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对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及其理解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三个理论成果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问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的本质含义
2.实践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5.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三)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实现途径与条件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2.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四)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实质和核心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转化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含义及其理解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关系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经济结构
2.政治结构
3.文化结构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其意义
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三)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4.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第二部分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
2.经济规律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2.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动力
3.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1.商品的定义及其二因素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3.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6.纸币和信用货币
7.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1.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
1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6.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7.剩余价值的定义
8.剩余价值率
9.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lO.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1.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12.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资本有机构成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实现形式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5.股份资本和股息
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雇佣劳动制度
1.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
2.工人出卖劳动力成为雇佣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地位
(四)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2.生产集中与私人垄断的形成
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四、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资本循环
1.资本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产业资本的定义
3.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4.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资本周转
1.资本周转的含义
2.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三)社会总资本运行
1.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2.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理论前提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内容
2.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3.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4.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5.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2.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要有充分估计和应对准备
3.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二)无产阶级革命
1.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
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3.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与和平两种方式,暴力革命是基本的形式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3.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
二、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1.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1.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
2.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
5.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6.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三)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冢作主
3.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4.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5.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问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又存在着根本区别
6.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体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的思想、政治组织方面的领导作用
2.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
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五、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过程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部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毛泽东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实践创新
5.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五)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1.“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2.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六)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实事求是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3.群众路线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4.独立自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七)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要求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只有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才能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3.要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4.要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5.运用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3.关于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沦
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5.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的理论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沦
8.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9.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19(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5.“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五)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4.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理解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依法治国的内涵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社会主义秉辱观
(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五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科学发展观
一、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一)大会的主题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2.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1.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3.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1.这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这个理论体系是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社会进步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科学发展观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适应我国新时期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1.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2.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3.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它要在发展中发挥作用,于是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3.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关于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四)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2.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五)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6.经济中央与地方关系
7.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8.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切实加强和改正党的建设
(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3.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2.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设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7.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增加发展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深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6.切实改正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六部分 法学基础理论
一、法学基础理论的基本范畴
(一)法律及其特征
1.法律的定义
2.法律的显著特征
(二)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含义
2.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三)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特点
2.法律原则可以被划分的不同类型
(四)法律效力
1.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约束力
2.法律效力体现法律的强制性
3.法律效力的范围分为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象效力
(五)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的含义
2.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
3.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
(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
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有机统一
(七)法治和法制
1.法治的含义及构成要件
2.法制的含义及分类
3.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八)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
1.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和及时
2.在法律适用中应贯彻的原则
3.法律解释必须遵循的原则
(九)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
1.法律监督的内涵和应遵循的原则
2.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构成
二、宪法的基本知识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3.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4.宪法在内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等方面的特征
(二)宪法规定的我国的基本制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政治制度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4.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1.我国国家机构的分类
2.我国国家机构活动的基本原则
三、民法的基本知识
(一)民法的概念
1.民法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2.民法的调整对象
3.民法的基本原则
(二)民事权利和责任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2.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3.民事权利的种类
4.民事责任的含义和特点
5.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三)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1.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2.合同订立的程序
3.合同效力
4.合同的履行原则
5.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四、刑法的基本知识
(一)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1.狭义的刑法概念
2.刑法的基本任务
3.刑法的基本原则
(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
1.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一般特征
3.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4.犯罪的种类
(三)刑罚的概念、种类
1.刑罚的特征和目的
2.刑罚的种类和具体运用
第七部分 社会学基础
一、社会和社会组织
(一)社会的含义及其构成
1.社会的含义是指相互依存的人们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2.社会的本质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1
3.社会的一般特点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动性
4.社会的构成要素
(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发展
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人的社会化的机构
3.个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4.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三)社会组织的特征和类型
1.社会组织的定义
2.社会组织的特征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4.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区、城乡关系和城市化
(一)社区的构成和类型
1.社区的含义
2.社区的构成要素
3.社区的类型
(二)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1.农村社区的特征
2.城市社区的特征
(三)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1.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
2.城市化的动力
3.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策略
三、社会的现代化
(一)社会问题及其理解
1.社会问题的内涵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3.人口问题的实质
4.失业及其成因
5.贫困的界定和认识
(二)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和特征
1.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科学认识
2.有关现代化的标准的确定
3.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第八部分 管理学基础
一、管理和管理者
(一)管理的定义及其理解
1.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2.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
4.管理的重点是协调人际关系
5.管理的有效性是通过效率和效果来评判
(二)管理的职能
1.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管理的发展职能有决策和创新
(三)管理者的类别、角色和基本技能
1.管理者的含义
2.管理者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三类
3.管理者扮演着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制定决策三种角色
4.管理者应当具备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三种基本技能
二、管理和环境
(一)环境的界定和分类
1.环境是指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内外因素的总和
2.一般环境因素和具体环境因素的构成
(二)管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外部环境对管理的双重作用
2.管理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三、计划和决策
(一)计划和计划工作
1.计划的任务是预测、决策和部署
2.计划工作的程序
(二)目标管理和战略管理
1.目标管理的实质和特点
2.战略的层次和战略管理的特点
(三)决策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1.决策的含义和原则
2.决策的一般程序
3.定性决策法和定量决策法
四、组织和组织工作
(一)组织的任务和原则
1.组织的本质特征
2.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
4.集权、分权和授权
(二)组织结构
1.常见的组织结构的类型
2.事业部制的特点
3.团队结构的特点
4.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及其运用
(三)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内容
2.组织文化的功能
五、领导和领导工作
(一)领导及其本质
1.领导的含义
2.领导功能的主要表现
3.领导的作用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
(二)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要点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要点
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要点
4.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要点
5.精神激励的类型
(三)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沟通的类型
2.沟通的重要性
3.沟通的方式
六、控制的作用和过程
(一)控制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1.控制的含义
2.管理控制的特点
3.控制的功能和重要性
(二)控制的类型和过程
1.控制按时问分有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
2.控制的过程分析
第九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修养基础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规律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
1.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2.是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3.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
4.是宣传思想领域的基础性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1.教育作用
2.导向作用
3.协调作用
4.凝聚作用
5.稳定作用
6.保证作用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1.思想和行为相互转化的规律2-思想行为和利益相关的规律
3.人与环境互动的规律
4.教育和管理相统一的规律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针原则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培育“四有”新人2.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理论构建精神家园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2.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形势政策教育
5.民主法制教育
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修养教育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
l.坚持高举旗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3.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
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5.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6.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
7.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方法和载体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1.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2.把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贯穿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3.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作用
4.重视通过人际交流开展个体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典型示范
2.自我教育
3.理论教育
4.情感激励
5.社会实践
6.心理咨询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1.活动载体
2.文化载体
3.管理载体
4.网络载体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社会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五、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一)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信念
5.道德行为
(二)道德品质的具体要求
1.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2.谦虚谨慎,勤劳敬业
3.乐于助人,见义勇为
4.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5.朴素大方,廉洁奉公
(三)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1.批判继承,善于思考
2.严于“内省”,重于“慎独”
3.乐于“见贤思齐”
4.知行统一,注重践履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www.xiexiebang.com/n9286c1111p9.aspx 第十部分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教法研究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任务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对学生进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3.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
4.培养“五爱”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5.培养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6.树立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评价
1.识记能力的评价
2.理解能力的评价
3.运用能力的评价
二、初中各年级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
(一)初一进行心理品质、道德情操和思想方法的教育
1.正确对待社会和看待自己
2.心理品质、道德情操修养
3.性格情趣的培养
4.自律能力的培养
(二)初二进行法律常识教育
1.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2.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3.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关系
4.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5.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初三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基本国策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教学教育目标
2.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3.要做到“少而精”,“讲练结合”
4.要调动师生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5.要讲究课堂艺术
(二)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
1.组织活动课的重要性
2.组织活动课的基本要求
3.活动课的形式多样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三)课件的制作及其运用
(四)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后对学生的复习指导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www.xiexiebang.com/n9286c1111p10.aspx
第二篇: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小学)
招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招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试选拔考试。编写本大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招聘合格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服务,为学生备考和考试命题提供规范的依据。《大纲》既可作为招聘特岗教师的指导用书,也可作为各类学校招聘合格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指导性用书。
二、考试范围
考试围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及实施内容,结合云南的实际考核专科专业层次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考试范围如下:
1、信息技术基础
了解信息及其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掌握计算机中数的编码和各种编码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运算。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及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功能。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道德规范及法律、规范。了解信息安全的知识和计算机病毒特征、危害及防治措施。
2、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以window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及相关知识为主。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与发展,了解window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和桌面、窗口、菜单等概念。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其操作。熟练掌握window的启动、退出、窗口、菜单、工具按钮等操作。熟练掌握剪贴板、资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的概念与应用。熟练掌握常用工具的使用。
3、word文字处理
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功能。掌握word的窗口组成,熟练掌握文件建立和编辑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文档的排版和打印功能,熟练掌握表格、图形插入的功能。
4、电子表格
Excel的只是和基本功能。掌握Excel的敞口结构,熟练掌握工作的简历以编辑。掌握单元格地址表示、数据类型和引用。掌握公式和常用的使用,熟练掌握利用Excel进行速回据处理和各类图表的建立。
5、多媒体基础与演示文稿
理解多媒体、多媒体技的概念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了解常用的声音、音频、图形、图像和动画的文件格式一级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掌握PPT的基础只是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PPT建立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和板式设置、设计模板选择等操作。掌握PPT中文字、图片、绘图、声音、动画、影片等元素的基本操作。掌握幻灯片的播放的链接。
6、计算机网络基础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张、基本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及网络的组成和功能。了解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了解常见的网络硬件和网络传输介质。理解Internet的概念、IP地址和域名。熟练掌握利用IE浏览器搜索和获取信息。掌握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BBS)和博客(BLOG)等信息交流工具。程序设计基础
了解程序、程序设计的概念一级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了解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了解算法的概念、基本描述方法和流程图的含义及基本图形符号。掌握Visual Basic编程环境,理解工程、对象、控件、属性、事件、方法等的含义,掌握常用控件的基本属性、常用事件和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了解课件的概念和作用。了解教学设计的要素和环节。掌握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学习环境创建和教学结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能够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完整的教学方案。
三、考试内容
(一)信息技术基础
1、了解信息及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数的进位计数制
(1)掌握计算机中数制的基本概念。
(2)掌握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3)了解计算机中数制数据的表示、英文字符的表示、汉字字符的表示。
4、了解常用的ASCII码、汉字编码的相关概念;
5、了解计算机的生产和发展;
6、理解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和主要用途;
7、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应用;
8、了解硬件系统的组成尤其是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结构或及其主要特点;
9、理解计算机数据存储的基本概念;
10、了解主板、显示卡、显示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声卡与音箱、网卡、键盘、鼠标、扫描仪、调制解调器、电源、机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包括内存(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外存(软盘、硬盘、光盘)、打印机(点阵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绘图仪等的分类、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选购、安装、拆卸方法。
11、掌握网络道德和相关概念以及可借鉴的规范和网络道德的特点;
12、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相关产权的概念以及软件只是产权、软件盗版;
13、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定义、基本类型和主要特点;
14、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
15、了解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16、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以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方法;
17、掌握病毒的清楚方法、了解目前相关的杀毒软件并且在进行杀毒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1、掌握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以及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
2、了解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操作系统的地位;
4、了解操作系统的分类;
5、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启动。退出和Windows桌面的组成;
6、理解文件、文件夹(目录)、路径的概念、了解窗口的组成和菜单的约定以及前铁板概念;
7、熟练掌握汉字输入方式的启动和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8、熟练掌握鼠标的使用窗口的各种操作方法;
9、熟练掌握菜单的基本操作和对话框的操作;
10、掌握工具栏按钮操作及任务栏的使用;
11、掌握开始菜单的定制;
12、熟练掌握剪切与粘贴操作;
13、熟练掌握快捷方式的创立、使用、删除和命令执行方法;
14、了解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熟练掌握应用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夹与文件的管理;
15、熟练掌握控制面板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16、掌握系统工具、“写字板”、“计算器”、“画图”等基本工具的使用;
(三)word文字处理
1、了解word的主要功能、特点、word窗口各个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掌握word的启动和退出;
3、掌握word工作窗口的基本构成元素;
4、掌握word文档的创建、打开和保存;
5、熟练掌握文本编辑的对象选定、内容的插入、修改以及熟练掌握剪贴、移动、复制、删除、撤销、回复操作;
6、熟练掌握页面、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设置以及word文档的打印;
7、熟练掌握word表格的建立; 8;掌握表格格式、内容的编辑和修改;
9、掌握绘制自选图形的操作;
10、掌握图形的插入、艺术字的插入;
11、掌握图形元素的基本操作;
12、掌握文本框、图文框的插入以及图文混排技术;
13、掌握打印预览和打印输出
(四)电子表格
1、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特点;
2、掌握Excel的启动、退出和Excel的窗口界面;
3、掌握新建、打开、保存、关闭工作薄;
4、了解工作表的结构;
5、掌握单元格的选取、插入、解除、数据的输入、插入、解除和数据的编辑、修改以及数据的清除、移动、复制;
6、掌握工作表的创建、选取、重命名、插入、删除、移动和复制;
7、掌握工作表格式中设置的基本操作和工作表的打印输出;
8、掌握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
9、掌握数据的查找;
10、掌握数据的排序;
11、掌握数据的筛选;
12、掌握数据的分类汇总; 13了解Excel图表类型;
14、掌握Excel图表的创建、编辑和修改;
15、掌握图表的编辑和打印。
(五)多媒体基础与演示文稿
1、了解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多媒体常用的声音、视频、图形、图像、动画文件格式类型已经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
4、了解常见多媒体文件的类型和文件格式;
5、了解PPT的基本功能和运行环境;
6、了解PPT文件的存储格式;
7、了解PPT文件的放映环境;
8、掌握PPT的启动、退出方法;
9、了解PPT的窗口界面;
10、熟练掌握PPT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和保存的基本操作;
12、熟练掌握板式设置和设计模板选择的操作;
13、掌握文本框的使用、艺术字制作和幻灯片背景设置;
14、掌握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影片等幻灯片元素的插入以及属性的设置;
15、掌握幻灯片的插入、删除、复制和次序交换;
16、掌握幻灯片切换和放映的操作;
17、掌握幻灯片自定义动画和效果的基本操作;
18、掌握动作设置的基本操作以及超链接到外部文件、超链接到电子邮件和设置幻灯片之间的超链接。
(六)计算机网络基础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网络传输速度、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3、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ISO/OSI网络协议模型;
4、了解TCP/IP协议、IP地址和域名系统的基本概念;
5、了解常用网络硬件和网络传输介质;
6、了解常见的形成与发展;
7、了解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8、了解Internet的发展历史以及Internet网络基本概念的相关知识;
9、掌握IE(Internet Explorer)的使用;
10、只能怪我常用的搜索引擎和搜索技巧以及各种网络信息(软件、网页、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的获取方法;
11、掌握在IE地址栏中访问FTP站点的操作;
12、了解BBS的基本操作;
13、理解电子邮件的基本概念和收发过程;
14、通过网站发电子邮件,掌握使用Outlook Express收发邮件以及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邮件管理的基本操作和通讯簿的使用;
15、了解电子公告牌、网络博客、IP电话以及Internet上应用的功能与特点;
16、掌握Internet的常用介入方式和地址标签。
(七)程序设计基础
1、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程序、程序设计的概念;
2、了解算法的概念、算法的基本描述方法、流程图的含义和基本图形符号;
3、理解Visual Basic的界面操作;
5、熟练掌握工程、对象、控件、属性、事件、方法、代码的含义; 6熟练掌握常用的空间: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图片框、驱动条等是使用;
7、熟练掌握常用的空间的基本属性;
8、熟练掌握常用的时间的使用;
9、失恋的掌握常用的方法调用;
10、掌握常量和变量的含义、命名、定义及使用;
11、熟练掌握基本数据类型和运算符和表达式;
12、熟练掌握常用内部函数的含义及使用方法;
13、掌握顺序结构语句、分支结构语句、循环结构语句的含义、合适和使用方法。
(八)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了解课件的概念和使用
2、了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理论;
3、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分类;
4、掌握教学目标的分析和编写方法;
5、理解学习者起点分析的意义;
6、掌握分析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的方法;
7、熟练掌握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8、理解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实例;
9、理解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的案例分析以及学习环境的创设;
10、掌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以及如何应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11、掌握学习资源和工具的选择、设计与开发;
12、理解学习环境设计实例;
13、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内容和类型;
14、掌握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15、熟练掌握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以及教学设计结果的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16、熟练掌握能够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完整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案。
四、参考书目
1、《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程》云南大学出版社;主编:刘敏昆、李志平
2、《计算机应用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刘义常主编
3、《大学计算基础及应用》科学出版社;黄求根、姜明华主编;
4、《大学计算基础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崔洪芳主编。
5、《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徐晓东主编。
五、考试形式与试题结构
1、命题依据
云南省招聘特岗教师信息技术考试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及实施内容、结合专科师范、非师范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大纲说明进行命题。
2、总分与考试时间
考试采用闭卷方式,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3、试卷难度
试题按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难题,试卷中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5:4:1。
4、试卷形式
云南省招聘特岗教师信息技术考试笔试部分。要求考生直接在试卷纸上完成考试内容。
5、试卷题型、分值
试卷分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四种题型。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填空题是对考试要求的内容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简答题和论述题是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全面的考查。
第三篇:特岗教师考试 信息技术大纲
信息技术(含计算机、电教)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报考人员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水平、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二、考试范围
信息技术及电教学科考试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中信息技术知识部分占90%,电教知识部分占10%。
(一)信息技术部分
考试内容要求以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依据(说明:这两个文件可从网上搜索下载),不超出其学习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知识占60%,高中阶段知识占40%。命题侧重考查信息技术学科主干的基础性知识、基本技能和考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试题注重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特点;注重考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考查。
考试范围以我区当前使用的义务段和高中段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为主,各模块具体考试内容和要求如下:
I.信息技术基础模块 1.信息获取
(1)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2)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3)了解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信息加工与表达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2)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分析数据,表达意图。(3)能使用软件的帮助信息解决操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信息资源管理
(1)了解常见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⑵能描述各种常见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⑶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4.信息技术与社会(1)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合作学习,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2)理解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社会道德问题。(3)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了解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思想。(4)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II.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
本模块应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建议学习软件环境:VB6.0。
1.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了解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2)了解问题分析与算法设计之间的关系。(3)了解算法的基本特征。(4)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描述算法。(5)了解程序设计语言产生与发展过程。
2.程序设计基础
(1)能够使用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设计简单的用户界面。(2)知道常用的数据类型、变量、常量的含义;学会定义常量、变量的数据类型。(3)知道程序中运算符、函数、表达式的表示方式,能够转换数学表达式为程序接受的表达式。(4)学会使用顺序结构设计程序的基本方法。(5)学会使用分支结构设计程序的基本方法。(6)学会使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的基本方法。(7)了解程序的编辑与翻译过程方法,了解编译型语言与解释型语言的优势与不足。
3.算法与程序实现
(1)理解解析法的基本思想。(2)了解枚举算法求解问题的过程。(3)理解使用数组存储批量数据的基本方法。(4)理解顺序查找、二分查找算法思想。(5)了解一到两种经典排序算法思想(如插入排序、冒泡排序)。(6)了解递归思想与递归的数学意义。
4.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1)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2)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3)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特征。
III、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 1.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1)了解多媒体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2)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3)能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中的普遍应用。(4)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呈现信息、交流、表达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2.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1)了解常用的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的类型、格式和基本特征。掌握以上信息的采集方法。(2)根据信息呈现需求,能使用适当的工具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简单处理。(3)了解声音、图形、图像等文件格式的转换方法。
3.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
(1)能根据给定的案例,从问题实际出发,规划、设计多媒体作品。(2)掌握采用非线性方式组织、规划、设计多媒体信息。(3)能根据表达、创作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多媒体集成工具制作多媒体作品。(4)能对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
IV、网络技术应用模块
本模块应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体验网络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1.因特网应用
(1)了解因特网应用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其基本工作思想。(2)知道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产生背景、工作原理与发展趋势,掌握常用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练使用检索工具获取所需信息。(3)掌握利用因特网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信息交流的方式方法。理解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2.网络技术基础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2)理解网络协议的作用,知道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理解因特网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思想与功能。(3)知道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适用的业务。(4)了解浏览器/服务器(B/S)和客户机/服务器(C/S)两种应用模式的概念与特点。(5)掌握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知道子网和子网掩码的概念。(6)知道域名的概念和域名解释的基本过程。(7)知道因特网IP地址和域名的管理办法及相应的重要管理机构。(8)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并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9)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了解代理服务器的概念与作用。(10)了解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了解常见的网络防护安全技术。
3.网站设计与评价(1)知道万维网、网页、主页、网站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理解动态网页的概念,了解其工作过程。(3)能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与发布动态网页。(4)掌握规划、设计、制作、发布与管理简单网站的基本方法。(5)掌握对常见网站的建设质量与运行状况进行评价的方法。
V.数据管理技术模块
本模块应掌握与数据管理有关的基本知识,了解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使用数据管理技术管理信息,处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建议学习环境:Access2000 1.数据管理基本知识
(1)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2)掌握关系数据库中的库、表、字段、记录等概念,理解“关系”所表达的含义。(3)了解数据库在多媒体和网络方面的应用,能举例描述其应用价值。
2.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
(1)理解数据模型的概念,了解数据收集、数据分类和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2)初步掌握使用实体—关系图(E-R)描述关系数据模型的方法。(3)熟悉一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掌握创建数据库、添加数据和编辑数据库的常用方法。(4)掌握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建立多表之间关系的方法。(5)掌握关系型数据库中常用的数据筛选、排序、查询的方法。(6)掌握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统计及报表输出的基本方法。(7)掌握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导入和导出的基本方法。
3.数据库应用系统
(1)了解层次和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2)理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描述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知道设计和实现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方法。
(二)电教知识部分
电教知识部分以《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所包含的内容为主,考试范围如下:
1.了解现代教学环境,包括语音教室、多功能教室、微格教学系统、远程网络教室、校园网络、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卫星数据接收系统环境等。
2.了解现代数字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如电视、录音机、CD/DVD播放机、投影仪、实物展示仪、背投、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基本运用这些技术设计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
3.了解教育技术学的范畴,能运用教学设计理论系统地对教学资源与过程进行基本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综合部分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允许使用科学计算器。
2.试卷结构:学科专业知识(100分),试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共50分;简答题共30分;综合分析题共20分。
3.试题难易比例:基本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8∶1∶1。
第四篇:学前教育特岗教师考试大纲
2017年特岗教师考试大纲之学前教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三、考试时间、形式及试卷结构;
四、考查内容(一)学前教育学,(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三)学前卫生学,(四)幼儿园课程,(五)幼儿园教育的两个文件。第二部分模拟试卷
学前教育(该部分共两卷,满分120分,第一卷是基础知识部分,满分100分,第二卷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部分,满分20分)。第一卷:专业基础知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选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上)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面的描述,在后面的括号里,正确的打“勾”,错误的打“差”)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0分)
六、论述题(本题共26分)第二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20分);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八、论述题(本题共10分)
第五篇: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招聘初中化学教师的考试属选拔性质的考试。考试大纲体现大学本科化学、化学教育及相近专业的水平。大纲是考试命题和应考人员备考的依据。
编写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帮助应考人员了解考试的内容,为应考提供复习范围和备考的水准及要求,为选拔合格的初中化学教师服务。
二、考试范围
化学学科试题主要测试考生对大学本科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化学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去观察、分析并解决生产、生活、实验和化学教学中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大学本科化学知识非常丰富庞大,为了帮助应试人员更好的复习、了解考试内容,特指定化学学科考试范围主要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学科教育教学技能(中学化学教材教法)。为了便于考生参考、复习,本大纲分上述三科编写。
三、考试内容 1.无机化学
(一)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
1.了解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元素、核素、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
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
取(5)重结晶与过滤 Ⅲ.化学教育教学技能
1.认识化学教学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3.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原则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4.了解中学化学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思考题:
1.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通晓这些特征对教学有何益处? 2.试就某个教学原则,谈谈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落实。
四、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参考书目】 1.汪小兰.《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 2.胡宏纹.《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版,上、下册. 3.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版,上、下册.
4.曾昭琼主编,东北师大等五院校合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版.
5.尹冬冬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无机化学参考书目】 1.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2、3版。2.孟庆珍等编:《无机化学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