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时间:2019-05-12 07:1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第一篇: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人法发〔1991〕5月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

行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劳动人事)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干部(人事)部门:

现将《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企业内部实行干部聘用制,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优秀工人中选拔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实行干部聘用制度,对于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打破干部职务终身制,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都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坚持改革的方向,认真总结经验,健全干部聘用制度的配套措施,不断发展和完善干部聘用制度,巩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

最近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逐步实行聘任制。坚持并完善企业干部聘用制是搞活企业,促进生产发展,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组织、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干部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切实搞好《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的组织实施工作,并把执行的情况、经验以及遇到的问题,及时告诉我们。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二日

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巩固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加强对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的管理,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聘用制干部是指从全民所有制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工人(包括合同制工人)中聘用到干部岗位上任职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国家对企业聘用制干部实行计划管理。企业必须在定员、定编、定岗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聘用干部。

第四条聘用制干部与所在企业录用制干部在工作、学习、获得政治荣誉、物质奖励,以及晋职升级、评定职称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

第二章聘用条件和程序 第五条企业实行聘用制,必须严格按照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坚持德才兼备标准,贯彻公开、择优的原则。

第六条聘用干部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拥护党的方针、政策;

(二)思想品德端正,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事业心强;

(三)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和拟聘职务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及工作能力;

(四)有三年以上工龄;

(五)首次聘用的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特殊需要的,经企业主管部门批准,年龄可适当放宽;

(六)身体健康。

第七条聘用程序:

(一)公布聘用岗位、条件、聘项和聘用方法;

(二)领导提名、民主推荐或公开招聘;

(三)经党政领导集体讨论,确定聘用人选,并公布结果;

(四)首次被聘用的应有半年以上的试用期,具体期限由用人单位确定;

(五)聘用制干部必须填写《聘用制干部审批表》,审批表一式三份,由用人单位核定后,提请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授权单位)批准,并报当地政府人事部门备案;

(六)签订《聘用合同》,颁发聘书。

第三章聘用合同的签订、变更、终止和解除

第八条聘用制干部聘期一般为3—5年(包括试用期)。聘用期满如用人单位工作需要,经考核合格后可以续聘。

第九条首次聘用和续聘,用人单位与被聘用人员必须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合同要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聘用合同一经签订,即有法律效力,双方应严格遵守。

第十条聘用合同的内容应包括:

(一)工作岗位、职责和任务;

(二)工资、保险福利待遇;

(三)聘用期限;

(四)变更合同的条件及双方违反合同应承担的责任;

(五)双方认为需要规定的其它事项。

第十一条聘用合同内容不得与党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相抵触。

第十二条在下列情况下,用人单位可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

(一)聘用制干部在聘期内不能履行合同的;(二)由于患病或非因公负伤等原因,连续六个月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三)违法乱纪和失职、渎职情况严重的;

(四)企业宣告破产,或者濒临破产处于法定整顿期间的。

第十三条聘用制干部在聘期内被开除、劳动教养以及被判刑的,聘用合同自行解除。

第十四条在下列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

(一)聘期未满,又不符合第十二、十三条所列款项的;

(二)妇女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三)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

第十五条在下列情况下,聘用制干部可以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

(一)用人单位不能履行聘用合同或违反党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

(二)按国家规定考入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或应征入伍的:

(三)经过必要程序,被招考或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的。

第十六条企业关键岗位的主要负责人和生产技术骨干,在聘期内,本人提出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需经用人单位批准。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与被聘用人员中一方要求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都必须提前两个月通知对方,并保证在不损害合同双方权益的情况下,对履行合同的善后事宜作出妥善处理。

第十八条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用人单位须报企业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人事部门备案。

第四章聘期内及解聘后的待遇

第十九条聘用制干部在聘期内享受所在企业同岗位、同职务企业录用制干部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

第二十条聘用制干部可以参加国家机关的招考,聘用制领导干部也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一经录取或选调,即办理干部录用手续,享受国家机关干部的待遇。

第二十一条聘用制干部在聘期内的工作调动,应在实行干部聘用制的单位之间进行。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聘用制干部解聘后,不再保留聘用期间的待遇。用人单位比照其新安排工作岗位同等人员的待遇予以确定。

第五章退休退职

第二十三条聘用制干部受聘10年(本规定颁布之前已被聘用的,可连续计算)并在聘用岗位上退休、退职的,原则上可执行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按《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办理退休、退职手续;根据本人自愿,也可以按《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办理退休、退职手续。

第六章组织管理

第二十四条聘用制干部在聘期内,纳入干部统计,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应按干部管理权限,依据合同要求,对聘用制干部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惩、晋升、续聘、解聘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对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工作负有指导和协调职责。

第二十七条聘用合同双方发生争议时,应当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可以向当地政府人事部门申诉,由政府人事部门调解或仲裁。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和政府人事厅(局)可根据本规定的确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聘用制干部的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聘用制干部审批表》由人事部统一印刷。

第三十一条本规定由人事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以前有关规定,凡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篇:人事部政策法规司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说明

人事部政策法规司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

部管理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说明

2、关于计划管理的问题

《规定》第三条指出:“国家对企业聘用制干部实行计划管理”,第二十四条规定:“聘用制干部在聘期内,纳入干部统计。”所以做这样规定,主要是加强对企业聘用制干部的宏观管理,控制企业干部队伍的盲目增长。对企业聘用制干部实行计划管理,要在尊重和保证企业用人自主权的前提下进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人事部门要会同企业主管部门指导企业做好干部定岗、定编、定员的工作,根据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合理确定管理岗位和干部人员编制。这是做好聘用制干部计划管理的基础工作。二是人事部门同企业主管部门协商,对聘用制干部计划单独列出,但要同整个企业增加干部计划协调一致,逐步实现对企业干部计划的统一管理,加强宏观控制,防止企业聘用制干部队伍的膨胀。企业可根据需要,在干部岗位缺编的情况下,按照规定的原则和程序有计划地聘用干部。政府人事部门及企业主管部门要对企业聘用干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三是政府人事部门对企业聘用制干部在统计表中,进行单独统计。政府人事部门要与企业主管部门积极配合,依靠企业主管部门做好企业聘用制干部的计划统计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实施细则,可根据上述原则,对企业聘用制干部的计划管理工作做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3、关于审批程序问题

《规定》第七条对企业聘用制干部的审批备案程序,做了明确规定。其中第(五)款规定,“聘用制干部必须填写《聘用制干部审批表》,审批表一式三份,由用人单位核定后,提请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授权单位)批准,并报当地政府人事部门备案”。所以做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聘用制干部的宏观管理,防止出现滥聘、乱聘和随意聘用的现象。但同时考虑到,企业在使用干部上,享有用人自主权。因此,我们意见,对于管理基础较好的的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人事部门和主管部门在对聘用制

1干部管理方面,主要是进行计划管理、宏观控制、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具体审批可由企业自行决定。对聘用到领导岗位上的,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

关于备案问题,无论是由企业主管部门,还是企业主管部门授权单位进行审批,都应报与企业主管部门同级的政府人事部门备案。国务院有关部委、总公司的直属企业,报部委或总公司的人事部门备案。也可以由部委、总公司委托其直属单位的干部人事部门备案,但部委、总公司的干部人事部门对所属单位的聘用制干部必须做好宏观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4、关于聘用制干部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的问题

《规定》第二十条规定:“聘用制干部可以参加国家机关的招考,聘用制领导干部也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一经录取或选调,即办理干部录用手续,享受国家机关干部的待遇。”这个规定是解决聘用制干部流动的又一项重要配套措施。这样规定,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机关干部要从企业优秀人才中选拔的政治原则;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企业聘用制干部可以同企业固定干部一样,享受参加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的考试的同等待遇。

考虑到县以上党政机关一般不实行聘用制度,所以,在招考录取后或企业聘用制领导干部选调到党政机关后,一律按党政机关的干部管理制度办理录用手续。选调企业聘用制干部进机关工作,主要是把特别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已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聘用制干部,充实到国家机关的领导岗位或一些重要岗位上来。这也是改变机关干部结构、充实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于考试录用的具体办法按人事部、中央组织部《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人录发〔1989〕1号)执行,关于选调办法,将另行制定。

5、关于聘用制干部调动问题

《规定》第二十一条对企业聘用制干部的调动,作了原则规定,这是对干部聘用制所采取的一条重要配套改革措施。《规定》强调了聘用制干部调动的前提条件,一是在聘期内;二是在实行干部聘用制的单位之间。做这样规定,主要考虑聘用制干部的管理,应符合聘用制的特点,不能照搬和套用原有固定干部的办法,坚持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在这个前提下,凡符合聘用制干部管理规定的,按照有关程序履行手续,即聘用制干部可在接收单位同意继续聘用的情况下,由原单位人事机构按聘用制干部介绍,与原单位解除聘用合同,在接收单位重新签订聘用合同,工龄连续计算。对跨地区跨部门的,可由政府人事部门办理有关调动手续。关于聘用制干部调动问题,人事部正在制定具体办法。

6、关于企业聘用制干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问题

企业聘用制干部与企业固定干部一样,可以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具体办法按企业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规定及有关企业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办法执行。但是应该明确,企业要先履行聘用干部手续,才能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不能直接从工人中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干部的聘用期限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限要一致,使企业聘用干部工作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互相衔接起来。

7、关于企业聘用制干部退休问题

休、退职,用人单位也可以按照与其同等条件的人员,办理退休、退职手续。做这样规定,主要考虑干部的退休、退职,除了年龄条件外,有一个工作年限的规定。也就是说,一个干部必须连续工作十年以上,才有退休、退职的资格,因此规定了“受聘十年”的基本条件。而强调干部岗位,主要是体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的原则。有的企业提出,有些聘用制干部长期从事管理工作,但由于岗位要求、身体条件等原因,仅差几年退休时,被解聘,从工作成绩贡献而言,是否也应按干部待遇退休。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特殊性,不易在本规定中进行统一规范,由企业自行调整,做出适当的安排。或者在实施细则中做出规定。第二十三条还规定聘用制干部也可以按工人办法办理退休、退职手续,这是考虑到对从工人中聘用的干部,在退休、退职待遇方面,给予一定的选择权利。

8、关于聘用合同双方发生争议调解或仲裁问题

《规定》第二十七条对聘用合同的争议和解决办法作出了规定。我们认为,用人单位与聘用制干部在解聘、辞聘等方面发生争议时,应本着在企业内部协商解决的原则。如果协商无效,政府人事部门会同企业主管部门进行调解或仲裁。具体调解或仲裁办法,政府人事部门可参考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国发〔1987〕 69号)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9、关于《规定》的贯彻落实问题

第一,要做好贯彻落实暂行规定的准备工作。各地人事部门要会同组织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聘用制干部进行一次检查、整顿。要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企业聘用制干部的基本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做好定岗、定员、定编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岗位要求,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聘用制干部该调整的要调整,该解聘的要解聘;对于没按《规定》履行聘用手续、签订聘用合同的,要进行补办。今后企业聘用干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办理。政府人事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要互相配合,抓紧做好这项工作,力争在明年上半年完成。

第二,抓紧制定《规定》的实施细则。制定《规定》的实施细则,是贯彻落实《规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规定》对聘用制干部的聘用、管理、解聘等,做了原则的规范,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施细则中,加以明确。人事部门要主动与组织部门和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搞好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并报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备案。

第三,广泛深入地做好《规定》精神的宣传工作。贯彻落实《规定》不仅是具体制度的改革,而且涉及到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的改革要有观念的变革作基础,只有搞好宣传工作,统一思想认识,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要根据《规定》的基本原则,研究制定宣传提纲,正确宣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和《规定》的精神实质,使广大企业干部正确理解和执行《规定》精神,以达到共识,增强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的适应性,保证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三篇:√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的通知[定稿]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的通知

中组发[2001]2号

(2001年2月6日)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 》已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什么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部。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提拔担任下列非选举产生的司厅局级以下(含司厅局级)领导职务的干部:

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含派出机构)的副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

人大、政协工作机构(含派出机构)的副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

纪委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 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的非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任命的领导职务。

由非领导职务转任上述同级领导职务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为一年,从任免机关发出试用任职通知时计算。按干部管理权限,需要办理备案手续的,应在发出试用任职通知前一个月办理备案手续。

第四条 领导干部在试用期间,履

行所任职务的职责,享受相应的政治和工资待遇。

第五条 试用期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考核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方式进行。

第六条 领导干部试用期满的考核,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在了解试用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情况的同时,重点考核对所任职务的适应能力和履行职责的情况。

第七条 领导干部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办理正式任职手续。正式任职的,试用期计入任职时间。

第八条 领导干部试用期满,经考核不合格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或备案后,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用前原职级安排适当工作。

第九条 领导干部在试用期间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或犯有严重错误,不宜继续试用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或备案后,提前结束试用期,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条 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领导干部试用期间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职责。

第十一条 各级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对违反本规定的,上级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要及时予以纠正,并给主要责任者以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第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干部(人事)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十三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中非选举产生的领导职务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

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1996]118号 发文机关: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人才流 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指:

㈠ 辞职或被辞退的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㈡ 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㈢ 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

㈣ 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人事档案;

㈤ 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区街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聘用的 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㈥ 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中方雇员的人事档案;

㈦ 其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

第三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第二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第四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含县)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严禁个人保管他人人事档案。

第五条 跨地区流动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可由其户籍所在地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也可由 其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

第六条 尚未建立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地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仍由原人事档案管理单位管理。

第七条 人才流动机构应认真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等管理工作,认真做好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有关的流动人员身份认定、档案工资记载、出国(出境)政审工作,经授权做好相关的职称资格考评、合同鉴证、社会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第三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转递

第八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凭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人员流动的有效文书,向流动人员原单位 开具调档函,原单位接到调档函十五天内,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随档案转递通知单转交 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转递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经审核无误后,及时将档案转递通知单回执退回原单位。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发现转来的档案材料不齐全或不清楚的,应要求原单位补齐或查清楚。

第九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转递,应通过机要效能或派专人送取,不得邮寄或交流动人员本人自带。对流动人员本人自带的人事档案,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不得接收。

第十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接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须由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办理委托存档 手续。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与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签订档案管理合同书,合同书须明 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

第十一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开具的转档手续,与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具的转档手续具有相同 效力。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必须凭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开具的转档手续,方可接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第四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第十二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加强与流动人员及其现所在工作单位的联系,做好流动动人员档案 材料的收集工作,不断充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内容。收集的材料,必须经过认真的鉴 别。需经单位盖章或本人签字的,签字盖章后方能归入档案。

第十三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按照干部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流动人员档案材料的整理工作。在整理档案过程中, 要防止丢失档案材料和擅自泄露档案内容,不得擅自涂改、抽取、销毁或伪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

第十四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查阅、借阅工作制度和注意事项。

㈠查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应办理审批手续。查阅单位应申明查阅理由,管档单位根据规 定和需要确定需提供的档案材料。

㈡查问单位应派中共党员到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查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查阅单位介绍被查阅人的有关情况。

㈢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涉及国家秘密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要严格保 ,严格查阅手续。

㈣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㈤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 ,查阅者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

第五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保管

第十五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具备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物质条件,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 专用档案库房,配备铁质的档案柜;经常检查库房的防火、防潮、防驻、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和安全措施;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人员办公室应三室分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档案的保管办法和保护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政策研 究和理论研究。实行目标管理,不断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的质量。

第十七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应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是党性强、作风正、忠于职守、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共产党员。

第六章 监督与处罚

第十八条 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的,由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㈠ 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单位或个人;

㈡ 擅自涂改档案内容或伪造档案材料的;

㈢ 擅自向外公布、泄露档案内容的;

㈣ 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等管理工作中,出现违反本规 定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对前款所列情形负有责任的单位或直接责任者,要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 或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应本着“服务为主,适当收费”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收取服务费,但不得以赢利为目的。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规定制定实施办法或工作细则,并报人事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人事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工作的通知》(人调发〔1988〕5号)和《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补充通 知》(人调〔1989〕11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中共中央组织部 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通知

中共中央组织部 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通知

【颁布单位】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档案局

【颁布日期】 19910402

【实施日期】 19910402

【章名】 通知

现将《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 什么问题,望及时告知中央组织部。

经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档案局研究决定,干部档案工作纳入全国档案工 作管理体系。今后,干部档案的具体管理和干部档案工作的领导与指导,仍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为主,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 档案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 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等文件规定,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 办法、细则,并报上级组织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一九九○年修订)

【章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干部档案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和 利用档案,更好地为干部工作服务,为国家积累档案史料,根据党的干部 工作方针、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 干部档案是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 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 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 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干部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是为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选贤举能,知人善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第四条 干部档案工作,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组织协 调下,由干部主管部门领导与指导,实行分级管理,同时接受同级档案行 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第五条 在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保密的法规和制度,严密保管,确保干部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章名】 第二章 体制、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干部档案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县以上(含县)机关、单位的干部档案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中统一管理;县以 下机关、单位的干部档案实行由县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或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等单位相对集中管理。不具备保管条件或档案很少的单位,其干 部档案由上一级单位管理。干部档案被纳入综合档案室管理的单位,其干 部档案要固定专人管理,业务工作要接受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和上 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检查指导。

第七条 县以上(含县)的组织、人事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干部档案 管理工作机构,并负责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干部档案工作进行指 导、监督和检查。每管理一千人的档案需配备一名专职干部,有业务指导 任务的单位,要配备相应的业务指导人员。县以下实行集中或相对集中管 理档案的单位,根据上述原则应当配备专职人员。不需要建立机构的单位,必须配备专职或以干部档案工作为主的兼职档案工作人员。

第八条 干部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保管干部档案,为国家积累档案史料;

(二)收集、鉴别和整理干部档案材料;

(三)办理干部档案的查阅、借阅和转递;

(四)登记干部职务、工资的变动情况;

(五)为有关部门提供干部的情况;

(六)做好干部档案的安全、保密、保护工作;

(七)调查研究干部档案工作情况,制定规章制度,搞好干部档案的 业务建设和业务指导;

(八)推广、应用干部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

(九)定期向档案馆(室)移交死亡干部的档案;

(十)办理其他有关事项。

【章名】 第三章 档案的内容和分类

第九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对所管理干部都要建立干部档案。干部 档案分为正本和副本,副本根据工作需要建立。

第十条 干部档案正本由历史地、全面地反映干部情况的材料构成。内容及其分类:

第一类 履历材料;

第二类 自传材料;

第三类 鉴定、考核、考察材料;

第四类 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包括学历、学位、学绩、培 训结业成绩表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考绩、审批材料);

第五类 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包括甄别、复查材料和依据材料,党籍、参加工作时间等问题的审查材料);

第六类 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

第七类 奖励材料(包括科学技术和业务奖励、英雄模范先进事迹);

第八类 处分材料(包括甄别、复查材料,免于处分的处理意见);

第九类 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

第十类 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

第十一条 干部档案副本是干部档案正本主要材料的复制件。干部档 案副本的具体内容,由正本中以下主要材料的复制件(或重复件)构成:

第一类的近期履历材料;

第三类的主要鉴定、干部考核材料;

第四类的学历、学位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材料;

第五类的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结论(包括甄别、复查结论)材料;

第七类的奖励材料;

第八类的处分决定(包括甄别、复查结论)材料;

第九类的任免呈报表和工资、待遇、出国审批材料。

其他类别如有重复的材料,也可归入副本。

【章名】 第四章 管理范围

第十二条 县以上(含县)的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干部档案的范围,原则上应与干部管理范围相一致,其分工如下:

(一)干部档案正本,由干部的主管部门保管;

(二)干部档案副本,由主管或协管干部的部门保管;

(三)军队干部兼任地方职务的,其档案正本由军队保管;地方干部 兼任军队职务的,其档案正本由地方保管。

第十三条 干部退(离)休以后,原属中央、国务院管理的干部,其 档案仍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保管;其他干部的档案,由该干部的管理 部门保管。

第十四条 干部死亡以后,其档案按下列办法分工保管:

(一)中央和国务院管理的干部,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管五年后,移交中央档案馆永久保存;

(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司局级 职务的干部,全国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教授和有特殊贡献的英雄、模 范人物、知名人士,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管五年后,移交本机关档案部 门保存,并按《机关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期限,随同到期的其他档案一 并向同级档案馆移交永久保存;

(三)上述范围以外其他干部档案,由原管理部门保存五年后,移交 本机关档案部门保存,按同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规定进馆。

第十五条 干部辞职、退职、自动离职、被辞退(解聘)后,未就业 的,其档案仍由原管理单位保管。另就业的,其档案转至有关的组织、人 事部门保管,不具备保管条件的,转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保 管。

第十六条 干部被开除公职以后,未就业的,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 管;另就业的,其档案转给有关的人事部门保管。凡通过劳动部门就业的,其档案由有关的劳动部门保管。

第十七条 干部在受刑事处分和劳动教养期间,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 保管。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以后,重新安排工作的,其档案由有关的人事 部门或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保管。凡通过劳动部门就业 的,其档案由有关的劳动部门保管。

第十八条 干部出国不归、失踪、逃亡以后,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 管。

第十九条 干部档案管理人员及其在本单位的直系亲属的档案,由所 在单位组织指定有关部门专人保管。

【章名】 第五章 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与归档

第二十条 为了使干部档案能够适应干部工作的需要,要经常通过有 关部门收集干部任免、调动、考察考核、培训、奖惩等工作中新形成的反 映干部德、能、勤、绩的材料,充实档案内容。

第二十一条 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可根据工作 需要及档案中缺少材料的情况,有计划地布置填写干部履历表,做鉴定,写自传等,并及时将这些材料补充进干部档案。

第二十二条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有关部门,要建立主动送交干部档案材料归档的工作制度,及时地将新形成的干部 档案材料送交有关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归档。

第二十三条 收集的材料,必须经过认真的鉴别。属于归档的材料应 真实,完整齐全,文字清楚,对象明确,手续完备。需经组织审查盖章或 本人签字的,盖章签字后方能归入干部档案。

第二十四条 不属于规定归档范围的材料,不得擅自归档,经过鉴别,可分别情况予以处理。凡销毁材料,必须详细登记,并报请主管负责人 审查批准。

第二十五条 凡属于应归入干部档案的材料,均应按照《干部档案整 理工作细则》进行整理立卷。

第二十六条 干部档案材料,须统一使用十六开规格的办公用纸,不 得使用圆珠笔、铅笔,或红色及纯蓝色墨水和复写纸书写。

【章名】 第六章 档案的保管与保护

第二十七条 根据安全保密、便于查找的原则要求,对干部档案应严 密、科学地保管。

(一)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 房,配置铁质的档案柜。库房面积每千卷需20至25平方米。库房内应 设置空调、去湿、灭火等设备;

(二)库房的防火、防潮、驻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和安全 措施应经常检查;要保持库房的清洁和库内适宜的温、湿度(要求:温度 14℃—24℃,相对湿度45—65%);

(三)保管干部档案,应建立登记和统计制度。每年全面检查核对一 次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设置专门的档案查阅室和档案管理人员 办公室。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人员办公室应三室分开;

(五)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档案的保管方法和保护技术,逐步实现档 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第二十八条 档案卷皮、目录和档案袋的样式、规格实行统一的制作 标准(见附件一)。

第二十九条 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所需必要的设备和业务经费,应单独 立项,列入本地区本部门预算统筹解决。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给予支持。

第三十条 严禁任何个人私自保存他人的档案。对利用档案材料营私 舞弊的,应视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对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的,要依法处理。

【章名】 第七章 档案的提供利用

第三十一条 因工作需要查阅和借用干部档案,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查阅单位应填写《查阅干部档案审批表》,按照查阅干部档案 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不得凭借调查证明材料介绍信查阅干部档案;

(二)档案管理单位,要根据规定,确定是否提供和提供什么材料;

(三)凡查阅干部档案,利用单位应派中共党员干部到保管单位查阅 室查阅;

(四)档案一般不外借。如必须借出使用时,要说明理由,经过主管 部门负责人批准,并严格履行登记手续,限期归还,不得擅自转借他人;

(五)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六)各级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查阅注意事项。查阅档案,必 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查阅者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违犯者应视情节轻重,予以 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属于假公济私者,按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 法》处理;

(七)借用、查阅档案的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拍摄复制档案内容。因工作需要从档案中取证的,必须请示干部档案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 复制(拍摄)。

第三十二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具体情况,对本单位管理的干部档案的借阅范围、批准权限、登记、归还手续等作出 具体规定。

【章名】 第八章 档案的传递

第三十三条 干部工作调动或职务变动后应及时将档案转给新的主管 单位。

第三十四条 转递档案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干部档案应通过机要交通转递或派专人送取,不准邮寄或交干 部本人自带;

(二)县及相当于县以上的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可以直接转递 干部档案;

(三)转出的档案必须完整齐全,并按规定经过认真的整理装订,不 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

(四)转递档案必须按统一规定的“干部档案转递通知单”的项目详 细登记,严密包封;

(五)收到档案的单位,经核对无误后,应在回执上签名盖章立即退 回。逾期一个月未退回者,转出单位应写信催问,以防丢失;

(六)为使干部档案能够随着干部调动或职务的变动而及时转递,干 部调配、任免工作部门应将干部调入单位和任免通知及时告诉干部档案管 理部门,并建立必要的联系制度。

第三十五条 严格执行转递制度,避免产生“无头档案”。对已出现 的“无头档案”,应认真查转。对确属查不到干部下落的,凡有保存价值 的档案材料可移交干部原籍档案馆保存。

【章名】 第九章 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第三十六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加强对干部档案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以改进,提高科学管 理水平。

第三十七条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同级和下级的干部档案工作,在 业务上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责任。其具体任务是:

(一)了解干部档案工作情况;

(二)研究解决干部档案工作中的问题,根据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 制定有关规定和办法;

(三)推广干部档案工作先进经验;

(四)召开干部档案工作会议;

(五)对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第三十八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注意加强干部档案工作队伍的 建设,选调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具有中专(或高中)以上 学历的共产党员从事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并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关 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妥善地解决他 们职级待遇,按国家统一规定评定专业职务,保持队伍相对稳定。对那些 为档案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失职者,应视情节轻 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第三十九条 干部档案工作人员在干部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承担着 十分重要的责任,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各 项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二)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和工 作能力,积极为干部工作服务;

(三)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保密规定,保护档案的 安全,不得泄露档案内容;

(四)坚持原则,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

(五)工作调动时,必须做好档案和档案材料及业务文件等的交接工 作。

【章名】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由中央组织部主管干部档案工作的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下达之日起执行。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可结 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会同档案部门,制定实施办法或工作细则,并报上级组 织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章名】 附件一干部档案卷皮、档案袋样式和规格

为了保护干部档案材料,便于保管和利用,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 》的规定,对干部档案卷皮、档案袋的规格、样式规定如下。今后凡新制 做时,一律按统一的规格、样式制做。

一、档案卷皮(卷面、卷底各一页)

1、卷皮规格:长27.4厘米,宽20.5厘米;左边设三个装订 线眼,眼距(从眼中心算起)8.3厘米;线眼中心距左侧边沿1.5厘 米,上、下眼线中心距上、下边沿均为5.4厘米。

2、卷面标签:由装订线处向左设“标签”两个,供填写编号、姓名、籍贯用。规格为上下高6.5厘米,左右长9厘米。两个“标签”距卷 面上、下边沿各为6厘米,并与卷面装订相连接。

3、卷皮材料:一般可采用三百克左右的单面白板纸加包布面,或只 用布包边角,也可以用纸裱糊,但不宜过厚,以减轻档案重量。

4、卷皮颜色:应采用浅淡色,如浅黄、乳黄色等,不要用大红、大 绿,或黑、兰、紫等深色。

卷面上的字,一律用红字。

5、卷面项目:“干部档案”、“正本”(或“副本”)、“姓名”。

6、字体与军间距离:“干部档案”用楷体(72磅),字与卷面上 边沿距离为7厘米;“正本”(或“副本”)用小初号宋体,在“干部档 案”下方,相距2.5厘米;“姓名”用大一号宋体,与卷面下边沿相距 5.5厘米。

7、卷面里页印“注意事项”:

①注意保密,不得遗失,不得让无关人员翻阅。

②爱护档案,不要涂沫、勾画及乱加批注。

③卷内材料不得拆散,不得随意增加或抽出材料。

二、档案袋

1、规格:长30厘米,宽23厘米,厚(折叠部分)2.5厘米。

2、材料质量:可根据条件选用较好的牛皮纸。

3、袋面项目:“干部档案袋”、“姓名”、“制作单位”。

4、字体和字的颜色与档案卷面同。“单位”在“姓名”下边,各项 目字间距离参照档案卷面安排。

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

【章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现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的规范化,搞好档案建设,便于 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 有关规定,特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 干部档案的整理工作,是档案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它是将 收集起来的每个干部的档案材料,进行鉴别、分类、排序、编目、技术加 工和装订成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档案内容进行补充的工作。

第三条 各级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均应按本细则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对所管理的干部档案进行认真的整理。

【章名】 第二章 整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条 整理干部档案,须做到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 录清楚、装订整齐。通过整理使每卷档案达到完整、真实、条理、精炼、实用的要求。

第五条 整理干部档案,事先要收集好干部档案材料,并备齐卷皮、目录纸、衬纸、切纸刀、打孔机、缝纫机等必需的物品和设备。

第六条 整理干部档案的人员,必须努力学习党的干部工作方针、政 策和档案工作的专业知识,熟悉整理干部档案的有关规定,掌握整理工作 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认真负责做好整理工作。

【章名】 第三章 档案材料的鉴别

第七条 干部档案材料的鉴别工作,是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对收集起来 准备归档的材料进行审查,甄别材料的真伪,判定材料的保存价值,确定 其是否归入干部档案的工作。

第八条 鉴别归档材料,必须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以《条例》 和《关于干部档案材料收集、归档的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为依据,严肃 认真地进行。

第九条 鉴别工作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形成材料的历史条件、材料的主要内容、用途及其保 存价值,确定材料是否归入档案。

第十条 鉴别归档材料的具体做法:

(一)判定材料是否属于所管干部的材料及应归入干部档案的内容。发现有同名异人、张冠李戴的,或不属于干部档案内容和重复多余的材料,应清理出来。对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可交文书档案或转有关 部门保存。不属于干部档案内容,比较重要的证件、文章等,组织不需要 保存的,退给本人。无保存价值又不宜退回本人的,应登记报主管领导批 准销毁;

(二)审查材料是否齐全、完整。政审材料一般应具备审查结论、调 查报告、上报批复、主要证明材料、本人的交待等。处分材料一般应具备 处分决定(包括免予处分的决定)、调查报告、上级批复、个人检讨或对 处分的意见等。上述材料,属于成套的,必须齐全;每份归档材料,必须 完整。对头尾不清、来源和时间不明的材料,要查清注明后再归档,凡是 查不清楚或对象不明确的材料,不能归档;

(三)审查材料是否手续完备。凡规定需由组织盖章的,要有组织盖 章。审查结论、处分决定、组织鉴定、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中形成的综合 材料,应有本人的签署意见或由组织注明经过本人见面。任免呈报表须注 明任免职务的批准机关、批注时间和文号。出国、出境审批表,须注明出 去的任务、目的及出去与返回的时间。凡不符合归档要求,手续不完备的 档案材料,须补办完手续后归档;

(四)鉴别中发现涉及干部政治历史问题或其它重要问题,需要查清 而未查清的材料及未办理完毕的材料,不能归入干部档案,应交有关组织 处理;

(五)鉴别时,发现档案中缺少的有关材料,要及时进行登记并收集 补充。

【章名】 第四章 档案材料的分类

第十一条 对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关于正、副本十类内容的划分进行分类。

第十二条 干部档案正本,由历史地、全面地反映干部情况的材料构 成。其内容分类:

第一类 履历材料:干部履历表(书)、简历表,干部、职工、教师、医务人员、军人、学生等各类人员登记表,个人简历材料,更改姓名的 材料。

第二类 自传及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

第三类 鉴定(含自我鉴定)、考察、考核材料:以鉴定为主要内容 的各类人员登记表,组织正式出具的鉴定性的干部表现情况材料;作为干 部任免、调动依据的正式考察综合材料;考核登记表,干部考核和民主评 议的综合材料。

第四类 学历、学位、学绩、培训和专业技术情况的材料:报考高等 学校学生登记表、审查表,毕业登记表,学习(培训结业)成绩表,学历 证明材料,选拔留学生审查登记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专业 技术职务考绩材料,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审批表,套改和晋升专业技术职 务(职称)审批表;干部的创造发明、科研成果、著作及有重大影响的论 文(如获奖或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的)等目录。

第五类 政审材料:审查干部政治历史情况(包括党籍问题)的调查 报告、审查结论、上级批复、本人对结论的意见、检查交待或说明情况的 材料,主要证明材料;甄别、复查结论(意见、决定)、调查报告、批复 及有关的依据材料;入党、入团、参军、出国等政审材料;更改干部的民 族、年龄、国籍、入党入团和参加工作时间的组织审查意见,上级批复以 及所依据的证明材料。

第六类 加入党团的材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1 -2份全面系统的)和转正申请书,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不予登记的 决定、组织审批意见及所依据的材料;民主评议党员中形成的组织意见或 党员登记表、认定为不合格党员被劝退或除名的主要事实依据材料和组织 审批材料,退党材料,取销预备党员资格的组织意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团入团志愿书、申请书,团员登记表、退团材料;加入民主党派的有关材 料。

第七类 奖励(包括科技和业务奖励)材料:各种先进人物登记表、先进模范事迹、嘉奖、通报表扬等材料。

第八类 干部违犯党纪、政纪、国法等材料:处分决定(免予处分的 处理意见),查证核实报告,上级批复,本人对处分的意见和检查、交待 材料;通报批评材料;甄别、复查报告、决定,上级批复及本人意见;法 院审判工作形成的判决书等。

第九类 干部工资级别登记表、职务工资变动登记表、干部调资审批 表,定级和解决待遇的审批材料;干部任免呈报表(包括附件),录用和 聘用审批表,聘用干部合同书,续聘审批表,解聘、辞退材料;退(离)休审批表;军衔审批表、军队转业干部审批表;出国、出境人员审批表; 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代表会、民主党派代表会 代表登记表。

第十类 其他可供组织参考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有残疾的体检表、残 废等级材料;干部逝世后报纸报道的消息或讣告,悼词(生平),非正常 死亡的调查报告及有关情况的遗书等。

第十三条 干部档案副本内容,是由正本中以下类别主要材料的重复 件或复制件构成:

第一类的近期履历材料。

第三类的主要鉴定,干部考核材料。

第四类的学历、学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材料。

第五类的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结论(包括甄别、复查结论)材料。

第七类的奖励材料。

第八类的处分决定(包括甄别、复查结论)材料。

第九类的任免呈报表和工资、待遇的审批材料。

其它类别多余的重要材料,也可归入副本。

第十四条 内容交叉的材料,可根据材料的主要内容或用途确定类别。

(一)带自传的履历或简历表,以自传为主,归第二类。

(二)履历表和简历表有鉴定的,以履历为主,归第一类。

(三)有任免职务内容的干部登记表、任免呈报表所附的考察材料或 主要表现情况的综合材料、提升工资级别的评级、评定军衔的鉴定表等材 料,以其主要用途为主,归第九类。

(四)政治历史问题与违纪错误混同一起给予处分的结论、调查报告、处分决定等材料,一律归第八类;凡未给予处分,以政治历史问题为主 的,归第五类,以违纪错误为主的归第八类。

【章名】 第五章 档案材料的排序与编目

第十五条 每类干部档案材料,都要根据材料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材料 之间的衔接或材料的形成时间排列顺序,并在每份材料的右上角编上类号 和顺序号,在其右下角编写页数。

第十六条 档案材料排序的基本方式:

(一)按档案材料形成时间排序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 类、第七类、第十类材料;

(二)按档案材料内容的主次关系进行排序的:第五类、第六类、第 八类材料。其中第五类、第八类材料的排列顺序为:上级批复,结论或处 分决定,本人对结论或处分决定的意见,调查报告,证明材料,本人检讨 或交待材料等,其证明材料应根据每份材料所证明的主要问题相应集中排 列。第六类材料,入团志愿书应排在入团的其他材料之前;入党志愿书应 排在入党的其他材料之前,党员登记表等可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序;

(三)第九类材料可根据不同层次干部的档案材料情况,采用按时间 顺序或按材料性质相对集中排序。按材料性质相对集中排序的方法是:1、工资情况的材料;2、任免材料;3、出国、出境材料;4、其它材料。每种材料再根据形成材料的时间顺序排列。

第十七条 每卷干部档案必须有详细的档案材料目录。目录是查阅档 案内容的索引,要认真进行编写。具体要求:

(一)按照类别排列顺序及档案材料目录格式,逐份逐项地进行填写 ;

(二)根据材料题目填写“材料名称”。无题目的材料,应拟定题目。材料的题目过长,可适当简化。拟定或简化题目,必须确切反映材料的 主要内容或性质特点。凡原材料题目不符合实际内容的,须另行拟定题目 或在目录上加以注明;

(三)“材料形成时间”,一般采用材料落款标明的最后时间。复制 的档案材料,采用原材料形成时间;

(四)填写“材料份数”,以每份完整的材料为一份(包括附件); 材料页数的计算,采用图书编页法,每面为一页,印有页码的材料、表格,应加数填写;

(五)书写目录要工整,正确清楚、美观、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及纯蓝墨水书写目录。填写目录后,要检查核对,做到准确无误;

(六)书写目录时,每类目录之后,须留出适量的空格,供补充档案 材料时使用。

【章名】 第六章 复制与技术加工

第十八条 档案材料载体变质或字迹退色不清时,须进行抢救。抢救 材料一般可采用修复、打印、抄写、复印等方法。凡打印、抄写的材料,必须认真细致、核对无误,注明复制单位和日期。

第十九条 建立档案副本的材料不够时,可选择正本中的材料进行复 制,将复制件存副本,其原件必须存入正本。

第二十条 为便于装订、保管和利用,延长档案材料的寿命,对一些 纸张不规则、破损、卷角、折皱的材料,应进行技术加工。其主要方法:

(一)对超出16开规格的档案材料,在不影响材料的完整和不损伤 字迹的条件下,可酌情进行剪裁;不能剪裁的材料,须进行折叠。折叠时,要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采用横折叠、竖折叠、横竖交叉或梯形折叠等 办法。折叠后的档案材料,要保持整个案卷的平整,文字、照片不得损坏,便于展开阅读;

(二)对破损、卷角、折皱和小于16开规格的档案材料,要进行裱 糊。主要方法有:单面裱糊、夹面裱糊、开窗裱糊、鱼鳞或梯形托裱、胶 纸粘贴等。裱糊用的衬纸,必须采用白纸。浆糊和胶水必须能防虫蚀、不 腐蚀纸张。裱糊后的档案材料要凉干,不得在阳光下暴晒或使用高温烫烤 ;

(三)对过窄或破损未空出装订线的档案材料,须进行加边。打眼装 订,不得压字和损伤材料内容;

(四)拆除档案材料上的大头针、曲别针、订书钉等金属品,以防止 氧化锈毁材料

【章名】 第七章 装订与验收入库

第二十一条 每个干部的档案材料,必须装订成卷。装订后的档案,目录在卷首,材料排列顺序与目录相符;卷面整洁,全卷整齐、平坦,装 订结实实用,具体做法:

(一)将目录与材料核对无误;

(二)把全卷材料理齐。材料条件好的应做到四面整齐,条件较差的,以装订线一边和下边两面为齐;

(三)在材料左侧竖直打上统一的装订孔。孔距规格应符合《条例》 附件一的规定;

(四)一律使用《条例》附件一规定的标准干部档案卷皮。档案卷皮 须书写档案人的姓名、籍贯、档案号。书写姓名不得用同音字或不规范的 简化字。

第二十二条 干部档案整理装订成卷后,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经验收合格后,方能入库。

【章名】 第八章 整理工作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三条 干部档案整理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 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干部档案工作的有 关规定,严格遵守安全保密制度,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一)在整理档案时,严禁吸烟,以确保档案的安全;

(二)不得私自涂改、抽取或伪造档案材料;

(三)不得擅自处理或销毁档案材料。整理中按规定剔出的档案材料,须进行登记,经主管领导审查批准后分别情况予以处理。

(四)在整理档案过程中,要加强对档案材料的管理,防止丢失档案 材料和泄露干部档案

【章名】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由中央组织部干部档案工作部门负责解释

下载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