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企育人的建构与实践8(大全)
行知“校企育人”的建构与实践
吴成义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其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和服务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仅靠职业学校自身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有赖于行业、协会、集团、企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有赖于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走联合办学之路,从而实现校企共同育人。中职教育在育人主体上多了生产、技术、管理这样一支重要队伍;在育人过程中多了实习、实训、实践这样一个重要环节;在育人环境上多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现场,这就为“校企育人”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只要校企双方真诚合作,构建一体化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校企育人”机制,就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安徽省行知学校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一直注重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近几年更是全方位加强校企合作,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章程,努力建立和完善在市场条件下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校企育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育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引企入校实现“校企育人”
把企业引进学校,不仅是引进企业的生产线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把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引进学校,使学生受益。目前许多企业生产经营中都存在员工素质偏低、产品次品率居高、流失率较高、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不强等共性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教学中导入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操作知识,使企业有机会在早期就对自已未来的员工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塑
造,使学生进入企业上岗后将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前面提到的相关问题,从而大幅度的降底企业很多隐性的成本,同时学校借助企业入校,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锻炼,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更早地“生利成人”。
近几年来,学校与安徽省歙县砚台协会、黄山晶松薄膜电子有限公司、江苏昆山的昆职模具厂、黄山安达尔塑料有限公司、辉强汽车维修公司、黄山乾龙电器有限公司等协会公司强强联合,通过各种模式,共同办学和育人。
1、与协会联合办学组建学校
我校的“歙县徽雕艺术学校”,成立于2007年,是与歙县砚台协会联合创办的。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整合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与专业协会的各自优势,为培养高素质的歙砚雕刻、徽州三雕(砖、木、竹)、徽墨制作的非遗传承人而努力。在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协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编写校本教材,共建教学课程,同时,协会派多名专业指导师全年驻校,与学校一起共同招生、共同教学,共同利用现代职业教育资源培养非遗传承人才。自学校成立以来,学校通过协会聘请专家指导师就有方见尘、周美洪、曹阶铭、王祖伟、方学斌、江宝忠、汪德钦、吴国水、凌红军、程礼辉等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经常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为徽雕艺术专业的学生讲学、授艺、手把手指导学生实训。正是把歙砚协会和这些大师级的专家引入学校,联合办学,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诸多殊荣。2009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2010年10月,省教育厅批准徽雕艺术专业为全省提前统招的艺术中专,毕业学生可以直接报考艺术类高校;2010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以我校徽雕艺术专业学生为主的
安徽省代表队所呈现的参展作品以鲜明的地域性、技艺的传承性、校企合作的紧密性荣获二等奖。这种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培育非遗传承人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和国务委员刘延东的高度评价。
2、与企业联合办班
我校高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办班,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要求,不断变化与企业办班的组织形式,先后与相关协会、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组办了汽修班、模具班、晶松班、安塑班、奇高班、金马班、劳武班、彩管班,古建班、农经班、财会班、会计班,兽医班等等。特别是晶松班的合作尤其具有意义。
黄山晶松薄膜电子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是安徽省861重点项目,投资1.2亿,产品面向中高端客户,企业前景十分美好。2008年10月公司落户安徽歙县经济开发区,建厂初始,公司一边建设厂区,一边将培训基地建在安徽省行知学校。公司将生产设备和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全部进入行知学校实训基地,与学校共同组建晶松班,在学校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专门培训。该公司还聘请日本松下企业家高桥先生、司方田先生为厂长、技术厂长,管理企业并培养中国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日本专家和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吃住和工作均在学校里,对晶松班的40名学生与学校共同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岗前培训。日本专家带来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让学校和师生受益匪浅。6个月后,晶松公司在县经济开发区的厂区建好了,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在学校也培养好了,晶松班40学生全员上岗,目前,已有多名学生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3、与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共同办学
2009年8月,学校与昆山的昆职模具厂和辉强汽车维修公司合作,开办汽
车维修和模具班。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招生,专业共建,校企共管,共同教学。两家公司将生产和维修设备运至学校实训基地,并派出技术与管理人员到校,负责专业实训与管理;校方则提供实训厂房、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同时,按国家有关专业计划研定教学科目和教学流程,完备学籍管理,确保学生通过三年正规系统学习取得职业中专学历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和促进今后继续学习发展。2010年3月,双方共同招生300余人,组成4个汽修班2个模具班。
4、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009年4月,黄山乾龙电器有限公司将部分节能灯产品的焊接和总装任务放到我校的电子实训室,由我校组织学生来生产。我校电子实训室成了真正的生产车间,这种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即为企业解决了临时性订单多,用工需求大的困难,又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一个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平台,更方便地实现学生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对提高学生的实训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学校受益,既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又节省了实训的材料;其二,企业受益,企业投入少,产出块;其三,教师受益,丰富了实践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其四,学生受益,足不出校,即接触了现实的生产环境,又提高了生产技能。下一步,学校将通过校办企业模式、来料加工模式、承包经营模式、校企合作股份模式等多种模式来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提高教学育人的水平。
二、在学生入企教学实习中实现“校企育人”
为服务企业,推进校企一体化,强化校企育人功能,安徽省行知学校主动出击,积极联系优势企业,大力开展入企教学实习,学校“内培外引”,每年有
计划组织教师入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实践,同时,把企业中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聘请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了企业专业指导师与学校教师的互补交流与成长,为“校企育人”创造更好的条件。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各专业学生到上海厚味餐饮管理公司、歙县开发区乾龙电器有限公司、黄山富林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合力电子有限公司实习,浙江四和机械有限公司、台州协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广州骏升科技公司、黄山奥龙集团、黄山市超港食品有限公司、黄山市荣锐精工制造有限公司、黄山市歙县新华橡胶有限公司、杭州安瑞轴承有限公司、嘉兴嘉福城酒店、上海亚尔光源有限公司等诸多公司进行实习为期2—3个月的教学实习。
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学校始终围绕“推进行知职教创新,促进校企共同育人”的主题开展教学实习工作,加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育人意识。每次教学实习,首先在协议中明确双方在育人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在实习过程中,双方紧密合作,建立校企双方、企业主管、带队指导老师三位一体的管理团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习、安全、思想、生活等多方面的服务疏导工作;同时学校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同吃住,共学习,全程全方位服务于学生,因此在每一次的教学实习中,都基本实现了实习学生“零掉队”;实习生产“零事故”,实习企业“零投诉”,学生也得到全面的锻炼。这样的教学实习,企业既满意学生的实习工作,也更愿意与学校一起培养和教育学生,因为企业明白,实习学生对于企业来说,今天是实习学生,明天可能就是企业的骨干和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企业今天的投入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而学生在企业的教学实习实践中,不断受到企业在管理、生产、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培育和熏陶,使学生的生产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服从
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吃苦精神得到提高,这就为将来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在学生入企顶岗实习中实现“校企育人”
顶岗实习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家的规定,中职学生学制三年,在校学习二年,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这就是所谓“2+1” 的培养模式。它是指学生在中职三年学制下,以市场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用两个学年基本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第三学年按照所面向的岗位,或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2+1”的培养模式,使学校主动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从而使中职的学生培养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岗位、贴近企业,谋求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度。
但在现实的操作中,经常出现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实习基地难稳固,企业重生产轻育人,顶岗实习重开始,轻结尾,不能建立长效的育人机制。有的学校只管把学生往企业一送了之,更有些企业只把学生当成了生产的工具,校企双方都忽视了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责任,把“2+1”往往变成了“2+0”。我校每年在选择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时,采取“发展一批,巩固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坚决淘汰那些用工不规范,管理机械,随意增加工作时间,只把学生当做劳动和生产工具的企业;发展和巩固那些有社会责任感,企业文化好,生活和工作环境佳,管理规范,重视校企深度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建立企业、学校、学生家长、学生一体的学生实习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和校企合作沟通机制,专人负责联络沟通,及时处理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企业一起做好“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这篇大文章。温州人本集团,华道数据处理(苏州)有限公司,上海精普仪表公司等就是与我校进行长期顶岗实习合作的优秀企业。温州人本集团,主要
从事轴承生产和商业开发,1995年与我校合作至今,我校已经成功向人本集团输送2000余人优秀毕业生。每年每批学生在公司上岗前,都要到人本集团培训中心(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外堰技校旧址,进行为期1—3个月的封闭性、半军事化的免费脱岗专门培训,通过这种专业的培训和企业管理和文化的熏陶,学生得到很大的锻炼,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实习学生在岗稳定率和成长空间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如1997级学生吴国星,现任上海人本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科长职务;2001级学生程智,现任杭州人本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团队主管职务;2007级学生胡学俭,现任人本集团绍兴人本商贸有限公司管理科长职务,还有许多学生通过人本这所大学校多年的培养,自己出来创业,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华道数据处理(苏州)有限公司是英国独资,专注在金融后台领域的BPO公司,该公司非常重视学生和员工的培养,像我校07、08年去顶岗实习的学生,现在已全部成为公司的骨干,07级的胡晶玲现在已是公司培训部的部长助理,王锦已是票务部的组长,江蜜和储玲玉已是培训组组长。工作之余,公司与苏州一所大学合作,为他们免费聘请大学教师讲课,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目前已有很多学生在进行大专学历的深造。上海精普仪表厂是专门从事石油管道仪表生产的公司,公司老总为教师出身,对顶岗实习学生以及员工的教育和培养重视有加。该公司有近一半员工是我校学生,像04级的学生汪莉宝现在已是公司的财务总监,进入了公司决策层;04级的吴海新现在已是公司的生产副厂长,07、08级学生中已有9位学生在公司中担任各方面的主管工作。
四、面向社会联合办学,实现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职业教育;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广大劳动者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职业教育。因此,面
向人人开展职业教育工作,是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几年来,行知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先后与县经济开发区合作,学校在开发区管委会挂牌,设办公室,将整个开发区作为学校的教学实训基地,同时学校作为县经济开发区的人才培训基地,根据企业和政府的要求,为企业培训在岗员工;如 2009年我校就为县经济开发区培训农民工3000余人,为歙县饭店培训新员工100余人,事业单位培训普通话和会计电算化500余人;与相关行业和龙头企业联合在社会上办班,如与国家无公害生猪饲养基地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同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办学,组建同乐现代畜牧兽医班;与歙县花卉协会开办盆景花卉班;与歙县蔬菜协会合办高山蔬菜班;与渔业协会合作办渔业养殖班;与老年大学合办书画班等,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教室搬到工厂车间,把职业教育根植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学校入企业、课堂进车间、培养无边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伴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和人力市场的变化,未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对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应会有深层次的变革,中职教育只有主动破题,积极应对,细化校企育人的机制,如:继续深入探索校企合作双方风险承担机制、校企合作双方办学共同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双方利益分享机制、校企合作第三方合作机制等等,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开拓视野,真正以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己任,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与企业融为一体,努力形成互动良好的“校企育人”长效机制,职业教育才能走上良性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职业学校才能谱写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篇: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目前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及实践。该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高等院校的制图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示范作用。
关键词:校企协同;机械制图;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11-02
一、校企协同育人背景
2012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指出:“推进协同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职业性的项目作为该培训项目课程的教学载体。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通过学习文件精神,我们认识到建立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等育人新机制,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创新能力教育,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
工程制图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两大部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尤其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生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在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中,以机械制图为试点,在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广并实施校企协同、科教协同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尽早进入课题、接触工程实际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表达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21世纪以来,各高校在制图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仍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面对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实用型、创新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在教学中还存在如下不足:
1.制图教师缺少工程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现代的设计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制图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自身参与的工程项目少,缺乏工程实践的机会,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思维训练的素材,只能将制图本身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缺乏实践训练的机会,因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随着三维实体建模、虚拟功能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模型的构造组合变得非常简单,原来理论教学中的相贯线截交线的求解等难点问题变得非常直观,画法几何中点线面的求解问题也变得无用武之地,在这种少学时的新常态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削枝强干,减少画法几何理论课时而增加实践环节,精选和更新有利于学生绘图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知识,尽量做到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3.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实验条件落后、不利于创新实验的开展。制图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实验教学主要对机械零件和部件进行测绘。目前由于实验手段及实验设备的缺乏,测绘环节往往被简化,测绘实验的模型大多为教学模型或虚拟模型,与工程实际的零部件有较大差距,使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如何在理论知识中合理地嵌入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机械制图》课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依托本学院的国家级实验中心以及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在如何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地构建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上,坚持与企业、科研紧密联系的路线,以工程项目、工程零部件为载体,就制图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1.在理论教学方面,校企协同,共建“教学课堂”。(1)校企协同,共建校园开放式教学资源云平台。我院与东莞市力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园开放式教学资源云平台,平台包括自测系统、互动平台、课件制作等。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教师发布到学习端的学习资源,通过详细的学习引导和后台的视频动画资源,预习或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可以自我测试,让老师知道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实施“翻转课堂”。这些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2)聘请企业科研人员走进“教学课堂”,以弥补校内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我院跟区内的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跟他们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制图理论课程最后会安排一次企业科研人员走进“教学课堂”,他们将企业最新技术及前沿发展带到学校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热点,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企业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教学案例,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参与课程教学及设计指导,以弥补校内教师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比如在零件图、装配图的表达内容上将从企业人员的角度,结合机器和零件的制造、装配和加工方法、检验方法、装配结构、工艺结构等方面来讲解工程图形应该怎么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3)项目驱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企业提供与教师进一步开发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老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以这些项目为载体,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充实、丰富、更新教学内容,掌握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思维训练的素材,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逐步完善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近年来,制图教师以来自跟企业合作开发的甘蔗联合种植机、收割机、插秧机等真实项目作为载体,根据难易程度设置成单元项目、课程项目等模块融入到工程制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触工程图的训练,接触到更多的机械零件和工程实际知识,加强理论跟实际的联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在实践教学方面,校企协同,开创“实践课堂”。(1)校企协同,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依托学校周边的工厂及实践教学基地,带学生到厂里进行参观学习及参与生产实际两个环节。通过参观,可以熟悉产品制造的流程、零部件加工工艺、产品装配工序工艺、产品质检与试验等生产实际过程,弥补尚未开设机械制造基础和工艺课程而导致在零件图装配图表达中的不足;通过参与拆装实验、产品设计等企业生产技术活动,让学生通过经历真实的情景和过程,加强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校企协同,共建实验课堂。通过课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在零部件的测绘中采用企业提供的真实零部件取代练习用模型,同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指导,将学生的设计图纸跟工厂的生产图纸进行对比,指出其与生产实际的不足之处,提高其实际绘图表达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项目,拓展创新课堂。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各类创新实践项目有助于学生提前接触工程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团队,以老带新申请各种创新类项目,参加各类创新比赛,走进“创新课堂”。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企业实际案例结合技能竞赛要求进行设计,聘请部分企业老师参与技能竞赛指导,建设创新团队。通过参与并体验真实的工作项目训练,把工程制图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本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3D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等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4)校企协同,引入面向设计的图学教学。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工程图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之间缺乏协调,各门课程往往成为一个个孤岛。学生学了制图理论后,没有相应的实践机会,工程制图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表现与提升,因此要通过课程改革,在综合提高阶段引入面向设计的图学教学。具体做法是把一部分制图实验课程内容放到大学二年级,结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让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与产品设计过程,进行产品零部件测绘与拆装实习。
四、结语
针对目前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通过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及实践。在学校及企业的有力支持下,从校内教学到校外实践,从真实的工程零件到生产图纸,从拆装实验到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到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及参与教师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他高等院校的制图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2]梁艳书.工程制图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10,(04).[3]汪菊英,聂小春,孙晓辉.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高职数控技术专门人才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
第三篇: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
2012年全省职业教育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办好“创业园区” 推进校企合作
祁阳县职业中专学校
由于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也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祁阳县职业中专紧紧抓住了这些难得机遇,全面贯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助力祁阳工业园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学校自身也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湖南省“双示范”学校。
一、校企合作助推办学模式的转型
(一)校企合作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近4年,学校办学规模增长了2倍,在校生人数达了6393人(其中全日制学生5163人,非全日制学生1230人),成为了永州市规模最大的一所中职学校。校园面积由150亩扩大到260多亩,形成了“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专业12个,涵盖加工制造、电子、服务财经、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专业大类。学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全面推行 “校企互融、多元共建”的开放型办学模式与“厂校合一、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正在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二)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办学模式的转型的契机
永州市是湖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先行区,而祁阳县又是永州市的一个大县。祁阳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01.7万人。县委、县政府根据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确定把祁阳工业园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并于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新区,而祁阳县职业中专就位于园区内。目前,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98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个,将需员工10万余人。
根据园区现有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了以科力电机、美星光电等为龙头的微电机、电子元器件及五金件等机械电子业。以凯盛鞋业、富福服装等企业为龙头,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制鞋、服装产业。以金浩茶油、五洲药包、湘妹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粮油加工、果蔬加工为主和以营养液、大肠液、生物制剂和药用包装材料的食品医药业。以祁阳海螺水泥为龙头,引导现有建材企业优化升级的节能环保新型建筑材料业。
学校审时度势,积极主动迎接产业转移,重新定位发展,明确办学思路,按照“专业围绕市场转、课程围绕岗位转、教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就业转”的思路融入园区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新开钳工、美妆等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工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一个主流方向。良好的“校企合作”可以顺利解决中职学校所面临的“招生难、实训难、就业难”等几大难题,使学校快速发展。我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注重实效,结合专业和企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校内“创业园区”模式
建立“教学、生产、经营三位一体”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好,但现状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 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为此,学校果断决策,投资1200多万元,在校内建立“创业园区”,占地30多亩,自建厂房,招商引资,创办股份制企业“中兴制药机械厂”、“阳泰电子厂”、“阳光服装厂”和“祁阳县职业教育印刷厂”4家校办企业,学校掌握了校企合作的主动权,为机电、电子、服装、平面媒体印制等主体专业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企业有独立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又有接受学生实习、就业、培训教师等义务,校企一体,利益双赢,共同育人。
在日常管理上,工厂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并提供实践教学所需原材料;学校负责学生的管理和理论课教学,学生入厂锤炼技能,工厂高级技师手把手指导操作,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即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学习指导教师,学生就是工厂的工人,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使企业和学校相融,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同时满足了对口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坚持“一个产品锻炼一批教师,一个项目培养一个团队”。目前,学校长期聘请校办企业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企业专家共5人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实习指导教师。近3年,学校共安排专业课教师共计34人次在校办企业任职,参与企业生产、研发等技术实践活动。
学校与企业“血脉”相连,共生共荣,才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长效机制,保证学校可持续良性发展。
(二)定向培养模式
目前,祁阳工业园区随着以凯盛鞋业、富福服装、成信鞋材等制鞋、制衣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日益增多,园区劳动用工需求量大,特别是鞋、服设计与制作技术专门人才更是短缺,已出现“用工难、用工荒”现象。经 过考查调研,2010年,学校与凯盛鞋业、富福服装达成合作共识,重新调整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结构,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入校即入厂,毕业时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考核,由企业负责安置就业。通过与企业实行定单式培养,学校负责招生、理论课教学,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训。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和安置就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同时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负责授课、讲解及学生的入厂实践指导。服装专业2011年秋季招收新162人,全部实行订单定向培养。该专业从一年级就引入了企业培训教材,由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实行“4+2”教学模式,即每星期安排4天校内学习,2天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三)校店合一模式
目前,商务外语、财经与导游、美发与形象设计等部分专业在祁阳本地较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学校想方设法集社会之力,筹资金办企业,为确保学生实习与专业对口创造条件。例如,2010年,学校与广东百莲达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东魅力·祁阳店”,一年来,不仅安排接纳了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还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2011年,学校与祁阳县鑫利大酒店合作,在学校创业园开办了“鑫利商务会所”,给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实践教学环境。
(四)项目运作模式
祁阳县是被农业部命名的“油茶之乡”,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都非常适宜种植油茶,油茶的种植历史也非常久远。以金浩茶油为代表的茶油品牌更是享誉全国。2008年,学校以油茶种植专业为依托,投入 30万元与祁阳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油茶种植改良、加工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油茶种植改良的理论研究与农户种植指导培训工作。形成了“公司+专业+农户+ 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及农户运用从这里学到技术走向了致富的道路,扩展校企合作受益群体,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这样的模式,我们也参与创办了一些经济实体,既掌握了校企合作的主动权,在协议中规定这些实体有接受学生实习、就业、培训教师等义务,又遵循市场规律,不干涉企业的独立生产经营决策权,校企一体,成为工学结合的利益共同体。
三、校企合作的启示
总结我校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总的情况是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的建设还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推动了校企合作开展,但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只有学校多方面采取主动措施。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应当遵循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互利双赢”的基本原则,具体做到四个“共同”,达到三个“零距离”。校企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实施的培养计划;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篇: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总结出中小型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作为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自我鉴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四是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
3、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
随着本地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专业技术,晋升职称;另一个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新招工人素质较低,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职工培训来提高工人的素质,但苦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它们也需要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达到职工培训的目的。通过调查,本市每年约有2万名左右的各类人员须要培训,其中企业在职职工提升培训人员约3000人,企业新增员工培训约6000人,下岗再就业培训约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约7000人。这些数据还不包括一些小型的乡镇企业和小型的个体工商企业。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实习实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但那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是一些分散的实习课题,与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实际生产产品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加之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原材料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一种娴熟的程度。因此,我校通过几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探索出几种适合我校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学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冠捷电子集团、远大化工、潜龙制药、东汽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将二年级(二年制)和三年级(三年制)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到8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第五篇:浅谈我校校企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引领时代步伐立足现实求发展
——浅谈我校企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指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适应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单式培养等培养模式”。近年来我校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动了教学改革,探索了新的办学体制机制,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研究如何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一、我校教育人才的定位
我校所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技术与技能性、职业针对性等特点,要求实践能力强、岗位技能高、业务水平精。学生要掌握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校企结合是企业参与职校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校企结合工作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的设置要符合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的制定,要按照行业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来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是教育资源的利用,尤其要利用产业的有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四是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无论从职业人才的特点还是从其培养途径看,职业教育都具有校企结合的性质。
二、我校校企结合的好处
职业教育就是为职业而进行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加强校企结合是办学模式的探索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企业化管理的办学特点的有效途径。1
校企合作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结合,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学校借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企业也借机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一)它促进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接着就到企业进行技能的操作训练,这就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在课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在企业参加岗位劳动,学生学到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企业中接触生产实践,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工作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并通过企业来接触、了解社会,在企业实践中锻炼语言沟通能力、交际合作能力,学习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培养自身的情操和职业道德修养,促进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它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强调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行“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职业学校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促进学生的良性就业。“校企合作”办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吸纳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以企业对人才需要为导向设置专业,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学生的毕业实习在企业中完成。学校设置的专业都是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适应企业需要的学生,这样既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又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上海市教委提出要校企结合,教学贴近企业生产。我们都知道大部分职校的技能训练都是在校内的实习车间完成,往往与工厂的生产实际有一定差距。学校一般用的是60分及格制,给学生长期留下的就是只要有60分这个零件(或产品)就合格,某些尺寸不合格是可以的。而生产实际中合格率是指合格零件数量占给定毛坯数量的比例,这里的合格零件是指所有尺寸都符合图纸的要求,即100分,而不是60分。在训练中往往只注重训练学生基础能力,只要加工出零件就满足了,而忽略强调零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工艺知识等要求,更不用说生产效率、工时核
算等生产管理的重要因素了。因此按此模式培养的学生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生产管理的知识获得更少。通过校企结合就避免这方面脱节,培养了学生对所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的质量意识。
三、对我校校企结合的新思考
(一)立足于现实,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认识上,企业、职业院校、政府和社会对校企合作价值功能的认识,还存在着局部意识与全局意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许多企业和学校都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观念。二是在政策上,政府还没有形成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严密的法律法规支撑、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权威的宏观协调机制。三是在条件上,资金的不足、设备的匮乏、场地的限制,以及企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差距,都制约了校企合作深入而全面的发展。四是在运行上,企业着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而产生了应付现象与短期行为,学校所追求解决的是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出现了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校企合作显然并非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寻找新的着眼点,任重而道远。
(二)着眼于未来,走教、产、研一体化道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实现“互惠互利,水乳交融”达到双赢的局面,根据我校目前机、电两个专业存在的发展优势,我们要抓住当前发展机遇,应该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产学研项目、技术开发、学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深层次、长远利益上进行合作,提出如下建议:
1、在教学上从社会需求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入教学过程。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培养
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
2、我们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遴选一批优秀企业,双方进行双向选择,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实训基地产生自我的造血功能,使实训设备发挥最大的功能;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通过基地合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技能,推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3、充分发挥学校校人才资源优势,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我校现在的机电专业的有利优势,共同开发出机电合一自主产品。让学生和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进行项目开发,在开发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