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理念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
新理念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抽象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目前初中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浓,不想学、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地理学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组织课堂教学的技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课堂教学能否按教师的设计意图开展,关键在于教学中能否始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地理教师了解掌握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教师自己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好课堂教学计划,组织好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争取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那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激发利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心理。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逼迫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从某个角度说,“苦学”是一种不能持续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愉悦的劳动,“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最大障碍是来自地理课的兴趣问题。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学生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认识,从而在学习的时间分配上,对地理学科的关注很少。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内在需要,也就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因此,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师要抓住中学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性,有极强的求知欲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例如在讲“地形变化”这节时,教师指着中国地形图找出广西地形,然后指出:“你们知道吗?在广西这块地方好久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呢,而在台湾海峡这块地方,过去曾是一片陆地。”在学生们一阵阵惊奇声中,教师设疑:“是什么力量使地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索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探究心理,进而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他们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2.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地理学科的抽象性是地理教学的一大难点,中学生还不太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刚开始学习时尤其感到很难懂、难学。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这样做不但为教师传授知识打开通道,而且为学生接受知识启开大门,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首先要了解学生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掌握情况,对症下药,针对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如解决学生思想负担,做好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认识,教育他们如何排除外界的干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如降低学习要求,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产生高昂、持久的学习动机,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3.根据教学对象需要提高教学艺术。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调动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还是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课堂教学的功夫,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具有生动活泼的教师艺术,尽量把课讲得新颖、有趣、深刻。教师生动活泼、新颖深刻的教学,不但能启发带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对一些抱着消极心理的学生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时甚至起到振聋发馈的作用,改变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要把课讲得生动、新颖、深刻,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外,还要求教师思维敏捷,心胸开阔,以及认真地备课,严肃地讲授等等。
4.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设计好自己教学步骤。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教要适合学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不研究学生的学习,当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步骤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教学的步骤也要灵活变化,如当学生学习兴趣点转移时,有时设法扭转,有时则将教学内容最好能作些适当改变,或由讲授变为练习,或由读变为写。当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时,要设法改变教路或教法等等,要多变的教路与教学方法来适应和吸引学生。
二、把握课堂“空间”的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智育的意义而忽略生活的意义和人文精神,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容易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使课堂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应注意留给学生四个“空间”:
1.自由尝试的空间。在课堂上,应该适当允许由于学生积极探索和尝试所带来的有序的“混乱”和“喧闹”,使学生在尝试动手实验、尝试一题多解、尝试在表现自己的才艺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获得创新的灵感,真正使课堂“动”起来。课堂中,可采集圆桌谈话形式、分组探索式、个别表演式、自由辩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真正放飞学生求异思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更富有生气。
2.充分参与的空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如何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堂教学能否产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借自己的情感、自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3.师生沟通的空间。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过分强调“师道尊严”的“教学专制”,无疑是与教学规律背道而驰的。作为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的人而加以尊重、理解和爱护,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笑容去感染学生,营造欢乐、合作、和蔼、温馨和健康的课堂氛围。
4.更多的练习空间。学生只有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所以,一 堂好课,不在于它是否有条不紊或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和动口。课堂中,应留出更多的“练”的空间,让学生在“自我编题,自我批改,自我评价”的实践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地理问题,然后再循着问题去搜索信息,组织材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提问既然不是随便的提问,又要掌握时机和技巧,那必定要有些注意的事项作为规定或作为提问的指导原则,以免提问中出现差错,或出现不必要的不合时宜的提问。掌握提问技巧、恰当而富有艺术地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提问要适度。适度,一是讲量要适度,提问的量并不是 越多越好,特别要澄清一种说法,认为提问多就是启发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就是要问,于是一堂课不停不断地问,这样做,往往会把教师和学生弄得很疲惫,而且往往会脱落中心,漫无边际,重点不突出,难点抓不住,最后,一堂课下来,教师、学生心中茫茫然,而一无所得。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提问时,要注意提问问题的量,不可太多太滥,那么是不是少问一点呢?也不是,一堂课问得少了,也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问得过少,学生只是忙于听,或忙于记,忙于机械地练,还是没有主动、灵活地去思维,另外问得少了,对学生思维方向,也没有达到引导的作用。怎么样才算适度呢?一般来讲,只要让学生达到对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对事物认识的了解便为适度。
另外,讲究范围的适度,课堂提问最忌乱问滥问,不分区细大小,深浅地乱问,因为这种提问,结果倒使学生坠入云里雾中。提问的范围一定要集中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之内,而且是所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之中,通过提问的引导,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的中心和重点来动脑筋,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或是关联不多的都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提问的内容。当然范围过窄了也不好,太窄起不到帮助学生对知识了解的目的作用。
再者便是质量适度。要讲究提问的质量,让提问真正起到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提问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有一定指导意义,对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有一定帮助。那种毫无意义的空问、瞎问,应当尽量避免。
2.提问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实际。提问的效果如何,能不能对学生学习、教师课堂教学起作用,还要看教师在提问中能不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能给予回答,学生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轻松感和自豪感,往往会感到心情舒畅,而对学习兴趣起到催化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偏深或偏浅,偏难或偏易,都不利于学生的智力集中,思维的 开拓。所谓适合学生实际,就是提问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那么既不是不需努力,便可解决,也不是高不可攀,无法实现。学生通过动脑便可解决,动了脑筋,智力得以锻炼和发展,同时又解决问题,提高了认识,学到了知识。会有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得到一种满足感,心旷神怡,无限欢乐。
3.提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课堂教学应该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满堂灌,启发式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提问题的启发性。教师的课堂提问只有具备启发性,才能起到预设的效果。因为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起到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思考机器的作用,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认真思考,达到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启发式提问最忌讳那种过于简单,过于肤浅的,一览无遗的提问,因为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毫无益处,既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达不到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作用,又容易使学生养成疲沓的作风,而形成不当的课堂气氛,还给学生造成教师能力太低,没有水平的印象。所以,无论是对学生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教师的课堂提问都应该讲究艺术,讲究方法,讲究其质量,讲究具有水平的启发性。
4.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简洁、准确的语言既然是课堂的口语之要求,那么也就肯定是课堂提问的要求。不管用何种提问的方式,也不论是哪一种问题的提问,都要讲究语言的简洁、准确。
简洁、准确的提问,一是要求教师对所教的教材,对教学内容有较深的理解,有较明晰清楚的认识,如果教师本身对知识就理解不深,那是很难设计得出准确的提问。要提问的问题只能是含糊其辞。教师提的问题模糊,很难叫学生作出清楚的回答。二是要精心设计,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应该从哪个方面去提问,从哪里选择突破口,才符合学生的实际,同一个问题使用什么语言表达才合适。
5.课堂提问,答后要评。课堂提问一般学生作了回答以后,要作评述,主要是为了加强信息反馈。这主要是针对教师向学生提问题,或学生对学生提问的问题来说,教师在学生回答以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使学生能消除疑问,从而肯定自己的答案,或改变自己的答案,达到弄清问题增加知识的目的。
评论的程度上,一般有简评和详两种。简评,即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正确程度作简略的评价,肯定其对错,或是否完整,一般常用在问题提问较多,也较简单的提问后,让学生明确是答错了还是答对了便可以了。详评,则对学生的回答,作较为详细的评价,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回答问题的完满程度,逻辑关系情况等方面以及特色进行评价,甚至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态度方面来评。详评多用在所提的问题比较复杂,其逻辑关系比较紧密,对教学内容有较大指导性的提问问题的回答以后。
从评论的方法上,有口头评和书面评之分。口头评,即在学生回答问题,或看学生答卷之后,用口头语言评价方式,说出学生回答的情况。书面评论,则是书面文字的形式来进行评价。口头评价,多是在当面进行评价,好处在于当面指出对错,对学生触动较大,容易讲得更明白,学生当时便得效益。书面评价,则往往在教师独处时进行,其好处是教师不受干扰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考虑得更全面,而且学生能将教师的评议长时间保留下来,以防止遗忘,经常得以警戒,利于对知识的重视和复习。
答后要评,主要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的事情。对于学生向教师提问的问题,在老师回答的过程中便带有评价的成分了。因为学生向教师提问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得的疑问问题(也有的学生知道了一些难题,或故意考教师),教师只要向他们解释清楚,给予比较明确的答案后,学生取得了认识,就没有必要评了。
6.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前面讲到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理解教材内容,对学知识,发动思维起导向作用,在提问时不能不慎。设计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整个课堂的知识传授,要问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考虑到所提问的问题是否对学生学习本问题的知识有意义,是否抓住了重点,是否把学生思维导到了航道上来,这些都是教师所应该明确的。如果教师对课堂提问事先没有设计好,上课时,完全凭一时的兴趣随便提问,信口开河,就不但起不到导向的作用,而且可能使一堂课讲授无头绪,学生不知所以,这样的课是很难有什么好效果的,有时还起到错误的导向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方向完全地导到离教学内容相差很远,甚至背道而驰的方向上去,这样课堂教学不但没有效果,甚至出现不相符的负效应,这就是教师所不希望的了。
当然,提倡课堂提问要做到目的明确,事前要认真设计,并不是说,一切都是事先导演好了的,临时不能做任何改变。其实上课时教学提问,也有临时变化的情况,完全不变是不可能的,完全不变也显得过于僵化。但是变也要做到结合中心,目的明确,也不能胡扯,在变中教师也应该了解所变的是否与中心内容有关。无关的,不明确的就坚决不问。更不能单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作一些根本无意义的无聊的提问,以致冲淡了教学中心。
第二篇:新理念下如何评价地理课堂教学
新理念下如何评价地理课堂教学
中宁二中
史倩
***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地理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地理课上的成功与否应如何评价?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目的是否明确,要求是否符合大纲和学生的学习基础
因为这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志。教学目的决定着授课的方向,贯穿全课的始终,全课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因此,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可看出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要求是否得当。
二、是否注重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在人的学习中,技能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养成学生自探习惯,铸就学生自强意志是教师的真本事。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以及从图中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欣赏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坚持新旧结合、图文结合、教学结合、读思结合、讲练结合、情智结合和学用结合等“八个结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我会学”的好局面。
三、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三个境界 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收尾余音不绝。一堂好课,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气氛,学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使他们迷恋课堂,乐而忘返。若中间再波澜起伏,结尾余音不绝,那绝对是名副其实的一堂好课。
四、是否关注后进生的发展
关注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可以理解为不论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也不论学生的行为表现怎样,都应该受到教师同等的关注,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新课程提出的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之一是学生评价。我们应该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学生观”,重新评价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乐于从多个角度评价他们,发展他们的潜能,激励评价法就是一种实用可行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多关注后进生并及时给予评价,就会对后进生起激励作用。如:“你回答的很到位”、“太棒了,如果回答的再完整些,那就更好了”。
五、是否能容纳学生的“错”
其实,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思维水平,出错也是正常的。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因此,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才会出现课堂生动活泼的场面。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师也才是称职的。
六、是否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行为表现、参与的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
第一: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广度、深度)。学生能否在课堂中习得知识,练就能力,发挥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和程度。如: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的程度,学生主动活动总时间、学时至少应有一半以上,参与程度的课应达到2/3以上。
第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学生能否从不同角度、不同起点、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有新意,有独创性,学生分析的是否深刻,学生的表达是否流畅,意义是否丰富。
第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如:学习《澳大利亚》时,在学生分析完地形图后,问:如果你是一个牧场主,仅以地形因素考虑,你会把牧场建在何处?又如:讲《黄河》时,问:假如你是一名工程师,你如何治理黄河?
七、教学是否民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
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真诚、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愉悦、民主的课堂气氛则是保障学习体主动参与的必要条件。要实行民主教学,必须提倡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敢想、敢说、乐意发表意见,教 学气氛活跃,求知欲旺盛。
八、语言是否生动有趣、富有活力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幽默。如讲时区时:同学们,意大利甲级足球实况直播联赛为什么都在凌晨2~3点?是不是意大利人喜欢半夜以后再起来踢球?
其次,课堂中要适时引入诗歌、谚语、歌曲等激趣。如讲天气与气候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讲温带大陆性气候时:“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讲东亚季风时,引入歌曲《黄土高坡》。
九、教学技能是否很强
1、教师板书、板图的布局是否有特色。
2、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的使用是否娴熟、自然。
3、课堂的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是否很强。
十、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落脚点还得看收效,收效好说明教学成功,收效不好,意味教学失败。
总之,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还很多,个人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只要全体学生的潜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程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就一定是一堂成功的课。
第三篇: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实验区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反思一:课堂上你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傅道春教授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 鼓励。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为什么?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 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们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老师们仍然没有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 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反思二: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你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有人曾对某市lO所学校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敢于向教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对此,许多专家呼吁,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真正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反思三:你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这些说明,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反思四:你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否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t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笔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反思五:你在课堂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第四篇:践行新理念,提高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
注重教学常规,提高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
陵口中心小学 朱学军 邮编212353
常态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即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校、班级、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资源、教学条件以及课堂实际进行设计、合理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适合课堂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实施中,要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过程流畅,突显重点,巧破难点,解决疑点,扫除盲点,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使平常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那么,如何才能使常态下数学课堂教学更能凸显其有效性呢?我最大的感受还是要从教学常规的几个环节做扎实。
一、备课——有效性的前提
面对新教材,我通常是这样做的:拿到教材后,首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分析、了解本册教材在整个小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册教材的学习需要达到的水平是什么?然后了解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时间安排、习题的难易程度等等,做好以上思路备课后,再进入到具体的每一节课的备课,在具体的备课时注重以下三性:
1.有效体现简洁性。
我觉得我们备常态课的教案应该把着重点放在这节课的“双基”知识的确定及如何来落实上,这一点不但要明确,更要从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出来,因为这是课堂教学之本,对其他方面如:情感、价值观、数学思想等等的要求,我们要心中有数,充分考虑每节课中要从哪些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感的培养。设计中要留取充分的时间、精力用在对学生、教材、教法、学法的研究上,体现常态课的简洁性和最优化。
2.切合实际体现针对性。
现在有很多专家名师精心设计出很多高水平的教学预案,我觉得 1
他们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不一定具有使用的普遍性,我们不要不加思考地照搬照用、毕竟每个班学生的素质不同,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取舍。备课关键还是要关注自己的教学对象——本班学生,分析本班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抓住本班学生的现实起点,一是考虑学生的情感起点,对即将讲解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怎样?他们关心的话题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哪些丰富的感知?二是考虑学生的技能起点是否具备了进行新课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差异如何?没掌握的有哪些?确定知识的重点;三是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来解决?哪些地方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哪些问题可以或需要展示延伸?预见学习的难点,这样备出来的课才有针对性。
例如,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数字编码”一课,单从教材来讲,只涉及到了邮政编码和身份证编码的基本内容介绍,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编码应用却非常广泛,如:电话号码、商品条形码、车牌号码、火车车次、飞机航班号、书号、药品包装盒生产批号等等,而这些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大多都是陌生的,也没有什么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他们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大多也没有条件,课前我跟他们聊天了解到学生都感到新鲜、好奇,感兴趣,针对这些,我做了两个准备:①让学生自发组织分几个小组行动,分别负责了解各种数字编码的知识,②我自己则查阅有关资料,做足了课前准备,收获了一节师生愉悦的高效课。
二、上课——有效性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两个调控:
1.有效调控非预设生成。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有了精心的预设,就可能有精彩的生成,但我们老师手中拿的是已知的教材,而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测性,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意外”,这些“意外”很容易一闪而过,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抓住契机,在最短时间内灵活地作出相应的变动,把“生成性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获取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
如在教学完一个数乘小数的规律后,有这样一道选择题:一个数乘0.06,积与另一个因数比较?A大于 B小于 C无法比较。学生的回答大多数是B,教师的预设也是B。可偏偏有个学生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选择C,理由是这一个数也可能是0,那就无法比较了!我当时也一愣,可我并没有避开学生的不同观点,顺势将问题推给了全班同学,让他们讨论一下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学生们通过激励讨论,形成了统一认识,的确题目中没说明这个数是什么数,就可能是0,所以应该选择C。到此我还没有收场,而是再追问:那么如果我要选择B,原来的题目要怎样改?学生经过刚才的讨论,很自然的想到只要在一个数后面加个括号(0除外)。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老师果断地放弃了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探究兴趣才更加浓厚,探究的过程才更加深入,探究的发现才更加精彩,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2.有效调控学困生。
在一个班级里,由于受智商、情商、接受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差异,相对而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维灵活、学习兴趣浓,教师在课堂上不用花去太多时间去指导他们;相反,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信心,不愿动脑筋,总想等待别人的答案。因为有差异,教师要在一节课内兼顾所有,让所有学生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不太可能的,如何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来缩小这些差异呢?我觉得在课堂中有效地调控好学困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首先,在课前我们教师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了解他们的喜爱,课堂上多让他们体验成功、多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备课时,相应地在简单问题加上标注由谁来回答,在练习中提醒自己要留意哪位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实施备课中的“预设”。
其次,尽量在每节课中留几分钟独立作业的时间,以此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在独立作业时间里,优等生可以做当天的作业或一些拓展性的练习,学困生可以做最基础的模仿性的练习或一些简单的综合练习,教师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辅导,当学生的认知水平出现障碍时我们可以辅导,当学生已经取得了进展或失去了热情时我们可以辅导,当学生的知识经验得到真正的内化时我们可以辅导。
三、作业——有效性的反馈
数学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检查我们课堂教学有效性程度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出我们的教学效果,从而能更好地设计好下一节课的教学预案。因此我觉得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精心设计练习题目。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两道练习:(1)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茂戏春风。这首诗中“春”字比全诗总字数少()%。(2)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百里挑();百发百()。这两道题融合了语文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数学上学不到古诗和成语的知识,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综合性练习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反思——有效性的提高
古语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们在设计初始教学预案时,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上完一节课后,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一定能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第五篇:怎样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怎样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怎样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浙江省永康市荷园中学 宋清荣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无疑,地理课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效率
教书育人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作为高中的地理老师,我深深感到地理教学的任重道远,它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学生特点,发现教材的变化,探索
出符合学生和课改要求的新教法,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符合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个过程中,既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也深深体会到地理教学的乐趣,同时发现教学中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时时刻刻都有超越自我的快乐和成就感。这里我把我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点儿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精心备好每一堂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精心备课,才能打有准备之仗,才能确保课堂高效率。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制定好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好周密细致的教学环节,有时甚至要细分,什么时候学生做什么,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哪些问题应由学生集体讨论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可能解决不了,需老师指导,这些都要精心设计、系统安排,这
也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足工夫。
二、全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二是学生觉得知识过于简单浅显,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具有挑战欲望、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每节地理课始设计出形式多样、巧妙有趣的导语有利于迅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绪进入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多年来,我在授课前都会提
出一些引起学生思考和联想的问题,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的目的,实践证明,此法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向师性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示范意义。“亲其师,信其道”,他们往往会因喜欢一位教师而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学仪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及某方向的特长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地方,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条件。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养,发挥特长,形成人格魅力,这样就可让学生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视频以及计算机教学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
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
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六、充分利用地理课本的插图,以“有形”促思维
地理教材有许多插图,包括分布
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地理插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图像的重要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以形象促进抽象的思维,结合文本理论和媒体见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解图的能力,以及挖掘教材的图像来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
七、课后及时总结,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课后一定做好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课堂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下次课中如何克服?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会对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但却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作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