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工作报告
綦江区教育科研2013年度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课题 《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工作报告
重庆市綦江区新盛中学“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来源
《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属我区2013年度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自选课题,于2013年7月经綦江区教科所组织教育科研专家评审立项,课题批文号为綦教科所【2013】23号。课题负责人由重庆市綦江区新盛中学校长周家朝同志担任。
二、研究实施与管理 ㈠成立课题组
2013年9月,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由学校校长周家朝同志任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与规划,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确立通过考核确定主研人员的工作思路;成立学科研究小组,承担本学科课题的研究工作。
㈡明确研究职责
1.课题组负责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计划。各学科组根据总体实验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教研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实验计划,并做好第一手材料的收集整理。
2.课题组制定主研人员考核办法,并就课题组织管理、资料管理、成果处理和经费筹集、奖励办法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3.课题组成员负责对实验班级的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负责对实验教师进行工作分工、检查、督促、总结。
㈢建立研究制度
课题组对研究工作提出了“五性”的要求。即:
1.科学性。即用科学理论指导研究,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自始自终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坚持培训后实验。
2.民主性。即无论研究人员职务、职称、学历高低,在研究中都有同样的发言权,地位都是平等的。课题组充分尊重实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民主协商、民主讨论,整个研究过程民主气氛要浓。
3.操作性。小班教学互动策略整合要切合班级学生实际,教师执行方法有效,学生能够感受到快乐,乐于学习。4.时代性。研究的内容、手段和研究的成果要体现时代要求,要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
5.实效性。无论是从理论到课堂实践的探索,都要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增强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㈣加强研究实施管理
1.搞好实验前测,根据前测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2013年9月,课题组对学生喜欢的课堂、学生喜欢的互动形式、教师的互动情况等诸多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教师对互动课堂的想法,以期为课题实验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92.4%的学生100%的教师认同学校开展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96.5%的学生喜欢互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85%的学生100%的教师认同课前、课中、课后的“三环三动”,86.5%的学生100%的教师认同师生、生生、媒体、组间的“主体四动”,92%的学生90%的教师愿意开展以“天天向上”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互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全体教师赞成学校开展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喜欢互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数学生大部分教师愿意开展以“天天向上”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互动。因此,开展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是我们师生的共同需要,是迫在眉睫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2.抓好骨干培训。
为了使广大实验教师明确开展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我们抓住“区小班化教育研究启动仪式”在我校开展的契机,邀请区教科所赵所长作“小班化教育思考”的专题讲座,邀请区教科所专家曹红到校对全校教师进行互动课堂专题培训,邀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学科教研员对课堂互动教学进行指导,同时学校课改领导小组也多次进行互动理论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家深化了课程理念,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和怎样进行互动教学的问题。
3.运用典型引路。
为了使学校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有引领课堂的范例,我们以学科组为单位确立学科样板课,让各学科组教师对互动课堂有了初步认识,并逐步在全校推广。
4.做好课例研修。
为了使本课题“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成员进行了 2 明确分工,主要借助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平台,研究组成员分工负责学科组,按照教研计划、研究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活动,然后根据活动具体事例写出研究总结论文,归档成立教学案例。
5.做好竞赛激励。
为了推进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先后开展了以“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为主题的教学经验论文、教学优质课、学生体会文章的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课题的有效开展,提高了课题开展的实效性。
6.运用评价导向。
评价是杠杆,要推进课题研究,教育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年度绩效考核方案中专门设立了20分的参与类考核,把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作为产生主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的依据。
7.做好总结提炼。
为了搞好课题研究,课题组要求学科组每月有一次主题研修,每周教师会有一人主题演讲,让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财富,以推进整个课题研究。学校还专门搭建了论文发表和评奖的平台,鼓励教师论文写作,现已有10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
三、研究计划完成情况
㈠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该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理论、环境、氛围、研究队伍组建等条件,使老师进入科研状态,形成并了解课题的总框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课题设计人员收集资料,论证、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
㈡第二阶段:课题论证和立项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论证,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㈢第三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
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子课题组实施研究,注意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实验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论文等。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组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汇报集。具体安排:2013年9月,撰写开题报告、设计“小班课堂互动教学案”;2013年10月,区小班教学启动仪式暨课题开题准备;2013年11月,区小班教学启动仪式暨课题开题,各学科子课题设计与规划;2013年12月,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体系构建;2014年1月,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经验论文评比活动;2014年2月,小班互动教学赛课活动;2014年3月,阶段性总结报告、成果评估,组建课题研究档案及汇报集。
㈣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总结小班化卓越课堂教学策略探索的成果,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
四、研究成果(阶段成果、最终成果)㈠主要阶段性成果
⒈“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论证设计 ⒉“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⒊“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内容体系” ⒋“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方法途径” ⒌“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教学设计集 ⒍“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教学实录课例 ⒎“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论文集 ㈡最终研究成果
⒈“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⒉“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论文集 ⒊“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工作报告
五、研究体会
㈠初步形成较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课题的指导下,探寻教学规律,形成了较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解决了小班化教学中的一些新问题,深化了农村课程实施改革,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
㈡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增强了心智,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㈢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明显提升。
很好地转变了教师观念,改善了教师“因材施教、兼顾全体”的教学方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㈣提高了我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
我校成功承办“綦江区小班化教育研究启动仪式暨点校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实现了课题研究在区内“有图像有声音”的目标。
作为本课题“社会互动”研究的载体——“天天向上”活动,教师与学生结对建家,有序开展家访、“到教师家里做客”、重大节日互发短信、社会实践等活动,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在课题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论文及赛课活动,多名教师论文获市县级一等奖、二等奖及国家级奖励,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学校办学影响不断扩大,收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关注。学校突出发展主题,狠抓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和争先发展,整体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六、经费决算
筹集经费1万元,经费开支具体用于资料费1000元、小型会议费、活动研究5000元、印刷补助费500元、管理费1000元、其他开支2500元。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互动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互动教学
摘 要: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单方面的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环境过于枯燥无味,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致不高,长此以往,学生不愿意去思考,过于依赖教师,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的和谐气氛,构建一个平等的师生地位,将课堂主体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学生自己做主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才能,学生能够自己安排课堂内容,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灵活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思路,让学生和教师在共同的合作中得到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某种生活情境的模拟,将数学问题融贯其中,与学生展开思想的沟通,引导学生自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共同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学习。同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进了师生感情,提高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数学教师具备成熟的互动式教学的能力,每一节课都根据教课内容,有效地、恰当地结合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充分,能够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思考数学问题,并设法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多媒体为载体,展开课堂互动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理论灌输,且数学知识点教学是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来开展的,甚至会让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讲与不讲一个样,反正都是按照教材顺序讲授的,只需看教材中关于知识点的定义与例题即可,导致很多学生不认真听课。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追求个性化,崇尚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互动的主体。为了更好开展互动教学,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以多媒体为载体,积极开展课堂互动,借助多媒体中的趣味性图片、视频来辅助教学,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时,教师应先设定一个一次函数,如y=2x,根据该函数来绘制图像,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函数图像进行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与学生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就一次函数中“2”的作用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自主意识,然后要求学生对任意数字进行调换,并绘制出相应的图像,从中寻找规律。
(二)设置游戏情境,强调师生互动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应营造更为活跃的课堂,注重设置游戏化情境,强调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数学知识点的灌输与教学,定能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指日可待。在设定游戏情境时,应让师生充分融入其中,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强化小组合作,实现集体互动
为了积极响应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需求,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还应强化小组合作,开展集体互动,让课堂中的师生、生生间展开频繁的互动,在互相沟通与分享之中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采用分层式教学,将一些生活实例分享到课堂之中,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谈论与探究,利于实现集体的互动与沟通。
二、互动教学的策略
(一)创?O适宜环境,使学生愿意进行互动
巴班斯基指出:“能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集中到数学学习中的最关键的观点和观念上,或者是教学进行的结果同时能激发和提高认识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被认为是最有成效和显著的。”教学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特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作用和表现。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充分激发的“添加剂”。由此可见,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统治者”“指挥者”的角色,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低下身子,转变角色,主动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状况,通过名人典故和身边先进人物事迹的讲解,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为难怕苦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坚定学好数学知识的勇气和信心,敢于主动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实现在学习中交流思想,在交流思想中提升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抓住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知识性、生活性和广泛应用性等特点,认真研析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特性和趣味特性,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性的问题情境中,实现自主互动特性和欲望的养成和激发。
(二)以学生为中心,变教为导,让学生会动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谈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因此,教师的作用就不应当只是“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授业”“解惑”的专制型教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表现,长期下来这种教学手段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教学过程中,从“一言堂”到“百家争鸣”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要把教学评价提高到“生命”的高度进行,通过建立多元性的评价目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维性的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实施“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的教学评价,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通过评价,“评”出创新的活力与发展的动力,“评”出参与的能力与成功的实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身为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要清楚地意识到师生互动的实质目的及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通过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需求、增加情感交流、改变学习方式等方法来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打造高效率课堂。
作者简介:
李昕燕,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瓮安第四中学。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探究工作报告
《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探究》工作报告 略阳县荣程中学《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探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启动
本课题于2013年9月15日申报汉中市级教科研立项课题,申报立项之前及立项过程中,学校已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研究,着手准备力量投入具体的研究,于2013年11月通过开题论证并正式启动。
二、课题的相关变动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研究人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变动。由于我们的研究和学校的正常教学体制有着高度的同步性,因此,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有较大的变动,现在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为:
课题行政主持人:张志强 课 题 负 责 人:张琴 学术主持:
张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二十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参与人:
张海慧: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二十年,教学功底深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成绩优异。
张丽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年,勤于钻研,善于思考。杨 峰: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二十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李 霞: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几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张琴(课题负责人): 主持课题研究,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总体策划,撰写课题开题、结题报告。
张海慧、张丽娟、杨峰、李霞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整理资料。课题组成员的变动。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补充了新鲜血液,使课题组更有活力。同时,我们也觉得课题组成员的教学任务也是相当繁重的,但这种繁重也意味着课题承担者能更多地从教学实践中收集各种类型的教学个案,有助于建模和解析。
三、学习及培训
本课题具有相对较强的理论性和操作性,时间上跨度大,涉及到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为了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必须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因此,课题组在本课题的准备和实际研究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课题承担者和全体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科研素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这些学习和培训主要有:
聘请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马志明来我校进行题为《初中语文新教材解读》的学术报告。
组织部分语文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
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搜集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文章。如:《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以及新课程的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文章等。
2.调查研究法:编制初中文言文教学问卷,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3.语文实验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寻找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 有效途径。
五、课题的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整个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
1、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讨论会,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
3、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教改动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话教改,谈困惑。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4年4月至2014年7月)
1、各成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3、学校为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条件,在校园网上建专题学习空间,增添学习资料、加强教研学习的力度以提供智力支持等。
4、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
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
2、学校及时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
3、学校对全校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实际,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表彰先进,深化完善。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年级组、优秀班级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深化完善我校课堂教学模式。
五、研究成果与成效
1.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良好得学习习惯。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建立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字字句句落实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先将课文重要知识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带着预习的问题,课堂小组合作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合作解决,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解决。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源,对课文提出问题,或自己设计教学方案。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我们不断开发各种文言文教学资源,使得文言文学习形式多样,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了许多。课堂上老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如:古诗文教学采用朗读比赛形式进行,文言文故事采用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从敬畏到不害怕,再到喜爱,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古诗文朗读由以前的没有节奏感到会断句了,能带着感情去读文章了。
3.完成了《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4.编写了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编辑了针对初中学生文言阅读水平的文言文课外阅读材料及课外练习题。增加了学生文言文的阅 读数量,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5.撰写了有关的教学论文,杨峰老师撰写了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张丽娟撰写的《设疑促兴趣 成就提自信》,李霞老师撰写的《名著导读教学心得体会》、师国兴老师撰写的《古诗词意境摭谈》,张海慧撰写的《浅谈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张琴撰写的《谈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探究》。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本课题在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由于学校以考试成绩考评教师,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老师们担心课题研究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影响成绩。所以,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热情不是很高。
2.由于经费等原因,本课题研究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够,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展与成效。
在课题研究进行一段落后,我们要将较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到其他班级、其他年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不断增强,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略阳县荣程中学《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探究》课题组
2014年11月
第四篇:谈农村初中小组教学关键策略1
谈初中小组教学关键性操作策略
重庆市巫山县河梁初中 谭成林 电话*** QQ1272291630
小组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5—8个小组,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教学。
小组教学的好处很多。小组教更能实现高效管理,促成整体进步,得到全面发展。具体讲,从管理幅度原理看,现在的大班额,老师是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小组教,教师的观察点由几十个同学变成了几个小组,这样更有利于班级秩序的调控,教育目标的达成,特别学生的兼顾,提高综合管理效率。再者,便于利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整体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进步。另外,更能落实多元全人教育目标,保障学生综合能力和心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小组学至少有弥补过去,应对当下,着眼未来三大好处。具体讲,在小组内实现同伴模仿、互助和爱心责任心的学习和锻炼,有利于弥补小时候因独生子或留守儿等造成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缺失。其次,通过组内成员间的仿、学、教、助、管、帮,有利于更好更快更有效的解决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品性锻炼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有利于培养团体意识,培养开放开朗、宽容豁达的性格,锻炼合作、交际、思维、表达、求助等能力。
一、小组教的策略
(一)班级管理
1.发挥班级文化的灵魂作用。让学生讨论认可的班名、班训、班徽、班歌、班规以及班级布臵从内容、色彩到形式做到贯通一致,形成班级文化体系,并逐步内化为班级灵魂。如我校“平山班”,是以当地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王平山的名字命名,意在引导学生向王平山学习。班训为“梦想在这里放飞”,班徽为“手、心脏和鸟组合的抽象图案”,班级口号是“有梦想就一定会行动,有行动就一定会成功”,班歌是“我的未来不是梦”,教室前黑板上方是班训,黑板右边是王平山身穿博士服的照片和简洁的激励文字,教室后面黑板上方是“用行动改变人生”横幅。后面对照平山教授照片的是每天要全班齐颂的“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哲学”。左侧墙上设有“梦想舞台”,以展示各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绩。教室为白色,张贴的标语横幅均为白字蓝底,整个布臵典雅洁净。每组一块小黑板,不用时将写着小组名称与小组优势的一面挂在外面,而且每组也有相应的口号和组歌。这样,班训每时看,班歌每天唱,口号每晨颂,1
进步每周展,经过不间断的强化和内化,小组学习需要的“融入团队,包容他人,积极合作,主动求助,乐于帮助”等品性就自然养成。
2.建立动态开放的学习小组。小组教学中,小组是学习和教育的组织单位,为了突出公平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小组评价。小组组建要力求做到:同质异构——班级内的各小组要力求做到学科基础、学力水平、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均衡搭配,要让组间有竞争实力。责任分担——组内成员要具体分工,如组长、记录员、秩序员、调解员、发言人、保洁员、学代表等等,要专项培训,各司其职。角色互换——当组员履职熟练后,逐步实行角色互换,以锻炼综合能力。个别关照——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突出的问题加以个别关照,如某学生学有余力要委以重任或加担子,某学生跟不上要帮助结对或“开小灶”等。组间调配——在组员基本固定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动态调整,也可小组结对和小组挑战(弱化挑逗性)。小组文化——通过培养让小组成员建立共同正向愿景。由此,保证整个教室呈现是有活力有张力的5—8个学习团队。
3.频繁运用模糊的激励评价。激励实际上是一种正向评价,因而它是促成小组学习持续动力的最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激励评价要淡化量化,更多地使用弹性或者模糊性的激励评价。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每周的“小组星级”评比,利用班会,各小组条款式书面陈述申报“评星”理由,再由全班举手评出本周小组的(学习、互助、劳动、体育、进步)“星级”。如果过于量化,失利的小组就会找到组内的“问题人”,由此,其他组员有可能抱怨,“问题人”自身也有可能自责,尤其行为习惯差的同学就会自暴自弃。又如:某组某项失利,则可引导:做好充分准备,下一周在这项上,进步之星就稳拿了。也就是说,只要你不吝啬激励,激励无处不有,只要你用好了激励,激励力量无穷。
(二)教案撰写
1.确立小组目标。小组的教学目标,既要考虑组织学习,又要考虑个体差异,同时还要考虑团队作用。所以在设定目标时,要做到:考虑小组单位——首先眼前出现的教学对象自始至终是小组学习。你设定的一切目标将由小组实现。做到简洁明了——简洁明了的目标便于组员直奔主题,以免浪费精力。放出弹性空间——让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此照顾组员学力的差异性。开放多维生成——根据学科性质和学情状况,设臵开放多维目标,甚至认可过程生成目标,以满足团队学习需要。
2.设计小组活动。现在的教案,比较公认的是把教学过程部分写成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也就是把教学过程变成预设行为,即把原来写教什么改成现在写怎么教,把原来的问题改成活动设计,把原来的个体活动改成小组活动。如:新课前的商榷目标活动,讨论前的独立自学活动,质疑后的互助学习活动,小结后的分享展示活动等等,并将每一项活动都内容、要求、目的、形式、时间等都作具体详尽的安排。这样就能引导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思考的层面更深刻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3.呈现操作语系。在实际的教案撰写中,很难从原来的问答话语体系中走出来,上网查询,即使名家教案也都是密密麻麻的一问一答。显然,这样的教案既无法清晰记忆也不便于指导操作。如果只把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作客观理性的描述,设计者自己就更能清晰明白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如:开课确立学习目标——学生活动栏写:小组商讨学习目标——初略浏览内容,独立初拟目标,小组商讨确定,汇报或修正等。教师活动栏写:老师巡回指导、点拨、必要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集体表决等”。这样的教案,既便于记忆也便于实际操作,还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三)课堂调控
1.从放纵放开到身心解放。小组教学,开始时,师生都不适应,尤其农村学生,显得比较拘谨,不敢交流不愿开放,课堂比较沉闷。对此,需要组织一些专门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放纵中变得放开,由开放逐步达到身心解放。同时培养规则意识,训练规范行为,进而引导学生身心投入,主动思考,积极行动。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小组管理和小组评价,把握好开放尺度,做到张弛有限,自如掌控班级秩序,确保学生身心解放。
2.从微笑表扬到全面激励。老师的情感态度是一个课堂的灵魂。老师要以微笑状态对待学生,要让微笑给学生带来高度的信任感和极强的亲和力,要让这种信任感和亲和力化作学习动力促进课堂良性氛围的生成。再者,老师要不失时机的表扬学生,要让学生高频率地体验成功的喜悦,由此促成课堂热度升温。同时,老师还要练就阳光心态,对学生做到以包容的眼光看问题,以肯定的方式作评价,对学生实行全面激励,促成学生保持旺盛的学科热爱和高度的学习热情。
3.从定量定性到机智点评。要使旺盛的课堂学习动力经久不衰,定量要求是基础,定性评价是手段,机智点评是策略。定量要求可以得出明朗的肯定判断,我该怎么做。如:各小组三分钟内在小黑板上拟出小结提纲。定性评价则可忽略枝节,肯定主流。如:根据刚才各组展示的内容看,1、5小组的结构图画得更全面更美观一些。机智点评,则是教师捕捉机会,把握时机,根据课堂需要,做出的非理性的点评。机智点评的目的在于推波助澜,促成群情振奋,激起持久旺盛的学习热望。如:某一个活动只有一个小组踊跃发言,老师察言观色发现还没有那组准备接着发言,这时老师
不要再三催促或者等待下一个小组发言,则说:这个问题有点难,但有了一个小组开头。现在我把问题难度降低一点,再给各组三分钟时间准备。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暗示这次一定要准备好,一定要踊跃发言。老师的简短点评把学生推到非说不可的地步。
二、小组学的策略
(一)促进主动学习欲望
1.重复小组优势。学生的学习欲望主要来自于成功体验。引导学生重复小组优势,有助于学生反复体验成功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欲望。如:强化组员优点。开展组内成员互相找优点活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给别的同学找优点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多次优点强化和正面鼓励。再如:强化小组优势。开展小组优势展播大赛,让各组自己挖空心思寻找自身优势,并在班上以事例的形式进行轮番比赛。
2.再现过去成果。帮助学生记录成绩,登录优秀,记载典范,展现风采,想方设法让学生固化、再现自己的成功和成果。如:设立成绩备忘录——优秀生记录成绩纪录,学困生记录进步幅度。建立班级功劳簿——值日班在班级日志上记录学生成长途中的优异表现和可喜成绩,然后通过每周班会汇总摘其重点载入班级功劳簿。设立班级大典——让值日生报请老师在班级大典上记载班级中的典范人物和事例。设臵展播专栏——定期公布各组及组员的优秀表现。
3.铸造共同愿景。具有共同愿景的小组才是最优秀的小组,小组有了共同愿景,组内就会形成合力,表现出更团结,更奋进,更有同向行动力。因此要通过讲组名、呼组号、唱组歌等形式,将组名及阐释、小组口号及内涵,组歌及要义不断强化不断内化为小组行为,从而构建小组愿景,即小组核心价值观,进而由小组愿景内化升华为班级愿景。
(二)讲究小组学习方法
1.确定学习目标。小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老师指定,或者老师安排多个目标供学生选择,或者小组根据经验积累自己确定,也可以通过师生共商确定。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允许差异,鼓励个性,讲究方法。如:文科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单元提示、课文前的导语和课文后的练习等确定。理科学习目标即是章节题目的具体化,即理解掌握例题中的核心步骤、原理概念或操作技能等。
2.落实独立自学。独立自学是小组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自学了,才有合作交流的基础,才有质疑释疑的必要。因此要交给学生一些具体自学方法,要保障学生足够的自学时空。如:文科的资料查阅,感想、质疑等的批注地点、方法、内容和形式;
理科的练习演算、分步思考,比照练习等,既是自学中的重要方法或步骤,也是我们需要不断训练的内容。
3.互助释疑解惑。充分利用小组互学解决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是兵教兵。兵教兵的形式包括学生之间的管理、帮助、求助、释疑、补充、修改、合作、协助、讲解、示范、交流等等。实践证明,兵教兵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总之,只要你充分相信学生,学生的总体能量往往会超出课前的预想,很多学习问题都可以在组内得到解决。
4.分层分享展示。学习动力要不断宣泄不断臵换才会加强和放大。分层展示,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分享中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而更多的是让展示的学生自我陶醉于成功喜悦,从而产生更加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更加迫切的行为动机。展示的环节可以是预习后、自学后、小结后、练习后等,展示的形式可以使单向的、多项的、综合的,也可以是文字的、图画的、表册的、唱的说的演的等等。
5.自我自主反思。只有自主做出的自我反思才能真正触及自我心灵,只有触及自我内心深处的东西,才会深入灵魂,铭记不忘。因而要训练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交给他们自我反思的方法,并力求通过训练,将反思从要求逐步成为学生自动自发的行为。
第五篇: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几点策略盐城市盐都区鞍湖实验学校张松元
[内容摘要] 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用所学的语言将自我的体验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检阅。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等诸多问题,原因也很复杂,针对以上现状,笔者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策略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检查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表现。多年来,各种陈规戒律禁锢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受思想局限,受素材贫乏,一个阅历并不深广的农村初中生很难写出质量好的文章。如何打破写作的瓶颈之约?笔者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与尝试。
一、农村初中作文低效教学的现状:
首先、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基本功较为薄弱、起点不是很高、阅读量较少,词汇积累普遍贫乏,每当写作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写什么好,不知怎么写。而农村家长呢,一来外出打工或做农活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二来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而无力为孩子进行作文指导。
其次、农村初中的学生写作态度较差,有大部分学生视写作文为一种精神负担和苦差事,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于每周的两次练笔缴纳态度随便,要么东拼西凑,要么随便应付了事。练笔内容不是“流水账”,就是内容空洞、虎头蛇尾,总体上是农村学生对作文的重视程度不够。
最后、农村初中的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写作不认真构思,充分准备资料,挖掘素材,而是着急的东翻作文书西找参考类文,从来都没有动动脑子从生活经验和心灵体会中寻找创造灵感的动机。
二、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产生原因:
其一、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农村初中有的学生就没有写作欲望,或完全不想作文,老师一说写作文就唉声叹气,焦眉愁脸。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他们就敷衍,搪塞一篇,连自己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就中学生的写作而言,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激发兴趣作为一种写作的动机,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其
二、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阅读不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歌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学生更谈不上有多少阅读时间和数量(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留守的孩子们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照看。这些留守儿童,一来那些代理家长不懂得该给他们买什么样的课外书,二来有的还根本买不起,即使买了也没有时间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有写的”。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有丰厚的积累。试想一下语文课本只有30多篇课文,又能满足学生多大的阅读需求呢?其
三、缺少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农村初中的孩子们一上初中,由于家长“望子成龙”、“跳农门”的心情,孩子们似乎自觉不自觉的被家长隔离于电视、电脑、报纸之外了,课堂上所发现学生视野的狭窄、知识的贫乏让我忧虑!孩子 1
们被埋在上课——作业——在上课,重复循环的枯燥生活中,日久失去了生活的视听感——情感的触动,他们是情感苍白的一代,基本没有太多的喜悦体验,而多的基本是抱怨!如此,怎么能他们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彩的心灵世界呢?笔下怎可有灵动的文字流淌呢?
其四、缺少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按理说,农村初中学生,有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有许多见闻、体验和感受,应当有一定的“胸中积蓄”,不应该没有写的呀。可是,生活过,见闻过,并不等于有所感受,有所体验。学生对周围的事情无兴趣。那么他们对生活过,见闻过的事、物就不会用心去思考,没有用情去感受,更不想去亲自体验,他们那些写作材料就不能转化,就不能成为“积蓄”。一旦老师要他们写作文,他们就瞠目结舌,就记流水帐,感情空白,认识肤浅。
三、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应对策略:
第一.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㈠创设情境以激趣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有效写作情境,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如在“写自己熟悉的人”写作前,先让学生听歌曲《父亲》,并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的多种关爱,使学生一开始就快速入境,沉浸在“父爱”的特定情境中,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请”;接着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有声语音带来的情感触动;然后进行写作,让学生用心去挖掘、体验、反思那份浓浓的亲情。
㈡巧设活动以激趣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赛诗会”、“故事会”、“我是小小导游员”、“新闻播音员”、“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训练了思维。“跳绳、踢毽子比赛”、“丢沙包”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观察校园的变化”、“看农村的变化”、“春游”、“秋游”、“野炊”、“外出参观”等活动,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提高了审美情趣,从而激发了表达美的欲望,写作成了他们的需要。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让学生多记日记、周记,养成在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时随时记录下来的良好习惯。勤于积累素材,在作文时才可信手拈来。喜欢上写作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㈢佳作评优以激趣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改,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给予激励。有句话说的好:“欣赏出天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作为老师更为重要。老师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所以,我首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劣作中的某一“闪光点”经常给予夸奖,加以鼓励。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其次,我每隔一段时间选取几篇优秀作文放入板报中,贴在“作文园地”里,或在学校广播台上播出,或向报社推荐发表,大多学生好胜心很强,这些活动能让他们写作兴趣倍增,从而克服惧怕作文的心理,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写好,也愿意拿出自己的习作请老师修改。对较成功的作文,还可以作为范文宣读,或办班报、校报,让学生的作文变成印刷品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后兴趣。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成名成家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作文的长期兴趣。
第二.留足学生的阅读时间
㈠利用早读、活动课,进行广泛阅读利用早读、活动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广泛阅读语文自读课本,古诗文诵读以及各类文学名著;可以印发中考满分作文,时文选萃的早读材料;可以读我们的《盐阜大众报》、《半月谈》、《中学生阅读》等报刊杂志,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与生活联系。同时教师应给学生的阅读
以正确的引导,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训练语感,积累素材,训练思维,学习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多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㈡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美文共赏。“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好的文章不但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能触发读者的情感,让它一泻千里。因此,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好文章,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极大帮助的。但我们的教学进度那么紧,从哪里去挤时间呢?我个人认为最好是课前5分钟左右。因为一般课前几分钟,课室都是吵隆隆,乱作一团,直到老师来了,课室才能安静下来。但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这课前5分钟的话,那将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试想一下,如果每节课都能抽取5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美文共赏,欣赏一篇好文章。
第三.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
㈠.开设写作指导课我认为,作文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如何写作文,教学生习作的技巧。教师应当,也必须跟同学们一起探究,共同发现这些关于如何写作的技巧。比如写人的文章,写作的对象各不同,但写人的手段却就是那几样:以事写人,正面描写,侧面衬托,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又如老师在和学生一起课文《口技》后,获得了关于“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能:写作方法——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①以人衬人;②以物衬人;③以景衬人。初中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写作,教给学生拟题、开头、结尾、选材、立意等技巧,并经过扎实的训练,就会逐步形成学生综合的写作能力。
㈡.写作中先扶后放先帮扶学生一下,如布置作文题目后,提供相关素材,学生视野不够开阔,作文时无话可说,老师若能在布置作文题目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写作素材,也许情形就不同了。一方面,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思考如何取舍和组织材料,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自觉养成了解社会、关注人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些老师喜欢在台上大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这无疑会制约学生的个性思考。不思考,也就不会有提高。要让学生做好“思维体操”,首先可让几名学生分别说出他们对作文题目的理解以及具体的构思,从而引发全体师生的争鸣,越讨论,主题越明朗。这样一来,作文审题便水到渠成地结束了。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应根据当次作文实际,抓住关键,直切要害。等学生习惯养成了,学生便有了自己的视野与思考,老师也就不必再提供素材与审题了,作文便成功了一半。
第四.创新作文训练的模式
㈠.以读促写,创新思维大胆采用创新讲法,挖掘课文创新写作的基点,搭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如在学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及时地启发学生思考:“当皇帝的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两位骗子未来的命运如何?”然后布置学生写一个《皇帝的新装续篇》,这样,学生定会情绪高涨;又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仿写一段话等。
㈡.以记促写,片段训练从作文训练的角度看,片段写作是训练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办法。一是片段意思相对完整,二是片段在文章中相对独立,三是片段比较简短,四是训练完了可以马上反馈,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其中写日记、周记是很有效的方法。
写日记、周记,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抒写情感的能力和习惯,训练他们坚持写作文的毅力。要求联系自然生活,四季更替和天气阴晴雨雪的现象,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等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资源。适时地抓住它们、让学生感受它们,获取第一手写作素材,并与书籍中的相关描写相比照,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及写作水平;联系农村家庭生活,农村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举办的重大活动,乃至社区文化风俗等也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如在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前,我都会要求学生观看晚会,写一篇观后感。
㈢.以说促写、写评结合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从整个写作过程来看,“听”和“读”是信息输入写作个体的过程,而“说”和“写”是写作个体信息输出的过程。写作个体不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求个体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即构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确定表达中心、选择适当方式以及表达的顺序等。实际上,“说”比“写”对于写作个体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要求个体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迅速,要求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迅速作出反应。因此,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说”和“写”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先给学生作文要求或写作情景,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三分钟口头作文(说),接下来就一气呵成,形成文字(写),如我先拿出一支粉笔,把它折断,然后抛向空中,掉在地上,踩成粉末。接着就叫大家根据这一情景发挥想象,口头作一篇作文。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上台陈述自己的看法,有的想到了生命,有的想到了镇压,有的想到了奉献,有的甚至想到了地球的引力——一个连我自己都始料不及的内容。最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想象,也可以揉合进其他人的联想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做完后全班交换评改(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互评,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当然,让学生评改不是简单的将教师的工作推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指点,并教会学生互评的方法和原则。如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交回来,教师总览,再由几个同学对本次作文进行综合分析。同学们的批改各有特色,不少同学的评语几乎比作文原文的篇幅还要长,可称得上精美的赏析文章。通过互评互改,同学们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特别能够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以上是我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几点心得体会。作为我们农村初中来说,其实语文的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用心感悟,珍惜学生的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的灵感捕捉,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逐渐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作文消极心理分析及对策》重庆市石柱县南宾中学文志萍
2.《以片段训练为抓手构筑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马鞍山市第一中学胡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