马尚且花五百金去买它,何况活的千里马呢?
18、简答:
《千金市骨》中“君主”、“涓人”各有什么特点?
答:(君王:渴求贤才,不惜重金。涓人:求人有方,机智聪明。)
第五篇:期中考试练习卷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
(一)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踌躇()绮户()簸箕()()秫秸()()鬼鬼祟祟()归省()jī()身咬文jiáo()字
2、默写(11分)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
(2)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
(3),;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4)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幼时记趣》)
(5)。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6)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3、解释下列下划线词语的意思。(10分)⑴楚人有涉江者()⑵先自度其足()
⑶项为之强()鞭数十()以丛草为林()
(4)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刻舟求剑》就是其中的一则,它告诫人们要随着情势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B.鲁迅的《社戏》写了“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C.《幼时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情感。
D.《端午日》的作者是现代作家沈从文,文章主要写了赛龙舟、捉鸭子等端午习俗,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
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张老师很善于发现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地为班级作出自己的贡献。
B.登上南山,开县新城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C.周笔畅童年照片曝光,其姿势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D.季羡林先生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系列优秀文学作品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6、.仿照例句,再写一个比喻句(3分)
例: 语文是一壶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 语文。
二、阅读与理解(60分)
(一)(8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习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⑴、诗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3分)
⑵、后人对王建的炼字功夫十分推崇,请你从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字或词,品味它的妙处,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5分)
(二)(20分)
8、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0分)
(1)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4)先自度其足()(5)吾忘持度()(6)及反()(7)至之市()(8)市罢()
(9)遂不得履()(10)试之以足()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4分)
(三)(10分)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9、本段文字,作者描绘的是一幅生动的“风俗画”。试为这幅“风俗画”命名。(2分)
10、选文在写赛手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何作用?(8分)
(四)阅读语段,完成下列练习。(10分)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1、甲乙两段景物描写,哪段是写夜船去看戏的?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的?(2分)
12、两段都描写了船行很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2分)
13、画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14、甲段中作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描写,请找出来。(4分)
(五)(12分)
布 鞋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阙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阙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阙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的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15、请从第③段中找出最能具体表现“我娘做的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2分)
16、认真品味文中第④段加线句子,说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3分)
17、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贴”的理解。(3分)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18、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就会逊色不少,请谈谈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