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激情与教学变革 1

时间:2019-05-12 08:0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激情与教学变革 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激情与教学变革 1》。

第一篇: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激情与教学变革 1

选题:本课题市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激情与教学变革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整个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对教师队伍,对教学变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内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随着农村教育研究的深入,农村教育、农村教师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激情与教学变革二者是相辅相成,彼此交融提升的一个过程,缺一不可,农村小学教师如果没有教学激情就不会参 与到当今社会国家所需要的的教学变革中来,同时,教学变革需要教师的激情,教学变革也唯有激情才有效能。才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正公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消除城乡二元制的提供有效途径。

内容:

如何激发农村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工作积极性关系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要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考虑农村教师的教学工作激情问题。所谓教师的教学工作激情,是指教师充满主动、活力、积极的工作表现。教师工作激情不仅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它还制约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只有明确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村教师的工作激情,才能采取更有效的激励措施,进而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激情主要原因(一)工资低以及福利待遇差

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是影响教师工作激情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诸多矛盾归根到底也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问题。从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及教师这一职业应当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六章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然而事实是,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教师在经济上归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农村教师的待遇福利问题尤为突出,农村教师基本上拿的是“裸体工资”,很多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并未从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的改革中真正落实到位。甚至一些地方还存在扣减教师工资的现象。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激情。我所在的单位,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教师,全部工资才一千七百多元,这样的工资收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能够让教师激情飞扬的工作?(二)成长空间

小学校能否为教师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环境,将影响教师对工作的激情。教师对能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的学校会更满意。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对工作激情的内涵更倾向于个人的发展和前途。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机会有限、成长空间小。首先,农村社会不能给教师提供方便条件,让教师获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农村社会是一个分化不充分的社会,没有书店、图书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想要买书、看书、提高学历、参与培训都要到县城和大中城市,这无疑增加了教师提高素质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其次,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少。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传授新教法、新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教师培训经费困难。部分地区因为地方财政薄弱,没有专项的教师培训经费,造成许多农村教师不得不放弃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再次,农村学校本身为教师提供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农村学校抓教学强,抓教师教育弱,教师看不到自身发展的前途,从自身成长的角度出发,农村教师的工作激情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降低。(三)工作负担过重

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繁重,还疲于应对各种检查、评比、考核的任务,长期超负荷的劳动影响农村教师工作激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寄宿制学校大量增加,由于学校缺少甚至没有专职生活教师以及保安人员的编制,导致农村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学生的生活管理、学校的治安工作。在一些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师大都从早上六点开始工作,直到晚上学生入睡才能休息,普遍感到压力过大。另外,目前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因为教师欠缺,一个教师要同时兼任几门学科的教学,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复式教学,教师要担任几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使教师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激情。我所在的学校平均每个教师一天要上5节多课,一个星期20多节课是平常事,还要照顾学生,在学生起床后一直到休息的这段时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四)工作条件差

工作条件主要反映在教学条件、学校环境和教师住房上。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把工作条件归属于保健因素,保健因素虽不能带来对工作的满意,但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尽管农村学校近几年在硬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农的教学条件依然较差,如音体美教学设备缺乏、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奇缺等。许多农村教师认为学校的教设备根本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由于没有相应的设施备条件,很多课改计划中的教学课程和试验在农村学课堂上都无法完成。另外,农村教师在生活条件上也法与城市教师相比。(五)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综合定义可以看出,由于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负荷大,社会期望值高,工作责任重,使教师常常不能很好的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导致情绪低落和身体的耗竭,工作满意度低,以至丧失工作的热情,长期下去产生了倦怠心理。

二、提高教师工作激情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城市同等学历和同类学校的教师相比,其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没有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的提高,就谈不上教师社会地位及教师对工作激情的提高。因此,国家在政策方面应给予农村地区教育大力扶持和相对倾斜,建立国家指令性补给政策和规范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的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要建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中央和地方都应拿出相应的资金,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增加农村地区教师工资津贴补助,通过工资、津贴、医疗保障、住房补助等经济杠杆和评定职称、荣誉等激励措施,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善农村地区教师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激情。(二)优化农村教师成长空间

进一步完善教师晋升及进修提高的制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充分体验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首先,学校要为教师晋升提供条件。对于学校来说,行政职位是有限的,为了满足众多教师的晋升需求,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合理、透明的竞争机制,开拓教学业务方面和教研方面等多条晋升渠道,让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在公平竞争环境下都有自己的晋升渠道,满足不同价值观教师的需求,鼓励和建设性地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以最终提高教师工作激情。其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定期脱产或在职进修,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让教师在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其满意度水平。(三)减轻农村教师工作压力

现阶段的教育对分数的追逐并未减缓,社会、家长、学校仍然以统考成绩、升学率来衡量教师的工作,升学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福利奖金、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同时新课程改革又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是农村教师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人对新课程改革只听其名而不知其然,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更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和学校应该关注农村教师,切实帮助他们减压,建立减轻教师压力的机制,多与教师沟通,要鼓励教师说出自身的感受,以减轻心理负担;建立健全合理的奖惩制度,通过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考评教师的工作业绩,在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教师荣誉、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组织氛围 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教师劳动的“产品”是人而不是物,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农村中小学应尽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和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充裕的图书资料、现代社会中获取信息的物质条件以及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技术手段,以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另外,农村学校管理者应实行民主管理,应意识到教师是有知识、有能力、有个性的特殊群体,应以尊重、信任、沟通、交流、引导、促进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工作氛围,让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真正享有教育自主权并参与学校管理。(五)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解决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关心支持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客观而宽容的对待教师的职业倦怠,农村小学教师日复一日的面对同样的大纲,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考试考核等等,出现倦怠心理是正常的,家长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不能把心理问题道德化。要建立起有力的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有力的社会支持可以改善教师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概念的认识,帮助农村小学教师减轻心理的压力。在学校管理工作,应该破除制度化的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管理体制。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化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农村学校要做到人性化的管理,第一,校领导要“以教师为本”,了解和满足教师各方面需要,以尊重教师人格为基点,以情感沟通为纽带,创设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同时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减轻教师心理负担,使之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还有要注重教师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第二,学校还要实施民主化的管理,给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建立人性化的组织机构。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坚持了以“教师为本”,充分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完善为己任;尊重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管理,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有研究表明,人性化的管理体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地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第二篇: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究

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势必对小学教师产生巨大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应运而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仍然以旧观念、旧思维驾驭自己的教学实践,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的现象相当严重。为适应新时代、新课程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也就成为教师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个核心目的,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故而,教学方式变革尤为紧迫。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发生变革的一些情况:

一、教学方式变革之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

翻转课堂是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倍受关注呢?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教学视频紧抓重难点,短小精悍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用萨尔曼·汗自己的话语来说:“这种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之处。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3,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4,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二、教学方式变革之板块教学。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教学方式变革之翻转课堂

三、教学方式变革之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四、教学方式变革之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五、教学方式之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六、教学方式之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七、教学方式之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八、教学方式之变“传统作业”为“电子作业”。电子作业是利大于弊的。

1、“减负”。孩子写字不快,如果每科作业都要孩子抄下来,没有20­30分钟都可能写不完;其次,我认为重在如何完成作业,而不是作业内容该如何转达。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都比抄作业更好;另外,电子作业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功能是,呼吁引导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更好成长。家长总是应酬,现在实行电子作业,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孩子的作业情况,不一定要专门和孩子坐在一起才能检查作业,同时还可以了解班上其他孩子的作业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家长教育会更加用心,更加积极,有的家长还时常在微信圈晒孩子的作业情况。

2、交流更积极。

学校有时布置一些游戏,家长一收到短信,就可以开始在家准备,甚至还能给孩子一个惊喜。这种方式,加强了和孩子间的互动交流。一年级的小孩子根本记不清什么作业,有了“电子作业”,我就能更好地辅导他了。父母即是家长,也是老师,“电子作业”在低年级更为重要,也应普及。据调查,如今不少学校都用上了留“电子作业”的方式,这些途径包括微信群、QQ群,还有手机短信之类的,多数集中在低年级。学校表示,因为低年级孩子还不太会写字,“电子作业”真得有它的优势。即便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可以自己抄写家庭作业,但学习内容难度增加,更需要家长随时保持和老师的互动,才能辅导好孩子的学习,QQ等工具用起来就更方便了。我们在课题研究采访中,老师们普遍认为,运用这些网络工具,对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家庭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等确实很有帮助,尤其容易受到低年级的孩子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家长也能同步孩子的教育。”其实我们并非完全采用“QQ和微信”的组合,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应该先在黑板上写下来,方便家里没有QQ微信的孩子,同时我们也会把黑板上的作业拍下来,发到群里,让家长们知道布置了一些什么作业,以便督促孩子们完成。

“微信布置作业”确实是近年流行起来的,老师借助这些新渠道,能快捷地和家长交流。汝州市逸夫小学一位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朗读一段课文。这一作业和传统要求家长签字的检查方法不同,学生们要把朗读的内容通过微信发到老师手机上。老师接收后,直接在手机上听朗读的效果,再在微信中把评语发回给孩子。

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了教学中,甚至曾经一度让家长们非常头痛的布置作业的问题,也因为有了手机微信等工具的使用而变得轻松。据调查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已开始用微信微博和QQ等方式给孩子布置作业。其中QQ使用率最高,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QQ群,每天的作业内容直接由老师发到群内的公告,家长有疑问可以直接查看。同时,由于可以传播声音文件,布置朗读和背诵作业时,微信也颇受老师们的青睐。

逸夫小学数学老师葛晓贝说,她非常喜欢运用这些网络工具,几乎每天都要使用。她建立了家长QQ群,随时和家长互动。她的网上博客里有对数学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分析,有学生在校生活图片。每天她还会把孩子课堂上的表现用手机录制下来,发在自己的微信上,让家长们查看。现在微信能够加的好友已经超过限制了,我准备开通个人微博,把所有孩子家长都加进来。现在所有家长都能够和她在QQ群里交流,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

3、可增加学习效率。

以往布置家庭作业,老师们会把当天的内容打印在一张小纸条上,学生人手一张带回去给家长看,或者由老师写在每个学校的家校联系本上,这样很浪费资源和时间。而且,因为孩子年纪小,有时纸条掉了,家长还是会经常打电话询问作业情况。老师要反复解释,比较麻烦。“现在,我只用把作业内容拍一张照片,发到微信群里,每个家长都能看见,非常高效率。”逸夫小学让每个年级的数学老师建立各自的题目库,发到家长的QQ群中。家长在家里可以根据孩子学习的情况,自由地在相应的年级题目库中帮孩子找题目进行练习。该校一位家长李先生说,这种方式对学有余力的孩子非常好,也比自己在外面购买教辅材料更有针对性。

第三篇:小学教师教学随笔1

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站上讲台也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每节课我都会充满信心的走进教室,很想有激情的将这节课上好。可是每次都会上的乱起八糟,自从上次上完公开课,听完前辈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建议,我才突然意识到上课老师的提问竟然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来发问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何发问才能不让一年级的学生答非所问?那次上公开课上的是一年级的数学《认识钟表》,这节课我自我感觉准备的很充分,我也有信心能上好这几节课。可是就在我的第一个提问时,学生的回答完全不是我预期的效果。我的提问时“同学们你们早上几点在干吗?”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以至于我无法控制住......课后我深刻的反思了一下,突然才意识到上课老师的发问是多么的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

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通过各种学习,结合以上的反思,我对小学数学提问技巧有了新的、飞跃般的认识:

首先,提问要抓住关键提问要抓住关键提问要抓住关键提问要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其次,提问要想抓住学生的年龄段所呈现出来的心里特点。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所以我们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

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

再次,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童话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的结合起来,适合一年级的学生的心里。这样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教师的职业人种而道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需要加倍的努力。

第四篇:教学组织形式变革

学习评价

结合当代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现状设计一份自己打算开展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方案。

方案背景:

万物都有差异性,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学生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多样性可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改革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即实施差异教学。由此也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接轨。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三种形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细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实施内容:

一、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最长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到之后的稳定的班级授课制经历了许多的改革。面对古代的个别教学的低下的教学效率,之后形成了有统一的开学时间、按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统一教材和练习等特点的班级授课制。其虽弥补了个别教学的缺点,但却表现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如机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不利于因材施教,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一消极面很快成了人们探究的问题。不久,许多改进措施相继出台。

二、为适应学生差异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

由于班级授课采取“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减少差异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成为“自渎生”,他们是传统教学制造出的失败者;而优秀的学生,永远只是在等别人,在“陪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在缺乏挑战的学习中消磨殆尽,最终“泯然众人矣”。其致命弱点是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显然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随即针对其弊端的个别化教学产生,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就是如此,它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组织,打破了固定的统一的课时,打破了课程体系,代之以一个个的设计活动。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对班级授课制也是彻底的否定,其突出特点是用作业室代替教室,每个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作业,然后去作业室自习,学习有疑难时则请教各作业室的教师。个别化教学制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改革。

三、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础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每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学生的发展。系统科学也告诉我们,某种结构对应某种功能,期待一种结构实现多种功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要实现教学发展学生的功能,一种单一僵化的组织形式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弹性教学组织形式观,我们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应该是灵活的。所以,我们的选择是: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寻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佳组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重点从发展标准化的共性为主转向发展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所以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应该是面向差异的教学。学习的差异就像某些社会现象一样无法预料,来自学生差异性的挑战和促进学生发展正是推进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动力之源。将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以班级授课为基本框架,辅以个别化教学,将学生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的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发展,使二者优势互补。这样,个别化在班级授课中就成为一种变量而不是一种常量,视需要而变。所以,应在在班级授课的框架内加入个别化这个变量,将二者巧妙的合流,构建个别化教学与班级授课互补,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自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完本节后,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自己的课堂管理实际谈谈如何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的结果。

1、师生比例

从教学容量来看,班级授课制的容量最大,生师比最高;个别教学的容量最小,生师比最低;小组教学的容量居中,生师比中等。教师要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2、时空条件

教学时空主要包括教学时间的充裕程度以及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多少;教学空间主要包括教室的容量、教学场地的大小。

3、教学效率

是追求教学效率还是追求优质教学是决定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又一主因,历史上出现的“导生制”是教学效率最高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4、教学成本

教学成本是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投入包括物质投入、精力投入,产出包括教学效果、学生发展、教学成绩等方面的变化。

5、技术条件

现代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教育技术条件,如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声音传输技术,甚至包括网络交互技术等。

2、班级授课制的利弊何在?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作以反思。

班级授课制仍旧是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主流,但由于其固有弊端的存在,对它的变革始终没有停止过。

1、优点

(1)便于扩大教学规模与效率,实现教学规模的成倍扩充。(2)提高有限教学资源利用率,将教学资源效能发挥到最优化。(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控制。(4)同学间的互教作用,在讨论中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2、缺点(1)教学活动齐步走与统一化,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照顾“两头”差异(“中等生的乐园,两头学生的地狱”)。

(2)师生教学参与机会有限(局限于“多对一”的教学结构弊端)。

只能保证一般质量,无法实现最高教学效能,只适用于教育普及不适用于优质教学。

(3)批量化生产式教育思维的痼疾:忽略教育活动的本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塑造。

3、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变革的表现有哪些?

1、整体组织结构的变化 直线型结构:所谓直线型结构是单个教师和不同数目的学生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方式,如:教师——个别学生(个别教学)、教师——全班学生(包班制)、教师——多班学生(合班上课、复式教学、网络教学)、教师——部分学生(分组教学)等。直线—层级型结构:所谓直线——层级型结构是教师或学生通过一中间层级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如教师——个别学生——全班学生(如导生制)、学生——教师——学生(比如设计教学法,学生先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指导,最后学生完成)、教师——辅助教师——学生(如导师制)。

矩阵型结构:所谓矩阵型结构就是两个以上的教师和不同数目的学生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常见的有:班级授课制(多名教师各负责同的科目对一个班级或多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小队协同制(由多名教师及教辅人员协同负责一小队的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问题》)

2、微观结构的变化(座位编排)从微观上看,如何充分照顾学生间的个别化差异是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又一重要内容,因此,课内作为编排成为改变课堂教学内部结构的重要途径,例如秧田型、马蹄型、方型或圆型、模块型。

3、分组的变化

(1)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

即按照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分组,异质分组能够实现学生个体间的相互匹配与互补。(2)动态层次班级教学制 层次性:指学生按学业水平从高到低分档次地编成有层次的班级体系,使得在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业相近或相同,都在同一档次上。

流动性:定期流动制,是指以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的成绩为标准,每学期在班级之间进行两次交换,高分班的低分学生流往低一层次的班里,同时,低分班的高分学生流向高一层次的班级里。

4、试对以下观点作以辨析:“没有万能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因地制宜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句话说得很正确。确实,没有万能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拿现在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来说,它有着显著的优点,也有着明显的缺点。作为教学过程的双边本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人。那么都有着不同的教学与学习能力,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来量化;同时,不同的地区,制约教学的因素还不一样。那么怎么能有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能适合所有的教学情境。因地制宜,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境界。

第五篇:教学方式变革

第八章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 主要内容: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合理运用

重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践应用

知识点一: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已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增强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定位。终身学习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赖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这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教学方式,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新的教育观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它包括相对学习方法及其关系,并涉及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习方式变革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责任感,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仅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学习成为被动的接受、记忆、再现、简单应用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突显出来,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鼓励对书本质疑,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立性、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并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与习惯。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的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在本质上它是有复杂结构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是系统的主要线索。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其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其独特性表现为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其体验性表现为重视身体参与性的直接经验,其问题性表现为突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现代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知识点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缘起

自主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贵在自求自得。比如,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在他看来,人们要获得高深的造诣,就要积极主动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学习思想论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这些学习思想对于今天的自主学习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国外自主学习思想的首先提出者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在知识的获得途径上,苏格拉底指出,不能认为知识通过移植或者经由教学过程就能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观念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首要地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协助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占据支配学生学习的地位。苏格拉底的自主学习思想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

2、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他动学习而提出的。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自主学习的含义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往往只关注学习的一个方面,所以就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1994)通过分析、综合、吸收已有的自主学习定义中的合理成分,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作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学生学习是否自主,应从学生在以下6个方面是否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来衡量。即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还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起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我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庞维国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他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

——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学生自己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性环境,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

——纵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他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与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则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3、自主学习的特征

由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理论立场和所下的定义不同,所以对于自主学习的特征也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认识到自主学习有如下的共性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由学习者本人完成,不需要他人直接干预,学习的计划和方案是自己制定,学习的时空由自己选择,学习的手段是自己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自觉地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

(2)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相当多的时候是潜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要求。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不再扮演现成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问题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靠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3)有效性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述,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各种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有效学习方法。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使他们发挥最佳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4)体验性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自主获得的,有效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是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出来的。所以,自主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身心体验的过程。

(5)层次性

从纵向上看,自主学习在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从横向上看,不同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所以“层次化”不只是指整个学生培养目标系统的层次化,而且也意味着这个目标本身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学生因人而异,无论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还是外在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个体的发展程度不同是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应考虑的因素。自主学习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定位上各有侧重,所设计的问题和练习要体现必要的层次感,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

4、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1)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包括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自主学习的动机一般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掌握知识技能、求知的兴趣与愿望、对学习任务价值的关注等内在动机。所以,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可采用图8-1所示的途径:

图8-1 激发和维持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示意图

(2)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行为某些方面有意识的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监控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观察,判断自己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是否偏离自己所设定的学习计划,及时调整以使自己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得以尽早实现。自我监控是一种执行过程,可激活或抑制其它过程,能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评价。自我监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个体只有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时,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研究表明,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具有更好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思维和学习的特征。如何使学生形成自我监控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组织实施。其一是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特征的课堂准则,给予学生更多地参与制订课堂规则的机会,引导学生明确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感,促进学生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成效,不断地改进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其二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时间自我监控表,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在指定的家庭作业中的时间使用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

表8-1 学生学习时间自我监控参考格式

(3)组建自主学习小组

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与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两种学习方式共存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互学互助的学习交流,既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部分学生学习的惰性,又可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习他人在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等方面的优点,取得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4)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要实施自主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努力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开拓视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利用地理资源信息的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5)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自主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成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者。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确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激起他们更大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差生应给予鼓励,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情绪的学生,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学生,要给予理解和积极帮助,使他们重振学习的信心。总之,课堂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使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业自尊,增强个体对学习的自我控制,克服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知识点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探究学习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1961年,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他做了题为《作为科学的探究教学》(Teachingof Science as Enquiry)的报告,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就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

1、探究式学习含义

广义的探究式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涉及所有学科的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狭义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体验知识的增长过程。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就教师本身来讲,乃是鼓励因材施教而变化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表现,以增进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就探究式教学内涵来看,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助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学方法。即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教学过程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主要目标,是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特性和开放性的发展性教学过程。其本质是探究式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获得提升,学生主体创造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原理或技术,体现出超前认识和创新的特点。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如表8-2所示。

表8-2 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

2、探究式学习活动特征

(1)主动性

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的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地理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控制、力求充分体现对学生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自然就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积极的关心周围的问题,主动地参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优化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亲身体会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2)问题性

探究活动是围绕科学性地理问题而展开的。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提出的、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并且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求知欲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问题,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活”的知识外,探究式学习也是一个使学生运用、发展多种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探究式学习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基础,所涉及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

(3)过程性

探究学习重视过程,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道路上的经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获得可以解释地理问题的证据,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且通过交流比较选择出可以解释问题的科学答案。通过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澄清价值观,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

(4)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看作小科学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由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必须积极的搜集资料,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体验各种问题的情境,因此通过探究过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5)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他不局限于课堂、教材或者某一学校,学生要融入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进行检验。除此之外,探究式学习还有生成性等其他特点,只有掌握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教师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探究式地理学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的。这些活动从纵向看,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活动,即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计划、搜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以及根据现实条件灵活运用科学结论等。在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探究活动所指向的知识,而且能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方法,并养成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从横向看,探究式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许多具体的活动形式。在这些生动、多样、有趣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有乐趣,主动而轻松,并富有创新精神。

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的重点寻求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强调学习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类比、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直觉思维。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的学习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尊重学生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学生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素质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如图8-2和表8-3所示:

图8-2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实施示意图

表8-3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具体内容

4、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做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目的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探究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式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写好探究学习的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估提供依据。

知识点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由于它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故而很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1、合作性学习起缘与发展

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重视合作并将之运用于教学情境中。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在互教中受益。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18世纪以来,英国牧师安德鲁·贝尔和约瑟夫·兰喀斯特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并于1806年兰喀斯特学校在纽约成立时,将这一观念传到美国。之后,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广为应用。在19世纪的后30年,帕克带来了他倡导合作性学习的热情﹑理想和对公立学校自由﹑民主和个性化追求的强烈的执着精神。他给课堂注入了生动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真正合作与民主的课堂气氛。帕克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世纪之交时期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教育。之后,杜威把合作性学习小组推崇为他著名的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当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包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小先生制”的构想,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但只可视为合作学习的雏形。合作学习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合作学习初始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注意到着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问题;

(2)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合作学习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

(3)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在该阶段,一方面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另一方面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于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21世纪初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现在已有山东等数个省份开始借鉴和实验这种新的教学策略。20多年来,我国学者和专家对合作学习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验,走过了从移植到改良,从改良到创新的探索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新课程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很多地理教师也尝试把这种教学方式引入地理课堂的教学,地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4、合作学习的主题特点

(1)地理合作学习主体应该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立足于教材主要是让教师能够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高于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情况,以及自己对地理学科教学研究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得教材生活化、现实化。因此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对合作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交流,产生思想的共鸣。

(2)地理合作学习主题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

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学习内容不需要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复杂的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还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教学目标才可能完全实现。在地理教学中,许多重点和难点知识多是比较抽象或者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合作学习可使抽象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现实化,使综合的问题分散化、简单化。在合作中学生主动的探究,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更为轻松的完成重难点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准确。(3)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表明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把学生从科学世界带到生活世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无时无刻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因此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地理教育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这不仅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又非常适合开展合作学习,这样的课题也很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4)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之一,在选择合作学习主题时应遵守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接近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5、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

先由教师按常规讲授方法对全班同学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共同学习、讨论、掌握,最后在互不帮助的情况下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学生小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进行划分,每五至六周可改变一次编组,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图8-3 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2)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

学生小组由四至六名成员组成,各小组成员在信息、资源及任务上互相依赖,学习任务事先进行了划分,每位小组成员承担全部学习任务中的一部分。各小组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共同学习,讨论,直至掌握,然后“专家”们返回各自的小组教会本组其他同学,最后测试各小组每位同学对全部内容掌握的程度。

图8-4 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3)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

在这一模式中教学分四个环节进行,即教师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竞赛,成绩评定。合作学习小组的主要作用在于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保证所有成员都学会教师讲授的内容,为每周举行的教学竞赛做准备。

图8-5 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4)小组调查法

学生按二至六人组成小组,从全班总的学习任务中选出一个课题进行学习,在小组内子课题又被分割成不同部分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各小组学生制订计划并展开调查研究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得出问题结论并将此研究报告呈现给全班同学,以使全体学生形成对此子课题的深入认识,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结果作出评价。

图8-6 小组调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5)共同学习法 由四、五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共同学习、完成某一任务,每一小组共同交一份作业,依小组成绩进行奖励。这一方法强调小组进行共同活动,讨论,以促进小组得高分。

图8-7 共同学习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下载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激情与教学变革 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激情与教学变革 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精选五篇]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 1. 学习内容: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

    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模版]

    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 摘 要:目前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来说,智慧教育是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势,其主要是通过利用互联网促使教学系统能够进一步走向网络化以及广泛化的重要......

    1第一 最新小学教师教学叙事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一“老师,张山又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张山又没有打扫卫生!”“老师,张山又跟人打架了!”“老师,张山又欺负咱班陈金稚姚啦!”“老师,张山被抓到教导处了……”我一......

    1第三 最新小学教师教学叙事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一教了一个学期的一年级教学,时间虽短,感慨颇多。想想人们对数学的印象,总是大量反复的做题。教师每天让小小的孩童们握着铅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

    教学充满激情

    教学充满激情,效果相应而生―――在学校举行的“名师在我身边”讲坛上的发言 忻城县高级中学覃文政我在讲台上从事教学十多年,听过我讲课的学生不计其数,学生普遍对我的教学予......

    教学要有激情(模版)

    教学要有激情 如何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这可能是我们教师现在都很关注的问题。由于社会以及学校等各方面的因......

    话说“激情教学”[最终定稿]

    话说“激情教学” 作者:黄春香 王晓明 工作单位:灌阳县黄关镇黄关大坪山中学 时间:2003年10月15日 联系电话: 黄春香: *** 王晓明: *** 话说“激情教学”......

    用激情教学用激情教学用激情教学用激情教学

    用激情教学用激情教学用激情教学用激情教学用爱心育人用爱心育人用爱心育人用爱心育人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需要教与学两个环节才能生成,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