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摘要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一说到师德,许多老师往往想到爱心。这是对的,但不够。师德当然包含着对学生的爱,但仅仅有爱还不够,还的有爱的智慧――如果真正爱孩子,必然会追求尽可能丰富的 教育 智慧,因为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教师变得聪明起来。对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一说到师德,许多老师往往想到“爱心”。这是对的,但不够。师德当然包含着对学生的爱,但仅仅有“爱”还不够,还的有“爱的智慧”――如果真正爱孩子,必然会追求尽可能丰富的教育智慧,因为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教师变得聪明起来。
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可以说,绝对大多数教师都有着真诚的教育情感,因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热爱自己的职业;但作为一项事业,教育仅仅有感情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完美的。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是因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悦,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
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做反思型的教师。何谓“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必须强调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反思型教师”之“反思”绝不仅仅是“想”。20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当然,这四点决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各每一个环节。
不停地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投入到学生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和一般纯粹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作为“反思型教师”的实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型”,就是带着感情投入工作,融入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和对学生的依恋之情;第二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不停地阅读。反思型教师同时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他把阅读当作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的必须的生活内容。反思型教师的阅读,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专业性”,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等,都是阅读的对象;第二是“人文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反思型教师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不停地写作。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反思型教师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校长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如果这思考带有对自己进行检讨、解剖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理解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回顾我从教24年的经历,我的反思主要包括:
对教育实验的反思。既然是“实验”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如果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反思,即使失败了的教育实验,也是一笔财富;而对于成功的实验,同样需要以科学的眼光进行实事求是的剖析和评价。比如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搞的“未来班”实验,按说是当时大家都比较公认的成功实验,但我从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进行严肃的反思,结果促进了我教育观念的更新。
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明显的教育失误,也包括对自己一切教育(含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学生谈一次心,上一堂课,组织一次活动,甚至和学生交往过程中的某一个蕴含教育因素的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的内容。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缘时而新,因人而异,都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完美,更具心灵的感染力。
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教育者的反思,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自己教育的反思,还应该扩展为对自己所见教育现象的反思。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同时胸襟开阔的教育者,他会关注与自己相关或不直接相关的其他教育现象,并同样以科学的态度――尤其是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和追问。在解剖自己的同时,解剖整个教育,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反思境界。
对教育理论的反思。我们尊重理论,但不迷信理论。我们在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理应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或教育命题,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实践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没有千千万万普通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反思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就不可能推进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
在我的所有反思中,最重要的是我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所谓“反思错误”,通俗地说,就是犯了错误之后不要轻易地原谅自己,而是拷问自己的心灵:我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样的错误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还是有着必然的思想根源?这样的错误事先能不能够避免?这样的错误是否受到了我期望达到的“教育效果”?如果达到了某种“教育效果”,那么我付出的代价是么?如果没有达到,那么这次错误所造成的表面的后果和潜在的危机有哪些?这样的错误蕴含着怎样的教育遗憾、教育缺陷乃至教育悲剧?这样的错误可能会在我的学生心灵中造成怎样的伤害?这样的错误包含着哪些可以理解的善良意图?这样的错误掩盖着哪些不可原谅的自私而可怕的个人动机?我是否真正从这次错误中汲取了教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教育启迪?„„
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我们沿着错误的台阶一步一步走向事业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头脑的人,往往会拼命地掩饰错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自我原谅都是新的错误,这个错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他们即使可能从这次错误的陷阱中艰难地爬上来,但随时都可能掉进另一个错误的陷阱,而永远不能够走向教育的成功。
回到本文的开头――教育需要情感,同时需要思考。这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情感,我们才能如此认真、执着而孤独地去思考我们的教育事业。和千千万万普通的教师一样,我真诚地爱着我的国家和民族,我热切地盼望我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昌盛,并愿意为此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作为一名教师,我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中。因此,我的教育实践伴随着情感,便是很自然的了;同时,我的教育实践更伴随着不停的思考,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曾在一篇《生命与使命同行》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所谓“使命”,决不只是教师的使命,更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傅雷曾经给他的儿子傅聪的信中写道:“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我套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先为人,次为知识份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教师。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既然是思想者,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我希望自己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意味着不迷信任何权威,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都应该在他的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
我始终认为,高素质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的教育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的学生,将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育难题„„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
第二篇:做一个批判反思型语文教师
做一个批判反思型语文教师
——新蔡镇宁山小学
宋书云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最容易受到社会的关
注,社会各个层面对语文教学的优劣评定都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且大众的评价由于功利目的的驱使,往往带有浓烈的批判性,这就形成了对语文评价的社会化和多层次性,因此语文教师也最易与社会大众结成矛盾,最易受冲击,受批评。
严厉的非议、无情的指责时而有之,语文教师在尴尬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局面,应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方法?
是反唇相讥,往自己身上贴一层金箔,对客观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不作冷静的分析,只是一味地自责,激情有余理智不足;在激愤中操之过激,教学行动中大搞形式主义的教学改革及训练的低水平重复,违背规律,事半功倍,让学生承担无谓的、过重的负担?还是冷眼旁观,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状,缺少责任感,认为是国情的事,是体制的事,抱“桥倒压不到小鱼”的心理,一脸无辜、无奈?
这两种态度和做法往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造成语文教师群体惰性的思想根源之一。这种脆弱的教育意识,疲软的教育意志是创建理想的语文教学未来的心理障碍,害人也害己,有百害无一利。
尽管语文教学作为重灾区,有自身的发展情况,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周期。但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语文教师没有理由抱怨,也不能要求所有的批评都是理性的、积极的。语文教师仍然需要理性的总结,最好是树几面“镜子”照一照自己,严格自省、无情解剖、寻求出路,这就是反思。
反思是对过去的欠缺和迷茫的一种承认,是对现今伟大实践的一种负责,也是对未来事业的一种向往,作为一种正确的态度,它也需要科学的方法。反思是成功和进步的新起点,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是语文教师有气度和责任的表现,也是语文教学除旧弃弊的需要。只有对自己的教学作长期的全盘的考虑,不急躁、不激进,只有群体精神的振奋,加上理智的思索和有效的实践才是应对困境的上策。
考察语文教育过程,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来探讨语文教师对待批评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篇:李镇西演讲稿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李镇西演讲稿《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反思型教师的特征
实践:科研性,创造性
阅读:专业性,人文性
写作:日常性,叙事性
思考:独立性,批判性 其中,思考贯穿与教育的全过程。
一 我的实践: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
不断地为自己树立新的目标,让每一个工作日都充满创造的乐趣。
未来班的实验,口语训练,大语文教育,青春期教育,阅读大自然,集体主义教育实验,班级民主管理,走向社会的教育,民主教育……
二 我的阅读:从《青春万岁》到《中国教育改造
《尴尬与自豪》-----
比起朱自清那一代中学语文教师――朱自清也曾在中学任国文教员,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有许多先天不足,无论我们现在如何“知名”,我们事业的“辉煌”都是有限的。我拿朱自清作为语文教师的典范,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太遥远,而且太理想化;那么,我就说一个近在身边的人,他就是我的岳父――乐山一中语文退休教师万鲁君先生。
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万老先生当作一个“参照物”,和他一比,我真是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师远不如他们那一代人。这种不如,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问功底。万老先生在小学时便接触了大量的传统经典,而我是在“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的喧嚣声中成长起来的。由此产生的文化差距,简直天渊之别。二是为人境界。有了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精华的滋养,哪怕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其人格也自成境界。我岳父那种善良、正直、坦荡、超然、淡泊,使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确有“纯粹的人”。三是现代意识。万老先生年轻时所处的时代,使他关于民主、科学、宪政、人权等意识非常浓厚,至今我和许多朋友聊的一些“启蒙”的“前卫观点”,在他看来都是最基本的常识。现代化、全球化、民主化……是我和他经常谈论的话题,但对话中我常常觉得自己捉襟见肘,而万老先生却游刃有余。
和现在的年轻人不同,我的启蒙读物大多是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影响着我的精神世界。回想我自己的中小学时代,虽然是在“文革”中,但一本本或没有封面或残缺不全的“禁书”:《红岩》、《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草原烽火》、《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飘飘》等等作品曾经是那样地激动了我一颗少年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这些书所浸透的阶级意识、政治信仰、思想观点等等,可能会渐渐在我心中蒸发,但通过文学形象所传递并最终过滤结晶的精神内核――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则溶入了我的血液,化作了我一生坚贞的信念。这种信念,使我将我的教育视为实现我社会理想的途径。
我非常怀念80年代那“万类霜天竟自由”的人文学术氛围。正是那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宽容》、《异端的权利》、《自我实现的人》、《中国思想史论》、《文化的冲突与抉择》、《第三次浪潮》、《六大观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心灵的探寻》等等。这些著作不仅开阔了我的思想视野,更主要的是,它们让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知识分子!”从那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尽管我也许一辈子都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这不妨碍我在三尺讲台上通过语文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精华,以行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
再后来,我又读《顾准文集》,读《遇罗克:回忆与怀念》,读《风雨中的雕像》,读《殉道者》,读李锐,读邵燕祥,读王小波,读钱理群,读徐友渔,读谢泳,读摩罗……这些阅读不但赋予我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我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语文教育。我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这些阅读对语文教学并非没有关联,相反它能直接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更有深度。
比如《城市季风》会使我从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学语文教材中老舍、郁达夫、夏衍、巴金乃至叶圣陶、朱自清等人的作品;《东方诗魂——屈原与中国传统文化》使我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涉江》中体现出来的屈原个性和屈原精神;而《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则让我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情绪蕴含和人生哲理……
降生于封闭的社会但成熟于开放时代,文革入学使我们知识结构先天残缺但经历丰富使我们人文素养相对厚实,少年受骗于极左路线但成年后依然理想不灭,不是老三届但有老三届们多舛的命运和坚忍的品格,不是新生代但有新生代们开放的胸襟和年轻的心态,尴尬而不狼狈,遗憾而不惭愧,自豪而不狂妄,执著而不僵化,于漪们引领于前而年轻人激励于后,青春渐渐离去而激情依旧燃烧…… 我比较注意读四类书
1。教育经典:《别冷落了经典》
我曾经给一些青年老师推荐教育名著,他们往往说:“教育经典恐怕很难读懂吧?尤其是外国教育名著。再说了,现在什么时代了?那些过时的东西能解决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吗?”
这可能正是造成教育经典被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而我要说,这种看法实在是对教育经典名著的一种严重误解。
教育经典名著真的“难以读懂”?如果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那么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真是平易近人。请打开孔子的《论语》,夹叙夹议,而又穿插着孔子与弟子之间生动的对话;请打开卢梭的《爱弥尔》,作者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教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自然教育”的思想;请打开马卡连科的《教育诗》,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蕴含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
请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了,他的教育著作也深入浅出,用老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他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是的,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是有不少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老祖宗的著作里也没有解决今天我们遇到的所有难题的答案,因此,我们的教育理论也需要创新,过去一些经典理论也需要充实、发展或修正。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应该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教育的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可以大胆地说,从不少教育经典著作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今天所提倡的新课程理念――
比如,“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有人地方到他们跟前;比如用对话的形式,即诱导学生争相答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比如,“儿童也是爱表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喜欢人家知道他们的良好举动,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希望人家知道他们是绝对独立的,在这种地方他们和最自尊的成人没有分别。”(洛克《教育漫话》)比如,“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比如,“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论语》中一句“因材施教”不是蕴含着今天我们所说的“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乃至“多元智能”吗?谈“师生关系”谈“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还有比《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四个字更精辟的吗?
别冷落了经典!冷落经典,便是遗弃了我们应该继承的巅扑不破的真理。阅读教育经典,就是直接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就是请大师们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就是让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之光照耀着中国今天的教育。
特别推荐: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报刊:
《教育研究》《教育参考》《教师之友》《教师博览》《师道》《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
随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动态,了解教育同行们在思考什么
3。人文著作:不妨来点儿“非功利阅读”
何谓“非功利阅读”?就是不把阅读当作手段而是为目的本身的阅读;再说通俗点,就是“不为什么”的阅读。
据我观察,现在许多老师大多读新课程培训和教学改革有关书,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迫使大家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这样“功利性阅读”没有什么不好。
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有着更高追求的教师,恐怕不能仅仅只有“功利性阅读”。除了“有用”的阅读,我们能不能来点“没用”的阅读――这里的“有用”“没用”当然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能不能读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以致用”当然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人”!如果就生物学本身的角度而言,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于是人便成了自然界“万物之灵长”。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茫茫宇宙,匆匆人生,“我是谁?”“我从哪儿来的?”“我要到哪儿去?”——对自己生命的追问,需要我们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然需要读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的书;但教师同时又被许多人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这“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则更多地取决于“灵魂工程师”们是否有上面所说的“非功利阅读”,特别是读教育以外的书。其实,所谓“功利”也是相对的,教育本身就和时代风云、社会发展息息相通,所谓“教育以外的书”,实际上直接间接都和教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是教语文的,我就深感“非功利阅读”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广度、厚度和深度;我曾长期当班主任,不是《班主任手册》之类的专业书而是《平凡的世界》《傅雷家书》《风雨中的雕像》《谁生活得更美好》等作品让我和我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所以我曾经在一次青年语文教师的座谈会上说:“我认为,教语文不能就语文论语文,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打量语文;搞教育不能就教育谈教育,要站在社会的高度审视教育。”
朱小蔓教授曾在一次讲演中谈到读书的意义时说:读书“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的积极的情感。我常常想,人若没有这五彩缤纷、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生命是那样干枯、生活是那样暗淡,而有着这些情感充盈的生命和生活是那样让人感到满足、享受和向往。”她进而呼唤:“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当然,就目前而言,在“应试教育”压迫下的广大一线教师,每天都在起早摸黑地为应付考试、名次以及各种各样的检查而忙碌;在此情况下,别说“超功利阅读”,就是“功利性阅读”也难以做到。因此,教师读书时间的保证首先有赖于教育改革所营造的宽松环境,有赖于各级行政部门真正给老师们“减负”。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有更高的追求,在博览群书中使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一起充满蓬勃的生机。我最近买的书:《外交十记》《往事并不如烟》《我的先生王蒙》《中国农民调查》 4。校园文学
写中学生的和中学生写的书:《青春万岁》《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草房子》《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
读这些书,可以使我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同时使自己尽可能保持一种青春的心态。
三 我的思考:从反思“未来班”到“万炮齐轰假教育”
对教育实验的反思
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未来班”,是我第一次有意识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实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来班”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其标志固然是它符合了许多通常教育评价的“硬指标”;但在我的心目中,得意之点主要在于:我自觉地发挥了“集体”的教育功能,注意了各种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有机融合,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其精神世界的充实,有意调动学校以外的积极因素参与教育……
然而,“未来班”教育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虽然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继续向前推进的教育探索,便逐步向我展示了“未来班”教育”的缺陷,这就是:重继承,轻创新。革命传统教育永远是需要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教育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德育永远不可缺少的,但是,面对变化了的社会和日益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及时更新内容,那就必然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而且,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玫瑰色教育”,那么,所培养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必然碰壁。
对教育失误的反思
对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有些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经验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简单啊,褒贬失当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一双无法回避的眼睛》
对教育行为的反思
“老师,用我的笔吧!”
在我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我,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我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是老师!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我没有这样问过,现在我却要问我自己。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
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对教育现象的反思
《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
一位曾经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春少女,一位由我们的教育一手培养起来的共青团员、三好学生,竟然“没有勇气和毅力继续前进”而选择了死亡,而且我们的教育者居然对此毫无察觉,直到她死后才震惊不己──这,难道不令人感到一种德育的危机吗?
《万炮齐轰假教育》
种种假教育现象已经从令人触目惊心到让人见惯不惊了。
我当然知道,就作假而言,最严重的弄虚作假并不在学校。当整个社会都弥漫着虚假之风时,要让学校成为世外桃源,恐怕只能是幻想。我想到秦晖先生有句名言:“教育有问题,但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应该说,比起社会,学校还算是相对比较洁净的。万炮齐轰假教育(续)
但我还是为我经历过的种种假教育而恶心!因为作为班主任,我常常不得不昧着良心亲自去作假,甚至指导学生弄虚作假,最后,我和我的学生都成为假教育的助纣为虐者!
对于社会上的假而言,我是旁观者;而对于教育上的假,我却是操作者。看别人作假是气愤的,但当自己也不得不作假时,这种痛苦是难以言说且无以复加的!
还是说我亲历的一件往事吧―― 万炮齐轰假教育(续)
很久很久以前,我任教的学校要迎接上级的一次大规模检查。这次检查决定学校的地位与荣誉,所以,学校上上下下都极为重视。这种“重视“的具体表现便是认认真真地作假。
学校已经从提前拿到手中的纷繁复杂的检查项目表中,发现有一项是检查学校各班是否开设了“健康教育课”。本来,在激烈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这种课多半是不会开设的――不光我校,其他学校也是如此;但现在检查项目中居然有这门课!如果检查团发现我校没有开这门课,会扣许多分。怎么办?于是,学校决定马上“开设”健康教育课。万炮齐轰假教育(续)
政教处火速召开班主任会,要求各班主任回到教室里,立刻把教室墙壁上课表中的“自习”改成“健康教育课”(当然,实际上是重新贴出经过修改的课表)。
可是,这次检查团是非常“认真”的:人家不但看课表,还要随机抽查学生,让学生说说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这样一来,简单的改课表是远远不够的!万炮齐轰假教育(续)
于是,教导处又召集班主任开会,要求我们在班上找五名成绩最好(当然,记性也是最好)的学生突击背诵健康教育教材上的内容,主任特别强调:“这几天,这些学生各科的作业都不必做,他们唯一的作业就是背健康教育内容。一定要滚瓜烂熟!”
但人家是随机抽查呀!如何能保证抽到的学生恰好是有准备的学生呢?
这好办――指鹿为马!反正检查团也不认识学生,如果抽到没有准备的张三,班主任就叫有准备的李四去。这不就行了? 万炮齐轰假教育(续)
我们都齐声称妙!我回到班上,按学校要求指定了五位学生,要求他们像背唐诗宋词一样背诵“佝偻病的起因”等等。
然而,正当我们陶醉在“下有对策”的喜悦中时,突然又听说人家这次要来“真格的”――不但抽查学生,而且还要看被抽查者的学生证,对着照片验证学生!
这下我傻眼了!然而,有人献计:“到时候利用时间差来个调包计!”
万炮齐轰假教育(续)
如何“调包”?且看迎接检查那一天我的绝妙表演(当然,每一位班主任都是这样表演的,而导演则是我们英明的领导)――
检查团成员在学校办公室按各班名单划定抽查对象后,班主任们便拿着抽查学生的名单回教室叫人。回到教室,我按名单叫了五位抽查学生,再叫出已经将健康知识倒背如流的五位学生。十位学生来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开始拿出学生证并按我的吩咐小心翼翼的撕下照片,贴在另一张学生证上!
万炮齐轰假教育(续)
不知各位看官看明白没有――张三是被抽查者,但他把自己的照片从学生证上撕下来贴到了李四的学生证上;李四不是被抽查者,但他是准备者,于是他的学生证上贴上了张三的照片,然后以张三的名义去接受抽查!
从我拿到名单回到班上,到我领着学生回到学校办公室,前后不过几分钟,但这几分钟,我和学校所有的班主任一样,向检查团表演一个张冠李戴的魔术!
万炮齐轰假教育(续)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所谓“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检查团就这样被我们轻而易举的糊弄了――就像当年送鸡毛信的海娃糊弄日本鬼子!
然而,检查团真的被我们糊弄了吗?我们焉知检查团不是心知肚明呢?说不定他们早就知道大家都在言戏,只是装作不知以表现他们的“认真”呢!
你骗我,我骗你,大家心照不宣,都自以为得意,同时又维护着冠冕堂皇的“认真”与“诚实”――这才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万炮齐轰假教育(续)
记得检查团走后,我回到班上是这样对学生说的:“同学们已经知道,李老师今天作假了,而且还教同学们作假!我很痛苦,但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不可能违背学校的统一指令――我一个人违背也是没有用的!但这也不能怪校长,如果我是校长我也会这样做的,因为在所有迎接检查的学校都在作假的情况下,我们学校诚实,只会意味着学校种种切身利益的损失!据我所知,校长是非常痛苦的,但他也没有办法!甚至我们也不能怪教育局局长,因为局长也很无奈,他的上面还有厅长、市长;但我们能怪厅长、市长吗?好像也不能,因为他们也有许多违心和无奈!那么怪谁呢?我坦率的说:我也不知道该怪谁!
万炮齐轰假教育(续)
但是,我现在只能对大家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我们面对的社会!我想,作为自认为心灵还比较诚实的人,如果我们不得不被逼迫着作假,我也希望在作假时,我们不是心安理得,而是内疚与痛苦,并在生活中尽量少作假。我还希望大家以后当了局长、厅长、部长,千万不要搞这种自欺欺人的所谓检查!千万不要弄虚作假!”
写到这里,我已经感到无语…… 万炮齐轰假教育(续)
我想,有我这种经历和痛苦的老师肯定还有许多许多。希望每一个教育者都行动以来――当然,这里所说的“教育者”首先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决策者们,让我们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抵制种种教育上的弄虚作假――
万炮齐轰假教育!对教育理论的思考
关于对话的思考:
对话的三重境界--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生存状态……
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提倡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
四 我的写作:从《教育漫笔》到《民主与教育》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填“师范”,是因为当时我以为这两个字会让我这个小学教师子弟在录取时享受“加分”的照顾,使我早日离开农村;而“中文”则的的确确是我由衷喜爱的??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四 教育书信 第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第一,我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各自的看法、观点决不强加于对方;第二,通信是自由的,什么都可以谈,是否继续通信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第三,我们的通信是保密的,内容决不让第三者知道。” 书信:心灵的桥梁
五十七封旅游书信
与陈露同学的书信往来
一本书和一个普通而美丽的灵魂
《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 2。教育手记
读到苏霍姆林斯基朴素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感慨不已:没有令人敬畏的“理论框架”,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术语,通篇只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也可以写呀!当然,我那时绝对没想过将来也要写什么教育“著作”,但用文字记录下自己青春的足迹,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于是,我也试着以日记的形式写我的教育手记了。
我当年的每一篇手记大多是这样一些真实而琐碎的故事:那堂自己感觉很好的语文课《小麻雀》,我和学生在春天原野上的一次次“疯狂”,我与一位陷入“早恋”而深感苦恼的学生的谈心……在写这样的手记时,我没有一点“写文章”的感觉,只觉得是在用笔挽住每一天平凡而纯真的日子,是在记录我生命的流程。
我曾长期跟踪记载我与一个后进生每一天的“亲密接触”。与顽童打交道,几乎每天都有“故事”,而故事跌宕起伏的发展,恰好反映出他在一次次曲折反复中不断进步。我每天晚上在灯下记录这些“可读性”很强的故事,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全部酸甜苦辣。这个过程也是考验我教育耐心和毅力的过程,更是我探索、积累转化后进生的规律和经验的过程。
教后记:《我教〈荷塘月色〉》《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文章
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3。教育论文
1985年寒假第一天,我带着学生来到了大渡河畔。我们在河岸的沙滩上斗鸡、摔跤、用薄薄的鹅卵石比赛“扔水漂”……除夕那天我回到了母亲家,心里还充盈着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欢乐。想到三年来教育赋予我的激情与喜悦,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使我赶紧拿出笔,任激情在纸上燃烧!伴着窗外响起的阵阵迎接牛年的爆竹声,我不停地写呀写,直到傍晚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就要开始的时候,5000多字的《教育漫笔》终于划上最后一个句号。那时,我不知道这篇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算不算“论文”,更不敢相信后来在我偷偷地把它投寄到北京刚刚创刊的《班主任》杂志后居然能被连载!
我的这些所谓“论文”都不是纯理论的演绎或推导,而是源于我对教育的切肤之感,所以它们也可以说不像“论文”:没有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没有玩弄文字游戏似的拼凑这样“原则”那样“性”,更没有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我只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想,即使是教育论文,也应该涌动着真诚的情感和诗的激情;因为真正的教育本身就燃烧着真诚的情感和诗的激情。4。社会随笔
《从谭嗣同到胡耀邦》
《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 4。教育专著
第一本专著《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的100封信》
1997年的暑假,我从成都玉林中学调到成都石室中学,在搬家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又看到了那一捆尘封的教育手记。翻开我19年来所写的一本本教育手记,我自己都禁不住被自己感动了:那一页页发黄的文字,化作一张张老照片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分别多年的学生们正跑着跳着向我拥来,他们调皮的笑声萦绕在我的耳畔…… 正是在那砰然心动的一刻,我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我一定要把我和我学生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分享这教育的幸福与美!
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同飞。我又陆续出版了《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与梦飞翔》《E网情深》《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教有所思》等著作。手捧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李镇西教育文丛》,我有一种丰收的喜悦:教育和文学给了我双重的回报——文学为我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同时,教育正在圆我的文学梦。
20世纪的最后一个年秋天,我暂时告别了成都石室中学,来到美丽的苏州大学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在明亮的图书馆里,我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聆听卢梭,聆听裴斯泰洛齐;在高大的银杏树下,我披着金色的落叶与马克思对话,与杜威对话……大师们思想的潮水越过遥远的时空一泻千里滚滚而来,拍打着我的心岸。于是,《民主与教育》在我胸中开始孕育……
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任何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同时又是一位思考者。而教师的写作,便是教育思考的很重要的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走进学生心灵
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教师不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便不成为教师。……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尽了教师的天职。” “乡村教育之能改造,最要紧的是要问我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儿童。……倘使我们肯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乡村儿童,那末,无论如何困难,必有达到目的一日。否则天天背诵教学做合一,也是空的。我今天要代表全国的小学生向全国小学教师及师范生上一个总请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1、爱,意味着理解
¨ 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 “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陶行知)¨ 童心:师爱之源 儿童般的情感
¨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师生之间的互相依恋
¨ “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漫长的星期天
¨ 去南京出差前学生们为我送行 ¨ 车站惜别
儿童般的兴趣
¨ “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苏霍姆林斯基)
¨ 与学生保持共同的爱好 ¨ 读书中的心灵交流 ¨ 成为学生的网友 儿童般的纯真
¨ 用童心理解童心(女儿的故事)¨ 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
近年来,我越来越被人称作“专家”“名人”,但我从不因此而表现出“深沉”一点“学术”一点“稳重”一点“矜持”一点……不,我就是李镇西!
比如,如果按“专家”“名人”的要求,有些事情我可以不表态,但我偏要“跳出来”,于是难免得罪人,但我不悔,因为率性而为,何其快哉!
刚才还有朋友给我发短消息,叫我不要那么认真和某某争论,可我做不到呀!忠于自己的心灵,是最自然最愉快的事情!
¨ 那天韩军说我“胸膛内还流淌着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热血”,我承认这一点,并以此自豪!
至今我提起李大钊瞿秋白等共产党人还心潮起伏,从少年时代到现在,我对他们一直怀着由衷的敬意,而且这敬意将是永远的!
对一切真正的正直的共产党员,我都永远尊敬。比如胡耀邦、彭德怀、顾准、李锐……在我看来,他们是有童心的,因此,尽管他们都不是像某些人一样是所谓“完人”“圣人”,但他们因为有童心而把自己同那些生前老谋深算死后还享受顶礼膜拜的政客区别开来了!
¨ 何谓“童心”?童心是儿童天真纯朴之心。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儿童时代,但他却可以永远拥有一颗童心。因为儿童的纯真与善良,在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那么,我们应怎样保持自己的童心呢?
¨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我小学时曾扶盲人过街,替迷路幼儿找妈妈,我愿意把这可贵的善良之心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扩展、升华为对集体、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并把这种爱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体现于我对每一位网友的爱。
¨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儿童的眼睛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儿童的嘴巴是很难说一句假话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中,不正是一个小孩首先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吗?面对“四人帮”的谣言,张志新同志坚持真理,敢于直言。有人说她“傻”,我却认为她拥有童心!
¨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儿童对生活总是充满憧憬、幻想、拥有童心的人总是对生活保持着激情与乐观。有的人年纪轻轻,便对生活缺乏信心,而有的人虽已退休,却仍创造着生活的乐趣,正所谓“越活越年轻”。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不愿成熟》,我愿自己永远童心不泯。
也愿教育在线每一位网友永远童心闪亮!
做有童心的教育者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2。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 师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应尽量不要伤害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
¨ “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
我的教训
¨ 如果我们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伤害学生的自尊感,那么,这好比是我们一方面热心播撒师生感情的种子,一方面又在粗暴摧残师生感情的幼芽。¨ 耿梅的故事 3。和学生交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
我总想和孩子们呆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患,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我曾时时试图参与某个儿童集体的生活:同孩子们一起去劳动或到家乡各地区去远足,去参观旅游,帮助他们享受到一些不可多得的欢乐,缺少了这种欢乐就难以想象能有完满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
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是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孩子们的思想、感情和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教师的一座讲台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墙石壁,教师在墙壁后面向他的学生“敌人”发动进攻。但更多的情况则是将台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里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
我是这样与孩子交朋友的
¨ 野外活动:我爱和学生一起去玩儿,和后进生玩儿,手上的伤疤…… ¨ 请学生到家里来
¨ 利用特殊日子,与学生分享真诚的情感:生日,儿童节
¨ 多参加学生的课余活动:踢球等等
¨ 总结:“只有当教师在共同生活中长期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苏霍姆林斯基)
二 通过“集体”影响学生的心灵
¨ 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难忘的“第一印象” ¨ 一本音乐教材所发挥的教育启蒙作用 ¨ 第一天的调查
¨ 让集体舆论影响、促进后进学生的转化:邹冰的故事
¨ 文学作品的力量:在冉阿让的感召下
¨ “班级史册”的编撰:为学生铸造青春里程碑
三 与顽童打交道
¨ 建立感情,充满信心,降低要求,允许反复,集体帮助
¨ 陶奇同学的一封信
尊(敬)爱的李镇西老师:
你好!
昨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你在晚自习时对我说的那些话,我的内心感到十分愧疚,觉得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一次又一次给你摆“滩(摊)子”,给班级荣誉摸(抹)黑,但你却一次又一次地原谅我,可我一次又一次地欺骗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仍然十分关心我,我已不知如何感谢你了。
说句实在话,我对课间这个跑步是十分不情愿的,但因为这是学校的统一要求,所以不得不应付一下,能偷懒就决不放过偷懒的机会,能不跑那是更好,但我每次不跑都被你捉住了,这才破(迫)不得已的跑完。但我现在想改变您对我的看法,就因该从跑步这件事上来改证以往所犯下的毛病。既然我陶奇说了以后天天跟着卢星月跑,我就不会失言的。对于学习方面吗,我现在占(暂)时有此(些)落后,不过我要为了我以后的目标警校而奋斗。李老师,当你今天问我这两年多来跟着你是福还是祸时,你是难以想像当时我心里的感受,那是比我爸打我还难受啊!这两年来,您和同学们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远远超出了我父母在我心中的地位,我是真想一年365天,每分每秒都与你们在一起(我说的全是内心话),只有跟你们在一起,我才觉得幸福。虽然有时我也很讨厌你,但我过一会儿又觉得你是为我好,自然心中的一千一百个“讨厌你”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如果将来有人问我我最幸福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会不加思索的说是与你和初三·三班每一位同学在一起的时候!
李老师,请再相信我最后一次,好吗?
信封里的“力克舒”是治感冒的药,祝你身体早日康复!
学生:陶奇 1999年11月30日
结束语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
如果承认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的的话,我们不能只是看到教师的教育艺术让学生日臻完美,也应该看到来自学生心灵的泉水也在洗涤、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人格,让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事业也日臻完美。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但是一项人生的壮丽事业,也是一首心灵的美丽诗篇!
第四篇: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张莹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一说到师德,许多老师往往想到“爱心”。这是对的,但不够。师德当然包含着对孩子的爱,但仅仅有“爱”还不够,还的有“爱的智慧”――如果真正爱孩子,必然会追求尽可能丰富的教育智慧,因为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教师变得聪明起来。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今天的师德内涵还应该增加一个重要内容--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但,我这里强调的是“自觉提高”,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是发自内心的要求和行动。怎样追求“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呢?我的切身体会是――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可以说,绝对大多数教师都有着真诚的教育情感,因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热爱自己的职业;但作为一项事业,教育仅仅有感情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完美的。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孩子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是因孩 1 子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悦,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在孩子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
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做反思型的教师。什么才是真正的“反思型教师”?我感觉,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而且“反思型教师”之“反思”绝不仅仅是“想”,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当然,这四点决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各每一个环节。
不停地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投入孩子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和一般纯粹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作为“反思型教师”的实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型”,就是带着感情投入工作,融入孩子,在教育实践中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和对孩子的依恋之情;第二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干,2 而是把每一个孩子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实践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不停地阅读。反思型教师同时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他把阅读当作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的必须的生活内容。反思型教师的阅读,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专业性”,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等,都是阅读的对象;第二是“人文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反思型教师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不停地写作。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反思型教师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校长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如果这思考带有对自己进行检讨、解剖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理解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的教育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的孩子,将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育难题……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
第五篇:李镇西:做一个反思型班主任
李镇西:做一个反思型班主任
可以说,绝对大多数班主任都有着真诚的教育情感,因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但作为一项事业,教育仅仅有感情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是因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悦,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必须做反思型的班主任。
何谓“反思型班主任”?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班主任。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必须强调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反思”绝不仅仅是“想”,而是与一系列的“做”相联系。具体体现于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
不停地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日常工作。和一般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作为“反思型班主任”的实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型”,就是带着感情投入工作,融入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和对学生的依恋之情。第二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个学生当做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做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不停地阅读。反思型班主任同时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把阅读当做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和吃饭一样的必需的生活内容。反思型班主任的阅读,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专业性”,与班主任工作有关的教育名著、德育专著、教育报刊等等,都是阅读的对象。第二是“人文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专业书,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班主任“无关”的书,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不停地写作。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和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反思型班主任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做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班主任工作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校长才写一篇总结。(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如果这思考带有对自己进行检讨、解剖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理解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个班主任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这里,我特别强调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几乎可以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班主任和平庸的班主任,不在于班主任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班主任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班主任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我们沿着“错误”的台阶一步一步走向事业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头脑的人,往往会拼命地掩饰错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自我原谅都是新的错误,这个错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
对一个班主任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学生,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做一个反思型班主任,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应该成为我们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