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
一位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
龙杏花,苗族,来自贵州省天柱县白市镇中学的一位普通教师,她双脚残疾,坚持上课不坐凳子,这一坚持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就像千千万万教师一样,她默默无闻,埋头耕耘,在从教的生涯中,披星戴月,任劳任怨,用自己残疾的身躯,凭三寸粉笔在三尺讲台上谱写着“人民教师”这四个光辉神圣的大字。面对人生的挫折她乐观且豁达,从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龙杏花老师出生于湖南省的一个偏远的农村。小时候,她如同所有儿童都有自己的梦想一样,她也曾有一个梦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教师。然而,在她12岁时,突然患了小儿麻痹症,她的双腿落下了残疾。在1984年,她的家乡决定招聘民办教师13个,她以第五名的成绩考上了,接着因为残疾又落聘了。可是她做老师的梦想没有破灭。
在1987年,当她听说贵州的一些偏远地区缺老师时,她独自一人拖着一双残疾的腿,踏上了实现梦想的路。就这样,她来到了贵州省天柱县白市镇地区代课,在这里,哪所学校缺老师就请她,不缺了就辞掉她。此后的多年里,她先后断断续续代课达八年之久。
在1996年的一天,一个湖南老乡经过她所经营的书店,然后对她说,“老乡,混得不错,当老板了。”她笑着对她说:“老乡,开店虽有钱赚,但这不是我的梦想”。这位老乡说:“我记得那时你读书很行,你还想读大学吗?”她什么也不思考,回答说:“想”。之后,她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得以参加了成人高考。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黔东南州教育学院。1998年八月毕业后她又回到了白市中学代课。虽然每月仅45元的工资。但她乐在其中。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的3月,校长对她说:“本学期学校不缺教师,”就这样她又一次被辞退了。在2001年,她所在的天柱县面向全体大学生招聘教师,她有幸报名了,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2001年11月,年过30的她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她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的确,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执着梦想和有准备的人!面对这份迟到16年的工作她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她说为了感谢天柱县人民政府和天柱县人民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她这样一个残疾人,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得更好,站着上课虽然辛苦但很幸福。在这十年里,如果说辛劳是一种财富,那么龙杏花老师就是最富有的人。由于她对工作负责,加上课上得好,多年来她都是超工作量的,每星期有17节课,加上早晚自习辅导课每星期10节,五天里就有27节课。早上她小心翼翼的“打理完她的双脚”,由于她的双脚肌肉萎缩,脚趾又是往内翻的,她每天要往脚趾上填充一些布之类的东西。然后她就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光彩照人地来,傍晚,由于她上课时必须依靠着讲台、学生课桌、黑板,才能够站立,她就一身粉笔灰,蓬头垢面、嗓子嘶哑,疲惫不堪地回去。白昼与黑夜,春去又秋来,龙老师都用无悔的奉献、认真的态度、满腔的热情诠释着教育事业的使命与责任的神圣含义;如果说一个教师能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那么她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老师。她用母亲的胸怀,撑起一片片爱的港湾,妈妈、老师、朋友,她承载着多重角色,她就像是春泥、护花的使者,让她每个的学生收获着温馨、快乐和感动。
在教育工作的这十年里龙老师从不迟到﹑旷课,真正做到了有事少请假甚至不请假。2004年11月25日晚龙老师的祖母病危,娘家人打电话要她赶回去送终,第二天是星期五,因为怕耽误初三毕业班的课,她上了课才走,之后虽然她包了一辆车快速地赶回去,但最终因为晚去一个多小时不能见奶奶而遗憾终生,当母亲告诉她奶奶临死时还在呼叫着她的名字时,她痛不欲生。现在龙老师提起这事就会泪流满面,要知道她非常爱她的奶奶。
龙老师工作这十年来,唯一一次请假就是病倒在讲台上,被学生送到家里,然后由申校长背着送上车,由姚校长开车送到医院住院的,当天远在外地的丈夫赶回来疼惜地对她说,“有病要请假”,龙老师说,“没办法,上毕业班的课。”这一次她在天柱县人民医院共住了两晚,而后就不顾医生和丈夫的劝告就回家上课了,边上课边治疗,这是她一贯的工作作风。是呀,龙老师在工作中就是这样时刻以大局为重的,中文系毕业的她,因为学校缺英语老师,校长找到她,要她改行教英语,她答应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龙杏花老师深谙其中的道理,因此,不管教语文还是教英语,她都灌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和浑身的干劲,用心完成每一项工作。在转变差生教育工作中,龙老师始终坚持以爱为主导,用母亲般的关爱感动着每一个学生。之后的多年里,其所教的英语科目优良率和巩固率从来是均为同年级之首。“干一行,爱一行”,龙老师用一颗赤诚奉献的心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质朴的箴言。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热血沸腾,只有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份无私奉献的精神。面对学校缺英语教师她改行教英语并积极探索用心指导硕果累累 在教育教学中龙老师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坚待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德育为本、五育并举”为原则,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本着“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立志做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平日里,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并与2004年3月在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函数学习,修完本科计划的全部课程,在2007年1月10日毕业。同时一贯拥护国家和学校的“科教兴教”战略,听从学校的安排,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时刻关注国家关于科学教育发展的长期规划措施,并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尤其在英语教学工作当中,虽然不是龙老师所学的专业但她善于学习,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实干家。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几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例如,2009年毕业的九(5)班,英语成绩在八年级下学期为同年级倒数第一。在进入九年级时,龙老师不畏艰难,为学校分忧,接受了学校要求她来上这个班的安排,经过她一年的努力,结果该班在中考中获校同年级普通班第一名。现在她上的八(2)班,在七年级时,连续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人均成绩比第二名都高十多分,而且这一届没有尖子班和普通班之分。由于龙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有声有色,游刃有余,当然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普遍好评,并于2003、2004,2005,2007,2008,2009年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在2004---2005年度教育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县人民优秀教师。在2007年和2010年两次被评为镇优秀教师。在2005年,2009年全县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分别荣获辅导一,二等奖。在1999年,2004年其撰写的两篇论文:《关于初中语文范文系统改革的一点思考》,《初中第四册《语文》教材质疑》分别荣获黔东南州中学语文优秀论文三等奖﹑二等奖。2010年撰写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教学设计》荣获省级教学设计三等奖。龙老师在从教生涯中一直教风严谨,师德高尚;任劳任怨,长期超负荷工作,教改是能手,教学是带头人。她始终坚持以“爱”为主旋律,用“心”谱写她的教育篇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正是龙杏花老师的人生写照吗? 这是一位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无愧于这个时代诗歌
多愁善感的恋情,
似些无形的套圈,桎梏了我的全身,湮没宽广的情怀,不能着眼宏远的理想,奋斗充满美好的未来。
我抓住套圈猛力一甩,甩到遥远的天边。
早晨升起的太阳,放射美丽的光彩,向着太阳快快快,奔向辉煌的境界,带着对祖国的爱,甘洒热血写春秋,无愧于这个时代。
第三篇: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石娃
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石娃”
——电影《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
电影《背起爸爸上学》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主人公石娃从小就没有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含辛茹苦的爸爸、姐姐一起相依为命。为了供石娃去上学,爸爸便外出打工,谁知竟不幸把腿摔坏了,对这个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万般无奈之下,小小年纪的姐姐含泪嫁给了一个比石娃还要矮小的有钱人,换来一叠带着心酸和屈辱的钞票,勉强维持着家里的生计。可随着病情的加重,爸爸瘫痪了。家庭的重担只能压在年幼的石娃的肩上。然而,石娃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击倒,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爸爸。功夫不负有心人,石娃终于考取了师范学校。就要远走他乡了,爸爸怎么办呢?面对这个艰难的决定,石娃毅然做出抉择——背起爸爸去上学。
看完这部电影,我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同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和石娃似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逆境中的石娃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求知求学的毅力依然是那样顽强,生活下去的信念依然是那么坚定,对亲人的爱依然是那么纯洁……而我们平时都做了些什么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费不用愁,零花钱天天有,可还是觉得不满足,对亲人的爱从来没想过将来回报他们,哪怕是一点一滴——真是惭愧呀!
石娃是我们少年儿童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困难再大,也要挺起胸膛;条件再苦,也要发愤学习;亲人再穷,也要坦诚相待。在石娃的身上不正是体现出这种精神吗?
在新的世纪里,让我们做一个无愧于社会的小“石娃”。
作者:关马中心学校五(1)班谢志远
指导老师:李树平
第四篇:做无愧于时代的新学生
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谐大学生文化
我们深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组织教育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
在我看来,文化建设的着重点主要以学校为发展对象。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 首先,从学校历史入手。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因此,我们应直面学校历史,从学校历史中寻找学校文化的发展轨迹,探寻其成长历程,挖掘自己的学校传统文化。其次,从学校制度入手。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制度化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的过程,而是在学校师生员工中间培育学校价值观的过程。再次,从学校人员入手。师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在体现学校文化形象的同时,也在营造着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对学校师生员工英雄人物的塑造,相互交往方式的确立来孕育学校的价值观、文化观。换句话说,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这样一种文化建设过程,能形成所有人在学校中共同的做事方式,重新确立我们对于自己学校的认同感,在学校中重新寻找共同体的感觉,寻找“家”的感觉。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思想内容,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日后的发展方向。作为预备党员,我们应该时刻向伟大的党组织靠拢,应该像优秀的党员学习,应该多关注时事政治,从而学习科学知识,了解政治实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起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伟大的祖国贡献出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做无愧于时代的新学生
“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它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正确的奋斗方向和宽广的成才之路。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只有认清历史使命,勇担时代重任,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才能让党放心,让祖国满意!
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高度来看问题,从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来看问题,从促进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问题。牢固树立爱国思想,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技能,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在勤奋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打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基础,奠定人生进步的根基。
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磨砺意志、汲取力量的基层一线,直面困难、正视矛盾,勇挑重担、扎实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创造一流;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大显身手。用大学生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提高破解难题的攻坚力,在深入实践中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
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奉献社会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大局意识,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多做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的好事,真正尽到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为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风尚贡献自己的应有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让我们认真学习,珍惜年华,奋发进取,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贡献更大的力量、赢得更大的光荣!
第五篇: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
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
胡锦涛总书记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曾寄语高校学生,向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正确的奋斗方向和宽广的成才之路。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只有认清历史使命,勇担时代重任,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才能让党放心,让祖国满意!作为新大学生,应该怎样投身于火热的学习实践?我觉得当务之急是立志和图新。对于立志,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并化为具体行动。至于图新,我指的是尽快转变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进大学的头两个月是所谓的“青春断奶期”或“危险期”,能否实现图新,是决定大学阶段学习成败的关键。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最大差别在于:大学生必须更多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更加依赖于自学。在中学阶段,大家在老师和家长的“双奶妈”体制下,或多或少地是“任人宰割的绵羊”,他们按部就班地为学生安排了一切;而在大学里,老师(包括班导师、辅导员)的管理比较宏观,学习计划的制订、课余时间的安排等等主要由学生自行做主;而每一学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将大大增加。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新大学生把握不住自己,在少人管束的情况下,或沉湎于网吧,或流连于娱乐场所,甚至过早地沉醉于卿卿我我,这就相当危险。因此,大学生必须加强意志锻炼,学会自觉地合理安排时间,尽快掌握先进的方法论,同时也要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和文体活动。
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就要求我们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高度来看问题,从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来看问题,从促进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问题。牢固树立爱国思想,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就要求我们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技能,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在勤奋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打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基础,奠定人生进步的根基。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就要求我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磨砺意志、汲取力量的基层一线,直面困难、正视矛盾,勇挑重担、扎实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创造一流;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大显身手。用大学生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提高破解难题的攻坚力,在深入实践中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就要求我们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奉献社会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大局意识,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多做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的好事,真正尽到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为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风尚贡献自己的应有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上向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的四点希望,传递出党中央对我们青年一代大学生的期待和厚望。让我们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珍惜年华,奋发进取,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贡献更大的力量、赢得更大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