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
大悟一中:蒋咏兵
在湖北省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几年的时间里,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改变和更新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所谓“有效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通过师生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各个重要的环节。鉴于目前地理学科地位和特点,要真正落实好课程目标,有赖于教师从教学实践的层面,认真探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谈几点策略和做法。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要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思想与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熏陶。地理课堂教学只有在准确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突破难点的一种预设方案。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样的教学系统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教师精心策划的,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例如,高中地理大气环流部分的教学,要理解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环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然的物理学原理作为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已经从“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更具体,更清晰,更贴近学生实际。这样,降低了不必要的难度,而且有了示意图作为载体,就可以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说明新知识的地理成因。因此,首先要准确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定好教学基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素质培养具有最直接、最稳定影响的因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教授,轻学习;重灌输,轻启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死记硬背,轻灵活应变;重模仿,轻创造。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发展,又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讲得昏天黑地,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往往塑造出高分低能的“废品”。可见进行课堂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十分重要。
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选择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掌握知识技能的最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会导致师生消耗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有人曾推出个这样一个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因此,有效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义在于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地理教学中,教师 要力图多从身边挖掘课程资源,使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探究的热情。对于学生所的表达的见解与想法,无论对错,作为教师我们要给予肯定,在肯定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去分析自己的不足,通过恰当的辅导或提示,让学生能感受到“跳一跳,够的着”的成就感。
四加强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必定是反思型教师。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可以分成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可以从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一个老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然后运用于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第二篇: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初中地理教师应追求的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教师的共识,但是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本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从“厌学”到“想学”到“爱学”再到“会学”,循序渐进的阐述了如何去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学校教育正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授课时间缩短而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 地理 素质的公民?我认为应该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学 地理 的兴趣,使他们从“厌学”到“想学”到“爱学”再到“会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一、认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学生“想学”
许多学生认为 地理 是“副科”,学不学问题不大,临近考试“抱佛脚”突击一下就能过关。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观点,每学期开学伊始我都会精心准备一堂序言课,告诉学生: 地理 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既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有社会科学的内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地理 与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学科均有联系,学好 地理 有利于学生各学科基本能力的提升。
地理知识对生活有用。地理 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 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我们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汶川的大地震、国庆黄金周的旅游、环境保护以及人类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学习这些内容,既可帮助同学们揭开 地理 知识奥秘,又可增加生活情趣。
地理学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资源开发、交通建设、商业活动、旅游业、农业甚至从政,扎实的地理功底对这些职业都有莫大的帮助。比如农业种植要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安排生产;交通建设要注意各地的地质构造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客货流)等;商业活动要讲求地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要注意合理有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之,学习地理可以为学生们将来就业提供丰富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
上好序言课,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并不是有些同学所说的“副科”,它是一部知识丰富的“百科全书”。地理也并不是简单背就能掌握的。地理占着个“理”字,只有理解了才能牢牢掌握。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和作用,摆正地理学科的位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喜爱这门学科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想学”。
二、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愿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想使学生愿学地理,就必须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微笑,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用老师的真情去换取学生诚恳的学习态度;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一个氛围可以把学生带到老师的授课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课后积极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课间多与他们交谈等。时间一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就会拉近。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愿学老师所教的课。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爱学”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他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托尔斯泰告诫我们:“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提高课堂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丰富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而“追新求异,探索自然奥秘”是人类的本性。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我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满足学生的猎奇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富有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所以我们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组织对抗性、趣味性强的综合竞赛,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情境过程中学习地理,发展地理,体验地理价值。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做好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眼、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中去探索新知,获取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恰巧我们这里出现了大雾天气,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一上课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早上出现了什么天气?”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大雾天气。”“谁说一说:在这样的大雾天气,你今天在上学的路上有什么感觉?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离校较远的王超同学抢先站起来说:“这种天气,能见度特别低,上学骑车很不方便,应注意交通安全。”“由此可见,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遇有这种天气,同学们上学的路上可要注意交通安全,你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的知识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这样,巧妙地联系实际,借景导入课题,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4、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来授课,手段单调,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利用电化教学可以化静态地图为动态地图,同时艳丽的色彩、明快的光线和生动的声音效果既可刺激学生的感官,又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识记我国某些省份的轮廓时,我们可以在展示各省的轮廓的同时,把各省的轮廓形象的比喻成某种动物或植物的轮廓,(广东省比喻成大象的头,海南省比喻成菠萝,四川省像一只蝴蝶等)加深学生对各省的认识,从片面的单调的几何图形转变成生动的具有活性的事物加以记忆,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也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利用视觉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很快掌握知识。
5、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为什么我们的作息时间有变动,夏天放学晚而冬天放学早?”学生回答:“夏天时白昼时间长而冬天白昼时间变短。”而昼夜长短的变化又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有关。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地理就如同身边常见的事一般鲜活、亲切,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会学”
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只有“会学”才能“学会”。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1、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有一句话叫“高度决定视野”。如果没有地理知识的积累,地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地理学习要从基础知识着手,扎扎实实地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这样分析问题就有了依据,解题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2、指导学生构建“脑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所以要求学生平日学习时,要用眼看图,用脑记图,动手画图,将各种地理事物在脑海中进行准确“定位”,构建“脑图”,逐步在大脑中形成“经纬网”。脑中有图,在地图上对应知识点,图文结合,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学习地理就会变得轻松、有趣。
3、学会“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也是地理综合性思维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才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
4、学会自学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果我们地理教师都能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就会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
5、学以致用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城市交通时,可以联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学生说一说对改善北京交通有什么好的建议。讲旅游地理时,引导学生列举威海有哪些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学生帮助外地来的游客设计一条威海“一日游”的旅游线路。
6、列表比较
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知识,学生在记忆时往往相互混淆,采用列表比较,找出异同之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方向、0度线时可用此法。
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确定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古人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就是指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授课内容要安排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知识的难度正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接受能力上,这样才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授业有方”。首先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旧模式,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重在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课堂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呆板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不满的情绪。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其知识水平,不断地变革,完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45分钟的地理课堂上,只要我们善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想学、愿学、爱学、会学。同时教师对教学过程加以有效调控,让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就一定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受用、系统全面的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和地理智能,为今后升学或就业奠定坚实的地理基础,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地理素质的公民。
第三篇: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并直接决定一节课的成效。文章从教师、课堂、学生三个方面探求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遵循课堂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认知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有效性 教师素质 学生兴趣 直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优化课堂
要教师应探讨教学规律重视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个成熟的教师其五个环节是一气呵成的,而上一轮和下一轮的教学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中要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重视讲课内容与布置作业的逻辑关系,习题要具有目的性,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能过量。作业要及时批改,从而及时掌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除此以外,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情商,学生盲目地服从教师的安排已经成为过去式,教师的为人及与学生的关系、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决定学生是否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他的课。学生如果喜欢老师的课的话会更愿意主动地参与课堂,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根本。
二、通过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习情绪的最好催化剂,它是学生入门的引导者。可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趣味故事与地理课堂
单调的长时间的知识学习难免会让学生觉得疲劳,上课容易走神,学习效率就比较低,而如果在知识点的讲解中加入一些趣味故事则势必将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俄罗斯的自然环境与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兵败,拿破仑和希特勒无论怎么强大也奈何不了俄罗斯,而这其中最大的杀伤性武器其实是“严寒”,俄罗斯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德国和法国的纬度偏低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较温和,士兵们根本没有办法适应俄罗斯寒冷的气候。再加上俄罗斯是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所以拿破仑被飞雪打败,希特勒被严寒打败。
在南北纬30度附近的海面上,风不经常来这里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的航海家们,他们不得不整个星期等候风的到来。那时候帆船除了装载货物外还装许多马匹。因为在美洲大陆发现前那儿没有马货物倒不要紧,而马匹则因缺少草料而死去,但马肉吃不完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马抛入大海给鱼吃。人们因此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维度。马纬度其实就是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到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占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而会烧到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的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2.文学名句与地理课堂
文学名句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涌现了许多画龙点睛的教学亮点。
我国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由此可以以诗词说明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的地理现象。如:“百川东到海”就说明大多数江河都是向东进入大海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就说明长江的水是向东流淌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说明春水是向东流的……这三个句子都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水系大多是向东流的,结合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很容易总结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地理现象。
三、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生根据课本和教师的语言表述都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比较抽象的认识,地理学科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
但是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如果不得当则会产生许多问题:(1)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3)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4)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面对以上问题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2)讲究画龙点睛适度运用;(3)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只有切实做到这几点才能使多媒体教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晓仪.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上海教育科研,2008,9.[2]王振轮.趣味故事与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3,12.[3]范敦泉.浅谈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成功与教育,2008,5.[4]赵建英.浅析如何把文学名句名段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第四篇: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模版)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什么因素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呢?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通过教师有效地“教”实现学生有效地“学”。本人就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尝试。
一、钻研课程标准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课前认真备课,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导语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课开始时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 ”,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反激情,或以旧引新,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2、行程激趣
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间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讶、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演示激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装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拼板、地理景观图、电视录像、幻灯片、投影仪和各种课件,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语言激趣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的内容,利用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可巧借古诗教学: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还可采用成语和谜语进行教学。
5、插叙激趣
教材中常用一些比较重要但又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教材有密切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6、讨论激趣
分小组讨论地理知识,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兴趣高。讨论式教学给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讨论中,学生能抒发自己的见解,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节,讨论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的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答其它同学的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小组讨论,倾听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作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7、歌谣激趣
教学中可抓住地理知识的关键内容,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谣,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如学习“黄河的治理”,可编歌谣“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觉降带,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淤寒河道高筑坝,造成悬河飞天外。”又如学习“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可编歌谣:“南极地区,资源丰盛;铁矿煤炭,淡水储存;海洋生物,鲸虾成群;冰川地质,需要考证;长城中山,南极扎根,北极考研,大功告成;深海取样,采雪钻冰;科学考察,如同会诊。”同时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可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8、情感激趣
在教学中投入教师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学是上好地理课的有力保证。师生之间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是在师生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教师能热爱自己的学科,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就必然能感染学生,使之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师生之间的情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感。
三、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做到如下几点:
1、抓住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就像一棵大树,有主干、有细枝、还有末叶。但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主干知识,没有主干,枝叶就没有了依托。构建知识体系,使主干知识凸现眼前,知识脉络清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抓住知识联系,说透因果关系
任何一个地理事物都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的,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特征正是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地理课堂教学还不能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尤其在讲述一个区域自然环境时,更要注意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湖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例如:欧洲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与同纬度的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相比,其主要特征是比较温和湿润。这是因为:(1)欧洲大部分地区处在盛行西风带;(2)西濒辽阔的大西洋,海岸线漫长曲折,众多的内海和海湾深入内地;(3)沿岸有世界最强大的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源源不断地给欧洲大陆输送热量,使西风更加温暖湿润;(4)地形以平原为主,且东西连贯成片,主要山脉多呈东西走向,便于湿润的气流送进大陆内部。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欧洲气候的突出特征。其中
温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而地形、海陆轮廓和洋流则起到促进和加深的作用。再往纵深联系,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又决定了欧洲河网稠密、水流平稳的水文特征,从而为发达的内河航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并以这种方式去理解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抓住知识联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获得明确而全面的地理概念。
3、抓住重点难点,达到理解突破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关键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突出,但并非机械重复。如中国地形知识中“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重点知识,教师可先从海拔高度与地形类型入手,加深三级阶梯概念并具体说明阶梯界线,然后深入分析其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等方面的影响,最后从平面图到剖面图,印证概念,建立空间立体的概念。
难点知识一般是学生难以感知和体验的知识。在地理学习中,很多知识往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理解这些知识是学生能否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关键。教师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予以点化,使之清晰。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为了让学生能形象地感悟到西北地区的干旱以及干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在教学中插入通过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一段情节——年轻的城市女教师第一次来到西北农村,洗漱完毕后,正想把水倒掉,乡村女教师赶紧阻止,并把用过的水端到孩子们面前,让好长时间不舍得用水洗脸的孩子沾点水洗洗,然后再把剩下的水让驴也饱喝一顿„„这一情节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对西北地区“干旱”这一突出区域特征的掌握自然迎刃而解。
四、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会知识只能让学生拥有过去,而教会学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来。”因此,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会学”,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紧密结合,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行。知识向能力转化,思维是桥梁,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核心。由于地理学科中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都很丰富,因此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地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地图,可活跃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因此,地图作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直观教具。空间概念的建立,必须凭借地图来呈现,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构建以地图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一个环节都应注意充分运用地图,引导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填图、绘图„„只有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才会灵活地进行空间想象,开展空间思维活动。
2.加强区域对比分析,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初中地理内容也以区域地理知识为主。各种地理要素在地域组合上的不同,导致了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指导学生区域对比分析,如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矿产、植被„„等诸地理要素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更容易掌握各地区的综合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由此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讲清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促进地理思维的关键。由于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因此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要讲清地理要素之间的相
互联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是促进地理思维的关键。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首先要善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地理思维习惯。如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南亚季风气候的特点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的迎风坡,会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与地形、位置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也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实践证明,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认真砖研和设计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着眼于诱导,抓“兴趣点”能使学生“爱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着眼于疏导,抓“知识点”能使学生“学会”,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着眼于指导,抓“能力点”能使学生“会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通过精心导入、优化教材、讲究教法,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落实“三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课堂充满生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内容摘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认真砖研和设计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着眼于诱导,抓“兴趣点”能使学生“爱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着眼于疏导,抓“知识点”能使学生“学会”,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着眼于指导,抓“能力点”能使学生“会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通过精心导入、优化教材、讲究教法,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落实“三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课堂充满生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地理 课堂 教学 兴趣 知识 能力 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什么因素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呢?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通过教师有效地“教”实现学生有效地“学”。本人就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尝试。
一、钻研课程标准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课前认真备课,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导语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课开始时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 ”,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反激情,或以旧引新,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2、行程激趣
“领导标新二月花”。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间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讶、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演示激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装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拼板、地理景观图、电视录像、幻灯片、投影仪和各种课件,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语言激趣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的内容,利用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可巧借古诗教学: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还可采用成语和谜语进行教学。
5、插叙激趣
教材中常用一些比较重要但又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教材有密切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6、讨论激趣
分小组讨论地理知识,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兴趣高。讨论式教学给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讨论中,学生能抒发自己的见解,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节,讨论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的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答其它同学的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小组讨论,倾听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作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7、歌谣激趣
教学中可抓住地理知识的关键内容,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谣,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如学习“黄河的治理”,可编歌谣“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觉降带,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淤寒河道高筑坝,造成悬河飞天外。”又如学习“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可编歌谣:“南极地区,资源丰盛;铁矿煤炭,淡水储存;海洋生物,鲸虾成群;冰川地质,需要考证;长城中山,南极扎根,北极考研,大功告成;深海取样,采雪钻冰;科学考察,如同会诊。”同时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可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8、情感激趣
在教学中投入教师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学是上好地理课的有力保证。师生之间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是在师生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教师能热爱自己的学科,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就必然能感染学生,使之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师生之间的情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感。
三、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做到如下几点:
1、抓住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就像一棵大树,有主干、有细枝、还有末叶。但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主干知识,没有主干,枝叶就没有了依托。构建知识体系,使主干知识凸现眼前,知识脉络清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抓住知识联系,说透因果关系
任何一个地理事物都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的,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特征正是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地理课堂教学还不能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尤其在讲述一个区域自然环境时,更要注意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湖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例如:欧洲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与同纬度的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相比,其主要特征是比较温和湿润。这是因为:(1)欧洲大部分地区处在盛行西风带;(2)西濒辽阔的大西洋,海岸线漫长曲折,众多的内海和海湾深入内地;(3)沿岸有世界最强大的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源源不断地给欧洲大陆输送热量,使西风更加温暖湿润;(4)地形以平原为主,且东西连贯成片,主要山脉多呈东西走向,便于湿润的气流送进大陆内部。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欧洲气候的突出特征。其中温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而地形、海陆轮廓和洋流则起到促进和加深的作用。再往纵深联系,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又决定了欧洲河网稠密、水流平稳的水文特征,从而为发达的内河航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并以这种方式去理解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抓住知识联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获得明确而全面的地理概念。
3、抓住重点难点,达到理解突破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关键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突出,但并非机械重复。如中国地形知识中“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重点知识,教师可先从海拔高度与地形类型入手,加深三级阶梯概念并具体说明阶梯界线,然后深入分析其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等方面的影响,最后从平面图到剖面图,印证概念,建立空间立体的概念。
难点知识一般是学生难以感知和体验的知识。在地理学习中,很多知识往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理解这些知识是学生能否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关键。教师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予以点化,使之清晰。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为了让学生能形象地感悟到西北地区的干旱以及干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在教学中插入通过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一段情节——年轻的城市女教师第一次来到西北农村,洗漱完毕后,正想把水倒掉,乡村女教师赶紧阻止,并把用过的水端到孩子们面前,让好长时间不舍得用水洗脸的孩子沾点水洗洗,然后再把剩下的水让驴也饱喝一顿„„这一情节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对西北地区“干旱”这一突出区域特征的掌握自然迎刃而解。
四、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会知识只能让学生拥有过去,而教会学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来。”因此,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会学”,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紧密结合,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行。知识向能力转化,思维是桥梁,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核心。由于地理学科中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都很丰富,因此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地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地图,可活跃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因此,地图作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直观教具。空间概念的建立,必须凭借地图来呈现,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构建以地图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一个环节都应注意充分运用地图,引导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填图、绘图„„只有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才会灵活地进行空间想象,开展空间思维活动。
2.加强区域对比分析,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初中地理内容也以区域地理知识为主。各种地理要素在地域组合上的不同,导致了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指导学生区域对比分析,如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矿产、植被„„等诸地理要素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更容易掌握各地区的综合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由此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讲清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促进地理思维的关键。
由于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因此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要讲清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是促进地理思维的关键。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首先要善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地理思维习惯。如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南亚季风气候的特点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的迎风坡,会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与地形、位置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也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实践证明,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认真砖研和设计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着眼于诱导,抓“兴趣点”能使学生“爱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着眼于疏导,抓“知识点”能使学生“学会”,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着眼于指导,抓“能力点”能使学生“会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通过精心导入、优化教材、讲究教法,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落实“三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课堂充满生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