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时间:2019-05-12 07:1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和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二、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的概念: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到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疾病模式和健康模式;

(三)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

1.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

2.评估性会谈:是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评估性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又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情绪、态度施加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2.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1)使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以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2.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家庭教育;(6)环境教育;(7)社会磨砺;(8)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等)。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5.小组辅导 第二节 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一)心理辅导的内涵

1.心理辅导的概念: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2.理解心理辅导的概念:(1)学校心理辅导强调面向全体学生;(2)辅导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发展辅导为主要内容;(3)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3.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3)尊重与理解学生;(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5)个别对待学生;(6)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处罚法;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雅各布松)全身松弛法(全身松弛训练):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氛。

2.(沃尔帕)系统脱敏法: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包括以下步骤:进行全身放松训练;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3.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1.认知疗法:建立求助的动机;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2.来访者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罗杰斯

3.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艾利斯,具有如下特点:人本主义倾向;教育的倾向;人们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三、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儿童多动综合症

1.概念: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8-10岁。2.特征: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 3.原因:先天体质的原因;社会因素;

4.治疗方法:医生指导下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自我指导训练;

(二)学习困难

1.概念:又称学习障碍,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困难综合症是指某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因神经系统的某种或某些功能性失调,使其在听说读写方面能力降低或发展较慢,以致陷入学习困难;

2.表现:知识水平方面:知识背景贫乏、概念水平差、基本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差、知识结构水平差;认知方面:注意力差、感知觉能力差、记忆不良、阅读困难、言语落后、思维水平低、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差;

3.应对策略:多赞扬鼓励学生,培养其自信心理;学法指导,即教会他们怎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

(三)焦虑症和考试焦虑

1.概念: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2.表现:情绪方面: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和行为方面: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反应过度,难以做出决定;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 考试焦虑: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3.原因:学校的统考和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内在自尊;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学生的个性过于争强好胜,缺乏对于失败的耐受力,知识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应试技能等;

4.治疗方法: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认知矫正程序,知道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四)儿童厌学症

1.概念:又称学习抑郁症,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儿童厌恶学习的一系列症状; 2.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3.原因: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4.治疗方法: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长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养态度,采用民主式教养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纠正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尽量避免这些风气对儿童的不利影响;作为学生自身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心,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态度为人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要彻底遏制“厌学”的根源,还必须从根本上改造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必须将素质教育的推广落到实处,要让教育成为大众的、快乐的科学教育;

(五)恐怖症

1.概念: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分为单纯恐怖、广场恐怖和社交恐怖; 2.表现

3.原因:直接经验刺激,观察学习,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险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评估; 4.治疗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最常用;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适当减轻当事人的压力;

(六)强迫症

1.概念: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等;7-8岁是继2岁以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症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

2.表现:强迫计数;强迫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3.原因:社会心理原因(学习过度紧张、家庭要求过于严格、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个人原因: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

4.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七)抑郁症

1.概念: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表现:情绪消极悲观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兴趣;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3.原因:行为主义者认为是由于多次不愉快的经历、生活缺乏强化鼓励造成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来源于各种丧失和失落;认知学派认为,源于个人贬低式的思维方式或者不适当的归因方式;

4.治疗方法:要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与鼓励;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当事人消极的认知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与愉快;服用抗抑郁药物;

(八)人际交往问题

1.概念: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这样一些心理问题: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逃避心理和放任心理等 2.原因:受到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往生活中遭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个性上的缺陷;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愉悦的经验;

3.调适方法:克服怕羞的毛病;学会清除误会;正确对待被人嫉妒和嫉妒别人;消除厌世心理;

(九)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在过于追求完美、过度自我接受、过度自我拒绝等;

(十)性偏差;

(十一)网络成瘾;

(十二)人格障碍

1.概念: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2.表现:依赖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和关心;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

3.原因:个人先天素质和后天教养的产物;

4.治疗方法:观察学习的方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行为范例;奖励当事人的积极行为,惩罚他的消极行为;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四、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观念改变;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二)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三)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第三节 教师职业心理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1.教师角色的概念:是指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2.现代教师角色观: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班集体的管理者;心理健康的管理者;学生成长的合作者;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阶段:教师角色的认知;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角色的信念;

(二)教师威信 1.教师威信概述

(1)教师威信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作用:有利于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角色的实现;有利于教师作为班集体管理者角色的实现;有利于教师作为行为规范的示范者角色的实现;(2)教师威信的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教师威信的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1)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2)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3)教师威信的维护: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二、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育知识;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教育机智等。

申继亮采用内隐理论的研究范式,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 1.教学认知能力(基础):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注意力特征; 2.教学操作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3.教学监控能力(关键):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调节的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1.职业信念: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1)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提高方法:

从教师自身方面来说: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向他人学习;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在学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2)教学归因

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测,这种解释和推测所获得的观念必然会影响其自身的教学行为;

2.职业性格:理解学生;与学生相处;了解自己。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1.教师的教学行为 可以从六个方面衡量:(1)教师行为的明确性;(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任务取向;(4)富有启发性;(5)参与性;(6)及时评估教学效果。2.教师的期望行为

(1)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2)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三、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

(一)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区别 1.课前计划的差异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1)在课时计划的内容上,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知识突出了课程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新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

(2)教学的细节方面,专家型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决定的;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课程的目标,仅限于课堂中的一些活动或一些已知的课程知识,不能把课堂教学的计划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行为相联系;

(3)制定课程计划时,专家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新教师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去完成它,却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他们的计划;

(4)备课时,专家型教师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新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在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上,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手型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难以坚持执行;

(2)在维持学生注意上,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手型教师则相对缺乏;

(3)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专家型教师注重回顾先前的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手型教师则不能;

(4)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手型教师或缺乏或不会使用教学策略; 另外,在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方面也存在差异:专家型教师奖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而非必经的步骤,检查学生作业有一套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时间短、效率高。3.课后评价差异 关注焦点不同:新手型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型教师则更多地谈论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情况和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4.其他差异

(1)在师生关系方面,专家型教师能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具有强烈的成就体验;

(2)在人格魅力方面,专家型教师具有注重实际和自信心强的人格特点,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理智地处理面临的教育教育问题,并在课后进行评估与反思;

(3)在职业道德方面,专家型教师对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义务感和责任感强。

(二)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1.成长的历程(福勒和布朗)(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2.成长的途径: 基本途径:(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促进教师成长:(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为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最大特点:训练单元小);(3)进行专门训练;(4)进行教学反思(布鲁巴奇指出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有: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四、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3.热爱教师事业,积极地爱学生;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8.具有教育独创性;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主观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其人格特征、心理素质等自身因素的制约;

客观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挫伤积极性,使教师缺乏成就感和前途感;学校组织中人际关系复杂;家庭关系不和谐等。

(三)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1.职业压力

(1)概念:主要是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

(2)职业压力的来源:伍尔诺和梅将教师职业压力按性质的不同分为五类:中心压力(较小的压力及日常的麻烦);外围的压力(教师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或压力情节);预期性压力(教师预先考虑到的令人不愉快的事件);情境压力(教师现在的心境);回顾压力(教师对自己过去的压力事件及相关经历进行的评价)

(3)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直接行动法、缓解方法 2.职业倦怠

(1)概念: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2)职业倦怠的特征(玛勒斯):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3)职业倦怠的原因

社会因素:教师职业的声望压力;职业因素:教师担当的多种角色所产生的角色职责压力、角色冲突、学生问题、升学考试压力;工作环境:教师与学生、家长、领导、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压力,学校的考评、聘任制度所带来的压力;个人因素:教师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应对紧张的策略与心理压力产生密切相关;

(4)职业倦怠的干预:个体的自我干预(观念的改变,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锻炼);组织有效的干预;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学校和社会的关心与重视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外部因素和前提条件,而教师自身积极、主动和科学的自我维护则是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的内部动因和根本途径。1.社会支持策略; 2.学习发展策略;

3.自我维护策略: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理性的自我概念;教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勤于学习;教师要掌握一些压力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困惑与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困惑与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如环境适应不良反应,人际关系障碍,性意识困惑,工作、学习的挫折,双向选择就业的难题等等,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使其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适应环境。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2、自我认知失调。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作为象牙塔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又会加深这一矛盾。还有极少数学生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经验不成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孤独境地。

4、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某些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到过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困惑原因分析

以上各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人们充分施展才能,展开平等竞争,大学生平静的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当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受,腐化堕落现象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情况有:

1、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性格上虽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

2、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这种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

3、父母对其行为放任,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学校因素主要是:

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唤起他们的思家情绪;

2、教育过程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许多学生“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求把书读”,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

4、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追星、追逐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等等。

三、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1、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如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明确方向,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于大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人格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预防为主。首先,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其次是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咨询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强调优势互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过来做这项工作的人员要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除进行障碍性咨询,还应该进行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要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用多种形式来促使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工作放在多数学生身上,放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上。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有科学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环境美化,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设置等。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会、艺术节、体育节、科普节、社团节、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等。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同时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而且应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发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

第三篇:教师职业心理

第三节 教师职业心理

一、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简答题★

1.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2.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的媒体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 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填空题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1.教师行为的衡量标准:教师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任务取向;学生参与;启发性;时评估教学效果的能力。

2.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名词解释、简答)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

3.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二、教师的职业成长

(一)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多选、填空

1.课前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4.其他差异(师生关系、人格魅力等)。

★ ★

(二)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1.成长的历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把教师的成长计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简答题、填空题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2.成长的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

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时间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主要的成长途径有:

a.一般来说,为培养新教师和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教学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填空)

b.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训练单元小。……填空题

c.进行专门训练。

d.反思教学经验。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心理

第四章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二、学习动机理论

六百多年后我们翻阅这段记录深有感触的不是内容的详尽,而是如此一步计划在事实上竟可以付诸实施。很显然的,朱元璋的明朝带着不少乌托邦的色彩,它看起来好像一座大村庄而不像一个国家。中央集权能够到达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组织与结构都已简化,一个地跨百万英亩土地的国家已被整肃成为一个严密而又均匀的体制,在特殊情况下,则由民间经济做主,形成人力与物资可以互相交换的公式,而厘定分工合作的程序,其过程虽然复杂,但在朱元璋督导之下,则可以借行政上的管制付诸实施了。

第五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得体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角斜小学

贲平萍 “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听海安县进修学校吴迎春老师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专题讲座,我想到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句话。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处在特殊身心发展阶段,在心理发展上有其特殊的表现,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或教师在教育思想、方法上的不当或失误将会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这些状况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将成就他们的一生;相反,倘若不被引起足够重视,也将严重影响青少年今后的身心发展。

吴迎春老师从五大方面阐述了她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的见解。以下是令我印象较、深启发较大的几点: 第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以下几点)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人际关系和谐。3.能正视现实。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第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吴老师从“环境创设”、“学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借助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环境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事关物质环境,也和人文环境相连。物质环境的干净整洁、赏心悦目、空气通畅,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人文环境,其中,人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人际关系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得到受尊重的感觉,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赖感,而人际关系紧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校产生恐惧感。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英语、艺术等各科中均包涵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资利用。学科渗透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心理学,更多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类型可以包括:讲授、讨论、活动、写作、测试、影视课程等。从人格发展、身心健康、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及其沟通、学习心理、两性交往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还可以运用心理训练方法,如演讲训练、角色扮演训练、情境模拟训练、系统脱敏训练、松弛训练等。

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造成心理障碍的大多数学生均有一定的家庭背景。由于家庭问题而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离异家庭、不和睦家庭、个体户、丧父母等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和严重。因此,积极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正面影响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主要也是通过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的面谈来完成的。咨询面谈的基本任务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中,澄清来访者的真正问题,进而找到适当的改变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借助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时代,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仅仅依靠原有的教育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依靠现代网络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和教育投入。同时,现代网络技术能把声音、动画、图形、字幕、视频等信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开阔眼界,创造有助于发挥个性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在当今社会急剧变迁时期,较易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杀现象,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有效的防范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少学校从教师到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因此,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伟大艰巨的任务。

下载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一、 不对。因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 二、 1、人都有一种自我维护的意识,在形成自我评价之后,就会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知道了或听到了别人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效应[本站推荐]

    沙赫特实验 实验:一个人究竟能单独呆多久? 他设计了一个封闭的房间,里面有一桌、一椅、一床、一马桶、一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物品。一日三餐有人送,但不和里面的人接触。报酬非常......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工作总结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工作总结 临泽职教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观后感 新桥中学王炜成 观看了教师进修学校网站上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视频,感触很深,它引发了我的共鸣。教师也会职业倦怠?教师也......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 生命的意义 ——珍爱生命 做生活的强者 教案设计: 【辅导目标】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实现自身价......

    心理健康与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一、 概述 1、 学科含义:自助和助人 2、 意义:培养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3、 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认知、情绪和......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课件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完满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脱离虚......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讲座

    xxx完小观看“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讲座 视频总结 目前,压力过大已成为各界人士的一块心病,过大的压力不但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按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