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人事局2010年特色工作汇报2

时间:2019-05-12 07:0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谷县人事局2010年特色工作汇报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谷县人事局2010年特色工作汇报2》。

第一篇:甘谷县人事局2010年特色工作汇报2

甘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0年特色工作汇报 2010年,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总体目标任务,以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统领,以保障民生、构建和谐为主线,以促进充分就业、扩大社会保险、改革人事制度和开发人力资源为重点,坚持与时俱进,奋力开拓创新,立足县情,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2010年2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天水市平安单位”;2010年3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10年7月,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千方百计,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1、严肃考试纪律,积极实施招考项目。一是严格资格审查。在各类省市招考报名时严格审查报考者的资格条件,即查毕业证是否国家承认、查户口迁移证是否为甘谷生源、查省市择业通知书是否经过省市人事或教育部门正式派遣、查身份证是否与毕业生本人相符,通过“四查”,确保“五对口”,即毕业证、户口迁移证、档案、身份证与毕业生本人相符。二是严格组织考试。在县直事业单位和天水师范学校“3+2”毕业生考试工作中,严查考生证件,确保准考证、身份证、毕业证和考生本人四对口,向顶考者说“不”;纪检监察人员全程巡考,既严查考生证件,又 1 监督监考教师,保障了考场秩序的井然有序,向抄袭者说“不”;专业的无线耳机探测人员全程检测,向高科技作弊者说“不”,通过三个“不”,进一步营造了公开、公正、公平的选人用人环境,实现了人事考试的零投诉。三是严格招聘面试。会同教育部门,在天水师范学校“3+2”毕业生和特设岗位教师的公开招聘面试工作中,始终坚持考官随机确定、命题点全场封闭,面试点全场屏蔽,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公安人员全程戒严,特别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全程旁听,既做到了公开透明,又保证了安全保密。据统计,2010年通过各类省市招考项目,共有914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其中,代课教师11名、村干部4名)实现了稳定就业,比2009年的757人净增157人。其中,招考公务员71名(乡镇25名、县直机关4名、参照22名、公安3名、法院2名、检察院2名、森林公安7名、乡镇司法所6名)、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143名、特设岗位教师282名、签约农村在读教育硕士协议生6名、天水师范学校“3+2”毕业生40名、乡镇卫生院141名、“三支一扶”26名、进村社区35名、到村任职毕业生25名、县直事业单位录用毕业生126名、安臵研究生15名、村干部考录公务员4名。

2、深入挖掘就业岗位,大力举办人才交流活动。为了进一步挖掘就业岗位,全面了解掌握县域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组织3个工作组,开展了为期两周的 “下基层、摸实情、促就 2 业”调研活动。据统计,共调查了县域内37家非公有制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挖掘就业岗位428个。在此基础上,于6月25日,在大什字广场举办了甘谷县第二届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县域内37家用人单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1600余人参加了交流会,当场签订意向性协议389人。

3、认真开展人事代理,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累计开展了3900余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代理工作,并分别按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建立了流动人员档案库;及时办理了815名大中专毕业生集体户口落户手续;认真办理了流动人员的户籍托管、党团关系接转、档案传递等业务356宗。同时,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服务,各类就业信息的宣传工作,始终在多样性、灵活性、有效性上狠下功夫,全部采取短信群发宣传,媒体播放宣传,张贴简章宣传、电话逐人通知、开通热线咨询电话,确保了每一位符合条件应考对象应知尽知、家喻户晓。据统计,2010年累计群发短信35500多条,服务高校毕业生10179人次。

4、加强就业指导,加大担保基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强就业指导,实行“月例会”制度。为了加强社区就业工作指导,做好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更好地服务下岗失业人员,每月定期召开社区就业专干月例会,进行社区就业专干业务培训和数据会审,核对就业台帐、失业台帐和各类报表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规范了基层台帐和报表工作。二是加大担保基金投入力度,提高发放 3 额度。为了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创业妇女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培训质量的同时,加大小额担保代贷款政策扶持力度,年内投入小额担保贷款基金360万元。同时,提高了担保比例,由原1:5扩大到1:10,将贷款额由原2万元提高到3—5万元,贷款期限由原一年放宽到两年。据统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311人933万元;办理城乡创业妇女小额担保贷款725人2540万元,发放城乡创业妇女小额担保贷款592人1881万元。

二、真抓实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迈上新起点

按照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的总体要求,我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工作措施、加强协作配合、加强舆论宣传,顺利完成了阶段性工作任务。主要做法:一是强化督促指导。为了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实施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推行了以教育、卫生、乡镇、农口和其它事业单位为片区的分管领导划片包干责任制,明确要求包干领导从政策咨询、比例核定、资格审查、聘任备案、督促检查和总结验收等各个环节包干负责,直至事业单位岗位设臵工作圆满结束。同时,在各系统、各行业上报设岗方案之前,组织工作小组,先后多次深入到各基层单位进行督促指导,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办法。二是大力组织实施。工作人员打破常规,不分昼夜,发扬认真细致、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优良传统,认 4 真开展了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扫尾工作。截止目前,完成了全县事业单位7764名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等级认定工作,其中,高级166名、中级2022名、初级5576名;审核符合晋升内部等级人员2074名,其中,晋升五六级20名、八九级313名、十一级1741名。岗位聘任、合同签订和工资兑现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

三、热情服务,职称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1、加大宣传力度。针对部分单位对职称评审政策学习不全面,理解不透彻,把关不严肃,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印发了《关于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职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从定职依据、专业对口等方面进一步做了详细规定,为加大政策宣传、严格资格审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2、改变服务方式。在坚持岗位比例向基层一线倾斜,严格管理职称限额的基础上,改变以往服务方式,主动上门开展资格审查工作,向各级评委会推荐上报了126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材料;给311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确定了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同时,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和规定程序,会同有关部门对24名新聘或续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进行了聘前考核,办理了初聘或续聘手续,有效地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拓创新,工资管理工作实现新跨越。

1、坚持正常增资制度。工资工作始终突出一个“早”字、5 注重一个“快”字、力求一个“准”字。2010年,提早安排、快速办理、准确审核各类工资11123人次、各类津贴1247人次。审核了机构改革中57名科级领导干部改任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后的工资福利待遇和121名提前退休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制定实施了《甘谷县人民警察实行值勤岗位津贴实施意见》。

2、加强工资档案管理。在做好正常工资福利工作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采取边审批、边建档、边完善的方法,在做好工资档案管理的同时,创建乡镇岗位津贴档案5730份(在五县二区尚属首次,受到市上的表扬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执行),并做到了及时更新、经常维护,使工资工作实现了规范化、日常化管理、动态化管理。

3、坚持工资联审制度。在干部职工的工资统发工作中,始终坚持编制部门审核实有人数、人社部门审核工资标准、财政部门审核工资基数的每月三家联审发放制度,保证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准确地送到了每一个干部职工手中。

五、化解矛盾,解困维稳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0年,我局组织专门工作小组,先后两次深入全县56个企业开展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情况调查摸底,进一步核实摸清了企业军转干部的基本生活情况,并多次向省市军转部门汇报,累计争取解困资金107万元(其中2010年争取解困资金28万元),采取银行划转、直接到人的办法,基本解决了辖区内56 6 个企业军转干部的工资拖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突出矛盾。并于每年“八一”前夕,组织召开了企业军转干部座谈会,面对面征求意见建议,面对面讲清政策规定,拉近了县委、县政府与企业军转干部的距离,营造 了和谐气顺的环境,真正将人社部门建成企业军转干部之家,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六、简化程序,社会保险迈上新征程

1、加大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采取分片包干措施,先后多次深入全县企业、社区、学校不断加大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力争政策入户,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理解、支持,引导居民自愿参保,全面完成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清欠和发放工作。

2、狠抓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接轨。一是加大医疗保险基金征缴力度。在县财政严重赤字的情况下,我局积极汇报,争取县政府支持,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征缴1149.45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75%;二是全面实行市级统筹,不论市直和县区,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部实行筹资标准、待遇标准、基金管理、业务流程四统一。三是开展医疗机构培训。紧紧围绕医疗保险政策、服务协议、就医结算等方面对全县18家定点医院进行专题培训 ,切实加强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四是积极开展医保卡制度。根据市上安排,及时召开培训会,抽调4名工作人员开展全县城镇职工参保人员单位和个人信息采集工作,截止 目前,已完成170多家单位17000多人的信息采集表3万多份。五是通过发放调查表、上门走访等办法,将全县40多家集体破产企业的696名退休职工全部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解决了他们看病难的后顾之忧。

3、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一是热忱服务,打造优质服务窗口。养老保险办理工作既是一个面对弱势群体的服务窗口,又是一个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的重要渠道。企业职工因为下岗、失业、臵换身份等原因,思想不稳定、有情绪,因而,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耐心细致的做好政策解释工作,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必须做到“六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请座、一杯茶水暖心、一句稍后暖情、一片真心办事、一句慢走送行,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真正建设成“职工之家”。二是简化程序,推行一次性办结制。针对养老保险资格认定手续繁杂,推行了一次性办结制,即主办人员初审、局务会议终审制度,进一步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4、积极开展工伤保险工作。一是采取广泛宣传、积极动员、上门走访、深入调查等办法,深入全县厂矿企业、建筑工地开展工伤保险参保登记和基数核定工作,做到了家喻户晓、应保尽保。二是及时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工伤保险摸底调查工作,共填报各类 8 报表160多分,为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纳入工伤保险奠定了基础。三是发放调查表200多份,涉及单位170多家,将全县26名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

七、狠抓基础,劳务工作迈上新步伐

1、抓基础。一是加大了劳务经纪人的培育扶持力度,聘请劳务经纪人175人,审批并培育发展了佳音、尼德等劳务中介组织20家,制定了《甘谷县劳务经济人管理办法》,加强了劳务经济人的管理力度。二是开展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活动。为了进一步规范劳务中介行为,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促进劳务输转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活动。2010年,先后认定两家劳务中介机构为县级三星级劳务中介机构;两家劳务中介机构被市劳务部门评定为四星级劳务中介机构;一家劳务中介机构被省劳务部门评定为五星级劳务中介机构。

2、抓输转。为了提高输转质量和数量,今年年初,利用春节前后农民工返乡之际,积极宣传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宣传外出务工和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鼓励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走出去挣钱,回乡来创业。同时,充分利用我县培训学校多这一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为组织输转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年内实现了劳务输转10.3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9.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2、抓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伏羌商人”、“ 伏羌 麻编人”等劳务品牌。同时,指导劳务经济人张维林,申请注册了全省唯一一个私人劳务品牌“维林电子装配工”,进一步提高了甘谷劳务输转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就业市场,以品牌规模化带动输出品牌化。

八、严肃执法,农民工工作实现新改善

我县把农民工工作作为改善劳动关系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建筑领域劳动用工专项检查、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专项检查、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中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专项行动.劳动争议仲裁受理等活动,严肃执法,有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据统计,共开展专项检查12次,涉及企业560多家,农民工23400多人次,补签农民工劳动合同3300多份,受理并调处仲裁案件6件;受理并查处群众举报案件11件,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87.4万元。如严二定、严三盛等45名农民工联名投诉嘉峪关某建筑公司拖欠工资一案,我局积极与省市县协调沟通,将拖欠的7.196万元工资发放到农民工手中,接到工资后,满含热泪地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县劳动监察中队。

九、积极主动,项目工作走上新轨道

2010年,采取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克服困难、积极主动等措施,争取了甘谷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及新兴等四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990.49万元,总 10 建筑面积4625平方米,其中,县级4025平方米,乡镇600平方米(每乡镇150平方米)。目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省发改委就业处,项目评审工作正在进行中。

十、完善制度,自身建设实现新提高

1、加强机构整合。根据县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精神,迅速启动机构组建工作,顺利完成了人员移交、资产划转、职能整合、“三定”方案、建章立制、房屋维修等工作,实现了心齐、气顺、劲足的目的,树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新形象。

2、严格局务会议制度。我局始终做到各项工作在主办干事收集材料、会同分管领导初审的基础上,定期召开局务会议,严格执行局务会议审查制度,做到了正常业务工作由分管领导和股室集体讨论决定、疑难问题提交局务会议讨论决定的局务会议审查的民主集中制制度。

3、加班已成为自觉行动。我局现有工作人员41名,承担着全县12971名(在职10792名、退休2179名)干部职工的管理、工资晋升、职称评定、年度考核、档案管理等工作;承担着全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招考选聘、就业推荐、档案管理、户口办理、人事代理等工作;承担着8492人的养老保险、41322人的医疗保险、6318人的工伤保险、8024人的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和发放工作;承担着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和劳务经济的大力发展工 11 作。近两年,又适逢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工资制度的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实施以及绩效工资的组织实施等工作,从而加大了工作量,为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一人必须承担多人的工作任务,加班已成为局里所有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4、各负其责已形成制度。新机构组建后,我局立即对领导班子成员及工作人员进行了分工,并以文件形式通知全局,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各自职责,提高了办事效率,为高质量完成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奠定了制度保障。

第二篇:甘谷方言称谓

亲属称谓是具有血统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历来对亲属称谓问题极为重视。而中国古代又是宗法制社会,所以很注意分辨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因此形成了独特、丰富的亲属称谓语。但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因此亲属称谓语也不尽相同。甘谷地处陇右,被誉称为“华夏第一县”。因其历史、地理、民族融合以及外来移民等因素的影响,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其亲属称谓词更是充盈着甘谷方言自身丰厚的文化内涵,讲究秩序和人伦,区分亲疏和内外,注重礼仪和情义,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又富有自身独特的地方文化的底蕴。以其独特魅力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折射出了甘谷历史的源远流长。

一、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举隅

下面把甘谷方言中主要亲属称谓列于下(括号内的为甘谷方言叫法):

血亲 1.宗亲(同姓)

(1)直系宗亲 高祖父(祖太爷)、高祖母(祖太太)、曾祖父(太爷)、曾祖母(太太)、祖父(爷爷)、祖母(婆婆)、父亲(达达、爸)、母亲(嬷、妈)、兄长(大哥、二哥„„)、弟(呼名或称老几,如排行第三,就称老三;下同)、姊(姐姐)、妹(呼名或称老几)、儿子(后人)、女儿(女子、女孩儿);孙子孙女(统称孙娃子)、曾孙曾孙女(统称重孙)。

(2)旁系宗亲 伯父(大达、二达„„)、叔父(碎爸)、姑母(大姑姑、二姑姑„„碎姑姑);堂兄(大哥、二哥„„)、堂弟(呼名或称老几)、堂姐(姐姐)、堂妹(呼名或称老几)、侄子侄女(侄儿或呼名)、侄孙侄孙女(堂孙子)。

2.外亲(异姓)外祖父(外爷、爷爷)、外祖母(外婆、婆婆)、舅父(大舅舅、二舅舅„„)、姨母(姨娘、姨姨)、表兄(大哥、二哥„„)、表弟(呼名)、表姊(姐姐)、表妹(呼名)、外甥外甥女(统称外甥);外孙外孙女(女孙)。姻亲姻亲姻亲姻亲

伯母(大嬷)、婶母(二嬷、三嬷„„)、姑夫(姑父)、姨夫(姨父)、舅母(妗子)、嫂子(仍称嫂子)、弟媳(呼名或老几舍的,如是老三的媳妇,就称老三舍的)、姐夫(哥哥)、妹夫(呼名)、大伯子(阿伯子)、小叔子(呼名或背称小叔子)、内兄(哥哥)、内弟(呼名或称老几)、大姨子小姨子(娃他姨)、儿媳(媳妇子)、女婿(呼名或背称女婿)、侄媳(媳妇子)、侄婿(呼名或背称女婿)、孙媳(孙媳妇子)、孙婿(呼名或背称孙女婿)。

二、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文化特点

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讲究秩序和人伦,区分亲疏和内外,注重礼仪和情义,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又富有自身独特的地方文化的底蕴。

(一)长幼有序 中国传统社会很讲究宗法,以此来规范社会行为,而作为社会生活的缩影家政管理,自然也要求有严格的秩序性。甘谷话的亲属称谓词就很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特征,其亲属称谓系统按照辈分原则井然有序地排列。甘谷方言亲属称谓以父系称谓为中心,突出辈份,注重排行,长幼有序,具有严格的秩序性。对长辈和晚辈,不同的辈分采取不同的称呼,如儿女辈、同辈、父母辈、祖父母辈、曾祖父母辈等等,老少分明。对长辈,称父亲为“达达”、“爸爸”,母亲为“嬷”、“妈妈”,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婆婆”,曾祖父为“太爷”,曾祖母为“太太”,高祖父为“祖太爷”,高祖母为“祖太太”。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大姑婆、二姑婆、三姑婆„„;称父亲的兄弟姐妹为大达、二达、三爸„„碎爸,大姑、二姑、三姑„„碎姑。他们的配偶,也按他们的排行称之为“大婆婆”、“姑爷”、“大嬷”、“姑父”。对同辈的称谓,则按照年龄原则,不同年龄的同一类亲戚注重排行,长幼有序。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甘谷人常有“大门转小辈,小辈变大辈”之说。对于辈分长于自己的,即便年龄比自己小很多,也一定得按称谓系统规定的尊称,长者为尊,不可直呼其名。长辈称晚辈,面称可直呼其名或昵称,以示亲近。对于年长于自己的同辈人,不可直呼其名,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人,面称时,一般直呼其名。在家族中,长者对家事有绝对的发言权和处置权,体现传统秩序“长者为尊”的权威。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古代宗法制度特别是其中的立长制度。有的大家族,人丁很旺,但三代以内的同代人,仍按一个顺序排行,这样的家族一般家族统治比较严密,族人比较团结,在当地势力较大,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亲疏有别 甘谷人在运用亲属称谓时很讲究亲疏。亲就亲,不亲就不亲,与甘谷人耿直的性格颇有相似。在对姻亲、族亲、庄亲等非血缘关系的亲属上,是亲疏有秩、内外有别的。对于姻亲,当面称呼要用血缘关系的称谓称呼。对于妻子来说,称呼丈夫的一切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如,称公公为“达”、“爸”(背称阿公),婆母为“嬷”、“妈”(背称阿家),大伯为“哥”(背称阿伯子),小叔为“兄弟”(背称小叔子),对丈夫的妹妹呼名(背称小姑子)。但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妻子的亲人就不一定一律随妻子,如,称岳父为“姨父”(背称丈人),岳母为“姨娘”(背称丈门家),大舅为“哥”,小舅为“兄弟或呼名”。因为甘谷方言中兄弟间互称“房家”,如老大为大房家,老二为二房家,于是对于大伯、大姑来说,称呼弟弟的妻子为“娣妇子”(背称几房家的或老几的婆娘)。夫妻互不称名,谓夫为掌柜的或呼娃名(背称老汉或皋的屋人),谓妻为屋内的或呼娃名(背称婆娘或老婆子)。妯娌之间互称“先后”。女婿之间互称“挑担”。夫妻两家老人互称“亲家”。对于族亲,同样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如果是同一个“祖太爷”的后代,互称“亲房”。对于庄亲,即同村异姓的人之间的称谓也是用亲属称谓,以示亲近,尊卑长幼也不得随意。但亲属称谓用于关系比较远的族亲和庄亲时,一般在亲属称谓词前应当加上对方的名字。

(三)重情崇礼 甘谷人在运用亲属称谓时很讲究“重情崇礼”。在甘谷县礼辛镇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曰:“礼让是远古遗风,穷源溯低,五千年漫长历史,纵彩陶石斧不言,谁能抹煞;辛勤为斯邑本色,播雨犁云,卅七载大好时光,既舜日尧天何敌,人尽讴歌”。一联道尽斯邑本色!

在使用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语时,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老爸(年长男子,老伯之意)”、“阿爷”(大娘之意)、“大哥”、“大嫂子”、“大姐”,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同时,这也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另外,在他称、直称时也很讲究。所谓他称,即降一辈称呼对方,站在下一辈人的角度上称呼,这是甘谷方言的“尊敬体”。使用尊敬体要注意在称谓词前中“您”或“他”,以示区别。如,在孩子面前称呼自己的父母为“您爷爷”、“您婆婆”。对晚辈的他称非常简单,称所有的子、侄、孙辈男性为“他哥或呼名”,其配偶为“他嫂子”,女性为“您姐”,其配偶为“您姐夫”,而不以弟、弟媳、妹、妹夫称之。这种他称也可前加晚辈子女的乳名,如称妻子为“小强他妈”,丈夫为“小芳她爸”,婆母为“文生他婆婆”;也可前加“娃娃”,如“娃娃他娘”、“娃娃他爷”。这种在交际、相处时,不是亲属但是在称谓中以亲属称谓称呼的事例非常普遍,路途相遇,即使互不相识,打招呼时也以“老爸”、“阿爷”等相称。这既是以血缘亲族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反映,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崇礼重情“的淳朴民风。

另外,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除了具有上述文化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体现了民族交融及明清移民的特色

纵观史册,从上古伏羲文化、商周文化、羌氐文化、秦源文化、三国文化、至两汉后儒、佛、道文化及石窟文化,构成了甘谷浑厚的多元文化底蕴。同时也包容着西部少数民族和西方多元文化,具有半汉半蕃,多元兼容的特质。这里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长期攻战争夺的前哨,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的边缘地带。从周秦以来,众多降服的少数民族居民在这里汉化,元明清三朝,大量内地居民移民于此,使这里成为汉文化与其它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心。体现在语言上,使甘谷方言表现出了“你中有我,兼容并包”的民族特点。在甘谷方言里,至今保留着许多蒙古族、回族、羌族等民族的语汇。例如甘谷方言把父亲叫“达达”与羌族的称谓有关。《广韵》记载:“爹,陟邪切,羌人呼父也。”爹音dia,讹读为da,今俗写为:达、大等;又一说是元朝蒙古人对长者的尊称。无论怎样,都反映了民族交融的特征。

三、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

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自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及人们观念等的变化,亲属称谓语也会产生相应的发展变化。在甘谷方言亲属语中这种变化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称谓没有延用传统的亲属称谓语,由于某种原因使用了从他性称呼。过去有的儿媳妇或女婿对自己的公婆或岳父母常常感到难以启齿称他们为“爸”“妈”,如果说话人有了孩子,他们就会用从儿称谓来解决这个难题,把老人称为 “娃娃他爷”“娃娃他婆”。如果说话人没有孩子,他们常常避免作任何称呼。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般的姻亲亲属,面称都用从夫、从妻称谓来称呼,对岳父母或公婆也随妻子或丈夫称为“爸”“妈”。另外,现在对姐夫也可称“哥”或“名字+哥”,对亲堂姑表兄妹称呼一般也不冠“堂”“表”,而直呼“哥”“姐”,这大概是因为这样称呼更亲密些,更少嫌“外”的缘故。

2.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汉语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有些亲属称谓语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表现出向普通话靠拢、向城镇靠拢的趋势。比如许多小孩都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称祖父母为“爷爷”“奶奶”,称舅父和舅母为“舅舅”“舅妈”。3.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致使家庭结构关系大为简化,许多亲属称谓语渐渐失去用武之地,逐渐成为历史词语。比如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大姑婆、二姑婆、三姑婆„„,大达、二达、三爸„„碎爸,大姑、二姑、三姑„„碎姑这些称谓将逐渐淡化。[立论依据]

1.基本情况:目前,甘肃方言的整体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国内仍显滞后。至于在各方言区结合民俗文化进行方言研究,更是少有人去涉足。虽然有人做过一些整理工作,但都是零散的,很不成系统。并且许多方言词汇、语法的整理工作仅仅局限于罗列,并未归类,更不用说对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笔者结合《中国文化导论》课程所学知识以及平日积累,就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这一个类别进行整理罗列、归纳分析,以小见大来进行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期能引起更多人对本地区方言研究的关注。

2.大概内容:包括对甘谷方言亲属称谓词的调查整理,进行罗列归纳、分析比较,结合其历史、地理等因素,探讨甘谷方言的独特魅力及其所折射出的民俗民风、氏族关系、宗法制度、伦理道德以及文化渊源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第三篇:甘谷教育思考

甘谷教育的思考

2011年甘谷县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再创历史新高,全县考生8095人,高考上线人数2404人,较上年的2279人增加125人,高考上线率达29.70%,较上年的29.15%增长0.55个百分点。其中,理科共计上线1938人,较上年的1905人增加33人,增长1.7%;理科重点上线736人,较上年的665人增加71人,增长9.6 %,理科本科上线1202人。全县文科上线466人,较上年的374人增加92人,增长19.74%。其中,文科重点上线69人,较上年的67人增加2人,增长2.8;本科上线397人,较上年的307人增加90人,增长22.67 %,文科上线率为20.71%,较上年的19.22%增长0.59个百分点。

甘谷是我市的人口大县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周边其他县区差距不大,但高考年年上新台阶, 连续12年位居全市第一,成功的秘诀何在呢?纵观甘谷教育的发展历程,以下五点启示值得我们思考:

启示之一:“五苦”精神奠定发展基石。甘谷县立足本县实际,探索和寻求发展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经过多年培育的党政“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育”和社会“苦助”的五苦精神成为甘谷教育的脊梁,撑起了甘谷教育的一片蓝天。

党政“苦抓”抓什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教育牢牢记在心上,届届抓在手上,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积极争取和实施教育项目,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为全县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师“苦教”怎么教?该县把建设一流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作为办好学校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资源,2004年完成了15个学区校长和所属中小学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竟聘上岗工作,2005年完成了全县学区所属学校教职工的全员聘用工作,目前,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52%、89.64%、59.33%。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才创造了甘谷教育今天的辉煌。

学生“苦学”如何学?甘谷的孩子以苦为乐,学校没有学生宿舍,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学校附近的农户租房上学,偏远山区的孩子在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了这种生活,即使家境再贫寒,遇到再大的挫折和困难,求学信念从不动摇。甘谷县一中2010届毕业生陈建民,家住礼辛乡冯山村,离校几十里,父母双亡,哥哥患癫痫病,家庭非常贫穷,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坚强的毅力与各种困难顽强拼搏,2007年被中国地质大学录取,中央文明委给他支助学费2万元。甘谷县六中2006届毕业生王晶,父亲是下岗工人,母亲是农民,他暗下决心,刻苦学习,2006年以67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苦学”改变了甘谷孩子的命运,也改变了甘谷孩子的人生。

家长“苦育”有何方?甘谷的家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学习上,把几乎全部的收入投入到教育上,山区有的家长一边在城里打工一边陪读,有的周末按时接送孩子,有的隔三差五为孩子送干粮„„为了孩子,他们起早贪黑,四处奔波。磐安镇张家窑村的汪炳有老人是一名伤残军人,他就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供孩子上学读书,创造了五子登科的“神话”。目前,大儿子汪筱林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二儿子汪金龙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三儿子汪金军为甘谷县四中语文教师,四儿子汪金国为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小儿子汪金爱原在天水电信公司工作,2006年再次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社会“苦助”功何在?多年来,在外地工作的甘谷籍有识之士,心系甘谷教育,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2000年-2008年,甘谷县社会各界人士共捐助建校资金661万元,新建维修校舍1.83万平方米,北京国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文泽先生捐赠138万元建设甘谷县张家井文泽学校校舍及配套设施,在青海经商的甘谷籍商人马功仁捐资100万元新建了新兴镇慈光学校功仁教学楼。还有许多建筑企业家采取先垫资修建学校的办法为教育事业做奉献。

正是靠“五苦”精神,甘谷教育才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甘谷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4.1万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300余人、硕士学位者2100余人、学士学位者近1.4万人。

启示之二:抓教育质量要建立工作机制。甘谷抓高中阶段教育和高考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高中教育和高考工作的宏观指导,在抓高考的过程中强化了三个“协调”,即协调应届和往届、文科和理科、文化课和小术科。在备考中强调科学备考、长远备考、信息备考等三个“备考”,重视应届生和学困生,加强考前教育引导,促进了各校学科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县上建立了县政府与教体局、教育主管部门与学区、直属校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学校工作校长负责制,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健全完善了教育质量县、乡、校三级通报制,对会考、高考成绩优异的学校和会考、高考单科成绩前三名的教师实行奖励政策,从而形成了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

启示之三:均衡发展才是科学全面发展。甘谷县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另一个经验是高考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满园春色”,近几年县内的每一所高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挥优势,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注重特色,多样化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并为其设计成功成才的方向,确定学习发展目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全县各高中学校呈现出处处开花、校校结果的喜人景象。我县一中、二中、六中、三中、四中连续几年跨入全市前20所中学之列,其中有4所学校跨入前10位,应届生上线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目前全县老百姓选择高中学校不看条件看质量,不看城乡重效果,既减轻了县城高中的办学压力,又保证了农村高中学校生源的稳定,降低了家庭教育的成本,为全县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创造了均衡公平的环境。

启示之四:基础教育要夯实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周期性,高考成绩优异不仅是高中教育的成果,更与小学、初中教育分不开,甘谷县按照“高中教育抓提升,初中教育抓均衡,小学教育抓基础,幼儿教育抓规范,民办教育抓完善,职业教育抓拓展”的总体思路,重视各个学段、各类学校和各个教师之间的协调配合及贯通,对教育教学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培育典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取得进步,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启示之五:农村也能办优质教育。人们往往认为城市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好,教师配备强,所以到城市接受的才是优质教育,而甘谷县农村高中的质量和效益正好从另一面证明了其实不然。甘谷县二中和三中是两所农村高中,但这两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比其他周边城市学校的低, 甘谷二中今年上线总人数576人,较去年增长65人,应届生上线286人,上线率达34.47%,较2007年相比,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在全市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迈出新步伐。甘谷三中2011年上线362人,其中一本上线199人,上线率达到了27.44%,。

2012年3月

第四篇:甘谷一中简介

甘谷一中简介

甘谷一中始建于1925年,198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82年被省教育厅、省体委命名为“甘肃省中学篮球传统项目学校”,2002年12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6月评为省级“绿色学校”。

学校占地83亩,建筑总面积30404平方米。教职工186人,有教学班48个,学生3099人。

近年来,学校荣获各级各类奖50多项,如,获“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文明单位”、“甘肃省创绿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奖项。近5年,学生获历届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奖项及省市县各类奖项273人次,如2005届高三学生李海龙名列第21届全国高中学生物理奥赛甘肃赛区第23名,荣获省级一等奖。学校男女篮球队除参加省市比赛均获奖外,还于93、95、98、2002年四次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全国中学生篮球赛,取得了较好成绩。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坚持走“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特色立校、教改兴校”之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转变教育理念,理顺办学思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了《甘谷一中德育工作总体规划》,完善了德育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了校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育人网络;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任课教师组成的教书育人网络;党总支??团委??学生会??班委会组成的组织育人网络;校长??总务主任??后勤人员组成的服务育人网络。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及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咨询以及营造青年林、新生入学军训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按照素质教育质量关的要求。在课堂教改上大做文章。一是开展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说、听、评、议课的教研活动和跨学科的观摩交流活动;二是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评选优质示范课,促进教学改革;三是成立教改教研室和高考研究指导室,研究教学方法、复习方法、负责各类各科考试命题,指导全校教改活动,并刊印交流性期刊《高中教学研讨》;四是鼓励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心得,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编辑刊印了三辑《甘谷一中教师论文集》;五是规范各类考试程序,严肃考风考纪。

学校在高考复习时,分阶段、分步骤,适时组织高考研讨会,探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考复习方法,使高考升学率历年不断提高。99年高考大专上线214人,2000年318人,2001年459人,2002年525人。2003年本科上线391人,2004年397人,2005年475人,明年有把握突破600人大关。

95以来,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先后投资两千多万元,完成大小硬件建设四十多项,修建了综合楼、教学楼、教工住宅楼,装配了10个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和1个标本

室等,在各教室和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和双项控制系统,在教室、各办公点、处室、教研室安装了宽带网,为科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办公设备初具规模。

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的整洁,坚持周、月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在历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生均绿化面积达2.5平方米,有近百年大树几百株,新栽小树千余株,各类花木几十种,有15块草坪,面积9千多平方米,14个花园,百花争艳,有百米绿色走廊一条,营造400多亩的青年林一块,植树两万多株。

我校打算在今后的五年内: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校园再规划,计划在五年内扩征地50亩,再修建一座4000平方米的教学楼。计划扩招学生两千余人,全校达到90个教学班,高考上线人数超1000人大关。二是设备高水平,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三是软件上档次,到2006年,学校藏书超过13万册,图书流通率学生人均每学期达到25册以上,报刊杂志达到150种以上。各学科教学用的投影片、幻灯片、光盘、U盘、软盘、录音带、计算机软件基本齐全。启动“校长办公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

进一步美化育人环境。一是绿化小品营造环境美,二是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三是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使校园环境优美,色调和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外语和综合类课程的培训力度,三是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名师,努力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

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一是正确的管理思想: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即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在校内逐步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工资待遇视业绩浮动。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德育工作要增强时代感,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五年内,在教学方面要争取有三大改革和一个突破,即传统教学观念改革、传统课程设置的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成绩要有较大的突破。三是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将我校建设成一座名副其实的名牌示范高中。

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猛发展,教学改革在持续深化。我们要在现有的、发展势头强劲的基础上,勤奋工作,求实开拓,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第五篇:甘谷二中连片质量

甘谷二中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活动 连日来,甘谷二中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县教体局的安排部署,专门组织人员深入到新兴学区、八里湾学区的各初级中学和像山中学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活动。通过一系列教学帮扶促进活动对我县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该校为了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本学期开学初,学校便召开行政扩大会议,研究今年的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工作。根据会议讨论,制定出了《甘谷二中2014年义务教育质量连片提升工程工作计划》。近期,该校分批组织人员开展了一系列连片帮扶活动。如:走进生源校说课、观摩课、评课活动;送“爱心”活动;教研交流活动„„尤其是与土桥中学、慈光中学、八里湾中学、谢家局初中开展的“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活动,向各学校介绍了甘谷二中“6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各学校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经验支持。通过这一系列交流帮扶活动的展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帮扶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下载甘谷县人事局2010年特色工作汇报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谷县人事局2010年特色工作汇报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谷丧葬礼仪考

    甘谷丧葬礼仪考 摘要: 丧葬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也是最隆重繁琐的一项,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人对此多有探论,或显其民俗事象,或掘其礼俗源流,或释其文化......

    甘谷10月18日开班仪式

    10月18日,甘谷县世扬职业培训学校在谢家湾乡马家沟村举行阳光工程苹果生产工培训开班仪式,这次开办仪式的举行标志着甘谷县2011年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正式启动实施。县农业局副局......

    甘谷效能风暴行动心得体会

    效能风暴心得体会,效能建设心得体会 我县开展这次效能风暴行动,推进效能建设,感受颇深,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特色工作汇报

    办学特色(艺体教育)汇报近年来,我们坚持特色兴校,加强对艺体教学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艺体工作领导小组,把艺体工作列入学校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明确规划,实行目标管......

    特色工作汇报材料

    XX街道办事处特色工作汇报材料近年来,XX街道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制定的‚......

    特色工作汇报材料

    以“服老为老”为特色,打造老年服务型社区 ————焉耆镇文苑社区 文苑社区党支部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为抓手,按照“管理要到位、服务要跟上、活动要......

    甘谷发电厂5.16事故分析报告

    甘肃发电公司甘谷发电厂“5.13” 人身群伤事故分析报告 年5月13日08时09分,甘肃发电公司甘谷发电厂 2011(2X300MW)在处理#2炉冷灰斗蓬灰渣过程中,灰渣突然塌落至冷灰斗,大量热......

    甘谷一中体育教师外地观摩学习心得

    甘谷一中体育教师外地观摩学习心得 2009年11月2日-----11月5日在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和训练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学校领导研究决定由体育组5位教师组成观摩学习团去兰州三十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