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门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08:3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龙须门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龙须门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思考》。

第一篇:龙须门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思考

龙须门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思考

龙须门中心校 杨树友

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百千万”大调研活动安排部署,3月份,本人对龙须门镇所辖小学基本情况、普及程度、资源状况、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专项调查研究。通过参加各层面座谈会、查阅相关档案资料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原始信息、资料数据,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并对现有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儿建议,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龙须门镇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龙须门镇位于宽城东北部,距县城7千米,北与平泉县接壤,总面积186.5平方千米, 行政村22个,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2.2万。2012年9月,随着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龙须门镇原两所中学撤并入县城,随后改建成龙须门小学和柳树底下小学,目前学校布局能够满足就学需求,现共有小学14所,其中完全小学3所,全镇3-6年级学生全部集中到三所完全小学。校点11所(均为1-2年级),学校占地面积52218平方米,生均43平方米,建筑面积9494平方米,生均7.8平方米,无危房。在校生1214人,其中住宿生590人,教学班47个,平均班额26人,最大班额43人。

2、普及水平:全镇小学适龄儿童近三年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100%,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1人,全部入学。

3、资源配置:三所完全小学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生均教学仪器设备660元,有计算机95台,生机比1/10,图书生均36.8册,班班通达到50%。

4、师资配置:全镇小学专任教师118人,师生比1/10,学历达标率100%,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89.8%,教师原始学历多为中师,后通过进修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其中高级职称(中学高级)6人,中级职称(小高、中一)57人,初级职称(小

一、小

二、中二)41人,无职称14人;其中女50周、男55周岁以上教师11人;其中市级骨干教师7人,县级骨干教师10,全部集中在三所完全小学;小学校长均为中心校选拔任用,已经建立校长教师交流机制,每年暑期进行调整。

5、教育教学:按省定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注重教学常规管理,校长学期听评课50节以上,主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听评课70节以上,做示范课2节以上,教师听评课30节以上。小学教学成绩逐年提高,教科研成果显著,2012年完成县级结题4项,市级结题1项,省级结题3项,4项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省级立项。校本教研活动教师参与率80%以上,2012年省市县级评优课获奖13人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卫生条例,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按时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并上报,学生体育合格率达95%以上。

6、经费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到位,基本实现三个增长。

二、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师资仍然紧缺,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两所改建小学教学设施需进一步改善,中学原有实验室、实验仪器、图书等不适合小学生;在硬件建设上还存在很多缺口。就从三所完小来看,龙小至今还没有建标准化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还是空白点,有室无仪器,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急需购置更新,目前能够使用的仅有18台,明德小学无运动场地,柳小班班通工程尚未启动。保留校点除了校园面积加大,其余没什么改观,教学设施陈旧落后。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大量流向县城,中学转岗教师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小学教学;专业课教师紧缺,有的学校没有一个音乐或体育或信息技术的教师,全部是兼职,多数教学点课程计划需要开齐的科目、开足的课时得不到保证,教学内容枯糙、单一,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的教师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造成学校看似阶段性超编实则师资紧缺。如此学校只能以较低的薪酬聘请代课教师,既增加了学校负担,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生源不足。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和县城学校拥有的优秀教师资源使得农村的学生部分进城读书,导致学校生源不足,教师辛辛苦苦备课,面对稀少的学生和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的家长,教学积极性受挫,部分农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目前,三所完小一般也就每个年级开两个班,每个班最多的40名学生,最少的只有15名学生,个别村小仅有几名学生。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1、对上争取与加大投入双措并举,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2、加快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努力发挥明德小学、龙须门小学、柳树底下小学的硬件优势,尽快为三所学校补充一批优秀教师;吸引周边教学点学生,逐渐撤并教学点,努力解决学校规模过小、班额过小、学生过少的问题。

3、全县教体系统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逐步探索创新适合我县中小学的编制管理、人事管理模式,在编制和职称管理上由目前管到学校的模式改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努力实现全县教师“无校籍”管理。要有优惠政策鼓励县城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中心校教师到村小校点轮岗制度,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通过优质学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4、县委县政府教体局继续实行招录特岗教师制度,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特岗教师,特别是要有一定的专业教师,对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补充。

5、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养规模化的优秀教师队伍。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优秀教师队伍,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备的重要条件。要把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摆在重要的位置来抓。通过教师交流、集中培训、外出学习交流、培养选拔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方式,尽快打造一支素质优良、让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师队伍。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给农村教师更多的学习、晋升机会,通过县城优秀教师和农村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使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6、强化教育四项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是教师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对教师实行“严+爱”管理。坚持目标管理,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教学考评机制,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客观公正规范,注重激励。坚持精细化管理,大力开展“过三关、上三课、定三档”活动。坚持立足问题,研训并重,以课例研讨行动研究为抓手,实施教研日制度,依托教科研课题,让小课题研究成为校本教研的另一载体,抓好校本培训,搭建思想与行为融合,致力于学用结合的校本培训。二是学生管理,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建立德育工作三大教育系列,即班级德育教育,少先队德育教育,学科德育教育,突出抓好“法制纪律教育”、”行为养成教育”两大板块。实施开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活动与爱的教育,教师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着手,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努力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心理,促使学生乐学、思学。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低起点、慢节奏,充满爱心、耐心等待的“慢教育”,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每一位学习基础差厌学学生有所提高。三是课程管理,我们要把对课程的实施管理作为凸显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载体。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国家课程管理,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课时,尝试推行小班额(30人)教学。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的监控:把功夫下在课前,加强教材研究,实行集体备课;把力量放在课内,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把反思放在课后,全面解决教和学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开发出符合学生未来发展、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校本课程,满足多样发展,挖掘内在潜能,张扬个性发展,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习动力。在充分了解、尊重、自觉、主动的基础上,成立各种音乐类、体育类、艺术类、技能类等学生团体、兴趣小组。四是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无小事”思想。认真分析研究影响教育安全稳定的新因素、新问题,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健全机构、落实责任、狠抓落实。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获得快乐、有个性的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不懈追求的目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意义及途径

赵振芳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意义与价值思考和发展的目标与途径三个方面问题,为义务教育发展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和指导。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研究探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义务教育要求的必然趋势。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我们要从义务教育现状入手,探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并深入研究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义务教育发展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和指导。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学校之间的较大差距,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

首先,教育结构不合理。2011年,我省“两基”工作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西部教育强省的目标相比,我地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欠账多、水平低的问题。譬如平凉城区小学每班学生人数状况是,紫金城小学每班平均50人左右,黄家园小学每班平均70多人,兴合庄小学平均每班20多人,南台小学平均每班十几人。这些问题存在使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师资配备不均衡。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学校教师短缺。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只得向社会上招聘代课教师。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尤其是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再次,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乡镇、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部分学校因为校园面积不足,教学功能室临时凑合或一室多牌。在所有功能室中,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劳技、图书、科技等功能室缺乏非常严重,部分学校尽管有理、化、生实验室等几个基本的功能室,但基础设施及器材配备与省定标准有较大差距,配置较低,实验室的设施陈旧,仪器缺损情况严重。中学普遍没有配备专职校医,中小学卫生室建设和工作规程多数不符合国家和省定的要求。图书馆(室)建设是个薄弱环节,不少学校无图书阅览室,有的即使有室,藏书量严重不足,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经费不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办学条件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办学经费的问题。随着义务教育免费的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免收农业税政策的推行,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单一化,使本来就不充足的乡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变得更少。一些乡村学校靠财政拨款及转移支付只能维持甚至勉强维持正常运转,学校基本设施的运行、维修和基本教学设备的更新仍非常困难,更谈不上教师进修提高和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费用。正是由于经费不足,乡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为此,一些学生家长对学校不满意,情愿为子女出高价择校、借读或送子女入民办学校,这就使得一些乡村出现民办学校突起并挤垮公办学校的现象。

因此,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实意义与价值思考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教育发展的终极的理想追求,又是一个不断去达成的阶段性目标。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发展水平而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和目标: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为所有人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好的教育;为全体国民提供优质的教育。在这里,这四个目标是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因此,在目前义务教育的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和学生的发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均衡发展目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均衡目标是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义务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的均衡目标是努力消除校际差异,义务教育水平较低的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均衡目标是完善义务教育网,创建让所有学生都有学上的学校教育网。因此,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是有层次并且分目标去实现的,而不是平均的发展。经过上述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和涵义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是追求教育的公平,追求教育的制度化,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坚持教育公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区域的教育都成为优质的教育,让每一所学校都变成优质的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优质的学校里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也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均衡发展的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与途径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强化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以合理配置资源为重点,以缩小县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差距为目标,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区域推进,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市政府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到2018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基本办学标准,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全市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体目标是:2013年,华亭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4年,崇信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5年,泾川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2016年,灵台县和庄浪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7年,静宁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8年,崆峒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首要的工作是优化县域义务教育布局结构。根据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人口变动状况,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编制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要严格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根据实际和群众需要,办好农村和边远、交通不便乡村的村级小学、教学点。通过统筹安排课程、组织教师巡回教学、连片教研、集中备课等方式推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学质量。

二是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各县(区)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薄弱学校,要按制定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改造进程。要积极争取国家、省上项目支持,项目资金不得挤占或挪作他用。到2015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危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县域内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校舍、仪器设备、图书、音体美器材、配套设施等办学条件达标,全面缩小学校之间硬件设施差距。

三是提高义务教育信息化水平。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实施中小学校园信息化项目建设,不断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三通两平台”目标,建成学科齐备,富有地方特色的市县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普及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缩小城乡间、校际间教育教学质量差距。

四是建立科学有序的教师、校长交流制度。要完善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校长、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由县(区)教育局根据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情况,统筹使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农村教师特殊津补贴制度。

五是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各项政策措施。各县(区)政府要确保“三个增长”,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上,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

六是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价制度。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定期对辖区内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教育质量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努力推进区域内教育质量均衡发展。要定期开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教育工作满意度测评,将测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基础教育数据统计和教育年报的编制工作,为各种教育监测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

此论文为2013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826)阶段性成果。

第三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了巩固提高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内容。该纲要认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想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然后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监督,最终促进稳定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接受本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的公平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东部和西部、中部,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第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的制度背景;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均衡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它要使尽可能多的孩子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要求教育公正地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上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义务教育要推行均衡化发展战略,就不能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区域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其中各区域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最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西部地区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使得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都低于城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异,女童失学率高于男童。

(二)城乡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我国广大的地区显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这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状态,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备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拉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

(三)校际不均衡。城市中心倾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使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的是重点与倾斜的教育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所谓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数量虽少,但是占有的财政资源、教师资源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的薄弱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也导致了择校风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同时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还出现大班额问题。而普通学校却越办越弱,师资流失,生源减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类学校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

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制度性不平等,政治因素是现实原因之一。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其中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帮扶,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

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区域间、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由此来看,今后若干年贫困地区必将是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及时作出西部“两基”攻坚的战略部署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但要消除地区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拟定相关改进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障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变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与区别对待,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择校热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三)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当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在教育领域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

目前,国家、政府、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人民都在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着,纲要中的措施也正在逐步实施中,相信在这十年里,只要上下一心加强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定得以改善,逐步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身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一份力!

第四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法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普惠政策和目标。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识,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在制度、机制、措施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办学体制创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各地不断探索,深化大学区制、委托管理、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城乡互助共同体等多种办学体制,盘活存量,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管理方式在全省全面推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学校在管理文化、资源调配、教研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享与交流。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创建了“政府+企业+名校”的办学模式,利用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和环渤海教育联盟平台,引入多方优质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

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就近入学制度。各地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江苏省、四川省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50%。北京市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跨学区片流动和二次流动。2014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88个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了“零择校”。

三是落实教育规划,提高学校布局科学性。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使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布局调整、教育扶贫、生态保护三重目标。甘肃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结合实际,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天津市和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困难,近三年投入16.88亿元,专门用于学校土地置换、学校扩容、改造提升。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紧缺的困难,近三年来新增学校用地353亩,为学校布局打基础。

四是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为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多数省份出台或者修订了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对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层层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制订了实施两个“100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完善了首席督学、督学职级、资格认定等相关制度,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山东省研发均衡督导信息化平台和全省义务教育数据库,督导人员人手一机,实现后台数据与现场情况的直接比对,提高了评估信息量和信效度。辽宁省大石桥市创新督导评估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监测评价、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体的教育监测工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通过“区检”“国检”的县给予2000-5000万元奖励;贵州省对达标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

(二)经费投入先行,倾斜保障公平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雪中送炭”,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达到1.42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36万亿元,均比上年增长大约1000亿元,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天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天津市紧紧围绕优质均衡和公平普惠这两条主线,通过提升干部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一、提升干部队伍素养

天津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大都市的地位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天津市坚持把提高干部、教师素质作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核心环节予以重点建设。

让校长、教师成名成家。天津市注重优秀校长队伍和教师对伍建设,创造最优越的条件促其成名成家。在实施了两期“十百千工程”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民主科学的原则,从全市遴选200名工作扎实、刻苦钻研、积淀深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校长作为培养对象。用三年时间,分研修学习、深度培养、择优推介三个阶段集中培养,以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

市财政按每人平均10万元的标准,总计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集中投向课程开发、导师指导、境外培训、异地挂职等项目。为促进培养对象自觉发展、竞相发展、早日成才,天津市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包括竞争择优机制、跟进后续培养机制、定期召回机制、开放合作机制以及培养成本分担和成本返还机制等,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培养对象的内驱力。

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目前,“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员,已经进入深度培养和二期学员的高端培训阶段。一批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员在“全国第二届未来教育家论坛 ”和学员个人教育专著首发式及推介会上一展风采,赢得广泛赞誉。

壮大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力量薄弱,是(障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为此,天津市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面向农村学校,把工作业绩突

出、愿意扎根农村的教师选入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的培育对象。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用五年时间,着力培养200名市级、600名区级、5000名校级农村骨干教师,着力建设一支能够在农村地区引领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

天津市设立的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按需施训、立足课堂、强化实践、开放合作”,采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的新型培训模式,在教学中突出案例分析、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和外语培训,重在开阔视野,观念更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引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刻理解和感悟《规范》中提出的 “志存高远,知荣明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和要求,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

如今,天津市农村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广大学员在名师讲堂、学员论坛和志愿者学校研修基地潜心钻研,增长了才干,大幅度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能力,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创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

经过中小学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等多方面努力,天津市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学校之间管理、师资、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是困扰薄弱校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

天津市创新发展思路,建立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校际合作的新模式,积极开展均衡发展合作学区试验。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根据学校布局,组成的若干学区,每个学区由一所具有先发优势的学校作为中心校,周边3至4所学校为成员校。联合学区以中心校为核心,分层组建由校长、副校长、学科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合作共同体,中心校负责牵头统一进行校本教研、教学观摩、课题合作、学科检测与质量分析等活动。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盘活学区内教育

资源,图书馆、运动场、天文台、各类专用教室向学区内成员校开放,成员校之间可进行干部跨校挂职,教师跨校授课等形式的人员交流,形成共用共享机制。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主要有中心辐射型、点面结合型、校际联动型、捆绑发展型等协作、互助、共赢的活动方式。在硬件共享方面,通过建立学区内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了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均衡发展合作学区实践使所有成员校充分意识到所肩负的共同发展责任;为创新教研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为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天津市基于自己的教育发展现状而探索建立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非行政性组织,它的运行为创新学校发展模式带来了希望。河西区“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南开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合体,都是这种合作机制的成功典范。2007年,天津市教委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建立均衡发展合作学区的意见》,把统筹教育资源,组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逐步建立更具实效性、普惠性的校际合作发展机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三、促进教师城乡对口交流

天津市通过制度设计不断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对口交流工作,一是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乡镇任教服务期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各区县要定期选派城镇骨干校长、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特级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二是落实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计划,要求各区县新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原则上都要到农村锻炼一年,对试用期内到农村锻炼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给予定级和相应的工资待遇。三是建立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帮扶制度,市内六区和市教委直属校分别与农村区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100所城乡中小学结成了对口支援对子,市内六城区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对口区县农村任教。

为配合教师交流制度的实施,今年天津市正式启动“流动教师公寓项目”,在“老五县”距离城镇20公里以上的农村学校,投资建设76套流动教师公寓,覆盖211所学校,惠及600余名教师,切实让城镇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天津并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把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这篇文章做实、做好,为孩子的未来、天津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奠基。

下载龙须门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龙须门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资料】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

    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省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近两年,我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快思想解......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从《中......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68更新时间:2009-2-18一、课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回望30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条以推进机会均等为主的教育公平主线越来越清晰,教育公平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中国......

    三都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

    三都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首先,我代表三都镇党委、政府对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上级教育部门一直以来给......

    **镇中心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

    湘小字〔2018〕号签发人:张爱国湘河镇中心小学关于呈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的报告商南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湘河镇中心小学根据商科教体发〔2018〕92号文件精神......

    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汇报

    关于##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汇报一、##镇学校现状##镇现有4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9.7万,地域面积11.4平方公里。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5所,联办小学4所,教学点8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